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智慧交锋中走向毁灭_论_三国演义_中诸葛亮的悲剧_谢泉

道德与智慧交锋中走向毁灭_论_三国演义_中诸葛亮的悲剧_谢泉
道德与智慧交锋中走向毁灭_论_三国演义_中诸葛亮的悲剧_谢泉

2005年2月

第23卷第1期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Feb.2005

Vol.23 No.1道德与智慧交锋中走向毁灭

论 三国演义 中诸葛亮的悲剧

谢 泉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 三国演义 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诸葛亮;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 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_0842(2004)05_0072_06

三国演义 中的诸葛亮不仅具有惊人的智慧和绝世的才华,而且几乎集中了忠诚、坚韧、果敢、飘逸等一切人性的优点,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智圣忠臣。然而,这位半人半神的西蜀贤相一生惮精遏虑、鞠躬尽瘁,最终也未能实现讨平曹魏、匡扶汉室的理想,反而落得个积劳成疾,抱憾而终的结局。这不能不说是 三国演义 中最大的悲剧,而作为悲剧的主角,诸葛亮则堪称这部小说中最具悲剧意味的一个人物。

真实的历史是诸葛亮悲剧的基础

三国演义 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小说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忠于历史,必须通过必要的艺术虚构来传达作者的创作思想,但是,它又不能完全抛去历史原貌,随心所欲地加以 演义 。所以, 三国演义 一定要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对各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雕琢,使之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真实的历史不仅仅是为各色历史人物提供一个表演的舞台,为诸多历史事件提供一个展示的画廊,更重要的是,它以其与生俱来厚重与深邃使诸葛亮的悲剧显得更加沉郁悲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中,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刘备得诸葛亮辅佐后,也曾对关羽、张飞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这说明诸葛亮的才能不仅得到了时人的赞许,也得到了刘备的充分肯定, 卧龙 之称,绝非浪得虚名。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全面地展示了他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卓越才干。巧取荆州,联吴抗曹;进军西蜀,三分天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这些事件在 三国志 中均有记载,虽然有的语焉不详,但既然见诸正史,可信度较高,比较准确地勾勒出诸葛亮的真实形象。诸葛亮在处理军国大事的同时,对科技和兵法的进步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称他 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诸葛亮才能之超群,连他的对手司马懿也不得不由衷地赞叹他是 天下奇才 (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

不过,诸葛亮历来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忠贞、坚毅、矢志不渝的品格。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记

[收稿日期] 2003_11_25 [修订日期] 2004_09_21

[作者简介] 谢泉(1977-),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载,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曾对诸葛亮说: 君才胜曹丕十倍,必安国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其时,关、张已死,诸葛亮在西蜀的地位无人可比。而到了南平孟获,六出祁山的时候,诸葛亮更是集所有军政大权于一身,其权势、威信比当年的曹操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要取刘禅的帝位,真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然而,诸葛亮却从未存半点非分之想,而是在刘备死后的十余年时间里,内修法度,外伐曹魏,事无巨细,自必躬亲,兵出祁山,屡败屡战,即使累死在军中,也毫无怨言,真正兑现了他在白帝城向刘备许下的诺言: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愿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诸葛亮注重法度,律己极严,在马谡失街亭后曾上疏 请自贬三等 ,这样的气度在历代宰相中恐怕并不多见。诸葛亮一生俭朴,虽然位极人臣,却从不行奢侈浪费之事,他曾上表刘禅说: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他死后,果然如其所言。如此尽心竭力、赤胆忠心,诸葛亮的确堪称古代忠臣之典范!

在 三国志 中,诸葛亮的品行操守、智慧才干罕有可匹,可是,这位近乎完美的西蜀丞相,倾尽毕生心血,也未能实现振兴汉室的宏大抱负,最后忧劳成疾,郁郁而终,时年仅有五十四岁。这是一个英雄失败的悲剧,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忠实地记录了这个悲剧的全过程。值得注意的是, 三国志 的作者陈寿生于西蜀,曾先后在蜀汉和西晋担任史官,他在为诸葛亮作传时,实际上具有西晋史官与西蜀遗民的双重身份。因此,他笔下的诸葛亮既符合西晋统治者的要求,又融入了蜀人的见解,他在 诸葛亮传 末尾的一段评价,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时人对这位蜀相的认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

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

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诸葛亮与司马氏为敌数载,屡次使司马懿蒙羞;司马氏进攻蜀国时,又有诸葛亮的后人奋起抵抗,诸葛亮与司马氏应当怨仇甚深。而身为西晋史官的陈寿却在 三国志 这部官修正史中对诸葛亮不吝溢美之词,这恐怕不是一句 秉笔直书 就能解释的。或许西晋司马氏也对这位西蜀贤相充满敬畏之情,陈寿只是代他们表达出来而已。如果真是这样,诸葛亮则更添一层悲剧色彩:英雄失败原已极悲,失败的英雄又赢得了胜利者的尊敬,而这种尊敬却完全于事无补,岂不更悲?

合理的虚构强化了诸葛亮的悲剧

历史上的诸葛亮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悲剧意味, 三国演义 通过合理的虚构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剧意味,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丰满而鲜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入人心的悲剧人物之一。

历代文人墨客对诸葛亮的歌咏,有一个明显的将其神化的过程。裴松之为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所作注释引用了 蜀记 中的一段记载: 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 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 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又何秘要!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在西晋末年的时候,已经有人专门撰文歌颂诸葛亮的功绩,而其中 神之 、 人之精 的说法和对 八阵 、 木牛 、 神弩 的赞叹也隐约体现出将诸葛亮神化的倾向。到了唐代,歌咏诸葛亮的名篇佳作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杜甫 咏怀古迹 (其五)的第一句 诸葛大名垂宇宙 似乎可以看作唐人对诸葛亮的普遍认识,而 蜀相 的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也确实让古今许多豪杰泪洒衣襟。可以说,在唐人那里,诸葛亮不仅获得了 名垂宇宙 的无上荣耀,也更增添了一份英雄末路的悲壮与无奈。宋代苏轼、秦观等人均撰有 诸葛亮论 ,对其成败得失给予品评。宋儒洪迈则在 容斋随笔 (卷八)对诸葛亮给予了极高评价: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到了元代的 三国志平话 中,竟然出现了 诸葛本是一神仙 这样的文字,还引用了一篇据说为苏轼所作的 庙赞 : 密如神鬼,疾若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

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至此,诸葛亮已经被彻底神化了。这种神化体现了当时广大平民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也让诸葛亮的故事变得更加妙趣横生,但也因为加入了太多虚幻不实的因素,使得诸葛亮由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变成了朦胧缥缈的神,大大损害了人物形象的鲜活性与立体感,带给读者的悲剧震撼力甚至还不如陈寿的 三国志 那样强烈。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历代作者对诸葛亮的赞颂、讨论或渲染不外乎走了两条道路:第一是注重史实,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第二是重视虚构,凭借想象制造更多神秘的光环。很明显,前者塑造出的诸葛亮更真实可信,那种由历史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悲剧色调也更厚重、更深刻,但也可能因此缺乏灵动的气息;后者塑造出的诸葛亮更神通广大,他身上所具备的超人能力可以满足许多人的猎奇心理,却也可能因此变得肤浅与媚俗。所以,作为一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 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取舍,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平衡点,从而使诸葛亮真正成为一位既血肉丰满又神鬼莫测的古今第一贤相。

三国演义 关于诸葛亮的虚构之处极多,按照情况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在史书中有所记录,不论可信与否,在小说中都成了另外一种样子。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中有关刘备三顾茅庐的记载总共不到五百字,诸葛亮的 出师表 中也只有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这一句话谈到了这件事,而 三国演义 却根据这些文字敷衍出了差不多两回的篇幅,其中有多少虚构成份可想而知。但是,这一段情节中徐庶、司马徽之诚心荐才、刘备之求贤若渴、关羽之高傲、张飞之鲁莽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合情合理,没有一点牵强附会、矫揉造作的痕迹。与三顾茅庐相比, 空城计 的例子似乎更能说明问题。裴松之在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的注释中引用了 蜀记 中有关诸葛亮以空城吓退司马懿二十万兵马的描述,随即又对此进行了驳斥,并断定 此书举引皆虚 。裴松之以历史眼光冷静分析,驳论相当有力,其结论应当是正确的。然而, 三国演义 并没有把裴氏的论断放在心上,反而把所谓 空城计 当成孔明平生一大奇招大写特写。作者可能也唯恐读者不信,所以还借司马懿之口道出 武侯弹琴退仲达 的理由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验。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写到此处,作者仍是意犹未尽,又替诸葛亮令关兴、张苞二人在司马懿退却之路上设下伏兵,杀得魏军 弃甲抛戈而走 ,让西蜀众臣及读者们对诸葛丞相的神机妙算深信不疑、钦佩不已。这样,本来漏洞百出的虚假传说,竟然变成了不容置疑的奇思妙想。

第二类,某些事件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主角不是诸葛亮, 三国演义 使用移花接木之法,将这些事件安到了诸葛亮的身上。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场胜利是火烧博望坡,这是他在刘氏政治集团中树立威信的一场胜利,也是确立其军事领导地位的一场胜利,其重要程度不言自明。可是,在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里,对如此重要的一场胜利却只字未提,反倒在 先主传 中出现了下面的记录: (刘表)使(刘备)拒夏侯、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可见,火烧博望,击破曹军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 三国演义 不但把刘备的功劳夺过来,硬塞到诸葛亮手里,还把这次立功的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从定计、接战到放火,可谓丝丝入扣、滴水不漏,让人不相信也难。这种在修史中不能容忍的做法,却在小说创作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给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小试牛刀的机会,也为他后面的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类,有些情节明显不是史实,但 三国演义 或采用野史记载,或吸收民间传说,或改造前代小说、戏曲,有时甚至仅凭作者想象娓娓道来,居然大多都能自圆其说。这可能是 三国演义 中出现最多的一类虚构,草船借箭、祭东风、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火烧上方谷、锦囊杀魏延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情节都属于这一类。这些情节虽然出人意料、神秘莫测,但小说中却写得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如写草船借箭时,小说特意让诸葛亮道出了其中的玄机: 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于是,这个虚假的情节便有了一个极其合理的解释。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借机对为将

详见 三国演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版)第九十五回 马为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

详见 三国志 卷三十五, 蜀书 第五。至治本 三国志平话 (卷下)描绘诸葛亮三出祁山,收复街亭时, 后有苏东坡作庙赞 云云。此文苏轼集不载,且文词俚俗,应是书会才人嫁名之作。参见胡小伟 说三分 与关羽崇拜:以苏轼为例 ,(收录于 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关羽 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https://www.360docs.net/doc/d913700724.html,/zhuanti/y_guangong/f16_05.htm#_ftn33。

之人应具有的才干发了一番议论: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显然,孔明在此列出的各门学问并非遥不可及,但要一人具备所有才能,却是常人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只有诸葛亮才可以样样精通。这样一来,其他任何千奇百怪的计谋都找到了出处,之所以能料事如神、奇智百出,并不是因为他是神仙,而只是因为他比他的对手拥有更多的知识。这种解释当然比 诸葛本是一神仙 之类的话更有说服力,它使诸葛亮在走下神坛的同时又不至于褪尽神性的光辉,使他的形象变得既可敬可佩又可感可信,从而获得了更长久的生命力。

上述三种类型的虚构几乎囊括了 三国演义 中诸葛亮所有的精彩表演,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这也是诸葛亮的形象在 三国演义 中最为熠熠闪光的重要原因。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对那些失败的英雄抱以极大的同情,而对那些能力平庸的失败者则会嗤之以鼻。所以,要让诸葛亮的悲剧深入人心,首先要使他成为一位旷古未有的英雄。 三国志 中的诸葛亮虽然已经非常杰出,但是离人们期望的高度还有一定的差距, 奇谋为短 的缺陷无法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于是, 三国演义 虚构了大量的奇谋妙计,将原本只以忠贞坚韧、法纪严明著称的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风流倜傥,在外形、气质、品德、才智等各方面都近乎完美的智圣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智圣,也无法改变汉室衰微、西蜀灭亡的命运,目睹这样的悲剧,又有谁能不为之下泪呢? 三国演义 中众多脍炙人口的虚构情节大大加强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可以说,离开了虚构,诸葛亮的悲剧将不可能具有如此强大的冲击力。

另一方面,虚构也需要把握分寸,只有合理的虚构才能为诸葛亮的悲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一般只会对那些能拨动自己心弦的事物倾注感情,此乃人之常情。假如诸葛亮真的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仙,那么他就永远只是个飘浮在空中的幻象,他的成败得失永远也不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要想拥有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诸葛亮就不能过于神奇,不能超越人力的局限,必须让普通人能够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样才会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这种人力的局限在诸葛亮晚年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国演义 第一百三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此处写诸葛亮的所感所叹,作者当然无从知晓,完全是凭空想象而来,但却入情入理,与常人失意、颓唐时的心境别无二致,而联想到孔明一生叱咤风云、罕逢敌手,则其凄凉悲苦之情更甚常人,任何一个人读到这里都不能不悲从中来,不能自已。

总之,对于 三国演义 中的诸葛亮而言,神性使读者记住了他,人性使读者接受了他,由合理的虚构而达到的神性与人性的巧妙结合,则使读者真正地用心灵去感受他的落寞,用情感去体味他的悲伤。

传统文化的强大约束力是造成诸葛亮悲剧的根本原因

造成 三国演义 中诸葛亮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诸多原因之中,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观念对诸葛亮思维与行动的强大约束力,似乎应当是最根本的原因。

诸葛亮出山后,跟随势力弱小的刘备,风险已是极大;而在刘备死后,他明知西蜀国力大伤,却还要屡屡以弱国之军,犯强敌之境,这种 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 的举动,使人不禁联想到古希腊著名的悲剧人物俄狄浦斯王。这位遭到命运捉弄的君王,不论他与命运进行了多么强烈的抗争,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掌握,最终酿成了杀父娶母的人伦悲剧。他和诸葛亮一样,都在为一个永远也不能企及的目标而不懈奋斗。诸葛亮拥有超常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这又让人想到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凭借他的聪慧和机敏,发现了叔父轼君篡位的滔天罪行,完成了为国除奸、替父报仇的壮举,同时自己也惨遭暗算,中毒身亡。这与诸葛亮凭一己之力,苦撑危局,最后劳累致死的情形颇有几分相似。

当然,诸葛亮的悲剧与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的悲剧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俄狄浦斯王和诸葛亮都是被某种不可抗拒的无形力量毁灭的悲剧英雄,但是,他们各自所面对的敌人却不尽相同。俄狄浦斯王的敌人是命运。杀父娶母的厄运就像一张古怪的大网笼罩着他,他越挣扎,这张网就收得越紧。面对命运的铜墙铁壁,俄狄浦斯王可以义无反顾地去搏斗,也可以在搏斗的过程中,让生命迸发出最为炫丽夺目的光彩,但他永远也不可能战胜命运。俄狄浦斯王与命运的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毫无悬念,他始终只能处于绝对的被支配地位。而诸葛亮并非完全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于诸葛亮的悲剧结局, 三国演义 早在他出场之前就给出了暗示。司马徽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后仰天大笑曰: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亦有 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为也 的议论。耐人寻味的是,当诸葛亮听说徐庶向刘备举荐了自己, 闻言作色曰: 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 可见,诸葛亮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扶汉兴刘的结局和自身的命运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甚至可以说,他和司马徽、崔州平一样,对自己 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悲剧早有预料。既然如此,他自然有机会避开这条布满荆棘的危险道路,这对于智慧超群的诸葛亮来说,原本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诸葛亮却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刘备死后,诸葛亮权倾西蜀,这时他拥有更多选择,比如把阿斗踢到一边,自己取而代之,或者死守西蜀,安度晚年。可是,他又将种种选择都一一放弃了。如果说俄狄浦斯王是命中注定要成为悲剧的主角,那么诸葛亮则是自愿承担起演绎悲剧的重任。

哈姆莱特与诸葛亮都拥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华,他们鲜明的性格特点也成为各自悲剧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哈姆莱特的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耽于思考、优柔寡断。他沉迷于对每一步行动的反复思考,却总是不能把思考的结果付诸行动,这是造成他复仇计划屡屡延宕的主要原因,可以说,他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咎由自取。而 三国演义 中的诸葛亮不仅思虑周详,而且行动果敢,做事从不拖泥带水。虽然他对匡复汉室的过分执著直接导致了 星殒五丈原 的悲剧结果,但这并不能被看作是诸葛亮的缺点,反而是他性格中最为闪光的一个方面。性格上的明显缺陷造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而近乎完美的性格同样没把诸葛亮从悲剧中拯救出来,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悲哀!

可见,诸葛亮的悲剧既不是俄狄浦斯王式的命运悲剧,也不是哈姆莱特式的性格悲剧,他的悲剧是陷入某种无比厚重有力的文化氛围而无法脱身的悲剧。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从春秋战国开始,无论是在史书记载还是在民间传说中,就传颂着无数个 杀身成仁 、 舍生取义 的悲情故事。到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后,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后世绝大多数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道德也成为评判一切事物价值高低的最高标准。

三国演义 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复兴汉室的政治倾向,它尽管不能随意改变历史,却可以通过对道德标准的刻意强化,在思想层面上重新树立刘氏的正统地位,从而部分地达到匡复汉室的目的。因此,它必须塑造出一个道德的典范形象,而作为西蜀贤相的诸葛亮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诸葛亮在成为智慧化身的同时,又责无旁待地扮演起道德楷模的角色。

儒家所讲的道德以人伦关系为基础,而君臣关系又是所有人伦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所以,诸葛亮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美德就是对君主的无限忠诚。这种忠诚在诸葛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刘备至少还是个所谓有道明君,诸葛亮跟着他也不算十分委屈。刘禅则是个除了吃喝玩乐、捣蛋添乱之外什么也不会做的白痴,而诸葛亮这位最伟大的贤相却要为阿斗这个最愚蠢的昏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不能不说是 三国演义 中最滑稽,也最可悲的一幕。除忠君之外,诸葛亮还表现出许多为儒家所提倡的高贵品质。他放弃闲逸的隐居生活,投身于风高浪急的政治、军事斗争,完全符合儒家入世思想的要求;他 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 的做法,是儒家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他严以律己、约束子弟、修明法度、赏罚分明、善待下属、安抚百姓,这都为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思想作出了极好的注解。可见,这位在 三国演义 中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诸葛亮,其实是个儒家思想的虔诚信徒。

原本在历史上就因品德高尚而备受推崇的诸葛亮,在 三国演义 中,其道德更是完美得无以复加。在道德极度完善的同时,一种种美德也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绳索紧紧地缚住了诸葛亮的思维和身体,让他

完全失去了拯救自己的机会。如果留在隆中,他可能会一生悠闲自在;如果废掉阿斗,他也许不会处处掣肘;如果稳守西蜀,他的寿命大概还能延长几年。智计无双的诸葛亮,对于这一切自然非常清楚,但他无法按照智慧的指引去行动,因为这不符合道德的要求。史书里的诸葛亮不能逃脱忠君思想的束缚,小说中的诸葛亮则要为完美道德付出更惨重的代价。离开草庐、辅佐刘禅、六出祁山,在这一系列生死攸关的抉择中,道德始终在与智慧的争斗中牢牢占据上风。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但他一生中却做出了好几次明显缺乏理智的选择,尤其是后期屡次兴兵伐魏的举动,真可谓不可理喻。毛宗岗曾在 读三国志法 中说: 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科人事。 所谓 尽科人事 ,也就是尽力而为,成与不成,听天由命,这种极端 不智 的行为与智圣的形象实在差距太大。凭诸葛亮的智慧,似乎绝不会做出这样的傻事,但是,为了追求道德的高度完善,智慧只能被无可奈何地牺牲掉。诸葛亮一步步走向悲剧终点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智慧一次次屈服于道德的过程。当智慧彻底被道德征服,机智完全沦为愚忠的时候,诸葛亮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诸葛亮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智慧,却仍然无法摆脱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强力挤压,在这种挤压下,他甚至没有利用他的智慧做出任何抗争,就心甘情愿地戴着道德楷模的桂冠走上了传统文化的祭坛,成为了一件无比完美的祭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悲剧,而更具悲剧意味的是,后人见到这件光耀千古的祭品时,在痛悼之余,大多怀着欣赏、仰慕以至顶礼膜拜的态度,不约而同地为他这种 以身殉德 的行动击节叫好。这既是诸葛亮的悲剧,也是作者和读者的悲剧,更是一味强调伦理道德的传统文化的悲剧。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在近三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为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最终却未能实现毕生宏愿。 三国演义 在此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巧妙虚构,大胆改造真实的历史人物,使之成为智慧的化身、忠臣的代表,同时更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在智慧步步溃败的过程中,诸葛亮完成了由隐士到忠臣的蜕变,他失去了隐士的清醒与理智,却得到了忠臣的坚贞与倔强,与他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相比,他在艰险处境中毫不畏惧、积极进取的精神,似乎更为后人称道。这对于诸葛亮来说,究竟是悲是喜?对于读者来说,究竟是对是错?诸葛亮的悲剧最值得回味的地方或许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无名氏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整理.三国志平话[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批.三国演义[M].济南:齐鲁书社,1991.

[5]刘良明.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6]谭良啸.诸葛亮与传统价值观散论[J].社会科学研究,1994,(3).

[7]谭邦和.诸葛亮悲剧形象的文化解读[J].明清小说研究,1996,(1).

[8]杨旺生,陈桃源.论诸葛亮的悲剧[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

[9]沈伯俊.智慧忠贞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责任编辑:李锐]

Zhuge Liang s Tragedy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XI E Quan

(School of Arts,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Hubei,China)

Abstract:With a respect for the historic truth and unique but reasonable fictionalization,the Chinese classic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boldly reformed the historical figures and depicted Zhuge Liang as a tragic hero controlled b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estroyed in the conflicts between ethics and wisdom.His tragedy is not only that of his own but also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Key words: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Zhuge Liang;tragedy

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 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 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 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 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 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 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 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 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 “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 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 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 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 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 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 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 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 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

关于诸葛亮吊孝歇后语及解释

关于诸葛亮吊孝歇后语及解释 本文是关于好词好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于诸葛亮吊孝歇后语及解释 诸葛亮吊孝歇后语: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吊孝——装模装样 【解释】:假仁假义——伪装仁慈善良。 【出自】:《朱子全书·历代一·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解释】:装模作样——犹装模作样。 含近义词的歇后语大全 田里的庄稼--土生土长 屠夫送礼--提心吊胆 秃子揍和尚--明打明;光打光 太监出家--诚心实意 乌龟进沙锅--丢盔卸甲 王母娘娘请客--聚精会神 晚上干活--披星戴月 新媳妇吃饭--细嚼馒咽 喜马拉雅山上卖牛黄--又高又贵

醉汉过铁索桥--上晃下摇 疙瘩饼子送闺女——实心实意刚出水的虾子——活蹦乱跳哼哈二将斗法--喷云吐雾 决了堤的水--横冲直撞 马路新闻--道听途说 木偶流眼泪--虚情假意 蚂蚱配蝗虫--门当户对 牛头不对马嘴--胡拉乱扯 偶像面前磕头--毕恭毕敬 平地搭梯子--无依无靠 螃蟹爬到路上--横行霸道 强盗照镜子--贼头贼脑 瘸子走山路--东倒西歪 热锅爆米花--活蹦乱跳 太上老君开处方--灵丹妙药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杀)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 破庙里的菩萨——东倒西歪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半空中骑马——腾云驾雾 大门日的石狮子--成双成对 鹅蛋石跌进刺蓬里——无牵无挂 府官进县衙--大摇大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论诸葛亮

论三国之诸葛亮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群雄争霸、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弱肉强食、尔虞我诈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据史料记载,在有记录可查的中国人口数量统计表明,三国年代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少时期,最少时不足千万。这足以说明那个时期,人类面临着一个多么残酷的生存环境! 时势造英雄!在那个剧烈动荡的年代,为了生存,为了名利,也有打着拯救天下苍生的旗号的人们,拼尽了力气、耗干了才智;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画卷之中,也给后世留下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回味。 说到三国,不能不说到我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诸葛孔明先生。羽扇纶巾,衣袂飘飘是他的扮相;四轮推车是他的座骑;淡定的笑容是他的标志。他的每次出现都让人感觉到有仙自天上来的意境! 历史的真实,我们不必苛求。从演义的角度看待三国,诸葛先生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每一段精彩的故事背后,或多或少有着他的影子。蜀汉的建立更是他用毕生心血,运筹帷幄的结果。历史的发展有其偶然性有其必然性。三国的雏形,早在诸葛先生闲坐隆中之时,已然初步规划完成。(通过这个事情说明,人生的规划对我们的以后的发展何其重要!)三国历史的进程,只是诸葛先生历尽艰辛,逐步实施计划的过程。在这个伟大工程实施中,充分展现了诸葛先生的大智大勇、决胜千里和在治国理政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才能!他不愧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 诸葛先生的出山,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也是诸葛先生自我炒作的结果。如果放在当下,借助网络的力量,他必然会成为一个超成功的炒作大家。“若想出名,找诸葛必成!”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当时诸葛先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出山前所造成的社会舆论间找寻端倪。 其时,诸葛先生闲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卧龙岗。襄阳地

领悟《三国演义》中的十大聪明人

领悟《三国演义》中的十大聪明人 《三国演义》是人们最喜欢的古典名著之一,不单是中国人,连我们周边的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好多人都能够说出里面的一些精彩章节,特别是里面各种人物之间斗智斗勇的描写真是让人惊叹不已,如果要问大家《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人都有哪些,可能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今天,我斗胆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聪明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诸葛亮的智呈妖邪。诸葛亮可以说是作者在小说中极力宣扬的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的智慧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凡人的境界,到了今天,在华人的心目中,他已经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但是他所干的事却不是我们一般的人所能干成的,说大点根本就不是凡人所能干成的,他的智慧中总透着那么一丝邪性,像空城计、借东风、草船借箭等哪一样不是在提着脑袋干的,我们一般的人不用说干成一两件了,甚至连敢想一两件都不敢想。因此,鲁迅先生说他的智已经近妖了,对于我们常人来说,他的智慧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上聪明得有些邪性的人大有人在,平时做事还是收敛一些好,那些聪明人只能作为大都数人奋斗的目标而已,没事的时候,激励一下自己的上进心也就罢了,千万不要照着去学,如果按照他们的风格去行事,总想着自己的奇才可以舌战群儒,到头来只能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落得个自讨苦吃的下场,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最终成了众人的笑料。 曹操的智呈豺狼;在三国的名人中,曹操的奸诈狠毒那可是出了名的,狼性在他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因泄愤屠城、因疑心杀朋友一家、因一句话杀谋士杨修等等一系列的做法想想都让人后怕,然而他却从一个太监的养孙——一个小混混起家建立了三国中最强大的魏国。这就不能不让人深思了,如果细想一下曹操所杀的人,他们要么是他的敌人,要么是他潜在的敌人,对付这两类人曹操从来都是不会手软的,他那样做无非是为了扫清自己前进路上的障碍罢了,像他梦中杀人不就是为了获得睡觉的安全嘛!但是对于为自己打天下或投奔自己的人,他的做法绝对不会是这样,例如对关羽的容忍就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我们从他的身上应该学习的就是对待敌人和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的毫不留情。把对自己的现实威胁和潜在威胁要尽可能地予以清除,从而使自己前进的道路尽量畅通。这也是东郭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教训,时刻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司马懿的智呈田鼠;司马懿的胆怯在三国名人中可以称得上一个之最了,人们至今还在传颂着“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故事。司马懿窝窝囊囊一辈子,他对曹家示弱,对满朝文武示弱,特别是对诸葛亮示弱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人家送来的女人衣服都穿!但是谁能想到三国最终会统一在司马家的门下。到头来才发现司马懿才是三国中最高明的人。他像一只田鼠一样当别人耀武扬威的时候,他却悄悄地积蓄着力量。到了适当的时候再一举发威,置对手于死地······司马懿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对付强大的敌人,示弱有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特别是在对手众多的纷乱环境中,不要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先让众多的对手去争,去消耗各自的实力。等到最后,当他们弄得几派俱伤时自己好轻装上阵,毫不费力地一起收拾。这一点可是连最聪明的诸葛亮也没有弄明白呀。他一生和周瑜斗,和曹操斗,和孟获斗,和司马懿斗······到头来落得个心力憔悴,死不瞑目,其实想想都是自找的。出头的椽子先烂嘛! 刘备的智呈傻子。表面上看起来,刘备可以说是三国名人中最傻的一位了,他降低自己皇叔的身份三番五次去拜见还是村夫的诸葛亮,为了一个大将赵云想摔死自己的儿子等等一系列的举动真让人瞧不起他,特别是在白帝城托孤时竟然告诉诸葛亮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对自己当皇帝的儿子取而代之,世上还有这样的人,这不是傻到家了吗?然而正是这位表面上看起来最傻的人物却得到了当时那么多各阶层精英的拥护,从社会最底层一个贩席的小商贩当上了一国之君。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仔细分析他的做法会发现内藏玄机,因为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文学常识 一、“智绝”---- 诸葛亮 形象:面如冠玉,眉清目朗,纶巾羽扇,鹤氅皂绦。 性格:号卧龙。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是“千古良相”的典范。谥为“忠武侯” 情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挥泪斩马谡借东风空城计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二)精彩片段 如“三分隆中决策”、“博望皱初用兵(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吞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三气周瑜”、“智取汉中”、“巧布八阵图”、“七擒盖获”、“智取三城”、“六出祁山”、“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造木牛流马”等。 1、初出茅庐(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2、火烧新野(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

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3、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4、智激周瑜(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5、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6、祭七星坛借东风(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

有关诸葛亮的精选歇后语大全及答案

有关诸葛亮的精选歇后语大全及答案 诸葛亮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由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关诸葛亮的精选歇后语,欢迎阅读借鉴。 NO1、事后诸葛亮——人人会做;瞎能 NO2、刘备得诸葛亮——如鱼得水 NO3、诸葛亮焚香弹琴——计上心来;故弄玄虚 NO4、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NO5、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NO6、诸葛亮出祁山——以攻为守 NO7、诸葛亮娶媳妇——才重于貌 NO8、诸葛亮摆空城计——不得已 NO9、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NO10、诸葛亮骑木马——能说不能行 NO11、跟诸葛亮学的本事——能掐会算 NO12、刘备三上卧龙冈——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NO13、事后的诸葛亮——人人会做 NO14、诸葛亮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NO15、诸葛亮当伙夫——能者多劳 NO16、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NO17、诸葛亮的扇子——远点儿扇着;不离手 NO18、诸葛亮放盂获——欲擒故纵

NO19、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NO20、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NO21、诸葛亮扮空城计——只能如此 NO22、诸葛亮住茅庐——怀才不遇 NO23、诸葛亮拜斗——自知要死 NO24、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NO25、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计上心头 NO26、孔明拜诸葛亮——自拜自 NO27、诸葛亮打瞌充——勿算 NO28、诸葛亮江东斗群儒——独占鳌头 NO29、诸葛亮气周瑜——自有妙方 NO30、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NO31、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NO32、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NO33、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NO34、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NO35、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NO36、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NO37、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NO38、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 NO39、诸葛亮斩马谡(su)——执法如山;不念旧情NO40、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NO41、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NO42、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论诸葛亮的四次博弈

论诸葛亮的四次博弈 双田九年制学校毛小雄 【摘要】:诸葛亮一生进行了多次博弈,作为一个博弈家,他的博弈在大多数情况下 是成功的,但最后以一次失败的博弈来结束一生,让后人十分叹惋。本文以博弈论的理论来阐释诸葛亮作出的对其自身和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四次博弈行为,探讨四次博弈的原因和成败得失。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博弈理性 【ABSTRACT】:Zhuge Liang's life for a number of games as a home game, his game is successful in most cases, but to a failure of the last game to end his life, it's a pity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s .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game theory to explain Zhuge Liang made the history of its own, and have a major impact behavior of the four games, four games of the reasons for and success or failure. 【Key words】: "Three Kingdoms" Zhuge Liang Game Rational 1.导论 1950年,纳什(John Nash)写了一篇题为《N人博弈的均衡问题》的论文奠定了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凭借其在博弈论上的非凡成就,他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均衡”就是在假定有n个人参与博弈,在知晓其他人策略情况下,每个博弈参与者都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这n个参与方的最优策略就构成一种均衡【1】。构成纳什均衡的参与方都以其他方策略不变为前提形成自己的最优策略,理性的博弈者都不会轻易改变自身策略,因为自己要为改变承担风险。如今博弈论不仅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研究中,而且也被博弈论学者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古代战争小说中所描写的战争也是一种巨大而复杂的博弈,因而我们可以用博弈论对其作出新的阐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有一些学者开始运用博弈论来研究《三国演义》,为《三国演义》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作了可贵的探索。如王福重的《人人都爱经济学》和吴景泰、赵新良的《“空城计”双赢博弈分析》都是以博弈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空城计。而李康化先生的《从现代博弈看赤壁之战》和王子宽教授的《华容道新解》则是对赤壁之战的不同看法。但是,这些研究尚处于尝试和零散阶段,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和内容上的狭窄。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用博弈对诸葛亮一生中的四次重大作一些博弈,以期让读者更全面地把握诸葛亮的形象及其在三国人物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东省干部培训网络学院 2类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 考试 答案 (中)(93分)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中)(93分)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是《三国演义》中哪位人物说的话? A.袁绍 B.曹操 C.袁术 D.董卓 2. “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是《三国演义》中下列哪位人物说的? A.董卓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3. “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刘备此话中的“其母”指的是谁的母亲? A.徐庶 B.庞统 C.蒋干 D.诸葛亮 4. “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这是徐庶向刘备推荐的哪位《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A.庞统 B.诸葛亮 C.单福

D.荀彧 5.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出自于谁? A.荀子 B.孔丘 C.庄子 D.孟子 6.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于() A.《尚书·五子之歌》 B.《荀子·王制》 C.《孟子·尽心下》 D.《孟子·公孙丑下》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下列哪些属于新加坡倡导的八德的“共同价值观”范畴? A.礼 B.义 C.廉 D.耻 2. 梅敬忠教授指出,《三国演义》中刘备集团的智囊成员为() A.孔明 B.庞统 C.法正 D.关羽 3. 我国古代的“四大奇书”包括以下哪些?

A.《三国演义》 B.《金瓶梅》 C.《西游记》 D.《红楼梦》 三、判断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梅敬忠教授指出,《三国演义》作者的主旨是盼和平、求统一、安民生,推崇的是“仁政德治”和忠义,反的是暴力统治,主张以“王道”、“仁政”治理天下。 正确 错误 2.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为关羽报仇,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反映出了忠义观念的内在矛盾。 正确 错误 3. 梅敬忠教授指出,帝王作为实践“仁政德治”的主体,应该有怎么样的政治追求,具备怎么样的政治品质,就是实行王道,反对霸道,讲求人道。 正确 错误 4. 梅敬忠教授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对统一中国北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正确 错误 5. 梅敬忠教授指出,“仁政德治”是一个标杆,是一个要害,是根本的判断标准。对于老百姓、对于作者来说,是否刘姓血统,是否是汉王玄孙都在其次,仁政德治是标杆。 正确 错误

三国演义诸葛亮小故事_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小故事

三国演义诸葛亮小故事_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小故 事 本文是关于三国演义诸葛亮小故事_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故事流传于世,关于诸葛亮的小故事大家是很喜欢的,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三国演义诸葛亮小故事。 三国演义诸葛亮小故事1:诸葛亮舌战群儒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 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 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三国演义诸葛亮小故事2:诸葛亮计激周瑜

关于诸葛亮的谚语俗语_谚语大全

关于诸葛亮的谚语俗语 诸葛亮是中国三国历史上蜀国的丞相,也是一代军事家、谋略家,更是中国传承千年来最盛名的智慧家、忠臣,那么,历史上关于他的俗语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关于诸葛亮的谚语俗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事后诸葛亮 七擒七纵 即生瑜,何生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 / 6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关於诸葛亮的歇后语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著想 诸葛亮招亲——才重於貌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2 / 6

论诸葛亮1

作品中的人物一经定型,本身即是一个具有生命的自足自在的系统,因此本文所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涉及历史事实层面的人物原型。 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人物,以致郑振铎先生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虽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诸葛亮集杰出智慧和传统美德于一身,最终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诗)的悲剧结局,实在令人痛惜。可以说,诸葛亮是《三国演义》充满历史感的悲怆陈说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对于诸葛亮形象的悲剧,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有的归因于他事必躬亲的作风,有的归因于他的几次用人失误,有的归因于他的穷兵黩武,有的归因于敌对势力过于强大,还有学者认为诸葛亮作为一个悲剧英雄,表现了儒家精神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格信念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传统。这些观点无疑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诸葛亮形象悲剧的某些方面,但无形之中忽略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殊性。 笔者以为诸葛亮形象既是世代累积堆垛的结果,对其悲剧的分析也应充分考虑这一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某些特点。三国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民间心理所影响的审美趣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凝聚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各种智慧和斗争经验因而具有惊人的谋略和绝世的才能,几乎成为智谋的化身和代名词,因此诸葛亮形象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是“智谋”。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智谋的符号其悲剧在本质上也应该是谋略的悲剧。 诸葛亮的智谋悲剧主要源于三个层次的矛盾冲突:最外层是出处选择时人谋和“天时”的矛盾它规定着诸葛亮人谋的性质和施展方向;中间一层是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后人谋与刘关张“义气”的矛盾,它昭示着智慧与忠义的背离;而最内层也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其自身性格中智谋和忠义的矛盾这一层在白帝城托孤后尤其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出来。三个层面环环相扣,上演了一幕千古“智绝”的人谋悲剧。 一 按照《三国演义》中的历史逻辑,诸葛亮正处于“由治入乱”之时,汉朝的灭亡是“数之所在,理不得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强之”,这就是小说中时时提到的“天数”、“天意”、“天时”。出山之前的诸葛亮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人生格言,居于高山流水、柴木修竹的幽雅之处,与书琴相伴,与古淡高超、旷逸清韵者交游,一派闲云野鹤、仙风道骨的风采。他与司马徽、崔州平一样,深知“天时”不利,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群雄割据争战的混乱中,作为智者,他选择了隐居,这是他认识到天下大势不可逆转后合乎逻辑的选择。“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他以世外高人的姿态冷静地洞察着天下局势。此时的诸葛亮可以说完全是一个冷静清醒的智者形象。 “顺天者逸,逆天者劳”,诸葛亮很清楚人力与天意相抗的结局。当得知徐庶把自己推荐给刘备后,诸葛亮“作色而言曰:…汝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拂袖而入”,使得徐庶“满脸羞惭,不辞而退”。诸葛亮之所以把“出山”比作祭祀用的“牺牲”,是因为他深知出山的最终结果极有可能是去作道德祭坛上的牺牲品。 “三顾茅庐”历来被传为佳话,人们一般只称颂刘备求贤若渴的美德,而忽视了诸葛亮内心或出或处的痛苦抉择。刘备“一顾”时不遇诸葛亮,固然是机缘不巧;“二顾”之前,童子已经告诉诸葛亮刘备专访一事,他为何又与崔州平外出闲游?况且崔州平已知道刘备专访一事,为何相邀同游?“三顾”之始,诸葛亮卧于草堂之上,也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可以说,诸葛亮待刘备三顾茅庐而后出,既是对刘备惜才、爱贤之心的试探,也是他内心犹豫不决的表现。“三顾”一段文字背后应当有诸葛亮对自身命运的深入思考和进退两难处境的痛苦抉择。一方面刘备的三顾之恩与仁义风范最终感动并征服了他,另一方面,“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本来就是历来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论文作者:张旭 准考证号:018109165018 作者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指导教师:高建华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2011 年7月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长达近百年的三国历史中,诸葛亮的活动虽只有二十七年,但在小说中却占了一半以上的文字,即从第38回诸葛亮出场的“隆中决策”,到第104回的“丞相归天”,共有66回的篇幅,这还不包括诸葛亮出山前水镜先生对他的赞美、离世后“魏都督丧胆”的余威。这将近70回中,又有一半以上的章回是专门写诸葛亮事迹的。如此着力刻画的人物,在全书中还没有第二个。因此,郑振铎曾说:“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三国演义的演化》)。小说中的诸葛亮是最具魅力、最有光彩的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通过这样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形象,寄托着作者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本书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一百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故事。全书主要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为主要人物,今天我分析的是诸葛亮这个人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这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那么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诸葛亮一生有两个亮点,一为忠贞,二为智绝。下面我就从他忠贞、智慧、贤明等三个方面对其形象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诸葛亮是忠贞的典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是诸葛亮的主导 方面。从他的忠贞和智慧这两者来讲,他的忠贞更让 人感动。忠于蜀国的政权,忠于兴复汉室的事业,忠 于刘氏两代帝王,是忠贞无二的这样一个臣子,所以 他成为千古名相。 在东汉末年的纷纷乱世之忠,刘备为了争夺天下,认识到招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认识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之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刘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如枯苗逢甘雨。”自从有了诸葛亮,刘备集团的情形就大为改观,不但有了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而且占据了荆、益两州的大片国土,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使刘备登上了皇帝宝座,承续了汉室的大统。 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地扶刘兴汉,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东征西讨大小数百战,终于夺得两川之地建立了基业。为了安定后方他炎夏渡泸,历尽艰险深入不毛,七擒孟获;为了北伐中原他六出祁山,百折不回。他身担军政要职,日理万机,然而他事必亲躬,日夜操劳,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是忠贞之士最突出的表现,最可贵的品质。 刘备虽然英明仁慈,但他却义气用事。关羽死后,他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也不顾赵云等文臣武将的阻谏,举倾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彝陵惨败,全军覆没,不但严重地削弱了蜀国的军事力量,也给以后的斗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刘备本人悔恨成疾,一病不起,演出了“白帝托孤”的悲剧。尽管刘禅昏庸得难以点化,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就曾说过,如果刘禅不材,可取而代之,但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些微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 从刘备托孤的内容来看,一是肯定诸葛的才干,只有他才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二是要诸葛亮在佐禅或废禅自主之间进行选择。从刘备的本意和性格来看,

评价三国的诸葛亮(结合具体故事情节)范文.docx

评价三国的诸葛亮(结合具体故事情节)范文 旷古奇才——诸葛亮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评价 常言道:“话三国,必谈诸葛亮”。的确,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罗贯中在他身上花了不少笔墨。如果说《三国 演义》缺少了诸葛亮这一角色,恐怕其篇幅将会折半,其影响也不会那 么广泛。罗贯中正是通过活灵活现地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通过 “诸葛效应”,才能使其作品更广泛流传至今。 诸葛亮虽然不是小说一开头就出场的人物,但自第三十六回“无 直走马荐诸葛”后,一直到第一百零四回“将星陨落,诸葛合归西天”,几乎回回都出现诸葛亮的身影,并在其间扮演重要角色。诸葛亮无疑是 一个奇才,他才高八斗,智慧过人,而且清淡傲世,不畏强权,更 可贵的是———自从他出山助刘备后,一直为汉室出谋献策,出生入 死,鞠躬尽瘁,可谓一代忠臣。 首先,诸葛亮才高八斗。虽然他隐居南阳,但年少时博览全书, 上知天文,下晓地下,无所不能,司马微荐诸葛亮时说道:“可比兴 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可见其才。而在第四十 三回的“舌战群儒”中,更显出诸葛亮广博而精深的才学。为达到吴

蜀联合抗魏,诸葛亮以吊丧为由孤身前往东吴,而东吴的各名士对初出 茅庐的诸葛亮根本不放在眼里,在交谈中专挑诸葛亮的难,而诸葛亮 凭借自己的才能与东吴名士大战一场,最后东吴名士各个都拜倒在了诸 葛亮的口舌之下。还有,“赤壁之战”前,周瑜为害诸葛亮,便限他三 天造十万枚箭,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但诸葛亮偏偏想到了“草船射箭”,到期时得了十万余枝箭,这与他能识天文,预知有大雾分不开的。总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怀有大才,并且这是他拥用智慧和傲世 的资本。 其次,诸葛亮智慧过人,无所能比,诸葛亮就是凭借他智慧过人 的优势,在他一生的指挥作战中几乎百战百胜,为刘备创了基业。 对于诸葛亮的智,小说描述得可谓淋漓尽致,最先体现诸葛亮智 慧,也是诸葛亮帮助刘备成就大业的关键的,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隐居南阳,而对于天下事却能了如指掌。他对当时的天下形势向刘备作出分析,预测和决策,并以此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方针, 扭转危机,由弱变强,与魏吴分庭抗礼终成三分天下。诸葛亮“隆中对”的种种预测也都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智慧考虑,得出合乎 逻辑的结论。诸葛亮在隆中分析天下形式后,便出山效忠刘备,在他为 刘备争天下的过程中,体现其超凡的智慧。从“博望城火攻李典”,“火烧新野拒曹军”,到“智激周瑜”,“智处华容”,“智取汉中” 再到稳定汉中,出师南征和两次出师伐魏。其中最为典型的

论诸葛亮的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里面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描写的最成功的就数诸葛亮、关羽、曹操、刘备等人。而诸葛亮从他出山到其殒命,可以说他是本书无可争议的第一主角,他倾尽了作者的全部心血,是仁人贤相的化身,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两大主流文化即道德文化和智谋文化,本文将着重来论述他的这两方面的品质。但是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他的不足之处,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本文将为读者展现一个完整的诸葛亮形象,既是“神”又是“人”的诸葛亮。 关键词:诸葛亮、刘备、忠君、计谋、战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大群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等。这三人也被清代文学家毛纶、毛宗岗父子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一、诸葛亮的形象 何谓贤相?《荀子·富国》:“使百姓无冻餧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贤相。建安十九年,刘备攻克城都,是蜀汉基业的开始。然而原本富庶繁华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经过刘备与刘璋之间三年的战争,已经是一片废墟了。诸葛亮为了振兴益州,为刘备增强实力。在刘备打下益州后就开始安抚流亡的流民,大将赵云就向刘备建议说:益州初定,人民备受兵灾之苦,所有“田宅皆可归还,令安民复业。”诸葛亮非常赞同赵云的观点,进行流民的安置工作,发展益州的经济,轻徭薄赋。使得刘备集团农业生产迅速获得恢复和发展,政权日益稳固,为刘备蜀汉基业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诸葛亮还注意争取刘璋旧部,因而在刘璋的旧部中,凡是有才能、有实力、有影响的人都争取过来。吴壹就是一个实力派,吴壹的父亲“素与刘焉有旧,是以举家随焉入蜀”。诸葛亮就极力赞成刘备娶吴壹的妹妹为妻。后来吴壹的妹妹还被立为皇后。徐靖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但他的名声很大,与当时曹魏政权的三公华歆、王朗等齐名,诸葛亮就将他放在一个官大但没有什么实权的位置。另外还任用了一批很有才能的人,例如法正,诸葛亮曾在刘备讨伐东吴失败后说:“发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其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由此可见法正的才能。 公元221年,蜀章武元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接着蜀汉就与东吴发生了夷陵之战。夷陵之战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而蜀国的实力也是大受损失,能征善战之将,死伤殆尽,刘备也因此而生病,最后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 刘备死后可以说蜀汉政权是岌岌可危,诸葛亮总揽朝政,立即派人与东吴和解,重建蜀汉与东吴的同盟关系。刘禅登基后,为力稳固蜀汉政权,恢复国力,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政治上经济上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的方针。同时又提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填补各级政权,使得各级机构能够正常运转。 “以安民为本”是诸葛亮发展蜀汉内政的重要原则,诸葛亮来自民间,他深知民间疾苦。也深深的知道人民最沉重的负担就是赋役,所以诸葛亮早在荆州的时候就根据当时的战争形势,从安定民心出发,提出过均摊赋役的主张,让大批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农民,自报上册,增加官府管辖的人口,平摊赋税和兵役。这在赤壁战前既及时解决了一批急需的军饷和兵员问题,也稳定了当时的部分局势,安定了民心。在占领益州后,使人民安居乐业,从事各项社会生产,是关系到蜀中新政权能否稳固发展的根本性的大事。诸葛亮在赞美蒋琬当时做广郡长的治绩时说:“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足见诸葛亮当时要求地方官以“安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上篇 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分数]:96分 1、《三国演义》的创作与流传过程,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特色。 正确 错误 2、中国古典小说有丰富的民间传统,小说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民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创造。 正确 错误 3、民众的审美要求对我国古典小说民族风格的形成和艺术的成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正确 错误 4、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正确 错误 5、罗贯中“有志图王”,参加过元末反元斗争。 正确 错误 6、古典小说的思想内容往往是精华与糟粕杂糅在一起的,需要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加以鉴别。 正确 错误 7、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核心的关键词就是“仁政德治”。 正确

错误 8、梅敬忠教授指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最完整,也是最流行的《三国演义》文本是清朝初年毛宗岗父子的版本,其对罗贯中《志通俗演义》重新加以修订,改变原来本子中很多松散拖沓之处,让全书更加紧促畅达,篇幅也增加到了上百万字。 正确 错误 9、清朝统治者对作为“忠”“义”化身的关羽大加褒封,直至“关圣帝君”,地位崇高无比,起到了凝聚满蒙等各民族人心的特用。 正确 错误 10、《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兴亡史,自黄巾起义一直到西晋王朝诞生。 正确 错误 11、《三国演义》形象生动地呈现了“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的基本观念。 正确 错误 12、《三国演义》对服务于政治目标之军事斗争的睿智抒写与精彩展现,构思奇巧,启人心智。 正确 错误 1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虚伪、奸诈、残忍,极端利己主义。 正确 错误 14、“尊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一个大主题。 正确 错误 15、在关羽身上,“忠”和“义”并不是结合在一起的。 正确 错误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魏月琴 (大同市新荣区教师进修学校, 山西大同037002) ! 摘 要:诸葛亮是 《三国演义》中着笔较多的人物之一,作者以其独到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具有忠、智、勇性格特征的传奇人物。 关键词:诸葛亮;忠君;睿智;刚勇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353(2006)04-0038-02 收稿日期:2006-04-10 作者简介:魏月琴(1964-),女,山西大同人,中专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通过魏、蜀、吴三国之间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斗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并且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作者着笔较多的人物之一,在120回的 《三国演义》中,几乎有一半的文字涉及到诸葛亮,其中专门描写诸葛亮的事迹就达30余回。作者以其独道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忠贞不渝的操节,匡世不凡的智慧,有口皆碑的刚勇。 纵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言行,无论是草船借箭和三气周瑜,还是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空城计等等,无不体现了他忠心不二的为国之心,出神入化的奇才大略和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 诸葛亮形象特征之一是“忠”。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刘备的忠贞不渝,二是对匡复汉室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即是对国家的忠诚不二。 诸葛亮自出山之后,表现最多的是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尽全力辅佐刘备实现自己的战略思想。这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旷世才学和对刘备的知恩图报,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立志兴汉的理想,在刘备犭虎亭失败,驻扎白帝城时,托孤于诸葛亮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短短几行字,让读者一看就见诸葛亮之忠。孔明言出必行,至死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幼子刘禅,一片耿耿忠心全寄于后主之身。这在其《出师表》中更加明确地表现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深知幼主不谙国事,深恐辜负了刘备,详尽地叙述了治国之道,并且周密地安排了内外文武官僚管理蜀中之事,苦口婆心之意溢于言表。 诸葛亮之“忠”还表现在对国家,也就是当时的蜀汉王朝方面。他庶竭驽钝,亲自带兵深入蛮荒之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仍忠心耿耿扶佐后主。在第101回中,描写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上表奏请伐魏,了却自己 “克复中原,重兴汉室”的愿望。再次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正如其言:“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尽管诸葛亮匡复汉室的雄心没有实现,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赢得了千百年来后人的无限敬仰。 诸葛亮形象特征之二是“智”。诸葛亮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从隆中决策起,诸葛亮体现更多的是智慧。诸葛亮出任刘备的军师后,充满斗争的信心,对未来的胜利坚信不移。此时的诸葛亮敢藐视任何敌人,处处表现着无穷的智慧。 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谙兵法,料事如神。他隐居隆中时,对天下大势已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提出了据蜀、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赤壁鏖兵,可以说是诸葛亮智慧的集中表现。他孤身入吴,和东吴上下各方面进行了复杂曲折的斗争,最终实现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我读《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的“智”分为睿智、机智和奇智三种类型。 诸葛亮的睿智首先表现在他凭着自己的博学,为刘备集团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即著名的 “隆中对”。其次是他善分析对手的心理,新野城从地势来看,不宜用火,曹操亦认为诸葛亮不可能连番采用火攻,但诸葛亮又一次采用火攻而大获全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的赤壁之战,诸葛亮又一次采用了火攻的战术。 这一切,都是他第20卷第4期2006年12月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DATONGVOCATIONALCOLLEGE VOL.20NO.4DEC.2006 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