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简写 AF)主要为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温暖与潮湿的气候地区粮食和饲料凡是被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污染的都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最易污染的有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其次是小麦、高粱和甘薯,大豆粕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轻些。 在我国,粮食和饲料被黄曲毒素污染的

概率很高, 给饲料企业以及养殖业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人

们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体健康。

一、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目前已经确定的黄曲霉毒素的结构有AFB1、AFB2、AFM1等 18 种, 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素), 前者为其具有毒性的结构,后者可能与其的致癌性有关。黄曲霉毒素很难溶解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以及二甲基甲酰胺(DMF)等有机溶剂中。分子量为 312-346,熔点为 200-300℃,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方式对其的破坏很小, 只有在熔点的温度下才能发生分解。 黄曲霉毒素遇碱情况下能迅速分解, 但此应可逆, 即在酸性的条件下又能复原。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在 24-34℃之间, 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 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

二、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和人的危害

2.1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非常高,是目前已发现霉菌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菌毒素家族中, AFB1的毒性最为最为强烈,AFM1、AFG1 次之,AFB2、AFG2、AFM2 毒性较弱。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其诱发肝癌的能力甚至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之多。其毒性的大小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体况及营养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年幼动物、雄性动物较敏感。

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诱导突变、抑制免疫以及强致癌的作用。黄曲霉毒素起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的中毒症状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发生障碍及神经系统的紊乱为特征。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且伴有比较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的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发生死亡。慢性中毒的早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生产性能降低,胴体和蛋壳品质出现下降,后期出现黄疸,脂肪肝、肝损伤以及抑制动物的免疫机能和致癌等作用。

2.2 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被公认为强致肝癌的物质,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致癌性最强。如果长期食用含有低水平黄曲霉毒素的食物的人,其肝脏将受到较大的损害。最近在第三世界的国家报道了人许多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的新证据,其综合病症的显著特征为呕吐、腹痛、肺水肿、惊厥痉挛、昏迷、大脑水肿而引起死亡和肝脏、肾形矿脉和心脏的脂肪过多。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类的强烈致癌物之一,这已经被许多亚洲和非洲的流行病研究者证明在日粮黄曲霉毒素和肝细胞癌(LCC)有正效应得到证实。另外,人因黄曲霉毒素而致癌可能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以及肝或者寄生虫感染有关。Shank 等(1972)在泰国调查市售的食品和家庭的熟食(膳食),计算出每人每日平均摄入的黄曲霉毒素量,发现黄曲霉毒素的摄入量与肝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相一致。菲律宾的玉米和自制花生酱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其中一个以玉米做为主食的地区

与另外一个经常食用自制花生酱的地区,肝癌的发病概率比其他的地区高约7倍以上,在食用花生酱的居民之中, 曾测定吃花生酱后人尿的黄曲霉毒素代谢产M1,在7个每天由食用花生酱而摄入黄曲霉毒素B1 11.2-15.0 毫克的儿童的尿中,有三个样品测出 M1。

三、中国及主要国家对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

3.1、中国和主要国家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

品名 中国标准 美国标准 欧盟

玉米、花生、花生油,坚果和干果(核

桃、杏仁) ≤20μg/kg (ppb) ≤20 μg/kg (ppb)

≤2、4、5、8、10、15μ

g/kg (ppb)

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

料折算) ≤20 μg/kg (ppb) ≤20 μg/kg(ppb)

≤2、4、5、8、10、15μ

g/kg (ppb)

大米、其它食用油(香油、菜子油、

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

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

≤10 μg/kg (ppb) ≤10 μg/kg (ppb) ≤2、4μg/kg (ppb)

其它粮食(麦类、面粉、薯干)、发酵

食品(酱油、食用醋、豆豉、腐乳制

品)、淀粉类制品(糕点、饼干、面包、

裱花蛋糕)

≤5μg/kg (ppb) ≤5μg/kg (ppb) 不得检出

牛乳及其制品(消毒牛乳、新鲜生牛

乳、全脂牛奶粉、淡炼乳、甜炼乳、

奶油)、黄油、新鲜猪组织(肝、肾、

血、瘦肉)

≤0.5μg/kg (ppb) ≤0.5 μg/kg (ppb) ≤0.05μg/kg (ppb) 3.2、其他国家和组织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

(1)、WHO/FAO标准。国际卫生组织(WHO)/世界粮农组织下属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食品、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最大允许残留量标准为总量(B1+B2+G1+G2)小于15μg/kg;牛奶中M1的最大允许量为0.5μg/kg

(2)、南非标准。1990颁布了黄曲霉毒素的最大允许限量标准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总量小于10μg/kg,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残留量小于5μg/kg。

(3)、其他标准。印度的限量标准为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小于30μg/kg;越南和阿根廷的限量标准为黄曲霉毒素B1小于20μg/kg。

四、黄曲霉毒素常用检测方法

目前检测霉菌毒素的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确认方法和快速方法。确认方法主要基于理化仪器设备,如薄层色谱法(TLC)、气相色谱法(GC)、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和各种联用技术如气质联用(GC-MS)、液质联用(HPLC-MS)等;快速方法主要是基于免疫化学基础上的免疫分析方法如免疫亲合柱-荧光检测(IAC-FLD)、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等。

结果准确、法定认可是理化方法最大的优点,但是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前处理过程复杂、操作繁琐、效率低,成本极高,因此不适用于大规模样本的筛查和日常的内控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方法和胶体金快速检测卡是企业常用的快速检测方法,但也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ELISA 方法能灵敏度相对较高,且能定量检测,但操作的过程相对复杂,步骤较多,检测时间较长,对环境和人员要求高,环境和基质干扰严重,且需要使用标准品,对操作人员危害比较大;胶体金检测卡可以满足现场快速的要求,能在5-10min内快速测定,但是只能定性,且灵敏度较低,肉眼观察主观性较强,重复性差。

五、上海飞测黄曲霉毒素FPOCT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上海飞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于领先的荧光定量FPOCT技术平台,开发出了黄曲霉毒素荧光定量快速检测系统,结合了胶体金快速、酶联免疫定量以及色谱法准确的特点,仅需8min快速准确定量的测定出粮油谷物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灵敏度高(0.5ppb),线性范围宽(1-75ppb),结果高度符合国标法,为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和控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

5.1、上海飞测黄曲霉毒素FPOCT 当将样品滴加在加样区时,样测线T 线上结合的荧光微球标记抗读取T 线和C 量。

5.2、上海飞测黄曲霉毒素◆ 8min 快速准确定量: 集胶体身,可在8min 内实现黄曲霉

◆ 小巧便携:既可用于实验室常速检测;

◆ 内置定量标准曲线:仪器内置触,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随到随检:对检测样本量无要测成本无区别;

◆ 基质干扰小:基于时间分辨荧原料检测,也可对

DDGS,麸POCT 快速定量检测原理

时,样品中的待测物与结合垫中的荧光微球标记抗体结用向前层析,当达到检测区后,检测线T 线上固定的抗原与剩余的部分荧光微球标线上结合的荧光微球标记抗体的量与样品中待测物的量成反比,质控线物样品中待测物的量无关,其它荧光标记物继续层析达到吸收区。层析结束后,采用荧光读数仪的线的荧光强度并计算T/C 值,通过仪器内置的标准曲线即可计算出样FPOCT 快速定量检测方法的特点

集胶体金快速检测、酶联免疫定量检测、色谱质谱准确内实现黄曲霉毒素的快速准确定量测定; 验室常规检测,也可用于收粮现场快

器内置标准曲线,无需检测时再做标

准曲线,既节省了成本,也避免了操作人员与霉菌毒素的接

触,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量无要求,既可单个或少量样本随到随检,也可大量样

基于时间分辨荧光技术原理,有效降低基质干扰,既适用于小麦

,麸皮、粕类等特殊样本检测,无需对提取液进行任何抗体结合并通过毛细作线上固定的抗原与剩余的部分荧光微球标记抗体结合,检C 线结合的荧光标记后,采用荧光读数仪的通过仪器内置的标准曲线即可计算出样品中待测物的含

质谱准确检测的特点于一

对检测样本量无要求,既可单个或少量样本随到随检,也可大量样本同时检测,检适用于小麦、玉米、高粱等

检测,无需对提取液进行任何pH

的调节,

操作方便,结果准确;

◆操作简便:样品提取完后仅需一步加样即可,操作及其简便赫人性化,操作人员仅需短期培训

就能熟练掌握;

◆远程网络支持:仪器可通过网络自动进行标准曲线读取、软件升级、问题故障诊断、质量控制

等;

◆数据上传及溯源管理:荧光定量分析仪具备数据无线上传的功能,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开发

相应的数据管理和溯源管理系统,实现公司总部对各分公司、上级监管部门对下级监管部门或者监管部门对各监管对象检测数据的实时掌握和分析;

◆性价比高:花胶体金试纸条的价格,获得色谱质谱检测的质量和结果,并且节省人力物力,大

幅降低检测费用;

5.3、上海飞测黄曲霉毒素FPOCT快速定量检测方法与其他方法学性能比较

性能指标 酶联免疫法 胶体金法 色谱法 荧光定量POCT法 能否定量 定量 定性或半定量 定量 定量

灵敏度 高 低 中 高

准确度 中 低 高 高

重复性 中 低 高 高

检测时间 ≥1H ≤10min ≥1H ≤8min

操作简易程度 繁琐 简便 繁琐 简便

检验成本 中 低 高 中

黄曲霉素致癌作用机制及预防

黄曲霉素致癌作用机制及预防 概念:化学致癌作用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种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原理:化学致癌作用机制分为3个阶段:1.引发阶段:启动阶段是指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亲电子剂)与 DNA作用,导致体引发阶段。2.促长阶段:促长阶段是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的过程。3.进展阶段:进展阶段是从促长阶段产生的细胞群(癌前病变、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进展阶段。 例子:黄曲霉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作用,对于人类和动物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受黄曲霉素的危害主要是由于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各种坚果,特别在花生、大豆、杏仁和核桃等植物产品中。黄曲霉素1993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一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目前已经确定黄曲霉素结构有18种,其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主要分子形式含B1、B2、G1、G2,M1、M2等,其中M1、M2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主要是产品收获后在储存、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原料携带就会致使加工后的食品含有黄曲霉,给人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或饲料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动物摄入后造成同样的危害,再链接到人类。 致癌的化学物质可分为启动剂和促进剂,某些物质兼具二者的作用。黄曲霉素中AFB,、AFG,和AF、M,属于促进剂范畴,其致癌的机制主要是基因水平的作用。AFB 可通过与DNA的共价结合抑制DNA的甲基化,从而改变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并导致癌基因的激活。黄曲霉素相关肝癌中抑癌基因P的高频突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外显子7中密码子249由AGG转化为AGT,突变率约为20%之50%。黄曲霉素主要以形成加合物的方式造成DNA损伤,并进一步导致肝癌的发生。 预防黄曲毒素的滋生和污染有多种途径,拿出口杏仁来说,在加工挑选之前,首先必须要保证水分含量在安全水8%以下,水分含量越低越好,才能保证不被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因为出口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一是时间长,仅海运途中有时就需一个月;二是在密闭的集装箱内温度较高,很适宜黄曲霉素的滋生和繁衍。其二在挑选过程中一定要剔除霉变粒、严重的损伤粒和虫蚀粒,避免出口前和货物到达目的地后黄曲霉检测超标。平凉检验检疫局曾经多次经抽样检测黄曲霉毒素超标,通知企业重新加工挑选剔除上述三种仁粒后,经再次抽样检测黄曲霉含量就会降到限量以内。可见三种仁粒是霉源,水分和温度是条件。其它的农产品也有类似共同点,因此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只要在挑选中注意这两个问题,就会解决黄曲霉毒素超标问题。 参考文献:<<黄曲霉素资料选编>>,贵州省卫生防疫站编辑,1978.01 黄曲霉素,时代周报,催悙,2012年第4期 解读黄曲霉素,家庭医药,刘梦琥,2012年第2期 2011222437 2011级麻醉3班吴丹

黄曲霉素B1检测卡说明书

黄曲霉毒素B1 检测卡说明书 【简介】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最主要的4种分别为:B1、B2、G1、G2。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急性毒性,也有明显的慢性毒性及强致癌性。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其中受污染最严重的是花生、棉籽、玉米及其制品;其次是稻米、小麦、大麦、高粱、芝麻、茶叶等。鉴于这些霉菌毒素的毒性,欧盟国家规定,黄曲霉毒素B1的残留限量值为5ppb。 【检测原理】 该试剂盒采用免疫竞争法分析原理结合胶体金标记技术进行检测。 【检测范围】 花生、玉米、小麦、大米、茶叶、油脂、饲料等; 【产品组成】 黄曲霉毒素B1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卡(40份/盒) 滴管(40支) 干燥剂(40片) 一次性手套(5只) 【技术指标】 检测下限:5μg/kg; 【检测步骤】 1.取5g以上有代表性的粉碎后的谷物样品(过20目筛),准确称取0.5g均匀粉碎试样,加入到配套的15ml离心管中。 2.向离心管中准确加入纯净水和乙酸乙酯各2mL,将瓶塞盖紧密封,用力振荡5分钟,4000rpm离心1分钟(备注:如实验室没有大离心机设备,可以用小离心管取上清液,用小离心机离心)。 3.用吸管取上清液到小玻璃杯中,吹干滤液(吹风机或烘箱),然后用体积稀释液复溶杯底固体。此溶解液即为检测液. 4.取出试纸,开封后平放在桌面,用滴管向试纸孔缓慢而准确地逐滴加入3滴检测液。 5.5~10分钟判断结果,半小时后的结果判读无效。 【结果判断】 1、阴性:测试线(T)与对照线(C)都出现,表明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浓度小于5ug/kg。 2、阳性:只有对照线(C),无测试线(T),表明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浓度大于或等于5μg/kg。 3、无效:对照线(C)和测试线(T)都不出现,或者对照线(C)不出现。

是否感染乙肝,看五项定量检测值是多少

是否感染乙肝,看五项定量检测值是多少 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等途径传播。近几年来乙肝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接种乙肝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肝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乙肝疫苗不是一针就可以终身免疫的。 怎么判断是不是正常?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各项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可对乙肝的病程、治疗、预后起一个动态监测的作用,那么你是否知道乙肝五项定量检查分别是什么,正常值是多少,各自有什么意义吗? 乙肝五项检查分别是:

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乙肝五项又叫乙肝两对半。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查正常值是 乙肝表面抗原是诊断HBV感染最常用的指标,检查值超出正常值范围,仅表示有过或正存在乙肝病毒的感染,却不能说明有无传染性。HBsAg浓度与HBVDNA存在着相关性,高浓度的HBsAg常表示病毒的高复制水平,低浓度的HBsAg可能提示处于感染恢复期。 2、乙肝表面抗体(HBsAb)定量检查正常值是 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HBs的含量可对接种疫苗的效果进行评估,用于判定是否需要加强免疫,还可以评估普通人群免疫力。

3、乙肝e抗原(HBeAg)定量检查正常值是 当乙肝e抗原大于0。5PEIU/ml,说明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数值越大,传染性越强。因此,HBeAg检测(与抗-HBe联合应用)可用于急性HBV感染的病程监测和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 4、乙肝e抗体(HBEAB)定量检查正常值是0-0.2PEIU/ml 乙肝e抗体定量偏高大于正常值为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低或很少,是乙肝病毒感染时间较长的标志。 5、乙肝核心抗体(HBCAB)定量检查正常值是0-0.9PEIU/ml 阳性表示曾经感染乙肝病毒,或正处于康复期。HBV感染后,一般会产生抗-HBc,在HBV感染康复者和HBsAg携带者中,抗-HBc可持续存在,因此,抗-HBc是提示过去或现在感染HBV的指标。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可以为医生对患者病情治疗效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提供依据,指导治疗。因此定期检查乙肝五项很重要,发现定量正常值异常应引起注意,一定要到正规的肝病专科医院询问,并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

常见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危害分析

常见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危害分析 霉菌毒素是一些霉菌在基质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霉菌产毒仅限于少数产毒霉菌的部分菌株。不同的霉菌可产生同一种霉菌毒素,而一种霉菌可产生几种霉菌毒素。 霉菌根据生长条件划分为田间霉菌和仓储霉菌两种。田间霉菌是指镰孢菌属、青霉菌属和麦角菌属等野外菌株,这类霉菌通常是谷物在生长过程中就已感染。仓储霉菌主要是指饲料或原料在储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曲霉菌产生的,其他曲菌、放线菌、镰孢霉菌和青霉菌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所有动物均对黄曲霉毒素敏感,不过不同动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在家畜中以仔猪最为敏感。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导致采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和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母猪饲喂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毒素会通过母乳传播而造成仔猪生长迟缓甚至死亡。此外,黄曲霉毒素还会干扰肝脏的解毒功能以及损害免疫系统。 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是由赭曲霉菌等所产生的一种毒素,分为A、B两种类型。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较大,主要侵害猪的肾脏和肝脏。赭曲霉毒素可以造成猪的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消化功能紊乱,肠炎,甚至腹泻,脱水多尿,伴随蛋白尿和糖尿。妊娠母畜子宫黏膜出血,往往发生流产。中毒后的病理变化以肾脏为主,可见肾脏肥大,呈灰白色,表面凹凸不平,有小泡,肾实质坏死,肾皮质间隙细胞纤维化;近曲小管功能退化,肾小管通透性变差,浓缩能力下降。 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等镰刀菌产生。其危害主要是造成猪只的呕吐,同时降低采食量。呕吐毒素也属于一种很强的免疫抑制剂,它在猪体内可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对快速生长的组织(如皮肤和黏膜)和免疫器官均可产生影响,降低猪群的抵抗力。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由禾谷镰孢霉菌产生,是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临床症状因感染剂量和年龄不同而异。玉米赤霉烯酮对猪影响最大的部位是生殖系统。较低的浓度会诱发女性化现象,较高浓度会干扰排卵、受孕、植入及胚胎的发育。可造成后备母猪或小母猪出现假发情和阴道脱垂或脱肛。该毒素会造成怀孕母猪的流产和死胎、初生仔猪出现八字腿及外阴部肿胀。 T-2毒素

黄曲霉毒素解毒方法

1、1、4 黄曲霉毒素得解毒措施 黄曲霉毒素危害严重,分析每一批家禽饲料中霉菌毒素得含量就是不可能得,当慢性霉菌毒素中毒发生时,除了轻微得生产性能下降外,没有任何明确得临床症状。在发展中国家中,每年黄曲霉毒素都会给饲料业及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在过去很长得一段时间里,为尽量减少霉菌毒素得危害所做得努力已经取得长足得进步,避免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得含量超过规定允许得浓度就是预防与治疗毒素中毒得方法之一。为减少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物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以及减轻毒性反应,适当得方法包括物理分离,化学方法与毒素粘合剂就是必须要使用得[42],如沸石化合物,活性炭,珍珠岩,膨润土,硅藻土等已经被使用。 1、1、4、1 物理去毒方法 传统用于霉菌毒素得物理去毒方法主要有混合稀释法、水洗法、热处理、脱壳、磨粉、放射、萃取、吸附等。混合稀释法就是将简单地将霉变饲料与未霉变饲料进行混合,以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得浓度,此法成本低,工作量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饲料中毒素得问题。水洗法可显著减少毒素,但只用于湿磨或发酵得前处理,否则干燥成本太高。霉菌素素在谷物表面含量高,脱壳可有效降低霉菌毒素水平,但工作量大。黄曲霉毒素耐热,一些试验表明热处理似乎能降低一些毒素水平,然而实际效果存疑。磨粉处理只能改变毒素得分布,不能减少毒素总量。放射能杀真菌孢子,但不减少毒素含量。有机溶剂可提取花生油、棉籽油中得黄曲霉毒素,几乎可将油中所有得黄曲霉毒素除去,但成本高,应用不广[43]。 在当前得实际生产中,往饲料中添加可以吸附霉菌毒素得物质就是一种常用得方法,利用吸附剂来降低机体对毒素得吸收率,减少毒素对机体得毒害作用,众所周知得吸附剂主要有水合硅铝酸钙钠盐、蒙脱石、膨润土、粘土、沸石与活性炭等。汪前红、齐德生等[44,45]报道含有矿物、酵母等得复合吸附剂以及蒙脱石均能降低AFB1对动物得负面作用。在含黄曲霉毒素日粮中添加复合吸附剂或蒙脱石,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AFB1对动物得毒性作用,降低AFB1中毒得死淘率,一定程度上恢复动物得生产性能,提高动物产品得质量。物理吸附法虽在一定条件下能吸附霉菌毒素,但其吸附毒素得特异性与广谱性得统一还就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1、1、4、2 化学去毒方法

乙肝两对半模式分析以及定量检测的意义

乙肝两对半模式分析以及定量检测的意义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乙肝五项指标 表面抗原(HBsAg)--------------------------- 表示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表面(抗HBs或HBsAb)----------------------- 说明体内是否产生抗体 e抗原(HBeAg)-------------------------- 说明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 e抗体(抗HBe或HBeAb)--------------------- 说明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 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说明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注:核心(HBcAg)一般检查不出来,所以只能看到五项检查结果。) 9种常见模式 1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HBeAg在乙型肝炎潜伏期的后期出现,略晚于HBsAg的出现,而消失较早,与HBV-DNA密切相关。其临床意义为:(1)可作为急性乙肝辅助诊断和预后指标,急性乙肝进入恢复期常随HBsAg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急性乙肝发病后3-4个月,HBeAg由阳转阴,抗-HBE出现,表示预后良好。起病3-6个月,仍HBeAg(+),可能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的最早证据。(2)有助于判断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HBeAg存在于HBsAg阳性者血清中,说明血液中有Dane颗粒,多数HBV-DNA,三者消长基本呈平行关系。所以HBeAg(+)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抗-HBe(+)者一般传染性较低。但若血清HBV-DNA(+),可能有HBV变异株存在,仍有一定的传染性;(3)HBeAg阳性提示HBV在体内复制。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摘要:黄曲霉毒素是由寄生曲霉和产毒的黄曲霉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有很强 的致癌性。许多粮油食品、饲料等都容易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从而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生产。因此研究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非常必要。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真菌的代谢化合产物,发生范围分布世界各地,通过感染食物和饲料,致使家禽、家畜及人类发生黄曲霉中毒及各种并发疾病,是目前人们认识最多,研究最广的一种真菌毒素。 什么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和动物健康的有毒致癌物质。根据其分子结构与感染方式的不同,黄曲霉毒素分为G1,G2,B1,B2,其化学分 子结构式分别为B1(C17H12O6),B2(C17H14O6),G1(C17H12O7),G2(C17H14O7)后来又在奶中分离出M1和M2 ,G和B的命名分别来自毒素在紫外光下发出的绿色荧光Green和蓝色荧光Blue,M则是由于它最早发生于奶中mike。 黄曲霉毒素对粮油食品的危害;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素B1最常见,而且毒性也最强,是真菌毒素中致癌力最强的一种。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检出率比较高。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谷物供应的25%受霉菌毒素污染,其中,每年至少有2% 的农产品因黄曲霉素污染而报废,世界上已有大约100 个家对食品中黄曲霉素的含量做了严格限量要求。我国花生及制品、食用

油、油料饼粕及饲料和玉米、大米等农产品及食品的黄曲霉素污染比较严重,其中,以花生和玉米的污染最为严重,成为一些地区肝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性食品的危害:已证实,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产生、生长基质,都有可能在被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污染后产生黄曲霉毒素。但动物源性食品不同于植物源性产品的特征是,活体动物一般不会发生黄曲霉菌或寄生曲霉菌的自然繁殖,因此不会像植物源性产品那样,在植物生长、获环节受到土壤、病害、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毒素。但在动物源产品加工、包装、储存等后期,“冷链”传递的失控或包装材料的污染却可能导致黄曲霉毒素的产生。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是动物源性食品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动物源性产品,特别像牛奶这样的产品,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后没有明显的感官特征(不能像花生等产品对霉变粒进行挑选),使得人们对黄曲霉毒素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动物源性产品的黄曲霉毒素主要由直接污染或动物食用被污染的饲料2 种途径引起,因此其控制措施就应针对原因进行研究。其中对于动物源性产品在加工、储藏、包装等环节的控制,主要应遵循食品卫生的操作规范,对特殊动物产品生产工艺进行监测,调整最佳工艺条件等。动物源性产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控制重点应是饲料的控制,此外还应深入研究奶类产品中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 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危害,归根还是对人身体的危害。人们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和食品,牲畜使用被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能使人体或动物的免疫功能丧失,诱导畸形、癌症的发生。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化合物,AFB1的急性毒性为成年人半至死量(LD50)10.0。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厌食、发热、黄疸和腹水等肝炎症状。而黄曲霉毒素的“三致”(致突变、致癌、致畸性)危害性,更引起人们的关注。黄曲霉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对鱼类、禽类、家畜和灵长目类动物的实验肿瘤诱导作用极大,并且能同时诱导多种癌症。黄曲霉毒素对人的致癌性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黄曲霉毒素的高摄入量和人类肝癌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因此,世界各国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黄霉菌是微生物世界的一个大家族,黄曲霉菌是这个大家族的一员。黄曲霉菌本身是无毒的,但在其繁殖代谢的过程中可分泌出有毒的物质黄曲霉毒素。黄曲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它损害动物的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 主要可诱发肝痛,还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目前已确定其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B1、B2、C1、G2等17种,其中趴毒性最大。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寿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我国卫生标准规定,花生、花生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食用油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食品中不得有黄曲毒素。 2 受黄曲霉菌污染的粮及食品不能食用 轻度污染的粮及其他食品,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将毒素破坏掉或除去。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以下方法去毒: 2.1 剔除霉变粮粒因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变的粮粒中,凡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花生米和玉米,都有可能污染黄曲霉毒素。在食用前应仔细挑选,剔除霉变粒。2.2 提高加工精度稻谷污染黄曲霉菌后,米中的毒素主要集中在米糠层,如果在稻谷加工时,将糙米碾得精一点,尽量除去米糠层,可降低大米中毒素的含量。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有 54~72%集中在皮层和胚中,如在加工时提取胚,可除去大部分毒素。用含黄曲霉毒素的玉米制成玉米淀粉,毒素的含量仅为原有含量的1%。 2.3 水洗去毒将污染上黄曲霉菌的大米用清水反复搓洗五六次,一直洗到水清时再煮饭,可除去大部分毒素。 2.4 加热去毒蒸煮、爆炒或油炸可减少一部分黄曲霉毒素。轻度污染的花生米,爆炒可使黄曲霉毒素B1、C1含量分别减少65%和62%;若用油炸,可使黄曲霉毒素Bl、 Cl含量分别减少69%和67%。大米煮成米饭,一般能破坏20%的黄曲霉毒素。用高压锅煮米饭,去毒效果比普通锅煮饭好。 2.5 植物油中的去毒在含黄曲霉毒素的植物油中,加入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搅拌后静置沉淀,取上层清油,毒素含量大为降低。如在含毒花生油中加入1.5%的白陶土,可使含毒量从每公斤100微克降至10微克以下。用含黄曲霉毒较低的植物油烹调食物时,先将油倒入锅内烧至冒微烟(约120℃时),可除去油中90%以上的毒素。如果菜肴中加葱、姜、蒜等辛香料,对除去黄曲霉毒素效果更为理想。 2.6 山苍子去毒用中药山苍子或山苍子胶丸均可,每百公斤粮食用十四五粒胶丸。用法是先把胶丸剖开,放在小瓶中,用透气纱布扎住瓶口,然后连瓶埋人米缸中,盖上缸盖,让芳香油自然挥发,熏蒸粮食,即可消除黄曲霉毒素。将山苍子野果或干果直接埋人粮食中,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3 黄曲霉素的去除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黄曲霉在食品的加工、生产、贮存、运输等各个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一、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指标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 1)参考值:mL 2)临床意义: (1)可作为HBV携带者乙肝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 (2)评价拉美呋定的治疗效果 (3)监测应用alpha-干扰素治疗病人的乙肝病毒复制 (4)确定肝移植病人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剂量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测定: 是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能中和HBV。 (1)抗-HBs含量在0-10mIU/ml,表示不具有保护性,需要注射乙肝疫苗(3针:0-1-6方案)。 (2)抗-HBs含量在10-100mIU/ml,表示具有保护性,但较弱,需要乙肝疫苗强化注射(1针)。 (3)抗-HBs含量大于100mIU/ml,表示具有很强的保护性,不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3、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HBeAg增高说明病毒复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4、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 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 5、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抗-HBc:不是中和抗体,有IgG和IgM两种形式。IgM在早期出现,而IgG在恢复期出现,可持续多年或终身存在。 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的优点 由于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再加上乙肝定性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导致不能及时发现乙肝的感染,也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对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也存在着被感染的威胁。 乙肝五项定量应用目前最先进的化学发光法检测,避免了假阴性和漏检的问题,而且准确,尤其对乙肝病人的疗效观察提供了依据,这是检验发展的趋势。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黄曲霉毒素的知识

黄曲霉素的相关知识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东南部的一些农场,大约有10万只火鸡不明原由地突然死亡,一时间造成了极度恐慌和不安,其震惊的程度不亚于二三年前的疯牛症,关于病因当时也弄不清,只得取名为X 病,这就是美国闻名的“火鸡X病”事件。后来经过食品、毒理和细菌学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终于找出了引起火鸡大批死亡的原因:他们从饲料玉米粉中分离出一种前所未知的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另报道。1974年印度西部曾发生一次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居民吃了发霉(黄曲霉菌感染)的玉米后,有397人发生急性中毒肝炎,死亡106人。还有成批的狗发生腹水和黄疸,多在2~3周内死亡。该毒素中毒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呕吐、食欲不佳,继而出现黄疸,重者可出现腹水。可见黄曲霉毒素之危害严重性。发霉的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 有两种通过膳食的摄入途径: 一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中摄入;

二是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不要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喂养牲畜。如黄曲霉毒素B1在奶牛体内能转化为有致癌作用的黄曲霉毒素M1而进入牛奶,进而进入人体。所以它又是一类细胞毒素。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其致癌能力是二甲基偶氮苯的900倍[5],黄曲霉毒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主要诱发肝癌,故它是一类肝毒素。此外,还能诱发胃腺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黄曲霉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中毒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急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伴有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慢性中毒者早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生产性能降低,胴体和蛋壳品质下降,后期出现黄疸,脂肪肝、肝损伤及抑制动物免疫机能和致癌作用。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总局(IARC)把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⑴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黄曲霉、寄生曲霉和温特曲霉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是一类有相似结构的化合物,都有一个二呋呋喃结构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结构。在紫外线下,根据荧光颜色Rf 值及结构等分别命名B1、B2、G1、G2、M1、M2、P、Q毒醇GM

黄曲霉毒素及其检测方法整体解决方案

黄曲霉毒素及其检测方法整体解决方案 一、黄曲霉毒素介绍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为AF)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人体及动物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损害严重,该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及粮食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比较耐热,加热至230℃才能被完全破坏,因此一般烹饪加工也不易消除。 二、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 1、引起急、慢性中毒: 黄曲霉毒素是剧毒物质,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黄曲霉毒素属肝脏毒,除抑制DNA、RNA的合成外,也抑制肝脏蛋白质的合成,黄曲霉毒索引起人类的急性中毒事件,国内外均有许多报导,最典型的是印度的霉变玉米事件,该事件直接导致了数十人丧生,数百人患上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 2、致癌性: 黄曲霉毒素有极强的致癌性,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会诱发肝癌。它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是目前公认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另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导,黄曲霉毒素含量在30~50ug/kg时为低毒,50~100ug/kg时为中毒,100~1000ug/kg时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鉴于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的巨大危害性,我国对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作了严格规定,其中,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为5ug/kg(即5ppb)。 三、黄曲霉毒素的种类 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即B1、B2、G1、G2,其中B1被认为是主要的有毒物质,有2种这些毒素的代谢产物M1和M2。其中黄曲霉毒素B1主要存在于农产品,动物 饲料,中药等产品中;黄曲霉毒素M 1是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 1 后在体内经羟基 化代谢的产物,一部分从尿和乳汁排出,一部分存在于动物的可食部分,如乳、 肝、蛋类、肾、血和肌肉中,其中以乳最为常见。黄曲霉毒素M 1 的毒性和致癌 性与黄曲霉毒素B 1 的基本相似。由于牛乳及其制品是人类、特别是婴儿的主要食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简易去除法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简易去除法 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应该废弃。对轻度污染的饲料,经适当的处理后可以达到饲用标准的,仍可利用。下面介绍几种简易去除法: 1.水洗法:此法适用于籽实饲料的去毒处理,其方法是:先将发霉的饲料磨成碎粉,将其倒进缸中,加入3~4倍水,然后进行搅拌静置浸泡,每日换水搅拌两次,直至浸泡的水由茶色变成无色为止。 2.挑除法:其方法是把饲料中有霉变的部分挑除。可适用于秸秆、颗粒饲料的去毒处理。 3.晾晒去毒法:此法主要用于秸秆饲料的去毒。其方法是:先将发霉饲料置于阳光下晒干,然后进行通风抖松,以除去霉菌的芽孢,使其变得无害而达到无毒的目的。 4.脱胚去毒法:此法主要用于玉米的去毒,因为发霉玉米的毒素主要集中在玉米的胚部。其方法是:先将玉米磨成1.5~4.5毫米的小颗粒,再加5~6倍水,然后进行搅拌,胚部碎片因轻而浮在水面上,将其捞出或随水倒掉,如此反复数次,即可达到脱胚去毒的目的。 5.石灰水浸法:此法适宜对玉米、高粱等籽实类饲料进行去毒处理。其方法是:先将玉米等大粒发霉饲料粉碎成直径1.5~5毫米的小粒,然后将过120目筛后的石灰粉按0.8%~1%的比例掺入发霉饲料中,最后将掺入石灰粉的料和水按1:2的比例倒入容器中搅拌1分钟,然后静止5~8小时,将水倒出,再用清水冲洗2~3次,一般去毒率可达90%以上。 6.热处理法: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高热或高热高压可破坏毒素,如用260℃处理污染玉米,可使黄曲霉毒素含量下降85%。 7.碱煮处理法:此法适用于对籽实类饲料进行去毒处理。其方法是:按每100克发霉饲料加入3倍的水,再加入500克苏打粉或1000克石灰共煮,待煮到饲料裂开时,让其冷却,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到没有碱味时即可使用。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https://www.360docs.net/doc/d56040541.html, 2004-9-24 中国畜牧网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对动物和人的危害、在畜产品中的残留以及预防和去毒措施。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危害措施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写AF)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在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的粮食和饲料,凡被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污染都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最易污染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其次是小麦、高粱和甘薯,大豆粕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轻些。我国粮食和饲料被黄曲毒素污染率很高,给饲料企业和养殖业主带来了很大损失,人们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体健康。 1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目前已确定黄曲霉毒素结构的有AFB1、AFB2、AFM1等18种,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素),前者为其毒性结构,后者可能与其致癌有关。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对其破坏很小,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黄曲霉毒素遇碱能迅速分解,但此反应可逆,即在酸性条件下又复原。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在24-34℃之间,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 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2.1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大,是目前已发现霉菌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菌毒素中,AFB1毒性最强,AFM1、AFG1次之,AFB2、AFG2、AFM2毒性较弱。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其毒性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体况以及营养状况的不同有差异,年幼动物、雄性动物较敏感。 黄曲霉毒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黄曲霉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中毒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急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伴有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慢性中毒者早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生产性能降低,胴体和蛋壳品质下降,后期出现黄疸,脂肪肝、肝损伤及抑制动物免疫机能和致癌作用。 猪 猪对霉菌毒素敏感,特别是哺乳或哺乳仔猪。一般来讲,当水平相对较低时,霉菌毒素降低饲料采食量、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20-200ppb的黄曲霉毒素B1可引起饲料采食量和生产性能下降,但可通过提高特殊日粮养分如赖氨酸或蛋氨酸水平来抵消;严重黄曲霉毒素中毒(1000-5000ppb),可发生急性影响,包括对呼吸的影响。据报道,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为2.0mg/kg时,可使猪体重由对照组的33.7kg减少到29.7kg。黄曲霉毒素通过胎盘屏障转移到胎儿,引起胎儿畸形,导致产仔数减少、产弱仔、死胎和木乃伊。急性中毒的个别母畜会发生流产。公猪黄曲霉毒素中毒则表现性欲下降。 家禽

黄曲霉素检测装置

毕业设计 题目:黄曲霉素检测装置设计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企业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黄曲霉素的检测装置 (2) 1引言 (3) 1.1黄曲霉素简介 (3) 1.2设计任务 (3) 2黄曲霉素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4) 2.1黄曲霉素检测装置示意图 (4) 2.2工作原理 (4) 2.3黄曲霉素的检测器的工艺流程 (5) 3相关仪器的选择 (5) 3.1紫外线LED灯的选择 (5) 3.2激光聚焦镜片的选择 (6) 3.3玻璃滤光片的选择 (6) 4黄曲霉素检测装置相关零件的设计 (7) 4.2聚光镜和滤光镜的组合体零件设计 (7) 4.3扇形支撑板零件设计 (8) 4.4电动推杆的零件设计 (8)

5自动化系统设计 (8) 5.1C51单片机概述 (8) 5.2单片机的应用领域 (9) 5.2.1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9) 5.2.2在智能仪器中的应用 (9) 5.2.3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9) 5.2.4在信息和通信产品中的应用 (9) 5.2.5在办公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 (10) 5.2.6在汽车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10) 5.3芯片的选择 (10) 5.3.1单片机的确定 (10) 5.3.2单片机的结构 (10) 5.3.3传感器的选择 (13) 5.3.4交流继电器的选择 (13) 6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14) 6.1电源电路设计 (14) 6.2传感器电路设计 (14) 6.3蜂鸣器电路设计 (15) 6.4继电器电路设计 (16) 7系统程序及软件设计 (16) 7.1流程图及软件整体机构设计 (16) 7.2黄曲霉素检测装置程序的工作过程 (17) 8结语 (19) 附录: (19) 附图1 黄曲霉素检测装置图 (19) 附图2 检测装置示意图 (20) 附图3电路仿真图 (20) 黄曲霉素的检测装置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愈加提高,人们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粮食产品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的黄曲霉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黄曲霉素的分子为真菌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和强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所以黄曲霉素及时、快速、高效地检测对食品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发明一种对粮食产品中的黄曲霉素进行快速检测的装置。我国当前对黄曲霉素的检测的仪器都价格昂贵,耗时较长,远远无法达到市

黄曲霉毒素解毒方法

1.1.4 黄曲霉毒素的解毒措施 黄曲霉毒素危害严重,分析每一批家禽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是不可能的,当慢性霉菌毒素中毒发生时,除了轻微的生产性能下降外,没有任何明确的临床症状。在发展中国家中,每年黄曲霉毒素都会给饲料业及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尽量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所做的努力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避免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超过规定允许的浓度是预防和治疗毒素中毒的方法之一。为减少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物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以及减轻毒性反应,适当的方法包括物理分离,化学方法和毒素粘合剂是必须要使用的[42],如沸石化合物,活性炭,珍珠岩,膨润土,硅藻土等已经被使用。 1.1.4.1 物理去毒方法 传统用于霉菌毒素的物理去毒方法主要有混合稀释法、水洗法、热处理、脱壳、磨粉、放射、萃取、吸附等。混合稀释法是将简单地将霉变饲料与未霉变饲料进行混合,以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浓度,此法成本低,工作量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饲料中毒素的问题。水洗法可显著减少毒素,但只用于湿磨或发酵的前处理,否则干燥成本太高。霉菌素素在谷物表面含量高,脱壳可有效降低霉菌毒素水平,但工作量大。黄曲霉毒素耐热,一些试验表明热处理似乎能降低一些毒素水平,然而实际效果存疑。磨粉处理只能改变毒素的分布,不能减少毒素总量。放射能杀真菌孢子,但不减少毒素含量。有机溶剂可提取花生油、棉籽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几乎可将油中所有的黄曲霉毒素除去,但成本高,应用不广[43]。 在当前的实际生产中,往饲料中添加可以吸附霉菌毒素的物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利用吸附剂来降低机体对毒素的吸收率,减少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众所周知的吸附剂主要有水合硅铝酸钙钠盐、蒙脱石、膨润土、粘土、沸石和活性炭等。汪前红、齐德生等[44,45]报道含有矿物、酵母等的复合吸附剂以及蒙脱石均能降低AFB1对动物的负面作用。在含黄曲霉毒素日粮中添加复合吸附剂或蒙脱石,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AFB1对动物的毒性作用,降低AFB1中毒的死淘率,一定程度上恢复动物的生产性能,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物理吸附法虽在一定条件下能吸附霉菌毒素,但其吸附毒素的特异性与广谱性的统一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1.1.4.2 化学去毒方法

乙肝两对半模式分析以及定量检测的意义

乙肝五项指标 表面抗原(HBsAg)--------------------------- 表示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 说明体内是否产生抗体 e抗原(HBeAg)-------------------------- 说明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 e抗体(抗HBe或HBeAb)--------------------- 说明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 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说明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注:核心抗原(HBcAg)一般检查不出来,所以只能看到五项检查结果。) 9种常见模式 1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HBeAg在乙型肝炎潜伏期的后期出现,略晚于HBsAg的出现,而消失较早,与HBV-DNA密切相关。其临床意义为:(1)可作为急性乙肝辅助诊断和预后指标,急性乙肝进入恢复期常随HBsAg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急性乙肝发病后3-4个月,HBeAg由阳转阴,抗-HBE出现,表示预后良好。起病3-6个月,仍HBeAg(+),可能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的最早证据。(2)有助于判断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HBeAg存在于HBsAg阳性者血清中,说明血液中有Dane颗粒,多数HBV-DNA 阳性,三者消长基本呈平行关系。所以HBeAg(+)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抗 -HBe(+)者一般传染性较低。但若血清HBV-DNA(+),可能有HBV变异株存在,

黄曲毒霉素测定法

1.主题内容:建立有黄曲霉毒素测定法操作方法。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查药物在生产过程中的黄曲霉毒素测定法的操作。 3.引用标准:《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 4.责任:化验员、QC主管。 5. 用途:化验室 6.内容:本法系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药材、饮片及制剂中的黄曲霉毒素(以黄 曲霉毒素B 1、黄曲霉毒素B 2 、黄曲霉毒素G 1 和黄曲霉毒素G 2 总量计),除另有规定外,按下列 方法测定。 6.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乙腈-水(40:18:42)为流动相,流速每分钟0.8ml;采用柱后衍生法检测,衍生溶液为0.05%的碘溶液(取碘0.5g,加入甲醇100ml使溶解,用水稀释至1000ml制成),衍生化泵流速每分钟0.3ml, 衍生化温度70℃;以荧光检测器检测,激发波长λ ex =360nm(或365nm),发射波长λ ex =450nm。 两个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6.2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品(黄曲霉毒素B 1、黄曲霉毒素B 2 、 黄曲霉毒素G 1和黄曲霉毒素G 2 标示浓度分别为1.0μg/ml、0.3μg/ml、1.0μg/ml、0.3μg/ml) 0.5ml,置10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作为储备液。精密量取储备液1ml,置25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即得。 6.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供试品粉末约15g(过二号筛),精密称定,加入氯化钠3g,置于均质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溶液75ml,高速搅拌2分钟(搅拌速度大于11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离心速度2500转/分钟),精密量取上清液15ml,置5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微孔滤膜(0.45μm)滤过,量取续滤液20.0ml,通过免疫亲合柱(AflaT-est@P),流速每分钟3ml,用水20ml洗脱,洗脱液弃去,使空气进入柱子,将水挤出柱子,在用适量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置2ml量瓶中,并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一, 概述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1,发现:上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 ,G1 ,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 ,M2.其中M1 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 ,G1 ,G2 ,M1 和M2的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2,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B1,B2,G1,G2,M1,M2,P1,Q,H1,GM,B2a和毒醇.黄曲霉毒素的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即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有关.M1是黄曲霉毒素B1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分子型式含B1,B2,G1,G2 ,M1,M2等.其中M1和M2 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化学结构式》 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B2 黄曲霉毒素G1 黄曲霉毒素G2 黄曲霉毒素M1 黄曲霉毒素M2 3,理化特性: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B1,B2发蓝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G2发绿色荧光.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子量为312-346.难溶于,易溶于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但不溶于石油醚,己烷和乙醚中.一般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但在强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在pH9-10的强酸溶液中分解迅速.其纯品为无色结晶,耐高温,黄曲霉毒素B1的分解温度为268℃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破坏性. 二, 分布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

黄曲霉毒素检验方法

一、目的 规范实验室检验方法。 二、内容 (一)试验准备 1、标定荧光计。 (1)、将仪器后的电源开关打开。 (2)、按SELECTTEST键,直至显示出AflaTest,按ENTER。 (3)、荧光计显示:START CALBRATION…OPEN THE LID INSERT RED VIAL 打开仪器盖,将红色的真菌毒素标定管放入。一定要确认标定管是 否已放到了仪器的底部。 (4)、仪器显示:HIGHCAL 22PPB 如果这个值正好是所选分析方法规定的设定值,请按ENTER键。否则,从键盘上所规定的设定值,确认准确无误后,按ENTER键。 (5)、仪器显示:READING HIGH CAL…SA VING HIGH INENSTTY OPEN THE LID INSERT GREEN VIAL 打开仪器盖取出红色的标定管,插入绿色的真菌毒素标定管。一定 要确认标定管是否已充分插入仪器的底部。 (6)、仪器显示:LOW CAL 1.0PPB

如果这个值正好是所选分析方法规定的设定值,请按ENTER键.否则,从 键盘上所规定的设定值,确认准确无误后,按ENTER键。 (7)、仪器显示:READING LIW CAL…SA VING HIGH INTENSITJY 接着显示:OPEN THE LID INSERT GREEN VIAL 打开仪器盖取出绿色的标定管。 (8)、仪器显示:VICAM V1.3 READY 按SELECT TEST键,仪器显示: AFLATEST, 按ENTER键。 (9)、仪器显示:START RUN TEST OPEN THE LID (10)、插入黄色的真菌毒素标定管,其读数应该在分析方法的测定范围内。 (11)、荧光屏计标定工作完毕,可经进行样品分析了。荧光计每 周需要标定一次。如果需要重新标定,请按STOP键,再按OPIONS 键,直至仪器显示:CALIBRATE TEST 然后按ENTER键,仪器显示:AFLATEST 如果不是这样,按SELECT TEST键,直至仪器显示:AFLATEST, 按 ENTER键。然后,按照上面所述操作步骤进行。如果进行样品分析,按SELECT TEST键,直至仪器显示:AFLATEST键。 2、配制AflaTest显色液(一天配制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