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遗传学考试重点

微生物遗传学考试重点
微生物遗传学考试重点

微生物作遗传学研究材料的特点:1、不分化,结构简单2、单倍体,无需反复杂交3、能在人工培养基培养,使研究工作限于实验室4、代谢作用强,积累大量基因表达产物利于研究5、生长繁殖迅速,有利于缩短研究周期6、是单细胞营养体,供试环境对微生物作用均匀

微生物作遗传材料的优越性:1、易于筛选到营养缺陷型2、便于作为基因突变的研究材料3、便于作为基因重组的研究材料4、便于作为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研究材料5、通过研究微生物,可揭示一切生物共有遗传规律6、以微生物为载体,已成为高等动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病毒遗传物质的特征:1、有RNA和DNA之分2、核酸分子有单双链之分3、有线状和环状之分4、可以有多个基因组5、某些病毒存在多分体现象

基因突变类型

对密码子影响: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

对表型的影响:形态突变型、代谢突变型、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条件致死性

对遗传物质的影响: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畸变

基因突变的规律:随机性、独立性、稳定性、可逆性、稀有性

突变率计算:(每个细胞每一世代概率,不同于突变频率)突变率u=(M2-M1)/(N2-N1) N1、N2代表t1、t2两时间细菌总数,M1、M2代表。。。出现抗性菌数

化学诱变剂:1、天然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同T,2氨基嘌呤同A 2、改变DNA结构诱变剂,亚硝酸、羟胺、烷化剂

引起移码突变物质:原黄素、吖啶橙

物理诱变剂:紫外线、激光、同步辐射、X射线、γ射线、β射线、快中子、离子注入、宇宙射线

紫外线诱导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为主要损伤,能量集中波长,254nm的UV

生物诱变剂:插入因子、转座子、转座噬菌体

自发突变:未经人工诱变处理或原因不明的突变

证明自发突变的实验1、波动实验同一菌液分20管同一条件下培养,后分别培养。对噬菌体不敏感,菌落数相差很大2、涂布实验将培养时间不同的同一菌液分别涂布,培养时间长的对噬菌体不敏感的多3、影印培养从不含链霉素培养基培养菌落影印到另一含链霉素的培养基,结果有菌生存,证明突变与压力无关

自发突变机制:1、背景辐射和环境诱变2、微生物自身的诱变物质如过氧化氢3、互变异物:核苷酸的各种存在形式变化导致4、环出效应:复制错误5、转座遗传因子

突变热点:DNA链中具有很高突变率的碱基位点

转座子的类型和结构:1、插入序列2、组合型转座子-Ⅰ型转座子3、非组合型转座子-Ⅱ型转座子4、转座噬菌体-Ⅲ型转座子5、整合子6、逆转座子-第二类内含子7、接合型转座子8、可移动转座子

回复突变:真正的回复突变、抑制基因突变

DNA损伤修复:1、错配修复2、光复活修复3、切除修复4、重组修复5、SOS修复(345除其中插入酶修复有引起差错似向,其他为避免差错修复)6、适应性修复

DNA损伤修复生物学意义:1、维持生物的遗传稳定性和延续2、提供突变的基础3、修复作用与进化

经典诱变育种学基本程序:1、待诱变菌液的制备2、诱变处理3、筛选

筛选:1.诱变

2.浓缩(1)菌丝过滤法(2)饥饿法(3)青霉素法

3.检出(1)夹层法(2)限量补充法(3)影印法(4)点种法

4.鉴定(1)生长谱法(2)分类生长法

自然转化作用的过程

(1)感受态的出现(2)转化因子的吸收和渗入(3)转化因子整合

感受态:细菌能从环境中的吸收外源DNA片段,并使其不易被胞内核酸内切酶分解时的特殊生理状态。

人工转化系统:1.使用高浓度二价离子和改变温度 2.PEG介导转化 3.电转法 4.基因枪法

接合:两个细胞直接接触导致DNA片段从供体细胞向受体细胞转移而使其基因重组的过程。

接合现象的发现:1、多重营养缺陷型2、回复突变的排除3、互养的排除4、转化的排除5、选择性标记的应用6、正反杂交实验

F因子:细菌体内的一种致育因子,可自我复制转移,带动染色体转移

Hfr菌株: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上形成的菌株

F’菌株:染色体切离发生错误形成的菌株

转导:通过噬菌体将供体染色体的任意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为普遍性转导,只能将噬菌体在染色体上整合位点附近的基因转移进受体细胞为局限性转导

转导噬菌体分为普遍性转导噬菌体和局限性转导噬菌体

裂解量:感染烈性噬菌体之后单个宿主细胞所释放的子代噬菌体的平均数量

顺序排列四分体:以直线方式排列在同一个子囊内的4个减数分裂产物

非顺序排列四分体:不以直线方式排列在一个子囊内的4个减数分裂产物

准性生殖过程:1、异核体形成异核体:带有不同的遗传性状的两个单倍体细胞或菌丝相互融合时,会导致一个细胞或菌丝中并存两种以上不同遗传型的核,这样的细胞或菌丝就叫异核体,这种由菌丝融合导致形成异核体的现象叫异核现象

2、核融合和杂合体细胞二倍体形成

3、体细胞交换和单倍化过程

互养:不同微生物之间通过培养基相互提供养料而促进生长的现象称为互养

互补:互补作用是使2个突变型的染色体同处于一个细胞内,在不发生基因重组的条件下,由于相应正常基因的相互补偿而使表型正常化的作用

反馈抑制机制:1、反馈抑制特点:只有终产物或相似的类似物才具有反馈抑制作用,受到抑制作用的一般是代谢途径中的第一个酶,作用直接、效果快速,反馈抑制作用一般是可逆的当末端产物浓度降低时可重新解除抑制 2、变构酶

筛选抗代谢拮抗物突变株的途径:1、使变构酶结构基因发生突变,使变构酶的抑制部位既不能与代谢拮抗物结合,也不能与正常的终产物结合,但其活性中心不变,因而仍具有酶促作用 2、使调节基因发生改变,使其编码产生的阻遏物不能与代谢拮抗物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