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空心村治理的模式、经验及启示

河南省空心村治理的模式、经验及启示
河南省空心村治理的模式、经验及启示

河南省"空心村"治理的模式、经验及启示摘要:河南省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相继创造出多种有效模式与成功经验,并取得显著绩效。虽然这些模式的名称和内涵不尽相同,但是其揭示的共性和必然性及其显现的价值趋向,对当前乃至未来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河南省;“空心村”;模式;经验;启示

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空心村”分布广,数量大,占地多。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省47298个行政村中,闲置土地约250万亩;另外还大量存在着一户多宅及宅基地超标准现象,全省此类面积达350万亩;两项合计高达600余万亩。[1]另据全省各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和城乡住房建设部门调查反映,几乎所有村庄都存在空心化现象,特别是城市郊区、交通沿线、劳务输出区、经济发达区尤为严重,有的甚至高达30-40%,成为名副其实的“有宅无房、有房无人的”空心村。这种现象的存在与蔓延,不仅蚕食大量农田,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而且直逼全省土地发展规划确定的1.18亿亩耕地红线,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因此,怎样治理“空心村”,如何处置“空心村”整治的利益分配,通过“空心村”整治如何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建设用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体系,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为此,河南省从2004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对“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实施专项整治。其中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相继创造出多种有效模式与成功经验,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尽管这些模式的名称和内涵不尽相同,但是其揭示的共性和必然性及其显

现的价值趋向,对当前乃至未来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河南省“空心村”整治模式

河南省从2004年3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对“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进行专项整治,到2006年9月,共整治出土地70万亩。

[2]这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优化了村庄布局,缓解了全省建设用地不足的局面,而且还创造出许多治理“空心村”的有效模式。现选择其中几例略作陈述。

(一)许昌市“空心村”治理模式

许昌市在整治“空心村”过程中把各地的不同作法归纳为五种模式。

1、农耕型平原村庄整治模式。主要是在农字上做文章,把降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整理优质耕地作为重要目标,通过村庄整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其形式有两类:一类是对村庄进行局部整理。主要是通过回收拆除多占宅基地,打通村庄主次道路,调整部分宅基地,对空闲面积较大的地块进行拆迁整理,腾出的土地宜耕则耕,宜种则种。另一类是整体搬迁置换腾地。通过土地置换,将原占地面积过大的村庄整体搬迁,依照村庄规划分期组织实施,高效集约利用土地。

2、产业型村庄整治模式。主要是在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有工业产业支撑,集体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村庄,采用中心集镇建设基础设施标准,文化、娱乐、教育建设用地适度超前规划和建设,村民住房以多层连排建设为主,预留公寓式住宅区。并严格保护耕地,框定一定时期内产业聚集带发展用地规模。

3、山区丘陵型村庄整治模式。由群众充分酝酿选址,将散落的自然村进行合并,集中连片规划建设,增加人均耕地,改善居住环境。对迁入缓坡或非可耕地的适当放宽宅基地面积,对迁入耕地的,严格控制数量和用地标准。

4、都市型村庄整治模式。集中规划居民住宅小区,整体搬迁改造,腾出的土地通过市场化运作,显现土地价值。同时开展留地安置、劳动保障安置等征地制度改革,鼓励社区利用剩余土地和征地补偿费发展股份制经济。

5、资源型村庄整治模式。利用现有资源和逐渐壮大的村集体经济,建设较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新规划区内集中居住,将塌陷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住户限期搬迁到安全区,整治复垦旧村庄。[3]

许昌市的“空心村”整治模式,既赢得了广大村民的认同和支持,又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在许昌模式的启发下,全省各地积极行动起来,不仅加快了“空心村”整治的工作进度,而且在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又创造出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整治模式。

(二)邓州市“空心村”整治模式

邓州市根据各村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采取四种模式治理“空心村”。

1、迁村进镇模式。即在距离小城镇较近的地方,规划引导零散村庄整体向小城镇搬迁。截止到2006年,该市已有31个自然村整体搬迁到小城镇,腾地320公顷。

2、村庄合并模式。即把远离小城镇的村庄,合并组建为中心村,发挥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规模利用效益。

3、移位发展模式。即把村庄整体搬迁到新址,统一规划建设,然后对原村庄建设用地加以复垦还耕。

4、填空补缺模式。即通过调整和执行村庄规划,严格宅基地使用条件和使用标准,拆除违章建筑,收回超占土地,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村庄用地的节约化和集约化。[4]

(三)通许县“空心村”整治模式

开封市通许县结合本地人均耕地少、宅基地空闲面积大等特点,

采用两种模式治理“空心村”。

1、发展林果业模式。也叫孙营模式。该县孙营乡有40个自然村,宅基地空闲面积普遍较大,传统种植的槐树、榆树、桐树等效益偏低。该乡结合自身特点,发展“果树进村”工程。通过动员宣传,示范引领,其中32个自然村实现了家家种果树,街上种果树。据该县有关部门统计,仅种柿子一项,每户人均年增收600元以上。[5]

2、家庭养殖业模式。也叫邢岗、岳寨模式。该县城关镇的邢岗村、长智乡的岳寨村,充分利用住宅空闲地养猪、养鸡、种蘑菇,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现在全县已发展养殖专业户13560户。仅2004-2005年,该县通过治理“空心村”就新增耕地618.35亩,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村的耕地面积。[6]而且人均居民点占地指标大大下降,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

除上述之外,还有卫辉市唐庄镇的“五统一”、“四控制”模式,[7]周口市宁平镇杨寨村的划块招标模式[8]等。但就全省而言,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村庄合并,即零散村庄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腾出

原村址进行综合利用。二是原址规划,即在原村址上实施村庄规划,严格限定每户宅基地面积,改变住房结构,向高空发展,集约利用土地。三是空地填实,即通过拆迁闲置无人居住的旧宅以及影响规划实施的房屋、茅厕、畜舍等,打通村内主干道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村内原有土地,使村庄用地趋于合理。四是整体搬迁,或搬迁上山,占用荒山荒坡建住宅;或从行洪区搬出,按照统一规划建住宅;或从历史形成的庄台上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规划新村,原居民点用地复垦为耕地。[9]

二、河南省“空心村”整治经验

河南省“空心村”整治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空心村”整治的重要性,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把“空心村”整治作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和缓解农村土地紧张状况的有效途径,让村民从整治中受教育得实惠,增强“空心村”整治的自觉性、坚定性。

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首先在尊重民意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的详细规划。而且严格执行规划,决不朝令夕改,因人而异。其次与村容村貌改造、道路交通建设相衔接,与文化村、卫生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相一致,做到统筹兼顾,分步实施。

3、加强领导,密切配合。首先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由政府牵头抓总,抽调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建专门机构,统一领导“空心村”治理工作,严禁各自为政,令出多门。其次统一领导,各司其职,既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又加强彼此间的密切合作,做到协同配合,步调一致,力戒我行我素,推诿扯皮。

4、创新机制,加大扶持。首先加大政府对“空心村”整治的综合支持力度,为“空心村”整治提供及时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保证。其次创新治理机制,依法据实制定“空心村”整治后土地红利的调整分配原则,做到释利于民,施惠于民。再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和保障“空心村”困难户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充分享受“空心村”治理带来的各种福祉。

5、健全审批制度,制止违法建筑。首先依法行事,按章办事,建立健全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对未经审批强行占地建房者,予以从快从严处理。其次树立超前意识,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批地、违法占地等现象的发生,严格程序,堵塞漏洞,争取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6、注重因地制宜,强化利用开发。首先从客观实际出发,对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实行整村改造,使农民居住方式逐步由庭院式向多层公寓式楼房转变;对经济欠发达村实行归并集中,鼓励村民在修建学校、老年活动室等公益事业时,利用村内的旧宅基地,逐步把旧村变成新村。其次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农民意愿前提下,积极探索宅基地退出流转机制或有偿使用办法,利用经济手段调节宅基地分配。再次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在试点村取得成功并总结其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具有全局指导性的方针政策和实施细则。然后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全面推进。

上述做法与经验,是参与“空心村”整治全体人员共同探索的智慧结晶,它一方面反映了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切愿望,初步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民生产生活的一大难题,不仅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促进了土地的复垦开发和高效利用,为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

市建设用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促进了农村居民点建设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增进了农村党群、干群、村民之间的团结与合作,疏通了村——乡(镇)、乡(镇)——县(市、区)之间的工作关系,形成了上下合作、团结一致、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的新格局。

三、河南省“空心村”整治启示

整治“空心村”既是一项福泽子孙的德政工程,也是一项牵涉万家的复杂工程。河南省“空心村”整治实践证明,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重下列几点:

1、加强统一领导。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做到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四集中”,统揽各方,协调抓总,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二是广泛宣传发动,教育农民摈弃旧习俗,树立新风尚,积极营造“空心村”整治的良好氛围。三是选准突破口,抓好典型试点工作。

2、发展农村经济。一是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工人化、农业企业化、农村工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施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实现种植业的规模化、区域化和优质化。三是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培植和引进“农字号”龙头企业,加速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四是努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加强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超前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五是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调整结构提供信息、科技、流通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

3、合理规划设计。一是责成有关单位在全面掌握村庄地理地貌、聚落形态、田间道路等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村建规划,通盘设计居住方案。二是规划编制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根据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对土地利用、功能分区进行合理安排,努力创造具有当地风格和特色的民居建筑。三是汲取外地经验教训,做细做实村建规划,实现中心村与各自然村同步进行,一步到位,避免建设的重复性、随意性。四是确保规划的合法性、民主性。所有规划必须经县、乡、村三级民主会议通过并报上级规划部门审批,保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可行性。

4、坚持因地制宜。一是依法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框定村庄整体发展规模。二是整合土地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完善农村房屋产权转让机制,支持农民到中心镇购房居住。三是“盘活”存量,用足现量,本着“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引进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工商企业参与乡村土地治理。

5、整洁村容村貌。一是利用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契机,着力解决农村清洁能源和人畜饮水问题。二是搞好村内交通和环境建设,使每个村都有一条硬质路面的主街道和完整的环村道路。三是完善排水设施,使村庄内部的排水沟渠形成系统,畅通无阻。四是强化管理,彻底扭转农村环境脏、乱、差局面。

6、讲究工作方法。一是充分认识面临的困难,在部分群众暂时不理解的情况下,不搞强迫命令,不搞短平快一刀切。而是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和风细雨化解矛盾,耐心细致理顺情绪,争取绝大多数村民的理解与支持,减少阻力,增加动力。二是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坚

持全村一个规划,一条思路。三是区别对待,扎实推进,严禁盲目攀比,草率行动。

除此之外,还必须按照《土地管理法》、《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河南省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适时进行宅基地确权登记。同时严格按照标准对各乡(镇)、村整治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验收合格的给予一定奖励,对整治不彻底不达标的,责令其重新整治,直到符合要求为止。当然,还要未雨绸缪,知微见著,及时防范和化解“空心村”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参考文献:

[1]于文:喜看中原大地兴起‘空心村’治理热[J],河南国土资源,2003,(03):1.

[2]河南省“三项整治”两年共整出土地70万亩,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4373195.html,/news/ 2006/05/08 /.

[3]徐东旺、吴清法等:思路决定出路——许昌市“空心村”整治工作调查与思考[J]河南国土资源,2006,(06):20.

[4]刘朝瑞:大力实施“空心村”整治,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J],河南国土资源,2006,(05):23.

[5]刘玲玲:通许治理“空心村”见成效[J],河南国土资源,2004,(01):31.

[6]游银华:通许县一年“多”出一个村[N],开封日报,

2005-07-22 .

[7]袁可林:一台有声有色的农宅整治大戏—来自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空心村”整治的报告河南国土资源[J],2003,(03):9.[8]杨宗锦:解读空心村整治—新土地革命推进土地复垦[J],今日国土,2005,(Z3):39-40.

[9]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空心村”整治调研组:河南省“空心村”整治调查,[J],河南国土资源,2004,(03):6.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与中国近现代史。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说明:本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即“河南省‘空心村’治理机制创新研究”(编号为2011B347)的阶段性成果。

2019年“空心村”治理工作领导讲话发言材料

2019年“空心村”治理工作领导讲话发言材 料 “空心村”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规划建设滞后等原因形成的村庄居住人口减少、老弱病残人口集中、基础设施破败、土地大量闲置等现象。“空心村”的存在,不仅造成农村土地的严重浪费,影响农村环境卫生和群众生活质量,更成为引发矛盾纠纷、阻碍农村发展的不利因素。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推进“空心村”治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特别是对于肩负筹办举办冬奥会、建设“首都两区”等重大国家战略任务的x而言,加快推进“空心村”治理,对我们完成历史使命、推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推进“空心村”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各地区实际,不断完善组织体系,探索有效治理路径,完善政策支持,通过实施六种治理模式,在“空心村”治理搬迁和村民后续发展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支撑。当然,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县区仍然存在思想认识和推进力度不足、手段创新和群众参与度不够等问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对此不能及时有效予以解决的话,下一步的工作势必将会遭遇阻力。

从我市实际来看,“空心村”主要集中在坝上地区和坝下偏远山区,治理任务艰巨、情况复杂。相关部门和广大农村工作者须以坚定的政治自觉,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拿出更多可行之策和务实之举,推动“空心村”治理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 按照省市相关工作部署,x要在明年10月前全面完成“空心村”治理,可谓时间紧、任务重。确保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需要我们在全面摸清底数的情况下,将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落实在工作规划和推进实施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宏观思路和具体举措,抑或是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都应在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精益求精工作理念的大原则下,构建标准质量体系,科学高效进行。与此同时,要着眼于解决资金瓶颈这个最大制约因素,不断创新思路举措,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加快引进市场主体,在加大政策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力度之余,也要做好土地收储和土地指标变现等工作,进一步盘活现有资源,多措并举破除资金难题。 需要注意的是,“空心村”治理不是简单的搬迁整合,不仅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也是x探索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新路的重要契机。对此,在推进“空心村”治理工作中,要坚持以 x“首都两区”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农村人

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

附件2: 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 一、道路硬化标准 1.村庄主次干道通畅,通组通户道路硬化,村内道路形成路网,群众出行无障碍。 2.居住人口较多社区或村庄通公交(班车),在路面条件允许、保证行车安全、符合群众出行习惯的情况下,有序推进港湾式停靠站建设。 二、环境净化标准 3.村庄道路两侧有雨污水管道或沟渠,配套建设集中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条件的村庄建设雨污水分流系统,污水原则上采用密闭管道收集,污水处理设施满足需要,处理后污水出水水质应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1一级B标准要求。 4.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推荐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方式,垃圾收集、倾倒和处理设施设置合理、运转良好,能够做到村内垃圾日产日清。 5.无水冲条件的农户厕所大部分改建为无害化卫生厕所,公厕全部改建为无害化卫生厕所。 6.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 7.通过建设沼气改造厨房,有条件的地方使用液化气等

清洁能源,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50%以上。 三、村庄美化标准 8.房屋及墙体外立面美化工程。对村庄空间外观影响视觉的外墙和屋顶等进行全面美化,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清除屋顶杂物,拆除屋顶违法或不雅搭建物,规范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的安装,遮蔽或美化处理屋顶空调等设备,屋顶与墙面色彩协调美观。 9.线杆美化工程。对电力线、广播线、电视线、通讯线等村庄内及周边线杆实施整理,尽量做到管线入地或确保线杆树立和线路拉设走向规范,能并杆则并杆,能隐蔽则隐蔽。 10.村庄绿化工程。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道路、庭院、村中空地和村周边宜林荒山进行全面绿化,见缝插绿,绿化树种搭配合理,常绿树种和花灌木所占比例在20%—30%之间,人均公共绿地6平方米以上。 11.道路亮化工程。村庄主次干道路灯设置间距合理,规格统一,美观整齐。 12.房前屋后美化工程。清理空心院落,改造为活动场所或绿地;消除房屋周边杂物;拆除违章和废弃建筑物,粉刷修饰与周围景观不协调建筑物;农户庭院和村内杂物集中堆放,不得占道和有碍观瞻。 13.公共场所美化工程。对公共场所进行美化提升,设计和铺设材料尽可能体现农村风情;全面整治村内沟渠,达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发展及其思考_罗小龙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 发展及其思考 罗小龙 张京祥 江晓峰 提要 苏南模式曾经为苏南地区的繁荣乃至全国农村的发展积累了典型经验,作出了贡献。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苏南模式在社会、经济背景转换和自身缺陷的作用下面临种种困境,开始了跨世纪的嬗变。本文对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探索。 关键词:苏南模式 变迁 小城镇 思考 苏南模式是苏南地区农民为谋求幸福生活的伟大创举,是苏南农民集体智慧结晶,并曾一度成为最具特色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样板。它在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巨大推动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地区小城镇的不断涌现。但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变革之中,苏南模式开始陷入困境,甚至穷途末路。与之相伴而生的小城镇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新问题。本文通过对苏南模式变迁的剖析透视了苏南小城镇发展,希望在这次历史性的变迁中为小城镇探寻新的出路,使小城镇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再铸苏南辉煌。 1 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镇面临的问题 1.1 苏南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苏南模式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乡镇企业的优势有所减弱,经济效益滑坡,亏损企业也有增无减。困境的原因有以下主要方面: 1.1.1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对苏南模式的巨大冲击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观。首先,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而进入了买方市场,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乡镇企业在短缺经济时代的优势因此而丧失殆尽,产品的市场空间逐步萎缩。其次,乡镇企业中技术平平,产品水平一般的乡镇企业不能面对消费者消费方式,观念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第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国家对乡镇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物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的废止,对苏南模式更是雪上加霜。 1.1.2 经济多元化使苏南模式步履艰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的逐步搞活,个体私营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地域劳动分工的作用下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他们与乡镇企业一起在苏南地区开始群雄逐鹿,瓜分市场份额。乡镇企业竞争的压力日益增大,但乡镇企业“论实力不如国有企业,论效率不如外资企业,论活力不如个体私营企业”,因此,乡镇企业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私营三者的夹缝中步履艰难。 1.1.3 苏南模式自身制度上的缺陷是其陷入困境的内因 苏南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下形成的过渡型经济模式,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到1993年,中国开始在市场经济的阳光大道上昂首阔步,苏南模式的弊端弱点就逐步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虽然以市场为导向,但其对政府的依赖性极大,成为乡镇政府创办的“小国企”。同时,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模糊,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不够多样化,机制运行举步艰难,不能够真正作到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从而逐步陷入困境。 苏南模式正是在以上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而前景黯淡。1995年以后,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权制度改革,到1999年苏州市90%以上的乡镇企业完成了企业改制,使产权人格化、经营者获得了大部分企业的所有权、乡镇政府退出了对企业的实际控制,切实增强了企业活力,使苏南模式得到改善和发展。 1.2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苏南地区的小城镇经过80年代、90年代初的普遍繁荣之后,在国际、国内的宏观背景下,苏南模式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小城镇在苏南模式的变迁中存在着多种问题。 1.2.1 城镇规模小、建设标准低达不到规模效应 苏南模式带来了城镇的普遍发展,但存在着城镇规模小、建设标准低等普遍问题。苏州市建制镇密度大,全市平均每37.4km2就有一个建制镇,但城镇建设标准低、规模小,全市154个建制镇中还有28个建制镇的镇域人口不足两万,镇区人口不足2000人,建成区面积过小,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匮乏。从经济学角度看,过小的城镇规模起不到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充分作用,而且也为以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困难。据1996年苏州市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办在农村集镇的乡镇企业占全市乡镇企业总数的41.3%,集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就业人数的12.7%,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不足,集聚效应难以充分形成,大多数乡镇人气不足、街道冷落。随着苏南模式的终结和社会经济变动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出现了一线希望。 1.2.2 苏南模式变迁中城镇人口回流和地区人口负增长使小城镇前景不容乐观 近年来,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逐渐消失,农民的户籍观念也在淡化,许多小城镇出现了人口回流农村的现象。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小城镇就业空间狭

空心村的调查研究报告(成稿)

. 阳谷县“空心村”调研报告 阳谷县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阳谷县“空心村”调研报告 (2015年9月16日) 按照聊城市国土资源局通知要求,阳谷县国土资源局组织人员深入到部分村庄,对空心村的情况进行了专门调研。 一、阳谷县概况 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黄河之北,东临大运河,南接河南省,距济南市150公里。县域下辖3个办事处、13个镇、2个乡,870个行政村,总人口81万人,土地总面积159.86万亩,截止2014年底耕地面积108.01万亩,村庄占地面积20.36万亩。 目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快速发展期,建设用地需求压力巨大,在解决既保障耕地红线,又保障建设用地需求矛盾中,我县始终坚持深化节约集约用地理念,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增减挂钩及城中村改造工作,对全县“空心村”现象严重的村庄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系统改造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县其他村庄“空心村”改造工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 二、“空心村”基本状况 我县农村居民点多为历史自然形成的,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日渐富裕,农村兴起了建房热。由于旧式村庄没有经过科学规划,村内布局散乱,基础

条件差,加上早期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不够重视,于是农民在新建住房时纷纷搬出老宅旧院,沿着村界向外扩建新房,大多占用村外耕地。90年代前期取消宅基地超占有偿使用收费以后,农村居民点用地违法批地、违法占地愈演愈烈。导致村庄无休止地向外延扩张,形成了村外新房林立,村内破烂闲置的“空心村”。 目前我县农村居民点总体上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个体上表现为占地规模大,村内结构松疏,布局混乱,占用耕地较多,因为集体经济不发达,日常村庄建设中难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不能形成集聚效益。多数村庄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村庄的数量、规模、平面布局、空间结构、功能组合都缺少科学性,村庄建设不能形成合理控制和正确引导,更不具有任何约束力和内控力。 根据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数据和我县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0日,我县村庄建设用地19.54万亩,其中农村宅基地面积9万余亩,其中部分农村建设用地闲置严重。因此,2009年我县对空心村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从全县范围看“空心村”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大,主要集中在县域东半部,土地建设利用粗放,规划不合理,并有蔓延趋势。全县共存在“空心村”572个,占全县村庄的一半以上。

空心村调研报告(成稿)

阳谷县“空心村”调研报告 阳谷县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阳谷县“空心村”调研报告 (2015年9月16日) 按照聊城市国土资源局通知要求,阳谷县国土资源局组织人员深入到部分村庄,对空心村的情况进行了专门调研。 一、阳谷县概况 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黄河之北,东临大运河,南接河南省,距济南市150公里。县域下辖3个办事处、13个镇、2个乡,870个行政村,总人口81万人,土地总面积159.86万亩,截止2014年底耕地面积108.01万亩,村庄占地面积20.36万亩。 目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快速发展期,建设用地需求压力巨大,在解决既保障耕地红线,又保障建设用地需求矛盾中,我县始终坚持深化节约集约用地理念,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增减挂钩及城中村改造工作,对全县“空心村”现象严重的村庄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系统改造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县其他村庄“空心村”改造工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 二、“空心村”基本状况 我县农村居民点多为历史自然形成的,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日渐富裕,农村兴起了建房热。由于旧式村庄没有经过科学规划,村内布局散乱,基础 2

条件差,加上早期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不够重视,于是农民在新建住房时纷纷搬出老宅旧院,沿着村界向外扩建新房,大多占用村外耕地。90年代前期取消宅基地超占有偿使用收费以后,农村居民点用地违法批地、违法占地愈演愈烈。导致村庄无休止地向外延扩张,形成了村外新房林立,村内破烂闲臵的“空心村”。 目前我县农村居民点总体上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个体上表现为占地规模大,村内结构松疏,布局混乱,占用耕地较多,因为集体经济不发达,日常村庄建设中难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不能形成集聚效益。多数村庄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村庄的数量、规模、平面布局、空间结构、功能组合都缺少科学性,村庄建设不能形成合理控制和正确引导,更不具有任何约束力和内控力。 根据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数据和我县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0日,我县村庄建设用地19.54万亩,其中农村宅基地面积9万余亩,其中部分农村建设用地闲臵严重。因此,2009年我县对空心村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从全县范围看“空心村”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大,主要集中在县域东半部,土地建设利用粗放,规划不合理,并有蔓延趋势。全县共存在“空心村”572个,占全县村庄的一半以上。 3

对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

对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经济 对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 文/黄玺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融合,苏南经济快速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模式和少数行业的产能过剩,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日显突出。面对新的问题,新苏南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20 多年苏南经济发展模式追求的是又好又快,那么新苏南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的是提质增效。本文就新苏南经济模式下如何加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新苏南经济模式;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黄玺,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硕士,研究方向:中小企业发展。 以开放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为标志, 新苏南模式是由传统意义上的苏南模式演变而来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模式,其演变发展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苏南模式形成的动因 在上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就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其主要特征是凭借乡镇政府来主导乡镇企业发展,利用集体资本兴办企业,让一些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走共同富裕道路,以先工业化后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和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方式,构成了苏南模式特定的内涵,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适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进入21世纪,苏南5市(含江苏省南京、镇江两市)抢抓历史发展机遇,顺应市场经济改革发展需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市制宜,从人的观念上、从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上,坚持走中国特色“四化”互动并进的道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统筹苏南各市合理空间布局,将苏南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去发展,形成新苏南模式特有的多元结构,如以国资、民资、外资经济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以产业集聚、园区经济为载体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以市场管经济、政府管社会发展的制度创新结构等,充分展现了新苏南模式下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创新。 二、新苏南模式发展的现状 传统的苏南经济从纺织、电子、化工等行业起步,新苏南经济则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基础,而新苏南模式是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新苏南模式更加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的“三位一体”,仅以2012 年为例,苏南5 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381.66 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61.8%。二是规模企业不断发展。江苏在“十二五”时期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即将发展到5万家,形成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竞相发展的新格局,这些规模企业铸就了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以骨干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配套齐全、关联性强、产业集中度高的优势产业集群。仅以2012年为例,江苏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3383万家,总量居全国第一位,仅苏南5市就有24600家,占江苏省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56.7%。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给苏南5 市在产业集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人才集聚、

河南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

河南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014年9月2日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加强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引导村民住宅合理建设,确保质量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城市、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以下统称村民建房)及其管理。 第三条 (基本原则) 村民建房应坚持安全、经济、适用和美观的原则,符合规划,倡导绿色、环保、节能、节地,鼓励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第四条(村民建房的方式) 村民建房按照建房主体分为个人建房和集体建房。个人建房是指单户村民自行建造自住住宅的活动;集体建房是指村民委员会集中建设村民自住住宅的活动。 村民建房按照规模分为限额以上住宅和限额以下住宅。三层(含三层)以上、以及投资额在30万以上或者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为限额以上住宅,其余为限额以下住宅。 第五条(历史文化保护) 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内村民建房,应符合相关规划,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第六条 (管理部门职责)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指导全省村民建房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规划管理,依权限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城市、县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建设管理工作,依权限发放施工许可和实施质量安全监管。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指导全省村民建房用地管理工作;城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用地管理。 城市、县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农业、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城市、县人民政府房屋登记机构负责本辖区内村民住宅房屋登记。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村民建房管理,依权限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履行限额以下村民建房的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依法将其职权范围内的村民建房行政许可事项委托乡、镇人民政府。 第七条(村委会职责) 村民委员会负责审查本村范围内村民建房申请,排查村民建房安全隐患,制止违法建设行为,配合做好房屋确权登记等工作。 第八条(村民建房选址) 村民建房应当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空闲地和其它未利用地,严格控制使用耕地和生态公益林地。 第九条(宅基地使用)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村村民在原有宅基地之外申请新建住宅,其原有宅基地由村委会收回,并结合村庄土地整理,重新规划后统一安排使用。 第十条(禁止规定)

苏南模式演进历程回顾

苏南模式演进历程回顾 冯鹰 “苏南模式”这一名称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当时的苏南地区主要是指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及昆山、江阴等九个县级市。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发展持续时间长,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因而有了“苏南模式”的提法。经过30多年的发展,“苏南模式”经历了由诞生、异军突起,到自我改制、创新发展的艰难历程,始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成为引领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面旗帜。 一、苏南模式的诞生 苏南模式诞生于苏南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的兴起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条件。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南,交通方便,运输畅通;商品生产起步早,历史上是商贾云集之地;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少,有寻找新的就业门路而致富的客观要求;矿产资源少,除农副产品加工外,工业性加工必然依靠横向经济联系,“供销两头在外”;集镇星罗密布并紧靠上海,易于城乡沟通和发展工业;多年来的高积累、低分配,使乡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办工业。上述苏南农村的区域性特征,集中地表现为这一地区具有较强的商品经济的开拓性,所以早在60年代苏南就有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前身)萌芽。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思想指导下,农村搞家庭副业也要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苏南社队企业的发展十分缓慢,苏南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人文条件所蕴藏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迟迟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恢复了实践标准的权威和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针对“左”的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头脑的现实,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现代化 ①《“苏南模式”的变革研究》,黄福宁,《江苏统计》,2005年第1期。

空心村形成原因及对策调查报告

关于空心村问题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长治市北委泉村的空心化为例,探讨空心村的形成原因,现状,以及解决空心化遇到的问题和对策。空心村土地的闲置、占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严重钳制了本就薄弱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阻碍了村庄的治理与发展,严重迟滞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高村庄规划与村庄居民点土地和空间利用水平,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促进村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我国的农村建设。从而为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资料准备。 二、调查时间:2014年7月23日到8月6日 调查地点:长治市西井镇北委泉村 调查对象:北委泉村民 调查方法:农民调查问卷采用随机走访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构成、家庭收入、土地经营、劳动力就业、空心村整治和新村建设意愿等方面。调研采用定量化访谈和自由回答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三、调查内容: (一)、调查背景 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是土地利用规划中,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发展出现的剪刀差引发的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状况。

自从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变化迅速,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方式发生改变,农民与农村,农民与土地的矛盾逐渐加深,农村空心化问题也逐渐加深。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农村空心化的问题,随着对空心村的不断深入了解,学者们对空心村问题的认识逐步由侧重土地废弃浪费上升为关注乡村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空心村是包括土地、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经济等要素在内的乡村发展矛盾现状。 北委泉村,全村共有451户,1350口人,耕地1068亩,劳力687人。地处黄土高原东南边缘的太行山中南段,相对华北平原呈强烈隆起,地势突兀,村庄呈带状分布在九龙山和性空山之间,山下有潺潺流水,九龙山为红色旅游景区。村内有一条公路,村庄分布在公路两侧。本村新建房屋都延村公路两侧延伸,旧房多处于村中心或远离公路,靠近河流的地区。本村新建房屋占总房屋数百分之四十左右,其中百分之三十左右长期无人居住,这些无人居住的房屋一部分是主人外出打工,一部分是为了建气派房屋光耀祖宗门第。 (二)、出现原因:1.经济上,由于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民的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身份由农民转化为农民工,有的人获得了城市户口,并逐渐将子女、住房、乃至父母迁移到城市,很少甚至

旅游文化的整合_创新及其启示_以无锡市为例

旅游文化的整合、创新及其启示———以无锡市为例 郭 胜 内容提要 旅游文化的整合是文化发展的内在依据,整合是为了创新,重新创造新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创新又可以促进文化整合,两者是交融的过程。无锡旅游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时间久远,不仅是见证城市演变历史的“年轮”,而且是蕴含了城市个性与特色的丰富“基因”。 关键词 旅游文化 整合创新 启示 郭 胜,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214153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每一个地区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要与周边区域文化进行交流、融合形成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既保留了原来优秀的文化,又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无锡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散布在城乡各地,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无锡城市起源、发展与变迁的全过程。无锡旅游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时间久远,经过不断的整合和创新,代表了不同阶段的文化发展成果,不仅是见证城市演变历史的“年轮”,而且是蕴含了城市个性与特色的丰富“基因”。 一、旅游文化的整合 整合是文化的重要机制,旅游文化在自身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吸收外部优秀的文化成果,淘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因子,完成文化的整合,促进文化的创新。[1] 旅游文化的整合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继承本地优良的文化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展现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2]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所得到的不仅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且能感受到整个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脉络,造成一种心灵的激荡,留下深刻的印象。旅游文化的整合是文化发展的内在依据,整合是为了创新,重新创造新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创新又可以促进文化整

关于开展农村“一户多宅”和“空心村”整治的

浦政[2013]17号 关于开展农村“一户多宅”和“空心村”整治的 通知 各村、机关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决遏制农村“一户多宅”和“空心村”现象,规范农村宅基地使用和管理秩序,盘活农村闲臵土地,有效解决农村宅基地使用不公平的历史遗留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脏、乱、差”面貌,根据省、市、区工作部署,结合我镇实际,现就专项整治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规划,建新拆旧、节约土地、分层推进”为指导思想,以“三改一拆”为总目标,以“一户多宅”和“空心村”整治为重点,以“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坚持“应拆尽拆、连片拆旧”为工作方针,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举措。在全镇范围内分层、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有序管理。 二、目标任务 按照“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坚持“一户一宅”、“属地负责”、“阳光透明”、“依法依规”的原则,把整治工作与美丽

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农村闲臵土地盘活等工作有机结合,镇党委政府经研究,2013年任务具体分解为:确定1-2个村作为该整治工作的试点村,全面彻底、有效、稳步推进整治工作,其余各村在摸清底子的前提下按照本届村三委任期内新建房屋的且未拆除旧房的户数为依据,落实工作任务,逐步推进专项整治工作的落实;2014年-2015年在全镇范围内推进。 三、工作步骤 (一)调查摸底,明确对象(6月20日---7月15日) 1、扣清底子: 严格按照“一户一宅”原则进行排摸。“一户一宅”即“户”以公安派出所户籍认定为准,“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市规定的标准。对界定有疑问的,一律遵照萧山区人民政府下发的《萧山区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2、明确对象 按照“应拆尽拆、连片拆旧”的工作方针,更大程度享受上级有关政策利好,鼓励各村尽最大限度地进行连片拆旧。对已摸排的建造年限较短,主体结构完好的可作适当保留,以便本村的住房困难农户调剂,对具有文保价值的历史性建筑,各村可以书面报告形式向镇政府提出保留申请,并经镇职能部门确认后予以保留。 3、通过公示 坚持“阳光透明”、“依法依规”原则。在已明确应拆对象和拆除范围的基础上,各村必须仔细分析、认真研究,递交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把通过情况上墙公示,同时以村为单位与应拆对象签定《应拆房屋委托拆除

河南省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办法(试行)

河南省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农村宅基地和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翻建住房(以下统称自建住房)管理,根据《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农村宅基地管理和村民自建住房及其管理。 第三条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违法用地查处等制度,完善宅基地用地标准,指导宅基地布局、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编制年度宅基地用地计划并通报同级自然资源部门;参与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 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许可等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安排农村宅基地用地规模和布局,满足合理的宅基地需求,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和规划许可等相关手续;加强村民自建住房风貌规划;办理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不动产登记。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依法履行村民自建住房建设质量安全行业管理工作,指导乡镇政府对村民自建住房建设质量安全进行监管,负责引导村民住房建筑风貌,组织编制村民自建住房设计图册,组织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 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建筑材料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维护建材市场秩序,及时发布不合格建材信息。 乡镇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宅基地审批和村民自建住房建设管理,对村民自建住房质量安全负属地管理责任。 第四条农村宅基地审批和村民自建住房建设要适应村庄演变规律,坚持规划先行、节约用地、因地制宜、保障安全的原则,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传统民居和乡村风貌。 第二章规划编制 第五条以县为单位,在深入研究村庄人口变化、区位条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逐村明确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搬迁撤并类等类型,对短时间内难以确定类型的村庄可暂不分类。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统筹县域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组织本行政区域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第六条按照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的原则,乡镇政府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抗灾防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报上一级政府审批。引导村民全程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充分听取村民意见,规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 启示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2007-12-15 23:30:1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2)学习借鉴“长三角”经验推进“十大体系”建设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月==日—==日,由市政府办公厅率团,组织县(市、区)十大体系办主任,赴长三角地区进行了学习考察,重点参观考察了宁波、苏州、昆山三市。考察团全体成员,边听边思考,边看边讨论,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大家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之谜有所破解,对赣州实

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和市委、更多请登录市政府作出建立完善“十大体系”战略决策有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一、宁波、苏州、昆山三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宁波是全国==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之一,====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经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宁波在国家经济图地位举足轻重,以全国=.=%的土地面积和=.=%的人口,贡献了=.==%的生产总值和=%的进出口,比全国提前近==年实现小康。====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分别居全国第=位、第=位。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宁波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一路超先,====年、====年、====年、====年、====年的=次评比排名分别为第==名、==名、==名、==名、=名。苏州====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苏州是经济发

“空心村”改造调研工作汇报

“空心村”改造调研工作汇报 历史上,由于农村宅基地流转不畅、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等原因,农村沿路建房、外围建房、建新房不拆旧房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村庄中心产生大量闲置废旧房,形成“空心村”。自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县以拆旧建新为主要方式,以严格规划管控为主要手段,以实现集约化利用土地为主要目标,大力推进“空心村”改造,每年完成“空心村”破旧房拆迁10万余平方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3年以来,全县新农村建设点共拆除破旧房屋9.6万余平方米,其中潭丘乡大塘村的拆迁面积达2.5万余平方米,三湖镇付堎戴家村的拆迁面积达1.3万平方米,新建房屋640余栋,“空心村”改造取得初步成效。下面,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我就本次调研内容简单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1.“空心村”改造中如何搞好规划。 一是规划起点要高,要有超前意识,至少10年不落后。二是规划内容要详细,要明确拆迁范围、道路管网、公共用地、建房区域等。三是规划要切合实际,要因村制宜,充分考虑各村经济发展、地理条件、区位优势、资源状况以及今后发展潜力等。四是规划要体现民主性,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认真听农民群众的意见。五是规划要维护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就要严格实施,新建房屋必须遵照规划施工,杜绝违规乱建现象。

2.“空心村”改造中拆迁房屋以及闲置宅基地如何补偿、分配。 一是根据实际确定补偿标准。各村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本村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屋以及闲置宅基地,分别确定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二是落实农民建房“一户一宅制”。在旧房拆迁后建新房的过程中,严格实行“一户一宅”建房审批制,且不得超过规定的面积标准。三是采取市场化运作进行分配。拆迁后的土地先由村集体统一回收,然后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公开拍卖,拍卖收益全部用于拆迁补偿、村庄公共设施建设等支出。例如,七琴镇金龙村在拆除栏舍等闲置附属房及破旧住房后,将土地全部收归村集体所有,附属房每平方米补偿30元,住房视房屋结构每平方米补偿50元或60元;将平整后的菜园、荒地等闲置土地全部收归村集体所有,每平方米给予10元补偿。收回土地后,该村再将收回的土地统一拍卖给需建房的农户,根据地块情况的不同,拍卖价格分别为每平方米60元、80元、110元。 3.“空心村”改造资金如何筹措。 一是用好村集体资金。对一些村集体经济比较好的村庄,可由村集体垫付改造资金。二是发动农民筹资投劳以及社会捐助。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发动农民群众踊跃筹资投劳,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捐资助建。三是争取财政等各类补助资金。例如,争取新农村建设补助资金,争取土地平整复垦还耕等项目资金。四是收缴超额宅基地使用费。根据家庭人口数、人均享受面积,交足宅基地超出部

治理空心村情况工作的总结

治理空心村情况工作的总结 近些年来,一些先富群体迁到交通便利的村外占地建房,但 仍保留着对老房、旧房房产的所有权;或者因为老宅基地面 积小,道路狭窄,邻里之间互不相让,难以置换,被逼到村 外占地建房;还有一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经济条件得到 了明显改善,落户城镇,在城里购房长期居住等等这些原因,致使我村从外面看是崭新的村庄,从村里面看是个破旧的村落,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因此,我们决定依靠村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决策、公开透 明的“空心村”改造方针。首先村两委班子将实施空心村改 造的计划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村民代表大会对改造规划、拆迁以及补偿问题作出决定。 主要措施是:一、建立组织,宣传发动。我们村成立空心村 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开 展宣传发动和思想教育工作。为打消村民顾虑,争取他们的 支持,由村民代表分头进行宣传动员,把实施空心村改造的 原因、好处及补偿办法向群众一一说明道清,让村民看到我 们改造的决心和村干部为民办事的诚心。二、摸清实数,科 学规划。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各个村民组组长分头行动在对农 户数、人口、耕地面积、村庄占地及坑塘、废弃地、空闲宅 基地和总住宅面积等基本情况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绘制成图,

建立档案,综合分析研究,科学的制定村庄发展规划。 空心村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依靠村民代表大会,依 靠群众,民主决策、民主推动。空心村改造首先要牵涉到房 屋拆迁和补偿问题,以及村内道路建设、水电等配套设施建 设等,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仅靠村集体经济收入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必须用足用活上级出台的很多扶持政策。同时,充分调动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实现空心村改造与新农村建 设的完美结合。

空心村改造实施方案

空心村改造实施方案 为充分利用闲置宅基地,节约用地,使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根据外地经验,结合本村实际,经综合村民代表多次讨论意见,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成立村民代表现事会,村理事会成员如下: 会长: 副会长: 秘书长: 成员: 二、改造程序 1、坚决拆除违障房,临时建筑,厕所、猪圈等一律无偿拆除。 2、实施空心村改造后,凡申请宅基地建房的用地户,必须根据规划要求在空心村改造范围内建房,一律禁止占用耕地建房,坚决做到按规划图纸施工建房。 3、空心村改造范围内的拆迁旧房,由村理事会成员和乡国土资源所统一丈量面积登记造册,并开具占房户拆迁面积清单。 4、空心村改造范围内所有宅基地,包括原拆迁的旧宅基地,一律由村委会按县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图纸统一安排建房;占地和办理土地手续均由村统一办理,其办理手续的一切费

用(不含建房保证金)均由村集体承担。 5、空心村改造范围内的空闲宅基地经统一规划后由村集体拍卖,拍卖后的资金用于改造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拆迁户房面积补贴。 6、改造范围内规划实施的水泥路、排水沟及其它公共设施由村集体负责实施。 7、根据《土地管理法》一户一宅制规定,空心村改造范围内的宅基地优先安排缺房户购买。 8、房主只有一栋住房在空心房改造范围内,村内无其它占地建房的用地户,在建房时原拆除旧房面积必须按统一规划中的比例扣除公共空间面积,其建筑面积需负担基础设施费用按比例分摊设施费,需增加面积部分按统一标准价格出资购地。 9、集中建新房严格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房型”的要求进行,要求在建新房的原宅基地必须收回集体所有,由村统一安置。 10、拆迁安置补偿采用货币补偿方式,按照理事会核定的面积、类型、价格给予补偿,并进行公示。

“空心村”治理的法律意义分析

“空心村”治理的法律意义分析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3-15 10:11:33 点击:1 摘要:“空心村”问题屡见不鲜,各学科研究者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但法学方面研究者甚少。“空心村”问题的产生原因已在各学界达成共识,但由于分析角度不同,分析的治理意义也不尽相同,各学者依此而提出的对策也不应当一概而论。本文提出“空心村”治理的法学意义,包括对宪法、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环境法等法律的维护和遵循,以及对整个法治建设的推进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空心村;治理;法学意义; 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邀请两院院士和有关专家就城镇化问题座谈时,关于土地流失、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乡村病”问题一再被提及。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空置下来的房屋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加之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向村庄外延扩展加大了原始村庄的外延结构,用地规模扩大也使原本不够完善的基础设施显得更加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废弃。“空心村”作为乡村病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我国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切实有效实行的突出表现和不利后果,积极治理“空心村”对现今走在依法治国道路上的中国来说有重要法律意义。在分析“空心村”问题的产生基础上,提出治理“空心村”的法律意义所在,顺应治理方案势在必行的出台。 “空心村”一词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层是经济意义上的“空心”,主要指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等骨干人口的外流。城市化进程加速,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而这些青壮年大多文化素质较高,农村里留下来的基本上是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无法为当地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这是一种因村民骨干外流而形成的经济“空心”;第二层是地理意义上的“空心”,主要指现有土地和房屋的抛荒与闲置。务工者在城市中务工赚钱回到家乡最先选择的就是翻盖或新建房屋,由于进城后思维观念的转变,他们会更多地考虑新建房屋的区位地段,在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不顾新建房屋周围基础设施是否配套而将住宅建在靠近国道、省道沿线一带,使原有旧村庄设施废弃,大量宅基地和土地被闲置抛荒,形成地理意义上的“空心”。这两种原因交织的“空心村”在我国普遍存在,并快速蔓延。 一、“空心村”问题的产生“空心村”问题①是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三农”问题之一,各个学界对此展开了多项调研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地理学、社会学、建筑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形态的学科,但法学方面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少。不同学科调研与分析方法大相径庭,由此提出的治理对策意见不一,然而学者们对此问题的形成基本达成了共识。从形成原因看,“空心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村房屋、土地无人打理而形成空心,称之为“外因空心村”;另一种是本地人“建新不弃旧”使农村大量旧房屋老化,无人居住打理,进而导致的村镇空心,称之为“内因空心村”。 分析这两类“空心村”的成因,主要包括: 1.经济原因:农村经济相对城市落后,村镇周边没有特色产业,留在村中赚不到钱;还有一些村镇领导在整改村镇工作中“重面子”,却无法顾及村镇居民生活便利的“里子”,村民生活极为不便;加之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过于依赖公共财政,总体投入不足,越来越多的村镇居民愿意涌向大中型城市换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更为便利的生活;2.文化原因:首先,封建迷信,建屋看风水,盲目、随意地占地霸地,认为种地不如收租来钱多,使得土地抛荒率非常高,有些村庄甚至几乎没有人务农;其次,所谓农村人被城里人看不起的思想观念,使得一些人宁愿披星戴月地生活在城市也不愿悠然惬意地生活在农村;再次,严重的小农意识使许多村民即使长久居住在城镇,也不放弃村镇的老旧宅基地,认为老宅乃是祖宗遗留产业,只能代代相传,否则即为“败家子”;3.法律制度原因:我国土地管理法律体制和宅基地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如土地流转容易、宅基地规划不当、违建审批不严、土地归属不明确等,生活在农村的居民原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加之农村土地归属和流转执法力度不够,使村民对土地的占有变得更加肆意。[1]上述三点原因基本可以概括农村人口外流的动机及空房空地的产生根源,正是基于此,造成我国大量“空心村”的产生和迅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