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 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 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 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 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

2. 而性?愚(“?”通“懦”)

3.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4. 以何市而反(“反”通“返”)梁使三反姑反国统万人乎?

5. 孟尝君不说(“说”通“悦”)

6. 无纤介之祸者。(“介”通“芥”)

7. 食以草具(“食”通“饲”,给……吃)8.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9.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

二、词类活用

1. 孟尝君客我(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客”)

2.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食用——动词作名词,吃的用的东西)

3. 孟尝君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4. 先生不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5. 晨而求见(晨——名词作状语)

6. 孟尝君怪其疾也(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7. 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戴帽)

8. 不拊爱子其民(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女”)

9. 民扶老携幼(老、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孩子)

10. 未得高枕而卧也(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垫高)

11. 西游于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2. 于是梁王虚上位(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3. 愦于忧(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

14.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作动词,作门客)

15.左右以君贱之(贱——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三、特殊句式(一)定语后置

1. 齐人有冯谖者

2.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3.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4. 诸侯先迎之者

5. 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

(二)宾语前置

1. 客何好?

2. 客何能?

3. 贫贱不能自存

4. 以何市而反?

(三)状语后置

1. 愿寄食门下

2. 食以草具

3. 食无鱼

4.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5. 迎君道中

6. 孟尝君就国于薛

7. 立宗庙于薛

(四)判断句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3.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4. 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五)省略句

1. 食(之)以草具

2. 左右皆笑之,以(之)告(之)。

3. 以(之)为贪而不知足

4. 无使(之)乏

5. 以(之)何市而反

6. 窃以(之)为君市义

7. 迎君(于)道中

8. 愿寄食(于)门下

(六)被动句

1. 文倦于事,愦于忧

2. 沉于谄谀之臣

四、古今异义

1. 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

古义:侍卫人员。

2. 于是——今义:表示一种时间上或因果上的承接关系。

古义:可以根据不同语境翻译成“从这以后”“自此”“在这里”等

3.因而——今义:表因果关系古义:趁机却

4.先驱——今义:思想行为走在前端的人古义:驾车先行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生字: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 3. 6. 3.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词:本来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固执、顽固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变得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使…变快

高中文言文知识总结

文言文阅读(分类) 5.1. 文言实词 5.1.1.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为完全同音、声母相同、韵母相同。 辨别通假字要注意:通假有固定,不能随意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通为“悬”,反之则不行;有的字在现代汉语中读音读不同,但古音相同,如“趣”通“促”,现代汉语中不同音。 5.1.2. 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文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 5.1.3.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备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力,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5.1.4.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我有亲父兄”中的“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5.1.5. 古今异义 5.1.5.1. 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5.1.5.2. 词义缩小 如“谷”,原来是谷类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子。 5.1.5.3. 词义转移 如“偷”,古义是苟且、马虎、不厚道,今义为“盗窃”。 5.1.5.4. 词义弱化 如“怨”,古义是仇恨、怀恨,今义则表示埋怨、责备。 5.1.5.5. 词义强化 如“恨”,古义是遗憾、不满意,今义是仇恨、怀恨。 5.1.5. 6. 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5.1.5.7. 常用古今异义词 文言实词古今异义列表 词古义今义例句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梳理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 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整理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嘱托,转达意嘱托,属“愿”。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责” “ 3、性愚:通“懦”,懦弱。“懦弱”。 4、何市而反:“反”通“返”,返回。返回。反 5、券徧合:“徧”通“遍”,普遍,都。普遍,徧 6、孟尝君不说:“说”通“悦”,高兴。高兴。说 7、后朞年:“朞”通“期”,一周年。一周年。朞 8、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审慎。祥 9、无纤介之祸者:“介”通“芥”,小草。小草。介 10、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抚爱。拊 (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①孟尝君客我:客意动用法,当成客人。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意动用法当成客人 ②孟尝君怪之: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③先生不羞:羞意动用法,为羞愧。形—意动用法,以……为羞愧。意动用法为羞愧 ④孟尝君怪其疾: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⑤不拊爱子其民:子意动用法,为子。名—意动用法,以……为子。意动用法为子 2、使动用法: 于是梁王虚上位:空出来。于是梁王虚上位:使……空出来。空出来 3、名→动:衣冠而见之:穿戴好。穿戴好。①衣冠②因而贾利之:用商贾之道谋取。用商贾之道谋取。贾 4、名→状:①西游于梁:向西。向西。②晨而求见:在早晨。在早晨。 (三)古今异义: 1、就国于薛:“国”古义:封邑今义:国家。封邑。国家。封邑国家 2、迎君道中道中:道中古义:半路今义:路途中。半路。路途中。半路路途中 (四)一词多义: 1、辞:告辞。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告辞。告辞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推辞。推辞。辞推辞 2、顾:顾先王之宗庙:顾念,看在…的份上。顾念,看在的份上。顾念的份上孟尝君顾谓冯谖:回头看。回头看。顾回头看 二、虚词:虚词: 动词; 1、以:左右以君践之:动词;认为,以为。以动词认为,以为。食以草具:介词,用,拿。介词,以介词左右以告:介词,把。介词,以介词无以为家:介词,用来。以介词,用来。介词 2、乃:就是。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就是。就是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副词,才。副词,乃副词 3、其:齐其闻之矣: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可能。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其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可能。因烧其券:远指代词,那。远指代词,其远指代词孟尝君怪其疾: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三人称代词,其第三人称代词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代词,自己的。代词,其代词自己的。 4、为:寡人不足为也:动词,辅佐。动词,为动词辅佐。无以为家:动词,养活。动词,为动词养活。动词,为之驾:动词,给。动词寡人不敢以先生之臣为臣:动词,作为。动词,为动词作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介词,替、给。介词,为介词请为君复凿二窟:介词,替、给。介词,为介词、 5、乎:冯公有亲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用在句末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用在句末,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用在句末,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姑反国统万人乎: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

师说、劝学、过秦论、石钟山记 文言知识点整理

师说 一.字词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讲授。) 2)或不.焉(同“否”)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 ..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今:学校。 3)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今:表示很多人。 4)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 ..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 ..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 7)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没有,否定副词。 3. 词类活用 1)n.→意动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2)a.→n.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n.→v.: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4)a.→v.: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使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使……学习) 4.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3)道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 重点实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难道) 3)犹且 ..从师而问焉(尚且,还) 4)士大夫之族.(类)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6)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7)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6. 虚词 1. 而 1)连词,表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 2)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 3)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4)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 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其皆出于.此乎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 2.而性?愚(“?”通“懦” ) 3.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4.以何市而反(“反”通“返”) 梁使三反 姑反国统万人乎? 5.孟尝君不说(“说”通“悦”) 6.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介”通“芥”) 7.食以草具(“食”通“饲”,给……吃) 8.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 9.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 二、词类活用 1.孟尝君客我(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客”)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食用——动词作名词,吃的用的东西) 3.孟尝君怪之(怪一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4.先生不羞(羞------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5.晨而求见(晨——名词作状语) 6.孟尝君怪其疾也(怪一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7.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戴帽) 8.不拊爱子其民(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女”) 9.民扶老携幼(老、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孩子) 10.未得高枕而卧也(高一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垫高) 11.西游于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2.于是梁王虚上位(虚一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3.愦于忧(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 14.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作动词,作门客) 15.左右以君贱之(贱——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三、特殊句式 (一)定语后置 1.齐人有冯谖者 2.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3.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4.诸侯先迎之者 5.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 (二)宾语前置 1. 客何好? 2. 客何能? 3.贫贱不能自存 4.以何市而反? (三)状语后置 1. 愿寄食门下 2. 食以草具 3. 食无鱼 4.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5.迎君道中 6.孟尝君就国于薛 7.立宗庙于薛 (四)判断句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可直接使用】.doc

《过秦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 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文学常识】 1、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辞赋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赋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2、《过秦论》中的过,就是指出过失之意。 【写作特点】 1.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 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 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 2. 而性?愚(“?”通“懦”) 3.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4. 以何市而反(“反”通“返”)梁使三反姑反国统万人乎? 5. 孟尝君不说(“说”通“悦”) 6. 无纤介之祸者。(“介”通“芥”) 7. 食以草具(“食”通“饲”,给……吃)8.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9.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 二、词类活用 1. 孟尝君客我(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客”) 2.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食用——动词作名词,吃的用的东西) 3. 孟尝君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4. 先生不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5. 晨而求见(晨——名词作状语) 6. 孟尝君怪其疾也(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7. 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戴帽) 8. 不拊爱子其民(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女”) 9. 民扶老携幼(老、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孩子) 10. 未得高枕而卧也(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垫高) 11. 西游于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2. 于是梁王虚上位(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3. 愦于忧(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 14.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作动词,作门客) 15.左右以君贱之(贱——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三、特殊句式(一)定语后置 1. 齐人有冯谖者 2.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3.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4.

诸侯先迎之者 5. 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 (二)宾语前置 1. 客何好? 2. 客何能? 3. 贫贱不能自存 4. 以何市而反? (三)状语后置 1. 愿寄食门下 2. 食以草具 3. 食无鱼 4.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5. 迎君道中 6. 孟尝君就国于薛 7. 立宗庙于薛 (四)判断句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3.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4. 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五)省略句 1. 食(之)以草具 2. 左右皆笑之,以(之)告(之)。 3. 以(之)为贪而不知足 4. 无使(之)乏 5. 以(之)何市而反 6. 窃以(之)为君市义 7. 迎君(于)道中 8. 愿寄食(于)门下 (六)被动句 1. 文倦于事,愦于忧 2. 沉于谄谀之臣 四、古今异义 1. 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 古义:侍卫人员。 2. 于是——今义:表示一种时间上或因果上的承接关系。 古义:可以根据不同语境翻译成“从这以后”“自此”“在这里”等 3.因而——今义:表因果关系古义:趁机却 4.先驱——今义:思想行为走在前端的人古义:驾车先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过秦论文言词汇知识点

一.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 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 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百有余年(通“又”) 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二.词类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南取百越之地(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向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名词作状语)南:向南下:(名词作动词)去、到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帝、称王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名词作动词)谈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动词使动使……朝拜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词作动词)鞭:用鞭打笞:用竹板打 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作状语)争着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方位名词作表人的名词,失败的人 流血漂橹(动词使动)使……漂起 弱国入朝(动词使动)朝拜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动词使动)使……退却 约从离衡(动词使动)使……离散 外连横而斗诸侯(动词使动)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动词使动)使……灭亡 以致天下之士(动词使动使……到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动词使动)使……弯曲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关中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 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看重、重视 委命下吏(方位名词作形容词)下级、下等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饱、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⒈敢以烦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⒊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⒈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南驻军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结盟 ⒉名词作壮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向东 ⒊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君亦无所害损害 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年轻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

四、特殊句式: ⒈省略句: ⑴省主语 辞曰许之夜缒而出…… ⑵省宾语 敢以烦执事…… ⑶省介词“于” 晋军函陵,秦军南…… ⒉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⑵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⒊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⒋固定句式: 焉……(为什么要……、何必……)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五、一词多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言语粗鄙.:粗俗 辞停数日,辞.去:告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人微.言轻:轻微辍耕之.垄上:到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是寡人之.过也:的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答案)

一、重点字音 齐人有冯谖.者 xuān 倚.柱弹其剑yǐ 长铗.归来乎 jiá左右皆恶.之wù 食.以草具 sì愦.于忧 kuì 载券契 ..而行 quàn qì狗马实 外厩. jiù 因而贾.利之 gǔ遣太傅赍.黄金千斤 jī 无纤.介之祸者 xiān 文车二驷. s ì 二、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通“嘱”,嘱托,转 达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通“债” 3.而性懧.愚通“懦”,懦弱 4.以何市而反.通“返”,返回 5.券徧.合通“遍”,周遍 6.不拊.爱子其民通“抚”,安抚 7.后年通“期”,满一周年 8.寡人不祥.通“详”,审慎 9.无纤介.之祸者通“芥”,小草 三、重点实词 1.愿.寄食门下希望 2.食.以草具给……吃 3.比.门下之客与……相同 4.揭.其剑举 5.过.其友拜访 6.左右皆恶.之厌恶,讨厌 7.谁习.计会熟悉 8.冯谖署.曰签名

9.吾负.之亏待,怠慢 10.愦.于忧昏乱 11.沉.于国家之事沉溺,陷于 12.约.车治装准备,整治 13.今君有区区 ..之薛小小的 14.先生休.矣算了 15.孟尝君就国 ..于薛前往封邑 16.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放逐 17.遣太傅赍.黄金千斤赠送 18.被.于宗庙之祟.遭受 ..鬼神降下 .... 的灾祸 ... 19.沉.于谄谀之臣听信 20.寡人不足为.也辅佐 21.愿君顾.先王之宗庙顾念 22.三窟已就.完成,齐备 ..... 四、重点虚词1.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给(介词)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替,给(介 词) 3.客果.有能也果然 4.悉.来合券全,都 5.因.烧其券随即 6.晨而.求见连词,表修饰 7.乃臣所以 ..为君市义也用来 8.仅.得免其死耳只,才 9.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坚决 10.姑.反国统万人乎姑且,暂且 11.左右以.君贱之也因为(介) 12.食以.草具用(介) 13.无以 ..为家没有用来……的办法 14.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把(介) 15.齐其.闻之矣大概(表推测语气)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 2、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 3、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6、嬴粮而景从。“景”通“影”。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一词多义 固 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③以为固(坚固的屏障)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坚固的屏障) 因 ①因遗策(沿袭) ②因利乘便(趁着) ③因河为池(就着) 北 ①追亡逐北(V作n,溃败的军队)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n作状,在北面)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请进) ②延及孝文王(延续) 制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以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用来) ②尝以十倍之地(介,凭借) ③以弱天下之民(连,用来)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介,凭借) 兵 ①赵奢之朋制其兵(军队) ②收天下之兵(兵器)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失去) ②追亡逐北(v作n,逃兵)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v,使……灭亡)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v,使……灭亡) 三、古今异义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然后”:这样以后。 四、词类活用 ㈠使动 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 2、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3、约从离衡(使……离) 4、流血漂橹(使……漂) 5、分裂河山(使……分裂) 6、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8、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 9、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11、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㈡adj.→n.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㈢adj.→v.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减弱) ㈣n.→v. 1、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人教版高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 1、通假字: 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浩浩乎如虚御风(“”通“凭”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2、一词多义: 望: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 长: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然: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于:1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白: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2不知之既白(亮,形容词) 歌: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2歌曰(歌词,名词) 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 3、词类活用: 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渔樵于江渚之上(樵:名词作动词) 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 乌鹊南飞:名作状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朗者乎:被动句 下荆州:名作动

而今安在哉:介宾结构倒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4、古今异意: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 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 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 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今义-儿子) 我是从以前的笔记中总结的,《氓》、《采薇》、《离骚》两段、《诗三首》我没有你要的那些重点,《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学了,我会再帮你总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烛之武退师 1.实词: 1) 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2) 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 3)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 4) 焉用亡以陪邻。陪:动词,增加。 5) 敢以烦执事。敢:怎敢。 6) 又欲肆其西封。肆:动词,扩展。 7) 若不阙。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 8) 失其所与。与:动词,结交。 9) 烛之武退师。退:使动,使……撤退 10) 若亡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11) 阙以利晋。利:使动,使……获利 2.虚词: 1) 之: a) 子犯请击之。②代词,代军。 b) 许之。②代词,(退)这件事。(事) c) 公从之。②代词,代佚之狐。(人) d) 是寡人之过也。③结构助词,的。 e)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答案学案冯谖客孟尝君文言整理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嘱咐。 2.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同债,债务。 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责毕收 以责赐诸民 责毕收乎 3. 而性?愚?同懦。懦弱。 4. 券徧合徧通遍,全部。 5. 以何市而反反通返,返回。 姑反国统万人乎 梁使三反 6. 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安抚。 7. 孟尝君不说说通悦,高兴。 8. 后朞年朞通期,一年。 9. 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 10. 无纤介之祸者介同芥,小草。 二、古今异义 1.左右以君贱之也/左右以告/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左右曰/ 左右古:左右的门客; 今:左边和右边。 2.于是乘其车/于是冯谖不复歌/于是梁王虚上位 于是古:从这以后/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这个原因 今: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三、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1. 贫乏不能自存译: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 2. 客何好?译:您爱好什么呢?(您有什么爱好呢?) 3. 客何能?译:您能做什么呢?(您有什么才干呢?) 4. 以何市而反?译:用(那些钱)买什么回来呢? 定语后置句 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译:叫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

2. 诸侯先迎之者译:先迎接他的诸侯。 状语后置句 1. 食以草具译:把粗劣的食物给他吃。 2.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译:(谁)能替我到薛收债? 3.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 译:(我)田文被事务搞得很疲倦,被忧虑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性格又懦弱愚蠢。 4. 孟尝君就国于薛译:孟尝君只好到薛回到自己的封邑。 5. 立宗庙于薛译:在薛建立宗庙。 (二)判断句 1. 左右曰:“乃歌曰‘长铗归来’者也。” 译: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个‘长铗归来’的人。” 2.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译:(这)就是我为您买仁义的原因啊。 3.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译: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 4.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译: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的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是冯谖计谋的结果啊! (三)被动句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 译:(我)田文被事务搞得很疲倦,被忧虑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性格又懦弱愚蠢。 四、词类活用 一、名作动 1. 冯谖客孟尝君作门客 2. 衣冠而见之穿好衣,戴好帽 3. 因而贾利之求取 二、名作状 西游于梁向西 三、形作动 左右以君贱之也轻视 四、形作名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答案学案冯谖客孟尝君文言整理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整理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 属通嘱,嘱咐。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同债,债务。 3.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责毕收 以责赐诸民 责毕收乎 而性愚 同懦。懦弱。 4.券徧合徧通遍,全部。 5.以何市而反反通返,返回。 6.姑反国统万人乎梁使三反不拊爱子其民 拊通抚,安抚。 7.孟尝君不说说通悦,高兴。 8.后朞年朞通期,一年。 9.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 10. 无纤介之祸者介同芥,小草。 二、古今异义 1.左右以君贱之也/左右以告/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左右曰/ 左右古:左右的门客; 今:左边和右边。 2. 于 是乘其车/ 于是冯谖不复歌/ 于是梁王虚上位 于是古:从这以后/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这个原因 今: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三、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1.贫乏不能自存译: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 2.客何好译:您爱好什么呢(您有什么爱好呢) 3.客何能译:您能做什么呢(您有什么才干呢) 4.以何市而反译:用(那些钱)买什么回来呢 定语后置句 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译:叫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

2. 诸侯先迎之者状语后置句 译:先迎接他的诸侯。 1. 食以草具译:把粗劣的食物给他吃。 2.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译:(谁)能替我到薛收债 3.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译:(我)田文被事务搞得很疲倦,被忧虑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性格又懦弱愚蠢。 4. 孟尝君就国于薛译:孟尝君只好到薛回到自己的封邑。 5. 立宗庙于薛译:在薛建立宗庙。 (二)判断句 1. 左右曰:“乃歌曰‘长铗归来 '者也。” 译: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个‘长铗归来'的人。” 2.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译:(这)就是我为您买仁义的原因 啊。 3.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译: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 4.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译: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的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是冯谖计谋的结果啊! (三)被动句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译:(我)田文被事务搞得很疲倦,被忧虑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性格又懦弱愚蠢。 四、词类活用 一、名作动 1. 冯谖客孟尝君 2. 衣冠而见之 3. 因而贾利之 二、名作状 西游于梁 三、形作动作门客穿好衣,戴好帽求取 向西 左右以君贱之也轻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