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专题报告报告

新课程改革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专题报告报告
新课程改革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专题报告报告

新课标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自从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在初级中等教育中出现质的变化。首先,课堂教材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的角色也取得更好的平衡,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平等交流、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新型课堂特征正逐步形成;其次是有利于教师的教研、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改革使教师对参加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感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教研活动有计划且广泛开展,形成了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动的新型教研风气,不但增加了跨地域的教师交流的渠道,而且有力地促进了老师的专业发展。新课标改革在中学的校园里成为了一道不可逆转的潮流,几乎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与追捧,突显了现今中国教育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尽管新课标改革给现今教学带来了不少积极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下面我将对新课标实施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对策进行简单阐述。

1.在新教材的内容方面上:

(1)情境设置难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实际上,很多教材的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并不紧密,造成有些时候给学生一种脱离实际的感觉。譬如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上,给学生阅读的一些地方文化浓重的文章时,尽管课本图文并茂地把这些文章展现出来,但学生很难单从这些角度去品读文章,难以得到其中的乐趣。因为有些情景设置并没有很好地突出文章的真正的情感表达,并且碍于中学生有限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才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

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是学生在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情境设置应该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

(2)理论难易联系“真正”实际?

新教材中,出现了牵强附会联系实际的现象,这种附有“教条主义”的实际反而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新课程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社会实际的联系,目的是改善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然而,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所穿的一件“外衣“。

(3)探究应有章可循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因而,教材中出现大量的探究内容,但很多内容并不适宜作探究的素材,出现了探究泛化的现象。探究学习做为一种学习方式,需要通过一定的“形“来表现并加以实施,这里的“形“强调的是探究的程序,也是探究的一个载体,它表明探究学习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再做什么,其基本程序是:提出或生成问题;围绕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收集证据,形成解释;交流和评价。这个基本程序使得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有章可循,但教材的设计如果使得学生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的每一步,就能得到学习结果,而其中没有学生的自主观察、探索,没有学生对现象的质疑,就会变成机械的发现学习,而无法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4)改变收集和处理信息造成的教学资源浪费

教材中动不动就让学生收集材料,只要教学内容涉及到其它学科或风土人情,便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延伸、拓展与整合。使得教学内容泛化,数学课变成了大杂烩,造成了学生的另一种形式的负担。而学生花了很大气力收集到的材料,可能只是在课堂上读一读,展示一下,而没有分析加工,出现了为收集材料而收集出来的形式主义。最终还是由老师对其资料进行再加工,造成教学资源浪费。

在教材的内容处理上,不能只重视收集,而忽视处理、利用。应让学生适当收集材料,对收集而来的材料进行适当分析加工,真正做到延伸拓展。

(5)情感、态度、价值观,应避免“教条主义”的现象

在新课程教材的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中,在教学目标这个环节里,出现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入教学目标体系,但教学建议、教材分析里又不说明在哪些环节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只是贴一个标签,说明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这样做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凸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独立或直接的进行,而必须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2、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学生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方式陷于误区。

(1)在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改变之中,人们普遍将“发现学习“认定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是最有意义的。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对立起来,不顾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各自适用范围。事实上,接受学习适用于陈述性知识;发现学习适用于策略性知识,与小组学习学习或个别学习。在中小学阶段,两种学习方式恰当结合才能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片面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会进入一个没有好的学习效果的误区。

(2)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但对起关键作用的评价体系--升学考试改革未及时跟进性研究,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哪怕平时“发展性“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叫的再响亮,一遇到中考或高考,教学也不敢“自主“了,都必须紧紧围绕开始这个唯一的目标行事;无论平时的评价如何重视过程,如何重视学生的民主参与,中考与高考的一张试卷可以堂而皇之地约束学生的“自主“。当然,高考的改革不是教育界所能解决的问题。

3、改造我国课程改革指导性理论方面不足。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性理论主要是: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发现学习;多元智能;课程评价方面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与评价主体多元化。这些理论是先进的,但均来源于西方,而且多是一些纲领性原理,缺乏实际操作层面的明晰的步骤,造成课程改革理论先天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新中国的成功之处就是坚持走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道路,教育上更应联系中国国情,结合教学实际。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 报告范本 指导老师:张建南 小组组长:王秀娟 小组组员:洪鑫张丽萍吴惠婷陈月燕吴茜娟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这三十年来,珠海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我们小组讨论时: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对红旗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最终方案: 分工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以及红旗镇的实地调查,从而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

变化的报告。 红旗镇的新楼(实地调查): 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实地调查——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 组员分工任务负责: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及经验(陈月燕)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吴茜娟) 3:珠海改革开放30周年政治、经济大事件 ( 联系珠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吴惠婷) 4:负责照片的处理(张丽萍) 5:资料整理和组合,与各组员交流和反馈。 (王秀娟) 6:后期修改,负责上交作业和反馈老师的建议。 (洪鑫) 成果展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持续高速发展了30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以11%的年增长率高速度持续维持30年,中国是一个奇迹。以西方工业化发展道路在看,会出现经济循环,中国好像打破了此经济循环的命运,一直持续发展且没有减慢的迹象。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我省从2010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结合《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教育公平。 (二)坚持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三)坚持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四)坚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二、高考科类和科目设置 考生报考科类分为文史、理工、体育、艺术。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必考科目。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 报考体育类和艺术类的考生还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 报考外语、外贸类院校及英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英语口语考试。 三、考试时间与分值

高考总分750分。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数学(文、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各300分。 2013年、2014年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3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12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35除以12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3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5除以3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 2015年及以后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30分。 英语听力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听力部分中进行,考生可在高中第三学年第一学期9月和第二学期3月参加听力考试,若考生参加两次考试,以考生最高成绩记入高考英语科目成绩。 其他外语语种(含听力)考试按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规定执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值150分。 四、命题及考试范围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 高考命题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9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考试范围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见附件)。 五、招生录取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新课程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众多的学者、专家、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校长与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持续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产生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

工程进度偏差分析(内部)

工程进度偏差分析 根据内控计划(2012年12月31日#1移交生产)安排,截止目前:各标段各节点工期相对二级网络计划滞后许多,综合分析如下: 一、一标段(上海电建) 1. 土建工程: 1.1主厂房上部结构工程:原计划7月30日结束,行车开始安装。截止目前:#1机组汽机房A列 22.52m?28.1m层柱模板完成,梁模板完成60% BC列13.65m?23.96m层脚手架搭设完成;#2机 组A列13.65m?22.52m层模板完成80% BC列6.86m?13.65m层柱模板完成、梁模板完成70% 除天气、图纸客观因素影响之外,90%原因施工人力不足,施工组织不力,长期处于人员短缺、人 员更换频繁状态,按目前进度推算10月20日完成主厂房上部结构施工,总体工期滞后80天。 1.2 汽机机座工程:原计划7 月30 日完成。截至目前:#1 机组汽轮发电机上部结构-0.5m ?6.86m 层具备浇筑条件;#2机组汽轮发电机上部结构-0.5m?6.86m 层柱模板完成,钢筋绑扎完成85%; 滞后原因:前期受图纸影响开工晚,后期施工组织不力,人员短缺是工期滞后的主要原因,按目前进度分析,10月10日完成对比原工期计划滞后80天。 1.3 吊车梁、主厂房屋架制作安装、屋面防水工程:原计划9 月30 日完成。目前受资金影响,材 料尚未采购,屋面防水受结构施工影响,今年无法完成。主要原因是资金不满足施工需要,施工组织未及时落实。相对原工期计划滞后60 天。 1.4侧煤仓上部结构施工及钢煤斗安装工程:侧煤仓上部结构施工原计划7月15日完成,目前煤斗大梁 层完成,后续两层计划10月10日完成;钢煤斗安装原计划10月15日完成。目前煤斗配制完成85%,尚缺部分材料,总体完成时间滞后45 天。 1.5循环水泵房土建施工及循环水管道安装工程:原计划循环水泵房土建工程7月15日完成。目前循环 水泵房墙板浇筑计划8月27日完成,上部结构10月10日完成;主要原因施工人力不足,相对工期滞后 70 天;循环水管道目前配制85%,尚缺部分材料,计划9 月底配置完成,安装工作受场地、天气和工序交 叉影响总体滞后60 天。 1.6 电除尘基础工程:原计划7月15日完成。因前期图纸和场地影响无法开工,7月23日土方开 挖后,因施工力量不足和受资金困扰短缺材料因素制约,只完成#2 电除尘基础工作量的8%工作,现已进行工程量调整,由二标段施工。总体工期滞后45 天。 1.7 锅炉及汽机附属设备基础工程:因图纸原因,并且施工场地条件不具备目前尚未开工。工期相 对滞后60 天。 1.8A 列外构筑物基础工程:因主厂房上部结构工程正在进行,无场地和人员安排施工。相对工期 滞后30 天。

高中新课程改革问卷调查报告 一

高中新课程改革问卷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在新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三周之后,我们做了这次调查,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课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课改进程对师生带来的有益的影响,收集学生的良好建议,调整步伐,增强信心,鼓足干劲,走好课改之路。 二、调查基本情况 发出问卷862份,收回问卷786份。问卷回收率91.18%。 三、问卷分析 (一)总体评价 学生对我校课改实施情况的总体感觉和评价感到非常满意的占15.6%,表示满意的占54.1%,认为一般的占27.8%,觉得不满意的占2.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们的课改实施情况良好,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满意。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为了新高一能够平稳地进入课改,整个暑假,大部分行政领导都放弃了休息时间,策划制定各种管理方案。所有新高一的教师都接受了市级校级课改培训,并在开学之初,还对所有学生进行课改培训,自上而下地传达了课改精神。开学以来,师生们则积极地投入到课改之中。81.3%的同学表示自己会积极、主动适应课改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情况 新课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目标。学生认为科任教师做得很好的,占30.6%,良好的占53.6%,认为一般的占15.2%,觉得不满意的占0.5%。经过新课程改革,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变化,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占23.9%,有非常大变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占11.1%,有较大变化,以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57.1%,有非常大变化,以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8.0%。对教师新课程教学,学生表示很满意的占14.7%,满意的占58.1%,认为一般的占25.5%,不满意的占1.4%。 以上结果表明,老师们都已经积极地投身到课改实验中去,尽快地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在课堂上渗透现代教育新理念。老师们清楚地知道,此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也看到,还有近三层的学生认为课堂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情况 新课改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很明显的占12.7%,较明显的占49.4%,不明显的占33.7%,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没有变化的占4.2%。 新课改在教学的组织上,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学生能经常、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占23.6%,偶尔提问或讨论的占54.95,还不习惯的占17.2%,不敢提问的占4. 3%。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转变了学习方式,但是,能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还是占少数,这个结果表明,我们老师引导得还不够。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于高考改革的研究学习报告

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研究学习报告 ---296班荆成蹊为了解群众对目前高考制度的态度,同时提高自身研究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我们通过对身边老师、家长、同学进行采访调查的形式,对高考制度改革做了一点小小的研究和思考。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高考,对于一个18岁的青年人来说,既是对12年寒窗苦读的终极检验,也是走向广阔的成人世界的第一个重要阶梯,或许更是人生的转折点。高考,不仅凝结了莘莘学子的辛勤汗水,更聚集了多少个家庭的期待和希望。因此高考一直是中国教育的热点问题,吸引着民众广泛关注的目光。调查结果显示,大家普遍对当前高考制度表达了认同和理解,80%的被采访对象对教育部新近推出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予以了充分肯定。但认为作为一项几乎影响全国每一个人的重要制度,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针对调查了解中反映出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主管部门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不断做好高考制度改革。 1、长期以来,地域间的不平等已广为人们诟病,京津沪等地区的录取比例甚至超出某些地区的数倍,导致高考移民、户口买卖等问题愈演愈烈,建议改进资源调配手段,适度缩小地域间过大的录取比例差距。 2、一次性考试往往存在很强的偶然性,尤其不能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建议对个别考试科目尝试采取多次化的考试方法,并可

以适度参考综合评价成绩。 3、高考作为最受人瞩目的考试,公平公正是最重要的原则。建议推广和完善考生诚信档案系统,对各种类型的作弊行为予以严肃处理,保证考试的程序正义和结果公正。 4、此外,对于高考录取专业,由于高中阶段许多学生对专业内容和方向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建议大学录取专业中增加综合专业的人数比例,以利于学生再深入学习大学课程后,更好地做好专业选择。 同时,作为学生,我们既要认识到高考的重要性,更要知道它并不是决定人生道路的唯一标准。所以在积极争取最佳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做到:一方面树立诚信理念,不以任何形式作弊;另一方面,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增加知识,开拓视野,全方位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2019年新高考分析报告

2019年新高考分析报告 一、推进历程:预计于2022年全部省份完成改革 (3) 二、成绩构成:语数外+3门选择性考试+学业水平合格考 (4) 三、选科:“3+3”转为“3+1+2”,本科专业高度挂钩 (7) 四、赋分:取消细分评价等级,采用大等级按比例赋分 (8) 五、影响:利好教育信息化,K12培训侧重点有所调整 (9)

2019年8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预计2022年全部省份完成改革。2010年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拉开新高考改革序幕,2014年9月《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具体实施意见出台。14年、17年前两批试点省份开展,19年新增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推迟第三批及原定第四批省份预计将于2022年实行新高考。 评价体系: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北京新高考改革明确提出“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社会实践将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评价指标,体现的是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的方向,虽然短期难以大范围执行,但素质教育已成为长期评级趋势。新高考改革下,除语数外为原始分外,选择性考试采用等级赋分制。第三批省份取消细分评价等级,采用大等级按比例赋分。 成绩构成:“3+3”转为“3+1+2”,本科专业高度挂钩。2018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的通知,允许高校指定1-3门必考科目。考生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 个科目成绩和考生选择的3 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除上海、西藏为660分满分,其他省份满分为750 分。第三批新高考选科模式不再延续之前的“6选3”,将物理和历史作为首选科目,即“3+1+2”。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心得一: 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 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做法上符合这些吗?这里我就讲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同行们探讨,更恳请大家对我见解的批评与斧正。 1.我们来谈谈减负增效的问题。其实减负增效不应该只说是对学生,一定要对教师是一样的做到才能够真正做到。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新课改,那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减负增效了呢?对学生来说,首先从课程学科的设置来看:在课改之前,高一的新生只有8个学科,就是没有生物学科,其实就是在课改前,学生想真正将8个学科都学好已经不容易了。当然我还是发现,高一的学生的确将8个学科都学得较好的,这不仅要学生有较高的智慧,更要有相当好的方法。然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学科变成了9科。不少的学生真的就是照顾了这科无法照顾其他学科。我所遇到的学生,无论他又多优秀,都给我的答案大同小异:总感时间紧,每天就在不断的赶作业。其次从每个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我是教数学的,我这里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来加以说明。数学课改前的第一学期的内容就是三章:《集合》、《函数》、《数列》。至少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总还感觉到:这些内容能够在一学期中可以完成的。然而在课改以后,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明显增加了,内容有:《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四章内容,当然还要感谢市教科所的领导们非常了解情况,为大家减轻负担,把《三角变换》没有列入全市期末统考的范围。同时在函数部分还新增加了《幂函数》的内容。在其次是四川的高考在命题上怎么命?没有谁能够明确的告知的事情。所以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还是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课后的作业指导上,没有真正贯彻课改的理念和意识。从这样的一些层面分析:所谓课改的减负问题还真成了有的老师说的减负就是加正的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在减负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改变自己的理念,当然理念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和时间。正如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和不讲”的问题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学生不能象成七那样,讲不讲都没关系。教师理念要慢慢改。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群体。初中教师那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改变,就会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只是改变高中教师的理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高中教师在不能改变更多的现实的情况下,应该做到的,还是要多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解读》,从中找到改变课堂的要素,尤其要找的是:我们再教学中要如何操作,才能够体现我们的课改的真正精髓。

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2

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前言 近年来,课程改革悄然兴起,更加人性化的课程改革无疑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关注课改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更好的组织安排教学,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课程改革后,合适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手段,教材的好坏关系到教师能否根据教材信息很好的去教授学生知识,扩展他们的兴趣与爱好。新课改教材和原来教材相比,要有鲜明的特色,要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调查对象 此调查报告对新课改教材中的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对教材整体信息特点进行挖掘,角度选取为人教A、B两版三角函数这一章节。在这一章节中,对章节安排顺序,章节题目设置结构上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方法 对教材进行细致阅读分析,能过比较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构架,分析比较新课程教材的不同之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新课改教材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调查内容 以往的数学教材由于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系统性,造成内容偏多、偏难,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就经常有这样的苦恼,由于学的东西太多,重点不突出,往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与扩展,这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材做了一定的精简,并增加了新的内容,但有些知识的难度还没有降下来,符合时代的内容也没有得到完善。随着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现在新教材按照了新课标的“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要求,精心选取了作为数学学科中最基础的和必备的知识,对一些

高中新课程改革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厦门市新高考数学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翔安一中曾新华2019年高考徐徐拉下帷幕,从维纳斯、到选修、……各种评议热闹非凡,回首过往的高三年,感觉到辛辛苦苦又一年,分数回到解放前,展望新学期,新课程、新高考。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根深蒂固。带着各种困惑我报名参加了2019厦门市高中骨干教师新高考数学学科培训高级研修班,全体研修班学员于7月19号雄纠纠气昂昂的从厦门奔向浦东上海智诚,经过7天起早贪黑,清苦、认真的学习,顿时各种困惑迎忍而解,收获颇丰,在这里我将培训的心路历程作个小结,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开启新的篇章。 七天的培训,从学科核心素养到课程改革,从深度学习到单元教学,再从作业刘著计到数学命题,以及高三复习策略,从理论和具体操作层面,我们都收获满满。 培训首先从徐淀芳《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拉开帷幕,徐老师认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要关注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要关注新技术的融合:新技术在促进和推动教育变革-个性化+泛在学习+智能+深度,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变革教学方式,包括组织方式、认知方式、活动方式然后通过翔实丰富的教学案例,让大家热血沸腾。最后徐老师小结:深化课程改革南非要坚持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探索育人模式,需要探索多样化课程,个性化培养、实践性经历,需要

持续探索教学改革,可以从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应用突破…… 7天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名家讲坛:包括张海君老师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文新华老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评价》,张海君老师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让我理解了什么是深度教学,深刻认识到了深度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清楚了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要点和操作的方式方法,明确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注重自身学科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文新华老师的《新高考背景下-教学设计与综合素质评价》讲述了如何化解高考改革挑战的问题。文教授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进行解析,着重阐述了学生和教师如何应对的问题。其中触动较大的是在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规划时文教授提出应着重解决的四个问题,即是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治学问题。第二是在教师应对上讲到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三要素,即学习理解能力、学习认知能力和优良的学习品质。这些都对我的教学思想认知起了明显的提升作用。 7月21日下午李政涛老师的专题报告《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什么是好课为例》震人心憾,余音绕梁,让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总领:什么是好课?实、长、清、细,这里我摘选什么是实来说明 一、实 (一)扎实-----有意义的课-----走入课堂到走出课堂有什么不一样?首先要让学生有兴趣?兴趣包括:

高考改革实施方案调研报告

高考改革实施方案调研报告 今天我们在这里给各位亲推荐一些欢迎各位亲围观参考,想了解更多,欢迎来到。 1、确定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启动年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我认为我省作为一个高考大省,考生人数众多,每年的各批 次录取分数线在全国都属于上游层次。影响高考综合改革启动年 份的因素我认为有:一是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与我省教育现状是否相符;二是大学录取政策的调整是否及时匹配;三是试点省份咼考综合改革是否成功,社会是否认可。四是考试科目的设置是否简单可行,高中学校的可操作性如何。 2、咼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参加两次考试”是否 可行?如可行,两次考试分别安排在什么时间合适? 学考选考科目参加两次考试可行,一方面多一次机会,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引起重视。两次考试的时间,分别在4月和10 月进行,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高考录取中的使用: (1)如何设置选考科目等次?各等次的比例和分差如何划分?依据是什么? 选考科目等次以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

比例确定等级,例如可以细化为A+、A B+、B、B-、C+、C、C-、

D+、D E共11 级,分别占5%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5% 其中,A+为满分10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 分差均为3分。等次细化以后也可以体现出学生成绩的高低,以3分为一个分差也可以体现出区分度。 (2)如何确定选考科目成绩占高考总成绩的权重(即选考科目计入高考总成绩的分值为多少)? 选考科目以选择3门为例,我认为每一门满分定为100分,高考成绩总分为750分。 (3)如何确定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有效期? 学考成绩可以以两年为有效期。 4、高考录取批次和录取模式(如:“专业+院校”的志愿填报方式)改革对高中教学的影响。 高考录取批次和录取模式的改革对高中教学会产生很多影 响,如走班制的实施,选考科目的选择和班级的设置,三年一体化如何实施,对于语数外和选考科目的时间如何分配,考试时间如何选择,教师如何调配等问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5、如何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引导中小学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录取时的参考作用。 一是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

报告:新课程改革报告

新课程改革报告 本课题研究拟在三年内完成,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2年7月 1.进行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的学习,举行专题讲座,进行学习辅导,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新课改的转轨,要求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写出学习心的,并举行校际间的交流,推行参与培训的教师实行上岗待证制,对优秀参与者颁发优秀学员证。 2.对“学习新教材.研究新教材.推广新教材──青岛市初中语文“大阅读”的实验与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召开局属中学部分校长会议.分管教学教导主任会议.青岛市语文中心组会议.郊市区语文教研员会议.青岛市青年骨干培训班成员会议,对本课题进行论证。 3.对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及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语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课题组成员要进行子课题的分析,同时要求全体实验教师端正态度,高度重视,自觉参与实验与研究之中。各个学校课题组要选择本学校的研究子课题,写出本学校的实验与研究计划,并确立具体实验步骤。 4.组织全市语文教师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课程标准》的考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5.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实验教材(人教社版)》的分析,进行全市的大集各,各区片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以研究新教材编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关系,研究新教材的“课前提示”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对阅读的启发作用,研究阅读教学的规律。 6.由各实验学校定期出示研究课,各区片教研网络每学期出示3节研究课,青岛市课题组每学期出示5节研究课。 7.各实验学校每学期写出阶段性总结,各区片教研网络针对课题研究进行区片研讨,写出阶段性总结,上报市课题组。 8.学期终了课题组汇总全市实验与研究情况做出实验总结,各学校与每位实验教师整理好总结与课后记,每学期要有相应的课题研究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9.举行由各校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及教改骨干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交流会,听取各校的研究情况的汇报。做好课题实验与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建档工作,档案工作要规范,便于上级领导检查。青岛市课题组定期向课程教材研究所通报情况,并上报阶段性实验报告。 10.完成《实验教材(人教社版)》第七册.第八册语文教材教学光盘的制作,计划每个单元选一篇课文,由教研员分析教材,由课题组教师出示研究课,再由教研员评课。 第二阶段:2002年9月──2003年7月

高中教育调查报告

高中教育调查报告 高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四川彭州中学高二学生。 调查方法:1、观察;2、问卷调查。 调查步骤:1、观察,发现问题。 2、制作问卷。 3、学生作答。 4、问卷反馈。 5、归纳总结。 调查报告内容: 在将近两个月的实习过程中,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多,开展活动时发现了学生的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以自我为中心,而对集体的活动关注程度不够,所以针对这一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现从几个方面作总结如下:第一、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 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在整个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这就导致之类独生子女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周围的人都得为自己服务。当这样的孩子走出家庭,进入学校、班级这样的集体后,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思想中一时还形不成集体主义观念。

在办公室中经常听到学生与老师的谈话,谈话中学生多数是在讲:“我是怎样的”、“我想怎么做”等类似的语句;发现老师及同学的不对时,很多学生也是在强调自己的优点;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半数以上对班级、学校的事物了解不够。 第二、中学生合作意识不够。 在班级开展活动时,为了完整得更好,常把活动分成几个板块,让学生分工完成。但分工后学生多数就是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而没有与其他同学合作,把任务完成得更好。被调查的学生中,多数认为类似的情况是因为当时没有想到合作。 第三、人为集体哦荣辱与己无关。 在升国旗、唱国歌的庄严的氛围中,学生多数都认为是应该的,认为爱国是每一个学生都义不容辞的事情。但问及学校、班级等集体荣誉问题时,学生了解不够多,也表示平时不关心。 第四、活动多局限在小范围内。 学生喜欢自己所在的小团体,同一个小组或同一个宿舍的,只要有点共同的语言,就三五成群在一起活动,但长期观察发现,学生的活动多数局限在他(她)们自己设定的小团体内,而与其它集体联系比较少。

进度计划偏差调整方案

进度计划偏差调整方案 项目管理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动态控制,也是一个循环进行的过程。从项目施工开始,也就是计划进入执行的动态。实际进展按照计划进行时,两者相吻合;当实际情况与计划不一致时,便产生偏差。分析偏差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原来计划,使两者在新的起点上重合,继续按其进行施工活动,并且尽量发挥组织管理的作用,使实际工作按计划进行。 1、进度偏差的调整 (1)加大资源投入,如增加劳动力、材料、周转材料和设备的投入量。通过配置充足的资源,来有效保证施工进度的加快。 (2)根据进度计划的变化,重新合理的调整和分配资源,将各工种的施工人数实行动态化的监控机制;投入风险准备资源,采用加班或多班制工作。 (3)优选机械设备租赁厂家,通过改善工具器具的工作效率来提高劳动效率。 (4)加强作业培训,控制工人级别与工人的技能的协调;加大工作中的激励机制,如设置节点奖金、开展技能竞技和班组比赛;改善工作环境,为施工人员提供防暑降温和保温防冻等各种劳保用品;动态调整各施工工序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的组合和搭接;组织工作沟通协调会,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通过以上的种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5)合理调整网络计划中工程活动的逻辑关系,如将部分前后顺序工作改为平行工作,或采用流水施工的方法。 (6)将一些工作包合并,特别是在关键线路上按先后顺序实施的工作包合并,与劳务队伍共同分析研究,通过局部调整实施过程和人力、物力的分配,达到缩短工期。 (7)在施工工程中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通过加强科技推广和创新工作来提高施工速度。 2、主要纠偏措施 根据偏差原因将纠偏措施分为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及其他配合措施。 (1)组织措施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认识到位,实施有序,成效显著 ——拦隆口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2010年9月,我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以来,在省、市、县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我校认真贯彻高中新课程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以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工作为使命,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高中新课程的研究、培训、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等工作,认真探索高中课改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课改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及课改年级基本情况 1、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现有教学班32个,其中高中部18个,初中部14个。在校学生1611名,其中初中705名,高中906名。教师163人,其中高级教师36名,研究生4名,教师本科率76.9%,省十杰教师1名,县级名师1名,县级骨干教师25名,校级骨干66名。建立了学校信息中心、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现有多媒体教室12个,微机室4个。 2、课改年级基本情况 课改年级一共有学生692人,13个教学班,每班有学生五十来人。任课教师64人,其中6人还担任其它年级学科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较繁重,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22人。 二、我校课程改革前期准备情况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打造特色管理 2010年青海省决定2010年秋季全面推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学校领导高瞻远瞩,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将是学

校走出应试教育,提升办学品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2010年9月,学校将新课程的相关要求同创建特色管理结合起来,着手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组织,加强领导。组建了十个组织机构,一是学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新课程实施工作决策。二是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与研究小组”,负责新课程实施工作推进与研究。三是学校“课程改革教学指导小组”,负责教学过程管理。四是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学分的认定及管理。五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组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六是学校“课程设置及选课指导小组”,负责课程设置和指导学生选课。七是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小组”,负责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中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八是学校“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指导小组”,负责校本教研积分管理制度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九是“教师评价、教师培训与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教师培训、研修。十是学校“后勤保障小组”,负责提供所需的资金、器材、场地等。以上组织机构的建立,使学校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各职能机构各尽其责,使新课程在我校能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 2、加大宣传、转变观念、奠定思想基础 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推行之际,我校多次召开行政会议,共同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论、文件精神和课改省市的有益经验等,从领导层面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组织教务处、教研组有关人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改革培训会;2010年秋季开学前期,学校就着手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学校实施课程改革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教务处精心选择新课改资料及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相关的系列制度上传到

新课程改革报告

新课程改革报告 本课题研究拟在三年内完成,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2年7月 1.进行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的学习,举行专题讲座,进行学习辅导,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新课改的转轨,要求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写出学习心的,并举行校际间的交流,推行参与培训的教师实行上岗待证制,对优秀参与者颁发优秀学员证。 2.对“学习新教材.研究新教材.推广新教材──青岛市初中语文“大阅读”的实验与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召开局属中学部分校长会议.分管教学教导主任会议.青岛市语文中心组会议.郊市区语文教研员会议.青岛市青年骨干培训班成员会议,对本课题进行论证。 3.对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及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语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课题组成员要进行子课题的分析,同时要求全体实验教师端正态度,高度重视,自觉参与实验与研究之中。各个学校课题组要选择本学校的研究子课题,写出本学校的实验与研究计划,并确立具体实验步骤。

4.组织全市语文教师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课程标准》的考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5.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实验教材(人教社版)》的分析,进行全市的大集各,各区片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以研究新教材编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关系,研究新教材的“课前提示”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对阅读的启发作用,研究阅读教学的规律。 6.由各实验学校定期出示研究课,各区片教研网络每学期出示3节研究课,青岛市课题组每学期出示5节研究课。 7.各实验学校每学期写出阶段性总结,各区片教研网络针对课题研究进行区片研讨,写出阶段性总结,上报市课题组。 8.学期终了课题组汇总全市实验与研究情况做出实验总结,各学校与每位实验教师整理好总结与课后记,每学期要有相应的课题研究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9.举行由各校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及教改骨干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交流会,听取各校的研究情况的汇报。做好课题实验与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建档工作,档案工作要规范,便于上级领导检查。青岛市课题组定期向课程教材研究所通报情况,并上报阶段性实验报告。

关于高考改革态度调查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高考改革态度调查报告 题目:高考改革态度 学院:教育学部 专业班级:心理学院 2015 年 5 月2日

高考改革态度调查报告 高考对于考生来说可能意味着改变一生的一次重大转机,大多数考生和家长都重视高考。不仅仅因为高考是对数年学业成绩的总结,更因为高考承载了考生对未来的梦想与规划。所以高考一直是我国的教育热点问题。但是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政策引起了社会不同层级的反映,于是针对社会各个层级对于高考改革的不同态度,采用访谈的形式展开此次调查,采访不同年级高中生和不同年级的任课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等。获得调查样本总共100份,有效采访记录92份。 一、调查计划 调查方法及内容:访谈并讨论三个问题。 问题一:怎样看待文理不分科? 问题二:更多省份使用“全国卷”是不是公平? 问题三:“两根据、一参考”真的能减轻学生的应 试压力吗? 调查地点:不定 样本数量:100人 接受访谈人结构: 年级结构:高一占20%,高二占30%,高三占50% 性别结构:男生与女生各占50% 职务结构:学生占60%,学生家长、学校老师、领导等占4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怎样看待文理不分科 以往高中阶段一般在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之后进行分科,分科后,文科生便不再学习物理、化学和生物,理科生不再学政治、历史和地理。

赞成新改革的占,普遍认为以往的文理分科导致学生严重偏科,降低了综合素质,思维狭窄,没有创新意识,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希望取消文理分科。高三在校生认为文理分家事实上严重影响结题思路,理性与感性分道扬镳的思维模式不能全面理解问题,结题没有创新,总是继承延续前人总结的方法。目的也只是为了答案,几乎很少考虑问题本身的价值所在。家长认为文理不分科不仅让孩子了解更多,还为以后的就业拓宽发展空间。高三班主任觉得虽然老师学生家长都会增大压力,但一时的辛苦却能受用终身,提倡文理不分科。大二学生认为文理分科的结果严重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发展,尤其体现在上公共课和社团问题处理上。高校老师认为基础知识面不宽广并不利于以后专业学习的定位和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其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高三以上层级的多与高三在校生。主要观点在于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不赞同新政策的占,认为学生将面临着9科以上的学习任务,不分科时的6门功课学习,已经让学生心身俱疲,再增加3门,不论从内容上还是数量上都不能让学生轻松地接受,事实上,不能真正消化的知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三学生认为分科能减轻学习压力,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以后的专业选择提供捷径。家长担心学生身体体质跟不上,影响知识接受效果,还担心心理承受能力。高三班主任老师担心学习的知识不系统,学的东西多却都只是了解皮毛,实用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的明确性与指向性,思维模式混乱不稳定。大二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不扎实不利于研究,许多知识还需要重新强化学习。高校老师认为越早培养方向意识越有利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研究。主要观点在于建立发展捷径,减轻学习压力。(二)更多省份使用“全国卷”是不是公平 新的高考改革提出将有更多的省份使用“全国卷”,对此,广泛的声音认为不公平。大多数观点认为,“全国卷”应用于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而经济发展快速稳定的省份实行自省出题这样的模式比较好。首先,“全国卷”比地方卷简单,经济发展不快的地区相应的教育质量并不很高,两地学生在所受教育基准上就不平等。同时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众多高分考生之间,并不能明确的体现出能力上的

施工进度计划偏差分析及纠偏措施

施工进度计划偏差分析及纠偏措施 一、进度偏差分析 1、对照总控进度计划,对施工过程中进度偏差的工作进行分析,看其是否是关键线路上的工作。若是关键工作,则无论偏差大小,都对后续工作及总工期产生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若不是关键工作,可通过按照实际进度和总进度计划绘制新的网络图,两者对比,可清晰地了解此进度偏差对总工期的影响,便可采取对应调整措施。 2、采用进度管理软件计算工期,分析此进度偏差主要的施工原因及对后续施工带来的影响,采取对应措施做好风险规避。 3、采用因果分析图对影响进度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工程实践中,任何一种进度偏差的存在,往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有大、有小,把这些原因依照大小次序用图表示出来,便可以一目了然系统地观察出进度偏差问题的原因。运用因果分析图可以帮助进度控制人员制定对策、解决进度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进度控制纠偏的目的。 4、排列图可用在对施工进度计划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目的是找出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排列图使施工进度偏差的原因分析方法得到了发展,并使纠偏的对策更易于抓住关键,针对性强。 二、进度偏差调整 1、加大资源投入,如增加劳动力、材料、周转材料和设备的投入量。通过配置充足的资源,来有效保证施工进度的加快。 2、根据进度计划的变化,重新合理的调整和分配资源,将各工种的施工人数实行动态化的监控机制;投入风险准备资源,采用加班或多班制工作。 3、优选机械设备租赁厂家,通过改善工具器具的工作效率来提高劳动效率。 4、加强作业培训,控制工人级别与工人的技能的协调;加大工作中的激励机制,如设置节点奖金、开展技能竞技和班组比赛;改善工作环境,为施工人员提供防暑降温和保温防冻等各种劳保用品;动态调整各施工工序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的组合和搭接;组织工作沟通协调会,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通过以上的种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5、合理调整网络计划中工程活动的逻辑关系,如将部分前后顺序工作改为平行工作,或采用流水施工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