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

中医内科学-教学.
中医内科学-教学.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前言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

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

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

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概要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地位、任务,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及其依据,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特点,中医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各论分8 章,分别介绍56个常见病证以及各章所属病证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机述要、治疗要点等基本知识,

教学时数为108 学时,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由于受学时限制,总论各章让学生自学,各论部分只讲述36 个重点病证。如有条件可采用小班、小组讲课及住院

病人床边现场教学、门诊典型病例示教等实践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总论

[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2 .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的特点。

3 .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 .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 教学内容]

1 .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

2 .简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3 .简介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及其依据。

4 .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和发病学特点。

5 .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和证候学特点。

6 .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的特点。

7 .介绍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8 .说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指出注意与前期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的衔接,和与其后期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的关系。

[ 教学方法]

自学。

各论

眩晕

[ 目的要求]

1 .了解眩晕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眩晕的病因病机及风、火、虚与瘀血的病理变化在眩晕发病中的作用和

区别。

3 .熟悉眩晕各种类型的证候特点、治疗方法及常用方药。

[ 教学内容]

1 .介绍眩晕的证候特点及历史沿革。

2 .讲解眩晕的病因病机及风、火、痰与瘀血的特征和区别。

3 .详细讲解眩晕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瘀血阻络的证候

特点及治疗方法,重点讲解眩晕治疗的标本缓急以及各型治法、方药与加减。

4 .讲解眩晕的转归预后,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 教学方法]

1 .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胃痛

[ 目的要求]

1 .了解胃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大体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2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 .掌握胃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 教学内容]

1 .介绍胃痛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 .分析胃痛的病因病机,以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为基本病机,明确脏腑关系。

3 .叙述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讲解胃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以及“通”法的运用。

5 .详细讲解胃痛的证治方药。

6 .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为主。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腹痛

[ 目的要求]

1 .了解腹痛是临床上极常见的病证,大体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2 .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 .掌握腹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 教学内容]

1 .介绍腹痛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 .分析腹痛的病因病机,分清寒热虚实,以及不通则痛的基本病机。

3 .叙述腹痛的证候特征,诊断要点,以及与其他病证中所见腹痛的区别。

4 .讲解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明确“通”法在本病中的应用。

5 .详细讲解腹痛的证治方药。

6 .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间见习。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呕吐

[ 目的要求]

1 .了解呕吐是较常见病证,大体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2 .熟悉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 .掌握呕吐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 教学内容]

1 .介绍呕吐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 .分析呕吐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分为虚实两类,以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

3 .叙述呕吐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讲解呕吐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明确以降逆和胃为大法。

5 .详细讲解证治方药。

6 .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间见习。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噎膈

[ 目的要求]

1 .了解噎膈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2 .熟悉噎膈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 .掌握噎膈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 教学内容]

1 .介绍噎膈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 .分析病因病机,明确其分为虚实两类,及脏腑关系,指出虚证后期

3 .叙述噎膈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提示及时进行西医检查。

4 .讲解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注意顾胃气。

5 .详细讲解证治方药。

6 .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间见习。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泄泻

[ 目的要求]

1 .了解泄泻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2 .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 .掌握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 教学内容]

1 .介绍泄泻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 .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脾虚湿盛是基本病机。

3 .叙述泄泻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讲解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

6 .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间见习。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便秘

[ 目的要求]

1 .了解便秘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2 .熟悉便秘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 .掌握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候分类。

[ 教学内容]

1 .介绍便秘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 .分析便秘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有气血寒热虚实之别

3 .叙述便秘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讲解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在辨明气血寒热虚实情况下,运用通腑之法。

5 .详细讲解证治方药。

6 .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间见习。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黄疸

[ 目的要求]

1 .了解黄疽的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

2 .熟悉黄疸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 .掌握黄疸的临床证候特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 教学内容]

1 .介绍黄疽的定义与范围。

2 .讲述黄疸病因,外因多为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内因多为脾胃虚亏、内伤不足。其病理关键是湿。

3 .重点讲解黄疽病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 .详细讲解阳黄、阴黄、急黄证治方药。

5 .简介黄疸病证的调摄护理以及预防的具体措施。

6 .简介黄疸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间见习。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胁痛

[ 目的要求]

1 .了解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该病和范围,调摄与护理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2 .熟悉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3 .掌握胁痛的证候特征,诊断要点,证候分型的辨证论治。

[ 教学内容]

1 .介绍胁痛的定义与范围。

2 .讲解胁痛的病因病机,明确病位在肝胆。其病理特点为肝郁气滞气滞及血或湿热内阻,或肝阴不足,致使络脉失和,疏泄不利。

3 .重点讲解胁痛的证候特征.,辨证要点以及“通则不痛”治法在本病治疗中的运用。

4 .详细讲解胁痛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5 .简介胁痛病证的调摄护理,研究进展的概况。

[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间见习。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鼓胀

[ 目的要求]

1 .了解鼓胀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明确范围、历代沿革及研究进展。

2 .熟悉鼓胀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

3 .掌握鼓胀的临床证候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掌握鼓胀的证治方药。

5 .熟悉鼓胀的调摄护理。

[ 教学内容]

1 .介绍鼓胀的定义、历代认识及其范围。

2 .讲解鼓胀的病因、病性、病位以及气虚为本,气血水互结本标实的病理特点。

3 .讲解鼓胀证治分型及攻补兼施的论治规律、调摄护理。

4 .简介鼓胀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其成果。

[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间见习。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头痛

[ 目的要求]

1 .了解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范围及研究进展。

2 .熟悉头痛的病因病机与转归。

3 .掌握头痛的分类及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及与郁病、失眠、健忘、眩晕的鉴

别要点和证治内容。

[ 教学内容]

1 .说明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特点的常见多发病,也是有关疾病一个常见症状,

又是有疟疾病加重、转危一个先兆;了解内伤与外感两大类头痛及所讨论的范围。

2 .讲解头痛属外感者,以脉络阻闭为实,内伤者以脉络失养为虚的病机特点,

以及实证久不复,正气受损,转为虚实夹杂的虚证。

3 .讲解头痛以自觉头部疼痛,或痛在局部或痛及全头,又有内外之别:即外感

头痛以突然而作,其痛如破,痛无休止为特点;内伤头痛以病作而缓,绵绵而痛,时痛时止,日久不除为特点。

4 .重点讲解头痛的证治方药。

5 .简介头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间见习。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授课学时

理论内容学时见习内容见习学时感冒 3 肺系疾病 3

咳嗽 3 心系疾病 3

哮病 3 脑系疾病 3

喘证、 3

肺痈 3

肺胀 3

心悸 3

心痛 3

不寐3

汗证 3 血证 3 胃痛 3 呕吐 3 噎膈 3 腹痛 3 泄泻 3 痢疾 3 便秘 3 胁痛 3 黄疸 3 头痛 3 眩晕 3 中风 3 郁病 3 水肿 3 淋证 3 消渴 3 腰痛 3 虚劳 3 内伤发热 3 痹病 3 痿病 3 癌症 3 总学时108

三基中医内学科试题及答案(医师分册)

中医内科学 【A型题】 1.中风中经络之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宜选用 A.天麻钩藤饮B镇肝熄风汤C.半夏白术天麻汤D.地黄饮子E大定风珠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癫狂的病因病机 A.阴虚于下B邪陷心包C阳亢于上D.心神被扰E.神明逆乱 3.关格的病机多表现为 A.热证B心、肝、肾同病C实证D.脾、肾、心、肝同病E以上都不是 4.患者,男,58 岁。因失眠多梦半月余就诊。现不寐,入睡困难,心烦口苦,头重如裹,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治法是 A滋阴清热,镇心安神B疏肝泻热,佐以安神C.化痰清热,和中安神D益气镇惊,安神定志E. 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5.郁证的形成常以下列何者为先 A.血郁B气郁C.痰郁D.食郁E.热郁 6.黄疽早期治疗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除下列哪项之夕h 的治法,给邪以出路 A.清热B利湿C.通下D.解毒E.温化 7.患者腹大胀满不舒,早宽暮急,面色苍黄,院闷纳呆,神倦怯寒,四末不温,尿少不利,舌淡胖而紫,脉沉弦无力。其证候为 A寒湿困脾B脾虚湿困C.气滞湿阻D?脾胃虚弱E.脾肾阳虚 8.患者智能减退,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明显减退,神情呆钝,词不达意,头晕 耳鸣,懈怠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履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可诊断为 A肝肾阴虚证B脾肾两虚证C痰浊蒙窍证D.髓海不足证E淤血内阻证 9.患者,女,47 岁。前晚不慎受凉,突然出现呕吐,呕吐胃内容物及清水,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口不渴,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濡缓. 应诊断为何证 A.外邪犯胃型呕吐B饮食停滞型呕吐C痰饮内停型呕吐D.脾胃虚寒型呕吐E.肝气犯胃型呕吐 10.呕吐吞酸,暖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可辨为 A.肝气犯胃证 B.外邪犯胃证 C.胃阴不足证D?痰饮内阻证E.脾胃气虚证 11.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标实之证,除下列哪项外,均为常见 A.血癖 B.气滞 C.火邪 D.阴寒 E.痰浊 12.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小便赤涩,苔黄腻,脉滑数。其治法宜 A.清热和中,化湿止泻B清热解毒,调气行血C.清热除湿,健脾和中D.清热燥湿,凉血解毒.E. 清热导滞,调气行血 13.“脑风”、“首风”之名首见于 A.《证治准绳》a《普济方》C.《内经》D.《丹溪心法》E.以上都不是 14.由精神刺激诱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呼吸气粗,口嗒握拳,舌苔薄白,脉沉弦.可辨证为 A.痰厥B血厥虚证C气厥实证D.气厥虚证E血厥实证 15.正式提出“胸痹”病名的是下列哪部著作 A.《内经》B《金匮要略》C《圣济总录》D.《世医得效方》E.《证治准绳》 16.朦胀的治疗,使用逐水法的原则,下列哪项不适宜 A.病延日久,胀甚撑急 B.精神委顿,嗜卧 C.水去其七八即止 D.调补脾胃,以善其后 E. 常规治法无效 17.不属于痰浊闭阻证胸痹症状的是 A.舌苔白滑 B.胸闷轻,心痛重 C.气短喘促 D.肢体沉重 E.形体肥胖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一、感冒-解表达邪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二、咳嗽-祛邪利肺,扶正补虚。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病理:痰、火。 辨证: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三、哮证-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病机: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以痰为主。总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发作时病理: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四、喘证-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为主, 虚喘治在肺肾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为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腑。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病理:痨虫。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七、肺胀-有侧重地选用祛邪与扶正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瘀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互为影响。 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 辩证:标本虚实病情轻重 病位:肺-脾肾-心 八、肺痿(咳吐浊唾涎沫、气短)—补肺生津 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 病机: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九、心悸首辩证:虚实。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 病理:虚实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十、胸痹-祛邪治标,扶正固本 “补,通”标实尤重活血通脉、补虚尤重补益心气 病因:寒邪,情志,饮食,劳倦,体虚(无药食不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及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实证:气滞、血瘀、寒凝、痰浊, &、真心痛 病机:本虚标实病位:心,其本在肾 十一、不寐-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十二、头痛首辨外感、内伤。 外感所致属实,治疗以祛邪活络为主,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 病因:外邪、情志、饮食劳倦、体虚久病、 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跌仆损伤或久病入络 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病位:清窍、外感手足三阳内伤肝脾肾。 病理:痰湿、风火、血瘀。 十三、眩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病因:情志、饮食、年高肾亏、病后体虚、跌仆损伤、瘀血内阻。(无外感) 病机: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 病位:清窍,病变脏腑:肝脾肾。 病理:风、火、痰、瘀。虚 首辨:脏腑。 十四、中风 病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情志、气虚邪中。 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产生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虚(血虚、阴虚),致痹阻或血溢之外,脑之神明失用 病位:心脑,与肝脾肾相关。 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首辨:中经络、中脏腑。 十四(2)、瘿病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 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特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病位:肝脾,与心有关。 辩证: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及病情的轻重 十五、癫狂 初期: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火豁痰、化瘀通窍。 后期:补益心脾,育阴养血,调整阴阳 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先天不足。 病机:癫为痰气郁结,蒙蔽神机;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 病变:心肝,涉及脾胃,久伤肾。 病理:气、痰、火、瘀。 十六、痫病-豁痰顺气 病因:先天因素、七情失调、脏腑失调、脑部外伤 病机: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盛,神机受累,元神失控。病位:脑-五脏关联主责心肝久则首伤心脾继肝肾。 病理:风火痰瘀,痰为重要。首辨:病情轻重。 病理基础:肝脾肾损伤 十七、痴呆-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治标, 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 病因:年迈体虚、情志、饮食、久病耗损。 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病位:脑,与心肝脾肾有关。 本虚:阴精、气血亏虚, 标实:气、火、痰、瘀。首辨先天后天。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 十八、胃痛-理气和胃止痛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密切。 病理: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十九、痞满-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讲课讲稿

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

《中医内科学(上)》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码:1050101A 学时与学分:3学分/90学时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方向):五年制(中医)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上篇总论 第一章导言 目的要求 【熟悉】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 1、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自学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总的辨证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辨证原则: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治疗原则:调节整体平衡、审证求机论治、明辨标本缓急、把握动态变化、顺应异法方宜、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疗未病、重视调摄互利。 教学方式 以自学为主。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熟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方式 以自学为主。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自学

中医内科学三基试卷附答案

中医内科学三基试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计15分) 1、肾著 2、开鬼门 3、呷嗽 二、单选题(每题2分,计20分) 1、患者胸闷心烦不寐,泛恶嗳气,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 A.心肾不交B.心脾两虚C.肝火扰心D.痰热扰心E.心胆气虚 2、治疗痰湿中阻之眩晕的主方应选() A.二陈汤 B.半夏白术天麻汤 C.天麻钩藤饮 D.异功散 E.参苓白术丸 3、以腹痛的部位辨证,胁痛,少腹疼痛者,多属() A.肝经病证B.脾胃病证C.肠痈D.小肠病E.膀胱病 4、感冒之名最早见于() A.《仁斋直指方》B.《诸病源候论》C.《医学源流论》

D.《丹溪心法》E.《证治汇补》 5、治疗鼻衄热邪犯肺证的最佳选方是() A.银翘散B.沙参麦冬汤C.泻白散D.桑菊饮 E.清燥救肺汤 6、外邪犯胃胃痛的发病以何邪最为常见() A.风邪B.暑邪C.寒邪D.湿邪E.热邪 7、下列哪项不是风湿热痹的特点() A.局部灼热红肿 B.痛不可触 C.得冷则舒 D.肌肤麻木不仁 E.游走性关节疼痛 8、治疗泄泻初起不宜() A.分利B.消导C.疏解D.清化E.固涩 9、痰湿蕴肺型咳嗽的主证特点为:() A.咳声气促、痰多质粘B.咳声重浊、痰黄量少C.咳嗽频剧、痰少而粘D.咳声重浊、痰多胸闷E.咳嗽气促、痰黄稠厚 10、积聚的病位主要在() A.肺肾B.肝肾C.肝脾D.肝胆E.脾肾 三、多选题(每题3分,计15分) 1、黄疸消退后调治肝脾不调证的代表方剂是()

A.茵陈四苓散B.柴胡疏肝散C.归芍六君子汤D.逍遥散E.鳖甲煎丸 2、鼓胀病后期导致的危重证侯有() A.大量呕血B.神昏谵语C.虚脱D.痉厥E.鼻衄、齿衄3、疫毒痢热入心营宜用() A.白头翁汤B.真人养脏汤C.犀角地黄汤D.紫雪丹 E.参附汤 4、膏淋的虚证可选用的方药有() A.膏淋汤B.程氏萆解分清饮C.补中益气汤 D.七味都气丸E.金匮肾气丸 5、真心痛,寒凝气滞者可选用() A.枳实薤白桂枝汤B.苏合香丸C.生脉散D.当归四逆汤 E.麝香保心丸 四、问答题(每题10分,计30分) 1、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如何鉴别?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单元感冒 1感冒之名最早见于::《仁斋直指方》。2感冒的病机主要在于:卫表失和。3实行感冒的特点:传染性大,病情较重,不限季节,易于流行。4感冒的发病季节以:冬春。5感冒的主因:风。6明确提出“时行感冒”的是:《类证治裁》。7暑湿感冒,暑热偏盛,热盛烦渴:黄连香薷饮。8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虚体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证: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第二单元咳嗽 1最早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的著作:《景岳全书》。2咳嗽初起忌用:棵子,五味子。3外感咳嗽的资料原则是:祛邪利肺。4“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内经》。5最早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的是:张景岳。6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鉴别:病程的长短。起病的缓急。疾病的新久。属实属虚。7 外感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4痰湿蕴肺证: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咳声重浊,痰多胸闷)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 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干咳,咳声短促,脉象细数) 第三单元哮证 1哮病大发作期的病理性质:邪实。2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在于:痰阻气闭。3哮病最主要的发病诱因是:气候突变。4哮病的别名:呷嗽。哮吼。哮喘。齁齃。5哮病的宿根:痰。6寒哮久发易伤内脏,一般伤及:肺脾肾。7哮病之病名最早见于《丹溪心法》。8明以后首先提出‘哮’与‘喘’为两个不同病症的医 著始于:《医学正传》。9‘最早阐明哮喘病机为痰:朱丹溪。10哮病发作时以斜实为主,辨证应当分清: 寒热。11 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咳痰稀薄多沫咯吐不爽)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7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8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第四单元喘证 1最早提出喘证虚实分类法的:《景岳全书》。2实喘的表现:呼吸深长。气粗声高。痰鸣咳嗽。脉数有力。 3虚喘的治疗尤当重视:治肾。4实喘的治疗原则:祛邪利气。5喘脱的病机为:肺气欲竭,心肾阳衰。6喘证持续不已的病位在:心。7 实喘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痰多稀薄带泡沫,恶寒发热)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恶寒无汗,咳吐黄稠痰)

中医内科学重点考试必过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 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降。 治则:解表达邪。 2)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一种症候。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治则:外感咳嗽,祛邪止咳;内伤咳嗽,扶正补虚。 证型: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 不能平卧。 病机:外邪触动伏痰。 治则:发则治标,平时治本。 分型: 1.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4)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5)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疮疡的一种病征,属内痈之一。 病机:血瘀。 治则:祛邪。 证型: 1.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6)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病,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 主要临床特征。 7)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 证。 8)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治疗原则:心悸应分虚实论治。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9)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病机:心脉痹阻。 治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证型: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10)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 的不足。

中医内科学方药总结

一、感冒 1.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汤加味加减 3.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体虚感冒 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玉屏风散) 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咳嗽 1.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加减(凉燥——杏苏散)2.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4)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三、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 病久,阴盛阳虚——苏子降气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麦冬汤,三子养亲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托—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生脉散 2)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阳虚-真武汤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中医内科学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内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1.时行感冒与感冒风热证的区别点,关键在于:(D) A.恶寒的轻与重 B.发热的轻与重 C.咽喉肿痛与否 D.有无流行性 E.脉数与否 2.治疗咳嗽,应以治肺为主,还应注意治:(A) A.肝、脾、肾 B.心、肝、肾 C.心、脾、肾 D.心、肝、脾 E.肝、胃、肾 3.喘证的病变部位在:(B) A.心、肺 B.肺、肾 C.心、肾 D.脾、肾 E.肺、脾 4.肺胀痰浊壅肺证的治法是:(A) A.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B.宣肺化痰,止咳定喘 C.宣肺定喘,健脾益气 D.健脾化痰,宣肺定喘 E.健脾化痰,补土生金 5.肺痨的外在致病因素是:(B) A.燥邪 B.瘵虫 E.痰浊 D.瘀血 E.水饮 6.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应首选:(D) A.玉屏风散 B.六味地黄丸

C.一贯煎 D.当归六黄汤 E.生脉散 7.尿血与血淋的鉴别,主要在于:(D) A.尿色的深浅 B.尿量的多少 C.尿味的情况 D.有无尿痛 E.以上均非 8.胸痹重证,阴寒极盛者,其治法是:(C) A.散寒化痰通络 B.理气通阳化瘀 C.芳香温通止痛 D.益气温阳散寒 E.回阳救逆固脱 9.不寐实证,其病位多在:(E) A.心、脾、肾 B.心、肝、小肠 C.心、肺、大肠 D.心、脾、肝 E.肝、胃、心 10.气厥实证反复发作的原因,常是:(A) A.精神刺激 B.头部外伤 C.嗜食肥甘 D.思虑过度 E.先天禀赋 11.痫证风痰闭阻的治法是:(A) A.涤痰熄风,开窍定痈 B.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C.涤痰开窍,化瘀通络 D.熄风开窍,化痰定志 E.化痰通络,镇心安神 12.胃痛的治疗,主要是:(C) A.调肝理气止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讲述

中医内科学教案 讲授课程:中医内科学 授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 授课年级:授课教师:

病历一: 一患者三年来有胃痛史,经常服用某老中医中药而缓解。某晨患者感腹痛,自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是“胃肠积火、腑气不通(患者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剂药后疼痛加剧。其家人请老医生复诊,答曰:需二、三剂才能见效,不用焦急。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往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漏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 2、腹痛与胃痛及其它内科病症中出现的腹痛症状相鉴别。 (1)腹痛与胃痛:部位、兼症、联系 (2)腹痛与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腹痛与霍乱:吐泻交作。 (4)腹痛与积聚:腹中包块。 (5)腹痛与鼓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腹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 1、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 ①辨虚实 ②辨寒热 ③辨气滞 ④辨血瘀 ⑤辨伤食痛 (2)辨腹痛部位(大腹、脐腹、胁腹、少腹、小腹) 2、治疗要点 (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如何理解“通”法: 《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五、分证论治 讲授方法: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内容: (1)寒邪内阻 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更甚。 兼次症: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紫苏: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 寒气上逆,腹中雷鸣切痛,呕吐者,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 内外皆寒,腹中冷痛,身体疼痛者,以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 寒滞肝脉,少腹拘急冷痛者,以暖肝煎暖肝散寒;10min 25min

临床医师临床“三基”理论考试试题【中医内科学】

临床医师临床“三基”理论考试试题【中医内科学】

2015年01月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临床医师临床“三基”理论考试 试题【中医内科学】 姓名科别考试日期 2015年01月日 一、选择题(答案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10题,总共20分) 1、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宜( B ) A、补肺,宁心,补肾 B、补肺,健脾,补肾 C、补肺,补肝,补肾 D、补肺,健脾,宁心 E、补肺,健脾,补肝 2、胸痹疼痛,服药后难以缓解者,是胸痹 ( D ) A、轻症 B、顺症 C、重症 D、危症 E、以上都不是 3、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兼胸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可选主方 ( A ) A、柴胡疏肝散 B、血府逐瘀汤 C、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D、参附汤合右归丸 E、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4、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伴尖叫与二便失禁,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有力。可诊断为( B ) A、中风病风痰阻络证 B、痫病风痰闭阻证 C、郁病痰迷心窍证 D、厥证气厥实证 E、癫病痰气郁结证

5、智能减退,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明显减退,神情呆钝,词不达意,头晕耳鸣,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履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可诊断为( A ) A、髓海不足证 B、脾肾两虚证 C、痰浊蒙窍证 D、肝肾阴虚证 E、瘀血内阻证 6、由精神刺激诱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呼吸气粗,口噤握拳,苔薄白,脉沉弦。可辩证为( D ) A、痰厥 B、血厥实证 C、血厥虚证 D、气厥实证 E、气厥虚证 7、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苔白厚腻,脉沉滑。可诊断为( B )A、痞满湿热阻胃证 B、痞满痰湿中阻证 C、胃痛湿热中阻证 D、痞满肝胃不和证 E、呕吐痰湿中阻证 8、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可辩证为 ( C ) A、外邪犯胃证 B、痰饮内阻证 C、肝气犯胃证 D、胃阴不足证 E、脾胃气虚证 9、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者,其疼痛属性为( E ) A、寒痛 B、热痛 C、虚痛 D、瘀痛 E、气滞痛 10、素有胸胁胀痛,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质淡红,脉弦。可辨证为 ( B )

中医内科学考试要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要点 第一章:肺系病证 感冒 1各家学说: A北宋。《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 B朱丹溪创立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C明清时期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D林佩琴。《类证治裁》对虚人感冒提出“扶正去邪”的治疗原则,并明确提出“时行感冒”。 2病证特点: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痛脉浮。 3病因病机:六淫、时行病毒侵犯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4病位:肺卫。 5病证鉴别: A风温—病势急、寒战高热神昏谵妄。 B流感—症状重、发病急、传变快,具有流行性与传染性。 6辨证要点: A辨风寒、风热、暑湿。 B辨时行与普通感冒。 C辨体虚感冒—气虚与阴虚。 7病证治则:解表达邪或解表宣肺。 8病证分治: A风寒—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B风热—发热重恶寒轻、脉浮数—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C暑湿—身热恶风肢体酸重,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苔薄黄腻脉濡数—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者—合六一散或加赤茯苓)。 D虚体感冒: ○1气虚—恶寒发热无汗,素神疲气短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益气解表—参苏饮。 ○2阴虚—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9预防调护: ○1慎起居适寒温。○2注锻炼强体质。○3易感者每天按迎香穴、冬春服贯众汤、夏暑服藿佩汤。○4时感流行可服贯众、板兰根、生甘草汤预防;室内食醋熏蒸消毒、加热消毒2小时每日一次。○5发热者适当休息,饮食宜清淡。○6药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趁温热服。○7得汗、脉静、身凉为病邪外达之象。 咳嗽 1各家学说: A咳嗽最早见于—《内经》,其《素问》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B明.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C《医学心悟》进一步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肥厚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通过对中职卫校中医类专业的中医内科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并结合多種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以便使中医内科学的教学适应当前所需。 标签:中医内科学;教学;学生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辨证论治规律、转归预后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前期各门中医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归宿之一,又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现状,并对形成中医类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起到核心作用。因此,学习和掌握好该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1 中医内科学的理论教学 1.1中医内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多年来在中职卫校的《中医内科学》的理论教学中,发现中医内科学病证复杂,直观性相对不强,且涉及相关知识较广,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概念容易混淆,或虽然能诊断出病名,但无从下手辨证施治,或难以推测疾病的转归,不能形成中医内科学完整的临床思维和治疗方法。根据存在的问题,关键是抓好教学的“三环节”[1]。①深刻理解定义:定义是各个病证的高度概括,它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一定要把定义讲清楚,讲透彻,重要之处要反复强调。②重点掌握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每一个中医内科病证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讲解的重点。理解了病因病机,就掌握了疾病的核心,就使病证知识的内容系统化成为可能,学生掌握起来也就比较容易。③证型的熟记:熟记证型,不仅可以轻松应付考试,也可以在临床实际中应用自如,所以必须熟记每一个病证的证型。这就要求,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记忆,如:联想法、对比法、趣味记忆法等等。 1.2中医内科学教学思维模式的探讨中医内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临床课程,它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多种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故开展多种教学思维模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笔者采用顺向思维、点面思维、中西互参、创造性思维等多种思维模式的应用[2],使中医内科的理论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贴近当代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学效果突出。 2 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教学 2.1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临床思维。中医内科学阐述的是内科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诊断、临床证候、证治规律及其理论的学术源流,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规律,课程知识涉及到各科基础知识及多系统疾病。怎么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浅显化?关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 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 粉。 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 减。 六、肺胀: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七、肺痈: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八、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平补镇心丹加减。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4、水饮凌心;震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

中医内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重点中医内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1. 时行感冒与感冒风热证的区别点,关键在于:(D) A. 恶寒的轻与重 B. 发热的轻与重 C. 咽喉肿痛与否 D. 有无流行性 E. 脉数与否 2. 治疗咳嗽,应以治肺为主,还应注意治:(A) A. 肝、脾、肾 B. 心、肝、肾 C. 心、脾、肾 D. 心、肝、脾 E. 肝、胃、肾 3?喘证的病变部位在:(B) A. 心、肺 B. 肺、肾 C. 心、肾 D. 脾、肾 E. 肺、脾 4. 肺胀痰浊壅肺证的治法是:(A) A.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B. 宣肺化痰,止咳定喘 C. 宣肺定喘,健脾益气 D. 健脾化痰,宣肺定喘 E. 健脾化痰,补土生金

5. 肺痨的外在致病因素是:(B) A. 燥邪 B. 瘵虫 E.痰浊 D. 瘀血 E. 水饮 6. 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应首选:(D) A. 玉屏风散 B. 六味地黄丸 C. 一贯煎 D. 当归六黄汤 E. 生脉散 7. 尿血与血淋的鉴别,主要在于:(D) A. 尿色的深浅 B. 尿量的多少 C. 尿味的情况 D. 有无尿痛 E. 以上均非 8. 胸痹重证,阴寒极盛者,其治法是:(C) A. 散寒化痰通络 B. 理气通阳化瘀 C. 芳香温通止痛 D. 益气温阳散寒 E. 回阳救逆固脱 9. 不寐实证,其病位多在:(E) A. 心、脾、肾 B. 心、肝、小肠 C. 心、肺、大肠

D. 心、脾、肝 E. 肝、胃、心 10. 气厥实证反复发作的原因,常是:(A) A. 精神刺激 B. 头部外伤 C. 嗜食肥甘 D. 思虑过度 E. 先天禀赋 11. 痫证风痰闭阻的治法是:(A) A. 涤痰熄风,开窍定痈 B. 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C. 涤痰开窍,化瘀通络 D. 熄风开窍,化痰定志 E. 化痰通络,镇心安神 12. 胃痛的治疗,主要是:(C) A. 调肝理气止痛 B. 调肝和胃止痛 C. 理气和胃止痛 D. 调理脾胃止痛 E. 调肝理脾止痛 13. 治疗噎膈气虚阳微证,偏于肾虚者,应首选:( D) A. 启膈散 B. 五汁安中饮 C. 通幽汤 D. 右归丸 E. 左归丸 14. 呕吐的病位在:(B) A. 肠肝、脾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供公共人文管理专业医学法学方向使用) 1前言 【课程目的】 屮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Z—。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医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 【课程内容简介】 本教学大纲的内容列有39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72学时,无课堂见习,有课间见习。 本大纲的实施以讲授为主,按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配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较好的理解、掌握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 2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 【目的要求】 1.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耍点、以及风寒、风热、醫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2.熟悉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3.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其病因及预后. 教学内容】 1.介绍四吋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2.叙述感冒的病机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3.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 4.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用银翘散加减;暑热感冒用消热祛湿解农法,新加香需饮加减。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 5.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 【授课方法与学时】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1课时。 第二节咳嗽 【日的要求】

中医培训计划

2010年安泽县中医院中医药人员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中医药人员掌握中医中药相关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开展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 的诊疗服务; (二)培训方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中医药人员培养机制,如外出参观学习、上级 医院进修、中医类别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三基继续教育、专家专题讲座、疑难会诊讨论、参加学术会议等; 2.搭建发挥社区中医药人员作用平台,如建立中医团队,参与全科团队工作,在社区、家 庭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药“六位一体”特色服务; (三)人员培训既要保证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医学知识不断更新,也要保证正常的医疗秩序; (四)各类人员培训具体要求: 1.中医类别医师 (1)已在卫生机构中从事中医药服务工作。 (2)新进入医院工作的中医类别医师。 (3)按“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开 展“缺什么,补什么”的继续教育。 (4)按照国家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要求,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五)培训内容 2010年1月15日主讲人:郝明亮 主讲内容:胁痛的中医治疗 2010年3月19日主讲人:宋刚明 主讲内容:丹毒 2010年5月14日主讲人:翟根富主讲内容: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2010年7月16日主讲人:郝天根 主讲内容:鼻衄的中医治疗 2010年9月17日主讲人:郝明亮 主讲人:阴阳五行学说 2010年11月19日主讲人:张红林主讲人:中药配伍禁忌 安泽县中医医院医务科 2010年01月05日 2011年安泽县中医院中医药人员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中医药人员掌握中医中 药相关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开展中医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