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故事

唐朝故事
唐朝故事

唐朝故事

揭李世民玄武门杀兄的罪魁祸首

随着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李渊的思想开始松懈下来,安于享乐,不再对政治事务像以前那么关心了,这直接导致了皇储问题的产生。

他作为父亲,想让几个儿子和睦相处,但又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反复,没有明确的主意,使得兄弟相争不已。在刘武周大举南下,攻陷太原威胁长安的时候,李渊亲自为儿子李世民送行,还许诺得胜回来后立他为太子。但李世民回来之后,他又反悔,听信后妃们的求情,保留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这直接导致了兄弟之间的不和,成了激烈争夺太子的导火线,可以说,玄武门之变李渊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后,李世民让大将尉迟敬德入宫向李渊通报情况。这时的李渊正和裴寂等人在南海池中泛舟,见尉迟敬德一身铠甲地站到岸边,非常惊慌。尉迟敬德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谋反,秦王已经将他们处死,为防不测,派我来护驾。李渊吃惊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只得下诏命令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部下听从李世民的调遣。六月一日,李渊颁布诏书正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李渊只好将皇位让出来,自己去做了太上皇。

在唐高祖统治后期,像许多帝王一样也开始广纳妃嫔,安于后宫享乐。在对待后宫嫔妃的问题上,李渊没有处理好,在有的妃子挑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时,没能及早制止,反而听信谗言,致使兄弟之间兵戎相见,发生流血事件。在统治早期,李渊也犯过听谗言杀大臣的错误。对他起家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裴寂和刘文静之间有些矛盾,但李渊不是设法调和。裴寂认为自己功劳在大将刘文静之上,但官职却比刘文静低,于是和刘文静产生了矛盾,在刘文静酒后发牢骚之后,他便趁机向李渊诬陷刘文静要反叛唐朝。李渊不辩是非,便将刘文静杀了。虽然李渊并没有像后来的朱元璋那样大量杀功臣,但即使杀一个也会使其他人有兔死狗烹之虑,对政治生活不可能起到正面的作用。

揭秘李世民14个儿子的最终下场

唐太宗李世民可谓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君。可惜,无情最是帝王家,说到他的儿子,这些贵胄的人生结局甚为凄惨:其中三个被杀,三个自杀,三个早夭;一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尔后又被流放沦落而死。

史载,唐太宗共有十四个儿子: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长子、故太子李承乾。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聪明,武德三年,封恒山王。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后来,李承乾被人告密有反状,系狱当死。帝诏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绩、孙伏伽、岑文本、马周、褚遂良杂治,废为庶人,徙黔州。十九年死,帝为废朝,葬以国公礼。

次子楚王李宽。过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国除。第三子吴王李恪。此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电视剧《贞观长歌》有他的角色,确实系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李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一时,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且能力最强,却竟死于长孙无忌炮制的冤狱!

四子魏王李泰。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十年,改封魏王,心怀夺嫡之计。于是太子和魏王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太子

李承乾被杀后,李泰也被幽闭起来,后改封泰为顺阳王,迁居均州的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高宗永徽三年,李泰心情特糟糕,遂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

五子齐王李祐。武德八年,封宜阳王,其年改封楚王。贞观二年,改封燕王,十年,改封齐王,授齐州都督。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祐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祐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六子蜀王李愔。贞观五年,封梁王,十年,改封蜀王、益州都督。田猎无度,不避禾稼,深为百姓所怨,屡次为非作歹,是个浪荡公子,太宗怒曰:禽兽调伏,可以驯扰于人;铁石镌炼,可为方圆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兽铁石乎!贬为虢州刺史。高宗永徽四年,李愔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七子蒋王李恽。贞观五年,封郯王,十年,改封蒋王、安州都督。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唐高宗上元元年,有人诬告李恽谋反,惶惧自杀。八子越王李贞。贞观五年,封汉王,十年,改封越王、扬州都督。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九子唐高宗李治。贞观五年,封晋王。就是后来的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暗弱使然。

十子纪王李慎。贞观五年,封申王,十年,改封纪王。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越王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找个借口杀了他。实际上,武则天想杀他们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是唐太宗的儿子,影响了武则天称帝之路。

第十一子江王李嚣。贞观五年封江王,六年薨,谥曰殇。第十二子代王李简。贞观五年封代王,其年薨,无后,国除。第十三子赵王李福。贞观十三年封赵王,十八年,授秦州都督。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第十四子曹王李明。贞观二十一年封曹王。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这显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认可的。

凡十四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十二人死于非命!故而,《旧唐书》谈及太宗诸子,感叹曰: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李世民选嫡接班时,不该误听长孙无忌之言淘汰了李恪而选中李治。结果,李治娶了父亲的才人武则天,他们的儿子孙子后来几被武则天杀个精光!唐改元为周。

唐玄宗最迷恋的外国美女是谁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首唐诗常常激起先贤后人对唐玄宗李隆基一世风流的遐想。天生丽质难自弃的杨贵妃——杨玉环,让大诗人白居易挥就了流传千古的《长恨歌》。

如今,著名文史专家、文物杂志总编辑葛承雍先生经过研究发现,杨贵妃外,唐玄宗的姬妾中,还有一个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篷舞的胡旋女,一个中亚的洋贵妃!

唐玄宗有29个女儿、30个儿子,记录在案的皇后嫔妃有刘华妃、赵丽妃、钱妃、皇甫德仪、武惠妃、柳婕妤等20人,还有一些嫔妃失传,其中最令人蹊跷的是曹野那姬。《新唐书》的《诸帝公主传》仅载:寿安公主,曹野那姬所生。

葛承雍说:对于寿安公主的生母‘曹野那’,学界长期无疑无考。但是,随着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逐渐深入,中亚的粟特人与古代中国的密切关系日显重要。

在魏晋隋唐时代,姬是人们用来称呼年轻貌美女性的,是代表女性身份的一种称谓。野那是外来语,而曹姓是出身中亚曹国的粟特人入华后改用汉姓时常用的姓氏。曹野那是不是中亚曹国的人?

据记者了解,曹国是中亚粟特地区的一个国家,地跨今日的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隋唐时期,中国一般对粟特地区的人以国命名,著名者如昭武九姓。与米氏、史氏、康氏、安氏等以国为氏一样,曹国的曹氏是进入或居住在中国境内最常见的粟特姓氏之一。

葛承雍说,敦煌吐鲁番文书透露出丰富的姓名信息,大大扩展了后人对曹姓的研究。吐鲁番出土的文书记载有曹延那、曹野那等粟特人名,桂林西山石室有唐代景龙三年(709年)安野那题名。

曹野那姬的名字无疑是汉文写,曹是以曹国为姓氏的粟特人通例称呼,‘野那’二字明显是一个粟特人常见的名字,其粟特语原意是‘最喜欢的人’,俊男靓女都可用此名,无非是男的长相精神,女的长相漂亮。葛承雍说。

葛承雍说:曹野那的名字没有改变胡音,说明她汉化尚不深。一般说来,如果外来粟特人在取名习尚上多用汉名,则说明汉化已经很长很深,那就很难判断她是不是粟特人。

曹野那:中亚的胡旋女?

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其中一名名叫曹野那的女人,曾经是唐玄宗一度迷恋的姬妾。那么,作为一名外国女子,她是如何来到中国,且有机会接近唐明皇的呢?

根据历史文献的线索和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入华粟特文化的深入研究,入华中亚女性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

首先,来源于丝绸之路上的胡婢贩卖。唐代龟兹和于阗都置有女肆,西州继承高昌遗留下来的奴婢买卖市场兴盛,尤其是买卖胡人奴婢特盛。葛承雍说,当时京城长安奴婢价格相当高,每人合绢250匹,而西州才40匹,长安是西州的6倍,刺激来往中原的行客和兴生胡们购买胡婢带往关中、江淮地区。

其次,是长安粟特胡人聚落的粟特女子。中亚九姓胡流寓迁居长安的人员较多,特别是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胡人,常常以到长安为贸易中枢纽或目的地,后来,他们多客居长安。

史载,长安西市作为唐长安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商品集散地,其主力军就是胡商,他们开设铺肆,坐商经营牟利,行商奔波供货,一般皆有家口寓居长安,娶妻生有子女,出现有许多土生胡,即胡人血统二代或三代的移民后裔。长安酒肆中美貌如花的胡姬中可能有曹姓胡人女子。

此外,皇家梨园中有不少胡人艺术家,胡姓曹家的女子作为乐户身份入宫有可能被选为皇帝姬妾。但曹野那姬如果是出生于长安胡人乐户家庭,一般不会再使用野那这样的粟特名。

第三,是来源于中亚粟特人进贡的胡人女子或胡旋女。中亚昭武九姓胡与唐王朝正式交往经常通过贡与赐作为手段,而且次数可观,种类繁多。

洋贵妃

长期致力于中西交流史研究的蔡鸿生教授根据《册府元龟》统计,唐代九姓胡从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到代宗大历七年(722年)计100年间,共入贡94次,其中曹国8次。特别是八世纪上半期阿拉伯帝国向东不断军事进攻,对中亚诸国步步进逼,迫使他们向中国求救,唐玄宗时代就占了一半以上,天宝四载(745年)曹国国王哥罗仆禄呈贡表,明确希望从阿拉伯人威胁下挣脱出来,愿做一个唐朝的小州。如此一来,进贡胡旋女也是自然的。

葛承雍说:史载,开元期间俱密国进献胡旋女子,康国进贡胡旋女子,史国多次进献胡旋女子,米国曾经一次进献胡旋女子3人。作为传统惯例,曹国进贡胡旋女等自是应有之意。

作为能歌善舞、仪态万方的漂亮女子,胡旋女是外国女性中最容易接近皇帝的。曹野那应该是开元年间曹国进贡的胡旋女,因色艺赢得玄宗喜爱进入后宫。这和靠‘善歌舞,晓音律’迎合玄宗大悦的杨贵妃是一样的。葛承雍说。

唐朝时候历史故事

唐朝时候历史故事 本文是关于唐朝时候历史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唐朝时候历史故事篇一:文成公主入藏时间 文成公主入藏时间是641年3月2日。这个时间的具体的日子或许有出入,但是年份的确是这样。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也不过十六岁左右,再来看看她的出生年份,约是623—680。如此推算,文成公主入藏时间大约是在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的经过还相当曲折,相对于其他几个远嫁的公主来说,文成公主这次的和亲令唐太宗相当的不爽,甚至是有点被松赞干布强迫着和亲。在文成公主入藏时间前后,汉藏两族的关系相当的紧迫,当时藏族在松赞干布的带领下已经打到唐朝的松洲,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和亲。当时的唐太宗也命人出兵,强势还击,击退松赞干布的军队。松赞干布服软退兵,再次派人来和亲。 难道松赞干布不会好好的来和亲?在此之前,松赞干布得知突厥和吐谷浑已经娶到了大唐公主,便派人来和亲,但是被唐太宗拒绝。而使者带回去的结果是吐谷浑从中作梗。于是松赞干布出击吐谷浑,直接对唐太宗进行威胁。虽然唐太宗击退了松赞干布,但是最后还是把文成公主嫁出去了。由此看来这可能就是松赞干布的一个软硬兼施的计策。 所以说文成公主入藏时间发生的事情相当的不好,这对于她嫁入西藏之后的生活也是影响很大。尽管唐太宗送给藏族那么多技术和书籍作为公主的陪嫁,但是依然改变不了这一时间段里汉藏两族紧张关系的事实。 唐朝时候历史故事篇二:李光弼守护大唐荣耀 至德元年十一月,安禄山派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介四员大将,分别从定州、上党、大同、幽州,领兵10万,围攻太原。当时李光弼精兵都已调赴朔方,手下只有乌合之众,还不满万人。史思明得意地对诸将说:“太原屈指可下,太原一攻占,朔方、河、陇可鼓行而下。”李光弼率领战士和百姓到城外挖壕沟,又用所挖土做了几十万块砖坯,存放城内。等敌兵攻城,李光弼一边守城,一边用砖坯加高城墙,哪里有损坏,立即运砖坯补上。敌兵攻不进城,便在城外叫骂,光弼在军中招募到善修地道的士兵3名,让他们率兵连夜修地道,通到阵

关于唐朝的历史故事.doc

关于唐朝的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历史课堂更有趣味性,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还具有实用性。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唐朝的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唐朝的历史故事篇一:唐朝嫁得最好的公主 在一般人看来,皇帝的女儿至尊至贵,嫁妆丰厚,一定不会有嫁不出去之担忧。然而,正因为金枝玉叶的尊贵身份,选择范围极其有限,公主的婚事反而成了老大难问题,除了担任"和亲"使者,远嫁异域蕃邦,又有几个能找到理想的归宿? 在唐朝,美丽多情的高阳公主若不是嫁了个其貌不扬、出息不大的房遗爱,她能对佛门弟子辨机动心吗!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若能与如意郎君薛绍相守至终,也不会对权力产生那么浓厚的兴趣吧?知书达礼的玉真公主(唐玄宗之妹)若不是成了"剩女",也不至于踏进道观,同青灯黄卷为伴。 当然,在盛产公主的唐代,也有嫁得乘龙快婿的公主,嫁给大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的昇平公主就是一个。她的故事还被搬上戏剧舞台: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按照大唐的规矩,公婆要给公主行礼,郭暧看不过去,一忍再忍,终于还是发作了。一天,公主又毫无愧色地接受公婆给她施礼,郭暧上前呵斥道:"你不过仗你父为天子,才敢如此狂妄,殊不知,我父是不屑当天子,所以才不当!"说完就要上前

打公主,亏得二老连忙阻拦,这才作罢。 公主哪受过这种委屈,带着一腔怒气立即进宫告状,将驸马的逆言原原本本陈述一遍,哭着要父皇作主。谁知代宗却说:"郭暧说得对,若其父愿为天子,恐怕天下早就不是你家的了!"公主还在哭泣,代宗劝导她:"你要孝敬公婆,礼让驸马,千万不要再仗着娇贵惹生事非!"公主不敢违命,只好点头称是。 正在此时,郭子仪绑着郭暧入朝请罪。代宗连忙吩咐左右扶起郭子仪,给他赐座,并宽慰道:"儿女的闺房琐事,何必计较呢?"郭子仪谢恩,请代宗重惩郭暧。代宗为驸马松绑,又劝解了一番,小两口一起回了家,一场干戈化为了玉帛。从此,公主安分守己,礼仪周到,与郭家人和谐相处。 几十年后,又出现了一位岐阳公主,她是唐宪宗的女儿,郭暧和昇平公主的外孙女。岐阳公主才貌双全,性情贤淑,深受父皇钟爱。宪宗专门委托宰相为她选婿,只要出身公卿,相貌俊朗,学识方面并无太高要求。但是,几户家有适龄青年的大臣,都借各种理由婉拒了这门皇亲:或说儿子已娶亲;或说儿子有恶疾......就是不肯接受送上门的金枝玉叶。 宰相为了交差,硬将太子司仪郎杜琮推了出去,成为唯一的驸马应选人。杜家虽系名门,但家资不算丰厚,皇上赐予重金之余,又赐予奴婢若干。成婚后不久,岐阳公主将父皇所赐的奴婢全部送还。公主孝顺公婆,尊敬长辈,深得杜氏家族上上下下的好评。驸马升任澧州刺史后,公主随驸马上任,仆从只有十几人。杜琮也廉洁自律,

唐朝著名历史故事

唐朝著名历史故事 唐朝著名历史故事一: 甘露事件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 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 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 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 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 取了刘蕡,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 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 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有一次,唐 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正好宦官头子李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 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唐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人。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辟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 礼物求见郑注。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李训也得到文宗的 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他们。他们 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权。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跟王 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王守澄失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最后,唐文宗 给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要除掉仇士良了。李训经过一番策划,联络了禁卫军将军韩约,决定动手。公元835年的一天,唐文宗上朝的时候,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 一棵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 原来,封建王朝是最讲迷信的,天降甘露被认为是好兆头。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 文宗庆贺,还请唐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

中国民间故事-唐朝国家级的强盗

中国民间故事-唐朝国家级的强盗 下农村时,村里有一个城镇下乡居民叫唐国强,三十来岁,干瘪瘦小,从来不干农活,每天吃肉喝酒,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农民都十分羡慕他,那时候城里人每人每月只有半斤猪肉指标,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会轻易拿着肉票去买肉;农村人全家必须喂养两头猪,一头卖给国家,另一头猪才允许自家屠宰,只有过年那几天放开肚皮吃几顿,剩下的猪肉都腌制成腊肉,用几个瓦罐子分装密封深埋在地窖中,遇到农忙或者家里办大事如儿子定亲,女儿排八字,做房子,请裁缝给全家人做衣服才从地窖中挖出一罐肉来应付一下,能够天天吃肉喝酒的估计比县长生活水平还高。 有一天,我偶然从唐国强茅草屋门前路过,唐国强站在自家门前用牙签剔牙齿,一不留神打出一个饱嗝,一股浓烈的酒味差一点呛我一个跟头。 我们那个时候受到的都是正面教育,一看唐国强这样好逸恶劳的人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认为他一定是坏人,所以用一种鄙夷的眼光打量着他。 唐国强却似乎读不懂我的眼神,友善地跟我打招呼:“龙哥,有空到我屋里来坐一坐,我们是老乡呢!”生在异乡故乡的乡情是一种很容易打动人的东西,但是,我们之间毕竟有一道沟坎,他是城镇无业游民;我是知识青年。年龄上也有较大差距,他比我大十来岁呢!敌视情绪虽有所减缓,但是并没有接受他的邀请。另一次,知青断顿好几天了,我为了大家能活下去,多次找大队干部要求他们额外批给我们一些粮食,自己也饿得不行了,腿一软摔倒在唐国强茅屋前,唐国强从屋里出来搀扶着我说:“龙哥,何苦来哉?放着老乡不找,把自己饿成这样?进屋先喝一杯酒,把肚子填补一下,等有了精神再去找大队干部不迟。” 端着酒杯我问:“你为什么叫唐国强?” 唐国强笑着说:“唐朝国家级的强盗嘛!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们知识青年还想不出来?” 我说:“你倒是真的很能扯淡,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宁,哪里来什么国家级的强盗?哈哈……” 唐国强却不笑,很严肃地说:“你们书读少了,安史之乱知道吗?杨玉环都被迫

关于唐朝学士薛收生平故事

关于唐朝学士薛收生平故事 薛收生父薛道衡,在隋官居内史侍郎。薛收自幼过继给本家薛孺。薛孺工文史,生性 正直,仕于隋,为官清廉。薛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教育,孝于父母,刻苦治学,十二岁 已能文,与族兄薛德音、侄子薛元敬齐名,世称河东三凤,其中薛收为长雏、薛德音为鹜鷟,薛元敬为鹓雏。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后薛道衡因奏对不称旨,被隋炀帝赐死,天下称冤,薛收也因此发誓不仕于隋。李渊 太原起兵后,薛收入首阳山,聚集人马,准备响应,但事情被蒲州通守尧君素知晓。尧君 素因薛收是孝子,就将薛收生母囚禁起来招安他,薛收被迫回城。不久,尧君素想投靠王 世充,薛收不愿随从,就潜逃出来,投奔李渊。 薛收归李渊后,受到其部属房玄龄的赏识,而把他推荐给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李世 民召见薛收,询问时政,薛收陈说天下大势,很合李世民的心意,于是李世民授他为秦王 府上簿,兼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当时群雄相争,李世民经常南征北伐,有关军事民政 的檄文布告,大多出自薛收的手笔。薛收为文敏速,似有成竹在胸,马上写来,并无改动 之处。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讨伐占据洛阳的王世充,至时,活动于今河北地区的窦 建德率军前夹救援,一时形势紧张,李世民部将纷纷劝其退军。但薛收独排众议,建议李 世民一鼓作气,消灭王、窦两军。李世民采钠了他的建议,击败了窦建德和王世充,并把 他们擒获。之后,李世民入洛阳,看到隋朝的宫室非常奢华,不禁感叹,薛收又乘机援引 前朝奢败俭兴的事例谏劝李世民,很为李世民所赞赏。回师长安后,李世民拜封薛收为天 策府记室参军。不久,薛收又跟从李世民平刘黑闼,以功封汾阴县男。平时,薛收也非常 尽责,李世民一度经常游猎,薛收上书谏止,被李世民视为知己,并赐黄金四百斤。 武德七年624年,薛收得病,李世民遣使问候,不绝于道,还命人用轿把他抬来,亲 自为他披衣,与他叙谈往事。不久,薛收病逝,年仅三十三岁。李世民为之痛哭,遣使吊祭,赠帛300段。后来,李世民为其府属十八学士图像时,曾感叹薛收早死,不得列于其间。李世民即位后,又对房玄龄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贞观七年633年, 太宗追赠薛收为定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后,又追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隋内 史侍郎薛道衡之子。因父亲被隋炀帝缢死,遂不仕隋。后被房玄龄荐入秦王府,授为主簿。武德四年621年,随李世民讨王世充,力排众议,建议分兵围困洛阳,另外派兵狙击窦建德。最终王世充与窦建德同时被擒。后以平刘黑闼之功封汾阴县男。武德七年624年,授 天策府记室参军,不久卒。贞观七年633年,追赠定州刺史。高宗即位后,陪葬昭陵。 《新唐书·卷九十八·列传第二十三》

关于唐朝的历史故事

关于唐朝的历史故事 在一般人看来,皇帝的女儿至尊至贵,嫁妆丰厚,一定不会有嫁不出去之担忧。然而,正因为金枝玉叶的尊贵身份,选择范围极其 有限,公主的婚事反而成了老大难问题,除了担任“和亲”使者, 远嫁异域蕃邦,又有几个能找到理想的归宿? 在唐朝,美丽多情的高阳公主若不是嫁了个其貌不扬、出息不大的房遗爱,她能对佛门弟子辨机动心吗!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若能与 如意郎君薛绍相守至终,也不会对权力产生那么浓厚的兴趣吧?知书 达礼的玉真公主(唐玄宗之妹)若不是成了“剩女”,也不至于踏进 道观,同青灯黄卷为伴。 当然,在盛产公主的唐代,也有嫁得乘龙快婿的公主,嫁给大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的昇平公主就是一个。她的故事还被搬上戏剧舞台: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按照大唐的规矩,公婆要给公主行礼, 郭暧看不过去,一忍再忍,终于还是发作了。一天,公主又毫无愧 色地接受公婆给她施礼,郭暧上前呵斥道:“你不过仗你父为天子,才敢如此狂妄,殊不知,我父是不屑当天子,所以才不当!”说完就 要上前打公主,亏得二老连忙阻拦,这才作罢。 公主哪受过这种委屈,带着一腔怒气立即进宫告状,将驸马的逆言原原本本陈述一遍,哭着要父皇作主。谁知代宗却说:“郭暧说 得对,若其父愿为天子,恐怕天下早就不是你家的了!”公主还在哭泣,代宗劝导她:“你要孝敬公婆,礼让驸马,千万不要再仗着娇 贵惹生事非!”公主不敢违命,只好点头称是。 正在此时,郭子仪绑着郭暧入朝请罪。代宗连忙吩咐左右扶起郭子仪,给他赐座,并宽慰道:“儿女的闺房琐事,何必计较呢?”郭 子仪谢恩,请代宗重惩郭暧。代宗为驸马松绑,又劝解了一番,小 两口一起回了家,一场干戈化为了玉帛。从此,公主安分守己,礼 仪周到,与郭家人和谐相处。

唐代历史小故事500字

唐代历史小故事500字 故事总比单纯的知识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能够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让教学变得更加的趣味化,同时,因为学生对于历史故事会比较感兴趣,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致。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唐代历史小故事5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唐代历史小故事篇一:元和中兴元和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同时吐蕃势衰,各地藩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藩镇”,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唐宪宗纳宰相杜黄裳之议,征伐不服之藩镇。 整顿江淮财赋,以增加财政收入。利用藩镇间矛盾,取消宦官监军。 元和元年(805年),先以高崇文讨平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旗开得胜。 元和八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田兴受镇兵拥护掌权,中央任命为节度使,遂归顺中央,赐名田弘正。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割据申、光、蔡三州,宪宗发兵近九万人进讨,久战无功。十二年(817年),

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负责统帅全军。宪宗派李愬讨平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申、光二州守军亦降。后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朝廷收复沧、景(治今河北景县东北)二州。 幽州(今北京)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上表自新,献德、棣(今山东惠民东南)二州。 贬昭义节度使卢从史为驩州司马。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淄青李师道亦平,收复淄青十二州。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暂告结束。 元和十五年(820年),成德镇王承宗病死后,其弟王承元上表归降。 自广德(唐代宗)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馀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的局面,至此大致结束,史称“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是旧史家对唐宪宗统治时期重振朝纲的赞誉之辞。然而,只要我们稍稍注意一下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就会发现,所谓的“中兴”实际上并无多少复苏发展的成分,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相去甚远,与前后数朝相比也没有明显起色。唯一令世人感到扬眉吐气、让史家为之叫好的就是在打击藩镇、壮扬国威方面所取得的一定成就,尚有“中兴”可言。而这方面成就的取得是与宰相李绛密不可分的。 唐代历史小故事篇二: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

中华传统故事_短故事完整版

《中华传统故事》 中华传统故事(1):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之后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但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但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一天的学习也个性用功,最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华传统故事(2): 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凌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但是,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中国传统小故事5:水滴石穿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刻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唐朝著名历史故事

唐朝著名历史故事 本文是关于唐朝著名历史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唐朝著名历史故事篇一:唐睿宗三让天下 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0xx年。在这20xx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 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一让母亲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诏复政于睿宗皇帝。睿宗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睿宗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二让皇兄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睿宗“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睿宗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唐睿宗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睿宗让位既保护了哥哥,也让自己有更多机会组织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扩大自己势力,同时也避免被严密监视,一家人这时才被放出来。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睿宗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

唐朝的历史故事

唐朝的历史故事 导读:本文是关于唐朝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唐朝的历史故事篇一: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少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

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唐朝的历史故事篇二:会昌中兴 会昌中兴是唐武宗在位期间的治世,由于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鉴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给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 经济上,禁止官吏经营质库业,不准与民争利,以改善政府机关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会昌五年赦文:“古代享受俸禄的家庭,仅仅实用俸禄就好,不和别人争夺就业的机会,这样大家都可以获利,每一户人家都可以自足。如果知道有人既做官有做商人放置高利贷,与老百姓争夺利益。今后将会被禁止。仍委御史台察访上奏。”当然,官吏私营高利贷业,影响了政府的高利贷收入,很有可能是武宗下敕断禁的主要原因,但此举至少在客观上有廉洁官僚队伍的作用,会昌年间,唐代的户口比安史之乱期间增加了一倍多,人口也逐渐出现了恢复的趋势。 外交方面,公元841年(会昌元年)七月,敕:“归国新罗官、前入新罗宣慰副使、前充兖州都督府司马、赐绯鱼袋金云卿,可淄州长史。” 公元842年(会昌二年)九月,契丹酋屈戍始复内附,拜云麾将军、守右武卫将军。于是幽州节度使张仲武为易回鹘所与旧印,赐唐新印,曰“奉

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篇一:唐太宗让魏征夫人吃醋魏征乃唐太宗贞观期间的丞相,很多功绩也经常受太宗赏赐。有次,唐太宗要赏女人给魏征,还说好像什么都赏过,唯独女人没有赏过。魏征不敢要,说是要问过他家里的夫人。太宗气,天子赏臣子,如何不可?满朝文武哪个不是三妻四妾。魏征请求允许他回家问过夫人。数日后,太宗没有忘记此事,问魏征,魏征言夫人不同意,太宗不悦。 太宗于是设宴,请近臣。席间请来魏征夫人,问:“朕赏赐魏征女人,你为何不准?”夫人说,“国事自然由他说了算,家事须得听我的”。太宗有气,又问,“天子赏赐臣子,是国事还是家事?”夫人无言,沉默后,坚定地说:“有她无我,有我无她!”太宗气甚,命人取来毒酒一杯,厉声道:“如此,请饮此毒酒。”夫人举手就取,一饮而尽。魏征着急,挡之不住,苦。 太宗问:“夫人,你饮这毒酒,味道如何?”夫人稍定,答:“与我家醋味相似。”群臣皆大笑,太宗亦忍禁不住,高声道:“以后再遇此事,你就吃醋吧!” 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篇二:唐睿宗三让天下唐睿宗李旦两次即

位相距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 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一让母亲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诏复政于睿宗皇帝。睿宗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睿宗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二让皇兄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睿宗“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睿宗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唐睿宗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睿宗让位既

唐朝故事:盛世贞观

---------------------------------------------------------------最新资料推荐------------------------------------------------------ 唐朝故事:盛世贞观 唐朝故事: 盛世贞观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 年-649 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政治唐太宗即位後,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令隋末动汤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分权行政中国君主专制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权。 这种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 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 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 1/ 8

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 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 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 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当时的贤臣魏征就供职于门下省)。 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唐太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 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唐太宗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君臣论治隋末民变,使太宗认识民依於国,国依於民的道理。 隋末之混乱,使二十七岁登基、英气勃发的太宗时时引以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与大臣们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叮嘱臣下勿惧上不悦而停止进谏,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这是贞观君臣共济致治的基本因素。 选贤任能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因此能

唐朝发生的故事

唐朝发生的故事 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监察制度代表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那你知道唐朝发生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唐朝发生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唐朝发生的故事:玄奘周游印度玄奘将到王城,国王亲自率领官员、僧侣等一千多人,纷纷出城欢迎,并请他乘坐大象进城,住在阉耶因陀寺。第二天玄奘又被国王请到王宫,国王又请来本国的佛学高僧十来个人,和玄奘一起住进了王宫。由国王供养。称法师不顾自己年老体虚,向玄奘讲授了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和“因明学”(逻辑学)、“声明学”(音韵学)。国王还特意派了二十个佛门弟子帮助玄奘抄写佛经。玄奘在这儿用了两年的时间,刻苦背诵研究了该寺院收藏的佛教徒们第四次结集的三十万颂经论,将其全部熟悉掌握后,玄奘又开始了他新的旅程。 玄奘向西南跋山涉水至半簸嗟国,从此东行至遏罗阁补罗国,再东南下山渡水至瑜迦国。从监波国至瑜迦国,都属于北印度的国境,这里的风俗习惯十分骠烈,人们礼节少义气薄,骁勇善战,难免有些不良风气。玄奘从曷罗阁补罗国到瑜迦国巡礼时,还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当玄奘出遏罗阁补罗国后,两天后渡河至阁耶补罗城,中经奢羯罗城,到那罗僧诃城。再东行穿波罗者大森林时,玄奘突然遇到强盗

五十多人,不但衣服全被抢劫,而且差点丧命。 幸好池边有个水穴,玄奘才得以脱逃,并遇到一位耕地的婆罗门。婆罗门召集八十余百姓走了群贼,还救出了玄奘其余同伴。玄奘在村中一个人家投宿时,许多人因为丢失了财物而哭泣,只有玄奘脸上面带欢笑,并没有忧愁之状。大家对此感到奇怪,问他缘故,他坦然答道:“人生性命是最重要的,性命既存,区区衣食又何足惜!”说得大家转悲为喜。 在瑜迦国,玄奘还访问了一位传说七百岁的婆罗门。此人看上去不过三十余岁,形体魁梧高大,有渊博的知识。两人谈话十分投机,他得知玄奘遭遇劫匪,便号召大家敬施。玄奘也为他们讲经,说因果报应,大受欢迎。玄奘在此停留一月,他从婆罗门那里学到了《经百沦》、《广百论》等书籍的有关知识。这位高寿的婆罗门是龙猛的弟子,亲得师传,将这些经文讲得十分透彻。 玄奘又东行到至那仆底国,在突舍萨那寺投宿,寺里面有位高僧名叫调伏光,他很有风度,著有((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释》。玄奘在此留居十四个月,随从学习《显宗论》、《对法论》、((理门论》等。接着,东北行至阉烂达罗国,在那迦办驮那寺投宿,用时四个月,向寺中高僧旃达罗伐摩学习《众事分毗婆沙论》。 从这里向东北长途跋涉,经过一些险恶的路途来到了屈露多国。又南行越山,渡河至设多图庐国。又到达西南的波里夜呾罗国,进入中印度境内。玄奘他们向东行走来到秣菟罗国,向东北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又东行至率禄勤那国,率禄勤那国东面临近恒河,北面靠

唐朝的历史小故事

唐朝的历史小故事 【篇一:唐朝的历史小故事】 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 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 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 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 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之后, 李世民跪见父亲,将事情经过上奏.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八月...癸亥,诏传位于太子.太子固辞,不许.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 宫显德殿,赦天下;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免租调二年, 自馀给复一年.),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贞观之治 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内政方面承 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他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旧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 宗登位后不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练.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其 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篇二:唐朝的历史小故事】 唐太宗即位初期 ,中原战事虽然结束,但西边边境上还很不安定。特 别是东突厥,当时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办法,维持了和东突厥的和好关系,但东突厥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境界,闹得地方不得安宁。 颉利听说使者被扣,已经有点吃惊;再看到太宗亲自上阵,后面唐 军旌旗招展,军容整齐,不禁害怕起来。他带着突厥将领在渭水对岸,下马拜见太宗。 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也没有 少给你们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 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 ,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订 立盟约。接着,颉利就退兵了。

唐朝有哪些历史典故

唐朝有哪些历史典故 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唐朝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唐朝历史典故篇一:玄武门之变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得知情况,决定先入皇宫,和李世民对质。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关于“玄武门之变”,有人说是秦王李世民被逼无奈,不得不奋

起反抗,可历史真相到底如何呢? 在一些史籍中,对太子建成的记载,多是荒淫无耻,碌碌无为之人,且是对李世民多次无理攻击,李世民是因为处处受迫害,迫不得已才后发制人,发动政变的。 李渊诸子中,李建成是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当然应该以他为嗣君。高祖即位之初,也的确是立李建成为太子,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问题。李建成既然立为太子,如果不发生意外,可以顺利继承皇位的,没有李世民的咄咄逼人,李建成不会发动政变的。问题是,在太原起兵以后,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李世民的功业远远超过了李建成,且李世民本人又气度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不甘心,也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秦王,必然企图登上权利的顶峰。因此,玄武门之变应该是李世民采取主动,要负主要责任的。 历史是按照胜利者的利益编纂的,玄武门之变的最后胜利者是李世民,所以房玄龄等人“删略国史”,编纂《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时“语多微文”(《贞观政要》),而后世的不少史书均取材于这两部《实录》与国史,因此,史书的记载有很多不实之处,漏洞百出。 以司马光如此严谨的的史官,虽然发现《实录》有歪曲史实的地方,亦有很多上当的地方。据《通鉴》记载:上(李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做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上面这段引文非常不合情

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导读: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一、唐太宗选人之道 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

非常尴尬。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 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流砥柱的人物,为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唐太宗既重用士族地主杜如晦、高士廉等人,也重用庶族地主张亮、侯君集诸人,打破了魏晋以来任用士族地主为官的定制。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冲破民族偏见的藩篱,选拔少数民族人才。如贞观六年,任铁勒族酋长契何力为领军将军;贞观十四年,封突厥族阿史那忠为大将军;后又封突厥执失思力为安国公。 李嘉诚由一个出身微贱的打工仔成为香港首富,“长江”企业由

关于唐朝的故事

关于唐朝的故事 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其中正妻窦氏所生嫡子四人,即长子李 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李玄霸早夭,其余三人在李渊建唐过程中 都立有功劳。当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李建成是左军统帅,李世民是右军统帅,李元吉是中 军统帅,留守太原。 李渊称帝的当年便册立李建成为太子,又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这里面本 来就有早定名分、以免日后兄弟相争的意思。但是,李渊称帝的时候,天下还远远谈不 上稳定。不仅群雄逐鹿,连年厮杀,而且光皇帝就有好几个,李渊只是其中之一。尽管他 占据长安,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但实力也不见得最强。李唐得以逐一消灭群雄,统一天下,李世民当推首功。 李世民在开国后的几年里,不仅建立了功勋,树立了威望,更重要的是,他大大发展 了自己的势力。不仅网罗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等著名将领,又广泛结交名士, 比如房玄龄、杜如晦等著名的十八学士,都成了他的谋士。所以,他的势力无人能比。李 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后,也打过一些胜仗,虽然没有李世民那样雄厚的实力,但是,他有太 子这个合法的身份,使得一大批皇亲国戚聚集在他的周围;而且他长期留守 关中,在京城长安一带有稳固的基础,甚至宫廷的守军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还把 齐王李元吉拉拢过去。总的说来,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武德七年624年,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双方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和公开化的程度。李 建成预感到李世民的威胁日益严重,兄弟之间仇杀不可避免,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积 极扩充东宫实力,以防不测。他私自招募四方骁勇之士两千人,充为东宫卫士,号称长林兵;又派心腹可达志赴幽州今北京市附近招募突厥骑兵 三百余人,纳入东宫诸坊。李渊得知后,为控制事态,将可达志贬往外地,痛斥了 李建成一顿。但李建成仍不死心,又暗令心腹杨文干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募兵,秘送东宫。 李渊看得出,如果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稳操政柄,妥善解决兄弟之间的权力之争,朝廷必将大乱,手足之间也会生成诛杀之祸。他决定必须支持一方,稳住另一方,使双 方都有所收敛,缓和斗争的尖锐程度。他权衡再三,觉得还是站在李建成一边,更有利于 政局的稳定。这是由于:第一,李建成是长子,而且已经立为 太子,天下臣民家喻户晓,站在李建成一边,既符合传统,也有利于现实;第二, 站在李建成一边,可以使其由弱变强,增加其与李世民抗衡的政治力量,遏制李世民居 功自傲的气焰;第三,站在李建成一边,不用改立皇储,拥嫡派的文武大臣不会受到政治 上的冲击,可以保持大局的稳定。 李渊的决心下定以后,对几个儿子的态度更加明朗化了。他一方面向诸子宣传孝悌 之道,以史为鉴,希望兄弟间能化干戈为玉帛;另一方面,仍然重用李世民,重大的政令 和军事行动都听取他的意见;他对太子李建成也十分关注,注意其政治动向。同时,他还

唐代诗人李贺故事

唐代诗人李贺故事 李贺叹书生 在中晚唐的诗人群中,李贺是突出的一个。他弱龄早慧,七岁时就以诗名传美京师,受到韩愈、皇甫菘等文章巨公的重视。但李贺短暂的二十七年生命中,却是充满了坎坷。 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做过边疆的小官,谁料到他的名字竟给儿子带来了噩运。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十八岁的李贺准备参加进士考试。他以自己一首《雁门太守行》赢得国子监博士韩愈的赞赏,前途似乎充满光明。 但李贺的才华早已引起了一些妒贤嫉能者的不安,他们上书朝廷,说李贺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因为“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李贺不能考进士。而皇上自来就维护这样的封建道德,于是竟剥夺了李贺参加进士考试的权利。 韩愈听说后,愤愤不平,亲自提笔写了篇题为《讳辩》的短论,为这位文坛奇才辩理,文中这样写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能为“人”乎? 这篇文章写得犀利有力,但是,同千百年来的“孝道”相比,它也无疑是以卵击石。李贺最终无法通过进士考试求取功名,只在太常寺当过两年多奉礼郎的小官,这使他感到十分屈辱。元和十八年(公元813年),他辞官回到家乡的南园,过了三年,患病死于家中。 李贺短促的一生,怀才不遇,远大抱负无法施展,心情十分抑郁,便把全部精力倾注在诗歌创作上。但在内心深处,他却深深地为自己未酬的壮志遗憾,不满自己与诗书笔墨为伴,他的《南园》组诗中第五首写道: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的意思是:是好汉男儿为什么不佩带上吴钩,去收复关山失陷的五十州郡?请你到凌烟阁上看看,那里画着的功臣,哪个是书生呢?凌烟阁是唐朝皇宫里的殿阁,贞观十七年(公元64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