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

【2018优化方案练习】语文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

一专题第一模块季氏将伐颛臾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

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

解析:选B。A.过:责备。C.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

止 B.????? 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

C.?????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

修文德以来之 D.?????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析:选D 。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A 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 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C 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解析:选B 。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 .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 .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 .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

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解析:选D。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

二、语言运用

5.小华的家长反对他阅读名著,理由是“那是闲书,没有什么用”,小华想请你帮助他说服家长。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要求语言得体,有理有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读名著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考虑。

答案:(示例)名著是书中的精华,从名著中可以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掌握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老师还鼓励我们多读名著呢!

6.(2018年高考四川卷)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康桥边城雨巷蜀道

例: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写句子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本题暗含了一个排比句,题目中又明确提出要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要体现景点或意象的特征,这就是考查我们对教材内容的熟知程度。

答案:示例1: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示例2:雨巷,你的悠长寂寥,你的哀怨彷徨,你的凄清惆怅,不正好氤氲出我心中的伤感吗?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论.语(Lún) 虎兕.

(sì) 下脚.料(jué) 排山倒.

海(dǎo ) B .买椟.还珠(dú) 搜.

罗(shōu ) 撒手锏.(jiǎn ) 啼饥号.

寒(háo) C .颛.臾(zhuān ) 社稷.

(jì) 落.不是(lào) 畏葸.

不前(sī) D .冉.有(Rǎn ) 独处.

(chǔ) 乐陶.陶(táo) 荦.

荦大端(luò) 解析:选D 。A.“脚”应读jiǎo ;B.“搜”应读sōu ;C.“葸”应读x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B .则将焉用彼相.

矣 相:辅助 C .既来之,则安.

之 安:使……安定 D .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覆 解析:选B 。相: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子见.夫子乎 ?????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④时有患.疟疾者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选D 。见,①拜见;②看见。患,③忧虑,担忧;④得病。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B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

C.陈力就列,不能

..者止

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

..于邦内

解析:选D。A.古义:指用兵;今义:有事情。B.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C.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D.古今意义相同,战争。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

会祸起萧墙

....,自己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陈力就列

....,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

想阵营分崩离析

....。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育出四体不勤

....的书呆子,

....、五谷不分

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解析:选B。“陈力就列”是展现才能担任职务的意思,这里应用“各就各位”。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答案:C

7.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A.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前来归附。

D.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解析:选D。文句中的“来”,使……来,而A、B、C三项的理解不正确。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厌恶那种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2)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啊!

(二)(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

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解析:选B。宠:使荣耀。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②③④D.④⑤⑥

解析:选B。②是说不可常用严刑峻法;④是说王祎在修《元史》的过程中裁剔繁芜,行文得当,下笔简洁;⑤是说王祎奉召晓谕梁王归降。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

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解析:选C。“奉命讲授国史”有误。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1)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2)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

参考译文: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自幼聪明颖悟,长大后,身高挺拔如山岳,伟岸有风度,凭借文章而闻名于世。他目睹元代政治的衰败,写了七八千字的长信呈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举荐他,他没有答应。他隐居于青岩山,著书立说,名声越来越大。太祖出征江西时,王祎献上颂词。太祖高兴地说:“江南有两个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说学问的广博,你不如宋濂。要说才思的敏捷,宋濂不如你。”太祖创设礼贤馆,召他来安置在馆中。多次升迁做了侍礼郎,掌管起居注。(王祎)做南康府的同知府事,多有惠民措施,太祖赐给他金带以示荣宠。太祖准备登基,把王祎召回来,商量礼仪。洪武元年八月,王祎上疏说:“祈求苍天永保江山的关键,在于存心以忠厚为本,政治宽大,上依天道,下顺民心。严刑峻法,可以一时使用却不可以经常如此。浙西既然已平定,赋税应该减少。”太祖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但没有完全照他说的办。第二年修撰《元史》,皇帝任命王祎

与宋濂为总裁。王祎擅长史事的记载,裁剔繁芜,行文得当,下笔简洁。《元史》修成后,被提升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任国史院编修官。他奉皇帝诏命在大本堂执教,经义理解透彻,析理畅达,善于开导。皇帝召他在殿堂问话,必定赐他坐下,随便谈论。五年正月,皇帝与群臣商议招抚训谕云南,命令王祎带着诏书前往。王祎到云南后就告谕梁王,应该立即送上云南版图给职方官以表示归顺,不这样的话朝廷讨伐的大军很快就到。梁王不听,把他安排在别馆住宿。有一天,王祎又告谕梁王说:“朝廷考虑到云南有百万生灵,不愿看到他们毙命于刀锋之下。如果你们依仗着地势偏远险要,抗拒英明的皇帝,到时候后悔就晚了!”梁王惊骇臣服,立即让王祎改住客馆。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迫不得已让王祎出来见脱脱,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呵斥道:“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况且我和你都是使臣,岂有向你屈服的道理!”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一向有盛名,不可以加害于他。”脱脱捋起袖子叫嚷:“今天就是孔圣人在这儿,按理也不得活!”王祎回头对梁王说:“你要是杀了我,朝廷军队就会马上到来,你的大祸也马上就会到来。”王祎最终遇害。

三、语用创新

13.(原创)给下面一段材料写则评论,100字左右。

福岛核电站50名死士

福岛核电站的严重泄漏事故,工作人员大部分撤离,只剩下最后的50位死士,他们大部分都在50岁以上。一位59岁老员工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安全。这位员工还有半年就退休了,可以拿着高额退休金,养老归田,但是他表示“是使命感让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他们用身体筑起保护福岛核电站的最后一道屏障。据美国核专家说,他们中70%的人可能将在两周内死亡。哥伦比亚大学放射研究中心主任戴维·布伦纳说:“他们的情况不是很好,显然他们将遭到高浓度核辐射污染,并因此丧命。他们知道这一点,因此这些

《大学语文》专升本《季氏将伐颛臾》习题(含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论语》在体裁上属于( ) A.论辩体 B.语录体 C.对话体 D.纪事本末体 2.《春秋》的修订者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刘向 3.《论语》一书的编纂者是( ) A.孔子 B.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C.孟子 D.孟子及其弟子 4.《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 )。 A.颛臾 B.鲁国 C.齐国 D.宋国 5.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战国策》 6.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为论据,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这种论据的类别是( ) A.历史材料 B.现实事例 C.名人名言 D.科学公理 7.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 A.仁政和王道 B.仁与礼 C.严刑和峻法 D.无为而无不为 8.季氏将伐颛臾的目的是( ) A.为子孙忧 B.维护鲁国的利益 C.夺取鲁国的大权 D.进行领土扩张 9.成语“祸起萧墙”出自于( ) A.《论语·季氏》 B.《秋水》 C.《寡人之于国也》 D.《谏逐客书》 10.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先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后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比喻,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两者论证的方法不同在于( ) A.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例证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类比法 C.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类比法 D.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例证法 1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句中的“见”字意思是( ) A.看见 B.谒见 C.会见 D.被召见 12.下列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的是( )

2018-2018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河北正定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释道 互补的和合文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2018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独孤信,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也,本名如愿。魏初有四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祖俟尼,和平中,以良家子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父库者,为领人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瑰,由是知名。后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自修饰服章,军中号为独孤郎。及尔朱氏破葛荣,以信为别将。从征韩娄,信匹马挑战,禽贼渔阳王袁肆周。后以破元颢党,赐爵受德县侯,迁武卫将军。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周文帝已统岳兵,与信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寻征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瀍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从我,世乱识忠良,岂虚言哉!”进爵浮阳郡公。时荆州虽隐东魏,人心犹恋本朝,乃以信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既至,东魏刺史辛纂出战,信纵兵击纂,大败之。都督杨忠等前驱斩纂,于是三荆遂定。东魏又遣其将高敖曹、侯景等奄至。信以众寡不敌,遂率麾下奔梁。居三载,梁武帝方许信还北。信父母既在山东,梁武帝问信所往,答以“事君无二”。梁武义.之,礼送甚厚。大统三年至长安,以亏损国威,上书谢罪。魏文帝付尚书议之。七兵尚书、陈郡王玄等议,以为既经恩降,请赦罪复职。诏转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寻拜领军将军。 六年,侯景寇荆州,周文令信与李弼出武关,景退。即以信为大使,尉抚三荆。寻除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人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拥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周文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十六年,迁尚书令。六官建,拜大司马。周孝闵帝践阼,迁大宗伯,进封卫国公,邑万户。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过,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 信美风度,雅.有奇谋大略。周文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震邻国。东魏将侯景之南奔梁也,魏收为檄梁文,矫称信据陇右,不从宇文氏,乃云“无关西之忧”,欲以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迁以为楚台殿中郎。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转在义兴,非其好也。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子俊,早卒。 (节选自《宋书?羊欣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工:善于,擅长 B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恨:怨恨 C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诣:到……去 D除.中散大夫除:任命,授职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①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①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②其.势不俱生 D.①论者称焉.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能表现羊欣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 ②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③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 ④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 ⑤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 ⑥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 A.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④⑤⑥ D. ①②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欣原本就擅长书法,在学习了王献之的字后,他的书法更有长进了。 B.隆安年间,由于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做官。

高二语文小题及答案33

高二语文小题(三十三)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累.及果实累.累身陷缧.绁花蕾. B.栖.息休戚.相关芳草萋.萋蹊.跷 C.瑰.丽奉为圭.臬玫瑰.日晷. D.悔.恨积毁.销骨晦.涩教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猝然包涵意蕴变换莫测 B.猜测威摄诬陷越俎代庖 C.适意浑浊疲惫合家欢乐 D.漫骂忤逆蔓延连篇累牍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深圳市龙岗区一家舞厅近日发生了一起致多人丧命的火灾,警方称,原因是由夜总会 在舞台上燃放烟花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B.公司鉴于“春节”休市时间较长,为防范节日期间的市场风险,根据下发的通知,将 对各种交易保证金的额度作出调整。 C.奥运村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先进的循环系统和朴素的建筑外观,一旦完全投入使用, 奥运村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8000吨。 D.在怒山这种极为特殊的高山峡谷中建电站,产生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移民问题远 远小于其他人口密集的江河地区建设水电站。 4.名句默写。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功在不舍。 (4)蟹六跪而二螯,。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6)故夫,,,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5.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祥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语段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四、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 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五、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六、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七、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八、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 九、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 十、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 十一、解析:选B。A.过:责备。C.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倾:倾覆。 十二、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十三、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 十四、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

十五、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十六、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十七、解析:选D。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 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C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十八、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十九、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二十、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二十一、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二十二、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二十三、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十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二十五、解析:选B。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二十六、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二十七、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二十八、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二十九、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十、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季氏将伐颛臾 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于】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介词引出对象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在 3、虎兕出于柙介词从 4、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 5、固而近于费介词,引出对象 6、而谋动于干戈邦内介词,在 【之】 且在邦域之中矣助词,不译 是社稷之臣助词,的 夫子欲之代词,这样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不译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代词,这样;2)代词,他们。则修文德以来之之:代词,他们 既来之,则安之使之来,使之安。代词,他们 吾恐季孙之忧助词,的 而在萧墙之内助词,的 【者】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助词,不译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助词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助词的人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助词,的人 【而】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 2、固而近于费连词,表并列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连词,表转折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连词,表修饰 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连词,表并列 二、文言句式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结构后置句 无乃而是过与宾语前置句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何以伐为。宾语前置句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词结构后置句 三、经典翻译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颛臾,过去的周先王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这样却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怕人口少怕不安定,不怕贫困怕分配不均匀。 3、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覆。像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使他们来。使他们来了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四、实词(略,见创新设计,自行整理到积累本。) 1、词类活用 2、通假字 3、一词多译 4、古今异义 (用心,我们才能优秀!)

高二语文模拟试题(一)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模拟试题(一)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A.赎.罪/渎.职犬吠./肺.腑和.面/曲高和.寡 B.啜.泣/辍.笔对峙./稚.嫩揣度./度.德量力 C.烙.印/落.枕蓓.蕾/胚.芽商贾./余勇可贾. D.纤.细/阡.陌彤.云/憧.憬抹.布/转弯抹.角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梁实秋散文的成就,当然得益于他对人性百态的洞察,因此能够在作品中层层剥视,侃侃而谈。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中西文化领域的精湛造诣。梁实秋认为,中国文化有些地方优于西方,西方文化也有些地方优于东方,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而主张虚心接纳外来文化,并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融解一起。 A.洞察 B. 造诣 C. 侃侃而谈 D. 妄自菲薄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 A.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 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 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 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C. 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 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D. 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 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清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曾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这话确有见地,人生一世,除了亲情、爱情外,友情更是不可缺的。因为。 A.友情是一种广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 B.友情是一种纯度,爱情是一种深度,而亲情则是一种广度 C.爱情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D.亲情是一种深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公讳云飞,姓葛氏,浙江山阴人。父承升,江南长淮卫千总,授武略都尉。公幼读书成童①,赴试郡中,闻母疾,弃归。武略公尝率家人十数骑猎,顾谓公曰:“弧矢,男

(完整版)高二语文登泰山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登泰山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山麓(lu) 雕砌(qie) 山巅(di ān) B. 悬崖(ya) 石磴(den ɡ) 须臾(yu) C. 戊申(wu) 岱祠(ci) 姚鼐(lai) D. 膝盖(qī) 石罅(xia) 佝偻(lou) 答案:B 解析:A.“雕砌”的“砌”读“ qi ”;C. “姚鼐”的“鼐”读“ nai ”;D. “膝盖”的“膝”读“ xī”。 2.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③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谓之天门云(句末语气助词) 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A. 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答案:A 解析:③稍:渐渐; ⑤及:等到。 3. 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 石苍黑色,多平 方,少圜

C.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C 解析:A.“采”通“彩” ;B. “圜”通 “圆” ;D. “受”能“授”。 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 ;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 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 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 “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答案:D 解析:D.“桐城”为籍贯。 课堂巩固一点即通 1.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 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D. 是日,观道中石刻答案:B 解析:B.“道”是动词,A、C、D三项均为是名词。 2.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练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 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 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 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 二、课文阅读训练 “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①既来之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③则安之④吾恐季孙之忧 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②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③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④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6.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① ② ③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1.于调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四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士弗如也 ①为短文断句标点。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患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为带点的字注音 ①省 ②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 谋: C.交: B. 忠: 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学科渗透训练】 小明家有几个鸟笼,每个里面都养着鹦鹉。如果每个鸟笼养一只鹦鹉,就会有一只没处安置;如果每个鸟笼养两只鹦鹉,又会空出一个鸟笼。 问:你说小明家有几个鸟笼几只鹦鹉?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昔着先王以为 ..东蒙主以为 ..:古义——以+为=让……担任今义——认为 2.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 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 4.不患贫而患不安 .. 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三、一词多义: 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 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 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 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 ④走过,经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⑤超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⑥过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⑦拜访,看望(大母过余曰) 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使动用法,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 疾: ①大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②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快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④妒忌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小病,轻病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止: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动词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动词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副词 四、词类活用: 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

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五、特殊句式: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 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于邦内谋动干戈 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6、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 7、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8、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略句 六、固定句式: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恐怕……吧? 2、何以伐为?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反问) 七、重点词语: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 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 4、固而近于费固:坚固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 八、重点翻译: 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要责备你吧 2、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 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晏子治东阿 一、通假字 并曾赋敛曾——增再拜便辟辟——避 仓库少内内——纳属托不行属——嘱 二、词类活用: 臣请死之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高二语文小题及答案35

高二语文小题(三十五) 1、下列加点字读音及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栖(qī)息阐(chǎn)明龟(jūn )裂渣滓(zǐ)杯盘狼籍(jí) B. 谂(shěn)知粗糙(cāo)蜜渍(zì)搵(wèn)泪殒身不恤(yǔn ) C. 槛(jiàn)阱乳媪(ǎo)罗帏(wěi)铁砧(zhēn )良秀(yǒu )不齐 D.间(jiān)断疟(nǜe)疾框(kuàng)架忖(cǔn)度堰(yàn )仰啸歌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 A.“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 骇人听闻 ....。 B.崔莺莺埋怨她母亲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竟拆鸳鸯在两下里”。 C.最近,那位足球明星在场上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传球和防守都差强人意 ....,真是令人失望。 D.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可见遭受李陵之祸的 司马迁处于荡气回肠 ....,芒刺在背,痛苦不堪的境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山东省沂南县大庄镇中心小学将“八荣八耻”改编成琅琅上口的童谣,教学生熟练演唱,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B.据记者了解,目前三聚氰胺事件已经波及多个知名洋品牌食品,除了奥利奥外,还有德芙巧克力、立顿奶茶、吉百利等。 C.维护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网络实名制借用的一面大旗,而现实情况却是一些政府部门及官员将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美化为公众利益。 D.当今社会生活中,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短期行为,它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活动效率,使企业难以正常地成长和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 4、名句默写。 (1)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 (2)歌曰:“桂棹兮兰桨,。 (3),泣孤舟之嫠妇。 (4)夙兴夜寐,。 (5)淇则有岸,。 (6)扈江离与辟芷兮,。 (7),夕揽洲之宿莽。

高二语文《逍遥游》的练习习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逍遥游》的练习习题及答案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鲲( )鹏抟( ) 齐谐( ) 坳( )堂迁徙( ) 北冥( ) 夭阏( ) 沮( )丧榆枋( ) 斥鴳( ) 舂( )米晦朔( )泠( )然蓬蒿( ) 翱( )翔恶( )乎待哉穷发( )之北 知( )效一官决( )起而飞数数( )然三餐( ) 蟪( )蛄蜩( ) 二、解释重要词语 1、怒( )而飞 2、其翼若垂( )天之云 3、海运则将徙( )于南冥南冥者 4、志( )怪者也 5、水击( )三千里 6、去( )以( )六月息( )者也 7、生物之以息相吹( )也 8、天之苍苍,其( )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 )邪 9、其视下也,亦若是( )则已矣。10、覆( )杯水于坳堂之上 11 、则芥( )为之舟12、故九万里,则( )风斯在下矣13、而后乃( )今培( )风14、背负青天而莫( )之夭阏者15、而后乃今将图( )南。16 、我决( )起而( )飞17、枪( )榆枋而止18 、时则( )不至而控( )于地而已

矣 19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之: 20、适( )莽苍者21 、三餐而反( ) 22 、腹犹( )果然( ) 23 、之( )二虫又何知 24 、小知( )不及( )大知25 、小年( )不及大年。

26、而彭祖乃今( )以久特( )闻27 、众人匹( )之,不亦悲乎? 28 、汤之( )问棘也是( )已( ) 29 、穷发( )之北有冥海者 30、未有知其修( )者 31、绝( )云气,负( )青天32、且( )适( )南冥也。 33、此亦飞之至( )也34 、此小大之辩( )也。 35、故夫知( )效( )一官36、行( )比( )一乡。 37 、德合( )一君、而( )征( )一国者 38 、且举( )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39、举世而非( )之而( )不加沮( ) 40、定( )乎( )内外之分( ) 41 、辩乎荣辱之境( ) 42、斯( )已( )矣。彼其于( )世未数数( )然也 43、虽然,犹有未树( )也。44、夫列子御( )风而( )行 45 、泠然( )善也46 、旬有( )五日而后反 47 、彼于致( )福者48 、。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 )者也 49、若夫乘( )天地之正( ) 50 、而御六气之辩( ) 51 、彼且( )恶( )乎待哉 52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 ,圣人无名( )。 三、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 ”意思是:)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 ”,意思是:) (3)此小大之辩也也(“辩”通“ ”,意思是:)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颛臾 ..(.)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1.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 3.不患.寡而患不均() 4.盖.均无贫()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 三、词类活用 既来之,则安之()() 四、一词多义 于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 (3)龟玉毁于椟中() 危 (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 (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 相(注意读音的不同) | (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过 (1)无乃尔是过与( ) ⑵且尔言过矣( )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6)过故人庄() 夫 (1)夫子 ..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 ! (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五、特殊句式 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 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六、固定句式 ⑴无乃 ..伐为.()..尔是过与.()⑵何以 一、基础知识检测 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 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 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 二、课文阅读训练 “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①“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引导着学生语感的生成,下面是由我分享的高二语文试题,希望对你有用。 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36分) 一、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鞭笞/整饬弹劾/隔阂哄堂大笑/一哄而散? B.棱角/菱角扑朔/追溯载舟覆舟/载入史册? C.徜徉/佯装隽永/镌刻刚愎自用/无裨于事? D.聒躁/恬静亢奋/伉俪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坐阵临摹发贴子声名雀起 B.寒喧切磋拌脚石人才倍出 C.脉搏渲泄大姆指一诺千斤 D.撕打装璜侯车室颠仆不破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高三教学进入冲刺阶段,部分语文教师________字词教学,以为这是小儿科,将其交给学生自学,这是教师认识不到位的一种表现。? (2)一晃就是二十年,这中间只有一次见过《收获》,是我在东北劳动期间,________在一个干部的床头见到的。 (3)医疗改革关乎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要给百姓一个_______,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A.忽略偶尔许诺 B.忽视偶然许诺 C.忽视偶然承诺 D.忽略偶尔承诺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一名杭州乞丐流浪者——"犀利哥"的照片风靡网络,"犀利哥"迅速走红,由于他的举止特立独行,有些人甚至怀疑他乞丐身份的真实性。 B.青春、时尚、流行,似乎成了某些选秀类节目的金科玉律,以致脱离了它的艺术为上、全民舞台的属性,渐渐滑落到时尚娱乐至上的地步。 C.盘点一下娱乐圈女明星们的发家轨迹后人们会发现,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她们有的重包装,有的玩"自曝",手段不同,各有千秋。 D.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生前三令五申,青少年学生应该努力学好语文,有责任有义务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高.考*资/源-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广大消费者对今年三月十五日媒体曝光的南方某地方政府包庇地下 黑工厂的做法极为愤慨,产品质量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B.2009年,中国社会经济各项主要运行指标先抑后扬,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回暖和显现强劲增长,在稳定全球经济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庆祝活动,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炽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D.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拯救地球家园,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积极地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在高二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是考察的重要阅读题材之一,为了帮助大家进行阅读训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二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供同学们阅读练习。高二现代文阅读原文在文化的各...在高二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是考察的重要阅读题材之一,为了帮助大家进行阅读训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二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供同学们阅读练习。 高二现代文阅读原文 在文化的各种构成中,制约人们精神状态的政法、道德、宗教、哲学等文化,特别是构成文化核心部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文学关系尤为重要和密切。文学既广泛反映文化的内容,同时,作家因自己赞同或反对某种文化,文学作品反过来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发展。 我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四大支柱是"礼乐刑政"。"礼"指的是道德伦理。"乐"指的是文学艺术。"刑"与"政"指的就是政治法制方面的行为与文化。如果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那么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制和伦理道德就是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最有权威性的行为与精神规范。它们与文学虽有区别,却往往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而文学也往往通过自己的传播,宣扬或反对一定的政法文化与道德文化。 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自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渗透于人与人彼此关系的系列行为中。文学要描写人,自然不能不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人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处于一定政法制度、思想中的生存状态。文学艺术的审美判断和审美创造,往往都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善,就包含政法与道德判断。文学作品由于通过艺术形象感染和熏陶读者,使读者于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教育,包括受到政法和道德伦理的教育。文学艺术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升华,其中也包括使人们获得伦理道德方面的不断进步。历代优秀的杰出的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总在这方面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宗教文化与文学在历史上也早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人类的宗教想象和文学想象往往混在一起。文学作品不但表现有宗教内容,并且由于自己的艺术性,成为宣传宗教信仰的有力的工具。因此,宗教也很乐于利用文学作为它的工具。在一定条件下,宗教可以有益于社会,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力量;而在另一条件下,宗教则可能有害于社会,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这在历代都不乏先例。 文学与哲学都是人类精神的花朵,又似乎是对立的两极:一个是形象的;一个是抽象的。文学作品很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哲学著作则往往只能在社会精英的有限范围内才得到阅读和理解。读文学作品,会得到审美的愉悦;读哲学著作则得到的主要是智慧的启迪。文学通过形象的描绘去表现人自身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通过抽象思考企求回答人与宇宙生存的基本问题的答案。 自然,不能要求所有的作家作品都表现政法观念或道德、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因为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审美愉悦的渴求,而非为了寻求其他。有相当多文学作品即使没有反映政法、道德、宗教、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附答案)上课讲义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附 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知识识记篇 一、注音 颛臾 ..()冉.有()虎兕.()社稷.()近于费.()出于柙.()则将焉用彼相.()矣 二、通假字(找出并解释)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谁之过与 三、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四、古今异义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 ①是社稷之臣也。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④亦去之。 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五、一词多义(实词) 1.是 ①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②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疾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④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⑤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⑥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3.止 ①陈力就列,不能止者②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4.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曹刿请见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④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风吹草低见牛羊⑥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5.过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②过犹不及

③故尝与过宋将军④是谁之过与 ⑤无乃尔是过与⑥且尔言过矣 六、重点虚词 1.于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而谋动干伐于.邦内。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2.以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何以.伐为? ③则修文德以.来之。 七、句式积累 ①是社稷之臣也。②何以伐为?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⑤无乃尔是过与?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八、翻译句子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知识识记篇答案: 一、使动;“来”,使……来;“安”,使……安。 二、①是古义:此;今义:与否反义。②家古义: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③陈力古义:施展;今义:陈列。④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⑤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三、1.是①正确②此③表判断 2.疾①疾病②痛恨③快④痛苦⑤加强⑥嫉妒 3.止①停止,指辞职②制止、阻止③只 4.见①见到②接见③参见④被⑤通“现”⑥见识 5.过①经过②超过③拜访④错⑤责备⑥错 六、1、于①对②在③从 2、以①把②凭③表目的的连词 七、①判断句②宾语前置③介词结构后置④介词结构后置⑤宾语前置⑥省略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