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常识

校对工作相对报社其他工作而言比较枯燥乏味,但是校对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份报纸的质量,因此,一份好的报纸不仅仅是跑在新闻前线的记者和有妙笔生花之力的文字写手的功劳,也需要校对幕后默默无闻的奉献。作为一名校对人员,你需要了解哪些呢

校对常识

(一)校对的基本功能

校对的基本功能有二:校异同;校是非。

“校异同”的要旨在“异同”,是指将校样跟原稿逐字逐句比照,通过查找两者异同的方法,发现并改正录排错漏。其功能是: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

“校是非”的要旨在“是非”,是指通过对原稿内在矛盾的是非判断,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其功能是:弥补编辑工作的疏漏,使书稿趋于完善。

校对的两个基本功能,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不校异同,则不能保证作者的劳动成果准确而完整地转换;而不校是非,则不能发现和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偏废校异同或者偏废校是非,后果是一样的,都会造成谬误流传,损害作者,贻误读者。

(二)校对的基本规则

为保证校对工作的有序进行,减少出版印刷错误,提高校对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 明确校对目的

校对是保证书刊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校对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

(1)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4)清除错别字。

(5)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

2. 把握校对标准

(1)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做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

(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加点校制度,保证书刊质量。

(4)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

(5)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差错率要保持在万分之二以下。

3. 遵循校对的程序,交叉三校制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作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做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

在读样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

乎规范,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4. 明确校对内容

(1)检查多、漏、错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

(2)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距。

(3)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注释、参考文献及序号,核对中英文目录及页码与文章的一致。

(4)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刊眉、页码顺序、版权,封面、封

二、封三、封底的文字、刊号、年月期号。

(三)校对符号及其用法

1. 校对校样,必须用色笔(墨水笔、圆珠笔等)书写校对符号和示

意改正的字符,但是不能用灰色铅笔书写。

2. 校样上改正的字符要书写清楚。校改外文,要用印刷体。

3. 校样中的校对引线要从行间画出。墨色相同的校对引线不可交

叉。

校对符号:以特定图形为主要特征的、表达校对要求的符号。

1 4 校对符号及用法示例

图片如下:

5 使用要求

5.1 校对校样,必须用色笔(墨水笔、圆珠笔等)书写校对符号和示意改正的字符,但是不能用灰色铅笔书写。

5.2 校样上改正的字符要书写清楚。校改外文,要用印刷体。

5.3 校样中的校对引线要从行间画出。墨色相同的校对引线不可交叉。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人民出版社负责起草。

改正提高出版物质量删除提高出版物质量增补必须搞好校对工作换损坏字和模糊字要调换

改正上下角16=4²

H2SO4

尼古拉.费帝0.25+0.25=0.5

转正你的做法真不对对调认真总结经验

转移要重视校对工作提高出版物质量

接排要重视校对工作提高出版物质量

另起段完成了任务。

明年......

上下移序号名称数量

01 +++ 5

左右移要重视校对工作提高出版物质量

排齐

必须提高印刷质量缩短印刷周期

排阶梯型RH2 正图

加大空距一、校对程序

校对胶印读物,影印书刊的注意事项

减小空距一、校对程序

校对胶印读物,影印书刊的注意事项

空 1 字距

空1/2字距

空1/3字距

空1/4字距

第一章校对职责和方法分开Good morning

保留认真搞好校对工作

代替机器是由许多零件组成,有的零件是

铸出来的,有的零件是锻出来的,有

的零件是......

说明第一章校对的责任

有关提高报纸校对质量的几点看法

校对工作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校对,是按原稿核对付印的样张。原稿是一个要件,而样张包括大样和小样。

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推进,原稿只存放于采编网络系统而不向校对人员

提供,同时小样也被省略了。从表面上看,校对的工作程序少了一道,

仿佛工作量减少了。事实上,作为一名经历过这个变化过程的老校对,

我个人感觉这份工作的难度在增加,压力也越来越大:以前,有原稿

可依,而且原稿基本经过编辑审读,质量较高,可靠性强;现在,没有原稿,没有了可依赖的原件,校对需要自主找出各类差错,因此,校对人员需要具有更强的文字功底,并掌握更多的知识。

一、差错解析

在差错中,可以说有不少是“老问题”,而网络的运用,又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增加了校对工作的难度。这就需要校对人员有强的工作责任心,需要不断提高素质,需要把校对工作做得更加细致认真。

(一)“老问题”

所谓“老问题”,是指有一部分差错是“历来”就有的,是因为作者没能仔细认真或对成语、词语一知半解而“一错再错”。比如“暗渡陈仓”错成了“暗度陈仓”。以我个人的判断,也许是因为并没有完全掌握该成语的意思和用法,所以不知道“渡”不是“度”。类似因为一知半解引起的差错还有很多。粗略统计了一下近几年的见报差错,例举以下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错字:

“一炷香”错成“一柱香”,“愣头青”错成“楞头青”,“消弭”错成“消弥”,“戛然而止”错成“嘎然而止”,“美人坯子”错成“美人胚子”,“劳民伤财”错成“劳命伤财”,“震撼”错成“震憾”,“蛰居”错成“蜇居”,“海蜇”错成“海蛰”,“越俎代庖”错成“越俎代疱”,“义薄云天”错成“义搏云天”,“好高骛远”错成“好高鹜远”,“趋之若鹜”错成“趋之若骛”,“椎间盘”错成“椎尖盘”,“一如既往”错成“一如继往”,“迫不及待”错成“迫不急待”……

以上差错,或多或少是因为对错字本身不敏感。试想,如果对这些词语已经熟悉、敏感到如同自己的名字,哪还用得着看上第二眼。对一个词有很高的敏感度,应该基于完全理解并掌握它的意思和用

法。以上述差错为例,“戛”与“嘎”的读音、意思完全不同。“戛”念“jia”,“戛然”有两层意思,一为形容嘹亮的鸟鸣,一为形容声音突然中止。“嘎”念“ga”,是个拟声字,有三个声调,但都不能与“然”组成词汇。“义薄云天”的“薄”,意思是接近,这个成语的字面解释就是义气接近天上的云层,而“搏”放在这里就与成语之原意风马牛不相及了。我的个人感受是,遇到这类容易出错的字,看过之后回头再看一眼,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这类差错还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曈曈”,错成“瞳瞳”。“曈曈”是明亮的意思,“瞳”只指“瞳孔”,组不成“瞳瞳”这个词。“海上生明月”的“生”错成“升”也是因为对诗句意思不了解,才会想当然。再比如“铁肩辣手”,错成“铁肩棘手”也是相同的道理。

(二)“新情况”

从每月的差错统计可以发现,总是有一些差错似乎错得毫无道理,但仔细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那全是“输入法惹的祸”。如把“推广”错成“抓广”,“平淡”错成“平谈”,“闲情”错成“闭情”,这些差错的形成,自然是作者采用的是五笔输入法,在输入时按错了键。而把“道理”错成“倒立”,把“意识”错成了“一时”、“仪式”、“医师”,把“时间”错成”实践“、“世间”,则说明作者采用的是拼音输入法,因在字、词选择出错而造成了差错。

如果说“老问题”的差错还有“有章可循”的话,这“新情况”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就是说,可能差错时不在、无处不在,这就要求校对人员认真认真再认真、仔细仔细再仔细,用心用心再用心。套用一位前辈的话说,要将一个字的四个角都看过,才能保证这个字没问题。

知识性差错,可说是既有“老问题”也有“新情况”。有些知识性已是“老问题”,如“钡餐造影”错成“贝餐造影”,“呼伦贝尔”错成“呼仑贝尔”这类差错都是“硬伤”,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知识、新名词不断出现,稍有不慎,差错就出来了。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面不同,难免会遇到自己不了解的问题,遇事在心里多打几个问号,多查资料,多翻字典总是没错的。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差错涉及有关气象的专业术语,记者在写一个气象稿时,把“低压槽”写成“低潮”,当时看得似懂非懂,稀里糊涂就过去了。事后才知道字典里就有低压槽这一词条,若之前再谨慎一些,翻一下字典,这个差错就可以避免了。总之,为了防止知识性差错,除了葽求我们对待差错要更严谨更细致这外,还要多学习,多掌握各类知识,

二、几个有疑问(争议)的词(字)的分析

在工作中,总有一些模棱两可的词汇在不停地困扰着我们,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去斤斤计较,以致于影响工作效率。比如备感和倍感,一直以来,我们能找到的参考资料里这两种说法都存在,不知怎样取舍,直到去年,有份文件提出要用备感,大家才统一起来。类似让我们无所适从的词汇还有后备箱(后备厢)、垃圾桶(垃圾筒)、这其间(这期间)、登录网站(登陆网站)等等。为此,我曾专门请教过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专家,却也没有得到较为明确和全面的解答。以下几组词(字)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供大家讨论。

分—份:

2008年4月15日,《金华晚报》第七版《捉虫·挑刺》栏目指出这样一处差错:“‘抓坏人是公安的事,公民只有协助的分’,其中的‘分’应为‘份’。”这个差错值得商榷。《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403页,关于“分”的其中一条解释为“职责、权利等的限度”;《辞海》310页,对“分”的一条解释为“名分;职分。如:分内之

事;保卫祖国,人人有分”。在这里,公民只有协助的职责、权利或者职分,都解释得通,所以用“分”还是比较恰当的。至于“一份爱情”、“一份贡献”,还是“一分爱情”、“一分贡献”,按《现代汉语词典》关于“份”和“分”几个不同的义项看,用“份”更能接受。首先,“份”有作为量词的义项,而“分”念去声时不作量词。其次,“分”念平声时有这样一个义项:“成数。如七分收成,十分可靠”(《辞海》310页)。如此看来,“一份爱情”的“份”理解为量词,所以用“份”。而“爱你有几分”的“分”指的是成数,自然用“分”。关于这组字,还有一些容易混淆的用法:“这东西没你的份”(指份额);“事情都到了这份上”(指程度、地步);“看在我的分上”(指情分、情谊)。

雇用—雇佣

这两个词条,仅据现代汉语解释,几乎看不出区别,辞海里没有“雇佣”这个词条。这两个词同为动词,按我不成熟的理解,“雇佣”是一个动宾构的动词,套用英文语法的说法,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宜再带名词,所以“雇用”某人做某事就不能用“雇佣”某人。“雇佣”几乎只能用在某些固定词组(如雇佣劳动、雇佣观点、雇佣军)里。这样理解是不是有道理?

决不—绝不

“决”和“绝”意义和用法相近,区别在于:“决”强调的是主观态度,如“决不反悔”、“决不妥协”;“绝”强调的是客观上完全否定,排除其他可能性,如“绝无此事”、“绝不可能”。(这个观点来自咬文嚼字杂志社)

然后—尔后

经常看到有稿子将“尔后”当“然后”用。“尔后”的意思为“自此之后,从此以后”,应该指的是某件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而

不是像“然后”一样的“在某件事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比如,“他早上起床先散了步,然后又游了泳”,这里的“然后”就不能用“尔后”。

这其间—这期间:

关于“期间”和“其间”的区分,通过查阅工具书和一些资料,已经能够区分它们不同的用法,但“这其间”和“这期间”是个特例。《现代汉语词典》对“其间”这个词条的解释当中有一条为“指某一段时间,离开学校已经好几年了,这其间,他在……”,针对这一条,这里的其间能否换用期间,有些疑惑,按词典对期间这个词条的解释,这里完全可以换用。在目前的校对工作中,金华日报社校对组全组人员基于词典的这一例举,全部将这期间改为这其间,到底有没有必要呢?

后备箱—后备厢

《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对“厢”的解释大致差不多,分别有这样几个义项:1.正房两边的房子;如东厢、西厢。2.边,方面;如这厢、那厢。3.房子一样分隔开的地方;如车厢、包厢。4.靠近城区的地区;如城厢。“箱”的义项只有两个,一为箱子,二为像箱子一样的东西,《辞海》上多一条通“厢”。按字面理解,“后备箱”多用于装货,而“厢”则相对空间较大,与房子关系密切,应该理解为能容得下人的空间更妥。所以,“后备箱”比“后备厢”更恰当。

垃圾桶—垃圾筒

两个垃圾tong都经常出现。咬文嚼字杂志社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桶”强调的是(圆筒形或长方体)盛放东西的器具,如“水桶”、“木桶”、“垃圾桶”;而“筒”强调的是筒状物体,如“筒裤”、“筒裙”、“袖筒”,或是体积较小的筒状容器,如“笔筒”“茶叶筒”。

三、有关“的”“地”“得”

有关这三个字的用法,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同时关于这三个字的争议也一直不断,甚至有人直言,根本没必要区分这三个字。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专家指出,这三个字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区分的。

不久前,《金华日报》一篇稿子以“这笔钱有的发吗”为题,我认为其中的“的”改为“得”更妥。《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得”的一条义项:“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拿得动|办得到|回得来……”“这笔钱有得发吗”中的“得”就是用在“有”这个动词之后,表示出对“发”这结果的可能性。在这里,“发”是“有钱”的补语。

以下还有一个有关“的”、“地”的例子,是咬文嚼字杂志社提供的观点:“嗖de一声”中最好写“的”,“嗖de一下”中最好写“地”。但是,两个de互换也是可以的。“的”和“地”是汉语中常用的结构助词,使用上有认知心理的基础:它们用在定语和状语的前面,能够突显它们的描写性,使描写的具体内容焦点化。“嗖de 一声”与“嗖de一下”里,由于“的”和“地”的提示作用,我们的注意力就自然集中到了“嗖”上。当然,“的”和“地”还是有差别的,主要表现在认知的焦点上:“的”突出的是事物(用名词来代表)的性状,而“地”突出的则是状态或者动作行为(用动词来代表)的情态。拟声词“嗖”既可以将声音本身作为认知焦点,用来描摹声音的音色等性状;又可以将发出“嗖”这个声音的动作当成认知焦点,用来强调这个动作的力度和速度等状态。如果说话人想突显声音,则“嗖”的后面用“的”,可以写成“嗖的一声”和“嗖的一下”;如果说话人想强调动作,则要用“地”,这时,写成“嗖地一声”和“嗖地一下”都是可行的。不过,“嗖de一声”后面的“声”是名量词,

“嗖de一下”后面的“下”是动量词,暗示了说话人的认知焦点分别为事物和动作。所以,建议“嗖de一声”中写“的”,“嗖de一下”中写“地”。

平时区分这三个字靠的基本上是一种语感,有时真的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大多数情况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依据,如果对这三个字有疑问,建议仔细读读《现代汉语词典》有关这三个字的所有义项。

四、有关首选非首选词汇的问题:有时首选词不符合以前的阅读习惯,到底要不要用,大家的观点不一致,由此造成各版面用法不一致,也给校对人员造成一定的困扰,影响工作效率。建议对一些词汇定一个本报标准,至少可以避免用法不统一的问题。关于数字用法,也有不统一的地方,比如“10多人”,现在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把“多”前的数字改为数字。而由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5年12月13日批准、发布,并于1996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当中《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第9条第3点这样规定: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其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用“多”、“余”等表示的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有关这类可这样可那样的规定可谓举不胜举。

从某种角度上说,校对工作越来越接近编辑的部分工作。因此,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校对的大样改得满纸都是,包括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甚至逻辑错误。校对认真负责,是对编辑工作一种很好的辅助。但有的时候,校对改了自认为该改的差错,却改得“不得人心”。这“不得人心”有两种可能:一是改得未必妥当,二是改得不是太有必要。这种情况下,校对的“认真负责”自然得不到编辑的认可。有

编辑提出,校对改样要掌握一个度。本人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的确,校对工作不能本末倒置。然而,这一个“度”该如何掌握却是个问题。其中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错字别字等等的校对是校对人员的职责所在,而一些可改可不改的地方,需要校对人员与采编人员一起商量,还有一些问题则需要报社进行规范。

关于搞好校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造成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校对工作被忽视,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校对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我国历史上把校对工作称为"校雠","雠"字也作仇敌解,颇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之义。这是要校对者把消灭书稿校样中的讹误、错别字当作和敌人作斗争,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根据史料记载,校雠工作在我国汉代就已经成为一门专业。可以说,自从人类有记载自己的文明历史以来,就伴随着产生了校雠工作,倘若没有这种校雠工作,人类文化积累和传播的混乱局面将是不堪设想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版事业分工更细,校对工作的专业性也就更强了。一个好的校对员,应当把校异同与校是非都作为自己的应尽职责,而决不把校是非看作分外之事。怎样才能达到这种要求,我认为应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校对人员要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校对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思想不重视是产生差错的重要原因。校对人员要把努力消灭一切差错作为自己的目标。宋人重视校书,故书籍文字质量较高,藏书家能收到宋版本,虽一掷千金,亦莫不引为快事。到了明代,刻书不讲究校对质量,粗制滥造,错别字很多,致使后人有"明人刻书而书亡"的评论。人民出版社校对科白以坦同志校对的《毛泽东选集》1~4卷一百多万字,就达到了不错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的尽善尽美的地步。

革命导师列宁很强调校对工作的重要性,他说:"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列宁全集》第37卷第154页)。我国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也十分重视校对工作,鲁迅把自己给别人看校样、看稿子比喻为"出于自觉"地"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郭沫若也亲自尝过校对的甘苦。他说:"《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了几遍,但终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书之难。"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出书机构,如"商务"、"中华"、"开明"等,无不设有专职校对员和专司校对的部门,并且极为重视校对人员的培养和提拔。曾在这些出版社担任过校对工作的人,如茅盾、周建人等,当时就富于才华,日后又成了文化名人。名人任"校对","校对"出名人,反映了我国重视校对人才的优良传统。

二、校对人员应学习和积累广博的知识

校对人员一般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修养:

1.要掌握汉字知识,提高识字能力。

校对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是校对错别字。校对错别字,首先就得认识大量的文字。认识字的多寡与校对得好坏有极大关系。同时,校对人员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使用文字的习惯,在平日读书看报当中,随时注意有无错别字存在。使错别字在头脑中形成条件反射。这样,碰到错别字就能很快识别。

2.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在校对工作中,我们如果能把经常出错的一些结构相似或轮廊相同的"同形字"做些分析、归纳工作,把它们分门别类,找出并牢记它们的细微差异,将有助于我们识别错别字。据统计,在各类错别字中,同形字出错的比例最高。"同形字"差错是校对人员的主攻对象,大凡书刊出差错,往往大多是同形字在作怪。

3.掌握校对速度,做到字字落实,个个看清。

校对工作是一种脑、眼、手并用,有时兼用口、耳的工作,而在运用各种感官时,以视力为主。有经验的校对员,能够使视线从一个固定点均匀地移到另一个固定点,使眼睛很敏捷和仔细地看到校样中一切细微的部分。校对工作者有必要训练自己的眼睛惯于有节奏地进行阅读,逐渐养成适应校对专业的视力和注意力。

要做到脑、眼、手并用,把原稿和校样中的文字对上号,做到字字落实,个个看清。这也是消灭常见错别字、预防差错的措施之一。

4.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

校对工作是专门跟文字打交道的工作,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学会识别文字"对"与"错"的本领,不能以假乱真。校对人员如果缺乏文字方面的修养,就发现不了校样上的问题,更难以发现原稿上的差错。所以,校对人员文字水平如何,对于能否做好校对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5.要掌握本门业务。

校对是一门专业,本身有一套业务知识需要很好掌握。校对中,常常会遇到原稿整理加工中遗留的一些问题。诸如引文不准,引文注释不符合要求,原稿中运用名称、时间、数字等不符合规定等等,需要将它们改正过来。此外也要熟悉工厂的检字、排版以及改版工作;熟识字体、字号,对书籍期刊的各类开本和版面规格要了解。

二、校对人员要尊重、忠实原稿,又要进行创造性劳动,以弥补编辑工作之不足

校对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消灭校样上一切与原稿不符的文字、标符、版式错误;其次是协助编辑发现原稿中的问题。校样上的错误,有一部分是来自原稿。原稿发的是齐、清、定稿,本来不应还残存有错误,但是,由于作者、编辑的疏忽和种种原因,往往还可能存在。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所说的:"治学严谨的专家也难免有偶尔的疏忽。"这就需要作为书稿的第一职业读者--校对人员,随时用审慎、挑剔的眼光来发现原稿的不足和疏漏之处,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

当代香港作家梁羽生承认:"高明的校对不止于校出错字,还能校出作者错漏、谬误的地方。……校对的水平,往往是要比作者更高才能胜任的。"(《闲话校对》)当然,校对的职责主要还是依据原稿进行校对,消灭排字上的差错,不能也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推敲原稿上。

四、校对人员对规定的校次,不要任意减少

熟悉校对工作的同志都知道,校对和一般看书、审稿不同,看书、审稿着重理解和审查书稿内容,是跳跃性前进的。而校对则不一样,为要消灭点滴错误,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深入到一字、一点中去,要做到脑、眼、手相结合,把校样中一切细微部分分辨清楚,反映给大脑,及时做出正确与否的判断,把错误改正过来。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古人云'校书如拂几上尘',言旋拂旋有也。"老商务也有一句话"校书如秋风扫落叶"。都说明了一次校对是校不清的。因此需要初、二、三校甚至更多的校次,前后校次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才能消灭排字中的一切差错,才能共同完成一部书稿的校对任务。

现在出版界许多人却用"无错不成书"的话聊以自嘲,实在令人扼腕。"无错不成书"的错,当然不仅仅是来自校对不精的错,也包括作者、编辑的错。但不可讳言,校对不精的错,也是大量存在的。造成校对不精的原因很多,如按照《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出版一本书,"校对不得少于三次","规定的校次,不得任意减少"。可是常因时限问题,许多图书只能做到二次校次,有的甚至只校对一遍就交由责任编辑自己通读,如此无视"规定",随意减少校次,当然无法保证校对质量。此外,有些人对校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出版社专业校对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以及校对人员文化素养的低下等等,都直接影响了校对质量。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图书质量下降的这种不良状况,校对工作应抓以下几项工作:

五、提高校对人员的素质

目前校对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缺乏相应的知识,未经正统的训练,这样势必影响了出版物质量的提高。为此,有必要尽可能给校对人员创造一些业务学习机会,规定必学内容,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有条件的可输送到专业院校进修。高等院校现有的编辑专业,可考虑增设校对专业课程,正规培养校对人员。应做到像列宁对校对员提出的基本要求那样:有学识,精通文字,细心,而且经过专门训练。(《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第37卷154页)

六、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合格的外校队伍

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专业校对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大量的稿件只能依靠外校,而外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难免影响到书稿的质量。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稳定的外校队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七、实行质量检查、监督制度

建立校对责任制,设立校对质量、数量记录和质疑卡,设置专人检查校对质量,对校对差错超过质量规定者要实行倒扣,对出现重大差错者追究责任,促使大家关心自己的校对质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此外还可以定期进行通报书刊中的差错,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或者经常在刊物上刊登读者的批评意见,发动群众帮助消灭差错,等等。

八、提高校对人员待遇,重视校对人才的发现、培养和奖掖

目前有许多文章在述及校对工作时都把它提到很高的位置,诸如"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校对与编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等等,但事实上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例如:评定职称,校对的最高职称比编辑差了半级,编辑人员或多或少总有进修的机会,而校对人员在这方面从来只是空白。校对人员每天八小时伏案灯下,思想高度集中,全神贯注于工作之中,一年四季书稿源源不断,难得有空闲机会。工作单调、枯燥,再加上有些人对校对工作不理解,难怪一些业务水平高、素质好的校对人员想方设法脱离校对。这些都不利于校对队伍的建设和稳定。

应该认识到校对和编辑只是分工的不同,所负的使命同样是艰巨而繁重的。要使校对工

作有吸引力,必须提高校对人员在各方面的待遇,如工资福利、职称评定、住房分配、学习进修等,只有为校对人员树立包括专业技能的、职称待遇的以至向编校合一转化的奋斗目标,才能使他们感到此项工作大有可为,前程远大,学无止境,从而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求博求专,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成为合格而又出色的校对人员,使我们的校对队伍在现有水平上来一个质的飞跃。

刘世新(1999年4月) 三峡青年报社杂志校对制度及责任划分

校对制度

三校流程

一校由责任编辑完成,责任编辑承担主要责任;二校由版面固定编辑完成,该版面校对承担主要责任;三校交由总校对、总编负责;最终由总编签版。具体流程:

一校由责任编辑对报纸清样进行校对,对出现的错误,由稿件的采编编辑与美编及时沟通更正,并由稿件采编编辑确认。

二校由版面校对进行校对,对照一校稿件核对一校错误是否完全更改,校对后再次与美编沟通进行及时更正,并由交稿编辑确认。

三校由总校对对稿件一、二校出现问题进行核对,再交总编对所有稿件格式、文字、图片、字体等进行审核。

总编审核无误后,最终订版。

校对内容

文字:包括是否有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字体、字号以及文字颜色是否统一;名词注释是否正确。

图片:包括图片与文字是否匹配;图片的清晰度;是否有水印。

格式:包括稿件文字格式是否符合稿件编辑标准,对统一格式的栏目查看稿件格式是否与栏目要求格式相符;标题字体、字号是否统一;文本是否已转换为半角形式;数字格式是否有阿拉不数字与汉字数字在同一篇稿件中交叉出现现象。

后续工作

每期杂志出版后,责任编辑应对杂志进行认真核对,挑出错误并在编辑部内进行讨论,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错误。

0校对人员应掌握的基本常识

校对人员应掌握的基本常识 一、图书的结构组成 一般图书的结构部件主要包括:封面(含带勒口和不带勒口)、扉页、版权页、序(前言)、目录、正文、附录、反馈表。其他的还有环衬(封面与扉页之间)、插页、护封(包封面外面的)、腰封、书签、辑封(正文内标明“篇”“章”名称的书页)。 封面:是书籍外表层的总称,也叫做“封皮”。广义上的封面包括: 前封面(封面)、封面里(封二)、封底里(封三)、后封面(封 底)、书脊五部分。封面主要起保护图书、传递信息、促销图书 的作用。封面上主要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 扉页:包括书名、作者署名、出版社名。 版权页:又称版本记录页,该页记录具有版权法律意义,是国 家出版主管部门检查出版计划情况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也是读者 了解该书一般情况的重要记载页。 二、校对常用术语 1.开本和印张 开本:书刊幅面的规格大小,即一张全张纸裁切成多少页。开本以全张纸开切出的数量(开数)来表示,如开切出32张,即称“32开”。一般我们用的图书开本是大32开,大16开,或者16开。 一本书的总面数(包括扉页、版权页、序、目录、正文以及正文之后的附录、反馈表、空白页等等)÷开数=印张数,如总面数192,开数16,其印张数为192/16=12。 2.版式:指书刊内容的全部排格式,包括正文、标题、图表、书眉、注文、页码等的排式、字体、字号、版心大小,有否题图、眉花、补白等等。 3.版面:出版物每一面上内容的整体安排,包括图表、文字部分和四周的空白部分。 4.版心:指出版物每一面上印有的文字、图表的部分,不包括四周白边。 5.书眉:排在版心上部的文字及符号统称为书眉。它包括页码、文字和书眉线,一般用于检索篇章。通常单码排章、节、单元名称,双码排图书名称。书眉只排一行,不能转行。 6.页码:书刊正文每一面都排有页码,一般页码排于书籍切口一侧。印刷行业中将一个页码称为一面,而正反面两个页码称为一页。 7.暗码:有时为了设计的需要,虽然占有地位,但不印页码,故称暗码。 8.注文:又称注释、注解,对正文内容或某一个字词所作的解释和补充说明。 9.接排:字、词、句、行在换行时不断开,紧接着排。表现在校样上,接排行的头一个字,齐左版口,不空。 10.另行:另排一行的意思。比如,文章段落的第一行,就是从另行起排的,前面还要空两个字。 11.空行:占字行的地位而不排字。在正文中间用以表示内容的转换,如 与正文间。通常写明“空多少行”。 12.占行:以正文行为基准,占有的版面。 13.回行:说明一行排不下时,转行的格式。回行是紧接上一行排,不空行。 14.顶格:指文字齐版口排,前面不空字。

基本编辑校对常识

基本编辑校对常识 编辑手册 对提交个性化出版书稿的要求 一、内容 1.作者拟出版的文稿,应该传递有益、健康、积极的信息、知识、思想、情感和体验等,不与香港的有关法 律相抵触,不宣扬色情、暴力,不俱歧视性语言,及不涉及他人的隐私。 2.作者除了对书稿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错误和不妥之处要加以修正,对稿件的前言、后记、内封、目录、参考 文献等有关材料进行审核校改,还要对引文、注释、插图、数据公式、专有名词等进行校核和订正。此外,对稿件中的外文文种、字体、角码为设计排版作必要的标注,对正文中某些需要交待的地方也应一并注明。 3.发来的稿件要齐全完整,正文、插图、照片、及封面、封底和扉页的文字内容要一次交齐,排版后不再接 受补充的资料。 二、格式 1.要求作者、译者提供书稿的MS Word格式的电子文文件(暂时不接手写或打印的文稿)。 2.中文标点符号一律采用全角(全角)格式。 3.外文、阿拉伯数字其及标点符号一律采用半角(半角)格式。 4.中外文标点符号不可误用,中文简体、繁体的标点符号也有所区别(俱体可查阅下文的“正确使用标点符 号”)。 三、用字 1.繁体版书稿建议采用11号细明体字体;简体版书稿建议采用5号宋体字体。 2.文稿中需要用小号字体或其它字体排版之处,或需采用特殊排

版的地方,请在书稿中用颜色加括号内文字 注明。 3.书稿中使用的计量单位、数字形式应正确统一(俱体要求可查阅下文的“计量单位”及“数字”)。 4.书稿的字数统计以MS Word文檔中“工具栏”下的“字数统计――字符数(含空白)”显示的字数为准。 四、目录、注释和索引 1.书稿目录条目应与内文一致,未经排版时可暂不列出页码。 2.若书稿有注释,请在内文需加注处,用MS Word文檔中“插入栏”下的“脚注――脚注(本页下缘/自动 编号1,2,3,…)”插注码。 3.若书稿有索引,请统一附录在全文末尾。 基本编辑校对常识 一、标题 一本书里,由于内容层次的需要,有大小各级标题,如篇题、章题、节题等等。最大一级的标题就叫一级标题,依次是二级、三级标题…… 这种多极别的标题,在理论、史地读物和科技读物中较为常见。要注意的是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及排式(关于字体、字号和排式知识可参阅“出版常识”部分),必须前后一致,全书统一。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必要对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及排式,作为一个单一项目,全篇专门校对。 二、计量单位 书稿中出现的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量纲,如长度、质量、时间等的计量单位,应是法定的计量单位,作者可根据自己居住地所使用的标准选用公制或英制计量单位,但在一部书稿中其制式必须统一。 三、数字 书稿中出现的数字,如表示时间、长度、质量、面积等量值和数字代码时,使用汉字和阿拉伯数字的一般原则为: 1.统计表中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分数、比例等,

校对规范知识

校对规范知识 数字用法规范 (一) 20世纪80年代不能写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能写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 1987年10月17日 4时35分 说明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 (二) 1980年不能写成80年 1950-1980年不能写成1950-80年 说明年份不能简写 (三) 1996-09-12 说明月和日是个位数时在十位上加“0” (四) 丙寅年十月十五日 康熙十五年 星期一 说明夏历和清代以前历史纪年用汉字;星期几一律用汉字 (五) 一个人 三个单位 两本书 三五天 十三四吨 七八十种 说明不表示科学剂量和不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的一位数用汉字;以相邻两个数字(一、二、……九)表示概数用汉字,数字间不得用顿号隔开 (六) 几十架次

十几天 说明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必须使用汉字 (七) 25千米不能写成2万5千米 说明阿拉伯数字中间不能夹有单位数词 (八) 二万五千里长征不能写成2万5千里长征 说明具有色彩的语句用汉字 (九) 1℃~15℃ 60%~68% 不写成60%-68% 说明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值范围时,最好使用波纹连接号“~” (十) 五四事件不写成“五·四运动” “九一三”事件 “一二·九”运动不写成“一二九”运动 说明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涉及1月、11月、12月的,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是否使用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知名度高的不加引号) (十一) 部队番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用阿拉伯数字 示例:84062部队国办发[1999]9号文件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引用的话如果是完整的,末了的句号(或问号,叹号,省略号)置于引号内。 如果引号内的话只是句子的一个成分,则末了的标点符号不引用。 引号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引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说的话完整地记录下来,分三种情形,例如: 1)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①“先喂饱你!” 2)“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②“我十分满意!” 3)“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③ 说明:例1)是说话人在前,说话在后的情形,例2)是说话人在中间,此前此后都是

公文校对常识

公文校对常识 估计很多笔杆子都有这样的经历,辛苦加了几个夜班写成的文稿,自信满满地交给领导审阅,谁知上来就被圈上了几个错字病句和误用的标点符号,细一看还有逻辑不通的情况。 如何避免出现这种尴尬状况、保证公文质量?校对,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校对是对写作、修改的补充和完善,可谓写作开流、修改正本、校对净后。 公文校对看似简单,做好不易,我们需要树立负责的工作作风,也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公文校对的六个原则: 先排后校。即先按照规定格式排版,打印出清样后再作校对。 逢文必校。不能因为有的文稿篇幅短、字数少、内容简单就放松校对。 每字必核。一份公文文字表述是否准确、通顺、简练,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文是否准确规范、严谨等,都要坚持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地校,一个字一个字地核,不能有任何疏忽。 校写分离。公文起草和校对最好由不同的同志来进行。 急文稳校。越是急件越要沉住气、稳住劲,否则会导致一些明显的低级错误没有校出,酿成不良后果。 发前再校。

接下来,小编通过一些实例,为大家总结公文校对须把好的“三关”及一些实用方法。 01语言关 公文语言要保证其严肃性、权威性,因此,要尤其注意校对这几类词语,规范使用,达到公文语言权威、准确、简洁的效果。 概约词 诸如“基本上”“一般”“部分”“一些”“大多数”“少数”等不确定的词尽量少用或不用。非用不可时,要严肃对待,实事求是,切不可回避矛盾,或随意夸大。 介词 要避免介词连用。 如:关于对……的修改意见。 “关于”和“对”都指向同一个对象,两词连用没有必要。去掉“对”将上句变成“关于……的修改意见”时,显得更加明快利落。 专有名词 对公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机关名、事物名等专有名词要尤其注意,校对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按照权威部门认定的或长期以来通用的名称使用; 2.人的职务、机关单位名称、行政区划若有变化,应使用最新的名称;

编辑与校对知识:编辑与校对流程图解

编辑与校对知识:编辑与校对流程图解 编辑与校对是出版物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们为出版物的质量提高和作者输出成果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从编辑与校对的定义、流程、技巧以及重要性方面,详细介绍编辑与校对的知识。 编辑与校对是出版物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旨在发现、修改、改进和确认文本的信息内容和呈现形式的错误和问题,以达到保证内容的准确性、连贯性和流畅性,提高文本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为读者提供有价值和高质量的阅读体验的目的。 编辑与校对的流程大体可分为以下五步: 1.校对: 校对主要是对文本进行拼写、语法、标点和格式等基本语言准确性进行检查,确保文本的基本形式正确。通常需要重复进行多遍。 2.内容编辑:

内容编辑主要是对文本的目的性、逻辑性和思路清晰性进行检查,通过删除、移动和重写等手段,改善文本的结构和组织,使其更为清 晰和连贯。 3.风格编辑: 风格编辑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风格、用词等方面进行修改,确 保文本的风格统一且符合读者的预期。 4.排版编辑: 排版编辑是对文本中的字体、字号、行距、章节编号、页码等方 面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出版物的设计风格。 5.最终审读: 最终审读是针对已经完成的文本进行全面的校对和修订,确保文 本的质量和准确性,消除最后的担忧。 编辑与校对中除了实际的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态和态度,包括以下几点: 1.细心与耐心

编辑与校对是繁琐而重要的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态度去完成。对于长时间的反复核查可能会令人感到无聊,但每一遍的校对,都在 细节上修正问题,从而消除文本中的错误。 2.保持交流 与作者、设计师和出版物的生产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保持良 好的交流,以确保编辑和校对的流程和标准都符合设计师和作者的预期,从而减少最终修订的时间和成本。 3.充分掌握知识技能 编辑与校对要求掌握一定的编辑技能,并在配合并通过各种编辑 工具进行调整。此外,提前规划和准备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 后的工作进展和质量。 4.关注文本的质量 编辑与校对不仅仅是发现和修复错误,它还需要让读者在阅读时 享受良好的阅读体验。因此,应该多次审阅、修改和调整,以确保最 好的质量。

编辑与校对知识:提升编辑与校对效率的技巧

编辑与校对知识:提升编辑与校对效率的技 巧 编辑与校对是任何文章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文章语言、结构、逻辑等方面进行评估和修正的重要步骤。好的编辑与校对 工作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和效果,让文章更有效地传达信息。然而, 对于很多人来说,编辑和校对工作常常是繁琐且费时的事情。本文将 分享一些技巧,帮助你提升编辑与校对效率。 一、编辑 1.了解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比如,新闻报道需要简明扼要,注重事实性和客观性;散文需要具有思想性和文学性,注重形式美感 与内涵美感的结合。如果你能了解文体特点和要求,就能更加顺畅地 进行编辑工作,从而提升效率。 2.注意逻辑结构

逻辑结构对于文章的整体感觉和读者接受文章的感受非常重要。 在编辑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逻辑结构是否紧密,是否有重点突出、 转折自然等情况。 3.用简洁易懂的语言 在编辑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切忌使用生僻的语 汇以及过于繁复的句子结构。不易理解的语言会给读者带来视觉疲劳,并降低文章的阅读效果。 4.多加标点符号 合适的标点符号可以引导读者顺畅的阅读。在编辑过程中要留心 句子结构是否复杂,是否需要加上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以帮助读者 明白文章的逻辑。 5.注意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对于一篇文章的语言冲击力和感染力有着重要作用。在 编辑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增加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来增强文 章的感染力。 二、校对

1.按照规则检查拼写和语法错误 拼写和语法错误对于一篇文章的严肃性和可信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校对过程中,要注意检查有没有拼写错误,有没有语法错误。毕竟,在商务或学术场合准确性至关重要。 2.检查标点符号是否规范 标点符号是否规范对于读者读懂文章和接受文章的感受也非常重要。在校对过程中要检查标点符号是否规范,并保持统一风格。 3.检查字体大小和格式 文章字体大小和格式虽然并不影响内容的质量,但却是文章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校对过程中要留意字体大小及格式是否统一,排版是否整洁。 4.检查名词大小写是否正确 英文文章中,名词大小写是否正确同样不可忽视。有时候大小写不正确会极大地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5.再三检查标点与数字的位置及大小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