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市统计局

2011年12月

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时隔十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六普”)结果显示,新世纪10年佛山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显着变化。这些变化,对佛山未来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佛山人口总量分析

本次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注万人(图1)。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万人,占%,出国及户口待定人口万人,占%。万户籍人口中除常住、出国人口外,另有外出半年以上人口万人;外来人口中除常住人口外,另有暂住人口万人。

与2000年“五普”时的万人相比,十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共增加万人,增长%,年均增长率%。这个数字,比1990年到2000年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

2000-2010年佛山%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全省的%、全国的%的增长水平(表1)。

表1 全国、广东和佛山总人口对比表

注常住人口包括,定居、外出不满半年及境外工作学习的户籍人口;居住在我市且离开原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居住在我市的户口待定人口。

从广东各地市常住人口的分布情况看,2010年佛山常住人口总量占全省的%,在广州、深圳和东莞之后列全省第四位(表2),比2000年的第五位(低于广州、深圳、东莞和湛江)上升一位。

表2 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分布

外来常住人口的快速大量增加,是佛山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佛山户籍人口的增长较为缓慢,2000-2010年的十年间仅增加万人,增长%,年均增长率%,远逊于同期常住人口增幅,外

来常住人口则大幅增加万人,占了常住人口增量的%。

二、佛山人口结构分析

一般而言,人口的结构大致分为三大类别: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

(一)人口的自然结构

1、年龄结构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万人,占%;15-59岁人口万人,占%;60岁及以上人口万人,占%(表3)。

表3 2010年佛山人口年龄结构和社会负担

单位:%

与2000年“五普”相比,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减少万人,减少%,年均减少1780人,比重下降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增加万人,增长%,年均增加万人,比重提高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万人,增长%,年均增加万人,比重提高个百分点。少儿人口的绝对萎缩,老龄人口的大比例增加,既表明了佛山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控制,也表明了佛山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

显。总体上,中间年龄段人口的增加,则进一步减轻了佛山的社会负担。2000年,佛山总抚养比%,约个劳动者养1人;2010年,佛山总抚养比下降至%,约4个劳动者养1人(图2)。

佛山总体社会负担的减轻是外来人口中和的结果。单从户籍人口看,2010年社会总抚养比高达%,大约个劳动者养1人,负担很重。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部户籍人口的比例达%,老年抚养比达%,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还将加深。

图2 2010年佛山的社会负担

2、性别结构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万人,占%;女性人口万人,占%。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2000年

总抚养比%

约个劳动者养1人 2010年

总抚养比%

约4个劳动者养1人

“五普”的上升为,高于全省的以及全国的。

性别比的提高,基本上源于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的变化。佛山户籍常住人口的性别比2000、2010年分别为和,较为稳定和均衡;外来常住人口的性别比则由2000年的提高到2010年的,在较高的基数上进一步走高(表4)。

表4 2000、2010年佛山常住人口性别比(女=100)

3、健康状况

第一,死亡率。一般而言,在一年中死亡人数占总的常住人口的比例越低,表明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越好。2000到2010年,佛山人口的死亡率存在明显的下降,从‰到‰。

第二,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口健康问题也是衡量整个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方面。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健康的比例达到%,基本健康的占%,两项之和高达%,说明佛山老人安居乐养,身心健康(图3)。

图3 2010年佛山老年人口健康状况

(二)人口的地域结构

1、行政地域结构

人口的行政地域分布,可以体现地域的人口密集程度,从而反映地区之间的生产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一般而言,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的密度会越大,聚集的人口会越多,佛山的情况也是如此(表5)。

2010年“六普”,五区常住人口按总量大小依次为:南海区,万人,占%;顺德区,万人,占%;禅城区,万人,占%;三水区,万人,占%;高明区,万人,占%。与2000年“五普”相比,禅城区的人口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南海区下降个百分点,顺德区上升个百分点,高明区和三水区分别小幅上升和个百分点。

表5 2010年佛山五区常住人口分布

2、外来人口

外来人口在过去十年里大幅增加并反超户籍人口。2010年“六普”佛山外来常住人口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与2000

年“五普”相比,增加万人,增长%。其中,省外万人,占%;省内万人,占%。

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看,佛山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高于全省的%;增幅高于全省的%;省外人口占外来人口比重略低于全省的%。

务工经商是外来人口流入佛山的主要原因,比例高达%。

外来人口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计达%(图4)。

图4 2010年佛山外来人口文化程度分布

(三)人口的社会结构

1、家庭规模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万户,家庭户人口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人,低于全省的人和全国的人。与2000年“五普”相比,家庭户显着增加%、万户,增幅远高于同期人口数的增幅;户均人口减少人(表6)。

从家庭户规模看,三人及以下户占总户数的%,其中一人户占%,二人户占%,较2000年分别增加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从家庭户类型看,主要集中在一代户和二代户,分别占%和%,尤其是一代户,比重较2000年大增个百分点。

家庭规模的演变,说明佛山家庭主要是以单人、一对老年夫

妇或一对年轻夫妇(加未成年孩子)为成员的核心家庭,该类家庭不仅普遍,且呈大幅上升的势头。

表6 佛山两次人口普查家庭规模情况

2、受教育程度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万人,占%;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万人,占%;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万人,占%;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万人,占%。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万人,文盲率%。

横向比较看,2010年佛山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9469人,高于全国的8930人和广东省的821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19378人,高于全国的14032人和全省的1707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43613人,高于全国的38788人和全省的4291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20658人,低于全国的26779人和广东省的22956人。文盲率低于全国的%和广东省的 %。纵向比较看,下面的专栏描述了新世纪十年来佛山人口文化程度全面提升的状况。

专栏新世纪十年来佛山人口文化程度全面提升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由3672人上升为9469人,

上升%;

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4618人上升为19378人,上升%;

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2704人上升为43613人,上升%;

具有小学及以下程度的由28800人下降为20658人,下降%。

3、产业分布

2010年,佛山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与2000年的:: 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个百分点(图5)。结合两个年份劳动力资源总量推算,2010年佛山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2000年减少40%左右,表明人员流出渠道较畅,流出速度较快,产业比较效率得到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分别比2000年增加40%和70%左右,表明二、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显着增强。

图5 2000、2010年佛山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进一步与佛山经济结构的比较发现,10年来佛山的就业结构明显优化。2000年,佛山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度;2010年,佛山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结构偏离度大幅下降为,就业平衡程度大大提高,符合偏离度随经济增长、产业演进而逐步缩小的基本规律(表7)。

表7 2000、2010年佛山的就业结构偏离度

单位:%

员比重的差值。

就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就业层次则仍以传统行业为主。如从第三产业分行业的就业情况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这类传统行业就业比重较高,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住宿和餐饮业占%,而高端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占%,就业比重较低。

三、几个简要结论

(一)常住人口的大量增加,对资源配置提出新要求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万人,较2000年增加%、万人,总人口前移一位至全省第四位。人口总量的增加,一方面提高了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扩大了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也“摊薄”了人均指标,对城市各类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测算,2010年人均GDP、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人均拥有体育场地设施面积、每万人拥有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数等《珠三角纲要》、“幸福广东”考核所

涉人均指标,将较原公布数减少16%左右。

(二)性别构成男大于女,外来人口为其主因

佛山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上升为2010年的,高于全省的及全国的,究其原因,概源于高达的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性别比的不平衡甚至失衡,可能波及家庭、婚姻,乃至社会的稳定。为此,除继续禁止胎儿性别选择外,需要更多地着力于产业的转型发展,特别是促进女性从业比例较高的服务业的发展,并在就业、工资、培训、医疗保健等方面进一步关爱女性。

(三)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结构矛盾依然存在

佛山15-59岁年龄段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数量较2000年增加万人,比重提高个百分点。丰富的总量,极高的比例,为佛山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储备,人口红利仍将持续。另一方面,该年龄段人口以外来人口为主,而其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合计近3/4,劳动力的结构性问题将趋于显化,其中高端人口尤为短缺。

(四)户籍老人比例升高,社会负担压力增加

2010年,佛山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分别较2000年微增和个百分点,养老负担变化不大,但这完全是外来人口中和的结果。单从户籍人口看,老年人口占比达%,老年抚养比达%,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户籍人口的老龄化一方

面会加重地方财政负担,一方面则会加大养老服务需求。扩大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注重开发老年用品产业(尤其是保健、休闲和旅游业),加强公共福利设施(如养老院等)建设,等等,是应对老龄化问题之关键所在。

(五)家庭人口有所减少,生产消费双向增长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人。家庭户较2000年显着增加%、万户,增幅远高于同期人口数的增幅;户均人口减少人。家庭户数量的快速增加、户均人口的不断减少,意味着传统的多子多福的理念受到抑制,几代同堂的理念趋于式微,大家庭的裂变不可逆转,核心家庭转而成为普遍的现实存在。家庭规模变小,有利于餐饮、家电、家具、汽车、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和消费市场容量的增加,也显着加大了养老、扶幼的社会化需求。

(六)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培养引进仍需加强

与2000年相比,2010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由3672人上升为9469人,上升%;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4618人上升为19378人,上升%;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2704人上升为43613人,上升%;具有小学及以下程度的由28800人下降为20658人,下降%。人口文化程度全面而快速的提高,是新世纪10年来佛山社会事业发展的点睛之笔,集中反映了多年

来佛山在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努力,也昭示着佛山经济增长的依托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积极演变进程。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是改善佛山人口素质、提高文化水平的主要途径。

(七)学龄人口数量减少,优质资源仍然稀缺

2010年,0-14岁少儿人口万人,较2000年减少万人,减少%,年均减少1780人。学龄人口的减少对佛山教育影响巨大,一方面可以缓和初等教育供不应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意味着需要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人口减少,对教育的需求将产生抑制作用,师资、设施、布局等存在重新合理配置的内在需求。此外,由于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分布不均,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依然短缺,总需求下降了,但供给的结构性错位依然存在,如外来孩子期待的均等的教育机会。

(八)流动人口迅速攀升,社会管理任重道远

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与一地区产业、城市、环境、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联系紧密。2010年,佛山外来人口总量万人,较2000年增加万人,增幅%,总量、增量、增幅分别是常住人口的%、%和倍,流量巨大,势头惊人。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佛山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社会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也因之衍生。如何实现科学管理,引导

人口有序流动,良性循环,成为各级政府必须直面的长期而艰巨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外来人口的结构,如流出地、家庭状况、居留时间与住所、职业分布等方面特征,对认识和改善佛山外来人口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九)就业结构明显优化,走向高端仍需努力

2010年,佛山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较之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减少40%左右;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增加40%左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增加 70%左右,与经济结构的吻合度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从行职业分布看,制造业固然是就业的主要渠道,服务业也还主要是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以终身教育为基本手段,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逐次有序实现劳动力的升降流转,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注:数据来源于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

供稿:佛山市统计局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报告(1)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报告(1) 一、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清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人口普查工作,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设置人口普查小组,分别负责人口普查的领导、组织和具体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三、人口普查所需经费,在保证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和厉行节约的原则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四、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各级人口普查机构要配合各级宣传部门,采取一切有效的方式,积极做好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为人口普查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各级人口普查领导机构,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负责,

确保人口普查数据的真实、准确、可靠。 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对象和内容 六、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XX年11月1日零时。 七、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 八、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在现住地进行登记。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采集相应信息。 九、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 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的人口,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 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 十、人口普查表分为《普查表短表》和《普查表长表》两种形式。《普查表长表》抽取百分之十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 十一、11月1日至XX年10月31日期间有死亡人口的户,同时填报《死亡人口调查表》。 十二、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十三、人口普查的普查表由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定,各省负责印发。

经济分析报告范文

2012国内外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概述:中国经济向好态势的确立和欧洲债务问题的缓和,对新的一年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但是好事多磨,目前美国财政悬崖问题尚未解决,令市场忧心。而在希腊问题告一段落的背后,欧元区继续衰退,复苏停滞不前,对我国经济形成压力。不过随着我国消费、投资和工业的恢复增长,新年我国经济仍有望取得良好的开局。 一、两架马车+工业显复苏持续性,外需不振仍拖累出口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越发明显,12月中旬开始股市也出现反弹,市场对未来经济上升的预期升温。 从数据上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投资的表现可圈可点。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9%,这一增幅较10月增幅扩大0.4个百分点,并创下近8个月新高。 目前来看,8月以来消费增速的企稳回升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考虑到当前消费旺季已经来临,同时经济企稳还有望提高消费者信心,春节前后消费增速有望回升至15%以上的水平。 另一方面,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326236亿元,同比增长20.7%,增速与1-10月持平,其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87332亿元,同比增长28.8%,加快2.1个百分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本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未对经济增长提出目标,也未提主要经济指标,只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 与2012年经济工作的五项任务相比,2013年增至六项。其中新增“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于此相对应的是,一年一度的发改委工作会议除了和往年一样继续强调要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等内容以外,工作内容也新增加了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内容。 今年1-11月,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1%,增速比1-10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考虑到城镇化的带动,以及今年审批的大批基建项目会在明年进入集中施工期,且中央政府明年仍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基建的支持力度不会降低,明年基建投资增速依然可观。 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则在连续4个月增幅维持15%之后,再次冲上16%的高点,其环比增速更是从上月的提高0.3个百分点,扩大到了本月提高1.3个百分点。 另外,在刚刚过去的11月里,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两项指标双双回升,表现最为突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创今年4月以来新高。而11月发电量40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增速为年初以来最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 为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目的是查清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人口统计信息支持。 (二)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和组织实施全国和本区域内的人口普查工作。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设立人口普查小组,做好本区域内的人口普查工作。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三)人口普查所需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人口普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从严控制支出。 (四)各级宣传部门和人口普查机构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做好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为人口普查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人口普查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地方各级人口普查机构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负总责,确保人口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二、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对象和内容 (六)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七)人口普查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八)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应信息。 (九)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 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 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 (十)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 (1) 1.1年龄构成............................................................................................................................. 1 1.2教育程度............................................................................................................................. 2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 . (2) 2.1各省常住人口及城市化率 ................................................................................................. 2 2.2各省人口教育程度及年龄、性别结构 ............................................................................. 4 2.3各省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 (7)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 内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总人数1339724852人。2000年到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57%。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1.1年龄构成 0-14, 16.60% 15-59, 70.14% 60-64, 4.39% 65以上, 8.87% 0-1415-5960-6465以上 图1:年龄段比例 图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意义

---------------------------------------------------------------范文最新推荐------------------------------------------------------ 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意义 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中国政府网2019年5月6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9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 进行人口普查是制定政策的需要。人口普查是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人口普查资料是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和前提。通过人口普查,了解我国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就可以制定教育政策;了解各行业人口的分布,可以制定人口的就业政策;摸清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可以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提供科学基础。此外,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民族政策、老年人口政策等等,都需要根据人口资料进行研究。可见,人口普查是国家制定社会、经济、科教等各项发展政策所必需的。没有准确的人口数据,我们很多方针、政策及发展战略的制定,就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人口普查是21世纪发展的要求。第六次人口普查是世纪之初的普查。2019年是我国“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又是我们确定“十二五”计划和新的远景规划的关键一年。在这个时候,开展人口,提供准确的人口数据,对于制定 1 / 2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 报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05 2010年辽宁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辽宁省统计局 2011年5月11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 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 段的任务。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省总人口[3]为4374632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3844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61911人,增长3.21%。年平均增长率为0.32%。 二、家庭户人口 全省共有家庭户[4]14994046户,家庭户人口为4175587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5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

全省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147745人,占50.63%;女性人口为21598578人,占49.3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04下降为102.54。 四、年龄构成 全省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96977人,占11.42%;15-59岁人口319985 94人,占73.15%;60岁及以上人口为6750752人,占15.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09441人,占10.3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省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23408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46930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82944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936468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由6 182人上升为1196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13205人上升为1478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40082人上升为4532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由29778人下降为21407人。 全省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4369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176305人,文盲率[5]由4.76%下降为1.93%,下降2.83个百分点。 六、城乡人口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汇总

各省各市都有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统计分析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 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问题解答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问题解答之一 —关于普查登记时地址名称代码和 建筑物编号填写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规定,人口普查按照划分的普查区域进行。每个普查对象要在现住地进行登记,属于人户分离的,同时在户口登记地登记相应信息,按照现住地和户口登记地实际所在普查小区和建筑物,填写地址名称代码和建筑物编号。对一些特定人口群体,登记时的地址名称代码和建筑物编号需要特殊处理。现就相关问题具体说明如下: (一)各地在组织开展普查区域划分和名称地址代码清单的确定工作时,暂无需考虑特定人口群体的地址名称和代码填写问题,要按照“地域完整覆盖并且有实际地域和人口”的原则,划分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根据核实确定的普查区名称地址代码清单以及实际划分的普查小区个数,统一整理、生成普查小区名称地址代码文件(标准地址码库),供登记填表使用。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由武警机关负责登记填写普查表短表,并移交所在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根据需要,在标准地址码库中本县级公安机关所在的普查区内,虚拟一个或多个普查小区,供填写地址名称代码使用。虚拟普查小区的地址代码自“800”开始,依次增一顺序编码,并以编码序号命名,如第800普查小区、第801普查小区。 (三)依法被判处徒刑、劳动教养的人员由县级公安机关和监狱、劳教机关负责登记填写普查表短表,并移交所在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根据需要,在标准地址码库中本县级公安机关所在的普查区内,虚拟一个或多个普查小区,供填写地址名称代码使用。虚拟普查小区的地址代码自“850”开始,依次增一顺序编码,并以编码序号命名,如第850普查小区、第851普查小区。

宏观经济学GDP数据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情况一览表: 年份 GDP(亿元) GDP指数 GDP增长率人均GDP(元/人) 美元/人世界排名1978 3645.2亿元 100.0 0.0% 381元 226 7 1979 4062.6亿元 107.6 7.6% 419元 269 1980 4545.6亿元 116.0 7.8% 463元 309 7 1981 4891.6亿元 122.1 5.3% 492元 288 1982 5323.4亿元 133.1 9.0% 528元 279 1983 5962.7亿元 147.6 10.9% 583元 295 1984 7208.1亿元 170.0 15.2% 695元 299 1985 9016.0亿元 192.9 13.5% 858元 292 1986 10275.2亿元 210.0 8.9% 963元 279 1987 12058.6亿元 234.3 11.6% 1112元 299 1988 15042.8亿元 260.7 11.3% 1366元 367 1989 16992.3亿元 271.3 4.1% 1519元 403 1990 18667.8亿元 281.7 3.8% 1644元 343 10 1991 21781.5亿元 307.6 9.2% 1893元 355 1992 26923.5亿元 351.4 14.2% 2311元 419 1993 35333.9亿元 400.4 14.0% 2998元 520 1994 48197.9亿元 452.8 13.1% 4044元 469 1995 60793.7亿元 502.3 10.9% 5046元 604 7 1996 71176.6亿元 552.6 10.0% 5846元 703 1997 78973.0亿元 603.9 9.3% 6420元 775 1998 84402.3亿元 651.2 7.8% 6796元 821 1999 89677.1亿元 700.9 7.6% 7159元 864

福建省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泉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泉州统计局 2011年7月7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812853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28304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845490人,增长11.61%,年平均增长率为1.10%。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2267970户,家庭户人口为694868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5人减少0.59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207544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3920986人,占48.2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31。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78882人,占14.50%;15-59岁人口为6237844人,占76.74%;60岁及以上人口为711804人,占8.7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86988人,占5.9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9.6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8.6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2个百分点。

经济数据分析

具体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我们要看速度,还要看结构、效益、质量,更要看经济运行背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先看速度。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表现好于预期。这表明,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 再看企业效益和居民收益。今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3.5%和22.7%,增速较上年全年分别上升8.6个和14.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056元,增长9.6%。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开始提升、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发展动能有序转换。其一,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3.9和6.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0%。

其二,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约为49135元/人,扣除价格因素,比去年同期增长6.7%。产能利用率回升明显,其中,煤炭、钢铁产能利用率提升较为明显,相关产业利润高速增长。 其三,上半年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对工业经济助推力加大,全国有近万家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产,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7.6%。 其四,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近3年来,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8%、59.7%和64.6%,分别比投资贡献率高1.9个、18.1个和22.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4%,比投资高30.7个百分点。 其五,出口增长加快。上半年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0.9%,增幅较上年全年回升10.5个百分点。全国进出口总额增长19.6%,一举扭转过去两年连续下滑的局面。

晋中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晋中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晋中市统计局 2011年5月13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省、市、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324942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016536人相比,共增加232889人,增长7.72 %,年平均增长率为0.75%。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1002346户,家庭户人口为302187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6人减少了0.35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694946人,占52.16%;女性人口为1554479人,占47.8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70上升为109.04。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55567人,占17.10%;15-64岁人口为2425230人,占74.64%;65岁及以上人口为268628人,占8.2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5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4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18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57726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6579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50418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70459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892人上升为793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1285人上升为14335人;具有初中程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属性数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四川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四川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 2011年5月7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机器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3]为8041820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3290935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872735人,减少3.45%。年平均减少0.35%。 全省登记的户籍人口 [4]为89981705人。 二、家庭户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5]25802326户,家庭户人口为7620665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2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0830945人,占50.77%;女性人口为39587255人,占49.2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98下降为103.14。 四、年龄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644450人,占16.97%;15-64岁人口为57966205人,占72.08%;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占10.9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6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2.1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50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5510249人,占93.9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907951人,占6.1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3632394人,减少1.12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59659人,增长1.12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精编_推荐】计量经济学数据分析

计量经济学数据分析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 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 姓名:葛文 学号:20808172 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2000年到2007年各月股票市场流通市值(value),成交金额(turnover),GDP现价和居民储蓄(saving)的相关数据,试图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数据来源为CCFR数据库和证监会网站。具体分析如下: 一、绘制四个数据变量的线性图,查看2000年到2007年他们各自的走势。 二、采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分析 回归表达式:gdp=10433.48+0.191218*turnover 其中:Prob低于0.05,说明对应系数显著不为零;R2=0.195641,说明拟合程度一般;Prob(F-statistic)=0.000013<0.05,说明至少有一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不为零。 回归表达式:gdp=8470.567+0.196853*value 其中:Prob低于0.05,说明对应系数显著不为零;R2=0.154730,说明拟合程度一般;Prob(F-statistic)=0.000125<0.05,说明至少有一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不为零。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1)检验GDP同流通市值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滞后期为10,P(F>1.08348)=0.38941,P(F>2.67705)=0.00904,所以原假设“TURNOVER不是GDP变化的原因”被接受,但原假设“GDP不是TURNOVER 变化的原因”被拒绝。 (2)检验GDP同成交金额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滞后期为10,P(F>0.63514)=0.77782,P(F>3.30636)=0.00185,所以原假设“VALUE不是GDP变化的原因”被接受,但原假设“GDP不是VALUE变化的原因”被拒绝。 四、时间序列模型估计 (1)时间序列图 (2)流通市值的相关图和偏相关图 由图可知,流通市值的是平稳序列。 (3)成交金额的相关图和偏相关图 由图可知,成交金额是平稳序列。 (4)GDP与居民储蓄散点图 五、居民储蓄的单位根ADF检验(一阶差分) ADF=-7.449984,为负且绝对值很大,则拒绝单位根假设而表明序列是平稳的。 六、VAR模型分析与协整检验 (1)GDP与流通市值的VAR模型 (2)GDP与成交金额的VAR模型 (3)DGP与成交金额的协整性检验 以检验水平0.05判断,迹统计量检验有12.66143<15.494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