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香教师招聘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

2016山香教师招聘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
2016山香教师招聘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新增考点

教育心理学不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简单应用,它拥有独特的研究课题。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学科性质:从学科范畴看,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心理。

从研究层面看包括①客观描述主体心理活动的现象;②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运行机制和规律;③为促进主体有效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及主体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方法指导。

从研究领域看,包括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教育社会心理。

研究内容: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组成。其中学生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无论哪种差异,都影响着学习与教学的过程,都成了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范畴。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服务于教育实践。而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现有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个性与共性。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表现: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苏联“教育心理学之父”

1877 俄国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心理学之父:冯特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心理学著作:190房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末)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以后)

布鲁纳: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原则:

①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现场试验和实验室实验。

②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

③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个案法

④测验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产品分析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①客观性原则(前提条件);②教育性原则(促进良性发展,基本伦理道德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⑥系统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1.新增考点

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2.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乳儿期(0—1)

婴儿期(1—3)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

成年期(25—65)

老年期(65—)

人生全程发展的观点:①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②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③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不平衡性表现:①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

闭锁性: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内心的秘密”

心理发展的基本模式:⑴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⑵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⑶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⑷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不系统化向稳定、系统化演变。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⑴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⑵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

⑶抓住关键期。

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⑴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⑵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⑶教育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⑷教育能够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学习准备:准备状态,或准备性,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①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具体程度;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校也适应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不应只强调学生适应学校。

奥·劳伦兹“关键期”

2岁口头语言发展2~3岁计数能力发展2.5~3.5岁遵守行为规范3岁独立生活能力4岁形状知觉形成4~5岁学习书面语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⑴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同化: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平衡: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平衡是相对的。

⑵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构建的过程,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②客体永久性;③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④延迟模仿的产生。

客体永久性: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

延迟模仿:榜样已经离开了现场,婴儿也能够表现出榜样的行为。

b.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信号功能;②自我中心性;③不可逆运算;④不能够推断事实;⑤泛灵论;⑥不合逻辑的推理;⑦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缺乏层级类概念;⑧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自我中心性: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集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①去自我中心性;②可逆性;③守恒;④分类;⑤序列化。

守恒: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

分类:在具体运算阶段之前,大多数儿童不具有类包含的概念,不能够理解某一特定的人或物可以从属于不同的类别,形成分类系统。

d.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③类比推理;④抽象逻辑思维;⑤可逆与补偿;⑥反思能力;⑦思维的灵活性;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水平滞差:在某种形式运算任务中通过的学生,在其他形式运算任务上可能回失败。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⑴“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区分两种心理技能:①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②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四个表现:①随意机能不断发展;②抽象-概括机能提高;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内化: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

⑵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内化说”

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内化说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⑶最近发展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①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②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⑷“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含义:①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作用的特点。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

⑸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支架

支架式教学: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支架式教学采用的方式:①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分割成许多便于掌握的片段;②向学生示范要掌握的技能;③提供有提示的练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a.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0~1.5岁) 发展任务: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b.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2~3岁) 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性。

c. 主动感对内疚感( 4~5岁) 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性。

d. 勤奋感对自卑感( 6~11岁) 发展任务:培养勤奋感。

e.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18岁) 发展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f.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g.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h.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3.学生的个别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智力类型差异只影响人们学习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经验的方式,不代表智力水平的高低。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呈正态分布、常态分布,或钟形曲线。

心理学家根据智力发展水平将儿童分成三个等级:超常儿童、常态儿童、低常儿童。

超常儿童特点:接受能力强,记得牢;感知敏锐,辨别力强;思维能力强,有丰富的想象力;稳定的注意力和积极地探索精神;自信好胜,能坚持。

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表现:①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②男女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男女性别差异主要反应在特殊智力因素中,包括数学能力、言语能力和空间能力。

智力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迁移。

科尔勃的两维坐标理论,四种学习风格:顺应者方式、发散者方式、聚合者方式和同化者方式。

认知方式,即认知风格,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一般认为冲动型学生学业成绩差,因为学校里的测验往往注重对细节的分析,而他们擅长的是从整体上分析问题。

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①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③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①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②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第三章学习理论

1.新增考点

呈现性惩罚:在行为后施加厌恶刺激以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概率。

移除性惩罚:在行为后移去满意刺激,以减少行为的发生。

班杜拉认为模仿有四种方式:直接模仿、综合模仿、象征模仿、抽象模仿。

2.学习概述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和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人类的学习。

学习的内涵:①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②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④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⑤学习的过程可以使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⑥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加涅根据学习水平的分类:

①信号学习。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反应,刺激——强化——反应。Eg: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②刺激-反应学习。对某一情景中的刺激做出反应,情景——反应——强化。Eg: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③连锁学习。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形成一系列动作联结。

④言语联结学习。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

⑤辨别学习。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作出不同反应。

⑥概念学习。对事物抽象特征的反应。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学习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使用所学原理或规则解决问题。

奥苏贝儿关于学习的划分:

①学生学习的方式上: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②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其他学习分类:

①学习主体: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②学习时的意识水平(阿瑟·雷伯):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③学习内容(我国):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特点:①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②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③学习内容是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④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⑤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刺激——反应)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老鼠有点刁。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规律:

?泛化与分化

刺激的泛化: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刺激的分化: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

?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恢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S-R);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三条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联系而加强。又分为应用律、失用律。

效果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学习副律: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同化或类化的原则、联想交替原则。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日常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应答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强化的类型: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固定比例强化和变化比例强化、固定时间强化和变化时间强化等。

扇贝效应: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的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强化的应用: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避免外部激励对内部兴趣的破坏。

消退的应用: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惩罚的应用:①惩罚只能暂时抑制行为,并不能根除;②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

③惩罚紧跟在错误行为之后,与错误行为建立联结。在惩罚时,最好选择一样替代反应进行强化,即之处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后给予强化。

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论: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将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其教学原理是采用连续接近法。

程序教学的原则:①小步子原则;②积极反应原则;③自定步调原则;④及时反馈原则;⑤低错误率原则。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原则)是指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欢的活动。

行为塑造:通过小步强化帮助学生达到目标。斯金纳:“教育就是塑造行为”。行为塑造技术包括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特点:①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②观察学习并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③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

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4.认知派学习理论

认知派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及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个体的意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处理环境刺激的内部过程和机制。

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实验

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新的完形。

2)学习的过程是顿悟。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顿悟的两个原因:①刺激情境的整体性和结构性;②人的“心”本身有一种本能的组织功能。

苛勒的完形—顿悟与桑代克的试误说的区别:试误是顿悟的前提,顿悟是试误的结果;试误发生在学习过程的早期;顿悟发生在学习过程的中、晚期。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②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S-O-R。

实验:位置学习实验、潜伏学习实验

潜伏学习是动物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只不过结果不太明显,是“潜伏”的。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认知结构是一种反应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即某一学习者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

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学生的三种基本的内在动力: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和互惠内驱力。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呈现。

方法:①教学本身应有新奇性,跨度适当,难度适当,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②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

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过程;③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教育学生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发现学习的作用:①能提高智慧的潜力;②有助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③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④有利于所学材料的保持。

奥苏贝儿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儿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发现学习过程比接受学习过程多了一个发现即解决问题的阶段,因此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复杂。大量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而各种问题则是通过发现学习解决的。在儿童的发展中,接受学习比发现学习出现稍晚,接受学习的出现意味着儿童达到了较高水平的认知成熟程度。学校应主要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奥苏贝儿用同化论解释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有意义学习的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奥苏贝儿的观点体现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①学习者必须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组织学习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包括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流程。加涅的学习结构模式分为:第一部分是右边的结构叫做操作记忆,是一个信息流。第二部分是左边的结构,包括预期事项(期望)和执行控制两个环节。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

无意义学习: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仅涉及经验积累与知识增长。

有意义学习:涉及学习者是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点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学习。

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在模式中是“助产士”和“催化剂”,是“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学习的促进者”。

非指导性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阶段:①确定帮助的情境;②探索问题;③形成见识;④计划和抉择;⑤整合。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心里气氛包括:①真实或真诚;②尊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接纳;③移情性理解或同理心。

人本主义对新课改的启示:①罗杰斯主张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性,能适应时代变化的人;

②人本主义要求学校设立并行课程和整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

③罗杰斯提出适切性原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

④罗杰斯强调非指导性教学,把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

⑤罗杰斯主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反对一切外部评价,持一种动态的评价观。

6.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个人建构主义源于皮亚杰的理论与思想,主要代表有格拉赛斯菲尔德的基金建构主义、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斯皮罗的认知灵活性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源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主要反应在情境性学习与认知分布学习之中,认为知识的意义是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的认知过程及认识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而建构的,强调学习是“知识的社会交流互动功能”。学习的关键在于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共同体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于知识建构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学习心理

1.新增考点

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形成。

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此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

苏联兰达在心智活动的研究上,最初使用心理模拟法。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分为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从需要的作用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即学习驱力。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管估计。

学习期待不等于学习目标。学习期待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毛中的反映。

诱因是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分为积极地诱因和消极的诱因。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诱因。外在诱因分为:理智诱因(目标与反馈)、情绪诱因(表扬与批评)、社会诱因(竞赛)。

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汇总占主导地位,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必不可少的成分。

认知内驱力是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属于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辈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属外部动机。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支持性条件。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表现在:影响学习过程、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是总体上整个动机水平对整个学习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唤醒学习的情绪状态;加强学习的准备状态;集中注意力;提高努力程度和意志力。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第一: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第三: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学习效果反作用与学习动机,教学的最好办法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方面。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代表人物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往往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活非常困难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

韦纳把人精力国事情的成败归为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六因素归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给最低评价。

习得性无力(助)感理论:

无力感: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分为四个阶段:获得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影响后来的学习。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指人堆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问题要小而精;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关;要有适当的难度;富有启发性。

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是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学习的全部。

自我调节学习是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齐默尔曼提出自我调节学习的三阶段循环模式:计划阶段、行为表现阶段、自我反思阶段。

迈克卡等人讲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记忆术: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关键词法、视觉联想、语义联想、特征记忆法、译意法、识记的连锁法。

1976年,美国弗拉维尔《认知发展》首次提出元认知概念。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知识的能力,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存在的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先低后高。

4.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也成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德国的沃尔夫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两种情境中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量越大。

伍德沃斯把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认为如果两种学习活动有共同成分,无论学习者是否意识到这种成分的共同性,都会有迁移现象的产生。

概括化理论

即经验类化说,美·贾德提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对原理了解、概括的越好,迁移效果也越好。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学生“顿悟”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苛勒的“小鸡觅食”实验是经典实验。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主要内容: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是影响迁移的三个关键认知结构变量。

产生式理论

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ACT)发展而来。基本思想: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要注重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则的教学,以便为后继的学习做准备。

情境性理论:格林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

定势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将支配人以同样的范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定势的作用有: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作用。

5.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的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认知结构,即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上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

知识学习分类: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

知识学习过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巩固)、知识的应用。传统上分为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巩固是知识积累的前提。

知识应用的基本形式:①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以语言的方式实现;②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以实际操作的方式实现;③运用已习得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课题的性质。

知识概括是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瞬时记忆

特点:时间极短0.25~2秒;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方式:图像记忆(主要)和声像记忆

短时记忆

特点:时间很短;容量有限(7±2,平均7);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要)和视觉编码。

组块(米勒):若干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的信息加工。

复述是短时记忆中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复述分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

长时记忆

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特点: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意义编码。意义编码包括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主要)。

表象编码指以空间的平行方式表征信息,对某一复杂对象的各种成分同时进行处理,并贮存到复杂的联想结构中,以便使输出的信息具有空间特点,能反映对象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知识的理解;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常用的组织加工方式是类别群集。

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有效运用记忆术;

⑦适当过度学习;

⑧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中,强调了存储长时记忆的旧知识要和新知识建立联系。

6.技能的形成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随意活动。

合乎法则的熟练技能的基本特征:流畅性、迅速性、经济性、同时性、适应性。

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按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生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特点: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操作技能的类型:连续的和不连续的操作技能、封闭的和开放的操作技能、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操作定向: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

操作模仿:掌握操作技能的开端,需要以认知为基础。

操作整合:把构成整体的各动作要素,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成整体,形成操作活动的序列,获得有关操作活动的完整的动觉映像的过程。

操作熟练:高级阶段。

操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

练习曲线的特点:开始进步快;中间高原期;后期进步慢;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高原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

原因:①学习方法的固定化;②学习任务的复杂化;③学习动机减弱;④兴趣降低;⑤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⑥意志不够顽强。教学中组织练习应遵循的原则:1)练习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2)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

3)适当安排练习的次数和时间;4)练习方式多样化。

影响反馈效果的因素:反馈的内容、频率和方式。

根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进行分阶段练习的措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特征,正确使用言语;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科学地进行练习。

分阶段练习时,教师应注意:精讲、多练;练习形式多样化,举一反三;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7.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一是初始状态;二是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问题解决的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问题(即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和启发式。

算法: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启发式: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类似。

逆推法: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到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方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问题的特点。

问题情境是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

原型: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个性。

高创造性者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8.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成分。

品德的特征:1)以某种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 2)与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法表现和判断个人的道德;3)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道德认知是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是品德的核心。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即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当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为道德动机。道德情感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

品德的三因素构成说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成分。

83.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意志社会现象;品德则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2)道德的发生和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性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3)社会道德内容是一定社会或阶段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个体品德内容只是社会道德准则或规范的部分表现。

4)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他律道德: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自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前习俗水平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一直到青年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形象性、过渡性和协调性。

1.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学品德的发展中占据显著地位;

①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处于从无到有、从依附到独立的阶段,可塑性极大。

②从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看,小学阶段最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的习惯形成阶段:模仿阶段——依附阶段——遵从阶段——服从阶段——习惯阶段

③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

①在道德观念、道德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小学生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极明显,概括性较差;

②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小学生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③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所制约,但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道德原则为依据,缺乏道德信念,常常受到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

④道德情感的形式,以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和与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为主要形式,抽象的、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有所发展,但道德体验的发生离不开具体的道德情境,离不开具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情境制约性和形象感染性特别突出;

⑤道德动机由具体、浅近、不稳定的动机向抽象、远景、稳定的冬季发展,但自觉的、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道德动机,一般只在高年级出现,小学生的道德动机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⑥小学生的品德行为主要属于依从传统惯例行为,依从社会风尚,服从集体的决定,顺从成人的要求,独立性、自觉性有一定发展,但离不开具体的要求和外界的监督,其行为方式带有明显的生活经验色彩。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

由简单、低级向复杂、高级过渡,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由生活适应性水平向伦理性水平过渡,由依附性向独立性过渡,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由服从向习惯过渡。

4.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①品德心理各种成分之间的协调;

②主观愿望与外部要求、约束的协调。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依从(从众、服从)、认同、内化。

依从: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依从具有盲目性、被动型、不稳定性,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认同阶段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内化:在思想观念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内化解读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

学生的不良行为分为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过程: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心理策略:①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②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③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④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⑤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第五章教学心理

1.新增考点

马杰认为陈述良好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三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

人际吸引:①个人魅力吸引;②相似性吸引;③互补性吸引;④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教学目标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的作用:①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②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

③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认知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情感领域: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是教学目标的明确化。陈述方法:行为目标陈述法、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和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教学策略的特征:指向性、可操作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和层次性。

发现学习的四个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引出结论。

发现学习的四个原则: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③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④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②小组成员人数以5人左右为宜。

合作学习的五个特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过程。

程序教学的五条基本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掌握学习适用范围:①掌握学习更适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②掌握学习更适合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以及有各种特殊需要的学生。

教学媒体呈现的原则:①文字以语言叙述的方式呈现;

②课程以学生可控的片段呈现,在信息组块之间留出时间;

③预先训练学生对内容的命名和特征;

④清除有趣但无关的材料;

⑤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处理材料以减少对无关材料的处理;

⑥当文字以言语叙述的方式呈现后,避免以完全一致的书面文字重复呈现;

⑦在播放动画的同事呈现相应的叙述,以便学生在记忆中保持表象。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使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CAI的优越性:交互性;即时反馈;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自定步调。

教学评价类型:①按对评价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②按评价中使用测验的来源,分为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常模参照评价是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即常摸为参照点,比较分析某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主要用于选拔、编组等。标准参照评价是以教学目标所确定的作业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在试卷上答对题目的多少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学校教学评价一般使用标准参照评价。

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是指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编制的测验。

学校教学评价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师自编测验。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信度、效度、区分度。

质化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评价和档案袋评价。

观察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行为进行自然观察,并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客观、详细的几率,然后根据这些观察和记录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观察评价方式: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

档案袋评价过程:组织计划、资料收集和成果展示。

班级学生评价:成果型档案袋、过程型档案袋和评价型档案袋

档案袋评价类型内容的结构性:结构型档案袋、半结构型档案袋和无结构型档案袋

目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最佳行为评价、典型行为或个人独特评价

教学评价结果处理:评分和报告。评分有相对评分和绝对评分。

3.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课堂管理的功能:维持(基本功能)、促进和发展。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群体的特征:群体成员有共同的活动目标;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成员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群体对个体的作用: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去个性化、群体的决策行为、从众与服从、模仿与暗示、流行。

社会助长是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作社会干扰,也叫社会抑制。

社会惰化主要是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人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

去个性化特征:成员的匿名性、责任分散、相互感染。感染是群体的模仿。

群体决策的优点:信息的广泛性、观点的多样性、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

群体决策的缺点:浪费时间、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

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一致倾向性思维方式叫群体思维。

从众: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课堂笔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课堂笔记 1.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心境。 2.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3.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启发性原则。 4. 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5. 鲁班发明锯是借助原型启发。 6. 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7. 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知觉。 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9. 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10. 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11. 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 12. 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13. 智力的高级表现是创造能力。 14.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5. 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 16. 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特点。 17.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8. 人的情绪与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19. 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20.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1. 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2. 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23. 主体教育在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最相关的一项是主体性教学。 24. “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使每个虚心而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25. 教师分析研究所教学科的教材及课标(大纲),变革与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从问题出发,开展专题性的课题研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是属于教师教育科研方面的工作。 26. 小组学习属于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 27. 当团体中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目标时,个体才能达到目标是指合作目标结构。 28. 主体性教学与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29. 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是替代强化。 30. 在形式上,尝试教学强调教与学的先后顺序,其特征是先练后讲,先试后导。 31. 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人际交往,相互促进。 32. 发现教学法重视问题的认知属性,其认识起点是问题刺激的阈值水平。 33. 教师通过自己长期的辛勤工作,使学生提高了思想品德素养,完善了知识与能力,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事实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能力。 34. 有两个学生,他们各自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的成绩预期是:甲生80分,乙生100分。结果,两人都考了85分,甲乙二生的心理挫折,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甲生的挫折心理小于乙生。 35. 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原型内化。 36. 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过程体现了教育民主。 37. 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是随练习次数而提高。 38. 在教学中,通过材料感知产生疑问体现了问题链教学。 39.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Part One Education Chapter 1教育与教育学 Section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更狭义:德育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 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媒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三、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的培养人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四、教育的功能 1.含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类型:从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从作用方向:正向功能(积极)和负向功能(消极) 从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五、教育起源说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水平低下 (二)古代学校的教育 1.古代中国教育 夏代: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设庠、序、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西周:“学在官府”官学体系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秦朝:文化教育专制,法家占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百家争鸣over 汉代: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出现;汉武帝独尊儒术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消极影响 隋唐:选士制度科举制中央官学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产生书院《四书》作为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宋元明清] 明代: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清末:废科举,开学堂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 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概述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强)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 习笔记(超强)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英国斯宾赛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简答:数学教育中应该进行德育吗? (1)教书育人 (2)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或称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 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传递生产经验 (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特点有 (1)鲜明的阶级性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 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精华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就是发展健全得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4、教育就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得道德,智慧与身体各方面得能力——裴斯泰洛齐?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就是教育得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得概念 ①教育就是一种培养人得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质得规定性,也就是教育与其她一切社会现象得根本区别?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得地增进人得知识技能,提高人得认识能力,影响人得思想品德增强人得体质完善人得个性得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得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得规律,在特定得教育场所,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她们得身心朝着社会期望得方向发展得活动与过程?3、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得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得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得关系以一定得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得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得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得模仿不足:否认了 人就是有意识得。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得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学校教育得产生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得萌芽,作为独立得社会实践部门得学校教育就是在奴隶社会出现得 2、我国经考证得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得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2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下)吐血整理

第一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A.后脑 B.骨髓 C.前脑 D.延髓 12.用所谓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是()。 A.神经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认识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3.行为主义的观点是()。 A.主研究意识 B.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 C.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 D.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行为 24.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加工者,一个具有丰富的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积极的有机体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主义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认识心理学的观点 25.看同一部电影或上同一堂课,不同的人感受却不同。这说明人的心理具有()。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现实性 D.能动性 26.主意识是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的心理学流是()。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机能主义心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A.脑 B.脑神经 C.脊髓 D.脊神经 E.神经元 2.下列属于巴浦洛夫提出的概念的有()。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C.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D.动力定型 E.观察学习 3.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西方心理学流派有()。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E.刺激—反应学派 4.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 文案大全

A.兴趣 B.爱好 C.信念 D.理想 E.世界观 7.“怒发冲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上词语所描写的心理活动有()。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过程 E.观察过程 8.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 A.意识 B.前意识 C.潜意识 D.后意识 E.无意识 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4.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线索有重要作用。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5.审美活动中最突出、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 A.感知 B.记忆 C.思维 D.情感 17.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是记忆的()品质。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20.永久性遗忘是因消退而引起的()。 A.存储性障碍 B.提取性障碍 C.生理性障碍 D.心理性障碍 21.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28.人的心理活动能在时间上连续,主要是由于()。 A.记忆的作用 B.思维的作用 C.想象的作用 D.联想的作用 31.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与个体的认识能力发展相对应的是()。 A.社会认识 B.社会体验 C.社会性交往 D.人际认识 32.医生通过量血压、心电图等确定病情,体现了思维的()。 A.概括性 B.间接性 文案大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难点笔记二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难点笔记二 教育与社会关系 1. 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2. 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3. 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3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①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④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学校课程与内容 ⑤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4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4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④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5教育的政治功能 1.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 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 教育通过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4.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制度 6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①重传统和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②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的价值观和质量观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7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8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鬼某,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9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是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1认识教育独立性,有什么意义: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是从社会的政治,经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4、教育起源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教师招聘考试各章节笔记讲义全

教师招聘考试各章节笔记讲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在我国,最早把“教”与“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就是孟子。 2.《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4.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 6.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学制,沿用至今。 7.中国早在四千多年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8.西周就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与“政教合一”。 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10.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11.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12.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的依据。(北宋的程颢、程颐与南宋的朱熹)

13.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4.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5.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就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6.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与佛教手中。 17.古希腊的教育就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其城邦国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则成为两类不同教育的典型代表。 统治阶级与谐教育 斯巴达,军事<雅典,民族政治< 军事教育政治家培养 18.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9.骑士教育就是一种融宗教精神与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校就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20.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2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 22.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

山香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剖析

【每日一练】教师招聘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学活动的中心和灵魂是()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教材 2.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3.某大学校长在一次开学典礼上说:“学校不仅要给学生‘干粮’,更要给‘猎枪’。”这句话强调了在学习中() A.智力比知识重要 B.方法比知识重要 C.品德比知识重要 D.过程比知识重要 4.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是( ) 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5.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 A.孔子 B.昆体良 C.杜威 D.赫尔巴特 6.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 7.“教师能做的,教务处不做,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体现了班级管理的( )原则。 A.主体性 B.集体性 C.阶级性 D.独立性 8.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 A.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B.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搞好班级教育工作 9.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A.目标和规范 B.学生人数 C.班主任 D.班干部 10.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 A.学校 B.教师 C.教育内容 D.学生 11.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分析书面材料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12.学生在班级组织中,直接体验班级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学习和接触社会文化规范,学会处理和协调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形成相应的群体观念和价值取向。可见,班级组织具有()A.社会化功能 B.教育功能 C.个性化功能 D.文化功能 13.以下哪种德育方法对发展个体关爱他人、体谅他人的社会情感以及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 A.合作学习法 B.品德评价法 C.角色扮演法 D.实际锻炼法 14.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以下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 B.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C.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D.学生的思想很不稳定 15.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说明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贯彻()原则。 A.知行统一 B.渗透熏陶 C.集体教育 D.一致性 16.下列德育原则与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有关的是( )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就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需要与动机; 能力与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与动机就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就是说脑就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她的需要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与思维萌芽(灵长类)三个阶 段。 12.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就是心理的源泉与内容(狼孩)。客观现 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就是社会的产物,就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就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与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就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 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与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与铁钦纳就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 的机能作用。创始人就是杜威与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就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分之 与。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与无意识。她把人的心理 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罗杰斯与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与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32.神经元就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与功能单位。 33.神经元就是由细胞体、树突与轴突组成的。 34.反射就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35.把反射活动的结构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的过程叫反馈。 36.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笔记——1.教育学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C后期:教育的终身化。(法)保罗﹒朗格——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