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学

敦煌文学
敦煌文学

一、敦煌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

敦煌文学概念:所谓敦煌文学,指保存或仅存于敦煌莫高窟的,以唐、五代、宋初写卷为主的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

要点:

1、以写卷为主,也包括莫高窟壁画榜题、石窟供养人题记等形式的作品。

2、既可以是仅存也可以是不仅存于莫高窟的文学作品。

3、以唐、五代、宋初为主。

4、涵括文学现象等其他方面。

分类有:

1、讲唱文学:讲经文、变文、因缘、词文等

2、曲辞文学:曲子词、俚曲小调、佛曲等

3、诗歌

4、赋体文学

5、小说:志人志怪类、话本

6、散文:世俗应用文、佛教应用文、碑铭赞

表、牒、书、启、碑、铭、传、记、文、录、帖、说、邈真赞、祭文、序、跋等

敦煌学一词由史学家陈寅恪在1930年提出。当时的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具体包括5个分支领域:

①敦煌石窟考古

主要考订各个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②敦煌艺术

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遗书

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护

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

⑤敦煌学理论

主要包括敦煌学的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等。

对于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宽度与广度,学术界有不同意见。国际上有广义敦煌学与狭义敦煌学之说,但不论研究范围的宽泛或狭窄,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学为基础,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个特点是没有疑义的。

20年来,中国敦煌学发展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文献的整理和刊布。

1981—1986年,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由台湾新丰文公司出版,共140巨册,影印英国、法国、中国大陆及已经刊布的敦煌汉文文书。1990年台湾和大陆合作出版了63册的《敦煌大藏片经》,以北京图书馆所藏为主,兼及英法所藏的部分敦煌写经。1990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图书馆合作编辑的《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大型图册15卷,图册利用最新摄影印刷技术,图版清晰。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俄罗斯及国内有关部门合作,从1992年起陆续出版《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已刊出的是《俄藏敦煌文献》和《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

文献》等图录。

二:是系统系列的研究著作。

如周绍良主编的《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1996年)是第一次按学科和专题对敦煌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的高水平著作,作者付出了十几年劳动;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的《敦煌学导论丛刊》和《敦煌丛刊》,作者有大陆、台湾和外国人,主力作者是大陆学者。

三:是宗教文化出版社的《藏外佛教文献》丛书。

四: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敦煌学大辞典》

这部由季羡林先生主编、100多位专家耗时13年撰稿的著作,可称得上百年敦煌学的总结性之作。

五:是敦煌石窟保护和艺术研究居于世界前列。

敦煌研究院和它的前身敦煌艺术研究所和国内的其他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完成了南区一段的加固工程,使南大像以南的洞窟得到了保护,通道互相连接,与中区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在清洗烟熏壁画方面也取得进展,使被日俄匪军烟熏黑的初唐壁画露出了优美的风姿。敦煌研究院还与涂料研究所合作,对壁画颜色褪变的原因进行了科学化验和分析研究,对壁画起甲原因也进行了研究和防治。与美国盖蒂基金会与兰州大学对石窟顶部的固沙问题进行了合作研究。

六:是敦煌文献的利用也有新的突破。

沙州归义军史的研究始终吸引着众多的敦煌学者。我国学者已基本搞清了自张议潮起历任归义军节度使的世系年代,以及张曹两姓执政时期的政治史脉络,对归义军政权与于阗、甘州回鹘通婚及其关系的研究也在深入。敦煌出土的唐代均田、差科、赋役、户籍等文书,以及手工业、商业等有关政治、法律、军事、经济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文书的分类及综合研究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对寺院经济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姜伯勒《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

七:是对敦煌语言文学研究成绩斐然。

敦煌文学研究歌辞、诗歌、变文、俗赋等方面出现了一大批考证翔实,内容丰富的专著和论文。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理论上开展了对敦煌文学概念及范围的探讨。

另外,少数民族历史语言、音乐舞蹈、科技及宗教的研究也获硕果。

特点:

1、模糊性:范围、作者、时间、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体裁

2、地域性:《敦煌廿咏》、《张议潮变文》等

3、民俗性:变文、话本、曲子词、俗赋

4、宗教性:讲经文、变文、佛曲、佛教应用文

二、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

清朝末年,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学者泛称之为“变文”,变,是改编,改写的意思。

佛教东传,翻译注释大量涌现,但一般民众仍难接受,所以约东晋以来,有些和尚就用浅近的方法如“唱导”来传教。唱导讲究声,辩,才,博。其留下的底本称之为“讲经稿”。稿中每每穿插许多故事,遇到人名地名更是极尽铺张,故事部分畸形膨胀,后来逐渐演变,趋向于以故事为主题的方向发展,佛经本身则变成了故事的素材。这种作品,就称之为“变文”。

【又】变文是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变”指“经变”,佛教用语。以佛经的内容为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即变文。“变文”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的俗讲,连说带唱,后来内容扩大,也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1899年敦煌千佛洞从佛经中发现大量唐代变文钞本,即敦煌变文。

归纳为三大类:

1、佛经故事题材内容

a.佛陀故事题材:《太子成道经》(《悉达太子修道因缘》、《太子成道变文》、《八相变》)、《破魔变》、《双恩记》

b.佛弟子及信众题材:《难陀出家缘起》、《丑女缘起》、《欢喜国王缘》、《降魔变文》

c.佛教中的孝道题材:《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d.佛法论辩题材:《维摩诘经讲经文》

2、民间故事题材内容:民间百姓的审美情趣

a.对故土的依恋情怀:《王昭君变文》

b.百姓的痛苦:《孟姜女变文》(“妇人决裂感山河,大哭即得长城倒” //“若是儿夫血入骨,不是杞梁血相离”)

c.忠孝与贞节:《舜子至孝变文》、《董永变文》、《秋胡变文》(“玉面映红妆,金钓蔽采桑。眉黛条间发,罗襦叶里藏。颊夺春桃李,身如白雪霜。” //“仰赐黄金二两,乱采一束。”)妻贞孝两全,秋胡于国不忠,于家不孝。

3、历史故事题材内容

a.历史人物:《伍子胥变文》、《汉将王陵变》、《捉季布传文》(周谥、朱解)、《李陵变文》

b.敦煌的当代历史故事:《张议潮变文》、《张淮深变文》

三、敦煌变文的艺术成就

表现在三个方面:

1、讲唱结合,散韵兼用

讲解部分半文半白:《汉将王陵变》中:“忆昔刘项起义争雄,三尺白刃,博(拨)乱中原。东思禹帝,西定强秦。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大陈七十二陈,小陈三十三陈,陈陈皆输他西楚霸王。”

讲解部分兼用骈文:《破魔变》中:“侧抽蝉鬓,斜插凤钗;身挂绮罗,臂缠璎珞。东邻美女,实是不如;南国娉人,酌(灼)然不及。玉貌似雪,徒夸洛浦之容;朱脸如花,谩说巫山之貌。行云行雨。倾国倾城。人飘五色之衣,日照三珠之服。仙娥从后,持宝盖以后随;织女引前,扇香风而塞路。召六宫彩女,发在左边;命一国夫人,分居右面。直从上界,来到佛前,歌舞齐施,管弦竞奏……”

2、表现出奇特的想象和夸张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对地狱的想象、《降魔变文》中舍利弗与劳度叉半法六个回合(宝山:金钢力士,水牛:狮子,水池:白象,毒龙:金翅鸟,鬼怪:毗沙门天王,树:风)《丑女缘起》中的夸张

3、初步运用生动的情节来刻划人物性格,塑造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丑女缘起》中佛教人物的人性化,损害的心灵,具有人格尊严;《伍子胥变文》中与子尚的对比,耿耿于怀、刚毅玩强;《李陵变文》以情节写心理;《难陀出家缘起》人物表象鲜明生动

敦煌学参考书目

敦煌学参考书目 1、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锡厚《敦煌文学源流》,作家出版社,2000年。 3、伏俊琏《敦煌文学文献丛稿(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 4、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6、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7、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8、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三秦出版社,2009年。 9、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新华出版社,1993年。 10、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1、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12、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13、郑炳林、王晶波《敦煌写本相书校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 14、王三庆《敦煌类书》,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15、姜伯勤、荣新江、项楚《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 台北新文丰

出版公司, 1994年。 16、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17、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 18、《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五),文物出版社,1982—1987年。 19、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20、贺世哲《敦煌石窟论稿》,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 21、李玉珉《中国佛教美术论文索引(1930—1993)》,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1997年。 22、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同朋舍,1937年。 23、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吉川弘文馆,1995年。 24、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7年。 25、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6、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27、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8、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 29、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增订版),同朋舍,1982年。 30、上山大峻《敦煌佛教の研究》,平河出版社,1990年。 31、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上海书店,1993年。

敦煌讲唱文学中的佛教文化

2004年5月第20卷第3期 唐都学刊 Tangdu Journal May.2004Vol.20No.3 收稿日期:2003-12-15 作者简介:钟海波(1965-),男,陕西子洲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敦煌讲唱文学中的佛教文化 钟海波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敦煌讲唱文学中宣扬佛教文化的作品占很大比例,其主要内容表现禁欲修炼观,因果报应观,六道轮回和天堂地狱观等,这些作品明显混合着儒家和道家思想文化,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敦煌;讲唱文学;佛教文化;因果报应观;天堂地狱观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04)03-0031-03 一、敦煌地区积淀深厚的佛教文化 敦煌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中转站,接触佛 教文化较早。约在两汉三国时,已有佛徒在此传道。西晋时,敦煌已有寺院,也出了一些佛经翻译家。最著名的翻译家竺法护世居敦煌,他组织了自己的译场,在此翻译了大量佛经。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宾文士侯征携《修行道地经》至敦煌。南北朝时,敦煌佛教空前发展。最著名的翻译家昙无谶在此活动,翻译了大量佛经。宾僧人昙摩密多由龟兹来到敦煌“建立精舍,植榛千株,开园百亩,房阁池沼,极为严净”,他也通过译经、讲学传播佛教文化。此外,著名高僧鸠摩罗什、竺法乘、竺佛念、释宝云也曾在此活动。 唐五代时,敦煌佛教文化臻于鼎盛。唐代,太宗佛道并重,武后专崇佛学。太宗令敦煌吏民“赴流沙迎接”玄奘东归。武则天利用佛教为自己登基大造舆论,在莫高窟建造33米弥勒大像,附会她是“弥勒下世”。吐蕃统治敦煌67年,佛教得到独尊,佛教文化成为压倒其他文化的核心文化。这样形成晚唐以后社会各阶层普遍崇佛的风尚。沙洲军事统帅、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信仰佛教。他执掌敦煌政事时,兴建佛寺,广度僧尼,还设置了管理佛事的专门机关。五代时,中原社会动荡,敦煌地处偏远,和平安定。太保曹议金重视佛教,他统治时敦煌佛教文化活动十分活跃。 二、佛教文化在敦煌讲唱文学中的表现 1.灭欲修炼思想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学说,主要包括四圣谛说、十二因缘说、业力说、无常说与无我说等,其核心是四圣谛说和三法印说,它们主要阐发佛教的人生观。其中,四圣谛说包括苦谛、 集谛、灭谛、道谛四方面内容。苦谛指生命之苦。由于众生为无常患累所逼,不能自主,因此没有安乐性,只有痛苦性。生命的无常是生命痛苦的根本原 因和基本标志。[1](P73) 灭谛指人灭尽贪欲就可以灭除痛苦的根源,亦即人只要抛弃对外在物质的追求,断除私心邪念,尤其是对爱情、生存、金钱、权力的欲望,多多行善,来世才会有好运,从而证得了“正觉”(大智能)得到完全解脱,成为“佛陀” (大彻大悟的觉者)。这就要求佛教徒通过灭欲修炼实现成佛目的。 然而修炼者要断灭与生俱来的本能与欲望十分艰难和痛苦,必须有超人之毅力与勇气。 敦煌讲唱文学中《破魔变文》(P.2187)和《维摩 变文》 (P.3079)用象征手法描述释迦牟尼与维摩居士修炼过程中艰难的心灵历程,赞颂他们刻苦修炼的崇高精神,以指引人们修炼。《破魔变文》写悉达多太子为普度众生,舍弃王位,去雪山苦修道行。六年后下山入到尼连禅河沐浴,洗去多年污垢,金光闪现,后来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当他进入禅思妙境时,魔宫波旬王派众魔扰其道心。王子发其定力驱走妖魔。魔王的三个女儿为解父忧来到下界,以其美色扰乱太子不让他修成正果。这三个魔女一个个肌肤胜雪,貌美如花,倾国倾城,悉达多王子又以其 ? 13?

智慧树知到《敦煌学探秘》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敦煌学探秘》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敦煌莫高窟第()窟壁画中,表现了张骞应征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的场景。A:320 B:323 C:328 D:275 答案: 323 2、西汉时期,对西汉威胁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是() A:大月氏 B:大宛 C:匈奴 D:乌孙 答案: 匈奴 3、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概念有两个认识来源 A:托勒密的《地理志》 B: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 C: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 D:亨利·玉尔的《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 答案: 托勒密的《地理志》,亨利·玉尔的《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 4、连结东西方贸易的商道——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 A:对

答案: 错 5、西汉时,管辖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行政机构是()A:使者校尉 B:西域都护 C:河西四郡 D:西域长史 答案: 西域都护 第二章 1、()被余秋雨称作是“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A:蒋孝婉 B:王圆箓 C:汪宗翰 D:杨秀才 答案: 王圆箓 2、藏经洞原本是()的禅窟。 A:吴绪芝 B:杨休明 C:洪? D:乐僔 答案: 洪? 3、藏经洞的开凿并不是为了收藏佛经的。

B:错 答案: 对 4、藏经洞现在的编号是第()窟。 A:16 B:61 C:1 D:17 答案: 17 5、关于藏经洞的封闭原因,荣新江先生持避难说。他认为最有可能促成藏经洞封闭的事件是:()年,于阗王国被黒韩王朝所灭一事。 A:1035 B:1006 C:1004 D:1002 答案: 1006 第三章 1、斯坦因是法籍匈牙利人? A:对 B:错 答案:B 2、下面不属于斯坦因著述的是 A:《发现藏经洞》

敦煌文书

敦煌文书《新集两亲家接客随月时景仪》初探 一、文书信息 该文书编号为p.2042(背),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全文(残)二十五行,行字不等,共574字,整幅书于同一纸上,字迹虽不甚工整,但对于较好释读全文尚无大碍。 该文书题为一卷,实际是写至一半而止,篇末同纸另写有佛经四行,内容与该文书无关。该文书性质为书仪,内容是亲家双方的往来书信用语。 二、释文 1新集两亲家接客随月时景仪一卷并序 2若夫立身之道,以礼为先,敬爱其亲,谦恭是本。故《礼记》云:“礼经三百, 3威仪三千,道德二仪,非礼不威;教训正俗,非礼不备。”若夫长幼婚姻, 4岂无褒誉?临时怆悴,目不知所措。今撰编次汉明,节候寒温,对答 5往来,具陈于后。正月,首春,犹寒。主人先叙云:“三阳初发,同 6庆新年,暄景向林,寒风渐散,蒙赐婚眷,敢慕高门,不胜戴荷。客答云: 7“节气共同,清阳之首,万物含春,暄景尚林,余寒渐散,幸蒙高眷, 8许接清颜,得诣门庭,不胜战悚。”二月,仲春,渐暄。主人先叙云: 9“春仲和景,百草争新,柳色含春,梅花艳变,蒙赐婚眷,喜接清颜,贵 10客来过,不胜戴贺。”客答云:“节气共同,清阳叙中,应节和风,景 11色辉林,花开俪色,持奉高德,喜接清颜,不胜战悚。” 12三月,季春,□寒。主人先叙云:“清阳来景,瑞色含辉,渌柳 13垂條,花开艳□,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贺戴。”客答云:“ 14节气共同,时当春末,柳絮飃飗,蝶蜂游花,光鲜物丽,蒙赐婚 15眷,得诣高门,不胜战悚。”四月,孟夏,渐热。主人先叙云:“朱明首 16夏,渐向炎光,鸟转□林,□绿居树,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戴贺。” 17客答云:“节气共同,时当首夏,渐向炎光,□转清拔,蝶气黄业,忽 18 □颜色,战悚难胜。”五月,仲夏,盛热。主人先叙云:“夏中之节,暑气 19炎毒,蒙赐婚眷,喜接清颜,贵客来过,不胜战悚。”客答云:“节气共同, 20时当炎毒,太阳艳□,蒙赐婚眷,得诣高门,不胜战悚。”六月,末夏,暑热。 21主人先叙:“朱明末景,炎气飃飗,三伏热□,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戴 22贺。”客答云:“时候共同,时当炎□,暑气林交,向逼□□,朱明叙末,得诣 23高门,不胜战悚。”七月,孟秋首,余热。主人先叙:“□□□节, 24风散余炎鹊应天河蝉声□起蒙赐婚眷贵客 25不胜戴贺。”客答云:“时候共同,时当秋首……。”(下阙)

敦煌石窟简介

敦煌石窟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1924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其中一些贪官私藏了一些,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最后只剩下八千多件了 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建窟最早,内容最丰富。其余石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西夏和元代的作品还可补莫高窟之不足。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国,下迄清1000余年间连续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 莫高窟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塑像和绘画。这里的塑像是泥塑,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的石像。这主要是因为三危山石质较粗,不能凿成佛像,所以工匠们才用泥塑。相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而现存最早的洞窟开凿年代应为北凉(5世纪初),此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由历代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累积完成,因而也呈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北魏时期的塑像,体格高大,额部宽广,鼻梁高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袒露着上身,留下了印度艺术的浓重印记。隋代的塑像,面相丰满,鼻梁相对稍低,耳朵相对加大,脸部线条柔和了,整个身体比例虽然还不尽相称,但已中国化了,体现出一定的民族风格。唐代,莫高窟的雕塑达到了顶峰。这些雕塑完全抛弃了模仿痕迹,面容温和慈祥,神情庄严从容,服饰华美。天王像表现了男子的健美,让人感到威严、正直、勇猛、坚毅;菩萨像身段秀美,面庞圆润,嘴角带着微笑,胸臂袒露,衣裙轻薄,形象酷似现实中的妇女。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纪,边续千年凿窟造像不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形成南北全长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木构窟檐五座。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久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遗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洞窟建筑形式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画内容丰富博大,分为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故事画、经变画、神怪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七类,是古代社会历史形象的反映。精美的彩塑与壁画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敦煌文书的发现是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历经劫难,大批敦煌文物与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门显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44年,在莫高窟设立了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大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赞美甘肃、大美敦煌

《大漠敦煌》 男:我多想带上装满梦的行囊、牵一只骆驼去那风沙弥漫的远方 女:我多想沿着遥远又遥远的古、寻找我梦中的大漠敦煌 男:穿过祁连山的六月飞雪、走进炎风吹沙的大漠 女:我寻一把先人遗留在那里的石、看它是否还能劈出四千多年的火光 男:追赶丝绸之路落下的夕阳、跋涉在曾经角鼓争鸣的河西走廊 女:我想找到三苗人留下的陶器、让它盛满历史的冷热和苍茫 男:我想听到羌笛穿透千古的余音、在荒原的夜空里哀怨悠扬 女:借着大漠的冷月寒光、我多想找回乌孙人失散的牛羊 男:在漫漫狂野中赶路、我多想举起月氏人的宝刀将夜空划亮 女(合):我望见浩瀚的沙海如血的残阳、远处传来铁蹄铮铮烈马奔腾的轰响、一支剽悍的胡骑消失在流沙的尽头、远离了草原和毡房 男(合):我望见张骞出使西域归来的马队、马踏飞燕的嘶鸣声扬四方、我望见汉武的狼烟扬起旌旗遮日的豪壮、飘逝在风萧萧路漫漫的边关 女:那鸣沙山千年不绝的鸣响、每一声吟唱、都是英雄泯血长笑的悲壮 男:那月牙泉甘冽清澈的水塘、每一个眼神、都曾凝视过扬鞭的牧人拓荒的农夫 女:玉门关的残垣断壁、望断多少远行的商队、往来的使者 男:阳关三叠的千古绝唱、又有多少故人更尽一杯酒、从此不见回故乡 女:我站在汉长城古烽燧遗址上、似乎还能听到、一腔长风万里的呼啸 男:我站在魏晋隋唐的古墓旁、似乎还能看到、边塞诗人雪山长云、孤城遥望的豪情和惆怅 女:几度春秋风与火、东来西往的驼队穿过大漠莽莽 男:曾经几载云和月、边城要塞通向了海纳百川的大唐 女:我的大漠我的敦煌啊、你已不是金戈铁马厮杀遍野的战场 男:你丝绸铺路、你名声远扬 女:追踪远古消失的绿洲、注视大漠不朽的胡杨 男(合):我寻着崖壁上的佛光、看见风卷僧衣的乐僔和尚、在石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在穷荒中点燃了第一柱香火、一代代虔诚的僧侣随他而来、创造出佛洞悬空的圣堂 女:天空移动的云彩、遮不住三危山的金黄 男:莫高窟这座千佛神奇的宝藏、在沙漠中沉睡了一千年岁月的寒暑、剥蚀了多少绚丽的画卷珍贵的佛像 女:屈辱的年代、劫持了多少无价之宝流落他乡 男:尽管大漠景象如此苍凉 女:尽管丝绸之路如此漫长、神秘的敦煌啊 男:你玄妙神奇的经书壁、令人心驰神往、你举世闻名的丝路花雨、让人沉醉难忘 女:美丽的敦煌啊、流光溢彩的故事有你大漠落日的悲怆灿烂辉煌的历史有你光辉夺目的一章 男:我多想借反弹琵琶的神韵止住千年黄沙 女:我多想用飞天飘逸的梦想擦去百年彷徨(此处背景乐、伴读) 男:我多想牵来一股溪流为你栽上一排胡杨 女:我多想乘春风度玉门让梦露宿在你的身旁

敦煌文献概述修订稿

敦煌文献概述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敦煌文献概述 一、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几个概念 汉河西四郡,(河,特指黄河,一般的叫水)霍去病开的。武威,旧为凉州,张掖旧叫甘州,酒泉旧叫肃州(甘肃名称就这么来的),安西即瓜州,敦煌沙州。瓜沙二州离得不远。安史之乱以后,被西藏吞并,吐蕃。当时把边关的重要军事力量调回内地平息安史之乱,顾不上边关了,就被吐蕃包围了。包围了十年之久,敦煌投降了。所以敦煌里的西藏文物比较多。晚唐,敦煌大族张议潮起义,把吐蕃赶走了。派出使者到长安,说归顺唐中央。行政单位叫归义军。归义军时期很长,敦煌很多的文物如壁画都是这个阶段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敦煌石窟:指敦煌地区的多处石窟,如西千佛洞,榆林窟(榆林河峡谷,安西县西南)等。不光指莫高窟。旅游的话到不了榆林窟,不开放。莫高窟也只是开放有限的洞窟。敦煌城南就是一座山,鸣沙山。鸣沙山月牙泉,汉朝就有了。鸣沙山往东有条河,把山冲断,出现了崖壁,朝东。莫高窟就开在这些崖壁上。河对岸就是三危山。(台)苏莹辉《敦煌学概要》莫高窟740多个石窟,时间最早的是前秦,最晚的是,千年之久。 16号窟,有耳洞,编为十七号,藏经洞,长宽高各3米左右。耳洞地面高一点,要上两三级台阶。把经卷都搁里边,包袱皮包上,像是有计划似的。放得满满,把洞口封上,抹平,画上壁画,谁能看出来这还有个洞啊。就这样,静静的,五百余年后被发现。 研究洞窟里的壁画,塑像,经卷形成了敦煌学。 二、藏经洞的发现 光绪二十六年(1900),甲子纪年是“庚子”。八国联军进北京。8月,慈禧携光绪逃到西安来了,西狩,来西安打猎来了。就在这个时候,藏经洞发现了,肯定顾不上了。道士,不是和尚,王圆禄发现的。 (敦煌是丝路的交汇。出了敦煌,分两路。南路到龟兹——于阗,翻过雪山——伊拉克叙利亚,过地中海,到欧洲了。北路到吐鲁番——喀什——翻过大雪山即,葱岭(帕米尔高原)。东西文化交汇三岔路口,壁画很有异域特色。敦煌萧条是因为西夏的占领。不让你往外运了。宋以后的丝路就断了。元明就更不行了,管都不管了,算外国了,控制不了就把边界把里收,到清朝,才往外开。但也没开到唐朝的范围。现在的疆域规模基本上是清朝奠定的。)王道士,没什么文化,认几个字。修缮洞窟,积功德,把老壁画泥上再画上新的,岂有此理,他不懂老的壁画有多值钱。他还把很多个洞窟打通了。我们现在去看是有云梯的。开通通道破坏了很多壁画。不是他一个人干,还有两个小喇嘛,你看,他们这小团队也是多元的。(此处有笑声)。

敦煌文学的含义及特征

敦煌文学的含义及特征 敦煌文学是指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文学活动、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文学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敦煌文学也一样,所以要从内涵和外延上给它划分一个明晰的界限,是比较困难的。本文所说的敦煌文学作品,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的是敦煌遗书中仅存的文学作品;第二层次既包括敦煌遗书中仅存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敦煌遗书中保存且见于传世文献中的文学作品;第三层次则指敦煌遗书中具有文学性的文献,包括上面一二层所说的文学作品,还包括一些有文学性的应用性文章,如世俗应用文和宗教应用文等。而敦煌的文学思想,主要指敦煌遗书对有关文学的看法和论述以及从敦煌文学作品中发掘出来的文学观念。 敦煌文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分支,而具有相对独立性。“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敦煌及整个河西地区被吐蕃人占领,与中原王朝基本上处于文化隔绝状态。唐宣宗大中二年,敦煌人张议潮率众推翻了吐蕃的统治,收复了瓜、沙诸州,建立了以敦煌为中心,长达180多年的归义军政权。归义军政权一开始虽则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原王朝的政令并未真正影响敦煌地区,敦煌地区基本上处于自治状态。在这个独立的文化圈内,由于受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

自己的特色,敦煌文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汉文化圈的组成部分,敦煌文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的自觉是一个免不了的问题。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除了比较通行的“魏晋说”外,还有“先秦说”、“汉代说”和“六朝说”等。各家都能摆出很多文学史实,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我们认为,文学自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文学体裁自觉的时代并不相同,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学创造者和接受者对文学的自觉也不相同;对于中国最下层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对文学的自觉更是一个慢长而懵懂的过程。研究敦煌文学,应当清楚这么一种情况:对唐五代敦煌民众来说,他们对文学并不是像一般文人那样的自觉;对他们来说,文学仅是某种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某种社会文化仪式的组成部分。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敦煌民众心目中的文学,和文人心目中的文学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敦煌遗书中保存且见于传世文献的文学,像《诗经》、《文选》、《玉台新咏》及部分唐代诗人的作品,以及独赖敦煌遗书保存下来的一部分文人作品,如韦庄的《秦妇吟》等,这是文人心目中最正宗的文学,但它们是不是敦煌民众心目中的文学,还要做具体分析。因为敦煌民众心中的文学是某种社会文化仪式的一部分,敦煌民众并不把文学作为案头欣赏的东西看待。所以,这些中原文人的作品只能是敦煌文学的哺育者,是敦煌民众学习文学、创造文学

敦煌文献库

敦煌文献库 内容简介: 敦煌文献库是专门收录敦煌汉文文献的大型古籍数据库,由北京大学教授刘俊文总策划、总编纂、总监制,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上个世纪初于敦煌莫高窟发现、而后流散世界各地的数达5万件之多的汉文和藏文、梵文、于阗文、回纥文、吐火罗文文献,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奇珍。不仅使大批亡佚已久的古文献重现于世,更在世界范围内有力推进与中世纪中亚和中国相关之歴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以及文化艺术之研究,并形成国际性显学---敦煌学。 敦煌文献库辑录现藏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英、法、俄、德、日等国之敦煌汉文文献3万余件,分为佛书编(佛教经卷)、遗书编(经史子集四部典籍写本)、文书编(官文书,私文书及寺院文书残卷),各据原件照片或复印件制成高精度的数码影像,并以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再造技术制成保留原件所有信息的数码全文,采用还原式页面,逼真再现敦煌文献的各种复杂书式,包括眉批、夹注、图表、标记及怪僻字、重迭字、翻转字、涂抹字等。总计全文超过1亿字,影像超过30万页,数据总量约100G。同时配备强大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功能平台,实现毫秒检索只字不差,图文对照逐行可勘,整理标注随心所欲,编辑下载按键即得,为研究利用敦煌文献开出新生面。 技术标准: 页面显示:还原式全文页面,逐页对照原版影像 检索路径:分类检索(类、目) 条目检索(题名、时代、作者、篇目) 全文检索(任意字、词、字符串) 高级检索(进阶、逻辑、关联) 研读功能:放缩(影像放大阅读) 全屏(影像全屏阅读) 去灰(影像去除灰度阅读) 翻转(影像旋转180度阅读) 连缀(影像前后页连缀阅读) 设置(全文设定版式和字体) 标注(全文添加标点和批注) 书签(全文添加书签和分类管理) 打印(全文打印) 下载(全文编辑拷贝) 辅助工具:研究提示(查找相关研究成果) 常用字典(查找难字读音及释义) 采用字库:方正楷体S-超大字符集 适用环境:Windows8/7/vista/XP/server2003/2008 出版信息 敦煌文献库分为五集,自2011年至2016年陆续出版,(初集已出)

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

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 这曾经是一块被历史特别眷顾的地方,也曾经是一块被历史深深遗忘的地方。这个地方拥有者众多充满色彩和韵律的象征符号,当破译出的这些符号回响着中古时代文明的声音的时候,人们传扬这样一个名字——敦煌。 在现在的中国版图上,敦煌不过是西北边远地区的一个县级城市但在历史上,它却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为我们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敦煌位于中国西部绵延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征伐匈奴,派大将霍去病率军进入河西走廊,重创匈奴,使河西归入汉朝版图,随着军事上的胜利,汉王朝在河西先后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敦煌郡设置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敦煌从此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为了从经济上保证这一基地的巩固,汉代一方面从内地往敦煌大量移民,一方面又征发军队来此戍守,移民和戍卒在敦煌开荒屯垦,兴修水利,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敦煌,使敦煌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为敦煌逐步发展成为西部的军政中心和商业城市奠定了基础。此后几个世纪,敦煌之所以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除了战略上的重要性之外,与其经济的繁荣是分不开的。敦煌不仅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而且也是丝绸之路上

的重镇,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前,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的商业贸易通道,一直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则扼其咽喉。从这里,人们把西方的文明带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明传播到西方,随着西汉时期对敦煌地区的开发,汉文化开始进入河西。魏晋时,敦煌涌现出一批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从而奠定了浓厚的汉文化基础;同时,敦煌又敞开胸襟,接纳了来自西方的文化,使敦煌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世界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地,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现象。不仅如此,历史上的敦煌,还是多民族杂居之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有大月氏、乌孙、匈奴等族繁衍生息,又有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鹊、党项、蒙古等族统治经营,这使得敦煌历史文化由于少数民族的加入而五彩缤纷,辉煌灿烂。 敦煌,因为历史的钟爱而辉煌,又因历史的冷漠而衰落。13世纪以后,敦煌逐渐沉寂,直到20世纪初,敦煌因为莫高窟的存在和藏经洞的发现再一次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公元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于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即今编第17窟),从中出土了公元4 ——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是20世纪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由于这一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新的国际显学——敦煌学。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命名的学科。最早使用“敦煌学”这个名词的是史学大师陈寅恪,1930年他在为陈垣《敦煌劫余录》一书所写的序中称,“教煌学者,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大量的各类历史文物遗存,启示我们去认识敦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佛教文化的昌盛,不仅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各个主要思想宗派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传译、抄写佛经以及开窟造像、举行法会等正统的宗教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也体现在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所反映的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佛教文化印迹。同时,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以它所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的思想方法存在于古代敦煌。另外,其他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畅行其道。敦煌文化这一现象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和睦相处。 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的“死语言”,如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这些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文文献以及多种宗教的共处、交流本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文化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显然是指敦煌特有的俗文学,它鲜活、明快,具有浓郁的宗教、生活气息。鸿篇巨制《维摩诘经讲经文》,已经孕育了后代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雏形。 敦煌的文学艺术体现着兼收并蓄、自信创新的恢弘气度。敦煌壁画题材极为丰富,壁画绘制积极汲取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于线条和色彩的腾转挪移中紧扣时代脉搏,深涵经义意蕴,致使画作美不胜收。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的今天,敦煌壁画就成为我们认识中古时代中国绘画史的重要依据。在南北朝时期,传自西域的画法逐渐被中国的画家所吸收,画史记载北齐画家曹仲达画人物衣纹稠叠如出水之状,被称为“曹衣出水”。南朝张僧繇曾采用“凹凸法”在南京一乘寺绘制壁画。曹、张的画法正是传自印度和西域的画法,在敦煌早期壁画中十分流行。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佛教在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深受影响。 B.敦煌文献中的大量非汉语文献,因为属于“死语言”,对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很大。

敦煌文献概述

敦煌文献概述 一、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几个概念 汉河西四郡,(河,特指黄河,一般的叫水)霍去病开的。武威,旧为凉州,张掖旧叫甘州,酒泉旧叫肃州(甘肃名称就这么来的),安西即瓜州,敦煌沙州。瓜沙二州离得不远。安史之乱以后,被西藏吞并,吐蕃。当时把边关的重要军事力量调回内地平息安史之乱,顾不上边关了,就被吐蕃包围了。包围了十年之久,敦煌投降了。所以敦煌里的西藏文物比较多。晚唐,敦煌大族张议潮起义,把吐蕃赶走了。派出使者到长安,说归顺唐中央。行政单位叫归义军。归义军时期很长,敦煌很多的文物如壁画都是这个阶段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敦煌石窟:指敦煌地区的多处石窟,如西千佛洞,榆林窟(榆林河峡谷,安西县西南)等。不光指莫高窟。旅游的话到不了榆林窟,不开放。莫高窟也只是开放有限的洞窟。敦煌城南就是一座山,鸣沙山。鸣沙山月牙泉,汉朝就有了。鸣沙山往东有条河,把山冲断,出现了崖壁,朝东。莫高窟就开在这些崖壁上。河对岸就是三危山。(台)苏莹辉《敦煌学概要》 莫高窟740多个石窟,时间最早的是前秦,最晚的是,千年之久。 16号窟,有耳洞,编为十七号,藏经洞,长宽高各3米左右。耳洞地面高一点,要上两三级台阶。把经卷都搁里边,包袱皮包上,像是有计划似的。放得满满,把洞口封上,抹平,画上壁画,谁能看出来这还有个洞啊。就这样,静静的,五百余年后被发现。 研究洞窟里的壁画,塑像,经卷形成了敦煌学。 二、藏经洞的发现 光绪二十六年(1900),甲子纪年是“庚子”。八国联军进北京。8月,慈禧携光绪逃到西安来了,西狩,来西安打猎来了。就在这个时候,藏经洞发现了,肯定顾不上了。道士,不是和尚,王圆禄发现的。 (敦煌是丝路的交汇。出了敦煌,分两路。南路到龟兹——于阗,翻过雪山——伊拉克叙利亚,过地中海,到欧洲了。北路到吐鲁番——喀什——翻过大雪山即,葱岭(帕米尔高原)。东西文化交汇三岔路口,壁画很有异域特色。敦煌萧条是因为西夏的占领。不让你往外运了。宋以后的丝路就断了。元明就更不行

敦煌文学作品整理本提要

敦煌文学作品整理本提要 中古时代的清谈家,有时谈玄亦持如意。这大概与服用五石散的风气有关。因为服药之后,周身发热、发痒,自然需要用东西瘙痒,如意便适应了这种需求。同时,正如上文所述,清谈家们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一般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所以身体往往会有不太舒适的感觉,这样如意也就派上了用场。如意起源很早。《事物纪原·什物器用部·如意》:“吴时秣陵有掘得铜匣,开之得白玉如意,所执处皆刻螭彪、蝇蝉等形。胡综谓:‘秦始皇东游埋宝以当王气,则此也。’”如意,俗称“老头乐”,为搔痒之用具,因其便于使用,如人之意,故名为如意。案王维《赠裴十迪》:“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清·赵殿成注: 《释氏要览·指归》云:“如意,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手指爪,柄长可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故曰如意。”诚尝问译经三藏通梵大师清沼,字学通慧大师云胜,皆云“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故若局爪杖者,祗如文殊亦执之,岂欲搔痒也?”又云:“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词于柄,备于忽忘,要时手执目对,如人之意,如俗官之手板,备于忽忘,名笏也。”若齐高祖赐隐士明僧绍竹根如意,梁武帝赐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伦、王敦皆执铁如意,此必爪杖也。因斯而论,则有二如意,盖名同而用异焉。”(《王右丞集笺注》,页27) 赵氏在这里已经将如意的世俗用途和基本种类说得很清楚,但如意与清谈的关系被他忽略了。 如意本系僧侣之法器。《高僧传》卷六《释慧远传》: ……曾有沙门持竹如意,欲以奉献,入山信宿,竟不敢陈,窃留席隅,默然而去。…… 同书卷一一《竺昙猷传》: ……后移始丰赤城山石室坐禅。有猛虎数十,蹲在猷前,猷诵经如故。一虎独睡,猷以如意叩虎头,问何不听经,俄而群虎皆去。…… 又《南齐书》卷五四《高逸列传·明僧绍》谓齐太祖高帝萧道成: 遗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 萧道成之所以送给僧绍一枝竹根如意,是因为他是佛教信徒。如意是佛家的法器,当然堪赠信佛之居士了。如意这种僧具本来出于印度。其柄端作手指形,以示手所不至搔之可如人意。佛家之如意,还有柄端作心字形者,以竹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三尽许,僧讲持之,可记文于上,以备遗忘,此即所谓“如意杖”。在古代石窟壁画中,与维摩论辩的文殊菩萨通常手持如意,见于敦煌石窟榆林窟第二十五窟西壁北侧之中唐壁画。案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四《三仓之概观》

《敦煌的艺术》见面课及答案

《敦煌的艺术》见面课及答案 见面课:敦煌史地与东西交通 1、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 A.东端 B.西端 正确答案:西端 2、敦煌地区青铜时代的四坝先民较多地受到()的影响。 A.西亚两河文明 B.南亚古印度文明 C.北非埃及文明 正确答案:西亚两河文明 3、汉代开郡,中原移民和月氏、匈奴遗绪融合并共同开发,使得当地既有厚重的中原文化基础,又具有与中、西亚密切联系的文化传统,形成这一地区()。 A.强悍的民风

B.自觉的包容并蓄的文化基因 正确答案:自觉的包容并蓄的文化基因 4、敦煌悬泉遗址出土“浮屠里”简,证明敦煌地区在()已出现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 A.公元前1世纪 B.公元1世纪 正确答案:公元1世纪 5、()世纪,敦煌居民已开始接受源自中亚粟特的翻领时装。 A.6世纪上半叶 B.7世纪下半叶 正确答案:6世纪上半叶 见面课:敦煌的《法华经》艺术 1、在现存三部汉译《法华经》中,《妙法莲华经》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它的译者是() A.西晋· 竺法护 B.后秦· 鸠摩罗什

C.隋?阇那崛多等 D.唐?义净 正确答案:后秦· 鸠摩罗什 2、《法华经》的主要思想之一是:() A.“不二法门” B.“众生皆有佛性” C.“莲华藏” D.“性空幻有” 正确答案:“众生皆有佛性” 3、在《法华经》艺术中,“二佛并坐” 说法图中描绘的“二佛”是() A.释迦牟尼佛、多宝佛 B.释迦牟尼佛、弥勒佛 C.多宝佛、阿弥陀佛 D.多宝佛、弥勒佛 正确答案:释迦牟尼佛、多宝佛

4、敦煌“法华经变”中的“火宅喻”和“良医喻”场景分别出自《法华经》的() A.《譬喻品》、《信解品》 B.《譬喻品》、《法师品》 C.《譬喻品》、《如来寿量品》 D.《法师品》、《安乐行品》 正确答案:《譬喻品》、《如来寿量品》 5、敦煌石窟法华经变艺术的主流形式为() A.“二佛教并坐”说法图 B.“二佛教并坐”说法图与其它图像的组合 C.连环画式经变画 D.单幅画式经变画 正确答案:单幅画式经变画 见面课: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1、敦煌石窟在哪些方面受到印度的影响? A.中心柱窟

敦煌文献介绍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作者:杨秀清 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

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敦煌佛经还有不少藏外佚经(即《大藏经》中未收佛经),如《大乘四法经》、《因缘心论颂》、《异译心经》等,不仅可补宋代以来各版大藏经的不足,还为佛教经典和佛教史的研究打开了新的门径。敦煌佛经中还有不少被认为是中国人假托佛说而撰述的经典,即所谓“伪经”,这些疑伪经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特点,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宝贵资料。敦煌文献中的梵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吐火罗文及与汉文对照的佛经,对摸清汉译佛经的来源以及考证佛经原文意义作用很大。敦煌文献中各类佛经的目录也不少,其中既有全国性目录、品次录、藏经录,也有点勘录、流通录、转经录,还有乞经状、配补录、写经录等,是研究古典目录学不可多得的材料。此外,敦煌佛经,尤其是隋唐时期的写经,由于校勘精良、错讹较少,对校勘唐以后的印本佛典也大有裨益。 敦煌文献中还有一批寺院文书,其中包括寺院财产账目、僧尼名籍、

敦煌词的文化内涵

提要本文既从内容题材方面发掘和探寻了敦煌民间词中所包蕴的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从艺术表现方面考察和探析了敦煌民间词中所反映的民间文化特征。 关键词唐五代敦煌民间词文化 -------------------------------------------------------------------------------- 唐五代民间词主要载录于敦煌写本文献中。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湮埋近千年的有异于文人词的全新世界,透过它,我们不仅可以很真切地体味和把握文化的丰富蕴含及其独特个性,而且还能更进一步地加深对隋唐五代社会文化的认识。 一、世俗生活之画卷,民众情感之世界 尽管敦煌写卷中的民间词的作品数量较为有限,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唐五代民间词的文化蕴含及其一般特征的发掘与体认。透过这有限的数百首作品,我们看到的则是一幅平常而又多彩的世俗生活图画,一个真实而又生动的民众情感世界。 (一)征夫与思妇的悲欢离合 唐帝国的疆域广阔,威震世界,背后却有着广大而平凡的征夫思妇的贡献和牺牲为铺垫。敦煌民间词中传词数量最多的就是有关征夫思妇生活与情感的作品。请看: 《生查子》: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万只金花箭。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六八],《敦煌歌辞总编》编号,下同) 《破阵子》:年少征夫军贴,书名年复年,为觅封侯酬壮志,携剑弯弓沙碛边,抛人如断弦。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春去春来庭树老,早晚王师归却还。免教心怨天。([○○一五])失调名:十四十五上战场,手执长枪。低头泪落悔吃粮。步步近刀枪。昨夜马惊辔断,惆怅无人拦障。险径(下阙)([○○三八]) 这几首词反映了初盛唐实行府兵制时代广大征夫的普遍生活经历与复杂思想情感。这里既有“觅封侯”、“立功勋”的热望与壮志,有携剑弯弓苦征战的报国“忠贞”,也有年少上战场的恐惧与悔恨,思念妻室的孤寂与哀怨,乞求休战罢征的心声与愿望。 如果说在征夫的世界里还有着热烈、勇武、豪迈、悲壮的一面,那么在思妇的生活中则充满了等待、期盼、寂寞、痛苦与怨恨。请看。 《凤归云》: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飏。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一]) 《洞仙歌》:悲雁随阳。解引秋光。寒蛩响夜夜堪伤。泪珠串滴,旋流枕上。无计恨征人,争向金风飘荡。捣衣嘹亮。懒寄回文先往,战袍待,絮重更薰香。殷勤凭驿使追访。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戍客休施流浪。([○○一一]) 这两首词可作为敦煌民间词中“征夫怨”类作品之典型代表。举凡征妇的相思之情,离别之恨,孤独之苦,无望之怨,传鸿书,捣征衣,絮战袍,送征衣,祷三光,祈和平的几乎整个生命与情感世界,都在这里得到了真实而生动的表现。 (二)少数民族和边地人民的心声 当唐帝国的文治与武功达于极盛之时,曾赢得四夷民族的归心与顺服,这在敦煌词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如《赞普子》云:“本是蕃家将,年年在草头,夏月披毡帐,冬天挂皮裘。语即令人难会,朝朝牧马在荒丘。若不为抛沙塞,无因拜玉楼。”([○○九○])又如《献忠心》二首云,“臣远涉山水,来慕当今,……弃毡帐与弓剑,不归边土,学唐化,礼仪同,沐恩深。……”“生死大唐好,喜难任。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