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A第一课时

古诗词三首A第一课时
古诗词三首A第一课时

1古诗词三首(A)

第一课时

一、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看两不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林山水(A)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án luán xiáfěi zhàng 波()峰()无()()翠屏()

wùluòtuo lín xún yún wùmíméng ()立()()()

二、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无暇翡翠()水平如境()连棉不断()

迷朦()秦山()凶有成竹()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乘.船(chéng shèng)竹筏(fáhuá)峰峦(lán luán)迷蒙(méng mēng)画卷(juǎn juàn)碧波(bíbì)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在下面句中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花朵和叶子,()比盆栽的杜鹃都显得有精神。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不比做什么,()值得观赏。

3.金华的双龙洞,()是大洞还是小洞,()很美。

二、阅读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攀登在崎岖的山路上,那些形态万千的奇松怪石令我目不暇接,一个个惊叹从心底冒出,一声声赞美从嘴里发出。嚯!“连理松”真是名副其实,两根主干虽分即合,紧紧依偎在一起,恰似一对恩爱夫妻。看到它们,我不禁想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我的目光离开“连理松”,转向四周,突然被悬在岸边的怪石吸引住了。只见它与其他的山石毫不相连,孤孤单单地悬在那儿,就像是谁从什么地方搬来随便放在上面似的,摇摇欲坠。我真担心它会被一阵风吹到山谷里去。听导游小姐介绍说,它在这里已经不知有多少年了,传说是从远方飞来的一块神石,因此,人们称它为“飞来石”。

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样耀眼,向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这长句中用了两种修辞,分别是和。

2.句子一连用了三个句,分别将野花比作、和,写出了野

花、和

的特点。

二、读读背背下列的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三、我们的祖国很美,有许多名胜古迹,你能写几个吗?

三名楼四佛山

湖南岳阳楼四川峨眉山

湖北黄鹤楼山西五台山

江西滕王阁安徽九华山

浙江普陀山

二、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选择正确的句子。

1.“父亲的教导是我一生受益”这句中的“益”的意思是()

A.更加

B.更多

C.好处

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这句话中,对“回头再来这是宝”理解正确的是()。

A.能让顾客回过头来,这是法宝

B.这句话说明了讲信誉对生意人的重要性

三、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将每句中的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我的节奏掌握得正好,一点儿也不耽误。父亲很高兴。

2.他的成绩不怎么好。他乐于助人。

7将心比心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会拼,我会写。

qǐtúyòu xiǎo yúchǔn bēi tàn xiàng dǎo

()()()()()

ruòwúqíshìxiǎng chèyún xiāo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二、根据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无其事()贯而出争()恐()气喘()()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刺猬用硬刺保护自己,遇到强敌时,他就把身体(卷、蜷)成一团,成了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办法。刺猬还能用硬刺搬运东西。夏夜,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稍稍)地从洞中爬出来,(乘、趁)着月光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着瓜溜走了。

1.从括号里选择适当的字,用“√”画出。

2.按要求写词语,

“凶猛”近义词——()“保护”近义词——()反义词——()反义词——()

你这笨蛋!巢口能冲上吗?应该朝下,这样才能遮雨!懂吗?”喜鹊愣住了。猴子却一边叨念着“笨蛋”“笨蛋”,一边摇着头,背着手走开了。

猴子走到山坡下,看到兔子正兴致勃勃地打洞。它又歪着头看了看,不由叹口气:“唉,你的胆子太小了!挖这样小的洞,你只想到安全,万一你站着出来怎么办?应该挖大一点。要长远考虑,懂吗?”兔子蹲在那儿,迷惑地眨着眼睛。猴子却一边叨念着“短浅”“短浅”,一边摇着头,背着手走开了。

暴风雨来了,喜鹊进了窝,兔子钻进了洞,只有猴子窜进树林,双手抱头缩在一棵大树下,任凭风吹雨打。

1.这篇短文有()个自然段,在段首标出序号。

2.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著名一()卓越一()

3.找出猴子不懂建筑的句子,用“”画出来。

4.你认为猴子是建筑师吗?为什么?

三照样子,写句子。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2.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晚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第二课时

一、加偏旁组成字,再组词。

扁—()吾—()曷—()—()—()—()

Dàzìrán zhōng de yíqièshìwùdōu shìhùxiāng lián xìde.

()

Shēng wùzhēn shìrén lèi de hǎo lǎo shīa!

()

二、选词填空。

吃钻咬

1.森林里的害虫成群地向树木进攻,()树叶,()树根,()树心。

发明发现

2.科学家()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

4.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有所创造。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沙漠里的鸵鸟有三件宝贝。鸵鸟的第一件宝贝是鸵鸟的两条长腿。鸵鸟的这双腿一小时能跑几十千米,而且不怕沙子烫。鸵鸟有了这双腿,找东西吃就不成问题了。鸵鸟的第二件

L屑”字读(),不读()(xièxiāo),“木屑”的意思是()

2.“吟”字右边是(),不是(),“呻吟”的意思是()

3.“他光着头,穿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一句中,“差”应读()(chāchàchāi),“削”应读()(xiāo xuē)。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德国兵先听到()的叫声,这叫声使他们注意起了周围的(),于是便发现了()。德国兵问起去苏蒙塔斯村的路,孩子答得很肯定。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是故意诱敌(),给()

带路,以便把鬼子()。

2.路上,孩子学夜莺叫、杜鹃叫,主要是为了(),以便为后来利用鸟叫暗号向()传送()。

第二课时

一、读下面的句子,想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然后照例子给句子的某一部分画上横线。例:他们发现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

1.渔民看着儿子走过沙滩。

2.小红叫妈妈拿来房子。

3.我发现定玻璃上的小蝴蝶自动着翅膀。

13小英雄雨来

第一课时

一、将左边加点的字“花”同右边的解释用线连起来。

一朵花.专指花

江南二月花.满枝花朵

奇花.异草全株的花草

养花.花时

人赶花.花草

1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A)

第一课时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xīshēng gòng xiàn zuìèjiàn kāngāyí

()()()()()

Zhùzhēng shèng kǎi

永()()衣()坛()旋

二、多音字组词。

和hé()hè()huò()hú()huó()

行xíng()háng()恶è()ě()wù()

弹dàn()tán()着zhe()zhuó()zháo()

三、给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字母)填在括号里。

A.充满、布满

B.学位的一级

C.素养

D.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木

E.战胜归来

F.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1.他是一名卓越

..()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2.等爸爸凯旋

..()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3.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

..()上回来的。

4.爸爸是一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

..()。

5.不少地区还弥漫

..()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第二课时

一、词语连线。

维护阳光深情的评价

充满和平高度的情感

染红语言宝贵的目光

精通征衣真挚的生命

二,不列对课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写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对和平的呼唤。

B.《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写的是一个中国孩了对死去的爸爸的呼唤。

C.《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了一个中国孩子渴望和平的真挚情感。

D.《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中国北京二中雷利同学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信。

15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第一课时

一、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频繁(bīn)绿茵茵(yīn)巡弋(yì)

B.乐园(lè)散落(sǎn)弹片(dàn)

C.蔚蓝(wèi)梦幻(fàn)祈盼(bàn)

二、扩写句子。

1.让()的孩子和我们一样()读书。

2.()的五星红旗()地飘扬在()

三、理解课文中诗句的意思。

1.“绿茵茵的草地,本该滚动着欢乐的是球”,足球是个无生命的东西,为什么用“欢乐”来形容它?

2.文中的第1~4节最后句都是“这究竟是为什么?”。读-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读句子,完成练习。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提示 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四篇课文。《古诗词三首》分别描绘了儿童戏蝶、初夏田园和农家安居的宋代乡村和谐画卷;《乡下人家》以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农家小院门前屋后在不同时节中呈现的独特景致;《天窗》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乡下儿童放飞心灵的生活片段;《三月桃花水》是略读课文,描绘了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画卷,作者们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字时行间尽情跳动。 “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它既提示了学生阅读课文体会情感的方法,也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其中“初步体会”则指出了教师教学时应把握的度,引导学生学习要循序渐进。该要素安排在第一单元,是对四年级上册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衔接与提升。抓住关键语句边读边思,比四上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聚焦,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中逐步丰富个性化感受,增进理解,从而提升阅读的综合能力。为了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本单元在选文上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能力培养上又注重了梯度。《古诗词三首》书后习题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画面强的诗句,在想象画面中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乡下人家》在文末借助泡泡图直接提示抓关键句来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天窗》除了书后习题点明需理解结尾的关键词句外,还借助泡泡图提示还需关注藏在课文中间的关键语句;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利用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迁移运用前面学到的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整体上梳理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提示学生学会在文章不同位置抓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想法,体会作者情感;在“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中,通过城乡生活比较、看图仿写和自然风光的名联积累,都指向了让学生从“内在体会词句情感”向“运用词句表达感受”的语言内化过程。 “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是单元表达目标,安排了习作《我的乐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乐趣,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与单元语文要素互相呼应,前面的课文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利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习惯,同时也给学生习作中自由表达

最新版五年级上语文 5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第二单元 本组教材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五篇课文,包括《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和《儿童诗两首》。教学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二和回顾·拓展二,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词三首 《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让船前进,透出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冬阳·童年·骆驼队 这篇课文围绕骆驼队讲述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祖父的园子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童年的发现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具体描述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儿童诗两首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街头读书、溪边垂钓、江上嬉戏,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1.会认22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咀嚼、羞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词句。 3.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1.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牧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感受人物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5.《古诗词三首》………………………………………………2~3课时 6.《冬阳·童年·骆驼队》…………………………………2~3课时 7*.《祖父的园子》……………………………………………1~2课时 8.《童年的发现》…………………………………………… 2~3课时 9*.《儿童诗两首》…………………………………………… 1~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3~4课时 回顾·拓展二……………………………………………………1~2课时 教学本组课文,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古诗词三首 课题古诗词三首课型新授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图片与文字资料课件;江中小块陆地图片课件;三首诗词意境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 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人诗句连连看 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

1.借助拼音读好三首古诗词。 (1)读准字音:“蝉”是翘舌音。 (2)指名读三首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的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词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 (一)《宿建德江》 1.释诗题。 宿:住。建德江:浙江省新安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1)自由读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①说一说诗句中这些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应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渚”的意思。 客:指作者本人。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5 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情趣。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感悟诗中童年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三、学时2学时 四、知识链接 吕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著名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课前独学 独学任务 1.我能把古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勾画不懂的生字词。 2.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独学方法: 3.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独学检测 1.我能把《牧童》背诵给同学们听。 2.把下列字、诗句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铺:横野: 棹:怪生: 张伞:遮头: 3.我能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相媚好()翁媪()亡赖( 4.独学一问: 课中导学 第一学时 一、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二、教师导入 三、独学展示 1.读一读:我能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词。 2.写一写:学习生字、新词。 3.秀一秀:我能背诵古诗词。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5、古诗词三首之《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教学难点: 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吟诵,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音乐《月之故乡》(歌曲)。 一、谈话导入,诱发乡情。 1、同学们,还记得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诵《静夜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是月亮。) 3、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板书课题:5 古诗词三首 4、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洲(板书),齐读课题,解释“泊”。学生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被逼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产生什么想法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请同学们拿着课本,自由读古诗,注意要读通顺,读准音。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顺,读准音、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个别读。正音:间、数、重、还。 3、师读(画节奏和正音)。 4、生齐读。 5、师生,生生配乐读。 三、结合注释,深入品读,读懂诗意。 1、出示纲领性问题:同学们,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绪?你从哪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3、师引导理解感悟: 预设: ◆学生用第三句回答第一问——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春天的景物,勾起了作者的思想情绪) 师引导:那么,诗人王安石当时身处何地,是何境况,让他的思乡之情倾泻而出呢? (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根据下面的注释以及你所预习的资料,来看看第一、二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讨论要求,学生汇报):

《诗词三首》导学案二(雪君)

《诗词三首》导学案(二) 年级:高一 编写:张雪君 审定:朱佩琳 日期:2010年3月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习《扬州慢》,了解“小序的作用。 2、重点领会本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化用前人诗句的好处 4、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前面所学方法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和意境。 2、学生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习体会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情景交融的抒情技巧和化用诗句的好处。 【学习方法】 合作、讨论、探究、诵读 【知识链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掌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互文、设问、反问等。 ▲掌握描写手法:渲染、烘托、白描、 动静、虚实、正面侧面、欲扬故抑、细节刻画。 ▲掌握其他手法:对比、照应、双关、铺垫、用典、联想、想象、比兴、象征。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解说: 对环境 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是渲染衬托. <<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就用“子规”、“夜月”、 “空山”等意象渲染凄清的气氛。 在一些写景诗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有时只写静景或动景,有时则动静景兼写,进而达到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 《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技巧,写出了山间秋景的怡人。 现实的景 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进而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技巧,通过烟钱别离时的不舍和想象别后的孤寂和痛苦,抒发了离别的惆怅落寞和无限伤情。 ★作者简介 姜 夔 (1155 — 1209):字 尧章,号 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词人。布 衣 终 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 词作多为咏物、写景、言情之作,其词风精工典雅,讲求音律,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拓展:《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 语文丛书:《江南春》 【教学目标】 1.结合插图、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 2.背诵三首古诗词。 3.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语言美、韵律美。【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句意。 2.感悟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语 出示《独坐敬亭山》,全班齐读。 这首古诗大家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在想: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背了,还学什么呀?其实学习古诗可有学问啦! (二)知诗题 引语:诗人李白创作这首诗时,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 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1.我们先来看古诗的题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引语:李白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明诗意 1.指名读正音,齐读。 2.生自由读文,根据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3.汇报交流。

诗意(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望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四)想诗境,悟诗情 1.自由吟诵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a.抓“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 b.抓“只有”二字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预设:表达了作者觉得世上大概只有它愿意和自己为伴,难得一知己,表现出一种惜惜相连的感情。 (五)积累背诵 二、学习《望洞庭》《忆江南》 (一)小组合作学习 1.自己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2. 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 3. 背诵积累。 (二)汇报交流 1.《望洞庭》哪句是作者奇特的想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抓: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银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小小的“青螺”。 出示:《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引语:同学们,宋代黄庭坚的这首《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课文朗读 知识点 我会写: 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 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 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 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 多音字: 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 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

晓(报晓)浇(浇水) 问题归纳: 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 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1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课题第五课古诗词三首课型新授总第15—17课时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望月思乡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等6个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认“徐、篱、疏”3个字,会写“宿、徐、篱、疏、蝶”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展示春天美景图片。教师导入:同学们,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 预设:词语:万紫千红、诗情画意…… 诗句: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2.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3.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预设: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4.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吧! 宿/新市/徐公店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 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核心问题 读了这诗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目标 1.认识“徐、疏”2个生字,会写“宿、徐、疏”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2)师指名读;生齐读。 (3)师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走进乡村,去感受惬意、闲适的田园生活吧! 2.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出示《古诗词三首》) (2)明确本节课目标:学习第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3.看图引入,知晓作者。

(1)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色。 (2)师引导:图中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3)师指名背诵。(相机出示课件《小池》) (4)师引导了解作者: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预设:杨万里) 3.揭题并板书诗题,学习诗题中的生字。 (1)师引导:杨万里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2)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3)学习“宿、徐”。 (4)解析题目意思。 “宿”,它是住宿、投宿的意思。 “徐公”的意思。(一位姓徐的老人) 4.指导读诗题。 出示课件指导:宿/新市/徐公店 二、初读诗文,了解大意 1.故事引导,感受诗意。 (1)师引导: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生字。 (3)朗读诗句,学习读写“疏”。 ①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疏”读“shū”。 ②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疏”,师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了解景物。 (1)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3)示例: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菜花”“儿童”“黄蝶”“径”。 (4)师引导看插图,指导理解“篱落”“树头”。(板书:篱落树头) (5)引导理解“径”。 ①师引导:我们学过的《山行》中有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回顾一下,这里的“径”是什么意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三首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5、古诗词三首之《泊船瓜洲》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 教学难点: 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吟诵,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音乐《月之故乡》(歌曲)。 一、谈话导入,诱发乡情。 1、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诵《静夜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是月亮。) 3、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板书课题:5 古诗词三首 4、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洲(板书),齐读课题,解释“泊”。学生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被逼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南京。】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

第1课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三、突破重、难点的措施及方法: 本文通过情景设置,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用具:教学图片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么?如果喜欢古诗就应该对李白这个人不陌生了。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李白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解诗题:对于问题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生自由汇报) 师明确:敬亭山是一个山名。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出示生字生交流学习情况 ②指读全诗。(正音) 参考评价语: 你读得很准确,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很大! ③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 一、二句(尽:远去。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师小结: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句: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师小结: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

2019-2020年四年级下册语文23课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2019-2020年四年级下册语文23课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耕田、箬笠”等词语。 2、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我要读课文,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我要养成课外主动积累古诗词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我知道以下是学习的重点: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 学法提示:想完成以上学习目标,我要多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或手中的工具书,体会诗词的内容。 学习准备: 1、我想了解更多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要去多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我能做到。 2、我要查阅翁卷、范成大、张志和三位诗人的生平,诗歌特色、诗的创作成就。 学习过程: ㈠课前预习: 1、我能正确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 ) ( ) ( ) ( ) ( ) ( ) ( ) ( ) ( ) 蚕. 昼. 耘. 绩. 塞. 箬. 笠. 鹭. 蓑. 2、我能区别形近字组词: 塞( ) 箬( ) 蓑( ) 耕( ) 赛( ) 笠( ) 衰( ) 耘( ) 3、我要反复读一读诗文,多方查找资料,同时借助工具书,争取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句大致的意思。 二、深入探究,学习提升。 1、学习《乡村四月》: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下列习题。 ①绿: 白: 山原: 川: 子规: ②我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诗句意思: 。 从中我知道了 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里的“闲”: “了”: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诗句意思: 从中我体会到了 ④《乡村四月》这道诗作者主要描写了 ______的景象;前 两句写 后两句写 整首诗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表现出诗人对 的赞美。 2、我还能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诗、第三首诗。 3、自主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4、我还能完成下列习题: 我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意思: 我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词句意思: 5、学习三首诗词,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点,都是描写 我来盘点一下: 1、我发现,文中的三首古诗为我们再现了三幅精美的画面,《乡村四月》描 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诗的前两句写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四时田园杂兴》则描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歌子》一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描写的

四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教案

23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这两 首古诗。 2、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乡村四月》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3.出示插图,说说观察后的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三、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学过的两首古诗。 2、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并汇报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二、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1、、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2、、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最新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景物”为主题,包含《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4 篇课文,以及“习作:______即景”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单元所选的4篇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本单元的习作“______即景”,属于半命题作文,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1 古诗词三首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理解古诗。 2.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用自学的方式,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重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诗歌语言的不同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1.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山居秋暝》 课时目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 《古诗词三首》知识点总结

课文1 古诗词三首 一、多音字。 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 剥:bō剥削bāo剥皮 二、古诗内容 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注释: 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shū):稀疏。 ③阴:树荫。 ④走:这里是跑的意思。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主题: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注释: ①杂(zá)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肥:诗中指杏花落后,杏儿越来越大,越来越肥。 ③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介绍: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注释: 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 ②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居时写的。饶州,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③相媚好: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 ④翁媪(ǎo):老翁、老妇。 ⑤亡赖:同“无赖日”,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主题: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词三首 2 1.认识2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 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默写《宿新 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优美的句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5.自主阅读《三月桃花水》,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乡下人家 2 天窗 2 三月桃花水 1 习作 2 1.转述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把“我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朗读入意境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先引导学生熟读诗词,再借助文字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2.想象入情境 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再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入情入境。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目标 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