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报任安书》是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与众不同的生死观和卓越的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教育价值。《报任安书》是我们了解司马迁其人及《史记》少有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异义词和生僻词又较多,且作者复杂的情感与学生阅历有差距,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字、文意仍是教学的重点。高二学生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尚显稚嫩,还没有完全树立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理解并探究作者的生死观和价值观恰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但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在问题和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

三、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梳理文言知识。

2.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3.探究司马迁面临抉择时的内心冲突。

4.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5.反复诵读,体会课文的文辞之美和情感之切。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重点)

2.探究司马迁面临抉择时的内心冲突,理解其生死观、价值观及其意义。(难点)

五、教学方法

四读法(听读——研读——品读——诵读);小组合作法;讨论探究法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解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七、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引发思考

1.导语设计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一直影响着中国士人的生死观,伯夷叔齐为气节不食周粟而死,屈原为理想节操投汨罗江而死,项羽兵败不渡乌江自刎而死,文天祥忠心报国誓不降元慷慨赴死……这些伟大的人物以其视死如归的精神诠释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饱读圣贤书的伟人,但是他在遭受奇耻大辱后却没有选择死,而是选择坚强地活下来,用不屈的灵魂谱写了一曲千古绝唱——《史记》。他,就是司马迁。

2.文题诠释

(1)学生简介写作背景(此为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补充完善。

(2)师生共同归纳:报:迟来的回复 任安:濒死的知己 书:灵魂的告白

(二)走进文本,深入探究

1.听读课文,清文字障碍。

(1)出示文言知识卡片(见课后作业)。

文言知识的学习重在多积累、勤归纳,教师以通假字为例,出示文言知识卡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参照卡片形式,口头归纳生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然后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制作。

(2)听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或播放经典诵读录音)。

(3)参照文言知识卡片,解决生僻字和通假字,清除文字障碍。

(4)学生大声诵读,初步感受抒情基调,进入课文情境。

2.研读第一段,知写信原由。

(1)齐读第一段,然后指名学生翻译,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注意重点字词。

(2)提问: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态度怎样?

师生讨论,明确:这一段引出任安来信内容,说明复信是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并就迟复表示歉意,引出下文,自陈己志。作者的态度恭敬谦逊、诚挚恳切。

3.研读第二段,探内心冲突。

(1)学生轮流读第二段,要求读准字音和句读。

(2)学生分组疏通第二段文意,教师点评,补充完善。

教师把文段分成四部分,四个学习小组各翻译一部分,组内成员讨论交流,提出疑难问题。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同学翻译,并把组内疑问提出。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解决疑问。学生参照文言知识卡片,完成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的归纳。

(3)学生简介司马迁,重点介绍李陵之祸(此为课前预习任务),教师点评补充。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生命历程的重要转折点,自此,司马迁的思想发生了巨变,他不得不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在守节而死与忍辱苟活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

(4)师生共同探究司马迁的内心冲突。

①概括本段逻辑思路。

师生讨论,明确:

出身卑微,死不足道

死节不显,虽死不值 人固一死,价值有别 ——生死观

辱有十等,吾遭极辱

士为免辱,定计于先

受辱失节,不足贵亦

王侯将相,受辱苟活

受辱之前,理应引决

自身处境不能死 士当守节应该死

教师归纳:司马迁从自身处境谈起,说明自己不择死而择极辱的原因;然后直陈自己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接着通过列举不辱和受辱的等级,说明自己受辱之深,又以“刑不上大夫”说明士当自勉以不受辱;然后以猛虎为喻,写士人为守节,决计自杀,而自己则已经受辱失节;接着列举王侯将相受辱苟活的例子,说明勇怯强弱乃形势所迫;最后一层表达了受辱之前理应引决以保持操守的观点。

②探究、理解司马迁的内心冲突。

师生讨论,明确:从以上思路可以看出,一方面,面对遭受宫刑的巨大耻辱,司马迁选择了忍辱求生;另一方面,他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又极为推崇为节义而死。这样,在司马迁的内心深处就出现了自身处境不能死和士当守节应该死的尖锐矛盾。想死却又不能死,求生却又生不如死,一个伟大的灵魂在经受着内心的苦苦挣扎和痛苦煎熬。然而,正是因为内心有矛盾有冲突,选择活下来对司马迁来说才愈显艰难和痛苦,也愈见出司马迁人格的伟大之处。那么,是什么让司马迁从这个矛盾中超脱出来?是他高远的人生价值取向——发愤著书,名垂千古。

(5)学生自选词语或句子来品味欣赏,互相交流,体会司马迁所承受的精神苦痛。

例如:“畜”“九牛亡一毛”“蝼蚁”,极言自己地位卑微。又如“太上不辱先……最下腐刑极矣”,连用十个排比句,层层深入,一气贯下,直至“最下腐刑极矣”,一个“最”字加一“极”字,可谓把耻辱写到了极点,也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再如,“猛虎在深山……曷足贵乎”一句,以猛虎被困威风扫地为喻,写自己遭刑后受辱的凄惨情状,一方面说明自己受辱而士节已失,死亦不保节,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司马迁受辱后所受的巨大的肉体摧残和精神苦痛。

4.品读第三段,明人生追求。

(1)教师大声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2)同桌合作交流,疏通文意。

(3)教师提出重点文言知识,学生解答。

(4)解读作者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①梳理本段思路。

师生讨论,明确:

一般人对生死的态度——贪生恶死,即使为义理所激奋也是情不得已

司马迁对死亡的态度——不贪生怕死;勇者不必死节;深明士节操守

直陈忍辱苟活的原因——将自己的文章传于后世

②提问:你如何看待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价值观?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教师要注意引导,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言辞偏激。

提示:司马迁生死观的核心是:无论是舍生取义,宁死不屈,还是“弃小义,雪大耻”,关键要看对人类历史、对后世有没有价值和意义。他肯定有价值的为节而死,推崇“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但更激赏忍辱负重、择生践志的勇者行为。面对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最终选择了隐忍苟活,把发愤著书、名垂千古作为自己的终极人生追求。这种高远的人生价值观,使他超越了肉体生命的存在,在深邃的历史时空中,获得了永恒的精神生命。

5.小结课文,理因果关系。

提问:司马迁在文中写自己的遭遇处境和人生追求,与回复任安不能“推贤进士”的要求有什么关系?(即二、三两段和第一段的因果关系)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教师引导,可有两种解释。

其一:“推贤进士”是任安获罪入狱后要求司马迁搭救自己的委婉说法,司马迁在回信中必需让任安明白自己的处境遭遇,明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追求,从而使任安认同自己的人生选择,虽遭拒绝而无怨无恨。

其二:司马迁可能知道,任安作为死囚也许终生读不到此信,此信也有可能成为公开信,而自己在信中所发泄的不满也许会招致杀身之祸。但他还是写了这封信,意在借水行舟,既是向世人宣告《史记》的完成,又是向当政者的一种抗争,更是向世人表明不屈心志的公开告白。

(三)诵读体验,以声传情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正如清代桐城派刘大槐所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通过反复诵读,可以使我们走进作者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1.四个小组轮流进行组内接力读,悉心体会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感。教师指导,各小组互相点评。

教师适时点拨,领悟作者的情感:本文借给任安回信之机,述心迹,表心志,可谓字字血泪,声声关情。其中有回复友人来信的诚挚恳切,有遭受极辱无辜蒙羞的悲痛激愤,有面对困境生死抉择的矛盾痛苦,有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坚韧顽强。

2.师生齐读前三段,进一步感悟司马迁的复杂情感和不屈精神。

(四)布置作业,“言”“文”并重

1.完成以下文言知识卡片,并参照此形式,积累本课的生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张曼菱在《择生与择死》中指出: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前者如屈原,他在政治理想破灭后,选择了高尚自由的死,这种死,是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后者如司马迁,他在受极刑之后,选择了痛苦屈辱的生,这种生,是为了成就千古《史记》。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种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请就屈原和司马迁两人的生死选择进行思考,并谈谈你的看法。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报任安书 (节选)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 2.通过诵读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情感,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及重要句式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语段,揣摩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教学设想:《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阅读此文,我们对司马迁择生践志,创作《史记》的心路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他的“择生”令人敬重。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因此要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报任安书(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槛(jiàn)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 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 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 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 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 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 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 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教学案例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投影片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 三、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1、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3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个踟蹰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不料,飞 来横祸,差点葬送了旷世奇才。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 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 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 传的千秋伟业。“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 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 仰止! 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 舛反而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 你不朽的灵魂! 二、知识介绍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 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 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

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鲁迅 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三、背景链接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 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 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 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 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 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 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 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1)被楚受辱(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的行文特点。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初通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曩(nǎng)者诎(qū)体强(qiǎng)颜头枪(qiāng)地受诛(zhū)

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 槛(jiàn)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

报任安书教案完整版

报任安书教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的行文特点。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着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

最新《报任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1 2 《报任安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4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5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6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7 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8 二、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9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10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11 第一课时 12 一、导入新课 13 同学们,假如有来生的话,以下五个选择你会选择哪一项? 14 A、幸福的猪 B、快乐的蚂蚁 C、称霸的老虎 D、精明的狐狸 E、痛苦的人 15 请学生起来回答,引出“痛苦的人”司马迁。 16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幸福的猪必定也有不幸的时候,快乐的蚂蚁必定也有17 痛苦的时候,称霸的老虎必定也有软弱的时候,精明的狐狸必定也有糊涂的时候,同理,痛18 苦的人,必定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候。此外,人生来不可能一帆风顺,注定痛苦相随,人生也19 正是由于有了痛苦,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幸福,才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满充实。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一个痛苦的人的内心世界,看他是如何走进痛苦,如何面对痛苦,又如何 20 21 在痛苦中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的。这个人就是司马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的《报任

安书》。) 22 23 二.了解作家作品,了解背景知识。 24 1.关于司马迁和《史记》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25 26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有“史圣”之誉。主要作品《史 27 记》,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 28 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 29 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 30 2、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 31 32 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 33 “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 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34 35 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36 李陵之祸: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天汉二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和李陵去攻打凶奴, 37 38 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投降了凶奴,汉武帝因此大发雷霆,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 39 为确实“不当”,但他不满朝廷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于是就向汉 40 武帝赞扬李陵独挡凶奴之功,没想到汉武帝认为司马迁这是在为李陵辩护,因此司马迁被判 41 入狱,惨遭宫刑。 42 3、解题 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 43 44 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摘要:相、畜、极、就、渐、用、见、顾、究、会、之、殆;,勤勤恳恳、戏一弄、树立、网罗、下流、妻子、夫人、粪土、恨、谤,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作者生平与社会背景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特殊境遇中的复杂感情 能辩证地评价作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作者的品德与操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精神 一、作家、作平简介 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 得罪下狱。次年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 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

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 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确实是向知心朋友倾吐表情。 本文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作者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伟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本文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文章的结尾呼应开头,点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 二、初读文本,把握文章脉络,感受情感。 选文逐层深入,叙议结合,援引古代事例比喻当今形势。叙述中透露出作者遭受腐刑之后的痛苦及怨恨,议论中表现作者“隐忍苟活”而要“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伟大志向。 三、分段朗读全文,注意结合文意中的不同语气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 四、实践与练习。 〖自主梳理掌握文言词语〗 【通假字】 剔—剃、摩一磨、底一抵、失一佚、责—债、一槍一一抢、以一已、罔一网; 不—否曷—何箠—棰诎—屈见—现 【一词多义】 相、畜、极、就、渐、用、见、顾、究、会、之、殆; 【古今异义词】 勤勤恳恳、戏一弄、树立、网罗、下流、妻子、夫人、粪土、恨、谤 【词类活用】流俗之轻也,其次不辱身斯不亦远暴肌肤曷足贵衣赭衣

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导语:《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掌握“辱”、“意气”、“就”等实词和“于”“之”“以”等虚词的用法,积累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以及被动句等特殊句式。 3、注意有感情地朗读,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正确认识司马迁坚韧勇敢面对挫折的人生观以及他忍辱苟活,为完成志愿的价值观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 2、正确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三、教学设想依据

1、本文实词的用法、通假字现象以及“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等被动句式较多,因此授课时着重一些常用的重点文言词句及被动句的翻译,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本文是司马迁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在信中,流露出司马迁对朋友爱莫能助的无奈,更体现了司马迁坚韧勇敢面对挫折的性格和忍辱完成愿望的人生价值观。学生通过翻译疏通文章,加上朗读感受,可体会《报任安书》的悲愤情感和司马迁“勇者不必死节”的特殊人生价值观。 2、从学生角度来看,高二(1)(2)班都是理科班,文言文阅读能力比较薄弱。但总体来说,(2)班学生的文言基础以及学习的认真程度比(1)班较胜一筹;而(1)班的课堂气氛比(2)班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两个班不同地情况,合理安排课程设计所定时间。 四、教学课时: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设计:我们已经学习过《鸿门宴》,前几天大家也观看过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绝笔之作》,相信同学们对司马迁司马迁以及他的作品《史记》都有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同学回忆一下关于司马迁及《史记》的知识。 二、作家作品:(抽选学生回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知识)(PPT展示填空)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现陕西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 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点拨。 2、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 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 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 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 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 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 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 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 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 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 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 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 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赏析 中国古代散文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宝库,其精神营养价值之大,令其他文体望尘莫及。在这些散文之中,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具有强大感染力的首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之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句句慷慨激越,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声讨的檄文,是伟大的民族精英在身残处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 本文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当然与司马迁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个“情”字。这个情不是痴男怨女的恋情,但比男女恋情更加凄婉;这个情不是侍父养母孝敬之情,但比孝敬之情还要纯真;这个情也不是忠君效国之情,却比忠君效国更加高尚。这个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是人类最神圣最具有代表性的生命之情。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自己生命遭受极端摧残之后写的。那是一个把人当作畜生的时代。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话,便横遭暴行,惨受宫刑。昨天还是国家大臣,今天便被阉割,毫无尊严可讲。宫刑之后的司马迁,精神上的打击异常沉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饱尝了死亡一样的人生况味。当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的时候,当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生活的时候,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多么凄惨又多么悲壮的行为啊!什么叫知识分子?有人说,那些为了人类的进步,在黑暗中挣扎,不畏惧任何权势,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都义无反顾的人,才叫知识分子。他是人间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他把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看作生命的本体,他把传播这种意志和精神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中国杰出的文人,像屈原、苏轼、李贽、谭嗣同、鲁迅等等,都是这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两千年前,司马迁就认识到生与死的价值,并作出了毫不含糊的解释。这种人生观发扬了孟子“生”与“义”的精神之髓,并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作者还从生命历程与创作的关系上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愤怒出诗人”的文学创作规律。他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用诗一般的语言,高度评价屈原的一生,是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这正应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名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他看透了这个社会。 司马迁是叙事的高手。读《报任安书》,我们会惊讶作者何以将事件叙述得如此凄婉动人。“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 槛(jiàn)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色(yùn)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④惟倜傥非常之人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报任安书实用的教案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司马迁的遭遇,体会司马迁的情感,感受文章的巨大魅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停靠在历史的港湾,寻觅着千年古国的不朽,追忆着心中的那轮皓月。他,朝于朝堂之上争了曲直,夕系牢狱残了躯体,一副赤诚被打下了深渊,满腔热血成了千古凝冰。是壮烈的死去,还是隐忍地活着?黑暗中,他选择了隐忍,选择了苟且地活着。然而,苟活的路却被世俗的指责谤议弄得险象环生。他背负着肉体与精神的重担,在死亡的峭崖上苦苦挣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司马迁(板书),体味“著成信史照尘寰”的他曾经走过怎样“幽而发愤”的心路历程。 二、了解作者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同学们对他和他的作品一定有很多的了解。我请几个同学交流一下。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全面,从思想、文学价值、影响等方面详尽的介绍了《史记》这部鸿篇巨制,并对司马迁的生平进行了介绍。的确,作为一位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却能忍辱负重,发愤著述,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文史合璧的煌煌巨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解说文题,了解写作背景 文章的标题是《报任安书》,意即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而任安由于“江充诬蛊案”下狱,被判死刑,写信向司马迁求救,希望他“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搁置了很长时间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四、研读文本 (一)1、接下来我们继续靠近司马迁。请同学们扫读文章的第二段,回答: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

高中语文_报任安书(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2.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3.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理解司马迁的人生选择和一身骨气,学会如何直面人生。 4.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炉的写法,学习其写作技法。 【学习重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难点】 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炉的写法。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方法】 学生讨论法、教师讲授法、多媒体观赏感染法、诵读体悟法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用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引出司马迁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其回答都在给朋友的一封信《报任安书》中,展示课题。点评第一第二课时文言基础知识学习积累的效果,然后进入本课时教学木目标。(约3分钟) 第二步:文本研读,请同学回答司马迁为什么写这封信,司马迁和任安在此之前分别遭遇了什么。这个问题承上启下,既是之前两课时内容的回顾,也为本课时后边的深度研讨做内容铺垫;文本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找出文本中能够体现司马迁生死荣辱观的句子,并加以解读;文本延伸,本文最后一段情感思想反复,请同学们尝试续写一段,表达对司马迁含愤著书直面人生的理解和赞许,以使全文结构圆融,气脉相连。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展示优秀学生作品。(约15分钟) 第三步:写作借鉴一,赏析文段,请同学回答语言特点并声情并茂的诵读,然后仿照例句形式摹写一个,请同学展示,指出不足,进一步修改;写作借鉴二,司马迁平生示例可以支持哪些观点,写出观点并给出富有文采的一句话评赞。小组交流,并展示。总结如何评价值得褒扬的人物,请同学诵读例文。(约15分钟)

《报任安书》实用的教案

《报任安书》实用的教案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司马迁的遭遇,体会司马迁的情感,感受文章的巨大魅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停靠在历史的港湾,寻觅着千年古国的不朽,追忆着心中的那轮皓月。他,朝于朝堂之上争了曲直,夕系牢狱残了躯体,一副赤诚被打下了深渊,满腔热血成了千古凝冰。是壮烈的死去,还是隐忍地活着?黑暗中,他选择了隐忍,选择了苟且地活着。然而,苟活的路却被世俗的指责谤议弄得险象环生。他背负着肉体与精神的重担,在死亡的峭崖上苦苦挣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司马迁(板书),体味“著成信史照尘寰”的他曾经走过怎样“幽而发愤”的心路历程。 二、了解作者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同学们对他和他的作品一定有很多的了解。我请几个同学交流一下。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全面,从思想、文学价值、影响等方面详尽的介绍了《史记》这部鸿篇巨制,并对司马迁的生平进行了介绍。的确,作为一位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却能忍辱负重,发愤著述,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文史合璧的煌煌巨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解说文题,了解写作背景 文章的标题是《报任安书》,意即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而任安由于“江充诬蛊案”下狱,被判死刑,写信向司马迁求救,希望他“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搁置了很长时间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四、研读文本 (一)1、接下来我们继续靠近司马迁。请同学们扫读文章的第二段,回答: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 2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报任安书》是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与众不同的生死观和卓越的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教育价值。《报任安书》是我们了解司马迁其人及《史记》少有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异义词和生僻词又较多,且作者复杂的情感与学生阅历有差距,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字、文意仍是教学的重点。高二学生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尚显稚嫩,还没有完全树立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理解并探究作者的生死观和价值观恰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但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在问题和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 三、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梳理文言知识。 2.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3.探究司马迁面临抉择时的内心冲突。 4.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5.反复诵读,体会课文的文辞之美和情感之切。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重点) 2.探究司马迁面临抉择时的内心冲突,理解其生死观、价值观及其意义。(难点) 五、教学方法 四读法(听读——研读——品读——诵读);小组合作法;讨论探究法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解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七、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引发思考 1.导语设计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一直影响着中国士人的生死观,伯夷叔齐为气节不食周粟而死,屈原为理想节操投汨罗江而死,项羽兵败不渡乌江自刎而死,文天祥忠心报国誓不降元慷慨赴死……这些伟大的人物以其视死如归的精神诠释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饱读圣贤书的伟人,但是他在遭受奇耻大辱后却没有选择死,而是选择坚强地活下来,用不屈的灵魂谱写了一曲千古绝唱——《史记》。他,就是司马迁。 2.文题诠释

报任安书赛课一等奖教案

报任安书 司马迁 授课人:贺高陆雪玲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细读,疏通文意、归纳文段的文言知识点; ②深读,围绕“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进行深度解读,通过“关键语句”,体会司马 迁在“受辱之深”的情况下,内心对于生死抉择的矛盾和冲突,让学生感受他“隐 忍苟活,发愤著书”的艰难和苦痛,从而被他的伟大人格和坚强的意志所染。 ③美读,品味文段的语言风格,体会其内在的感情基调,能进行有感情的诵读。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让学生体会文辞之美和情感之切,进而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 ②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探究司马迁面临生死抉择时的内心冲突,理解其生死观、价值观。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报任安书》视频朗诵、朗读配乐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解读文章的3—6自然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回顾: To be, or not to be?生,还是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探讨不休的问题。在司马迁的笔下,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择死英雄,如投江的屈原、自刎的项羽,他们以视死如归的精神诠释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也有“忍辱负重”的择生志士,如卧薪尝胆的勾践。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司马迁因李陵之祸惨遭极刑,对面这样的奇耻大辱,他又做出了怎样的生死抉择的呢?下面我们将学习《报任安书》接下来的3到6文段,让我们深入作者内心去听他谈生谈死谈大义。 (二)、细读:疏通文意、归纳文段的文言知识点; 1.学生自由朗读,疏通文意,自主归纳知识(课前预习) (三)、深读:深究文本,分析“司马迁的生死观”,领略文章的感情 1.学生分小组分文段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由组长总结成果; 2.要求:找出关键语句并分析,概述“司马迁的生死观”,即司马迁如何看待生死,在此基础上,品味文章的内在情感; 3.教师用多媒体演示相关内容,做一定的点评和必要的补充解释;(见附录)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篇一】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如: “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