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测试题(附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测试题(附解析)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看下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国家。A是,B是。

(2)以B为中心形成的军事集团是。

(3)在同盟国集团中,(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最终加入协约国作战。

(4)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带来的后果是导致什么战争爆发?

【答案】(1)法国;德国

(2)同盟国

(3)意大利

(4)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争夺霸权,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因此图中A是法国,B是德国。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B国指的是德国,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以德国为中心、再加上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共同组成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集团——三国同盟。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望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意大利。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为了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因此本题的答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是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最严重的全球战争,当战争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全世界有60%的国家参与其中;波及20亿人口,占当时全世界总人口数量的

80%;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这五大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这四大洋,全都无一幸免地被战火覆盖:战争区城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千米,各参战国投入总兵力达1亿人,消耗军费总计大约的3万亿美元,相当于参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70%,损失物资的总价值高达4万亿美元。

材料二:现代军事武器应用也成了战争的一大亮点,在作战中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从喷气式战机到火箭,从雷达到导弹,这些武器都是此前人们难以设想的;在这战争后期人类首次将核武运用到作战中,全世界都目睹其与无伦比的破坏能力;除此以外,计算机这一史无前例的高科技工具也成为操纵战争的独特手段。

——以上材料均摘自:(英)乔治·威尔斯(美)卡尔额·海《全球史》(1)据材料一,指出“这场战争”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决定“这场战争”胜负关键因素是什么?并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1)属于全球战争、涉及国家多、范围广、损失惨重

(2)科技的先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破坏性强、伤亡大、损失惨重。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这场战争是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最严重的全球战争”“全世界有60%的国家参与其中”“战争区城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千米”“消耗军费总计大约的3万亿美元,相当于参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70%,损失物资的总价值高达4万亿美元。”

可知,“这场战争”的特点是属于全球战争、涉及国家多、范围广、损失惨重。

(2)根据材料二“现代军事武器应用也成了战争的一大亮点,在作战中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首次将核武运用到作战中”“计算机这一史无前例的高科技工具也成为操纵战争的独特手段”可知,决定“这场战争”胜负关键因素是科技的先进,根据“从喷气式战机到火箭,从雷达到导弹”“在这战争后期人类首次将核武运用到作战中,全世界都目睹其与无伦比的破坏能力”可知,这场战争中现代军事武器、核武器等的使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破坏性强、伤亡大、损失惨重。

3.史料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素养专练)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负面影响。【答案】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阻碍了苏联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的信息可知,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一模式阻碍了苏联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史料一 1917年11月7日晚,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响起了大炮的轰鸣声,这是进攻冬宫的号角。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史料二

(素养专练)

史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事件?领导人是谁?

【答案】十月革命。列宁。

【解析】

【详解】

依据史料以及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和图片描述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很快攻下要害部门,最后围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标志着十月革命的胜利。

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921年3月8日,苏俄潘非洛弗乡的农民在给列宁的一封信中写道:

“在这封信中,我们向你叙述以下一些情况。现在几乎把我们乡的农民的一切东西——粮食、牲畜、种子、原料都拿走了。给每一个农民留下的粮食每个月只有18到30俄镑。”(1)农民在信中向列宁反映了对哪两种经济政策?

(2)实行“新经济政策”前,苏俄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的时间?主要内容是什么?

(4)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苏俄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的发展。

(3)时间:1921年。内容: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等。

(4)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指导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解析】

【详解】

(1)依据“现在几乎把我们乡的农民的一切东西----粮食、牲畜、种子、原料都拿走了。给每一个农民留下的粮食每个月只有18到30俄镑”可知,农民在信中向列宁反映了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表示不满,对新经济政策中征收粮食税表示欢迎。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新经济政策”前,苏俄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为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列宁决定“后退一步”即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内容有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家经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 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等。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指导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6.观看下面图片及解说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注:1914年,Punch杂志一幅题为“背后有人”的漫画。画中,塞尔维亚小公鸡骄傲地踱步,它的保护者俄罗斯熊隐藏在岩石之后。前面,奥地利鹰看着小鸡不爽道:“这是什么态度?!它背后肯定有人!图二注: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俄国以“泛斯拉夫主义”为口号,支持塞尔维亚政府建立大南斯拉夫国家;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地区。1908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1912年和1913年,该地区连续发生战争,交战双方分别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支持。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1)从图片和文字说明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图一中提到塞尔维亚处于哪个国家的保护中?

(3)请写出图二中提到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

(4)图二所提到的这一刺杀事件导致了哪一场战争的爆发?

【答案】(1)信息:塞尔维亚背后有俄国支持;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之战有矛盾;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等。

(2)俄国。

(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4)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

【详解】

(1)由图片和材料“画中,塞尔维亚小公鸡骄傲地踱步,它的保护者俄罗斯熊隐藏在岩石之后。前面,奥地利鹰看着小鸡不爽道……”“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俄国以‘泛斯拉夫主义’为口号,支持塞尔维亚政府建立大南斯拉夫国家;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地区。1908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1912年和1913年,该地区连续发生战争,交战双方分别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支持。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可知,我们能够获取的信息有塞尔维亚背后有俄国支持;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之战有矛盾;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等。

(2)由材料“画中,塞尔维亚小公鸡骄傲地踱步,它的保护者俄罗斯熊隐藏在岩石之后”可知,图一中提到塞尔维亚处于俄国的保护下。

(3)图二中提到的“两大军事集团”指的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4)图二所提到的刺杀事件指的是萨拉热窝事件,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点评】

【点睛】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三: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象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

——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上)材料四:

(1)由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并说说一战的性质。

(2)对比材料二、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用材料三的史实概括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可谓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以古鉴今,一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答案】(1)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不同:

材料二: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材料四: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因素:一战持久而残酷;大量伤亡。

(3)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激烈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使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依据材料四“耶稣基督啊,救我出去吧。请求基督行行好吧。只要您救我一命,您说什么我都干。我相信您,我要告诉世上每一个人,您是唯一至关重要的。请求亲爱的耶稣行行好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依据材料“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是一战持久而残酷;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

(3)战争启示我们: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8.自古以来,战争总是与人类发展同行。近代以来,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不断研制成功,并投入战场,对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巨大的灾难,人类对战争开始谨慎对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判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材料二: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到:“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1)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2)写出一战前在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名称及包含哪些国家?

(3)材料二中的“绞肉机”指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4)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设计一条宣传语,表明你对战争的态度。

【答案】(1)萨拉热窝事件。

(2)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3)凡尔登战役;说明了一战的残酷性。

(4)珍爱生命,远离战争。(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长期以来由于列强之间的争夺和其他复杂因素,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奥匈以此为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根据所学可知,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逐渐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

(3)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说明了一战的残酷性。

(4)根据所学可知,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很多人失去了生命,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战争。

9.战争的发生,总是因为经济、政治、军事、民族等各种矛盾的激化而引发的。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就说过:“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请回答:

(1)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最后引爆“火药桶”的“火星”是什么?

(3)一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4)一战中具有转折的一场战役、又是最残酷的一场战役是什么?

(5)一战的性质是什么?

(6)战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萨拉热窝事件

(3)1914年7月,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4)凡尔登战役

(5)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

(6)一方面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经济损失3400万美元。

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战争后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发起的战争。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部队,这一挑衅事件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斐迪南夫妇在前往市政府的途中被种族主义者普林希普枪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两大军事集团都把它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发动了准备了已久的战争。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7月,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一战的爆发。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它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6)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经济损失3400万美元。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战争后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本题综合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掌握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导火线、交战双方、正式爆发、重要战役、大战的结果、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的影响。

10.中苏两国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但结局迥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到1933年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而苏联却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1928﹣1932年)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苏联)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的原因。

材料二:苏联的“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这种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它产生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材料三: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同时期,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材料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材料四: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4)请指出新时期我党在理论上伟大觉醒的最重大贡献。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不断探索市场的作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请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人世界市场的三个阶段。

【答案】(1)大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足以抵抗经济危机,苏联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计划经济体制的短期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

(2)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

(3)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邓小平理论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

【分析】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的原因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足以抵抗经济危机,苏联五年计划却取得巨大成就,计划经济体制的短期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带来许多弊端,几次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政治经济模式,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我党在理论上伟大觉醒的最重大贡献是邓小平理论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人世界市场的三个阶段包括: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