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A

案: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B

罢:通“疲” ;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 ;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板:同“版” ;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 ;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披” ;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 ;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 ;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 ;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 ;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 ;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 ;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 ;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C

材:同“才” ;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 ;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 ;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 ;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 ;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 ;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 ;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 ;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 ;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 ;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从:同“纵” ;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 ;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厝:同“措” ;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错:同“措” ;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D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当:通“挡” ;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 ;遮挡。动词。“坦墙周庭,以当南日,”

党:通“倘” ;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道:同“导’ ;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 ;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 ;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 ;即现在的“,。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度:同“渡” ;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 ;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堕:通“隳” ;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E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而:通“尔” ;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同“如”;象。形容词。“军惊而坏都舍。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尔:同“耳” :罢了。语气助词。“无他,但手熟尔。”

尔:同“耳” :罢了。语气助词。“以头抢地尔。”

尔:同“耳” ;罢了。语气助词。“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尔:同“耳” ;罢了。语气助词。“非死则徙尔。”

F

蕃:通“繁” ;多。形容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返回。动词。“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同“返”;返回,归来。动词。“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 ;返回。动词。“盖亦反其本矣。”

反:同“返” ;往返,返回。动词。“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反:同“返” ;往返,返回。动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 ;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G

盖:通“盍” ;为什么。疑问代词。“兴化部是日遂淩出华林部远甚。”盖:通“盍” ;何不。兼词。“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 ;为什么,疑问代词。“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 ;商人。名词。“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 ;洗手。动词。“媵人持汤沃灌。”

H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 ;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动词。“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 ;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画:同“划”;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驩:同“欢”;欢聚。动词。“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

还:同“环” ;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

还:同“旋” ;回转、掉转。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皇:通“惶” ;恐惧,惊慌。形容词。“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皇:通“惶” ;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 ;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皇:同“凰”;传说中的雌凤。名词。“驾鸟凤皇,日以远兮。”

恍: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恍惊起而长嗟。”

麾:同“挥” ;指挥。动词。“麾众拥豪民马前,”

惠:同“慧” ;聪明。形容词。“甚矣,汝之不惠。”

惛:通“昏” ;昏乱糊涂。形容词。“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混:同“浑”;水不筒,污浊,形容词。“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溷:同“混”“浑”;混浊。形容词。“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溷:同“混”“浑” ;厕所。名词。“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火:同“伙” ;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 “出门看火伴” 。火:同“伙” ;一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J

疾:同“嫉” ;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同“嫉” ;嫉妒,憎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棘:同“戟” ;兵器。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籍:通“藉” ;垫。动词。“籍柔覆温之躯。”

纪:通“记” ;记载。动词。“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贾:通“价” ;钱。名词。“如有营,予佐尔贾。”

简:同“拣”;选,择。动词。“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同“拣” ;挑选,选拔。动词。“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同“拣” ;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信义安所见乎?”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动词。“路转溪头忽见。”

见:同“现” ;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 ;呈现,露出来。动词。“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 ;出现,露出来。动词。“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见:同“现” ;现在。副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缰:同“强” ;强大。形容词。“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疆:通“强” ;强壮。形容词。“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介:同“芥” ;小草。名词。“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缙:通“搢” ;插。动词。“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菁:通“精” ;精华,糟碎。形容词。“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景:同“影” ;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迥:同“回” ;辣转。动词。“迥忆后街之屋。”

鸠:同“纠” ;集合。动词。“豪民于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

沮:通“阻”;阻止,阻挡。动词。“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句:同“勾” ;勾取。动词。“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具:通“俱” ;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 ;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 ;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同“俱”;都,全,副词。“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

距:同“拒” ;抗拒。动问。“或走,或闭门旅距。。

距:同“拒” ;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决:通“诀”;诀别,离别。动词。“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决:通“诀” ;离别。动词。“辞决而行” 。

掘:同“倔” ,顽强,固执。形容词。“掘强沙塞之间,”

K

抗:通“亢” ;高。形容词。“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亏:同“诡”;差异,不适应。动词“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L

雷:通“擂” ;敲击。动词。“擂鼓大震,北军大坏。”

儽:通“累” ;堆矗,积累。动词。“即今之儽然在墓者也。”

累:通“摞” ;捆绑犯人的大绳子例句中作。捆绑。讲,与“臣”一起指。俘虏。“君之惠,” 不以累臣衅鼓。”

累累:通“垒垒” ;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 ;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栗:同“栗” ;发抖。动词。“栗深林今惊层颠。”

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名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列:通“裂” ;分裂。动词。“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脟:同“脔”;切成块状的肉。名词。切成块状的肉。名词。

廪廪:通“懔懔” ;危惧的样子。形容“而直为此廪廪也。”

陵:通“凌” ;凌侮。动词。“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流离:同“淋漓”;霑湿的样子。形容词。“两股间脓血流离。”

陇:同“垄” ;高地。名词。“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录:同“碌” ;平凡,乎庸。形容词。“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戮:通“勠”;并力,尽力。动词。“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臝:同“裸” ;裸体。名词。“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M

茆:同“茅” ;茅草。名词。“覆之以茆。”

没:同“殁” ;死。动词。“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每:同“们” ;词尾,表人的复数。“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当。”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 ;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陌:通“百” ;量词。“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莫:同“暮” ;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莫:同“暮” ;日落时,引申为“末”“莫春者,春服既成,。”

畮:同“亩”;土地面积单位。量词。“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

N

内:同“纳”;接纳,接受。动词。“然后命使内之,则又再拜,”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内:同“纳” ;放人。动词。“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那:同“挪” ;抽。动词。“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

呐:同“讷” ;说话迟钝或口吃,的句中的“只听得差拨口里

孽:同“孽” ;灾害,罪恶。名词。“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

女:同“汝” ;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O

殴:通“驱”;驱逐。动词。“今殴民而归之农。”

P

畔:通“叛” ;背叛,离开。动词。“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 ;背叛。动词。“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旁:通“傍”;依附。接近。动词。“吾灵尚依旁汝也。“

矉:同“颦” ;皱眉头。动词。“西施病心而矉其里。

Q

齐:同“剂” ;量词,例句中为名词。“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蕲:同“祈” ;求。动词。“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契:同“锲” ;刻,动词。“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襁:同“襁";婴儿的被子,如现在的包袱。名词。“则人物归亡,襁至而辐凑。”躈:同“噭” ;一说是肛门。名词。牛羊蹄躈各以千计。”

禽:通“擒”;捕捉。动词。“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禽:通“擒” ;捕捉。动词。“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诎:同“屈” ;弯曲。动词。“诎右臂支船。”

取:通“娶” ;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去:同“弆” ;藏。动词。“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却:同“却” ,退。“大军却,离城三里止营。”

郤:同“隙” ;空隙。名词。“依乎天理,批大却”

阙:通“缺” ;缺点。名词。“必能裨补阙漏”

R

輮:通“揉” ;使……弯曲。动词。“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蒻:同“箬” ;箬竹。名词。“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S

善:通“缮” ;修治,拭擦。动词。“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沈:同“沉” ;程度深。副词。“沈醉不知归路。”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生:同“性”;资质,禀赋。名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声:通“伸” ;陈述,说明。动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识:通“志” ;标志,记号。名词“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通“志” ;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 ;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食:同“饲” ;喂。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矢:同“屎” ;粪便。名词。

式:通“拭” ;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名词兵车不式。

逝:通“誓” ;发誓。动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受:同“授”;给,与。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 ;煮熟了的。形容词。“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

孰:同“熟” ;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高兴,愉快。形容词。“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说:同“悦;高兴。形容词。“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说:同“悦” ;愉快。高兴。形容词。“而民说之,”

说:同“悦” ;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 ;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T

太:通“大” ;大部分。形容词。“死者太半。”

汤:同“烫” ;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田:同“畋” ;打猎。动词。“今王田猎于此。”

帖:同“贴” ;用标签标出。动词。“不用,则以纸帖之。”

帖:同“贴” ;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 ;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涂:同“途” ;道路。名词。“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涂:同“途” ;道路。名词。道路。名词。

土:同“仕”;作官。动词。“重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

橐:通“托” ;托付,委托。动词。“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W

顽:同“玩” ;开玩笑。动词。“我又不同你顽。”

亡:同“无” ;不,副词“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亡:同“无” ;不。副词。“亡何国变,宁南死。”

亡:同“无” ;没有。副词。“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亡:同“无” ;没有。副词。“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同“无” ;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 ;没有。副词。“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罔:同“网” ;罗网。名词。例句中作动词,即张开罗网掳捉。“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惟:通“唯” ;应答声。象声词。“伏惟启阿母,今若道此妇,终老不复取!”惟:通“唯” ;只,只有。副词。“惟先生乐游。”

惟:通“唯” ;只,只有。副词。“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惟:通“唯” ;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惟:通“唯” ;只,只有。副词。“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惟:通“唯” ;只,只有。副词。“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文:同“纹”;纹理。名词。“其中多斑文小鱼。”

文:同“纹” ;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无:通“毋” ;不要。副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X

希:同“稀”;稀疏,少,罕见。形容词。有志乎古者希矣。”

希:同“稀” ;稀少。形容词。“鼓瑟希,铿尔。”

熙:同“嬉” ;欢乐,快乐。形容词。“其余则熙熙而乐。”

郤:同“隙” ;隔阂,嫌怨。名词。“令将军与臣有郤。”

孅:通“纤” ;精细。形容词。“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县:同“悬”;挂着。动词。“胡瞻尔庭有县廛兮?”

县:同“悬” ;挂,动词。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哭。

乡:同“向”;对着、朝着。“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同“向” ;对着,朝着。介词。“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飨:同“享” ;受。动词。“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向:通“响” ;响声。名词。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邪:同“耶” ;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同“耶” ;吗。疑问语气词。“其真无马邪?”

羞:同“馐” ;食物名词。“玉盘珍羞直万钱。”

虚:同“墟” ,市。名词。“之虚所卖之。”

畜:通“蓄” ;积聚,储藏。动词。“故其畜积足恃。”

Y

炎:通“焰” ;火焰。名词。“顷之,烟炎张天。”

奄:同“晻” ;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 ;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 ;满足。形容词“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厌:通“餍” ;满足。形容词。“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厌:通“餍” ;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燕:通“宴” ;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燕:通“宴” ;饮宴。名次。“集宾友酣燕。”

燕:通“宴” ;玩乐。“桓公每游燕,辄命袁、伏。”

阳:同“佯” ;假装,表面。“皆阳应曰:‘诺,” 。

邀:同“要”;要挟。动词。“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要:同“邀” ;约。动词。“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 ;拦住。动词。“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

要:同“邀” ;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耶:通‘爷” ;父亲。名词。“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夷:通“怡;平和,和悦。形容词。“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已:同“以” ;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同“矣” ;了。语气助词。“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同“矣” ;了。语气助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以:通“已” ;太甚。副词。“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以:同“已” ;止。动词。“无以,则王乎?”

佚:同“逸” ;安逸,安闲。形容词。“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益:同“溢” ;涨水。动词。“澭水暴益。” 逸:通“佚” ;散佚。动词。左忠毅公逸事。”

翼:通“翌” ;明(天)。名词。“翼日进宰。”

阴:通“萌” ;树荫。名词。“绿杨阴里白沙堤。”

阴:通“荫” ;树荫,名词。“也傍桑阴学种瓜。”

阴:通“荫” ;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 ;更。副词。“殆有甚焉。”

有:同“又”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同“又”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同“又”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 ;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 ;吗。语气助词。“可得闻与?”

与:同“欤” ;吗。语气助词。“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同“欤” ;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豫:通“预” ;预先,事先。副词。“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员:通“圆” ;圆形。名词。“以精铜铸成,员经八尺。”

原:同“源”;源泉。名词。“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圆:同“圆” ;圆形。名词。“多平方,少圆。”

芸:同“耘”;锄草。动词。“植其杖而芸。”

Z

暂:通“渐” ;欺诈。动词。“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蚤:通“早” ;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 ;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责:同“债” ;欠别人的钱财。名词。“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曾:同“增” ;增加。动词。“曾益其所不能。”

旃:同“毡” ;毛织的毡毯。名词。“与旃毛并咽之。”

霑:同“沾” ;浸湿,浸润。动词。“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振:通“震” ;震动。动词。“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 ;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形容词。“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振:同“赈” ;救济。动词。“大命将泛,其之振救。”

征:同“徴” ;证据。名词。“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支:通“肢” ;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枝:同“肢” ;肢体。名词。“为长者折枝,”

知:通“智” ;聪明,智慧。形容词。“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 ;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 ;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祗:同“只” ;只是。副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直:通“值” ;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通“值” ;价钱。名词。“昂其直,居为奇货。”

直:通“值” ;价值,引申为公正的待遇。“乐国乐国,爱得我直。”

直:通“值” ;值得。动词。史进道:“直什么?”

直:通“值” ;价值,动词。玉盘珍羞直万钱。”

指:同“旨” ;旨趣。名词。“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质:通“贽” ;见面礼。名词。“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锧” ;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名词。“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陼:同“渚”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朝发枉陼兮,夕辰阳。”

属:同“嘱” ;嘱托、托付。动词。“属予作文以记之。”

住:通“驻” ;动词“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著:同“着” ;穿。动词。“著我旧时裳。”

转:通“啭” ;鸟宛转地叫。动词。“蝉则千转不穷。”

椎:通“锤” ;兵器。例句中前一个“椎”为名词,后一个活用为状语。“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濯:通“浊”;肮脏,水不清。形容词。“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兹:通“滋”;副词。兹,更加。“赋敛兹重” 。

咨:同“谘” ;询问。动词。“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卒:通“猝” ;仓猝。形容词。“五万兵难卒合。”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 ;座位。名词。“直上载公于上坐,”

坐:同“座” ;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文言文断句方法

1

明词性

(一)明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

找出其中的代词,如:

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

谦称(寡人、臣、妾、朕、孤)

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

(二)明动词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

(三)明虚词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 ,“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示例:(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筑扞蔽也?筑犹齿之有唇也?筑唇亡则齿寒?筑今日亡赵?筑明日患及齐楚矣?筑且救赵?筑高义也?筑却秦师?筑显名也?筑不务为此而爱粟?筑为国计者过矣。”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注:扞蔽——屏障。

◆分析: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有“夫、犹、且”;位于句末的虚词有“也、也、矣、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这一语段的断句就差不多都解决了。

2

找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如: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个句子中"以……为"连用,表判断不能断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整句话翻译为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3

看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

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完整版)文言文断句技巧汇总

一、读文段,通文意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岳阳楼记》知识点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岳阳楼记》原文翻译知识点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预习知识点 课前预习 一、作品梗概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免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昔日好友滕子京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1046),他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他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 本文需熟读背诵。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哮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景色的描写以及“迁客骚人”观景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同时也借以劝勉好友滕子京。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二)古今异义 1.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2.予观夫巴陵胜状 古义:指示代词,那;今义:丈夫。

文言文断句方法练习及答案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句大意。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 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高一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抓实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前句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后句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如果“归人”的话,就谈不上“贺”了。再从句式上看,“人皆吊之”与“人皆贺之”,句式整齐对称。根据以上分析,即可正确断句。 2、看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①“夫、其、惟、唯、盖、盍、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于是、向使、然而、且夫、若夫、无论、至于、至若、是以、是故、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兮、耶、矣、耳、欤、焉、而已”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其后往往能断句。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初中语文教材里的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通?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黄?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tú)《孙权劝学》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4、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5、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 《口技》 16、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 《狼》 八年级上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核舟记》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望岳》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八年级下

最新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不少同学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塞翁失马》,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断句技巧教案(一)

文言文断句技巧(一)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如需加标点,则标点的使用、书写要规范。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训练,增强语感。 【方法引导】 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北京卷)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快来掌握相关的技巧吧。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加油!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 【方法引导】 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 文给以推断。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

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 “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 “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

初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一览表.doc

上传 : 赵夫元更新时间:2012-5-21 16:49:42 初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一览表 序号通假字本字读音字义原文语句课文 1 强僵僵硬项为之强《童趣》 2 说悦愉快不亦说乎《论语》 3 女汝你诲女知之乎《论语》 4 知智聪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5 乌无没有一切乌有《山市》 6 裁才只裁如星点《山市》 7 不否否尊君在否陈太丘与友期 8 扳攀牵,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9 材才才能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10 帖贴粘帖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11 坐座座位满坐寂然《口技》 12 止只只止有剩骨《狼》 13 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14 具俱全部,详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15 邪耶语气词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16 有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17 诎屈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18 衡横与“竖”相对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19 甫父男子美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20 简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1 与举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 22 层曾重叠荡胸生层云《望岳》 23 阙缺断开,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24 转啭鸟叫声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25 反返返回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6 食饲喂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7 见现显露、表现才美不外见《马说》 28 邪耶表示疑问其真无马邪《马说》 29 材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0 衹只只是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31 被披穿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序号通假字本字读音字义原文语句课文 32 支肢人的胳膊和腿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33 具俱全,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34 属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5 以已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6 適谪被贬谪发闾左適戍鱼阳《陈涉世家》 37 唱倡首发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38 被披穿着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39 直值价值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40 羞馐美味的食物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41 错措放置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42 仓苍苍鹰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43 信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44 已以表示时间延续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45 阙缺过失,缺点必有裨补阙漏《出师表》 46 距拒抵挡,抗拒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47 圉御抵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48 诎屈理屈公输盘诎《公输》 49 畔叛背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 >两章》 50 曾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两章》 51 衡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 >两章》 52 拂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孟子 >两章》 53 辟避躲避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54 辩辨辨别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55 得德恩惠,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6 与欤语气助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7 乡向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58 徧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曹刿论战》 59 惠慧聪明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0 亡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61 厝措放置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 高考文言文复习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文言文阅读会考选择题、翻译题及断句题。高三网小编整理了最实用的文言文断句方法和技巧,帮助广大高考生搞定文言文断句题型,确保在文言文阅读中少失分。 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简单句式入手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抓住“曰、云、言” GAGGAGAGGAFFFFAFAF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GAGGAGAGGAFFFFAFAF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技巧 (一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 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 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 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 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 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 断句时, 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如需加标点, 则标点的使用、书写要规范。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训练,增强语 感。 【方法引导】 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 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 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 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 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 ,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 。” 帝顾谓主 曰:“事不谐矣。” 【例】 (2004? 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 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 (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 。“好事”与“坏事” , “福”与“祸”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 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明确词性 (一)明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 (二)明动词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 (三)明虚词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文言文断句口诀: 常用虚词是标志 抓住“曰”“云”“言” 习惯句式掌握住 固定结构莫拆散 借助修辞与骈句 相同词语相连中间断 根据句子结构成分 文言文断句规律: 一、常用虚词是标志 (一)常用句末语气词(句尾助词)后面可断句。 如“矣、耶、哉、与(欤)、焉、兮、耳、而已、(乎)、(者)、(也)”等。 特殊情况: 1、“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用时,其后不能断句。 2、也”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其后不能断句。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二)常用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前面可断句。 如“岂(岂独)、其、盖、唯、盍、夫、且、且夫、若夫”等。 (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四)常用句首时间词前可断句。 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 (五)常用句首关联词前面大多可断句。 如“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于是)、苟、纵、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虽然、至于”等。 二、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三、习惯句式掌握住 (一)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 如: 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 2、一/壹何……(译为“多么……啊”) 3、(其)……之谓也/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4、直/特……耳(只不过……罢了!) 5、惟……耳(只是……罢了!) 6、亦……哉(也真是……啊!)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超全)

xx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学习目标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 xx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断句具体方法】 一、实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 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

文言文阅读断句、及翻译技巧

个性化教案 授课时间:2011年8 月 3 日备课时间:2011年7月29 日 年级:八年级课时: 2 小时课题:文言文翻译方法学生姓名:张凌屿教师姓名:宋芬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 2.了解文言文解题技巧。 难点 重点 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和解题技巧。 教学内容一、复习检查作业: 二、新授内容 文言文翻译及解题技巧 导入新课: 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常考知识点有给一段话让考生加标点或—句话让考生划出句中停顿。另外,大量的试题是考翻译,材料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翻译及解题技巧! (一)文言断句。 古书一般是不加标点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学习文言文,断句读是一项基本功。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应多下功夫。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要通读全文,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对不易断开的字、句,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正确明白。 其次,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最后,还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和文体特征。 句读是文言阅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句读”呢?在这里提供6种方法以供参考。 1.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2.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会有很大帮助。 3.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对句读有很大的帮助。 4.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些对话的标志,如“云”、“曰”、“言”等。可根据这些标志断句。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5.文言虚词断句法。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整理精校打印版

高考常见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使用说明】(通假字按拼音顺序排列)请大家先按分割线将学案折好,然后看着例句用笔将该例句中的通假字圈出来,在全部圈好后再打开对折部分一边对照改错一边记忆含义,最后把出现错误的句子用红笔做标记后二次记忆。 ◇案:通“按”,察看。例: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颁:通“斑”,黑白相间。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倍:通“背”。例: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辩:①通“辨”,区别。例1: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例2:辩乎荣辱之境《逍遥游》 ②通“变”,变化。例: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采:通“彩”,彩色。例: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卒:通“猝”,匆忙。例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例2: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 ◇趣:通“促”,催促。例: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丁宁:通“叮咛”。例: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而:通“尔”,你,你们。例:字而幼孩《种树郭橐驼传》 ◇反:通“返”。例1: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志》 例2:反不讨贼《晋灵公不君》 ◇伏:通“服”,心服。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项羽之死》 ◇不:通“否”。例:可与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共:通“供”例: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何:通“呵”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盖:通“盍”,何,怎样。例: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驩:通“欢”。例:请毕今日之驩《苏武传》 ◇还:通“环”,绕。例1: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例2:秦王方还柱走《荆轲刺秦王》 ◇惛:通“昏”。例:吾惛,不能进于是矣《齐桓晋文之事》 ◇棘:通“急”,紧急。例:玁狁孔棘《<诗经>两首》 ◇竟:通“境”,边境。例:亡不越竟《晋灵公不君》 ◇距:通“拒”。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倔:通“崛”例: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决:通“诀”,诀别。例:与武决去《苏武传》 ◇扣:通“叩”,询问。例: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大铁椎传》 ◇离:通“罹”,遭遇。例:“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敛:通“殓”。例:敛不凭其棺《祭十二郎文》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概念: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考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类是选择错误(或不正确)的。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节奏。 二、断句的基本方法: 首先: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口诀: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这是一首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的口诀。下面祥细解说这一口诀,以便于大家灵活运用。(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划一划二不划三”意思是说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二次是常事,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二)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1余/闻之也久 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