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改革的取向

中国行政改革的取向
中国行政改革的取向

中国行政改革新取向

摘要: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要求政府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它是一个逐步建立和实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也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介绍了中国行政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面对这些困难应该采取的

对策。最后,说明了中国行政改革的新取向,即执政党唯有强化“服务”宗旨,才能不断

适应时代潮流和国情变化。

关键词:行政改革;历史进程;服务型政府;问题;对策;改革新取向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以及受到经济全球化背景的启发,

我国传统管制型政府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政府治理的范式必须

适时地重塑,只有实现由传统管制型政府向现在服务型政府的成功转型,才能顺应时代发

展的潮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

线最主要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基本途径。而我们也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就说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建设仍是重点,我国从计

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要求政府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

变。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

型政府”。这一提法对于指导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自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便进入了社会转型;另一方面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已经逐步取得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此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

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见,国内和国际的双重背景对我国政府管理的现代化提出了新

的要求——重塑政府行政、构建与全球化和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政府行政范式,必须从以

权力为中心向以规则为中心、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实现从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的转型。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中国行政

改革的目标新取向。

一、中国行政改革的历程和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建国以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一直进行着行政改革的实践。自1949年到现在,我国行政改革的进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保持传统体制的行政改革阶段(从1949年至1978年)。这一阶段的改革本质是适应传统计

划经济的需要来建构政府体制,是对传统行政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式的改造。第二阶段是重塑政府体制的行政改革阶段(从1978年至今)。这一阶段行政改革本质是适应发展社会主

义新经济体制的需要,尤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重塑政府体制的改革。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也是在这个阶段提出和推进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也逐步推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进入一个深刻的变革时期。从1982

年起, 我们先后经历了五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即1982 年、1988 年、1993 年、1998年和2003年。应该说每一次改革, 面临的环境和任务是不一样的; 同样每一次改革

的结果, 也是有差异的,总体上, 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1982年开始的第一次改革历时三年, 其目的在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实现干部年

轻化,减少层次, 压缩编制。1988 年的政府机构改革, 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第一次明确

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性的命题。这标志着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 开始突破只

注重数量增减和单一组织结构调整的局限,向政府职能的重新选择、重新定位的转变。

1993 年国务院进行的第三次机构改革是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把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市场经济发展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 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在转

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方面取得明显进展。1998年的改革是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解决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等弊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办事

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从2000年正式提出的,至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多年

的历程。在理论研究的带动下,构建服务型政府也成为从地方到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目标。

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理念在于认为:管理就是服务,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应该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满意的公共物品。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服务型政府是以顾客为导向的政府

新公共管理者认为,政府应以顾客为导向。从而改变了传统管制型政府模式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的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把社会公众真正放在了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并为其提供高质量、高效率服务的政府。因此,服务型的政府应该是“以民为本”的政府,并真正做到:民主的政府是为他们的公共服务而存在。

(二)服务型政府是管理运作高效的政府

作为对管制型政府的革新和替代物,服务型政府应在最大程度上克服管制型政府所带来的行动迟缓、效率低下、回应性差等弊端,这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要求和体现。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要引人竞争。因为机械的效率是有限的,而竞争的效率则是无限的,哪里有竞争,哪里就会取得较好的结果,增强成本意识,提供优质服务。新公共管理者主张运用“企业化”的模式来运作政府,把部分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并在政府内部引入竞争

机制,以便在公共物品的分配过程中,形成公共部门内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以及私人

部门之间的竞争格局,从而实现高效率地提供公共服务。

(三)服务型政府是职能有限的政府

在传统管制型政府的社会里.政府的触角已伸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带来的是:

政府一方面承担了过多的职能,侵犯了本不该介入的私人领域;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中政

府能力的有限性使得其无法提供公众所需的公共服务,结果是引发了管制型政府能力及其

合法性的质疑和危机。所以,现代服务型政府应该是一个职能有限的政府,应该从某些不

该介入的领域退出,与此同时强化其本该履行的职能.务必成为一个职能有限又有效的政府。

(四)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权力和责任应是对等的,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传统的

公共行政需要明确区分下达命令及执行命令者。后者执行命令时不对其结果负任何责任,

导致在官僚制模式运作中,结果的取得是不重要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行政人员可以声

称没有下达命令或命令不清楚,从而逃避责任。而传统管制型政府又缺乏一套完善的责任

制约机制,结果导致政府管理过程中责任的丧失以及各种徇私、腐败现频频出现,最终受

损的是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的追求“需要一种精心设计的责任结构.以确保以公众名义

行事的人为公民的利益付出最大努力。”因此,服务型政府应该有较为完善结果指向的责

任机制,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真正地实现责任政府。

(五)服务型政府是民主参与的政府

实践表明,公共行政人员愿意拥有一定的权力并承担一定的任务,以便更好地实现其

自身价值。因此,服务型政府应该是适当分权的政府,分权有利于增强行政机构的灵活性,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创新的精神。此外,行政机构还应该为公众参与提供

渠道。离开公众的参与,行政人员或专家往往无法获得制定政策所需的全部信息,甚至得

不到正确的信息。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能够拥有解决综合、动态、多样化问题所需的那部分知识与信息,也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

去应用所有的工具。因此,如果排除公众对重要决策的参与,将会造成政策上的失误。所

以说,服务型政府还应该是一个民主参与的政府。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

行政改革是政府为了适应外部环境,或者为了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

部体制和组织结构,从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行政改革一

个政治过程,是一个权力再分配、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因此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所

以行政改革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化解阻力,尽快的见成效。而以往我国的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虽然也注意到了要改革组织结构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

依据,常常做出一些错误的举措,结果不仅未优化组织的结构,反而使组织难以跳出从精

简到膨胀,从膨胀到再精简,再到膨胀的怪圈。

自从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人大会议上所做出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服务型政

府的概念以来,许多地方政府都开始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和

经验。但由于种种不良因素的限制.要建设一个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仍

旧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由于官本位意识的束缚,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尚未真正形成

服务型政府是遵从人民意愿的民主政府,是严格建立在法律基础上并且履行法律义务

的法制政府,是人民利益至上的政府,是公开透明的政府,是人性化的政府。在这种服务

行政理念下,政府在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应该多考虑群众方不方便,群众满不满意,群众需不需要,还要考虑怎么满足群众在得到服务时的心理感受,让人们感受到政府

是亲民的,是为人民考虑的,政府的服务是充满人情味的。然而我国行政管理思想深深植

根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意识,受官本位意识的束缚,形成了管制型的行政理念,把公共

行政直接当作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忽视了其服务性作用和导向性作用。政府机构和公务

员行为缺乏制约和监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和官僚态度普遍存在,

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公共行政权力寻租,行政决策缺乏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现象的产生,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条件不够完善

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在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基础之上的,只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支持,才能保证服务理念的贯彻实施,才能保证政府真正做到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才能保

证政府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行。但是由于传统的“重人治,轻法治”思想的影响,我国的

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第一,行政权力划分不合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府不是直接

对人民负责,而是对党负责:政府部门之间权力交叉模糊,职责不清,政出多门,从而导

致政府部门中官本位现象严重:行政职能配置不科学,政府机构臃肿,冗员充塞,国家财

政不堪重负。第二,政府的责任机制不健全。目前政府缺位、越位、错位以及不到位的问

题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威望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一个服务型政府应该明确政府应该干什么,

不该干什么,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怎样的后果,有效地责任机制的建立使责任明确到人,明确到岗,在制度上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第三,绩效考评制度不健全,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地方领导的绩效考核和升迁、任免都是由上级部门决定的,影响了考核的公正性,这

样也容易形成各领导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违背了民主的本意。

(三)服务型政府建设呈现政府热、公民冷的现象

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机关强调的比较多,在报纸、网络上宣传的也比较热闹。但是在广

大的市民中间,在群众里面,耳闻的人不多,关心的人也比较少。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为广

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的,应该得到群众的广泛拥护和影响才是正常的。市民

的冷淡说明建设服务型政府本身并没有让他们感到政府的多大变化,更说明政府还是封闭

起来建设,而没有把服务的供给者和消费者有机的连接起来,形成了服务过程的裂断。如

果没有政府和公民的互动,服务型政府是建设不成的。另外,恐怕是政府的服务项目和服

务内容还没有和大多数的市民相关,他们没有领受到政府的服务。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政

府热、民众冷漠这样的现象是需要改变的,政府要尽快打破公民的冷漠,这样才能使政府

和公民共同致力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四)公务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服务型政府怎么服务,让老百姓直接感受到服务的是政府工作人员,因为老百姓是直

接和他们打交道的。所以,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能离开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的建设。然而目前我国的公务员在素质上还有些缺失。第一,服务的主动性不强。作为政府机构的

工作人员,他们在公民需要办理业务时不是主动提供相关的咨询或指导服务,而只有被问

到才会回答,使群众深感“脸难看,事难办”。第二,服务效率不高。机关工作人员没有

把效率放在心上,往往达不到行政目标。而人民需要的是高效率的政府,希望政府简化办

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既能及时为人民群众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又能快捷、经济地达到

行政目标,实现社会的进步。第三,服务的公正性有待加强。行政机关的活动及其相关的

制度对任何人都应该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然而工作人员在办事时倾向于优先办理领导下

达命令的事务和有利于政府经济效益的事物,而普通人民群众的事务一般部放在后面,这

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社会资源和福利不能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的分配。

(五)政府职能转变缓慢

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影响服务能力提升。西方发达国家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变迁的需要,特别注重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将人力资本投资、就业公共服务摆在政府职能的首位。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但从总体上看,

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还比较薄弱,政府职能转变缓慢。

(六)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峰、人口总的高峰、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与走向老龄化

的高峰迭加时期,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需求呈快速增长之势,对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照2050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中国的城市化率到 2050年必须达到70%至80%,这意味着在今后50年的时间内,每

年约1000万至1200万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这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极为迫

切的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渐

进的过程。我国许多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目前我国公共支出被大量地

运用于政府没有比较优势的用途上,过多地进入了那些本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领域,特别是竞争性和营利性的领域。

(七)政府管理中的监督缺位影响管理效能

目前,我们的政府工作远没有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人大、政协、媒体等社

会各方面对于政府工作的监督并没有真正体现监督的实质,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在

所谓的“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借口下被一再演绎。如我们虽然也实行了工程建设项目

招投标制度等措施或做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二是群众对政府工作难以实行有效监督。一些地方行政程序的参与度较弱、公开度较低、公正性差较,对违反行政程序的责任追究制度也不健全。相当一部分行政程序缺乏民

主性和透明度,甚至没有给当事人应有的申诉权和申诉机会。三是群众的民主意识和运用

民主的能力还不适应监督工作的要求。在一些人眼里,有关的法律制度也还是挂在墙上的

风景。四是在一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上,如拆迁问题、农民权益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物价问题等,监督不力的现象很严重。

(八)发展中的认识误区降解了政府行政管理的实际功效

在增长方式上,一些政府部门片面关注GDP,把它异化为某些形象工程,脱离了现代

社会应有的人文关怀。一些地方领导热衷于建豪华广场,脱离实际追求“形象工程”“亮

丽工程”“夜景工程”,希望用城市的变化来展现自己的政绩。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

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一些干部

对服务型政府的认识也存在问题,简单地认为服务型政府就是强化服务职能、取消管理职能,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府发挥市场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出现了生产

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药品安全问题等。还有,人们内部矛盾的化解效果不理想,社

会思想道德的引导效果不理想,农村土地征用中的问题解决效果不理想,等等。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确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理念

要实现政府治理转型,现代政府理念的确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在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确立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治理理念和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正确的治理理念。更新政府行政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履行政府公

共管理职能的重要前提。必须要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政府行政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

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府只有从维护人民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以民为本,按市

场规律办事,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才可以做到政令畅通并赢

得民心。使政府的各级工作人员从传统政治中的官民观念转变为现代政治中的政府与公民

的平等交换和平等制约的观念。要认识到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就承担了相应的责任,政府明确和落实责任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实现政府公

共服务社会化,改变原来政府是唯一治理中心的传统做法,强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社区

及私人等部门的合作,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从本质上要使政府管理功

能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政府生产性和服务性功能的转移,通过社会责任的共同

负担,将社会和群众力量形成国家建设的协同网络,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快速健康发展。

(二)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注重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

科学和民主的决策直接关系到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一项好的决策会产生事半功倍的

效果,而提高决策水平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党的十六大报告

明确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要求,报告指出: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

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的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

制度和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事项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行政务公开,实现阳光行政。要切实保证政府与公众最大限

度的信息共享。

(三)完善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体,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为人民服

务的水平。加强培训,不仅向广大公务员队伍灌输执政理念、法治意识和国家观念,而且

培养他们服务精神与服务技能;在制度上实行绩效预算和成本核算,改革传统的统一薪酬

制度,实行绩效工作制,以让工资反映公务员的工作绩效,努力建设一支精英化、廉洁高效、务实的公务员队伍。

(四)变革政府管理模式

加强依法行政,进行制度管理。从依法治民、治事向依法治官、治权转变,政府权力

要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规范立法行为,进一步完善立法程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破行政垄断。尽快制定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有效控制行政执法人员的有法

不依、执法不严、超越职权、权力滥用等行为。推行政务公开,实现阳光行政。要切实保

证政府与公众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扩大和加强公民对政府管理的参与性、沟通性和互动性,便于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有效,大幅度地减少中间环节,使资源分配和服务派

送更加接近供应者本身,有效地遏制以权谋私和腐败,为社会及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

服务,使公众与政府打交道更容易,改变政府职能机构各自为政、不易协调的状况,增强

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明确政府角色,实现政府职能重心的部分转移

把政府的职能重心从经济建设部分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用以发展社会事

业和解决民生问题,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公

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

会秩序等等。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促进

社会公平、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有效制度性手段和机制。在我国现阶段,按照逐步形成惠

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必须既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提供更多更

好的公共服务,又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

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在我国社会结构和利

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

展的需要。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建立政府

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依法加强对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等

的规范管理,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

为等方面的作用。也要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推动

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由传统向社会化的现代社区体制转化,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

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

益协调机制、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

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预防和化解矛盾。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通过健全有效覆盖全社会的管理体系,更好的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我国的公共支出具有浓厚的生产投资型财政的特点。我国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仍然是

竞争性行业,虽然近年来增加了对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但在竞争性行业方面的投资仍然

占了财政支出的大部分。另外,在公益性投资项目中,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的

支出所占比例过大,行政管理费增长过快。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项目设置的严重

不合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就必须调整和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把公共

资源优先用于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来。当前,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

结构,着力解决好关系民生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四、中国行政改革的新取向

十八大报告提到: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十八大报告确立的政治目标,与党代

表的呼声,老百姓的心声等,共同凝聚成全国上下一致的社会理想与关切。

通过解读政治报告和倾听高层声音,“服务”一词仍然是中共文献话语体系中经久不衰的“关键词”。这次同以往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更多是对中共基层组织的要求不同,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执政党,预示着执政理念和方式的嬗变。

十八大提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主要着眼于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务实转变。作为未来5至10年执政的纲领,十八大报告多处强调“服务”理念,凸显出“把‘人民'举过头顶”的执政观。在行政改革方面,十八大报告称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确定了“继续简政放权”的改革方向;民生方面,报告强调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党建方面,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尤其在社会建设领域,十八大报告透露出中共对社会管理的政策变化。对于日渐活跃的社会组织,报告不言“加强管理”,而是强调引导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对于信访制度,报告强调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从“堵”到“疏”,体现出执政党力图塑造“服务者”形象的努力,警示党员、官员不要站在民众的“上面”甚至“对立面”。

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南海高层多次表示,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监督”。在执政操作层面,“服务精神”的政策指向在于尊重民众的诉求和利益。当前,中国人的民主和权利意识空前觉醒,执政党唯有强化“服务”宗旨,才能不断适应时代潮流和国情变化。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解读之八】——建设服务型政府[N/OL]. 中国反腐倡廉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5644733.html,/show.aspx?id=10092&cid=351,[2012-11-16].

[2]十八大首提“服务型”政党执政方式嬗变[N/OL]. 中国新闻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5644733.html,/gn/2012/11-10/4318036.shtml,[2012-11-10].

[3] 靳丹铃. 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新取向[D].合肥: 科教文汇,2008:1.

[4] 谭欣.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方向[C].齐齐哈尔:理论观察,2008:2.

[5]詹国彬.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D].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03:1-3.

[6]李三珊.转变行改职能构建服务型改府[C].云南:大观周刊,2011:1.

[7]高小平.新时期行政改革的重点:创新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D].哈尔滨:行政论坛,

2012:1-4.

[8]张永挑.行政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50.

[9]彭澎.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1.

[10]杜创国.政府职能转变论纲[M].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08:22.

[11]李丹阳.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沿革、问题与对策[J]. 燕山大学学报,2002(3):2.

[12]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民生视角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_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6 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收稿日期]2008-10-13 [作者简介]唐铁汉,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全局的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更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实现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改革开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点和经验 [中图分类号]D 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08)06-0015-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的改革,党的十七大以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回顾近30年的改革成就,可以用“一个基本判断”和“一个历史性转变”来概括。所谓“一个基本判断”,即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谓“一个历史性转变”,即基本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尽管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尽管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还要经过一些时间,但是,从总体上说,体制转换、政府转型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总的看,近3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明确,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日趋明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 D P 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7%以上;人均G D P 由200多美元增长到2600多美元,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这一巨大的变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有六条基本的经验需要肯定。 一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这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着眼点,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和完善政府的 DOI :10.14063/j .cn ki .1008-9314.2008.06.006

浅析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浅析现代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中的官僚制理性精神 事例: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朝代众多。有着很长的官僚制历史渊源。历朝历代都对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特别重视。但是在众多的朝代中,无一例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传统权力和超凡权利比法定权利更具有影响力。即使到了近代中国的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管理的官僚制也依旧如此。虽然中华民国时期提倡三权分利,依法统治,依法办事。但是在实际地行政管理现实中依旧是人性大于法制,人情管理的成分远远多于理性管理。这违背了现代官僚制最基本的理性特征。现代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的提出,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法制化进程越来越加快,行政法制化改革的深度也越来越深,越来越细微。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公共行政法制化越来越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组织模式是一种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理想的等级制组织模式,和现在人们对“官僚”一词的含义理解不同。【1】它是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位特征,以社会管理为目标的组织形式。韦伯通过区分三种权威模式,即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合理合法型权威来论证自己的官僚制理论中具有相当的理性因素。 官僚制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它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实行集权制,组织的权威和权力来自与法律和各种明确的规定。(2)要求组织功能和办事程序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减少摩擦,降低人和物的成本。(3)在组织内部实行下级服从上级的严格等级制。(4)个人呢职责和所得到授权只取决于其所占据的职位。(5)采取测验考试等形式,以技术资格为根据选择任职者。官职是被任命的,官员的职位通常是终身性质的。(6)非人格化的管理是最基本的制度要求。(7)组织运行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流程和指挥链条,纵横交错、按部就班的进行。【2】 官僚制这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其基本精神及其价值就是理性,概括地说,官僚制拥有的理性精神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对组织效率的追求。第二,非人格化的组织管理。第三法制精神。 在现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充分的吸收了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因素,将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越来越理性化和高效率。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行政组织是建立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缺乏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而先天拥有的各种理性精神。如自由契约精神、法制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等。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行政体制显然早已不适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于是中国共产党充分的吸收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因素,理性精神,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行政管理制度,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发展。 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中国的行政组织的发展出现了止步不前的状况。新的世纪面临着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但中国的行政组织改革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90年代的行政体制缺乏合理的职类分类和职能分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比较低,讲门第、拉关系等缺点逐渐暴露出来;重人治,轻法治、重身份,轻契约的感性精神占据了官僚制中理性精神成长的空间;行政管理“以身份取向”凌驾于“成绩取向”之上,官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浅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

浅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 摘要:21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任务必然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切实加强行政管理的 理论研究,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 导是必然选择。本文首先详细论述了行政管理的基本内涵,进而阐释了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最后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任务,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稳定运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的。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 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 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 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的实质,可以把 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 明确的区分开来,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 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 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的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的 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 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 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 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 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 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 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 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 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

中国行政改革

目录 1、引言 2、制度分析方法 2.1、制度分析方法概念 2.2、制度分析方法特点 3、行动改革的动力问题 4、行动改革的阻力问题 4. 1、基于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而产生的阻力 4. 2、基于习惯和官本位意识产生的阻力 4. 3、基于对不确定性的忧虑而产生的阻力 4. 4、基于依赖性而产生的阻力 5、如何消除阻力 6、参考文献

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制度分析 【摘要】:改革是权力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它不可能使所有人在同样时间获得相同的收益。因此,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行政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动力和阻力两种力量的对比和相互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行政改革的动力、阻力多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研究有它特定的价值,但在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局限于这种方法有失全面。本文试图利用制度分析这个崭新的分析方法,重新考察我国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旨在通过这种带有前瞻性的探讨和研究,为我国行政改革的制度创新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制度分析方法的介绍,考察论证了制度分析方法对中国行政改革的适用性。第二部分是对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问题的分析,引出阻力问题。第三部分是具体分析了改革中的阻力问题并分析造成阻力的缘由。第四部分紧接着提出了消除阻力的办法。纵观全文,笔者严格遵守行政思维模式,从背景阐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四个方面着手,力求通过对我国行政改革创新的思考发现一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动力;阻力

一、引言 行政改革是政府行政部门为了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法及重大原则进行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行政职能的转变、行政体制的改革以及行政组织体制的改革。当代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既有改革的一般必然性,又有当代社会的特殊必然性。一般必然性主要包括:调整社会矛盾的需要、适应环境的需要以及克服行政阻力的需要;而特殊必然性则主要包括时代发展的需要、行政地位的凸显、政府自身的困境以及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导思想中提出要按照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人民满意政府[1]。由此可见,服务、法治、责任、廉洁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向,也是引导改革实践和政府转型的灯塔。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使其在符合本土的前提下不断顺应时代潮流,逐步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色问题进行比较。比较公共行政比较什么呢?美国学者海迪认为,比较行政尽管有不同的视角,但最基本的是“作为焦点的官僚制”[ 2](p.78)。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一方面在上层建筑和整个政治系统中占有重 要角色,另一方面又和企业体制一样是经济体制的核心构件。因此,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8 月19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中国行政改革的制度创新分析

中国行政改革的制度创新分析 摘要 政府制度创新是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行政改革中的政府制度创新的路径作了理性思考,指出政府制度创新对我国行政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指明效率、民主与公正的价值诉求是政府制度创新的价值诉求、政府制度创新为我国公共行政的未来发展显示出光明的前景。 关键字:行政改革,制度创新,政府制度创新

中国政府如何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把握政府改革的发展路向,关键在于创新。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行政改革,是一个政府管理体制不断变革与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在政府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较人进展。当前,在我国政府加人WTO后,进一步从制度创新视角对政府改革进行理性思考,无疑刘一深化当前的公共行政改革其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行政改革的战略定位 一般认为,中国改革战略系统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上下两个结构,但由于既有的改革基本上循于经济主导模式,形成了经济体制改革先导,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发展序列,这就导致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时间落差和进度落差,这两大落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拉大,政治体制的不适应性也日渐积累,从而引发了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上的双重困境,并且相互激化。对此,邓小平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就在政治体制改革进退维谷而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三大体制改革的思路。而当“行政体制改革的诉求被提出后,它就同时承担起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克服旧体制下形成的某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促进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某些弊端,巩固新的经济基础”,由此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实际启动的共同要求,处于中国体制改革逻辑发展全程的结合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根据政治——行政“两分法”的基本理论假设,政治体制改革导向权力利益分配和公平与民主诉求,而行政改革导向责任和效率,可以改善政府成本——效益关系(紧缩编制、转换职能、澄清吏治、提高效率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同时避免政治体制改革可能造成的超前政治参与等“转型问题”,从而保证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两个方面兼顾。而且,虽然从法理上讲,中国“议行合一”的国家政权体制决定

浅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目录 摘要 (1) 导论 (2) 一、政府管理职能的概述 (2) (一)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职能 (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本国政府职能 (3)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变迁 (3)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3) (二)当前政府行政管理主要弊端 (3) 三、推进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5) (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5) (二)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6) (三)科学设置政府机构 (7) (四)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方式 (8)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效解决各自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经济全球化和政府作用”是各国认真思考的课题。 文章以政府管理职能入手,简要阐述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的职能,以及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的职能及其转变。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中的主要弊端。随着中国的入世,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此文章提出了可行性较好的推进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导论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当前形势下世界各国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客观需要,相继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经济全球化和政府作用”是各国认真思考的主题。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直接面临竞争的是企业,承受最大挑战的却是政府。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一,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迎接这一严峻挑战,中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努力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廉洁、高效、法治、有权威、有能力的政府。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政治文明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但我们注意到,当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仍存在弊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文章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为立足点,以地方政府为主要视角,对现阶段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作了一些思考,并对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 一、政府管理职能的概述 政府职能即公共行政职能,具体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角度,不同国家的政府职能各具特色。 (一)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职能 西方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历史,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职能,它大体经历了“守夜人”、“全面干预”到“混合经济”阶段,即从让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由调节经济运行到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混合型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职能既不直接干预经济运行,也不放弃间接影响和干预经济运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与经济关系的模式也非一致的,比较典型的有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和北欧模式。 尽管因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各国政府职能上的不同特色。但综观各国,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职能作用大致表现为: 一是具有市场开拓的导航职能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使其表现出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其经济的发展必将付出昂贵的时间和社会成本,此时通过政府的导向力量,有利于促使市场经济系统整体抓住机遇,快速升级。 二是对市场运行的调控职能作用。西方各国政府纷纷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并逐渐使之成为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同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消除社会收入的分配不公,通过政府的积极作用,可以大大缓解由此所引发的社会矛盾。

关于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报告 篇一:中国行政区划调整---以河北为例 中国行政区划调整——以河北省为例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14人文地理学王波涛学号: 20XX020835 引言: 新华网巴黎12月17日电法国国民议会(议会下院)17日投票通过行政区划改革议案。根据议案,法国将从20XX 年1月1日起把本土22个大区合并为13个超级大区。法国总统奥朗德在一份公报中指出,合并后的大区将拥有足够实力实施重大项目,提供更好服务。法国希望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简化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所以从国际上来看,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将面临着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与优化。再看一下山东省近期的行政区划调整: 20XX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宁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XX]115号)同意:一、撤

销济宁市市中区、任城区,设立新的济宁市任城区,以原市中区、任城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设任城区的行政区域。新设任城区人民政府驻阜桥街道太白中路4号。二、撤销兖州市,设立济宁市兖州区,以原兖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兖州区的行政区域。兖州区人民政府驻龙桥街道九州中路99号。 20XX年1月8日,《民政部关于同意山东省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的批复》(民函[20XX]6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 ◎20XX年1月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日照市东港区岚山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鲁政字[20XX]19号)同意将岚山区后村镇划归东港区管辖。 20XX年1月25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威海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 [20XX]13号):一、同意撤销县级文登市,设立威海市文登区,以原文登市(不含汪疃镇、苘山镇)的行政区域为文登区的行政区域,文登区人民政府驻天福街道文山路30号。二、同意将原文登市的汪疃镇、苘山镇划归威海市环翠区管辖。 【2月2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威海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鲁政字[20XX]48号)】【3月18日威海市文登区正式挂牌成立】 ◎20XX年6月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在线作业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在线作业1.第1题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责任政府建构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归责原则基础上的()制。 A.首长负责 B.政府问责 C.行政监督 D.引咎辞职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3.第3题 下列不是政府的本质特性是是()。 A.阶级性 B.政治性 C.社会性 D.自律性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有效政府以()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5.第5题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6.第6题 下列关于地方的专有权力不正确说法的是( )。 A.地方教育事业 B.维护社会治安 C.地方财产管理 D.本地区财政、税收、工商、贸易管理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7.第7题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8.第8题 法制的核心是()。 A.依法办事 B.依法行政 C.依章办事 D.依章行政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9.第9题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0.第10题 干部人事制度创新以改革()为重点,探索干部管理新机制。 A.公务员制度 B.政绩考核 C.干部人事制度 D.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1.第11题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2.第12题 有效政府以()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学(亦称行政学)作为政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边缘性学科,作为与中国改革开放现实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在中华大地上异军突起,锋芒毕露;并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行政管理学正在向新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因此,探讨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寻求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对策,展望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前景,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发展的。但是在改革现实的需求、领袖权威性的倡导、传统理论的影响、国际环境的促进以及学科本身的适用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中国行政管理学取得了飞速发展与长足的进步,为学术繁荣、人才培养及机构改革的推进作出了突出贡献。总的说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其取得的成就主要有: 1.使行政管理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初步确立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框架体系,使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科际界限越来越清晰,并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 2.学术研究进一步细化和专门化,形成了若干个部门行政管理学和专业化比较强的研究领域。中国行政管理学在注重研究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部门行政管理学,如工商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文化行政管理、科技行政管理等的研究力度,促进了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进一步细化和专门化。 3.行政管理学的学术团体与教学科研机构急剧增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体系。在学术团体方面,1988年建立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1987年成立了全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1993年还成立了全国行政管理青年研究会;1995年以后全国各省市相继建立了行政管理学会。在研究机构方面,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市人民政府人事编制部门、各省市社会科学院及部分高等院校都创办了大量的研究机构或研究中心,在行政管理学教学方面,全国除国家行政学院外,还成立了30余个地方行政学院。在高等院校,有20多家建立了行政管理学系或专业,在教学层次上:有博士、硕士、大学本科和大专等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并且我国自90年代末期还开展了公共管理硕士 MPA、学位教育。 4.培养了大量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他们大多数目前已成为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中坚,同时向社会,特别是向青年学生和党政机关传播了行政学方面的知识,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政府管理有其客观规律,政府管理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96分)

一、单选(共10小题,总分:40 1.国务院的四类机构从1982-2003, 分) 从数量来看减少了()。 A.0.47 B.0.48 C.0.49 D.0.5 2. (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各大部委的副职至少是( )个,最多不得超过 )个, 这是1982年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成果。 A.2, B.2, C.3, D.3, 3. 198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落实()报告的决定。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4. D.十六大 国务院全体会议一般每()召开一次,由国务院37位组成人员出席。 A. 一年 B.9个月 C.半年 D.3个月 5. 199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减少了副职,促进了干部年轻化

B. 提出转变经济部门职能 T|c.提出转变政府职能 * D.以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导向 6.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A.邓小平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讲话 D. 江泽民理论 7. 1978年~2008年,我国进行过()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r 河 A. 四 * B.五 "O c.六 D.七 8. 200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 市场经济制度改革 * B.注重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C. 减少副职干部人数 D. 注重发展农村建设 9. 1982年,我国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个;200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个。 A.51 ;27

B. 51 ;28 C. 61; 27 D. 61; 28 10.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A. 1928 * B.1929 C. 1930 D. 1931 二、多选(共5小题,总分:20分) 11. 哪些部门不在大部门体制的六大猜想之列? "A.建立经济部 B. 建立大能源部 C. 建立国土建设部 “ D.建立科学发展部 12. 从2008年到2020年之间,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需要按照哪几个建设政府的要求。 "A.建设服务政府 “ B.建设责任政府 “ C.建设法制政府 |7 D. 建设廉洁政府 13. 哪几项属于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7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当代中国行政专题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展望 沈亚平,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一、改革目标的回溯分析 按目标设定,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978年到1992年, 以精简机构为主要目标; 1993年到2002年, 以转变职能为主要目标; 2003年至今, 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主要目标。 (一) 机构改革为主要目标阶段 1978年,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为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随之推行。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一阶段, 主要以机构改革为重点。 (二)转变职能为主要目标阶段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之后, 机构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 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阶段 2002年, 中共十六大提出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等, 对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上分析说明了机构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开放后至1992年, 中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 机构改革还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同时受到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 所以机构改革成效受到一定局限。1992年以后,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何围绕市场经济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组织体系, 需要经由实践与理论研究两方面的努力。此外, 机构改革成效受限还与人们的认识局限、官本位意识、人员分流困难、缺乏相应配套改革等有关。 二、改革目标实施的成效分析 (一)机构改革阶段目标及其实施成效1982年的机构改革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 的第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这次改革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重新确立, 向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转变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二)转变职能阶段目标及其实施成效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对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关系问题的重大突破, 也标志着在新的经济体制条件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开端。 (三)公共服务阶段目标及其实施成效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也不断得到改善。从2002年开始, 各级地方政府开始进行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政府建设创新。 三、改革目标的发展展望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体制创新的发展阶段, 触及深层次的关键性改革目标也日趋明显合理。中共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二中全会

行政管理学设计方案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 专业:行政管理 主考学校:__兰州大学___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讲师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8年4月8日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ownship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

目录 内容摘要.....................................................................I 正文目录...........................................................................II 一、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3) <一)现行财政体制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4) <二)压力型行政体制下乡镇的行政表现 (4) 二、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出发点 (5) 三、当前我国乡镇行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一)乡镇行政区划不合理 (6) <二)乡镇行政管理方式落后 (6) <三)政府职能庞杂、错位 (7) <四)党政不分、政事不分 (7) 四、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措施 (8)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8) <二)培育农村自治组织 (8) <三)深化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9) <四)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9) 参考文献 (Ⅲ)

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中国行政区划的划界原则

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中国行政区划的划界原则 边界的概念也是随着行政区划的产生而出现了的。西周的分封,所建立的是据点式的城邦国家。星罗棋布的邦国呈点状分布,各国之间存在大块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并无明确的边界。这种情况即使在中原地带也不例外,例如宋郑之间直到春秋末期,还有隙地六邑,两国都未曾占有,这时距两国初封已有整整600年之久了。 又如,公元前672年,秦国出兵攻打郑国,中途经过晋、周(周天子直属区)二国,如入无人之境。不但晋、周不加干涉,郑国也没有得到一点消息,直到临近郑国边境,才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弦高急中生智,赶忙以犒军的名义稳住秦军,一面派人回国通知,做好战备,才避免了遭到突然袭击的厄运。这个故事也说明在当时,列国之间存在着大量隙地是很正常的现象。 战国时期,边界的概念已经完全形成,城邦国家已经转化为领土国家。当时,各国之间攻城略地,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疆域,边界概念自然十分明确。 与列国之间边界概念形成同步,郡、县之间也一样有边界产生。郡既建在边地,与他国相接,则分段来看,国界也包含着郡界,更小的分段就是县界。在列国内部,由于生产日进,土地日辟,城邑与城邑之间的空地也随之消失,郡与郡之间,县与县之间也有了明确的界限。到了汉代,连田畴阡陌都要画到地图上,以作为划界的依据。 这时就产生了如何划界的问题。在战国七国争雄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突出,因为战争频繁,国界经常变动,疆域时伸时缩,通常国与国之间,郡县与郡县之间,就直观地以山川为界。而且当时郡县制正在形成,也来不及设计完善的划界规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天下为36郡,如何划定行政区域界线的问题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政区本来就是为着中央集权制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其划界当然要以对集权统治有利为原则,但在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发展又是维持政权统治的基础,政区边界的划定也要注意使政区与地理环境一致。在这两种思想的指导下,就出现了犬牙相入和山川形便两条相互对立的划界原则。 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开始是以山川形便为主、犬牙相入为辅,但越到后来,犬牙相入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点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来愈紧,中央集权程度愈来愈强的客观事实。 山川形便原则的运用 山川形便的意思就是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 山川形便的原则是最自然最直观的原则,所谓“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正是表明了山川对于政区的重要标志作用。尤其在高山大川两边的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貌、气候和土壤,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区,也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 古人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礼记·王制》中说:“广谷大川易制,民生其间者易俗。”因此,采用山川形便的原则意味着政区的划分是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一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高山大川除了造成地域上的差异外,在古代又成为文化传播的天然障碍,因此以山川为界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通行原则。只有近代形成的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非洲的殖民地,才不顾山川之隔而以经纬度作为划分州界、县界和国界的依据,使得大部分国州县界都是横平竖直的几何线条。但即便如此,以山川为界的原则也没有完全丢弃,美国东部13州的界限就是明证。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一、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发展现状 (2) 1、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特征 (2) 2、当代中国行政改革取得的显著成就 (3) 3、当代中国行政改革存在的不足 (4) 4、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经验 (5) 二、当代中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 (5) 1、政府即为改革主体又为改革客体 (5) 2、复杂的利益关系难以协调 (5)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具有较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6) 4、政府职能转阻力重重 (6) 三、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7) 1、探求解决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处理对策 (7)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 (8) 3、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9) 4、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9) 5、健全行政运行机制及政府职责体系 (10) 6、提高政府效能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 (11) 7、深化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建议 (11) 【参考文献】 (13)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摘要】为分析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现状,研究行政改革的难点,找出促进我国行政改革发展的对策,撰写本论文。本论文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领导科学、行政管理学、政治学概论、中国行政史、公共政策、行政组织理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知识。纵观当代中国行政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行政改革的任务往往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提出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行政改革的出发点和主要动力。横向比较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各项措施,从现状、难点和对策三方面进行分析。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的政府管理,无论从组织架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与计划体制下相比,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充分肯定政府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如果政府依然强势不改,继续扮演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角色,忽视或者淡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甚至继续把大量的公共财政资金投资于竞争性领域,继续强化政府的行政审批色彩,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市场作用和行政权之间的扭曲,引发政府行为的紊乱,助长权力行使的非理性,而且还有可能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大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与矛盾,认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点,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做法,强调为我所用,不能照抄照搬。探索行政体制改革的前沿理论成果,总结各地改革的基本经验,预测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走向,对于推进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体制障碍和瓶颈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完善相关保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合理设置行政机构,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起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标准和执法责任制等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克服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难点,推动我国行政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难点;对策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次政府机构的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本身的精简,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了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在动因都有所不同,使其呈现出了极其鲜明的个性,表现在:⑴变革的深刻性。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进行的革命性变革,对政府职能的简化、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政府行为方式的改革乃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的冲击都是史无前例的;⑵改革与发展相互依存度高;⑶内外部制约因素的相互交织。 二、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其改革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基点,以重塑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推动力,全面履行行政职责,提高政府的行政意识和能力。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己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了,甚至成为其阻力和障碍。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所以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2、中国的行政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影响力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3、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考核体系不健全。 4、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影响了党的群众基础。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消除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环节。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和谐的发展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矛盾使得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势在必行啦。同时加上外因的作用,即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世界环境的变化和WTO的基本原则也是促进其改革的原因。 三、针对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和看法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和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改革进程应稳中求进。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部署,深刻分析行政管理体制自身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任务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行政管理改革战略。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做到: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是合理规范党政机构设置;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减少行政层级。大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加大调整不称职干部力度;建立健全干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逐步完善激励机制。 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政府职能更明确,政府机构设置更科学,政府权力划分更细化,政府行为准则更规范,政府运行成本更合理,政府行政能力提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能明晰的、管理科学的、廉洁高效的、依法运行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1、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我国所处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并且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特定的要求,根据这一实际来决定“放松政府管制”和引入市场机制的幅度、力度和方式,力求稳中求进,同时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 2、建立和健全政府行政机制和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对于关系到全局的重大决策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要进行专家论证、咨询以及社会公示,由社会组织、公民自主决策;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透明的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