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属于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为主线,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为重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必修课程。

课程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一)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熟练掌握应对适应问题的方式、途径;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和发展方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理解新的学习理念;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成才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一般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意义与学习方法;大学生活的特点

难点: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重点:正确看待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适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为背景和依托,根据个人自身的特点,确立成才目标和发展方向;培养优良学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正确理解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一般了解理想、信念的涵义和特征。

难点: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评价;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把理想化为现实。

重点: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想;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三)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熟练掌握以振兴中华为已任,培养爱国热情、确立报国之志和践履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正确理解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的意义。一般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时代价值;经济全球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难点:在社会主义国家,爱祖国和爱国家的完全一致性;如何培养爱国热情、确立报国之志和践履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重点:认识爱国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情感、政治觉悟和价值规范;掌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爱国主义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

(四)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熟练掌握人生价值选择和评价的原则及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世纪新阶段对人生态度的要求;人生价值观的正确选择与评价;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正确理解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一般了解世界观与人生观;人生目的的主要类型;人生价值的涵义和特点;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态度的涵义与类型;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难点:正确对待人生的各种境遇;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实践中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

重点:正确把握人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摒弃错误的人生目的,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选择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与方法;在实践中创造有

价值的人生;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熟练掌握道德的本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正确理解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大学生与诚信道德;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一般了解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难点:大学生与诚信道德;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重点:道德的本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大学生与诚信道德;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六)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熟练掌握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正确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一般了解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社会公德及其特点;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难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重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相关法律规范

(七)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熟练掌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家庭美德;婚姻家庭法律规范。正确理解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爱情与人生;婚姻与家庭。一般了解职业与道德和法律;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难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重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八)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熟练掌握法律权利与义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正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一般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难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重点: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九)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熟练掌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正确理解宪法的特征和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的国家机构。一般了解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仲裁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实体法律制度;我国程序法律制度

重点: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四、课程其他教学环节要求

1. 完成课后作业

2. 参与演讲、辩论、团体训练等教学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3. 注重课外日常道德行为的养成,做到知行统一;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大学一年级公共理论课,无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有《形式政策》《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六、教学参考书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版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刘书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疑难问题解析》陈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戴艳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5.《思想道德修养》黄蓉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6.《思想道德修养》教师教学参考用书钱焕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大纲撰写人:周博文

大纲审阅人:梁兆权

负责人:杨洪泽

X113003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文名称: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课程编号:x1130031

学时数:24 课外学时数:8

学分数:2.0

适用专业:全校各本科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的必修课,是一门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使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通过教学,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更深层次的理论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一)风云变换的八十年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的认识。掌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折的深刻影响。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懂得只有首先争取民族独立,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创造前提;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了解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必然导致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认识正是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教学重点、难点:

1、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3、社会政治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与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结果的关系。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都是近代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并科学分析上述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认识这

些探索最终不能为实现中国独立和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及历史意义。

2、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历史性巨变;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4、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五)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懂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密切关联;认识该时期中国人民所受“三座大山”的重压,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及其政治代表,围绕“两个中国之命运”而展开的斗争,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国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并指明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

1、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

2、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的背景、内容与特点。

3、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

4、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原因。

(六)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了解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了解他们在十月革命后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了解工人阶级政党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创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它的创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学重点、难点:

1、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意义。

3、中国共产党与国民革命。

4、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七)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了解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内外政策及其统治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懂得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领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识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中国革命战略中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解。

(八)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懂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懂得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必须打败、同时也是能够打败的;认识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意义,了解国民党以及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打败日本侵略者必须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纲领与方针政策以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懂得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懂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

1、日本帝国主义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逐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过程,以及日本侵略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2、中国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与意义。

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为,以及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防共、限共、反共、溶共”的方针及其活动。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作为以及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方针、持久战策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所实行的策略方针、遵循的原则。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意义与经验。

6、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7、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8、国民党政府既抗战又反共反人民的两面立场。

9、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进行合作的动因、合作方式及其意义。

10、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主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九)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要求;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了解“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真正原因和全面内战爆发的历史责任。

2、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历史必然性。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一种历史必然。

4、“中间路线”在当时中国走不通,其历史命运必然要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的原因。

5、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十)辉煌的历史征程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局面的历史;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认识这些成就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过的历史进程。

教学重点、难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民主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

变,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历史上深刻的社会变革。

3、了解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

斗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4、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

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所走过的艰辛历程。

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

全国人民在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共同奋斗的结果,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道理。

(十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懂得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认识中国要实行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懂得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了解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2、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和经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确立社会主

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

3、1949-1956中国已经具备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4、正确认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十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果;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2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20年里,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及其现实意义。

2、了解1956-1976年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及经验教训。

3、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

(十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转折,中国由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了解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

2、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与意义。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

历史进程,认识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4、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伟大理论成果,深刻认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5、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背景,认识这场大讨论对于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冲破“两个凡是”束缚,开

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意义。

6、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深刻认识“南方谈话”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7、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战略任务的提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了建设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四、课程其他教学环节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课后辅导、课外教学实践、自学。旨在通过本课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达到教育目的。

1、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注重基本概念的准确性,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重点突出,难点透彻,条理清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学和广泛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和拓展视野;专题讲座和研讨相结合,并观看有关文献专题影视片,开展讨论,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中国近近现代史纲要》所阐述的内容既要有理论的讲解分析,又要有生动的历史史实的描述。采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用直观的教学,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有关内容展示给青年大学生以强化他们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学内容含量及课时利用效率,增强该课的知识性、趣味性。

2、课外作业:作业以小论文等形式出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等。每学期1-2篇。

3、辅导答疑:课上与课间答疑、课内与课外答疑相结合。特别是任课教师每周要安排至少一次固定的课后辅导答疑时间,解决学生学习、思想中的疑问。

4、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是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它通过具体、形象、生动、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历史现象来揭示中国近代、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基本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所逐步积累、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它还从发展的角度,阐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及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为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课外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热点和难点的讨论、经典原著的阅读、有关文献专题片的观看等。

5、自学安排:因课时紧,有关章节的非重点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不占用课时。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学校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按照中宣部、教育部 2005[教社政]5号和2005[教社政]9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开设的。本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它与“两课”课程体系中其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关系密切,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论和理论原则、政治导向。它的内容体系又为学生顺利学好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历史支撑。

六、教学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1-4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4、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

5、白寿彝:《中国通史》(第21 、22 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6、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

大纲撰写人:施云

大纲审阅人:赵俊爱

负责人:杨洪泽

X113004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课程编号:x1130041

学时数:60 课外学时数:36

学分数:6.0

适用专业:全校各本科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我国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过程、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和指导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并对这些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予以科学定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指导意义;正确理解和科学区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及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时代意义;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及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与时俱进的方法论意义;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的辩证关系;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掌握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本质;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掌握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基本要求】正确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全面掌握对外开放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客观依据,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原则和格局;正确理解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理解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正确理解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及重大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原则性;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的艰巨性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照搬西方多党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根本任务;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了解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基本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教学基本要求】正确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掌握“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对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和伟大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了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时代主题的转换;当前中国对外关系,特别是同其他主要大国的关系;中国和平崛起的重大意义。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教学基本要求】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必须加强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种依靠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人民军队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力量。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正确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的体现;掌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进行党的建设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两个先锋队”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的变化,给全面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永葆党的先进性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四、课程其他教学环节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实践教学、课后辅导、自学。旨在通过本课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达到教育目的。

1、实践教学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尤其读原著,培养自学能力和拓展视野;专题讲座,并观看有关文献专题影视片,开展讨论,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课余、节假日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2、辅导答疑

课上与课间答疑、课内与课外答疑相结合。特别是任课教师每两周要安排至少两学时固定的课后辅导答疑时间,解决学生学习、思想中的疑问。

3、自学安排

部分章节的非重点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不占用课时。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六、教学参考书目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

《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大纲撰写人:李正治

大纲审阅人:傅金亭

负责人:杨洪泽

X4130021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健康教育

英文名称:Health Education

课程编号:x4130021

学时数:16

其中实验(实训)学时数:0 课外学时数:0

学分数:1.0

适用专业:全校各本科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健康教育》是面向高校各专业本科生设置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接受卫生知识的同时,真正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培养健康的心理,以适应环境,接受挑战;能科学用脑,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掌握必要的医学保健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能力。

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第一讲健康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教学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健康的含义,了解健康的危险因素对人类生命的影响,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摈弃不良习惯,自觉承担提高民族健康水平的责任。

教学重点与难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定义及标志,目前人类健康的五项决定因素。

教学内容:1、健康教育的意义。

2、健康的定义。

3、人类健康的决定因素。

第二讲大学生中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传染病基本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传染病发生、传播、流行、终止的规律。从而提高大学生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肺结核、病毒性肝炎。

教学内容:1、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2、流行性感冒。

3、肺结核。

4、细菌性痢疾。

5、病毒性肝炎。

第三讲性传播疾病的预防

教学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了解性传播疾病在我国蔓延、流行的严峻形势及其危害,通过讲授常见性传播疾病知识,提高学生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爱滋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及其预防办法。

教学内容:1、性传播疾病的危害。

2、淋病。

3、梅毒。

4、爱滋病。

第四讲大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防治办法,使学生对常见疾病具备初步的诊治、预防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阑尾炎、真菌感染、龋齿等病的临床表现、防治知识。

教学内容:1、常见内科疾病。

2、常见外科疾病。

3、常见皮肤科疾病。

4、常见五官科疾病。

5、常见妇科疾病。

第五讲大学生心理卫生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不良刺激,改善恶劣环境,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让学生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动荡的青春年龄阶段,真正拥有健康的心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挫折的自我超越。

教学内容: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

3、情绪与心身健康

4、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5、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

第六讲大学生的营养与饮食卫生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有关饮食卫生方面的指示,达到讲究合理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科学的饮食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以达到保证和促进自身健康的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功能,合理营养的原则,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教学内容:1、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功能。

2、主要食品的营养价值与卫生。

3、食品污染与预防。

4、合理营养与膳食制度。

5、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七讲急救常识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急救诊治技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体育锻炼与劳动中,对突发的意外伤害,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准确的自救和互救。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工呼吸法与心脏挤压术的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1、人工呼吸法。

2、心脏挤压术。

3、出血与止血。

4、骨折与固定。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四、课程其他教学环节要求

本课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后答疑,自学。旨在通过本科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达到教育目的。

1、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讲清、讲透,重点突出,难点透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多介绍病例,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卫生知识读物,课堂开展讨论,使学生生动活泼的进行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心脏挤压术

2、课后答疑:主动留给学生联系方式,对一些心理、生理有困扰或对学习内容有疑惑的学生给予帮助和解答。

3、自学安排:因课时紧,有关章节和内容安排学生自学,不占用课时。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接受卫生知识的同时,真正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使他们以健康的心理和体能更好地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帮助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的顺利完成。

六、教学参考书目

《健康教育教程》胡玉明杜平生东北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健康教育教程》郭建丽清华大学出版社

《洪紹光健康忠告》洪绍光广州教育出版社

大纲撰写人:王丽

大纲审阅人:梁兆权

负责人:杨洪泽

5030021营养与保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营养与保健

英文名称:Nutrition & Health Protection

课程编号:5030021

学时数:32

其中实验学时数:0 课外学时数:0

学分数:2.0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主要介绍食品中的营养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有益作用,食品的分类,不同种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人体健康的指标,食品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合理膳食与健康的联系等,各种营养保健食品的主要作用等。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如何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保证社会人群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劳动效率,降低发病率。只有合理饮食、科学烹调食物,才能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工作效率和延缓机体衰老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主要让同学们掌握人体营养素的组成、生理生化功能及其来源,合理饮食的科学概念,平衡膳食与科学配餐,食品的基本构成和营养价值,在烹调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保护营养素,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提高食物的利用率。了解针对特殊人群的保健食品。

第一章绪论

基本要求:主要掌握饮食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本门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与营养发展概况。

重点: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难点:中国饮食文化

第二章营养素与合理营养

基本要求:掌握合理营养与营养素的概念,人体需要的六种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六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吸收代谢特点。了解营养素缺乏和不足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

重点:六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吸收代谢特点

难点:营养素缺乏和不足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

第三章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基本要求:掌握人体需要的六种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的营养学意义,及其在食品中的分布情况。

重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功能特性

难点:维生素生理功能

第四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基本要求: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掌握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了解常见食物的食疗保健作用,便于营养食谱的编制与营养应用。

重点: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难点:常见食物的食疗保健作用

第五章合理烹调与平衡膳食

基本要求:了解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概念和基本要求,掌握平衡膳食宝塔的基本含义和应用,掌握营养食谱的编制技术。掌握合理的烹饪方法对食品营养素的保护,了解营养素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重点:合理的烹饪方法对食品营养素的保护

难点:营养食谱的编制

基本要求:掌握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概念及要求,

第六章营养与疾病

基本要求:了解各种常见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掌握各类常见病的饮食调养原则,以便指导不同疾病的饮食治疗和预防,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重点:各类常见病的饮食调养原则

难点:各种常见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

第七章特殊人群的营养

基本要求:了解不同生理状况人群的生理特点,掌握不同生理人群的营养需要,便于对各类人群进行切实有效的营养指导和展开营养工作。

重点:不同生理人群的营养需要

难点:不同生理状况人群的生理特点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四、课程其他教学环节要求

1、课堂注意听讲,记好笔记。

2、各教学环节与老师密切配合,希望同学多看参考书。

3、作业要求:2000以上论文或调查报告一份。

4、课外调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公共营养调查,放心食品品牌调查和学生营养调查。教学中应采取启发教学、分析教学、量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和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物理学、生理学、生化、医学、卫生学以及法律、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和相关知识。

六、教学参考书目

1、《食品营养与卫生》第二版凌强田克勤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饮食健康与食品文化》王昕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功能性食品学》. 郑建仙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大纲撰写人:高云

大纲审阅人:全艳玲

负责人:杨洪泽

5030051饮料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饮料

英文名称:Drinks

课程编号:5030051

学时数:32

其中实验学时数:8 课外学时数:0

学分数:2.0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酒类、果汁饮料、乳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冷冻饮品(雪糕、冰淇淋)等饮料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和选购方法;学会感官鉴别各种饮料质量的手段和科学饮用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饮料的简单调配,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和结合,在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为此在学期末进行4个饮料调配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酒类、果汁饮料、乳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冷冻饮品(雪糕、冰淇淋)等饮料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和选购方法。掌握感官鉴别各种饮料质量的手段和科学饮用方法。学会一些饮料的简单调配,能够独立设计饮料配方。具体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与重点、难点如下:绪论

基本要求:介绍本门课程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教学安排和考核方式。掌握饮料的概念和分类,了解一些国内外著名饮料生产企业和世界著名品牌。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与饮料行业发展概况。

重点:饮料的概念和分类

难点:中国饮食文化

第八章饮料概述

基本要求:了解饮料的各种原料和包装形式。掌握甜味剂、酸味剂、香味料、色素、防腐剂、乳化剂、二氧化碳等功能特性。了解一些添加剂使用不当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

重点:甜味剂、酸味剂、香味料等性质

难点:防腐剂、乳化剂的功能特性

第九章酒类饮料

基本要求:掌握酒类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和选购方法。了解感官鉴别酒饮料质量的手段和科学饮用方法。掌握一些酒饮料的简单调配。

重点:酒类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

难点:一些酒饮料的简单调配

第十章碳酸饮料

基本要求:掌握碳酸饮料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和选购方法。了解感官鉴别碳酸饮料质量的手段和科学饮用方法。掌握一些碳酸饮料的简单调配。

重点:碳酸饮料的原料、生产过程

难点:鉴别碳酸饮料质量的手段

第十一章果汁饮料

基本要求:掌握果汁饮料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和选购方法。了解感官鉴别果汁饮料质量的手段和科学饮用方法。掌握一些果汁饮料的简单调配。

重点:果汁饮料的原料、生产过程

难点:果汁饮料的简单调配

第十二章乳饮料

基本要求:掌握乳饮料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和选购方法。了解感官鉴别乳饮料质量的手段和

科学饮用方法。掌握一些乳饮料的简单调配。

重点:乳饮料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

难点:乳饮料的简单调配

第十三章茶饮料

基本要求:掌握茶饮料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和选购方法。了解感官鉴别茶饮料质量的手段和科学饮用方法。掌握一些茶饮料的简单调配。

重点:茶饮料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

难点:茶饮料的简单调配

第十四章冷饮

基本要求:掌握冷冻饮品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和选购方法;了解感官鉴别冷冻饮品质量的手段和科学饮用方法。掌握一些冷冻饮品的简单调配。

重点:冷冻饮品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

难点:冷冻饮品的简单调配

第十五章其它饮料

基本要求:了解咖啡饮料的起源、咖啡文化、掌握咖啡饮料生产过程和科学饮用方法。了解植物蛋白饮料的种类和著名产品,掌握选购和保存方法。了解功能饮料的种类和著名产品,掌握选购和保存方法。掌握一些植物蛋白饮料的简单调配。

重点:咖啡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生产过程

难点:植物蛋白饮料的简单调配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四、课程其他教学环节要求

1、课堂注意听讲,记好笔记。

2、各教学环节与老师密切配合,希望同学多看参考书。

3、作业要求:2000字以上论文或调查报告一份。

4、课外调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饮料行业调查,了解饮料产品的开发方向。

理论教学中采取启发教学、分析教学、量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严格遵守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掌握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冷饮等饮料的简单调配原理和调配方法,了解饮料常用小型设备的使用方法,能够有配制简单饮料配方的能力。(具体实验项目及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和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和相关知识。

六、教学参考书目

《软饮料工艺学》高愿军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饮料》夏晓明彭振山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饮食健康与食品文化》王昕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

大纲撰写人:高云

大纲审阅人:全艳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