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九年级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九年级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九年级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九年级,语文,第十八,册,教案,聋校,语文,聋校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4)背诵默写课文相应段落;

(5)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某个特征进行细致描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及熏陶。

(2)培养巩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组课文是根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重点训练项目选编的。讲读课文《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表达了作者渴望光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背影》表达了父子间的深切、真挚动人的亲情;《荔枝蜜》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赞颂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几篇课文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每一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特别是有表情的朗读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但本组课文白话现象较重,理解起来困难些。要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文字解释通俗,并引导学生体会其文字的简介与准确,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表情地读出课文内容。

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1、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解决方法:

(1)演示句意(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图片、课件);

(2)学生多读课文,相互交流阅读收获,相互启发,读懂课文。

五、应掌握的手语:

(各课的生字新词,有手语教材)

六、教学课时安排:(共31课时)

第一课(6课时)

第二课(7课时)

第三课(6课时)

第四课(3课时)

读写例话(1课时)

基础训练1(6课时)

单元测试(2课时)

1、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写一篇读后感。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懂得珍惜、奋力拼搏的思想教育。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重点语句,启发想象,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这是海伦·凯勒写的一篇短文,它的中心意思是:人在生活道路上要懂得珍惜,奋力拼搏。全文一气呵成,为了理解方便,可以分三段。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着重说明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使生命过的有意义。第二段(第三至六自然段)着重说明要珍惜自己的器官,充分运用它们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段(第七自然段),点题,提出“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这篇课文是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写的,学生对她的事迹已经有了很清楚的了解,她自强不息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这是理解本文的有利因素,教学中要利用这点有利因素,以情打动学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文中的思想内涵较深,需进一步演示、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表情地读出课文内容。

四、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第二、三、四、五自然段(解决方法:演示、讲解、举例)

五、教学课时:

6课时

第1、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常用词会用;

3、理解句子意思,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句子意思。

三、教学难点:

最后一自然段个别词语的理解:难免、喧哗、留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让学生自渎预习提示,然后给大家做介绍,师给以补充)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一次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借着她的导师安妮·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1、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2、学生划出词语,集体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

难免:难以避免(手语表情辅助讲解,并举例)

健康无恙:很健康,没有病。(手语辅助讲解)

惦记:想着。(手语讲解)

朝气:(手语、表情演示)

天赋:(举例讲:1、高文臣很有美术天赋,画的画很好。

2、关振霞很有舞蹈天赋。)

留恋:(表情动作演示,并举例:孩子很留恋妈妈。)领略:领会(表情演示)

喧哗:(手语、表情演示)

目睹:亲眼看到(手语表情演示)

明眼人——失明人:(对比理解)。

淡漠:冷漠,冷淡,不在乎(表情演示)

3、读课文,加深理解词语,并理解相应句子。(四)作业:

第3课时

学校

曲阜聋校

年级

九年级

时间

2008年2月

课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学科

语文

教时:第三课时

教师

孔静

学情分析:

所任教的这个班级的学生基础一般,他们以前虽听说过海伦凯勒,但对她的身平并不是很了解,对她所做的贡献也了解的不多,所以在讲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下去查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这样才能在更好的理解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诵课文,体味本文洗炼、流畅、优美的语言。

通过反复的朗读,理解课文,理解作者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培养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与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

学习体会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

深刻领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从中获得有益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

为数不少的人荒废生命而不自知,原因究竟何在,

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本文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文比较适合朗读,以朗诵为主,达到熟读的程度,

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课文,理解作者。

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海伦凯勒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交流信息、学习附录

1、导入:图片导入

2、同学们,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凯勒虽然自幼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但却在1964年荣获过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一个残疾人何以如此受人尊敬?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来了解海伦·凯勒的思想,不难找出答案。

1、自由回答,谈感受

2、三人小组学习,阅读,议论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不仅以她的人格,更以她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她是一位集盲、聋、哑于一身的伟大女作家,也是一位被誉为美国“精神楷模”的杰出女作家。)

通过对作者资料的交流和附录文章的学习,使学习全面了解海伦·凯勒本人,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海伦·凯勒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的态度?

A.大多数明眼人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

B.海伦提出了怎样的解决办法?

C.为什么提出把每天看做是最后一天?

2、板书: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享受生命的美好,不虚度光阴,不浪费天赋

1、自由轻读课文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

2、齐读板书。

重在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通过交流反馈,了解文章宗旨

三、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背诵警句

1、文章语言流畅、优美,请反复朗读,并划出感悟最深的警句。

2、请选择最能引发你思考的一句,讨论: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和启示?

3、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体味语言魅力,感悟人生哲理。

1、自由大声朗读,用“——”划出句子。

集体交流。

2、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

选择2至3句警句积累各自选择后反复朗读试背。

3、齐读课文。

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使人深省的警句,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海伦的人生态度,像海伦一样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四、思考问题、感悟人生

1、文章最后,海伦向我们提出了3个问题,你将如何作答?

2、议论:海伦为什么要提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个问题?

1、集体交流。

2阐述各自的观点。

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明白要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不虚度光阴,不浪费天赋。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开拓学生的思维。

五、布置作业

出示海伦在这三天想做的事情,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海伦,设想一下她有了三天光明,会做什么?(写一段话)

写作《假如失去三天光明》或《假如拥有三天光明》。

第5、6课时

(作文:写读后感)

一、教学目标:

1、认真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出来。

2、字数不少于100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有感情的写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明确作文要求。

(二)说作文

1、明确写读后感的方法

2、列作文提纲

3、说读后感

让每位学生先说后写,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三)写读后感

学生写作文,师个别辅导。

(四)修改作文

学生写完后,先自己修改,师再帮助修改。

(五)评讲作文

好的作文在班中朗读

(六)作业:

把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教后小结:

本节课注重指导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但

由于学生听力的残疾,在理解上比较直观、片面,因而我又引导学生闭目走路,体会盲人的生活,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朗读方面,学生朗读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还需继续加强指导训练,特别是要加强读的评价,评价要有针对性,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评价,使学生易于接受。

2、背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4)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某个特征进行细致描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子之间深切、真挚动人的感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材分析

这是朱自清写的一篇纪实散文,充满了亲子之爱。语言平实,字里行间渗透着深切怀念之情。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思念父亲,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文章以“背影”为题,贯穿全文,将父子间深厚、真挚的感情,淡淡哀愁,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第二段(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了父爱子的真挚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