《长方体的认识》解读稿

《长方体的认识》解读稿
《长方体的认识》解读稿

《长方体的认识》课标解读稿

一、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设置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

依据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学段的内容标准中这样规定的:(课标P23)

1.图形的认识

(1)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3)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4)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5)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6)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

(7)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

(8)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10)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与《长方体的认识》对应的目标是: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认识长方体的展开图。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显然是笼统的,我们要对其进行分解(即细化),分解时,先分解知识(即目标中的名词),再分解认知行为(即动词)。

第一步:寻找关键词。

通过分析,这里需要解读的关键词主要是:“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等。

第二步:分解知识性关键词。

关键词中的知识性关键词是“长方体”,“长方体”是一个几何形体,它包括“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体积、容积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需要若干课时来完成,我们只先研究其中的“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内容。

我们对“长方体的认识”再做进一步的分解,“长方体的认识”包括“长方体的特征、面、棱、顶点、长方体的长、宽、高等。分解到这里,我们对长方体的认识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

第三步:分解行为动词。

“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其可以分解为:说出、读出、写出、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辨认、再认、选择、标明、指出等。

第四步:形成剖析图。(根据前面的分解)

依据二:单元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用书》中呈现的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从中寻找与《长方体的认识》有关的内容标准,摘录如下: 动词分解

概念分解 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指出

描述

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的展开 识别

长方体的长、宽、高 指出

长 方 体 的 认 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过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

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感受1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5.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与《长方体的认识》对应的目标是: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依据三:教材中《长方体的认识》的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安排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第一节教学内容。本单元非常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图形的认识,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如长方体的认识,安排了学生说出纸巾盒、数学课本、粉笔盒等的形状长宽高等练习。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形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通过以上分析,“长方体的特征”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

依据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长方体的特征、长、宽、高的认识”是本节学习的重点。(二)教学目标陈述

依据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分析,我制定出《长方体的认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实物,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能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借助长方体实物,能用自己的话描述长方体的特征。

3、通过分组动手操作,能识别长方体的展开图。

4、通过讨论归纳,给定一个长方体,能根据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情况,让学生指出他的长、宽、高。

三、评价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后,用什么方式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我们就要设计评价方案,主要包括评价的方法及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方法一般采用课中提问、观察及评价样题等。如:

1.通过提问检测目标2,达标率100%。

2.通过活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来检测目标1、3,达标率90%。

3.通过评价样题检测目标4,达标率80%。

四、教学过程预设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流程预设。本节课的设计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反思过程,总结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形状的物体。

展示主题图:长城、高楼、冰箱、衣柜、电视机包装箱。

师:长城上的砖、高楼、冰箱、衣柜、电视机包装箱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给以肯定。

师:对,像长城上的砖、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的形

状都是长方体的,像电视机包装箱这种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你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哪

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出示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归纳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 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问题: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完成教学目标1)

②完成下面的表格

(完成教学目标2)

3.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出示一长方体框架)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怎么办?

生1:量出每条棱长再相加就可以了。

师:这个方法可以吗?为什么?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2:可以,因为要求做这个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实际上就是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所以只要把每条棱长相加就可以了。

师:还有其他方法?

生3:有,只要量出相交的三条棱的长度,把它们相加乘上3就可以了。

师:真聪明。像这样相应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随着在长方体上标上长、宽、高)。请指出自己手上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4.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

小结: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

(完成教学目标4)

2、填空并口答

3、书练习五第一题。(略)(如有学生回答困难,教师可让学生拿出实物如图中那样摆放后再回答)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完成教学目标3)

四、反思过程,总结提高。

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说说你们的收获。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长方体的认识》解读稿

龙王小学

王伟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