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及应用-Eduwest

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及应用-Eduwest
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及应用-Eduwest

景观美学评价中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

王冰,宋力

摘要概述了景观、景观评价的概念及国内外景观评价的研究情况,在各种景观评价方法中心理物理学法被公认为是最科学、最可靠的方法。介绍了心理物理学方法的概念及原理,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景观评价模型的内容,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景观评价的步骤,并详细介绍了心理物理学方法中公认为最有效的2种方法——SBE法和LCJ法及在景观美学评价中的应用。

1景观的定义

景观一词最早源于《圣经》,英文表达为scenery,其最早被用来描绘耶路撒冷梭罗门王子神殿的瑰丽景色。西欧的艺术家从风景油画的角度把景观定义为透视中所能见到的地球表面的景色。到19世纪初,德国的A Von Humboldt首先把“景观”这一概念引入到科学中来。目前,大多数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即风景。

2景观评价的定义

从客观意义上讲,景观评价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的评价。景观评价是指个人或群体以某种标准对景观的价值做出判断,评价的过程就是为所做的判断提供证据。评价是否可行,取决于我们对视觉客体—形体要素、视觉主体—人的视觉生理、思维机制与认知以及合理的价值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价”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Daniel等将景观视觉质量称为“风景美,’;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风景质量”。风景评价实际上是风景美学的研究,也是指导风景资源管理、合理地进行风景区规划的基本依据。经过20多年的发展,风景评价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派,它们在理论和方法上各具特色。

3心理物理学方法简介

目前,风景评价在方法和技术上日趋成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心理物理学派被认为是目前风景评价最科学最可靠的方法。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建立环境刺激和人们感觉、知觉和判断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手段的学科。这种方法是以相片等为测试材料,根据被试视觉神经系统接收信息后的反映,计算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并建立与各风景成分的数学关系。现代心理物理学方法被实验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市场研究和人类工程等学科所采纳和发展,70年代以来也被引入到风景评价及相关领域中,在自然风景、森林景观、娱乐或旅游环境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有许多研究都证明了不同风景评价者及团体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4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景观评价模型的内容

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景观评价模型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测定公众的审美态度,即获得美景度量值;②将景观进行要素分解并测定各要素量值;③建立美景度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模型。

5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景观评价的步骤

(1)景观评价样地的布设与调查。

(2)评价照片的选取。评价照片的数量一般是能够全面代表调查地的景观类型,照片的数量取决于样区景观的多样性程度及评价的方法。

(3)评判者的选择。Arthur和俞孔坚的研究结果都表明,风景专家、专业学生、非专业学生在审美态度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所以可以根据方便选择评判群体。

(4)评判的方式。在美景度评估媒介中,照片(幻灯片)是最为常用的媒介之一。与实景评价相比,使用照片可大量节省研究经费,且能更好地控制评价对象,其可靠性已被许多相关研究所证实。

(5)将选择评判的照片做成彩色照片的图板或幻灯片。

(6)向评判者作简要说明。

(7)快速播放一部分与评判景观类似的幻灯片或给评判者看与评判景观类似的彩色照片。

(g)正式播放幻灯片,每张幻灯片的放映时间为10s,或给评判者看彩色照片,让评判者打分,确定美景度量值。

(9)将景观要素进行分解,并测定各个要素值。

(10)建立美景度量值和各个要素间的关系模型。

6心理物理学派中的景观评价方法

心理物理学又分成得分值和法、平均法、SBE法、LCJ法4种。其中美景度评判法(SBE 法)和比较评判法(LCJ法)在森林景观评价中应用最多并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

Daniel和Boster提出了美景度评判法(简称SBE 1976 ),他们认为采用传统的标准化方法存在缺陷,主要是使个体间的真正的评判差异变得模糊,且又不能区别景观内和景观间的得分差异。经过一系列数据处理,他们将各景观得分值转换成SBE值,通过分析后认为SBE值是不受评判标准和得分制影响的理想的美景度代表值。Buhyoff等提出了比较评判法简称LCJ)。该方法是在Thurstone(1959)比较评判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与SBE最基本的区别是:SBE不经过风景之间的比较,而LCJ以风景之间比较为基础。根据不同的比较方法,LCJ法又分为2种,一种是将所有景观作两两比较,称为成对比较法,另一种是将所有景观经比较后按美景度高低排成序列,称为等级法。

7心理物理学方法的应用

7.1在森林风景评价及风景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物理学方法应用的最为成熟是森林风景,通过对森林风景的评价,建立美景度量表与林分各自然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直接为森林的风景管理服务。

7.2在远景风景评价中的应用

Buhyoff等对城市绿地也作了风景评价方面的研究,并着重对远景风景进行了研究。

7.3在娱乐风景评价中的应用

在城市娱乐区的研究中,Schroeder和Anderson(1984)用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建筑及树木密度等29个变量来预测空间的风景质量和安全感,发现娱乐区的安全感与人们的审美评判不存在线性关系。

7.4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心理物理学方法应用范围极广,远不止如上所述。如Latimer等(1981)深人研究了大气的光学特性与人的审美评判间的关系,发现大气的光学质量与审美评判(风景质量)有很高的相关性,并建立了预测风景质量的关系模型。

心理物理学方法目前在景观评价中应用广泛,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应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对道路景观、森林景观、水体景观、公园景观、湖泊景观、植物景观、风景名胜区等景观资源进行了评价,心理物理学方法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甚至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

文献出处:王冰,宋力.景观美学评价中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531-3532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以及及时强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巴普洛夫 2、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B.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C. 能完成序列化问题 D. 掌握群集的概念 3、以下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 认知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B. 发展阶段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发展阶段是以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D. 发展阶段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根据 4、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7、弗洛伊德认为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的人格结构是()。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D. 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属于控制系统的是()。 A. 本我 B. 本我和超我 C. 自我和本我 D. 自我和超我 9、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年龄 B. 心理年龄 C. 思维特点 D. 力必多的位置 10、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里克森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11、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是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 A. 6—12岁 B. 12—20岁 C. 15—17岁 D. 20—40岁 12、“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完整版)心理学研究方法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检验考生对心理学研究理论基础与主要方法,检验考生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与应用能力。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它的研究主题十分广泛:即涉及人的心理也涉及动物的心理;即涉及个体的心理也涉及群体的心理;即涉及有意识的心理也涉及潜意识的心理;即涉及与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心理也涉及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心理。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由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以经验的或实证的资料为依据的,因而使心理学与哲学相区别,也与人文学科相区别。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将有助于学生们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家在探索心理与行动时所做的一切,有助于考生将来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性质,了解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特征及基本步骤,理解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和伦理规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识记: (1)心理学的含义; (2)心理学科学研究的特征:系统性、重复性、可证伪性和开放性; (3)知情同意。 2、领会: (1)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 (2)心理学研究主要包含哪几个步骤; (3)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3、应用: (1)根据科学研究的特征来分析某些心理学的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及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来分析是否可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欺骗的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最小可觉差:又叫差别阈限,即刚刚能引起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3.平均误差法: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4.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5.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 简述 1.史蒂文斯的神经量子理论(浙大2000) 答:20世纪50年代美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等人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研究发现,心理量并不是随刺激量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以及刺激强度与感受性的关系是什么?(浙大2004) 答:(1)论述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指出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 (2)论述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指出E=1/R (3)论述差别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说明韦伯公式。 3、什么是费希纳定律?它与斯蒂文斯定律有何不同?(中科院2004) 答:(1)P=KlgI,即费希纳定律,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它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歌,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它与韦伯一样,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2)斯蒂文斯定律指知觉的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它同样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它说明对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的物理强度的乘方来标定。在实践上,它可以为某些工程计算提供依据。 4、如何根据ROC曲线来分析被试的分辨力和判断标准?(中科院2004,北大2004) 答:(1)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表示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 (2)特征:阈值的选择影响敏感性和特异性;显示敏感性和特异性之间相互关系。是检测诊断的量度。在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上阈值的影响。 (3)这种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模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曲线上各点反映。曲线由给定的信号和概率密度函数决定。 论述 1.用信号检测论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报准率、虚报率、判断标准对结果的影响。 (1)研究问题:采用信号检测论检验刺激数目对汉字再认准确性的影响。

心理学的学习方法5篇

心理学的学习方法5篇 篇一:心理学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好的学习方法使你事半功倍,不良的学习方法使你事倍功半,因此学习心理学也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一些成功人士的学习经验,这里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心理学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启发。 一、明确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心理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师范生学习心理学有助于他们认识、了解将来的教育对象,掌握青少年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便于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有助于师范生掌握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认识自己和他人及其相互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只有认识到学习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有学好心理学的愿望和兴趣,才能下决心学好它。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就会在学习时提高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学习活动变得卓有成效。所以学习心理学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去学习。 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搞闭门造车式的修炼。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初学者来说,开始并不一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还会象学习别的课程一样紧贴教材,依赖课本。这样很

难找到学习心理学的乐趣。应该结合教师的讲解去理解心理学知识,把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理解相对照,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分析社会生活实际中大量的心理现象。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会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出学习的目的和价值,使学习活动充满趣味性,形成学习活动中的良性循环。 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先在头脑里建立总体框架,然后再掌握每个部分,最后是回到总体把握。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所以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按照总体——部分——总体的思路去领会、掌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主次不分,使重点和难点既显得突出,利于掌握,又与整个知识体系紧密相联系。 四、抓好学习的每个环节,提高学习效率。日常学习主要有三个重要环节:预习、听课和复习,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方法。 (一)预习:预习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预习知道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缓解课堂上听和记的矛盾。预习也是在自学,通过预 习形成了自学的能力将会终生受益。预习的目的决定了预习的方法重在“划”、“批”、“写”。预习时一定要边阅读、边思考、边动手,“划”就是在预习时划出层次,划出重点难点,特别是自己无法理解之处;“批”就是将自己在预习时对知识的理解、个人的心得体会批注在相应的位置,以便与教师的讲解对照、比较;“写”就是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写下来,以便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时应避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任何带有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总是会在梦中出现的,阿尼玛也是这样。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分别为: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 夏娃: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 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 玛丽亚:爱恋中的神性; 索菲亚: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创造源泉。 1、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女性内在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波罗——赫耳墨斯。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

心理学主要理论

普通心理学主要理论 脑功能学说 一、定位说 颅相说:心理功能与颅骨的形状相联系→相面 失语症:布洛卡;威尔尼克 布洛卡病人:右侧身体瘫痪,只能说“tan”,而智力其它方面正常,死后尸体检验的结果是左侧的额叶受到损伤。 威尔尼克病人:说话流畅,但所说的话没有意义;病人有听觉,但不理解别人的话语。脑损伤发生在颞叶。 二、整体说 佛罗伦斯:局部损毁法 用鸡和鸽子做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切除动物脑的一部分,然后观察其行为表现。在切除小块皮层后,动物开始少运动,不吃不喝,但能逐渐恢复正常。→他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 拉什利: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 采用脑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实验表明,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过程的障碍。而且在某些部位损伤之后,借助机能改造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得到恢复。(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 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包括:动力系统、信息加工系统和行为调节系统 感觉编码 内涵:刺激包含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称为感觉编码。 理论:神经特殊能量说(缪勒) 观点: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评价:①承认感官的分化,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感受是正确的;②否定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是错误的。 色觉理论: 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 听觉的基本现象 音调:主要由声音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 Psychophysics 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一种通过实验手段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体系。1860年,T.费希纳出版了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这本书的刊行,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费希纳在书中指出:“我所说的心理物理学是指一种研究身心关系的新理论。其实,这方面的问题由来已久,之所以说新是因为在问题的提法和处理方面与过去不同”。费希纳试图找到一种测量感觉的方式,并以此作为精确地、数量化地测量心灵的途径。强的刺激能够产生强烈的感觉,弱的刺激只能产生微弱的感觉,这种观点在费希纳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了,费希纳的任务是想确立刺激与感官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确定一个特定刺激所产生的相应的感觉有多强。现在看来,这种对身心关系的量化的努力与追求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古(公元前160一前120),他发明了一种测量星体亮度的量表,把肉眼可以着见的星星按亮度分成六个等级,亮度最强的为一级,亮度最弱的为六级。人们后来又发现这个量表的数量关系接近于对数函数,英国天文学家N.R.波格森于是把它重新定义成一个对数量表。“星星的最小可见亮度”这句话说明宇宙中可能还存在许多更暗的、人眼看不见的星星。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想象其他各种刺激的各个维度也可以分成可知觉和不可知觉两部分。这种区分的观念被J.F.赫尔巴特吸收到了心理学中,称为“进人意识的阈限”,阈限的思想给了费希纳很大启发。 外界的刺激强度必须超出阈限值才能使人产生感觉经验,但是刺激最终产生的感觉强度有多强呢,这是心理物理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费希纳提出了一种答案 R=Klog(I,I)。这个以费希纳名字命名的定律说明,感觉大小(R)与刺激强度(I)和阈限(I)的比值的对数成正比。不久,物理学家J.A.普拉蒂尔提出了一个替换公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三)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荣格也

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象征的物质成分使意识处于激活状态,意识受到象征的激活,而把兴趣指向象征,并力求去理解它。这就是说,象征除了“能量转换者”的动力学作用之外,也是“意识塑造者”。它迫使心理去同化象征中所包含着的一种或多种无意识内容。同时,由于原型及原型意象总是具有其集体无意识的渊源,因而一旦将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的临床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利用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本身所包含的治愈功能与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意象、象征与想象,也就成为荣格心理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与特色。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以及自己的临床观察与验证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水平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行为。 1、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的形象,也是田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当我们关注她的时候,她就会有成长与发展,当我们忽视她的时候,她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心理学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好的学习方法使你事半功倍,不良的学习方法使你事倍功半,因此学习心理学也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一些成功人士的学习经验,这里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心理学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启发。 一、明确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心理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师范生学习心理学有助于他们认识、了解将来的教育对象,掌握青少年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便于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有助于师范生掌握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认识自己和他人及其相互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只有认识到学习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有学好心理学的愿望和兴趣,才能下决心学好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在学习时提高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学习活动变得卓有成效。所以学习心理学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去学习。 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搞闭门造车式的修炼。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初学者来说,开始并不一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还会象学习别的课程一样紧贴教材,依赖课本。这样很难找到学习心理学的乐趣。应该结合老师的讲解去理解心理学知识,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理解相对照,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分析社会生活实际中大量的心理现象。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会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出学习的目的和价值,使学习活动充满趣味性,形成学习活动中的良性循环。 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先在头脑里建立总体框架,然后再掌握每个部分,最后是回到总体把握。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所以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按照总体——部分——总体的思路去领会、掌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主次不分,使重点和难点既显得突出,利于掌握,又与整个知识体系紧密相联系。 四、抓好学习的每个环节,提高学习效率。日常学习主要有三个重要环节:预习、听课和复习,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方法。 (一)预习:预习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预习知道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缓解课堂上听和记的矛盾。预习也是在自学,通过预

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业

《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业 1、试从理论、实践两方面,谈谈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意义。 答: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与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心理学的知识特别重要。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知觉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教学,使学生上课是专心听讲;根据思维的规律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概念和教材的内容;根据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正确的进行复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可以根据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才。 2、试说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如何?请根据学习的动机理论谈一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 生的学习动机以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答:二者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且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通常,学习动机作用和效果是统一的。而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控制外,它还要受学习班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一系列主客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标准,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尽管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受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学习者的先天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人格特点、健康状况,以及学习环境和课外指导等,然而学习动机始终是取得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 内部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的一种内在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引着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一、激发兴趣,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1、以情激趣2、以“趣”激趣3、以美激趣) 二、激发主动学习欲望,指导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1)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2)利用竞赛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3)课内、课外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试述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并将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进行比较。 答: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的。 信息加工理论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做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共同点: 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作为智能系统一定具有输入信息、输入信息、储存信息、复制信息,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迁移的功能。 不同点: (1)计算机对输入的信息,只能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保存或处理,而人脑则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 (2)计算机加工信息基本上不依赖与过去的经验,而人脑的信息加工则要大量的依赖于过去的经验。(3)计算机的操作要从具体指令出发,人脑则更多的是从整体出发。 4、你怎样看待情绪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不良情绪的危害以及怎样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 答: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是情绪的基本形式。人的情绪,会随着年龄、环境、事件、心态的变化而更改。童年时期因为天真,因为纯洁,而无忧无虑,总是快快乐乐的;少年时期因为贪玩,因为不懂生活艰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精神分析学派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试说明神经冲动传导的基本方式,什么是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的传导(单个神经元内的传导)实际上是一个神经内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引起。 神经冲动的传递(两个或多个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要经过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部位。 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的运动,跟电流在导线内的运动不同。电流按光速运动,每秒30万公里,而人体内神经兴奋每小时运行的速度只有~320公里。 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病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的分子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某些离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怎样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对象。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时间系列中。可见,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像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什么叫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是怎样产生的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视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1)极限法 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 基本概念: 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 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 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 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降低;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 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法,交替进行; 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 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 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 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

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期末

17周周二3-4节课综C404 名词解释4*10简答 2*15论述1*30 理论和例子的结合 一:亚里士多德(384—322 B.C.): 1、在他的知识大厦,他认为无论从经验论,还是从唯理论出发,灵魂都是与活机体的研究有关系的。(科学心理学的源头) 2、灵魂是活跃机体的一种表现,活跃生物又是灵魂的一种表现(根除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 3、专注于用具体词句来描述与阐释人类经验与行为 4、灵魂代表一种功能(通过形式,物质的内部潜力得以实现:形式—功能—灵魂) 5、灵魂是客体,代表整个活跃的有机体 6、灵魂是一个过程:有机体—事件—环境,相互作用 7、记忆的经验研究:临近性、相似性、对比性 二:、柏拉图(稍微看看) 1、灵魂因为是非物质的,便可以领悟一个理想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永恒的。身心二元论) 2、在他那超越有形物体的具体直接性的明显力量中,灵魂有用抽象关系打交道的能力。数学的世界是比感觉的世界更高、更真实的世界。(人的灵魂是认识的主体) 3、《理想国》中,人的行为来源:欲望:在性质上主要是欲望;情绪:由血热而引起;知识:发源于头部。(对应三种灵魂角色论) 三、德谟克利特:了解他提出了原子论,物质层面 四、笛卡尔理论:(1596-1650 法) 1、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2、思与在的二分:精神无广延,物质有广延; 3、肉体运动的机制:神经被视为管道; 4、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的二分; 5、灵魂的定位:认为松果腺是人类灵魂寄居的地方; 6、情绪的分类:惊奇、喜爱、欲望、快乐、悲哀、憎恶。 五、莱布尼兹理论:(1646-1716) 1、身心关系的二元论:肉体/机械,心理/精神,心理活动不影响肉体,先定和谐(没有相互影响,但彼此完全一致,身体和心的变化不存在因果关系),身心平行论 2、单一体概论:世界有无数单一体构成。单一体是某种灵魂、非物质。 意识三分,知觉与感觉的区分,影响了冯特的实验心理学。 六、构造主义的定义 构造派的心理学家是从心理化学的角度出发,主张研究分析各种心理复合体构造,也就是分析研究构成心理复合体的元素以及各种心理元素构成心理复合体的方法,因此构造主义心理学也被称为元素主义心理学。 冯特体系 1、对象:与间接经验相对应的直接经验; 2、研究方法:自我观察/内省法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 1 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心理物理学在整个科学史上,尤其是在心理学史上占有很显著的地位。早期的科学家,不去争论心理活动能否测量,而只是着手去测量整个心理过程的某一部分,即属于感觉或知觉方面的心理活动。 费希纳(G. T. Fechner)是德国心理学家,为公认的心理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在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假设最小可觉差是感觉单位,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得出感觉与刺激的对数成比例的公式:S=Klog R(S代表感觉,R代表刺激,K系常数)。他发表了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费希纳的公式引起种种怀疑和争论。经过多年研究,他又于1882年发表《心理物理学要义》一书,竭力为他的心理物理学辨护。2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细》一书中提到了心理物理学有三种基本的方法。这些方法称之为心理物理学方法,又称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修改和补充,出现了许多变式。自本世纪五十年代,泰纳和斯维茨把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又为心理物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后人为了有所区别,将费希纳最早提出的三种基本的心理物理法称之为古典心理物理法,而信号检

测论称之为现代心理物理法。 2.1 古典心理物理学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主要阐述了五个问题:①对数定律;②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③内部心理物理学;④意识阈;⑤负感觉。其中,最主要的是前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分别叙述。 2.1.1对数定律 费希纳在韦伯等人研究得到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应用微积分公理,提出感受的强度与刺激的强度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费希纳对数定律。这个定律确定了心物之间的定量关系,因而成为心理物理学确定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函数关系的基本定律。就是说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的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这个对数定律曾为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的等距量表所支持。 但是,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曾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由于费希纳再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应用了微积分,同时提出丁两个假设,也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书记争论。这些批评和争沦,概括起来主要有: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每个感觉是完整的,是不能分解成部分的,刺激可直按测量,而感觉则否,感觉须根据刺激及感受性,作间接的测量;韦伯定律并不是到处都适用的,当刺激强度很低时就偏离了⊿R和R之间的简单的比例。费希纳是以韦伯定律为出发点的,韦伯定律的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华生 2.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A.苛勒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3.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 A.建构法 B.发现法 C.顿悟法 D.接受法 4.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B.观察学习

C.认知学习 D.认知同化 5.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A.感受器 B.感受登记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6.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 A.迷箱实验 B.迷津实验 C.叠箱实验 D.“三座山”实验 7.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A.社会建构主义 B.激进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D.社会主义建构主义 8.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具有()。 A.主观性 B.客观性 C.普遍适应性

D.永恒性 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10.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1.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B.苛勒——完形一顿悟说 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 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全)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教育漫画)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 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41、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43、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斯巴达)教育体系 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 44、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45、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46、(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47、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 48、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49、"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 50、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5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

[心理学词条]心理物理法

[心理学词条]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PsychophyslcalMethods)对刺激和感觉(或感觉反应〕之间关系的数量化研究。它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1)刺激量的值在达到多大才能引起感觉或感觉反应;(2)一个阈上刺激呈现以后,它的强度要改变多少才能被人觉察到;(3)如何才能使一个刺激产生的感觉和另一个刺激相等;(4)随着刺激大小的改变,感觉或感觉反应会有什么变化。心理物理法就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包括经典方法、心理量表法和信号检测法三种研究手段。其中,经典方法是用来测定感觉阈限的方法,心理量表法主要用于阈上感觉的测量,信号检测法是本世纪50年代新引入心理学的研究工具,它能排除实验时被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对感受性测量的影响。心理物理学的方法主要用于人类被试(传统上也称为观察者)的实验,但有些方法现在也用来研究动物的感觉。 一、经典方法 经典方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极限法、调整法和恒定法三种,它们是1860年费希纳粹在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上最早提出来的,费希纳用

它们来测定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从操作的角度来说,绝对阈限(RL)是指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的强度;差别阈限(DL)是指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异。 1、极限法。也叫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系列探查法、最小可觉察2刺激法。它的特点是刺激按大小顺序呈现,各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而且间距相等;刺激旦现的顺序有两种,一种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呈现,叫作渐增法(↑);另一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呈现,叫作渐减法(↓)。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是否觉察到有刺激出现,感觉到刺激就报告“有”,感觉不到就报告“没有”。用渐增法呈现刺激系列时,要从比阈限值小得多的刺激开始呈现,逐渐以较小的梯度增加刺激强度,直到被试的报告从“没有”的刺激强度和第一次报告“有”的刺激强度的算术平均数就是这个系列测得的绝对阈限。用渐减法呈现刺激系列时,要从比阈限值大得多的刺激开始,逐渐以较小的梯度降低刺激强度,直到被试的报告从“有”变成“没有”。渐减系列的绝对阈限等于被试最后一次报告“有”的刺激强度和第一次报告“没有”的刺激强度的算术平均数。实验过程中,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交替呈现,经过大约100个系列的探查,最终测得的绝对阈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