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由于1947年由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所引起的矛盾,从1948年5月15日凌晨开始,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次中东战争在1948年爆发,但其实在1947年便有一些小冲突不断。战争爆发后交战双方都损失惨重,无数人流离失所,且战争持续多年。那么第一次中东战争起因是什么呢?

第一次中东战争又叫巴勒斯坦战争,交战双方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为的是争夺巴勒斯坦地区。说到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有两个,一个是历史原因,另一个则是主要原因。先说说历史原因,巴勒斯坦地区以前是犹太人居住的地方,但是公元前7世纪时,逐渐强大起来的罗马展开对外扩张运动,犹太人所居住的地区被罗马帝国入侵,无数犹太人被赶离了故土,散落在世界各地。后来罗马帝国衰弱下去,阿拉伯国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并且在当地生活一千多年。而19世纪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后,无数犹太人聚集起来渴望收回巴勒斯坦地区,重建昔日家园。这便是历史原因,两个民族的人只为争夺一片可以容身的居所。

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是受不正当决议所激发。1948年的分治决议中,联合国将55%的分给总人数少的犹太人,而人口总数多的阿拉

伯人却只分到45%,对于联合国的分治阿拉伯人非常不满。于是在决议一通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纷纷表示抗议,去到大街上进行游行示威表达自己的愤懑。之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冲突不断,终于在1948年5月的一天凌晨,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爆发。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第一次中东战争历时15个月,在1949年3月正式结束。交战双方以色列军队和阿拉伯军队都有一定的损失,那么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是怎样的,对交战双方都有什么影响呢?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色列取得胜利,阿拉伯国家失败。要具体说得详细点可以从交战双方分别进行阐述。以色列取得胜利,这是最终结果的总概括,它具体包含,以色列正式独立,并且和埃及、黎巴嫩、叙利亚等多个地区签订停战协定,有利于以色列战后的休养生息。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凭借团结的士兵、正确的作战计划,将战争死亡人数降低到最低约6000人,而阿拉伯方则多达1.5万人。另外一个结果也与中东战争的原因相关,就是巴勒斯坦占地,通过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据了巴勒斯坦4/5的区域,比当初分治决议多出6000多平方公里。这些结果对以色列来说都是好的,但是也有不好的。

第一次中东战争激化了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取得胜利的以色列将6万巴勒人赶出家园,沦为难民,无处寄托的巴勒人多次引发暴乱,并且用人体炸弹袭击以色列人,造成恐慌。中东战争持续不断,并且将中东变成恐怖主义的热土,不停有恐怖事件发生,给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人们整日活在担惊受怕中。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就是就是这样,有好有坏,需要全面看待。

第一次中东战争背景第一次中东战争也叫巴勒斯坦战争在1948年爆发,战争爆发后无数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成为灾民。这场战争给巴勒斯坦人民造成巨大的打击,那么第一次中东战争背景是什么呢?

从时间来说,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了希伯来王国。后来受到强大起来的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并在世界各地流浪。公元7世纪,阿拉伯王国建立后,成为阿拉伯王国的一部分,与当地民族文化同化逐渐发展为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6世纪的时候,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侵占,成为它的一部分。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兴起,散落各地的犹太人受到召唤,纷纷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渴望一起重建昔日美好家园。大批犹太人迁入巴勒斯坦,并且强硬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用武力抢占了在第181号决议中,所谓犹太国的领土,不但如此,还强占了分治计划中属于阿拉伯国家的部分地区。在短短的4个月内迫使30多万阿拉伯人流落异乡,变成难民。1948年5月14日这天,犹太人正式宣布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拒绝和反对该决议,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决议的不满,不断发动起义和以色列对抗,由此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第一次中东战争背景就是这样,接下来的几年中中东战争持续不断,交战双方饱受战乱之苦。

论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深刻影响

论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深刻影响 姓名:胡蕾 学号: 201163503136 班级:数 113 二〇一二年六月

战争影响 第1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联盟的失败而告终。此后,阿以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成为长期动荡不安的根源。 “分治”的政策和大国的插手干预是爆发阿以战争的直接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反对英国的“委任”统治日益发展,美国为加紧向中东地区渗透,以取代英、法在中东地区的统治地位,不断施加压力和影响,置英国于进退维谷的境地,迫使英国不得不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联合国终于接受加拿大、捷克等国提出在巴勒斯坦实行“分治”的提案,按照民族分别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通过了决议。美国和前苏联都宣布支持这一“分治”决议。随后,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美苏又率先宣布承认以色列。就在以色列国成立的当天夜间,便爆发了阿拉伯联盟国家军队对以色列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第1次中东战争。从此,以阿拉伯联盟国家为一方,以以色列为另一方的阿以矛盾对立,每酿成一次大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都是因“分治”问题的矛盾激化与美苏等国插手干预和利用密切相关。这一地区的矛盾斗争日益成

为美苏推行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受其制约和影响。这就充分说明,推行巴勒斯坦“分治”政策和美苏等大国的插手与干预,是导致这一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历史根源,而由“分治”引起的民族、领土和宗教等的矛盾对立,是酿成战火连绵的直接动因。 以色列战略指导得当,作战方法灵活战争初期,以色列受到阿拉伯联盟军队的突然攻击,丧城失地,处于被动地位。但它积极利用第1次为期4周的停火时机,进行兵员动员,扩充军队,调整军队领导体制,向美国等国采购武器装备,改善军队装备水平,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政治外交上积极开展活动,取得美国等大国的支持,并注意利用阿拉伯国家的分歧与矛盾,变被动为主动。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以色列率先发起反攻。以后每次停火之后,都是以色列首先发动攻势。以军在转入反攻的几次作战中,能够灵活运用战法,选择主要突击方向,以快速机动的速决战,各个击败阿拉伯军队。例如,1948年10月16日,当以军在曼希方向进攻受挫后,立即改变主攻3-向,向胡莱卡特方向进攻取得成功。在这次进攻作战中,以空军拥有的100架飞机,150名飞行员,出动了近240架次,对阿拉伯联盟军队投下151吨炸弹,获得预期的效果。而对阿里什机场的袭击,致埃军空军无法行动,有力地支援了其地面部队作战。由于以军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初期的不利态势,夺取战略主动权,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经过这场战争,以色列根据自己地小人寡,和作战对象众多等实际情况,使其军队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国防体制、动员和预备役制度

高中历史 第18、19课 “冷战”中的“热战”与中东战争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二、教材分析 《“冷战”中的“热战”》与《中东战争》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的第18课与第19课。二战结束后虽然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是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此起彼伏,一直未曾停息。和世界大战相比,局部战争似乎对人类的威胁较小,但统计表明,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8课共有二个子目,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第19课共有三个子目,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历次中东战争、艰难的中东和平进程。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必修I《世界多极化趋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等,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区域集团化》等,学生对朝鲜半岛形势、中东问题,这些新闻热点有一定了解,对于越南战争的认知有些是通过影片了解的,对于不学习地理学科的同学来说,从地理位置、战略地位认识战争的起因有一定的困难,中东问题错综复杂的历史、宗族、民族纷争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学科素养:经过一年半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学科素养都有一定的积淀,本节课通过朝鲜半岛地图、中东战争示意图、漫画、文献材料解读、史学观点的辨析及视频等,相信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3.学习兴趣:2018、2019世界十大热点新闻相关视频节选、珍贵的历史照片、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词、墓志铭、漫画、名人名言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到和平虽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和平的进程仍然艰难曲折并存在反复,进一步认识和平来之不易,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时政新闻、世界地图,关注地区热点频发地的位置;利用教材和资料,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2.阅读教材按时间顺序自制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进程大事年表,结合相关史学著作、名人观点、视频、文学作品等分析三次战争影响。 3.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的关系,分析“冷战”与“热战”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事物之间的内部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介绍中东和平的重大事件和遭遇的挫折,认识到和平虽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和平的进程仍然艰难曲折并存在反复。 5.局部战争造成了巨大人员物质损失,交战国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军备上,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萨达特、拉宾被刺,给中东和平带来一些影响,然而世界走向和平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五、重难点分析 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结合本校学情及高考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本课重难点如下: 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影响;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和平进程的艰难性。 2.“冷战”与“热战”的关系;中东局部战争和当时世界大势之间的关系,中东问题的原因。 六、设计思路 本着立德树人的原则,结合学情,结合高考的高频考点,我们把本单元四课时按教材时间顺序合并为两课时,完成课标要求。本单元也可以从西方国家与亚非拉国家之间发生过的战争入手,把第18课“冷战”中的“热战”与21课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进行合并,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入手,把19课中东战争与20课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进行合并,但考虑到学生学情,兼顾教材时序,所以选择本课的整合方式。 本课以大连海湾高级中学的“一三六模式”为载体,“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为指导,以“问题引领,任务驱动”为手段,借助教材、课前案、课堂案、相关影视资料,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设置、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反馈,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围绕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展开教学。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20世纪上半期相继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平的时间非常短暂,以至于有人把两次世界大战合称为“30年战争”。在两极对峙、冷战的国际背景下,尽管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但是局部战争不断,造成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和平的直接威胁。今天,这些地方有的仍是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也是全球24小时热门新闻的火山口。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短视频,关注视频中的重大事件。 视频中的重大事件有半岛问题、中东问题,如果重回20世纪50至70年代,我想还会有一个地方进

中东战争的认识及感想

中东战争的认识及感想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由来已久。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决议文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犹太人(原本只拥有7%土地),这项决议案对阿拉伯人非常不公平。阿拉伯国家的票数一共只有六票,根本无力挽回。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5 次阿以战争。“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阿拉伯国家不满联合国对巴勒斯坦不平等的分割,且对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剥夺。埃及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的罗得岛签定停战协定。外约旦和以色列的停战谈判3月2日也在罗得岛开始,4月3日,以色列、外约旦正式签订停战协定。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战协定于1949年3月23日签定。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的停战谈判与1949年4月12日在边界举行,7月20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险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这场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由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后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以色列发动战争与埃及争夺通行权。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300—400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以色列虽然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而占领巴勒斯坦,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把战略纵深扩大了6.5万公里,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土地,将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民赶出家园,并占领大片阿拉伯国家土地,阿拉伯国家为了收复失地,发动了这场战争。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国内强硬派再次抬头,对阿拉伯国家的戒心大大加强。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在这场战争中,巴解组织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贝鲁特大屠杀发生在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在以色列的支持下杀害了数以千计的巴勒斯坦难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请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日发展比较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发展相对缓慢。 请同学们看《英、德、法比较表》 项目英德法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从表中可以看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英国退居第三,美国跃居第一,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由于经济实力的变化,反映在政治上要求改变原有的状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由于德国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请同学念第130页德国外长皮洛夫演说的材料,说明德国争夺殖民地的要求)。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瓜分完毕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矛盾和斗争。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在欧洲列强之间展开,矛盾虽纷繁复杂,但是基本的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在普法战争后十分尖锐,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夺回失去的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德国要继续遏制和削弱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积极扩军备战。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俄奥矛盾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图)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外,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状况:一方面是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是欧洲列强都乘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尤为激烈。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多年来,俄国打 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奥匈帝国是巴尔干半岛的近邻,它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半岛扩张,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斯拉夫人的国家。。由此巴尔干半岛成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爆发。由于这月为伊斯兰教历的9月(斋月),阿拉伯国家称之为“斋月战争”,而战争爆发当天为犹太教的赎罪日,故以色列称它为“赎罪日战争”。 这场战争是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为收复失地而对以色列的战争。 以色列通过第三次中东战争,侵占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城约旦管辖区、加沙地区(面积为6.5万平方公里,加上原来的占领地区,使其实际控制面积达8.57万平方公里)。以色列疯狂推行犹太化计划,在占领地区建立了许多准军事性的移民点,大量增加以色列移民,并把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180余万阿拉伯人赶走,妄图永远侵占这些地方。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制造“不战不和”的局面,使中东问题长期悬而不决。这样,它们既可利用紧张和混乱的机会,插手中东,争夺势力范围,又可通过有限的战争,推销军火,试验新武器。 这种“不战不和”的局面,给埃及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上百万阿拉伯难民流离失所。苏伊士运河关闭后,埃及每年就要损失5.7亿美元的税收。同时,军费负担较重,1971年军费预算高达14.95亿美元,占总预算的1/4。埃及政府负债累累,1971年仅是偿还到期的外债即达3.3亿美元。 1970年10月,萨达特担任埃及新总统后,为了反击以色列侵略者,收复被占领的土地,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决定在1971年对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 经过认真准备,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人民,在1973年10月6日(即伊斯兰斋戒节和犹太教赎罪日)突然发起攻击以色列的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共分三个阶段,历时17天。 第一阶段(10月6日至9日),埃叙两国军队两面进攻,以军仓促防御。战争开始时,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有军队55万人,坦克4100辆,作战飞机1040架,舰艇140艘;以色列有军队11.5万人,坦克1700辆,作战飞机360架,舰艇40艘。阿拉伯国家占有实力上的明显优势。 埃叙方面的战略意图是用突然袭击、初期获胜的有限军事行动,收复部分失地,以唤起国际重视,并迫使以色列接受谈判,以利和平地解决中东问题。 以色列军的战略企图则是在埃叙军队突然进攻下,先稳定阵势,争取时间,然后采取多个击破方针实施反击,恢复原态势。 10月6日、14日埃军在西线、叙军在北线同时分别对西奈半岛、戈兰高地以军展开进攻。西线,埃军以200架飞机袭击西奈半岛以军前线指挥部、机场、炮兵阵地、雷达通讯设施等发动突然袭击,以2000门大炮对以军阵地进行火力准备,并以8000人强渡苏伊士运河;以军则由于上一次战争的胜利而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反攻放松了警惕。以军前线士兵认为凭借着沿运河修建的“巴列夫防线”就足以阻止埃及军队的进攻。埃及先头部队用高压水枪冲开运河东岸沙堤,打开60个缺口,架设10座浮桥。经24小时激战,埃军两个师的部队突破“巴列夫防线”,攻占15个据点,建立5个桥头堡,向东推进3-5公里。至9日,埃军又渡河6个师,约10万人和1000辆坦克开进东岸,前进10-15公里。以军一面顽抗,一面进行反击。埃及军队击退以军反击,并全歼以军“王牌军”第一九○旅,俘虏该旅旅长。 北线,叙军3个师向戈兰高地以军进攻。经3天多激战,至9日,到达马萨达、库奈特拉、菲格一线,前锋进至叙以边境。以军一面抵抗,一面向戈兰高地增兵。 阿拉伯国家对埃叙发动的收复失地的战争表现出空前的支持。许多国家派兵参加了战争。一些国家提供财政、物资援助。第三世界人民也广泛支持埃、叙等国的反以战争。

中国与西方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

中国的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教案 新人教版 (2)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该地区问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的收获与成果,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引文、图片等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概括出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是二战后中东地区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通过对中东地区动荡局面形成原因和该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产生原因的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难点:巴勒斯坦问题由来。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介绍导言中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切入本课主题──动荡的中东地区。展示中东地图,并介绍中东的地理、历史概念及中东地区的特点。 第一,“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第二,现在一般所说的“中东”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多

万平方千米,人口一亿多。 第三,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围之内。 第四,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中东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蕴藏量约占整个西方世界的60%以上。 回答问题:(1)简述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2)中东战火频仍有何具体表现?(3)历次中东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战争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第一,犹太人的祖先是希伯莱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迁入巴勒斯坦地区,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该地分为两部分:东部为外约旦(今约旦王国),西部为巴勒斯坦(包括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第三,19世纪末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多次流血冲突。1922年7月24日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尽迫害的经历颇得世人同情,为他们在早已成为巴勒斯坦人家园的、犹太人古老的祖居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减少了障碍。第四,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的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约旦河以西的 2.7万平方千米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第五,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因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方面反对181号决议未能诞生。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 五次中东战争的情况。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打响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以的侵埃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借口埃及

3-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中东的地理概念;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1947年联大决议;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在巴的委任统治;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与实际结果;1956年埃及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同年10月苏伊士战争爆发。 2、理解: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解决中东问题 的艰难性。 3、运用:了解中东战争发展的起因、过程,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 1、问题探究:通过对中东战争的教学,深刻剖析和探究阿以之间、阿拉伯之间、阿 拉伯与西方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根源,从而认识巴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问题。 2、综合分析:中东问题由来已久,培养学生从地理、宗教、历史、现实等方面分析 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中东问题的复杂性。 3、历史比较:通过两次中东战争的学习,对巴勒斯坦战争和苏伊士运河战争作一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历史问题的复杂性;殖民统治者埋下的祸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性。 2、认识国际势力的插手是造成中东地区纷争复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了解中东问题,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把握文明冲突背景下,各种复杂因素对地区和平的影响 难点:中东问题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尤其是阿以之间、阿拉伯国家与西方大国之间的 矛盾;中东和平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中东战争”指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所谓“中东战争”是指 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中东 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 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 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是如何由来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纷争的由来 (一)历史因素(多种文明、名族矛盾)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由来已久。西亚的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祖先都曾共同生活的地区。古代希伯莱人(即犹太人)曾于公元前1025 年在此建立国家,但不久被灭。后来,犹太人陆续迁离,该地区长期为阿拉伯 人的居住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一次大战期间,英国为了与法、俄争夺中东霸权,企图依靠犹太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因而积极支持犹太 复国主义运动;战后,美国为了插手该地区,亦支持犹太复国运动,这样,犹 太人从世界各地陆续大量迁往巴勒斯坦,原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则被大批赶 出家园,沦为难民,阿拉伯、犹太民族矛盾由此激化。(二)地理因素(战略地位、石油资源) 【学习探究】中东指的是哪儿 ?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是欧 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 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8个国家和地区,面积740万平方公里,它衔接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一战二战起因及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Entente)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却加入到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作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缘起: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浅谈第四次中东战争

浅谈第四次中东战争 内容提要: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埃及和叙利亚发动了反对以色列侵略、收复失地的正义战争。这次战争,虽然是一次规模有限、持续时间很短的局部战争,但是由于双方都有大国作后盾,并使用了一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不仅在不同程度上分别反映了苏美两霸的军事思想和作战原则,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战争突然、速决、剧烈和消耗巨大等战争特点,为我们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提供丰富的内容。现将第四次中东战争简要情况作一介绍。 关键词:中东战争历史渊源战争经过看法 一、战争渊源 (一)中东地区的地理概况 中东地区,位于欧、亚、非三洲的交界地带。中东地区是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和咽喉地带,是欧洲的翼侧。在历史上,中东地区不仅是新老帝国主义侵略亚非国家的重要门户,而且是南下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之一,当前是苏美两霸争夺的焦点。埃及境内有一条世界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它沟通了两洋(印度洋、大西洋),四海(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东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有“石油海洋”之称。据美国公布的材料,世界总储油量为八百七十八亿吨,中东地区储油量五百零六亿吨,占世界总储油量的百分之五十八以上。中东地区年产石油将近十一亿吨,百分之九十以上供出口,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

油供应基地。 (二)阿、以国家的历史纠结 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后,六年多来,埃、叙为了收复失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指望美、苏出面“政治解决”中东问题。但是,美苏两霸为了保持各自在中东的势力和既得利益,既争夺又勾结,千方百计地束缚阿拉伯人民的手脚,竭力维持“不战不和”的紧张局面,使阿拉伯国家处于“欲战不能、欲和不得”的困境,从中大发战争之财,埃、叙军民对此强烈不满。为了打破“不战不和”的僵局,埃、叙两国领导人秘密商定,乘联大开会之际,于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实质,是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中东地区各种矛盾,特别是阿、以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这次战争,以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为主要战场。阿拉伯方面参战的有十一个国家:埃及、叙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苏丹、约旦、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以埃、叙为主,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也参战。以方就是以色列一个国家参战。 二、战争经过 战争分三个阶段: (一)埃、叙两面夹击,以军仓卒应战(十月六日至九日) 十月六日十四时半,埃、叙军队乘以军过“赎罪日”之际,在西、北两线同时发起猛烈进攻。 西线:埃及出动飞机,火炮,对西奈半岛以军的重要目标进行了重

《动荡的中东地区》教案

《动荡的中东地区》教学设计 松木坪中学杨会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东的概念,知道中东地区在经济、交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掌握二战以后到70年代间中东地区四次战争的概况以及目前中东地区的形势,认识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中东地区问题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通过对联合国“分治”后阿拉伯和犹太人的人口和国土面积的数据分析,对四次中东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等历史信息的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课前收集四次中东战争的资料,课上以战地记者身份作报道,培养收集、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综合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要素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进行分析,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和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通过“解决中东问题之我见”的探究活动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的学习习惯。 3.通过对中东问题由来及其复杂化的学习,理解认识中东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最根本的是殖民主义的罪恶,最终受害的是广大巴以人民。通过对中东战争和当今中东动荡形势的了解,认识战争、武力不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树立和平观念。通过拉宾为中东和平而献身从而获得世界人民的尊敬的事例,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二战后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动荡不安的历史特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难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三、教具媒体组合应用 地图:世界地图、西亚北非地行政区图和地形图、联合国大会关于阿以分治决议划定的巴勒斯坦版图、第一次中东战争地图、第三次中东战争地图;图片:哈马斯制造的爆炸事件现场、萨达特、拉宾、阿拉法特等历史人物、耶路撒冷圣殿山;表格:四次中东战争简表;网站:怀念拉宾向往和平网站,南方网;歌曲:《和平之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引出时事话题:哈马斯制造爆炸性事件,展示一组相关图片; 2.学生畅谈看完图片后的心里感受; 3.提出问题:哈马斯为什么这么做,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间有什么深仇大恨,非得和他们同归于尽?(二)学习新知识 第一个问题:战火频仍的中东 1.明确中东概念,并在地图上把它找出来; 2.学生回顾学过的关于中东的相关信息:石油储量、“新月沃地”、亚非文明古国、古代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人等; 3.运用地图,联系历史知识,介绍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1)复习阿拉伯人在中东建国、发展概况,计算时间; (2)介绍犹太人在中东建国及其被迫流散的概况; (3)阅读课文了解犹太人重返家园的情况(提醒注意时间和支持者);(4)复习二战期间欧洲犹太人命运,介绍犹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的概况; (5)阅读课文,了解二战后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分治”决议;并指导阅读地图,分析历史数据: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人口数量,阿拉伯国和以色列国的领土面积; 过渡: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阿拉伯人,面对着这决议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所以,以色列国建立后,阿拉伯人对它发起进攻,中东战争爆发。 4.学习四次中东战争的概况; (1)小组代表分别就四次战争情况作报道; (2)出示《四次中东战争简表》,归纳四次中东战争的总体情况:交战双方、结果、时间、战争发动者; 过渡:短短25年的时间,阿以之间你来我往,进行了四次的大厮杀,他们为什么非要争个你死我活?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1.回顾中东战争的起因,理解中东地区矛盾的实质是领土争端; 2.对比一战后英国对中东地区分而治之和二战后联合国对中东地区分而治之,两种相同措施所带来的不同反应,引导认识中东地区矛盾的核心是民族宗教矛盾; 3.引导认识中东地区矛盾的根源是历史问题; 4.介绍中东地区现实利益冲突的表现; (1)领土之争; (2)“圣城”之争:旧城中心的圣殿山山上是伊斯兰教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山腰哭墙是以色列人的国魂所在,谁也不能放弃; (3)水资源争夺: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都闹水荒,水资源的争夺和冲突。正如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说的:“如果我们在解决中东所有问题时不能使水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那么,这一地区就将爆发危机。” 5.小结过渡:正是历史问题的存在、现实利益的冲突、宗教信仰的不同使中东地区的问题难于解决。而使这一地区的问题复杂化的,除了阿以双方自身的矛盾外,还有来自外部的因素; 6.引导归纳一战后介入中东地区的西方列强,分析西方列强介入的原因:丰富的石油资源、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7.总结:历史的、现实的、内部的、外部的,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中东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该地区长期以来战火频仍、动荡不安; 8.过渡:战争解决问题了吗?长年战争又带了什么问题?所以,经历了四次中东战争后,到了20世纪70年代,首先是埃及总统萨达特提出和平对话主张,从而开启了中东和平之门。 第三个问题:艰难的中东和平之路 1.借助图片介绍:中东和平的奠基人埃及总统萨达特,于20世纪70年代冒着巨大风险访问以色列,促成埃及与以色列的和谈,开启中东和平之门,他和以色列总理贝京获得1978年诺贝尔和平奖。 2.识图:阿拉法特,阅读他70年代在联合国一次讲演的结束语:“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分析它的含义; 3.介绍:经过巴以双方和国际社会的努力,到了90年代初,中东和平出现了转机,读图:巴以双方领导人会晤、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

一战爆发的原因及背景

爆发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多种矛盾构成的总爆发,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有着其或多或少在政治,经济,殖民地,军事等方面的矛盾。无论是同盟国与协约国还是同盟国内部和协约国内部都有着不可忽略的矛盾。 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有其矛盾的因素。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与英国、法国和俄国,在他们未形成各自的同盟之前各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矛盾。其中英国和德国的矛盾是最为主要的矛盾,他们在经济、海军、殖民地等方面都有着利益的冲突和巨大的矛盾,也正因为双方都有着一个牵头人,才能使得同盟和协约能够成立,两个军事集团才能成立。 1,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打破了原因的欧洲平衡 2,美国农业出口和工业崛起,使得各国开始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矛盾3,主要工业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扩大市场,或者消灭对方的产能 4,一些国家,尤其是德国,出现社会帝国主义的特点----采取对外强硬政策来确保国内稳定 5,巴尔干地区,俄国与奥匈帝国矛盾激化----斯拉夫人的骚动,民族主义兴起,大国已经难以控制危机 1.新兴的资本帝国与老资本帝国之间争夺市场以及资源 19世纪后期,德国成为欧洲的后起之秀,实力已经追上了英、法,但是世界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已经划分完了,德国认为他得到的与其实力不相称,要求重新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得英法特别是做为宿敌的法国的不满.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德国在统一之后在与法国争夺殖民地的同时也在与英国争夺殖民地。由于英国殖民地是世界第一,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英国成为了德国最大的绊脚石。可想而之。此时对于渴望快速发展海外殖民地和掠夺资源的德国而言是非常憎恨英国的。在英国方面,德国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快速崛起,对于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而言有其担心性,又一当面就是崛起的德国还要来瓜分英国的殖民地,这些对于英国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矛盾的种子埋在了两个国家。这样争夺殖民地成为英国和德国的基本矛盾之一。 (2)法德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在1861年前后,德国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扩张,发动了对法国的战争,开启了新的一轮的法德矛盾——普法战争。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法德两国都已经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相邻大国,“一山不容二虎”,之后两国摩擦不断。特别是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之后,德国资本家力图把从法国手上夺来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永远据为己有,资源一直为自己所用,法国又不甘心自己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沦为德国的。这样阿尔萨斯和洛林成为法国和德国的基本矛盾之一。这也是两国对资源的一种争夺矛盾。 (3)俄德矛盾.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俄国在近东市场上的利益不断遇到强大的德国的竞争,尤其使俄国感到担心的是,德国可能要攫取对俄国具有重大经济和战略意义的黑海海峡。德国在向巴尔

五次中东战争

五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向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实际上一直延续到1949年2月才停战。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超过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范围的5731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有近100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以侵埃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埃及1956年7月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后,英、法殖民主义者为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勾结以色列共同发动的侵略埃及的战争。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一条著名国际通航运河,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据有重要战略和经济意义。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开通后,被英国长期占领;苏伊士运河公司被英、法垄断资本控制。埃及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同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领土西奈半岛。30日,英、法向埃及政府提出最后通牒,借口所谓“保证运河的通航安全和自由”,要求占领苏伊士运河区的三个主要港口——塞得港,伊士美利亚和苏伊士。埃及政府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31日,英、法对埃及进行海空军轰击,随即侵入埃及领土。英、法、以的侵略战争,遭到埃及军民的英勇抗击和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11月2日,联各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作出决议要求有关各方立即停火。11月4日,联合国组成紧急部队监督停火。11月5日晚,以色列被迫同意停火,英、法也于6日表示同意停火。12月22日,英、法军队全部从埃及领土撤退,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领土,从而以侵略者的失败结束了这次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又称“六天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战争于6月11日结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达6.57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在这次反击以色列侵略的战争中,埃及于6月6日宣布停止苏伊士运河航运。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操纵下,联合国安理会在同年6月7日和8日两次通过“停火决议”,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在丧失大片土地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无条件“停火”。 第四次中东战争即十月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摧毁了“巴列夫防线”。叙军一度打到太比利亚湖。但是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等原因,最后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 第五次中东战争即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遇刺为借口,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在6天之内占领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领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大部分基地。从6月14日开始,以色列集中兵力围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9月18日,占领了贝鲁特西区的以色列侵略军,配合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对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无辜平民进行血腥屠杀,激起了世界公愤。9月19日,以色列部队不得不撤出贝鲁特西区。1983年9月3-4日,以色列玩弄部分撤军的阴谋,撤出黎巴嫩中部阿莱山区的和舒夫山地,进入贝鲁特以南沿阿瓦河一线部署,继续占领黎巴嫩南部2200平方公里的领土。1984年7月,以色列关闭它驻黎巴嫩的联络处。11月,被迫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与黎巴嫩重开撤军谈判,并放弃了要求叙利亚同时撤军的先决条件。1985年1月14日,以色列内阁通过从黎巴嫩单方面撤军的计划。4月21日,又通过决议,在同年6月1日以前,撤出在黎巴嫩的所有以色列军队,但仍在与以色列接壤的黎南部边境地区保留一个8-10公里的“安全地带”,在那里支持听命于它的“南黎巴嫩军”。

我们这一代东京人:日本经济起飞的略影(转自新井一二三作品)

我们这一代东京人:日本经济起飞的略影(转自新井一二三 作品) 本文作者新井一二三 我们这一代东京人是新井的个人历史,记述了日本经济起飞中的个人历史,其中 涉及的发展中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对中国的发展不无启示。 我是一九六二年在东京出生的,户口簿上写的出生地址是涩谷区红十字会产院,算是东 京较好的医院之一。比我大两岁多的哥哥也在同一个地方出生。听说,奶奶当时对儿媳 的决定颇有意见,毕竟她把自己的九个孩子都在家里生下的,何必花好多钱到医院生小 孩?说家里,其实十整天都有很多人来来去去的寿司店后面。母亲属于战后受民主教育 长大的一代,绝不肯服从婆婆的命令。多年以后,她还对我诉苦道:“刚怀孕的时候, 你奶奶叫助产士诊察过我。就是跟铺子只隔一张纸门的地

方,又没办法锁住,随时会有 人拉开门进来的。当时,店里雇佣好几个伙计、徒弟,全是年轻小伙子。我怎么受得了 他们好奇的眼光。” 看统计,一九五五年在日本呱呱坠地的孩子当中,在产院出生的只有百分之十八,到了 一九六五竟增加到百分之八十四:分歧点是六〇年,此后在产院出生的婴儿永远超过一 半(直到二十世纪末,才出现一些人批判产院分娩造成母子之间的心理鸿沟,主张恢复 家庭分娩)。那一年谢国权医生(台南诗人竹轩谢溪秋三男)写的《性生活之智慧》问 世,用照片介绍做爱姿势的书轰动全日本,成了总发行量达三百万万本的超级畅销书。 当时,他就在红十字会医院当产科主任,我是由他接生的,可见母亲多么会赶时髦!奶 奶一个人无法挡住时代潮流的势头,最后非让步不可了。但是,婆媳关系日趋激化。我 懂事的时候,父母早已从寿司店搬出来,在新宿区神田川边只有一间房的木造平屋,独 立经营小家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