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的教学设计

余光中《乡愁》的教学设计
余光中《乡愁》的教学设计

余光中《乡愁》的教学设计 《乡愁 》是诗人余光中 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 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下面是关于余光中《乡愁》的教 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爱家乡、 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 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 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 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课件)
1/7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 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 简介(课件) 三、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 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 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忧郁深沉 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 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 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第一小节。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 余几小节。 配乐朗读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 朗读。(课件) 四、师:通过朗读,我们心灵深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那淡 淡的愁绪, 我们仿佛也在慢慢体会, 同学们让我们奏响第二乐章——含英咀华品 乡愁 师: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 里, 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 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 (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 师: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作者抓住这四种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 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 (板 书)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生 1: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 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
2/7

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生 2: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 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 票。 生 3: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 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 唏嘘感叹不已。 生 4: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 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 、母子死别 、两岸分离(板书) 师:同学们想像、表达都很好, 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 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 师:课文学 到这时,我想同学们肯定有话想说,你最想对谁说一句话,说句什么话? 生:我想对台湾同胞说台湾同胞,你们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的 生:我想对余光中说余光中先生,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说出了我们华夏儿女的心声。祝愿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 国的怀抱!(板书) 五、师: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 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 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 ‘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 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 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 乡愁是 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远不会老去。 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 更爱自己的家乡, 更爱自己的祖国! 在这节课结束前, 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 吧!(课件) 布置作业(课件) 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别 个人的思乡之情 渴 望祖国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早日统一 现在————————海峡———————祖国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爱国之 情
3/7

4/7

5/7

6/7

7/7

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

台湾诗人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 一、余光中简介 1、生平余光中(1928—),男,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 2、创作风格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3、婚姻家庭余光中与表妹范我存的情史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这不仅仅是因为余光中的文采和地位,更多的是夫妻俩的情深义重。 据范我存回忆,当时余光中“理个平头,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来有点严肃,又有点害羞”。在此之前,范我存就常听姨妈提起这位表兄,夸赞他书读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绘画天分。范我存不免多瞄了他几眼,不过两人都很害羞,所以也没说上几句话,只记得余光中邀她去他们家玩。 表兄对这位初识的表妹显然很有感觉,因为不久范我存就收到他寄来的一份同仁刊物,里面有余光中翻译拜伦的作品。可笑的是,信封上写的收信人名字竟然是“范咪咪”。小书呆子不知道咪咪只是小名,甚至没去打听她的真名。范我存收到刊物,觉得有些突兀,也不很懂英诗,不过仍然眩惑于余光中的文采。 范我存此时就读于南京的明德女中,母亲孙静华是新女性的前辈,她总是教导范我存要看社论或思想性的文章,不喜欢她接触纯文艺。 范我存的父亲范肖岩是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早年留法,当然受西方影响,比较尊重女权。抗战爆发,范肖岩在带着妻女逃往内陆的途中染上肺病,一病不起。幸好外婆和舅舅已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节奏和重音,领会诗歌的韵律美、结构美; 2.分析意象、品味语言鉴赏诗歌,领会内涵美和意境美;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逐步升华的感情,激发学生思乡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节拍、重音),领会诗歌的 韵律美; 2.分析意象、品味语言鉴赏诗歌,领会内涵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分析意象、品味语言鉴赏诗歌,领会内涵美和意境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梁实秋这样评价一位台湾当代文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他是位以大陆为母亲,以台湾为妻子,以香港为情人,以欧洲为外遇的“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他是谁呢?(余光中)。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余光中的诗《乡愁》,解读这位诗人的生命密码。 二、识作家 (1)问:大家对余光中了解多少呢? (检查预习并出示幻灯片:余光中) 方法:引导学生从主要经历、成就、作品、写作背景等方面回答,教师适当补充,为后文分析诗歌内容作铺垫。 (2)在一个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站在祖国最南端那个美丽的岛屿上,遥望着一水之隔的大陆,面对浅浅的海峡,面对海峡对面的大好河山,面对故乡那已成为梦境的童年、青年、中年时代深情地吟诵道:播放《乡愁》录音。(情感铺垫) 三、品作品 读——韵律美 1、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紧紧扣住哪个字? 2、怎样读才能表达诗人的这种愁绪呢?(忧郁的、惆怅的、深沉的感情基调。 稍慢、舒缓的语速以及读准节奏、重音) 3、老师配乐范读,请同学根据老师的朗读在书上做标记。 (1)学生自由模仿刚才的配乐范读。 (2)请学生朗读(配乐:二泉映月)。 析——结构美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余光中

《乡愁》 西安市第十四中学李永慧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理查德.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学生初谈听后感悟。是啊,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地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诗集有《白玉苦瓜》、《舟子的悲歌》、《钟乳石》等。 三、指导朗读 1、听朗读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群星璀璨的诗海中,《乡愁》可以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诗作之中,感情上继承了古典诗歌念亲、恋乡的传统,又融入了千千万万台湾人民对大陆深深的依恋,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诗作难以比拟的历史感和民族感。而笔者作为一个身处异乡之人,对绵长的乡关之思,体会尤甚。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余光中《白玉苦瓜》序)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情感,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将之呈现在读者眼前,其蕴绵长。 本诗又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

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是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言有尽而意无穷,思乡之情固然愁,然个中滋味实在耐人深思。最后我也作首小诗,也算是一舒胸中乡关之思。 登高 秋日登高,遥望乡关,怅然之感不觉涌上心头。不自意露于笔尖,得七律一首: 千里南粤初见秋, 欲览风光上高楼。 乡关北望九连外, 烟雨西风使人愁。 负笈他乡长作客, 山南山北身迹留。 徒羡飞雁生双翼, 偷闲小归亦难求。

乡愁的诗句全文

乡愁的诗句全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每个人都有心中的乡愁,下文是余光中的乡愁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乡愁的诗句全文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福建永春人,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出生在中国传统的重阳节,父亲是一名国x党政府官员。抗战期间,举家搬到重庆。1947年诗人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由于不想离开母亲,诗人选择了后者。1949年转入厦门大学。1950年随全家前往台湾。1951年,诗人得到梁实秋的指点。1952年诗人从台大毕业,出版其第一部诗集《舟子的悲歌》,反响不大。次年,进部队担任编译官。1956年,诗人退役,开始在一些学校教书,同时主编《蓝星》等文学杂志;同年9月诗人与表妹范我存结婚。1958年、1966年,诗人两次前往美国。1974年,诗人前往香港教书,1981年和黄药眠、辛笛等诗人会晤,相互间作了亲切的交流。1992年,他终于盼到了他日思夜想的一天,他与妻子一道,回到家乡故土。诗人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隔水观音》及散文集《逍遥游》等。 名作赏析乡愁,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是成千上万首诗表现的主题。然而,将之作为一个长期写作的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余光中恐怕还是第一人。在他众多写乡愁的诗中,《乡愁》一诗毫无

疑问是流传最广、最为委婉动人的一首。 那一寸见方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不言中。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归往何处?那乡愁竟是不能圆的梦了!“这头”和“那头”终于走向了沉重的分离,诗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里。 诗人在这强烈的情感中转入对现在的叙述。现在,那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也是诗人心中的伤痕,是和诗人一样的千千万万中华子孙的伤痕。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那乡愁已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相思和苦闷,它还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相思和苦闷。诗歌由此具有了一种深层的象征意义。那母亲难道不是祖国的象征?那情人难道不是诗人的自喻? 诗人在大千世界之中,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一起,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间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正如诗人所言:“纵的历史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

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悟诗情)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 的《乡愁 》,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 在细细品味和理解。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欢迎查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主题思想 这首诗借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 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 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
1/6

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 《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 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 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 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 和 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 “邮票”, “船票”, “坟墓”和“海峡”, 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 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 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 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 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 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 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 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 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 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 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 鸳鸯梦。 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 却在苦苦 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 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 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 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 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 国人的心中, 将所有海外游子, 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 给了祖国同胞, 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此 时, 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 读者可以感受 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 而 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 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 的“中国情结”。 其次,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 余光中虽然身 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 文化,尤其是《诗经 》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 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 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 但是, 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 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 的音乐美, 主要表现在采用 《诗经》 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
2/6

《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 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

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学习余光中 的乡愁 ,品味诗歌 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培养学生感悟、欣赏 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 “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 ”,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 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而 《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 讲解。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 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 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2、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几句诗歌,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 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 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 20 余年的 1971 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 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 20 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 ——《乡愁》。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 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 年去台湾。由 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 之情, 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著名文集有 《白玉苦瓜》 、 《石室之死》 、 《听听那冷雨》等。 【活动】认真聆听 1、优美的诵读能激起我们的感情共鸣,用心聆听会让我们如痴如醉。首先 请同学们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注意认真倾听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 语调、情感等。 2、多媒体播放影音。 3、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 深沉 语速 —— 低缓 感情 —— 深挚 【活动】深情诵读 1、优美的诵读犹如一杯美酒,越品越浓,听了别人的诵读,大家想不想自 己也深情的读一遍呢?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 回忆 平淡(小时候, 诗人求学在外, 思念母亲, 这种对儿时的回忆, 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 遗憾 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 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 失落 痛苦 (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 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 惆怅 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 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3、学生自读 4、组内读 5、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6、齐读 【活动】仔细品味
2/6

《乡愁》赏析

《乡愁》赏析 李元洛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二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蒙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 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 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 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一男生读 (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板书:邮票--母子情船票--夫妻情坟墓--生死别海峡--家国恋 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 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余光中经典诗歌《乡愁》赏析

余光中经典诗歌《乡愁》赏析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 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 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横笛之声。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看屏幕)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

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在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注意节奏和重读音,并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 《乡愁》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经典作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余光中的《乡愁》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乡愁》原文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

最新余光中《乡愁》教案

余光中《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乡愁》赏析

《乡愁》赏析 《乡愁》是由诗?人余光中于?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在在海外漂泊回到中国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对祖国、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和?无法回归的?无奈。 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处在台湾。台湾因为和?大陆长期隔绝,作者感到很孤单,想到台湾同胞也有?一些家?人也在?大陆,就写了这首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大陆之情的诗歌。?而他写的这首《乡愁》包括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表达了历史感和民族感。 这首诗写到了作者在?大陆的经历,因为离开了故乡?大陆三?十?几年,作者用了时间顺序,以此来表达时间的长久,表达深刻的时代印记。作者用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让后面?几句诗句更加富有意义。包括了的时间顺序可以让读者知道作者有多么久、那么多年都在深深地的自责自?己不能回归,?而不是?几年时间?而已,让感情更加强烈。这四个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都是?人?生中重要的阶段。小时候在外读书,只能和母亲通信、长?大后为了?生活和妻?子分离、后来母亲去世却不能做什么、现在久居异乡,远离故?土。这?几个阶段都表达了作者远离故乡所造成的事,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无奈。 在写这首《故乡》的时候,作者用到了许多不同的?手法来描写自?己的思乡之情。比如说,作者有用到比喻。每?一段里面都有吧乡愁比喻成?一个事物来寄托感情。首先是把乡愁比喻成小小的邮票,再到窄窄的船票,再到矮矮的坟墓。到这里,作者都是在描写怀念亲?人的情感,最后?一句“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作者和故?土的分离,让这首诗的情感从个?人的亲?人之思到更?广阔的 - 家国之思。这首诗很有音韵美,作者因为在欧洲留学过,感染上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也包括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美,用了现代汉语,让《故乡》这首诗富有节奏,读起来特别上?口,结束时仿佛还留下长长的余味。每?一段里,作者把诗里的节和句都对称,但是句?子里每?一?行又带有长句和短句的参差错落。每?一段里同?一个位置的叠词运用则是让诗歌带有?一种音乐里的回环往复、?而?一唱三叹的?手法也让读者有?一种怅惘的感情。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余光中)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张伟波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看屏幕)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在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注意节奏和重读音,并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1.简介作者 (看屏幕)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2.学生先自读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3.指名读,师生共评。(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 引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看屏幕) 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 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学生个别示范。让学生结合要求进行评价。当我们的耳畔响起这揪人的旋律时,当我们凝神聆听这声情并茂的朗诵时,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正阳县兰青乡兰青中心校方声亮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歌四个意象的情感内涵。3、领会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感悟诗歌情感. 2、通过圈点批注、讨论交流,联想想象理解诗歌意境、思想情感和语言 3、通过练笔,拓展对乡愁主题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中感悟诗歌情感。 【难点】理解“一枚”“浅浅”等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有这样一句诗“狐死必首丘”,这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到的,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崔颢“昔人已

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你的根都在故园的井土之中。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3、走近作者:余光中,祖籍福建,1950年到了台湾。60年代起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故被称为“乡愁诗人”。 二、朗诵感悟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学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已经朗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朗读中应该紧紧扣住哪个词来表现?(愁) 三、互动探究 同学们读得真好,下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诗,思考下面三个问题(多媒体展示): 1、全诗四节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用横线标出来。 2、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何而忧愁?在书上相应的位置作批注。 3、诗人把思想之情寄托在那几个具体事物中?用波浪线标出。(学生解答,教师归纳板书。 四、合作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