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第115师各时期战斗序列及主要干部授衔情况

八路军第115师各时期战斗序列及主要干部授衔情况
八路军第115师各时期战斗序列及主要干部授衔情况

八路军第115师各时期战斗序列及主要干部授衔情况第一一五师:1937.8由红军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陕南红七十四师改编。

1、初期序列:(1937.8)

师长:林彪(元帅) 副师长:聂荣臻(元帅)

参谋长:周昆(38.2潜逃)

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元帅) 副主任:萧华(上将)

供给部部长:邝任农(中将)

卫生部部长:叶青山(少将)

司令部

作战科科长:王秉璋(中将)

侦察科科长:苏静(中将)

管理科科长:石新安(少将)

政训处

宣传部部长:肖向荣(中将)

锄奸部部长:朱涤新(湖北省政府副主席)

民运部部长:潘振武(少将)

教导队队长:韦国清(上将)

随营校校长:孙毅(中将)

留守处主任:陈先瑞(中将)

第三四三旅(红一军团改编)

旅长:陈光(54.6自杀) 副旅长:周建屏(38.6病逝)

参谋长:陈士榘(上将) 政训处主任:萧华(上将)

第685团(红2师改编,团长初为黄永胜)

团长:杨得志(上将) 副团长:陈正湘(中将)

参谋长:彭明治(中将)

政训处主任:邓华(上将) 副主任:吴法宪(中将)

第1营营长:刘德明(42.2牺牲)

教导员:李士才(少将) 副营长:胡炳云(少将)

第2营营长:曾国华(中将)

教导员:王麓水(45.12牺牲)

副营长:陈祖林(41.4牺牲)

第3营营长:梁兴初(中将)教导员:周长胜(少将)

第686团(红4师改编)

团长:李天佑(上将) 副团长:杨勇(上将)

参谋长:彭雄(43.3牺牲)

政训处主任:符竹庭(43.11牺牲)

第1营营长:张仁初(中将) 教导员:戴润生(少将)

副营长:???(37.9牺牲)

第2营营长:杨尚儒(少将)

第3营营长:邓克明(少将) 教导员:刘西元(中将)

第三四四旅(红十五军团改编)

旅长:徐海东(大将) 参谋长:陈漫远(广西书记)

政训处主任:黄克诚(大将)

第687团(红73师改编)

团长:张绍东(38.3叛变) 副团长:韩振纪(中将)

参谋长:兰国清(38.3叛变)

政训处主任:崔田民(中将) 副主任:谭甫仁(中将)

第1营营长:郝??教导员:曹光琳(少将)

第2营营长:颜东山(少将) 教导员:贺大增(少将)

第3营营长:齐天初教导员:齐天初

副营长:汪家道(少将)

第688团(红75师改编)

团长:陈锦绣(38.1牺牲) 副团长:韩先楚(上将)参谋长:卢绍武(少将)

政训处主任:刘震(上将) 副主任:吴信泉(中将)

第1营营长:刘国清(38.1牺牲)

教导员:鲍启祥(少将61)

第2营营长:王德荣(41年叛变)

教导员:张天云(中将)

第3营营长:耿良太教导员:吴大林(50师长撤职) 副营长:徐体山(少将)

旅警卫营营长:何振亚(少将) 教导员:李雪三(中将)

师独立团(红1师改编)

团长:杨成武(上将) 副团长:黄永胜(上将) 参

谋长:熊伯涛(少将) 政训处主任:罗元发(中将)

第1营营长:曾保堂(少将)教导员:张文松(37.9牺牲) 副营长:袁升平(中将)

第2营营长:季光顺(40.8牺牲)

教导员:张襄国(38.9牺牲)

副营长:肖思明(少将)

第3营营长:黄寿发(47杀妻处决)

教导员:李水清(少将)

副营长:邱蔚(少将)

师骑兵营营长:刘云彪(42.4病逝)

教导员:蔡顺礼(中将) 副营长:李钟奇(少将)

2、1937.12的第一一五师:

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周昆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第三四三旅

旅长:陈光政委:萧华

参谋长:陈士榘

第685团团长:杨得志政委:吴法宪

第686团团长:李天佑政委:杨勇

参谋长:彭雄

补充团(1937.11以686团6连为基础组建)

团长:邓克明政委:符竹庭

参谋长:刘德明

第三四四旅

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

第687团团长:张绍东政委:谭甫仁

第688团团长:陈锦绣政委:刘震

第689团(12月组建) 团长:韩先楚政委:崔田民

参谋长:胡继成

政治处主任:康志强副主任:黄惠良第1营营长:王德荣教导员:田养泉

第2营营长:颜东山教导员:王德贵

第3营营长:龙世兴教导员:贺大增

3、1938.4的第一一五师:

师长:林彪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供给部部长:邝任农卫生部部长:戴正华

司令部

一科科长:王秉璋

二科科长:苏静

三科科长:仿桂安

四科科长:石新安

政治部

总务处长:梁必业

组织部长:黄励

宣传部长:肖向荣

锄奸部长:朱涤新

民运部长:潘振武

敌工部长:潘振武

第三四三旅

旅长:陈光代旅长李天佑政委:萧华

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肖华(兼)

第685团团长:杨得志/彭明治政委:吴法宪

副团长:梁兴初

参谋长:彭明治政治处主任:王凤鸣

第686团团长:李天佑代团长杨勇

政委:杨勇

参谋长:彭雄政治处主任:曾思玉

补充团团长:邓克明/彭雄政委:王麓水

参谋长:刘德明政治处主任:杨忠

第三四四旅

旅长:徐海东代旅长杨得志政委:黄克诚

副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黄克诚(兼)

第687团团长:田守尧政委:赵凌波

第688团团长:韦杰政委:刘震

副团长:覃健参谋长:张池明

第689团团长:韩先楚政委:崔田民

政治处主任:黄惠良

4、1938.12的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1938.12师部及343旅686团代号为东进支队,

挺进山东)

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副主任:黄励

参谋处处长:王秉璋

供给部部长:邝任农政委:彭显伦

卫生部部长:谷广善政委:彭嘉庆

苏鲁支队(38.12第685团改称,受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

支队长:彭明治政委:吴法宪

副支队长:梁兴初参谋长:田维扬

政治部主任:王凤鸣P

第1大队队长:胡炳云

第2大队队长:周长胜

第3大队队长:刘忠英

第686团团长:杨勇参谋长:彭雄

东进抗日挺进纵队(38.7以115师343旅机关大部及685团2营和129师工兵连抵乐陵成立,属中央指挥)

司令:萧华政委:萧华副司令:许世友

参谋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4支队(津浦支队,39.10拨归山东纵队)

支队长:孙继先政委:潘寿才

第5支队(永兴支队,38年初343旅685团2营扩编,40年后编入新343旅运河支队) 支队长:曾国华政委:王叙坤

参谋长:刘正政治部主任:刘贤权

第4团团长:褚连三政委:朱廷宪

副团长:赖??

第5团团长:龙书金政委:曾庆洪

第6团团长:张策平政委:赖国清

政治处主任:阎玉森

第6支队(平津支队,冀鲁边平津支队编成,前身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 支队长:邢仁甫政委:周贯五

副支队长:冯鼎平参谋长:程政杰

政治部主任:王辉球

第7团团长:李子英政委:崔月楠

第8团团长:杨柳新政委:陈德

第9团团长:杨铮侯

第344旅(归第129师指挥)

旅长:徐海东代旅长杨得志政委:黄克诚

副旅长:杨得志参谋长:韩振纪

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副主任谭甫仁

第687团团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

政治处主任:李雪三

第688团团长:韦杰政治处主任:刘昌恒

第689团团长:韩先楚政委:康志强

政治处主任:黄惠良

特务团(38.7组建,39.3.9编入冀鲁豫支队)

团长:覃健政委:常玉清

独立团(38.12组建,39.3.9编入冀鲁豫支队)

团长:刘震政委:高农斧

独立支队(38.12月第343旅补充团与晋西3个游击大队合

编,40.7到达鲁西地区)

支队长:陈士榘政委:林枫

副支队长:黄骅政治部主任:王麓水

第1团团长:刘德明政委:王麓水

参谋长:蔡正国

第2团团长:杨尚儒政委:马佩勋

副团长:何以祥政治处主任:曾明桃

山东各地武装起义后的抗日游击队:(1937.7--1938.12)

①冀鲁边区抗日武装起义:

第1阶段: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军(37.9成立,亦称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 司令:邢仁甫参谋长:张策平

政治部主任:马振华

第2阶段:国民革命军抗日别动总队第31支队(37.12年由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军改称)

支队长:邢仁甫副队长:王昭明、杨靖远

政治部部长:周砚波

第3阶段:平津支队(38.7由第31支队改称,38.9编入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支队长:邢仁甫政委:李宽和

副队长:冯鼎平参谋长:李铮侯

政治部主任:崔月南

②鲁西北地区抗日武装起义:

第1阶段:国民革命军抗日别动总队第十支队(37.11堂

邑、冠县、馆陶起义武装合编成立) _

司令员:张维翰政治部主任:张幼平

第2阶段:筑先纵队(39.1第十支队为核心组成)

司令员:张维翰政治部主任:袁仲贤

③胶东地区抗日武装起义:

第1阶段: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1大队(37.12“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天福山起义后成立)

大队长:于得水政委:宋澄

第1中队队长:柏永升指导员:张玉华

第2中队队长:王洪指导员:王政安

第3中队队长:邢京昌指导员:刘中华

第2阶段: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38.1.19威海起义后成立)

司令:理琪. 政治部主任:林一山

第1大队(原1大队岭上事件获释人员与威海起义部队合编)

大队长:孙端夫政委:宋澄副队长:司绍基

第1中队队长:柏永升指导员:张玉华

第2中队队长:葛振威指导员:姜克

第3中队队长:闫世印指导员:刘中华

第2大队(原1大队岭上事件突围人员与荣成埠柳乡起义人员合编)

大队长:于得水政委:柳运光/林乎加

第1中队队长:于长亭指导员:林乎加/许唯

第2中队队长:于立功指导员:闫毅

第3中队队长:刘九津指导员:李丙令

特务队(威海起义部队一部编)

队长:杜梓林指导员:孙镜秋

第5大队(38.2.7牟平育黎乡校起义部队编)

大队长:王亮政委:宋竹庭/刘中华

第8大队(38.2.11荣成古迹顶起义部队编)

大队长:刘国柱政委:苗雨村

第9大队(38.2底在莱阳成立)

大队长:庄扶吾政委:沈阳/张咨明

第41大队(38.2.1文荣边“黄山起义”部队编,2.7编入第5大队)

大队长:朱志洪政委:王明光

第3阶段: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38.3.8掖县玉皇顶起义成立)

支队长:郑耀南副支队长:周亚泉

参谋长:赵森堂P 政治部主任:王仁斋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38.4统一整编后序列)

司令:理琪政治部主任:林一山

第一路(由2、5大队和特务队组成)

指挥:高嵩政委:林乎加/李耀文

政治部主任:林乎加

第二路(由38.2蓬莱起义的部队组成)

指挥:于仲淑政委:于眉

政治部主任:于眉

第三路(由1、8大队组成)

指挥:丁光政委:孙德运

第四路(由9大队和38.2黄县起义的部队组成)

指挥:李希孔政委:陈迈千

政治部主任:仲曦东

第4阶段: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38.9第三军与第三支队合编)

司令员:高锦纯政委:宋澄

参谋长:赵锡纯政治部主任:宋竹庭

第55团(38.8由蓬莱起义一部、第三支队一部编成) 团长:李华政委:常青

第61团(38.8由1、5、8大队、蓬莱、黄县起义部队编成)

团长:赵一萍政委:刘仲华

第62团(38.8由第三支队大部编成)

团长:郑耀南政委:李耀文

秘书长:李佐长政治处主任:张加洛

第63团(38.8由第2、9大队编成)

团长:于得水政委:张玉华

第64团(38.9由鲁东第七、第八支队各一部编成) 团长:陈龙飞政委:翟瑞甫

④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

第1阶段: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37.12长山黑铁山起义成立)

司令员:廖容标政委:姚仲明

参谋长:马耀南政治部主任:赵明新

第2阶段: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38.6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改) 司令员:马耀南政委:霍士廉

副司令:杨国夫

参谋长:郑兴政治部主任:鲍辉

第7团(由黑铁山起义部队编成)

团长:马晓云政委:孙正

第8团团长:程绪润

第9团团长:杨国夫

第10团(10月拨归鲁中第四支队)

团长:李人凤政委:陈兴

副团长:刘斗辰政治处主任:李曦晨

第1营营长:王翰西教导员:吴祝存

第2营营长:陈梅川教导员:崔栋生

第3营营长:李墨轩教导员:赵子谦

⑤鲁东地区抗日武装起义:(37.12潍县起义成立)

第1阶段:鲁东抗日游击第七支队(37.12寿光起义成立) ]

支队长:王培汉政委:鹿省三

参谋长:李福泽政治部主任:王翼之

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

指挥:马保三政委:张文通

副指挥:韩明柱. 参谋长:马健生

政治部主任:杨涤生

第2阶段:鲁东游击指挥部(辖七、八支队) (38.4七、八支队合编)

指挥:马保三政委:鹿省三副指挥:韩明柱.

参谋长:李福泽政治部主任:王翼之

第3阶段: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38.7第七支队撤,统称第八支队,38.12编为山纵第八支队) 指挥:马保三政委:张文通副指挥:韩明柱

参谋长:刘光汉政治部主任:王翼之

第1区队区队长:李福泽政委:张子明

第3区队区队长:何凤池政委:于筱辉

第5区队区队长:魏培德政委:王永周

⑥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

第1阶段: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38.1.1徂徕山起义成立,以下为38.4序列) 司令员:洪涛. 政委:黎玉

副司令:赵杰政治部主任:林浩

第1团团长:程绪润政委:景晓村

第2团团长:赵杰政委:程照轩

第3团团长:汪洋政委:张岗

第2阶段: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38.6序列)

司令员:廖容标政委:林浩

副司令:赵杰政治部主任:孙陶林

第1团团长:程绪润政委:景晓村

第2团团长:程鹏政委:程照轩

第3团团长:汪洋政委:张岗

第4团(廖容标所带第三支队一部编) 团长:廖容标

⑦泰西地区抗日武装起义:

第1阶段: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38.1.1泰安、肥城起义成立,供给部长程重远,总务部长徐麟村)

主席:张北华副主席:葛阳斋

政治部主任:远静沧.

第十支队挺进梯队(38.2东平、汶上起义成立) 司令员:陈伯衡政委:刘星

第2阶段: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六支队

司令员:刘海涛政委:张北华副司令:何光宇

参谋长:马继孔政治部主任:李冠元

第1团(由第十支队挺进梯队编成)

团长:陈伯衡政委:刘星

政治处主任:邹鲁风

第2团(由自卫团第一基干大队与大峰山独立营编成)

团长:刘志远政委:张潭

政治处主任:郭强

第3团(由自卫团第二基干大队和第十七支队编成)

团长:于会川政委:李文甫

副团长:刘继河政治处主任:王少云

独立团(由泰安武圣域领导的抗日武装编成)

团长:武圣域政委:夏振秋副团长:马亚鲁

参谋长:梁坚斋政治处主任:李介人

⑧鲁东南地区抗日武装起义:

第1阶段: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二支队(38.2沂水、莒县起义成立)

司令员:罗积伟政委:杨昆

副司令:吴坤政治部主任:李仲林

第2阶段: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二支队(38.8整编后) 司令员:刘涌政委:景晓村

政治部主任:李仲林

⑨鲁南地区抗日武装起义:(38.5峄、滕、沛县起义成立,后编入苏鲁支队)

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

总队长:张光中政委:何一萍

参谋长:韩文一政治部主任:王见欣

⑩湖西地区抗日武装起义:(38.6丰、沛、砀、单县抗日武装编成,后编入苏鲁支队)

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

总队长:李贞乾政委:王文彬副队长:祝良银

参谋长:张如政治部主任:孙叔平

山东纵队:(1938.12.27初建时序列,统一指挥山东各地起义武装)

总指挥:张经武政委:黎玉

参谋长:王彬政治部主任:江华

供给部部长:马馥堂政委:冯平

卫生部部长:白备伍

司令部

一科科长:于公

二科科长:郭致远

三科科长:杨国辉

四科科长:邱士长

五科科长:刘琪

政治部

组织部长:吴仲廉

锄奸部长:杜明

民运部长:李林

联络部长:姚仲明

第二支队(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编成,辖3个营) 司令员:刘涌政委:景晓村

政治部主任:李仲林

第三支队(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编成)

司令员:马耀南政委:霍士廉

司令:杨国夫政治部主任:鲍辉

第7团团长:马晓云政委:马千里

第8团团长:程绪润政委:王海珊

第9团团长:杨国夫

第10团团长:李人凤政委:陈兴

政治处主任:李希晨

特务团团长:潘建军政委:孙正

政治处主任:李曼村

第四支队(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编成)

司令员:廖容标政委:林浩副司令:赵杰

参谋长:王彬政治部主任:周赤萍

第1团团长:陈奇政委:陈宏

第2团团长:单洪政委:汪洋

第3团团长:廖容标政委:姚仲明

先遣队队长:徐化鲁政委:蒋方宇

第五支队(38.11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改编) 司令员:高锦纯政委:宋澄副司令:吴克华

参谋长:赵锡纯政治部主任:宋竹庭

第19旅旅长:高嵩政委:宋竹庭

参谋长:王瀛洲政治部主任:李丙令第55团团长:李华政委:常青

第61团团长:赵一萍政委:刘仲华

副团长:阎世印

第63团团长:于得水政委:张玉华

参谋长:陈子和

第21旅旅长:郑耀南政委:李耀文

政治部主任:张加洛

第62团团长:徐承勋政委:张寰旭

参谋长:王兆林

第64团团长:陈龙飞政委:翟瑞甫

第25旅(38.9投诚的国军栖霞警备队改编,刘万岭叛变后旅部撤销,65团直属支队) 旅长:刘万岭P 政委:柳运光

政治部主任:沈阳

第65团(38.12由平度活动的李肇歧部编成)

团长:李肇歧政委:王云九副团长:徐子明

第六支队(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改编)

司令员:刘海涛政委:张北华副司令:何光宇

参谋长:马继孔政治部主任:李冠元

第1团团长:陈伯衡政委:刘星

第2团团长:曹洪胜政委:张潭

第3团团长:于会川政委:李文甫

独立团团长:武圣域政委:马亚鲁

第八支队(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八支队编成)

指挥:马保三政委:张文通副指挥:胡奇才

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赖萍

第1团团长:李福泽政委:张子明

第3团团长:何凤池政委:于晓峰

第5团团长:魏培德政委:王永周

第九支队(安丘、莒县边区进步人士编成)

司令员:王林肯政委:傅骥

第十二支队(四支队二团与沂、费县地区收编游杂武装编成)

支队长:董慕仲政委:张刚副支队长:钱钧政治部主任:董少白.

第十三支队(由苏鲁人民抗日义勇二总队改编,39.2与343旅685团编为苏鲁豫支队,脱离山纵)

支队长:李贞乾政委:郭影秋副支队长:李发政治部主任:郭影秋

陇海支队(邳县青年救国义勇军改编)

司令员:钟辉政委:钟辉

副司令:梁海波政治部主任:李浩然

第四团(由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编成)

团长:张光中政委:李乐平

参谋长:韩文一政治部主任:梁度世

特务团(津浦支队1个营与第三、八支队各一部编成)

团长:陆升勋政委:王云生政治处主任:王永才

临郯独立团(临沂、郯城一带青年抗日救国义勇队改编)

团长:薛浩政委:韩去非副团长:马菊人

5、1939年冬的第一一五师、第一纵队、山东纵队:(第一纵队39.8成立,统一指

挥黄河以北山东、冀鲁边、苏北的八路军部队,39.10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山纵番号仍保留),40.5并入山东纵队)

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副主任:黄励

司令部

参谋处长:王秉璋

作战科长:张雄

侦察科长:李作鹏

教育科长:袁仲贤

管理科长:石新安

机要科长:杨初振

政治部

秘书长:苏孝顺

组织部长:梁必业

宣传部长:陈明

锄奸部长:朱涤新

民运部长:潘振武

供给部部长:邝任农政委:彭显伦

副部长:查国祯

卫生部部长:谷广善政委:彭嘉庆

教导大队大队长:胡大荣政委:刘兴元

特务团团长:吴世安政委:王根培

第686团团长:张仁初政委:刘西元

政治处主任:覃士冕

苏鲁支队司令员:张光中政委:彭嘉庆

参谋长:胡云生政治部主任:李荆山

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萧华政委:萧华

参谋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5支队(永兴支队,40年后编入新343旅运河支队)

队长:曾国华政委:王叙坤

参谋长:刘贤权

第5团团长:龙书金政委:李宽和

第6团团长:张策平政委:赖国清

政治处主任:阎玉森

第6支队(平津支队)

队长:邢仁甫政委:周贯五

副主任:王辉球参谋长:程宏楚

政治部主任:崔月楠

第7团团长:李子英政委:崔月楠

第8团团长:杨铮侯政委:陈德

太山支队队长:牟宜之政委:王斌三

津南支队队长:李宽和

商河支队队长:李逸民

乐陵支队队长:王亦山

鲁北支队队长:王叙坤

阳信支队队长:张卓庭

宁津支队队长:李玉桢

第344旅(归129师指挥,40.2编入八路军第二纵队)

旅长:杨得志(代) 政委:黄克诚

副旅长:田守尧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崔田民

第687团团长:何振亚政委:吴信泉

第688团团长:韦杰政委:何柱成

第689团团长:韩先楚政委:康志强

副团长:周世忠

独立旅(兼鲁西军区,39.7月师直属独立团、第七支队合编,属第一纵队,由115师兼管) 旅长:杨勇政委:杨勇副旅长:段君毅

参谋长:何德全政治部主任:欧阳文

第1团(独立团改称)

团长:周海彬政委:戴润生

副团长:李金铎政治处主任:方国南

第2团(兼运西军分区,第七支队编成)

团长:匡斌政委:张国华

政治处主任:郭子玉

第3团(兼太西军分区)

团长:卢迪政委:刘星

第6支队队长:何光宇政委:张北华

参谋长:于会

冀鲁豫支队(39.3第344旅特务团、独立团等合编,属115师建制,归129师指挥,40.4编入第二纵队)

司令员:杨得志(兼) 政委:崔田民

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唐亮

第1大队(由三四四旅独立团编成)

队长:刘震政委:李雪三

参谋长:耿良太政治部主任:周正华

第2大队(由三四四旅特务团编成)

队长:覃健政委:常玉清

副队长:冀炳南参谋长:张赤民

政治部主任:南偕池

第3大队(由八路军游击第二支队编成)

队长:鲍启祥政委:刘诗松副队长:张耀汉

第4大队(由东明抗日武装自卫军和考城县大队编成,后并入第三大队)

队长:吴大明/徐茂礼政委:王石均

第5大队(由冀鲁豫第五支队[原范筑先部第三十五支队]

编成,后编入第688团)

队长:胡继成政委:胡永书

苏鲁豫支队(39.2与山纵挺进支队合编,39.5义勇队第2总队编入后由苏鲁支队改称) 支队长:彭明治政委:吴法宪副队长:梁兴初参谋长:田维扬政治部主

任:王凤鸣P

第1大队队长:胡炳云政委:王东保

第1营营长:刘治国教导员:宋维栻

第2营营长:刘德云

第3营营长:张万春教导员:石瑛

第4大队(39.2山东纵队挺进支队改编,后调入鲁南,40.4扩编为东进支队)

队长:李贞乾/梁兴初政委:郭影秋/王凤鸣P

政治部主任:罗友荣

第7大队队长:耿蕴斋(39.5义勇队第2总队改编) 政委:兰亭辉/郭影秋?

独立支队支队长:陈士榘政委:林枫

副支队长:黄骅

参谋长:刘德明政治部主任:王麓水

第1团团长:杨尚儒政委:刘振球参谋长:蔡正国

第2团团长:何以祥政委:曾明桃

政治处主任:李士才

第一纵队:(第一纵队39.8成立,统一指挥黄河以北山东、冀鲁边、苏北的八路军部队,39.10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山纵番号仍保留),40.5并入山东纵队)

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

政治部主任:朱瑞参谋处处长:罗舜初

山东纵队:(第一期、第二期整军后序列)

总指挥:张经武政委:黎玉

副总指挥:王建安参谋长:王彬

政治部主任:江华

供给部部长:马馥堂卫生部部长:白备伍

(1939.2-1939.5,第一期整军后序列)

第二支队(由原第5支队第61团与原第十二支队编成) 司令员:吴克华政委:阎世印

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 政委:霍士廉

副司令:杨国夫政治部主任:鲍辉. (未变)

第7团团长:马晓云政委:马千里

第10团团长:李人凤政委:罗文华

特务团团长:潘建军政委:孙正

第四支队(缩编为3个营)

司令员:廖容标政委:胡奇才副司令:赵杰

第五支队(撤销旅级机构) 司令员:高锦纯政委:宋澄副司令:吴克华参谋长:赵锡纯政治部主任:于眉

第13团团长:梁海波政委:蔡雍泉

第15团团长:李希孔政委:张子明

第六支队(39.3张北华兼任司令员)

司令员:刘海涛政委:张北华副司令:何光宇

参谋长:马继孔政治部主任:李冠元

第1团团长:陈伯衡政委:刘星

第2团团长:曹洪胜政委:张潭

第3团团长:于会川政委:李文甫

独立团团长:武圣域政委:马亚鲁

第八支队(原第二、八、九支队合编为1个基干团,对外仍称第八支队) )司令员:马保三政委:周赤萍副指挥:钱钧

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赖萍

陇海支队司令员:钟辉政委:钟辉

副司令:梁海波政治部主任:李浩然

抗日一总队(39.10拨归八路军115师建制)

队长:张光中政委:李乐平

参谋长:韩文一政治部主任:梁度世

(1939.6-1939.12,第二期整军后序列)

特务团团长:陆升勋政委:王云生

副团长:张继禹

参谋长:杨雪堂政治处主任:王永才?

第一支队(由第八支队改称,辖3个营)

司令员:马保三政委:周赤萍副指挥:钱钧

参谋长:马健生政治部主任:赖萍

第二支队(39.10一二九师津浦支队拨归后合编)

司令员:孙继先政委:潘寿才

参谋长:刘国柱政治部主任:陈鼎蔚

第三支队(缩编为3个营)

司令员:杨国夫政委:徐斌洲

副司令:李人凤参谋长:鲍剑寒

政治部主任:陈楚

独立团团长:赵寄舟政委:张文涛

副团长:隋蔚堂

特务团团长:马晓云政委:马千里

第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政委:胡奇才

副司令:赵杰参主任:石潇江

政治部主任:汪洋(未变)

特务团团长:徐仕鲁政委:陈宏

副团长:杨万兴政治处主任:杜西书

第五支队司令员:高锦纯政委:宋澄

副司令:吴克华参谋长:赵锡纯政治部主任于眉

第13团团长:梁海波政委:蔡雍泉

副团长:林瑞伍

参谋长:王翼政治处主任:李丙令

第15团团长:李希孔政委:张子明

参谋长:王培芝

第六支队(39.10拨归八路军115师建制)

司令员:何光宇政委:石新安

第1营营长:刘继星政委:刘星

第2营营长:胡训武政委:邹鲁风

第3营营长:莫恩荣政委:李文甫

第九支队(山东纵队特务团与第1支队第2营合编后新建) 司令员:刘海涛政委:刘其人陇海支队司令员:钟辉政委:钟辉

副司令:梁海波政治部主任:李浩然(未变)

第3团团长:杨志雅政委:周瑞迎

第8团团长:沈志瑞

独立团团长:栗培元政委:庞路

山东纵队整军期间,为加强对地方武装的领导而建的军区:

胶东军区(39.8胶东区军事部改,40.9改为山东纵队新5支队)

司令员:王彬/高锦纯政委:王文/宋澄

副司令:高嵩参谋长:胡铁生政治部主任:仲曦东

北海指挥部(39.9成立):

司令孙端夫/张寰旭政委:王夷藜

副司令:张东林政治部主任:尹瑞夫

东海指挥部(40.3成立,41.8改归第5支队领导)

司令:于克恭.孙端夫政委:于克恭.梁辑卿

副司令:于得水政治部主任:张军

西海指挥部(40.6成立,41.8改归第5旅领导)

司令:李肇岐.王檐雨政委:丛光烈/于寄吾

副司令:田侯山政治部主任:姜克

南海指挥部(41.11成立)

司令:孙春霖政委:刘宿贤

副司令:肖镜海政治部主任:李铁民

鲁南军区(39.7成立,1940.10撤销并入第1纵队)

司令员:刘海涛政委:林浩参谋长:王晓

泰山军分区司令:赵杰政委:夏骧人

副司令:吴瑞林

参谋长:程绪润政治部主任:李枚青

鲁沂军分区司令:陆升勋政委:王子文

参谋长:吴奎文政治部主任:李建梓

尼山军分区司令:胡大荣政委:邝任农

参谋长:张少溪政治部主任:靳怀刚

鲁南军分区司令:杨信政委:李乐平副司令张浩参谋长:张炯政治部主任:孙哲

鲁东南军分司令:刘涌政委:高克亭副司令:谢辉

清河军分区司令:马千里政委:景晓村

参谋长:许云轩政治部主任:毕秀清

鲁西军区(39.8成立,隶属山东纵队,由一一五师独立旅兼)

司令员:杨勇政委:杨勇副司令:段君毅

参谋长:何德全政治部主任:欧阳文

泰西军分区(由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兼):

司令何光宇/王叙坤政委:李冠元

参谋长:于会川政治部主任:李冠元

运西军分区(由独立旅第二团兼)

司令:匡斌/冯鼎平政委:张国华/曾宪辉

副司令:徐秋.

鲁西北分区(由筑先纵队兼)

司令:张维翰副司令:朱崇德

6、1940年6月的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

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

政治部主任:肖华参谋处处长:王秉璋

供给部部长:吕麟

卫生部部长:谷广善

第343旅(40.3独立旅与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机关合并,恢复343旅番号,兼鲁西军区) 旅长:杨勇政委:肖华/苏振华

参谋长:何德全政治部主任:曾思玉

黄河支队(由独立旅第一、第二团与游击第八支队编成)

队长:彭雄政委:张国华

副队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欧阳文

第1团(由独立旅第一团编成)

团长:李金铎政委:戴润生政治处主任方国南

第2团(由独立旅第二团编成)

团长:匡斌政委:刘仁贵

第3团(由原游击第八支队编成)

团长:卢迪政委:刘星

运河支队(由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五支队与独立旅第六支队编成)

队长:曾国华政委:王叙坤政治部主任:刘贤权

第4团(由原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编成)

团长:何光宇政委:刘汉

第5团(由第五支队第五团改称)

团长:刘正政委:杨俊生

苏鲁豫支队(40.8改称第5纵队第1支队,40.10改称教导第1旅后归建一一五师) 支队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

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第1大队队长:胡炳云政委:田维扬

参谋长:颜立荣政治处主任王东保

第7大队队长:周长胜政委:冯志祥

东进支队(原苏鲁豫支队第4大队调入鲁南后,40.4扩编成东进支队) 支队长:梁兴初政委:王凤鸣参谋长:胡大荣

第1大队队长:杨廷兰政委:李暖副队长江燮元

第2大队队长:樵晓峰政委邓龙翔副队长邱贤志

独立支队支队长:陈士榘政委:林枫副队长黄骅

参谋长:何以祥政治部主任:王麓水

第1团团长:杨尚儒

副团长:贾耀祥/夏德胜政治处主任:曾明桃

第2团团长:何以祥副团长:白云

参谋长:王晓政治处主任:李士才

第3团团长:曹诚政委:李文炯副团长:潘峰

参谋长:赖万文政治处主任:李文炯/王玉波

鲁南支队(40.4.4第686团与冀鲁边第六支队第7团合编)

支队长:张仁初政委:刘西元

参谋长:曹灿章政治部主任:张雄

第686团团长:张仁初(兼) 政委:刘西元(兼)

副团长:钟本才副政委:江拥辉

第7团团长:贺东生政委:覃士冕

苏鲁支队支队长:张光中政委:彭嘉庆

津南支队支队长:杨承德政委:周贯五

政治部主任:陈兴

鲁北支队支队长:杨忠政委:杨忠(兼)

副队长:龙书金

边联支队支队长:万春圃政委:于仕棋

运河支队支队长:孙伯龙政委:朱道南参谋长:阎超

峄县支队支队长:潘振武政委:王六生

沂河支队负责人:栗培元/王献庭

特务团团长:吴仕安政委:王根培

参谋长:肖桢政治处主任:杨永村

鲁西军区(由第343旅兼)

司令员:肖华/杨勇政委:肖华/杨勇

副司令:杨勇

第1军分区(太西军分区)

司令:魏金三政委:李冠元副司令:刘继星

参谋长:马宗凯政治部主任:辛俊卿

第2军分区(运西军分区)

司令:李春芳政委:刘星

第3军分区(鲁西北军分区)

司令:卜庆文政委:王乐亭

第4军分区司令:刘忠元政委:杨胫

山东纵队:(1940.1-1940.8,第三期整军后序列)

总指挥:张经武政委:黎玉

副总指挥:王建安

参谋长:王彬政治部主任:江华

供给部部长:冯平政委:艾楚南

卫生部部长:白备五

司令部

参谋处长:罗舜初

机要科长:夏熙芳

一科科长:于公/陈钦

二科科长:李钊/徐黎平

三科科长:闻述尧

四科科长:李志南/孙光

五科科长:孙光/宋澄.

政治部

秘书长:吴仲廉

组织部长:谢有法

宣传部长:刘子超.

锄奸部长:杜明

民运部长:朱则民

敌工部长:刘子超

抗大第1分校(39.6前归第一纵队领导,40.2山东纵队随营学校并入,40.6后仍归山东纵队领导)

校长:周纯全政委:李培南训练部长:袁也烈

特务第一团(40.2月由纵队特务营扩编)

团长:李发政委:张玉华

特务第二团(40.2月由二支队五个连与沂蒙独立营编成)

团长:王吉文政委:刘涛

第一支队(40.9支队撤消,编入第一旅、二旅)

支队长:马保三政委:周赤萍副队长:钱钧

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王一平

第1团(40.3由一、三营、五大队合编,40.9编为第一旅一团)

团长:李福泽政委:王文轩

第2团(40.3由二营与益都独立营合编,40.9编为第二旅五团)

团长:刘涌政委:罗针.孙泽民

第3团(40.3由四营和三营十二连等合编,40.9编为第一旅四团)

团长:刘遇泉政委:王文介

第二支队(40.9支队撤消,与第九支队一团合编为编为第二旅四团)

支队长:孙继先政委:潘寿才

参谋长:刘国柱政治部主任:孔繁彬

第4团政委:张圣符

第5团团长:程涌政委:王大伟

第6团团长:黄其士政委:刘涛

第三支队(40.9整编编为第三旅)

支队长:杨国夫政委:徐斌洲

副队长:李人凤参谋长:包剑寒政治部主任:陈楚

第7团(40.8由邹长独立团一、二营编成,40.9编为三旅七团)

团长:郑大林政委:孙正

第8团(40.8由邹长独立团三营扩编而成,40.9编为三旅八团)

团长:谭祖本政委:李曼村

第9团(40.1一部分改编为山东纵队第六军分区,40.9编为第三旅九团) 团长:赵寄舟政委:张振乙/岳拙元

第四支队(40.9与一支队合编为第一旅)

支队长:廖容标政委:胡奇才

参谋长:石潇江政治部主任:汪洋

第10团(40.3由一、二、三营整编而成,40.9编为一旅二团)

团长:吴瑞林政委:李伯秋

第11团(40.3特务团编成第二团,40.9编为一旅三团)

团长:叶声政委:陈宏

第12团(40.5由一团抽调部分连队编成,40.9调蒙南)

团长:陈奇政委:杜西书

第五支队(40.9整编为第五旅)

支队长:吴克华政委:高锦纯

参谋长:赵一萍政治部主任:张铎

第13团(40.4建立团部,40.9编为第五旅十三团)

团长:李绍桥政委:苏晓风

第14团(40.9编为第五旅十四团)

团长:李希孔P 政委:张子明.雨晴

第15团(40.9编为第五旅十五团)

团长:梁海波政委:蔡雍泉

第九支队(40.4由第一军区机关与第五军分区编成,40.9与二支队合编为第二旅) 支队长:刘海涛政委:刘其人

参谋长:王晓政治部主任:刘其人

第1团(40.4军区特务团改编,40.9与第二支队合编为第二旅四团)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初期作战序列及授衔将领名单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初期作战序列及授衔将领名单 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同年9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抗战前,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是广东地方军阀部队(李济深的旧部),陈济棠曾任第八路军总指挥,下辖三个子师:第五十九师长余汉谋,第六十二师长香翰屏,第六十三师长李杨敬,该部番号后被蒋介石撤消。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委任了正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 15000人。 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

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 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参谋处处长:彭雪枫政训处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

身穿将军服的周恩来 驻太原办事处主任薄一波、西安办事处主任叶剑英、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南京办事处主任周恩来、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新疆办事处主任邓发、兰州办事处主任谢觉哉、武汉办事处主任王明、重庆办事 处主任王若飞、 正规编制有115师、120师、129师、陕甘宁留守兵团。 115师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兼);参谋处长王秉璋;

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 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政训处主任邓华、副主任吴法 宪、参谋长彭明治 一营营长刘正、二营营长曾国华、三营营长梁兴初 连长杨西彬 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训处主任符竹庭、参谋长彭雄 344旅 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 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田守尧 688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韩先楚、政训处主任刘震 一连指导员:黄薇 独立团 团长杨成武、政训处主任罗元发、参谋长熊伯涛 115师随营学校校长孙毅 120师 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 长周士第; 358旅 358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喆; 715团团长王尚荣、副团长顿星云 716团团长宋时轮、副团长贺炳炎、政训处主任刘道生;

国民政府授予将军军衔的八路军将领名单

国民政府授予将军军衔的八路军将领名单 上将:朱德1937.9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中将:周恩来1937.9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 郭沫若1937.9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叶剑英1937.9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云南讲武堂 贺龙1937.9第十八集团军120师师长。 刘伯承1937.9第十八集团军129师师长。 叶挺1938年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 宣侠父1937.9第十八集团军总参议。(1938年于陕西西安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彭德怀1937.9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 林彪1937.9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师长。 萧克1937.9第十八集团军120师副师长。 少将:左权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副参谋长。 聂荣臻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副师长。 周昆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参谋长。 陈光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343旅旅长。 周建屏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343旅副旅长。 徐海东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344旅旅长。 黄克诚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344旅副旅长。 周士第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参谋长。 卢冬生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8旅旅长。 张宗逊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8旅副旅长、旅长。

彭绍辉1938年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8旅旅长。 陈伯钧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9旅旅长, 129师385旅副旅长。王震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9旅副旅长。 徐向前1937.9第十八路集团军129师副师长。 倪志亮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参谋长。 王宏坤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385旅旅长。 王维舟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385旅副旅长。 陈赓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386旅旅长。 陈锡联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386旅副旅长、385旅旅长。 项英1938年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副军长。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表(1937年10月) 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副参谋长左权 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 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 第115师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周昆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政治部副主任肖华 第342旅旅长陈光政委肖华 副旅长周建屏 参谋长陈士榘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卢绍武

独立团骑兵营辎重营 工兵营炮兵营教导队 第120师师长贺龙 政委关向应 副师长肖克 参谋长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甘泗琪 第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 参谋长姚哲 政治部主任张平化 第359旅旅长陈伯钧政委王震 参谋长刘子奇 政治部主任袁任远 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 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 通讯营 第129师师长刘伯承 政委张浩 副师长徐向前 参谋长倪志亮 副主任宋任穷 第385旅旅长王宏坤

副旅长王维舟 参谋长耿飙 第386旅旅长陈赓 副旅长陈再道 参谋长李聚奎 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 工兵营骑兵营辎重营 后方总留守处政治部主任肖劲光(辖各师留守部队) (选自《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38年1月) 军长叶挺 副军长项英 参谋长张云逸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副参谋长周子昆 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 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 副司令员傅秋涛 参谋长胡发坚 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 副司令员粟裕 参谋长罗忠毅 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 副司令员谭震林 参谋长赵凌波 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参谋长胡维先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教导队 特务营 (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P51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三)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41年3月) 代军长陈毅 政治委员刘少奇 副军长张云逸 参谋长赖传珠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37-39) 晋察冀军区(11月由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部等组成) 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政治部主任舒同参谋长唐延杰副参谋长郭天民 司令部 第一科长李廷赞第二科长石浩第三科长刘彬第四科长路遐 机要科长黄鹏管理科长刘显宜秘书科长刘贞文 政治部 组织部长王宗槐宣传部长潘自力敌工部长厉男锄奸部长余光文 总务处长吴志远供给部长查国桢卫生部长叶青山 军政干校(11月由一一五师随营学校改成)校长孙毅 独立第一师(11月由一一五师独立团改成兼一分区,12月为一支队) 师长杨成武政委邓华参谋长熊伯涛政任邓华 第一团(11月由独立团一、二营及蔚县游击队编,12月改为一大队) 团长陈正湘政委罗元发 第二团(11月由涞源游击队、察南别动队改成,12月改为第二大队) 团长黄寿发政委袁升平 第三团(11月由独立团三营、各营四连、广灵游击队合编) 团长季光顺政委张襄国 第一军分区兼第一支队(11月独立第一师兼,12月改为兼第一支队)司令员杨成武政委邓华参谋长熊伯涛政任邓华(12月免)罗元发(12月任职) 第一大队(12月由独立第一师一团改称)大队长陈正湘 政委罗元发(12月离职)王道邦(12月任职) 第二大队(12月由独立第一师二团改称) 大队长黄寿发王天存(12月任职)政委袁升平 第三大队(12月新建)大队长邱蔚政委肖锋 第二军分区兼第二支队(11月由总部特务团团直和三营扩编,12月兼二支队) 司令员赵尔陆政委赵尔陆(兼)参谋长刘兴隆政任朱潘显 第四大队(11月以总部特务团团直为主编成)大队长李和辉政委肖文玖 第五大队(11月以当地游击队为主编成)大队长熊德臣政委易苗 第六大队(11月以总部特务团三营为主编成)大队长刘兴隆(兼)政委赖伟雄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作战序列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作战序列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1937年底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军政干校 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辖第1 、2、 3 大队) 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辖第4、 5 、6 大队) 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辖第10 、11 、12 大队) 第4军分区兼第3支队(辖第7、 8、 9 大队) 第5支队人民自卫军(辖第1 、2、 3 团,特务团,第58支队)河北游击军(辖1 2 3师,第1 、2、 3 、4、5 、6 、7 、8、 9 、 10、 11 、12路,小8路,河北民军,游击第1师,第22、 23、 24团,军政干部学校)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1938年秋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辖第1 、2、 3 团) 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辖第4、 5 、6 大队) 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辖第10 、11、 12 大队) 第4军分区兼第3支队(辖第7、 8、 9 大队) 独立第1旅 晋察冀游击军 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 第7支队兼第1军分区(辖第19、20、21大队,独立第2团)第8支队兼第2军分区(辖第22、23、24大队) 第9支队兼第3军分区(辖第25、26、27大队) 第10支队兼第4军分区(辖第28、29、30大队、特务团,独立第 1、2、12、13、14团) 独立第1支队兼第5军分区(辖第1、2、3、4大队,游击第1、2、 3团) 独立第2支队(辖第1、2大队) 独立第3支队(辖第1、2、3大队) 独立第4支队(辖第1、2、3大队) 独立第5支队(辖第1、2大队) 回民总队 挺进支队 民众抗日自卫队 津南自卫队 八路军第4纵队 第11支队(辖第31、32、33大队) 第12支队(辖第34、36大队,骑兵大队) 陈支队 包支队 单支队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序列 1939年冬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百团大战有多少个团

百团大战有多少个团: 据可靠消息称为105个团,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103、105和115个团等多种说法。在百团大战期间,较为一致的说法,是105个团。 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究竟是多少个团?这次战役,最初名为正太铁道战役或正太战役。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部在《战役预备命令》中,规定八路军参战的兵力不少于22个团。 8月8日,在《战役行动命令》中,要求各参战集团的兵力略有变化,但总兵力仍为22个团。然而,在战役发起后,实际参战的兵力,骤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总兵力,究竟有多少个团?这虽然是一个事实问题,但长期以来,在党史军史界和八路军、国民党军的部分指挥员中,说法不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103、105和115个团等多种说法。在百团大战期间,较为一致的说法,是105个团。第一次确认为105个团的是八路军作战科长王政柱。 1940年8月22日,他向彭德怀、左权报告:“正太路30个团,平汉线卢沟桥至邯郸段15个团,同蒲线大同至洪洞段12个团,津浦线天津至德州段4个团,邯郸至济南公路线3个团,代县至蔚县公路段4个团,北平至大同线6个团,辽县至平定公路线7个团,宁武、苛岚、静乐公路线4个团……共计105个团。” (《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18页)彭德怀说,不管是一百零几个团,就叫百团大战好了!从此,正太战役则称为百团大战。 8月26日,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转述了朱德、彭德怀的电报,指出:“百团大战除第一一五师主力及山东部未编入战斗序列外,余均参加。”“共一百零五个团”。(《百团团大战历史资料选编》,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223页)8月27日,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向蒋介石转报八路军兵力部署时指出:“百团大战除职部之一一五师主力、山东部队未编入战斗序列外,一二0师、一二九师、晋察冀军区各部主力及决死队之请示参战,部署计一0五个团。 这是华北抗战以来空前未有之积极主力(动)向敌进攻。”(《百团大战历史资料选编》,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页)9月20日,朱德在延安庆祝百团大战胜利暨九一八事变九周年大会上,第一次公布了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也是105个团。 他说,这次大战,还没有包括八路军的全部,山东方面的部队参加,参加的只是在晋察冀绥的八路军和决死队,一共105个团。22日,延安出版的《新中华报》登载了八路军总司令部和野战政治部于14日公布的关于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战绩,也是105个团,指出:“我参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达,政治部主任麦朝枢。第四军辖有第十、十一、十二等三个师及一个独立团。 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光鼐,参谋长戴石孚,政治部主任李笠农(后徐名鸿)。辖蔡廷锴、孙绳、戴戟三个团。 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副师长徐景唐(后邓世增),参谋长李扬敬,政治部主任林翼中。辖余汉谋、香翰屏、黄镇球三个团及黄涛炮兵营。 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副师长朱晖日,参谋长李汉魂,政治部主任廖乾吾。辖许志锐、缪培南、黄琪翔三个团。 独立团团长叶挺。 此外,属第五军建制的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副师长陈章甫),也拨归第四军节制。 1926年初,广东统一以后,第十师调驻钦廉,第十一师调驻高雷,第十二师留驻琼崖,从事地方绥靖和积极准备北伐工作。 1926年夏,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陈可钰以第四军副军长名义,率领陈铭枢第十师、张发奎第十二师和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称前方第四军;李济深以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的名义统率陈济棠第十一师、徐景唐第十三师留守广东(尚有广西黄绍竑的部队),称后方第四军。 前方第四军经历了衡阳、长沙、岳州、武昌等地,长驱直进,所向披靡,尤以汀泗桥、贺胜桥两大战役,将盘踞两湖称霸一时的北洋军阀吴佩孚的主力击溃,战绩显著,被誉为“铁军”。不久,第四军扩编成两个军,第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张发奎任军长,黄琪翔任副军长,叶剑英任参谋长。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蒋光鼐任副军长。 正当北伐顺利发展的时候,1927年4月12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政变之前,留守广州的李济深及桂系李宗仁等已和蒋介石联合,参与其事,出席了4月3日和5日在上海召开的反共秘密会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4月15日,李济深、古应芬、钱大钧等立即策应,发动了广州“四·一五”大屠杀。 随着蒋介石、李济深等的反共,不仅国共合作遭到破坏,而且国民党及粤系部队也发生了分裂。张发奎拥护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而陈铭枢、蒋光鼐、戴戟等拥护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先后离开武汉。于是,张发奎又兼任第十一军军长,蔡廷锴则由团长升任第十一军第十师师长。 张发奎率第四军和第十一军参加了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一直攻至郑州、开封,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会师。后因鄂、湘的夏斗寅、许克祥部叛变,于是,6月13日,张发奎随唐生智班师回武汉,升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辖第四军、第十一军和贺龙的第二十军。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反共的“七·一五”政变,在武汉地区对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张发奎属下共产党员最多,且为军中的骨干,他为了保存实力,并不热心反共,后来只将各军(除第二十军)的共产党员遣散。7月下旬,张发奎奉命东进讨蒋,当部队到达江西的时候,第二方面军所属的贺龙、叶挺以及蔡廷锴等部,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于8月1日举行了“南昌起义”。张发奎开始是阻拦起义,后当起义军退出南昌南下,张发奎即令所部进占南昌。不久,汪精卫指使张发奎率部回粤,伺机占据广东。张发奎将部队交黄琪翔率领,自己经上海转道先去香港。9月中旬,张发奎部已悄悄回到广东,时任广东省主席兼第八路军总指挥的李济深,迫不得已派人去香港迎接张发奎到广州主持军政。张发奎回到广州后,表面上声称拥护李济深,实际上,与李济深及广西省主席兼第八路军副总指挥黄绍竑明争暗斗,并与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及李济深的基本部队薛岳、黄镇球两师进行秘密勾结,以驱逐桂系出广东为名(李济深是广西苍梧人),暗中进行倒李、黄的活动。 再说蔡廷锴率第十师参加南昌起义后,感到和共产党信仰不同,于是率部离开南昌开往赣东。

永远的丰碑——热河抗战英烈永垂不朽

永远的丰碑——热河抗战英烈永垂不朽 永远的丰碑——热河抗战英烈永垂不朽 编后——《热河抗战图志》系列文章,自7月23 日至9月17日在《承德晚报》非常记忆版面连续刊发10期,自刊发之日起,就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该系列文章以图为主,配以文字,再现了当年的抗战情况。目前相关内容已编入《图说热河革命史》及《抗日战争篇》等书。□高思文县团职以上英烈据不完全统计,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在热河地域内共牺牲抗日军政干部500余人、战士6000余名。陈镜湖陈镜湖(1901~1933)化名李铁然,热河建平人。1919年在天津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初,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初,被中共北京区委任命为中共热河工委负责人。1930年在热河地区党组织遭到破坏时,徒步到苏联通过共产国际找到中共中央组织机构,此后曾任中共内蒙古特别区委临时书记、内蒙特委书记、热河民军司令等职。1933年5月12日,在去张北点验抗日武装时遭反动民团袭击,不幸牺牲。 “民族英雄”孙永勤孙永勤(1893~1935)又名允庆,热河兴隆黄花川人,早年在家务农、打猎,后被推举为自卫团总。1933年日军侵占兴隆后组建民众军,任军长。1935

年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将民众军改组为抗日救国军,仍任军长。救国军高峰时多达5000余人。1935年5月在遵化茅山被日伪军包围,24日在茅山战斗中壮烈殉国。1935 年8月1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颂扬了他及其他几位“民族英雄”的救亡图存精神。《宣言》中写道:“……罗登贤、徐名鸿、吉鸿昌、邓铁梅、伯阳、童长荣、潘洪生、史灿堂、瞿秋白、孙永勤、方志敏等民族英雄为国捐躯……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证明民族抗日救国的必然胜利。”八路军挺进军十团团长白乙化 白乙化(1911~1941)字野鹤,满族,辽宁辽阳人,1929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在辽西组建抗日救国军,开展抗日斗争,人称“小白龙”。此后历任抗日先锋总队长、华北抗日联军副司令员、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挺进军第十团团长。1941年2月4日,率部与日军激战在密云马云西山上,指挥战斗时被敌冷枪击中,不幸牺牲。战友们在白乙化烈士墓祭奠时于墓碑前留影第十三(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包森(1911~1942)原名赵宝森,陕西浦城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到抗日前线工作。1938年夏任八路军宋时轮部36大队总支书记,10月参加冀热边人民武装抗日大暴动,

八路军新四军将领名录

八路军新四军将领名录 (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表(1937年10月)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副参谋长左权 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 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 第115师师长林彪 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周昆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政治部副主任肖华 第342旅旅长陈光 政委肖华 副旅长周建屏 参谋长陈士榘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 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卢绍武 独立团骑兵营辎重营 工兵营炮兵营教导队 第120师师长贺龙 政委关向应 副师长肖克 参谋长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甘泗琪 第358旅旅长张宗逊 政委李井泉 参谋长姚哲 政治部主任张平化 第359旅旅长陈伯钧 政委王震 参谋长刘子奇 政治部主任袁任远

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 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 通讯营 第129师师长刘伯承 政委张浩 副师长徐向前 参谋长倪志亮 副主任宋任穷 第385旅旅长王宏坤 副旅长王维舟 参谋长耿飙 第386旅旅长陈赓 副旅长陈再道 参谋长李聚奎 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 工兵营骑兵营辎重营 后方总留守处政治部主任肖劲光(辖各师留守部 队) (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38年1月)军长叶挺 副军长项英 参谋长张云逸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副参谋长周子昆 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 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 副司令员傅秋涛 参谋长胡发坚 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 副司令员粟裕 参谋长罗忠毅 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 副司令员谭震林

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参谋长胡维先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教导队 特务营 (三)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41年3月)代军长陈毅 政治委员刘少奇 副军长张云逸 参谋长赖传珠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第1师师长粟裕 政治委员刘炎 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第2师兼师长张云逸 政治委员郑位三 副师长罗炳辉 参谋长周骏鸣 政治部主任郭述申 副主任张劲夫 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彭雄 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 参谋长张震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第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 参谋长刘少卿 政治部主任任质斌 第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 参谋长罗忠毅 第7师师长张鼎丞 政治委员曾希圣

八路军-主要战役

八路军-主要战役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参加的主要战役战斗: 115师主要战役战斗:平型关战役、广阳战斗、汾离公路三战三捷、陆房突围、梁山战斗、温塘战斗、町店战斗 晋察冀军区主要战役战斗: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冀中“五一”反扫荡战役 山东纵队主要战役战斗:孙祖战斗 山东军区主要战役战斗:郯城战斗 120师主要战役战斗:雁门关外战斗、晋西北收复七城、齐会战斗、陈庄战斗、上下细腰涧战斗、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三分区二团在涞灵战役中, 二团一连连长李永生129师主要战役战斗:阳明堡战斗、神头岭战斗、七亘村战斗、响堂铺战斗、长乐村战斗、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其中影响重大的战役: 百团大战,又名晋南游击战,是指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12月5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与中国民兵共约40万人发动以破袭战为主的对日战役,参与作战共军番号达一百零五个团,战役地点在中国华北地区。平型关战役:又称平型关大捷,指太原战役间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115师林彪部在山西灵丘县西的平型关一带成功伏击日军辎重队的战斗,歼灭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

连环画:“五一”反扫荡冀中“五一”反扫荡战役:1942年5月1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在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指挥下,以5万余人的兵力,采取“铁壁合围”、“拉网扫荡”、“剔块清剿”等战术,对冀中根据地进行残酷毁灭性大“扫荡”。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领导冀中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扫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冀中根据地军民也损失惨重,许多党员干部牺牲,群众被日军惨杀或抓走,冀中区变成被敌细碎分割的游击根据地。针对此形势,6月初,冀中区党委领导机关奉命转移,并组建了冀中临时区党委,继续坚持领导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冀中军民在两个月的反“扫荡”中,作战270余次,毙伤日军1万余人,粉碎了其消灭冀中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企图。

抗战初期延安反特战线的生死较量

抗战初期延安反特战线的生死较量 (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陕北的延安是中共中央驻地,也是八路军后方大本营。朝朝暮暮,风晨月夕,宝塔山下,延水河边,时时传出雄壮的抗日歌声。被迫实行联共抗日的国民党政府还在延安城里保持一些机构,街上一些建筑物门口挂着“肤施(延安旧称)县党部”、“肤施县政府”等牌子,邮局等部门也由他们控制。敌我阵营分明,中统、军统也在延安设了秘密据点,时不时搞些反共活动。 1937年秋,陕甘宁边区保卫处在延安军民的大力协助下,破获了一起敌特案,逮捕了以宝塔山下一古寺住持僧人超尘(俗名孟知荃)为首的中统小组的多数成员,保卫处长周兴亲自主持了审讯工作。 案情似乎并不复杂:超尘早年在南京读过佛学院,1930年加入中统,接受过射击、爆破等专业训练,几年后奉令潜回家乡延安,在清凉寺为僧。超尘身材魁梧、贪淫好色,因不守清规而被逐出山门。但他有后台,1936年经国民党县长马濯江出面协调做工作,超尘被安排到宝塔山(又称清凉山)

背后一古寺中当起住持。红军进入延安后,超尘指挥手下的一伙特务造谣言、搞破坏,利用暗藏的电台不定期地向西安中统站发密码电报,送去我党政军情报,引起边区保卫处的注意,及时实行监视,并向中央情报部负责人李克农作了汇报。超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耐,继续搞特务活动。仗恃腰包里有的是钱,他与众多有些姿色的青年妇女保持通奸关系。大晴天,超尘常坐在宝塔山上一岩石边吸烟和品茶,若发现山下某农家晒红丝绸面被子(这是约定的暗号,表示男主人已外出,夜晚不会在家),他就在晚上摸下山去与那家妇人私通。 正因为超尘不知收敛,在延安百姓中民愤很大,他被捕后对自己的恶行劣迹和特务活动供认不讳,请求免其一死,最好将自己交给国民党方面,由高仲谦县长处置。但他的请求被否定了,几个月后他被处决。他部下的几个特务有的因有血债在身被公审后处决,有的被判处有期徒刑,此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起敌特案被破获后,延安古城暂时平静了几个月,但若将这一起案子比之不久后发生的触目惊心的敌特大案,那就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此大案长时间以来都鲜为人知…… (二) 1938年4月,延安城外东郊公路上尘土飞扬,从西安

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

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 1938年徐州会战以后,日军主力向南推进,在山东的兵力比较薄弱,中共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得到迅速发展。1938年正式编成八路军山东纵队,共2.45万人,并且初步开辟了鲁中、鲁南等抗日根据地。但是起义部队没有红军部队的基础,既缺乏经验,武器装备更是落后。中共要在山东独立自主地负担起抗战的责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迫切需要一支主力部队作为骨干。而抗战初期,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时,没有到达山东。1938年4月,黎玉去延安汇报工作时,曾要求党中央派一个团到山东去,毛泽东胸有成竹地说:“看来还要多去一些!”7月到9月,小部分八路军进入冀鲁边区。1938年9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六中全会,确立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会后,中央军委派八路军分散布置于华北敌后。11月25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陈(光)、罗(荣桓)率师部及陈旅主力(两个团)全部去山东、淮北为适宜。12月,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五团进入湖西。1939年3月1日,第一一五师师部和第六八六团在陈光、罗荣桓率领下,以东进支队的名义进入鲁西。在此前后,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七团、六八八团各一部进入鲁西,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和先遣支队一部进入鲁西北。最后一支进入山东的八路军部队是第一一五师独立支队。总的来看,主力进入山东后,

与地方党政军民一起,在冀鲁边、鲁西、湖西、鲁南独立自主地发展抗日根据地。从1939年7月小部分八路军部队进入冀鲁边区,到1940年7月最后一支入鲁的队伍第一一五师独立支队挺进鲁西,八路军主力部队挺进山东在过程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8年7月—1939年3月,先后抵达冀鲁边区、鲁西北,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7月7日,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和第一一五师第五支队到达冀鲁边。9月上旬,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六八五团亦来山东。27日,师政治部主任兼第三四三旅政委肖华奉命率第一一五师三 四三旅机关部分人员百余人,由山西出发抵冀鲁边区之乐陵城。随后成立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肖华任书记,并整编了当地武装,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肖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政委员会还明确提出了创建冀鲁边平原根据地的任务和大发展的方针。10月1日,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电告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了配合保卫武汉,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出鄂豫皖参战,原定第一一五师六八五团来山东的计划暂停。11日,张经武、黎玉电告党中央,迫切需要派一个主力团来山东。21日,中共中央派来山东工作的张经武到达第一二九师驻地。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决定将进入冀鲁边区之津浦支队调出,随张经武去鲁南。津浦支队和八路军挺进支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简介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简介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外景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也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位于 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内西五路北新街七贤庄1号,取魏 晋时代“竹林七贤”的“七贤”二字,院落坐北朝南,共十 所,现在建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办事处前身 为红军驻西安联络处,“七七”事变后更为现名,为全 国15个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中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办事机构,1 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至1946年,中共中央在此相继设立秘密的交通站、半公开的“红军联络站”和公开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纪念馆建于1959年,共有5道院,内有接待室、会客室、办公室、重要领导人的住房、库房、厨房、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救亡室等。馆内收藏有文物460多件、资料525年、回忆录623篇、照片3 000余张。 【历史沿革】 1936年初,中国共产党在七贤庄一号院建立秘密联络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中国共产党为了便于与国民党商讨共同抗日事宜,在七贤庄一号设立了合法机构红军驻西安联络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根据国共两党合作的决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红军驻西安联络处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办公地点也从一号院扩大到三、四、七号院,叶剑英、林伯渠和董必武先后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邓小平、博古、吴玉章等多次在此工作、居住,白求恩、柯棣华和巴苏大夫、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也在此居住过。在抗日期间办事处的主要工作是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方针,扩大统一战线,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并输送进步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培养并逐步壮大革命的力量,同时为陕甘宁边区和前方领取、采购、转运战争物资、支援抗战,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设立的合法机关,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9月办事处奉命从西安撤回延安。 【建筑现状】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包括七贤庄第一、三、四、七号院, 建于1936年,共有10所坐北向南的院落,均为四合院式建 筑。其中一号院是主要办公地点,南北长82米,东西宽17 米,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由南北两个大小、结构相同的 两进院落组成,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硬山顶,土坯心表砖墙 壁。南、西、北各设1门。两院的主体建筑呈横“工”字形,东 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六间,屋内地面高出地表80厘米,下 设地下室。三、四、七号院隔二、五、六号院依次向东排列,

八路军山东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42年秋

八路军山东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42年秋 政治委员黎玉政治部主任江华 副司令员王建安 (1942年8月1日,由山东纵队改称,归第115师指挥) 鲁中军区司令员罗舜初政治委员罗舜初(兼)参谋处长石潇江政治部主任周赤萍 第1军分区 司令员廖容标政治委员汪洋参谋主任刘国柱政治部主任欧阳平 第10团团长陈明政治委员陈宏参谋长莫明仁政治处主任黄一元 第12团团长石新政治委员胡寅副团长韩顾三政治处主任黄华龙 第2军分区 司令员吴瑞林政治委员王一平参谋主任吴奎文政治部主任李建梓 直属团团长刘遇泉政治委员王锐参谋主任王奎堰政治处主任张圣符 第3军分区

司令员赵杰政治委员董琰副司令员封振武参谋长单洪政治部主任熊飞 军区直属团 团长陈奇政治委员李伯秋参谋长刘陇 政治处主任党英 清河军区 司令员杨国夫政治委员景晓村副政治委员刘其人参谋长袁也烈政治部主任徐斌洲副主任陈楚第1军分区兼清东独立团 团长董有炳政治委员邱拙元副团长陈乙斋 参谋主任王轻亭政治处主任王林 第2军分区兼清西独立团 团长许云轩政治委员李曼村副团长马晓云 参谋主任韩子衡政治处主任张维滋 第3军分区兼清中独立团 团长马千里政治委员王效禹副团长孙干卿 参谋主任王郁亭政治处主任马鸣 第4军分区兼清北独立团 团长杨信政治委员张辑光政治处主任张缉光(兼) 第5军分区兼清南独立团 团长赵寄舟政治委员博玉其参谋主任高凤池

政治处主任博玉其(兼) 军区直属团 团长郑大林政治委员孙正参谋主任张志展 政治处主任王洪模 胶东军区(1942年7月第5支队改称) 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副司令员王彬参谋长贾若瑜政治部主任彭嘉庆 第1军分区兼东海独立团 司令员李发(代)政治委员仲曦东副司令员于得水参谋长于一心 政治部副主任朱开印 第2军分区兼北海独立团 司令员孙端夫政治委员王夷藜参谋主任李益民政治部副主任王介 第3军分区兼西海独立团 司令员赵一萍政治委员于寄吾参谋长胡铁生政治部副主任姜克 第4军分区兼南海独立团 政治委员刘佩贤副司令员卜才参谋长张怀忠政治部主任李铁民第5旅 旅长吴克华政治委员高锦纯参谋主任刘云鹏政治部主任欧阳文副主任李耀文

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山东的战斗序列

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山东的战斗序列 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三四三旅全部及三四四旅一部,从1938年6月到1940年7月,先后进入山东和冀鲁豫地区。 (一)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1938年8月,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肖华率旅机关一部从山西出发,于9月27日到达冀鲁边区乐陵城。旋整编部队,成立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辖第五、第六和津浦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华,参谋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五支队1938年初,由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二营扩编而成。2月24日,第五支队奉集总命令,由正太路到达晋东南,归一二九师指挥。随后由徐向前率领进入冀南。7月东进冀鲁边地区,9月编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支队长曾国华,政治委员王叙坤,参谋长刘正,政治部主任刘贤权。辖第四团,团长褚连三,政治委员朱廷宪;第五团,团长龙书金,政治委员曾庆洪;第六团,团长张策平,政治委员赖国清。 第六支队由冀鲁边平津支队编成。支队长邢仁甫,政治委员周贯五,副支队长冯鼎平,参谋长程正杰,政治部主任王辉球。辖第七团,团长李子英,政治委员崔月南;第八团,团长杨柳新,政治委员陈德;第九团,团长杨铮侯。 津浦支队支队长孙继先,政治委员王育民、潘寿才。 部队整编后,分散发展,配合地方党开辟新区工作,到1939年上半年,又陆续成立了津南、泰山、商河、乐陵、鲁北、阳信、宁津等地方支队。1939年9月4日,集总指示一一五师,肖华区粮食困难,敌之封锁严密,应以一部转入鲁西。据此,肖华率挺进纵队机关及第五支队第五团于9月下旬转移至鲁西。1940年后,第五支队编入一一五师新三四三旅运河支队;第六支队第七团编入鲁南支队,主力留在冀鲁边区坚持斗争;津浦支队调归山东纵队。 (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 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于1938年12月27日到达湖西地区单(县)丰(县)边八大庄一带。1939年1月,六八五团与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合编为苏鲁豫支队,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队。支队长彭明治,政治委员吴文玉(吴法宪),副支队长梁兴初,参谋长田维扬,政治部主任王凤鸣。 1939年1月,沛县伪军籍兴科部团长何玉祥,率1700余人反正,后籍兴科来归,共2000余人,被编为苏鲁豫支队独立大队。5月,活动在陇海路以南的原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的部分武装,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第七大队。7月,苏鲁豫支队将原6个大队合编为3个大队,全支队共8869人,第一大队,由原一大队与路(陇海路)北游击第三大队编成,大队长胡炳云,政治委员王东保;第四大队,由原第二大队与第四大队编成,大队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王凤鸣;第七大队,由原第三大队与第七大队、独立大队编成,大队长耿蕴斋,政治委员郭影秋。9月,第四、第七大队分别改称第二、第三大队。12月,第二大队由湖西地区进入鲁南抱犊崮山区,第三大队仍留湖西,第一大队在苏皖边区。时,全支队共1.2万人。 第二大队调入鲁南后,东进郯(城)马(头)地区,1940年4月扩编为东进支队,辖第一、第二两个大队。支队长梁兴初,参谋长胡大荣。 1940年5月,苏鲁豫支队警卫营、苏鲁豫边区党委警卫营及鱼台地方武装合编为湖西大队,支队仍辖3个大队。 6月,苏鲁豫支队南下华中地区,湖西地区防务由第三四三旅黄河支队接替。 (三)师部及三四三旅六八六团 1938年12月,一一五师师部及三四三旅六八六团(代号为东进支队),从晋西出发,挺进山东。师长陈光(代),政治委员罗荣桓,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兼),参谋处长王秉璋,政治部副主任黄励;供给部部长邝任农、吕麟,政治委员彭显伦;卫生部部长谷广善,政治委员彭嘉庆、周显、李宽河。第六八六团,团长杨勇,政治委员杨勇(兼)。 1939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向鲁西挺进。 1939年3月1日,师部及六八六团进入鲁西郓城地区。后,师部率六八六团主力继续东进泰西,杨勇率第三营、团直一部和师直两个连留运(河)西地区。 (四)独立旅兼鲁西军区 留运西的部队配合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并与郓城、东平、汶上等地的地方实力派和进步人士建立了统战关系。1939年5月,六八六团第三营扩编为一一五师独立团,师直两个连扩编为七支队。7月,两部合编为一一五师独立旅,辖2个团。旅长杨勇,政治委员杨勇(兼),副旅长段君毅,参谋长何德全,政治部主任欧阳文。第一团,由独立团改称,团长周海彬,政治委员戴润生;第二团,由第七支队编成,团长匡斌,政治委员张国华。 8月,为加强对地方武装的领导,八路军第一纵队决定,成立第二军区(亦称鲁西军区),由一一五师独立旅兼军区机关,隶属第一纵队,由一一五师兼管。辖3个军分区。司令员杨勇(兼),副司令员段君毅(兼)。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含答案)【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段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名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答案】A 【解析】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考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2、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答案】B 【解析】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选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考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3、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长沙战役 B.北伐受挫 C.天京事变 D.安庆失守 【答案】C 【解析】1856年9月,天京事变发生,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后败亡。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危机。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4、太平天国后期,洪仁轩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盛世危言》 【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后期,"干王"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作为统"筹全局的建议。《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有个致命弱点是通篇未涉及农民和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5、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金陵机器局 C.马尾船政局 D.天津机器局 【答案】A 【解析】李鸿章筹备的伤害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可称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考点】洋务运动的兴起 6、近代中国向西方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向西方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洋务运动时期。 【考点】洋务运动的兴起 7、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C.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D.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答案】C 【解析】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集中反映了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论战开阔了知识分子眼界,解放了思想,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准备。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8.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仁学》 C.《人类公理》 D.《变法通义》 【答案】D 【解析】AC康有为的作品,B谭嗣同的《仁学》,D梁启超的《变法通义》。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9.1904年至1905年,为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日本与俄国 B.美国与英国

新四军将领名录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前夕,新四军将帅任职名单 (按编制序列排列) 元帅(1名): 陈毅:新四军代军长、军长。 大将(4名): 张云逸:新四军副军长。陈毅去延安后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 粟裕: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兼苏浙军区司令员 黄克诚: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兼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徐海东: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 上将(l3名): 赖传珠:新四军参谋长。 宋时轮: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军参谋长。 陈士榘: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 唐亮: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李克农:八路军、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 叶飞:新四军第一师兼苏浙军区副司令员。 钟期光:新四军第一师兼苏浙军区政治部主任。 刘震: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 洪学智: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兼苏北军区参谋长。 张爱萍: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 韦国清:新四军第四师副师长兼淮北军区副司令员。 贺炳炎:新四军第五师兼鄂豫皖湘赣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 傅秋涛: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兼皖江军区副司令员 【原创整理】开国少将以上新四军将领名录 中将(48名): 邓逸凡: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 谢有法:新四军津浦前线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陈康:新四军军部训练队队长 梁兴初:新四军独立旅旅长 刘兴元:新四军独立旅政治部主任 刘先胜:新四军第一师兼苏浙军区参谋长 王必成:新四军第一师兼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 张翼翔:新四军第一师兼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一旅旅长陶勇:新四军第一师兼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 刘培善:新四军第一师兼苏浙军区第二旅政委 张藩: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刘飞: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教导第一旅旅长 彭林: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教导第一旅政委 温玉成: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卢胜: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韩振纪: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参谋长 萧望东: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八路军由来

八路军由来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意设总指挥部,下辖三个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改编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后,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9月11日后,改称正、副总司令),下辖115师、120师、129师和总部特务团。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的番号原来是谁的呢? 第八路军原为粤军李济深的部队,1929年3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三次大整编时编为第八路军。后蒋介石为了拆散粤桂联盟,将李济深骗至南京汤山囚禁,又于次年4月将该路军解散。而115、120、129三个师的番号,原先是东北军的。1937年4月至6月,东北军各部按照2个师整编成1个师的原则进行整编时,115、120、129三个师因战绩不佳,连吃败仗,番号相继被撤销。 蒋介石虽然迫于形势勉强同意了国共联合抗日,但把红军改编(蒋介石称为收编)成国民党的正规部队,心里还是很不情愿。军政部长何应钦获知蒋介石的这一心事后,知道蒋有时很迷信,为了向蒋介石讨巧,于是建议在给予红军的番号上可以玩个花样,把整编桂系时空着的第八路军的番号授给红军。在东北军被撤销的番号中,随便找了115师、120师和129师三个番号给予了红军的三个师。 同时,老奸巨猾的何应钦又建议把红军划归防区为太原以北、大同以东晋察一带的第二战区,因为这里是日本人当时进攻的主要目标,这样就可以假借日本人的枪弹,让红军“为国捐躯”,从而达到消灭蒋介石和国民党视为心腹大患的共产党军队的阴险目的。 英勇的八路军就这样诞生了,115师、120师和129师三个曾经是败军番号的师,后来在林彪、贺龙、刘伯承等名帅的指挥下,均成为战果辉煌、屡建奇功、威名远振的雄师劲旅,115师、120师和129师也成为中外军事史上的著名番号。 八路军是改编时给的番号 18集团军是编战区给的番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