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指农作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农作物生长发育停止,在最适温度时,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再升高或降低,农作物开始出现伤害甚至致死。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播种期一般不要盲目提前,因为在气温低于农作物生长最低温度时播种最易引起烂种,烂秧,提前播种反而造成减产(温室栽培的农作物除外)。采用地膜或薄膜覆盖的可适当提前,因为薄膜或地膜覆盖可提高一定的温度。

昼夜温差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作物白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质,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质,有机物积累越多,产量就越高,品质也提高,反之,产量则少,品质也低。

在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旺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就越旺盛。白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因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白天温度越高越好,而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消耗的有机物质就越多,而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消耗的有机物质就越少,因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晚上温度越低越好。这就是为什么昼夜温差愈大(白天高、晚上低),农作物产量增高,品质提高的原理。

如晚稻的灌浆成熟期,白天温度高,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积累的有机物质(平均值)多,晚上温度低,消耗的有机物质较少,因此利于晚稻高产、优质,这也是为什么晚稻比早稻增产,晚稻米质比早稻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又如西藏种植的白菜、萝卜比内地大得多,小麦的千粒重高得多(可达40—50克),就是由于西藏白天的高温配合较强的太阳辐射,积累的有机物质多,晚上的低温消耗的有机物质少的原因。

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其它因子得到基本满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农作物生长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即气温越高,农作物生长发育越快。当活动温度

累积到一定的总和时,农作物才能完成整个发育周期(或者说农作物才能开花结果),这一温度总和称为积温。

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值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积温表现了作物全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期)内对热量的总要求。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称有效积温。

生物学下限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指作物有效生长的下限温度,也就是作物生长三基点的最低温度。一般情况温带作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5℃,亚热带作物为10℃,热带作物为18℃。籼稻为12℃,粳稻为10℃,油菜为4—5℃。

如计算水稻的有效温度:

早稻播后,4月8号的平均气温为16℃,其有效温度为16℃-12℃=4℃

4月14号的平均气温为8℃,低于水稻生长下限温度,则4月14号的有效温度为0。

活动积温计算公式:

Y=∑ti>B

Y为活动积温,B为生物学下限温度,ti>B为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即活动温度。∑为该生育期始日至终日(1—n)日之和

有效积温计算公式:

A=∑(ti>B-B)

A为有效积温,(ti>B-B)为有效温度,B为生物学下限温度。

计算有效积温一般只考虑生物学下限温度。但当超过生物学上限温度时,这种高温也应当剔除。

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条件,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此温度范围的两端是最低和最高温度。低于最低温度或高于最高温度都会引起植物体死亡。最低与最高温度之间有一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植物生长繁殖得最好。

各类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界限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被子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是49.8℃,裸子植物是46.4℃。有些荒漠植物如生长在热带沙漠里的仙人掌科植物在50~60℃的环境中仍然能生存。温泉中的蓝藻能在85.2℃的水域中生活。植物能忍受的最低温度,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很大。热带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一般是10~15℃,温带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在5~10℃。寒带植物在0℃,甚至低于零度仍能生存。

热带植物-棕榈树寒温带高寒区泰加林仙人掌蓝藻

地球上各地带的植物需要的最适温度的范围是不同的。热带植物生活最适温度范围多在30~35 ℃;温带植物多在25~30 ℃,而寒带植物的最适温度一般稍高于0 ℃。

第4章 温度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第4章温度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学习目标】 了解温度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以及温周期现象 理解土壤、空气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和调节温度的农业技术措施 掌握植物生产的基点温度、积温、有效积温、界限温度以及应用 熟练掌握温度表,土温表的使用技术 温度是植物生产环境的重要因子之一。植物在它整个生命周期中所发生的一切生理生化作用,都必须在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 温度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在常温下温度的变化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温度变化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对植物的伤害。 每一种植物,甚至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要求一个最低的起始发育温度。一般来讲,在此温度以上,温度越高,植物的发育越快,同时植物完成某一发育时期,要求一定的温度积累,植物为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的积温却是相对稳定。根据植物阶段发育的理论,植物的发育就是导致生殖器官形成所经理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过程。许多植物必须通过春化和光照两个阶段,才能开花结实。有些植物的种子或者植株,再起发育过程中有一段休眠时期,他们常要求一段相当时期的低温,否则不能完成发育过程。 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以小麦为例:要想达到好产量,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苗数,穗数,粒数和较大的粒重,这就和各个时期的温度息息相关。不同时期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和当地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之间的良好配好对产量的大笑也是直观重要的。温度对植物产品品质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温度的变化有重要作用,如白天温度较高时,往往有较强的光照,利于光合作用。夜间温度较低,减少呼吸消耗,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所以在温度日差较大的地区,瓜果含糖量高。另外,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因对植物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第一节植物生长发育与温度 一.温度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的微观实质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度量。 2.温度的分类: 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中使用的温度常指气温,地温,水温,植物体温和夜温等五种类型(1)气温 就是空气温度,在地面气象观测上,通常指的是距离地面1.5m左右,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温度表读取的温度。气温在地球表面的平均分布由大气以及地表面的辐射状况,海陆下垫面的性质,大气环流的状况以及受环流制约的气团的移动等因素决定。在自由大气中,气温的变化和空气的绝热上升和下降有密切关系。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而递减。在平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缓慢增高。对流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的逆温层。 (2)地温 指地面温度和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的统称。在农业气象中常称土壤温度。前者指土壤水平暴露面的温度,后者指一定深度的土壤温度。由置于不同深度的温度表测得。 (3)水温 水体各层的温度,通常指水面温度。即水体表面的温度。海面温度代表接近海洋界面之下表面混合层中水温的状况。由于海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1%,而且水的比热大,因此,海面水温通过海洋与大气界面的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大气的温度,对天气过程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

高考地理选择题专练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某边防站(海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1~2题。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 )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 (℃) 5.1 6.6 11. 16. 1 19.6 22.2 23.9 23. 6 20. 6 16. 3 11. 8 7.4 月平均云量(%) 87 87 82 83 84 85 80 72 75 78 80 79 月平均降水量 (mm) 20. 5 20. 1 32. 8 87. 6 164 225. 177. 126 100 . 97. 5 47. 4 18. 1 3 A.冷锋B.暖锋 C.准静止锋D.气旋 4.关于该城市所在省份农业发展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多,地表水丰富B.太阳辐射强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D.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下图为山东丘陵某区域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而少在山谷,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早。如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理由: 6.关于P、Q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P地由于地形阻挡.不受夏季风影响 B.P地位于来自海洋的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降水多于Q地 C.Q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全年降水以地形雨为主 D.P、Q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不同 7. “天下黄河富宁夏”。有关宁夏与广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宁夏昼夜长短相等时,正是广东荔枝成熟时 B.宁夏平原发展农业具有水土与光热匹配的优势,灌溉条件好,日照强 C.广东城郊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水热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 D.广东农业基础明显削弱,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粮食总量下降 8. 东北的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 ( ) ①生长周期长,光照条件好,水热配合好②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③降水多,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④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气候风险度越大,柑橘减产的可能性也越大。下图示意我国大陆亚热带柑橘产地气候风险度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导致E、F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A.大气环流、地形 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地形 D.海陆位置、河网密度 10.若图示地区气候变暖,以下四地中风险度降低最明显的是 () A.E B.F C.G D.H 11.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苹果春华秋实,花期和生长期受气温影响显著。花期气

植物冠层温度测量仪的功能特点及测量原理

植物冠层温度测量仪的功能特点及测量原理 作物冠层温度测量仪顾名思义,很多人可能就会认为只是一种测量作物冠层温度大小的设备,这的确是它的作用,但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用于测量作物亩穗数,这些功能对于筛选和培育适宜冠层品种有重大意义。 作物冠层图像分析仪可用于各种高度植物冠层的研究,利用鱼眼镜头和CCD 图像传感器获取植物冠层图像,通过专用分析软件,获得植物冠层的相关指标和参数。利用鱼眼镜头成像测量植物冠层数据,只操作一次即可,简化了传统测量方法要一天定点多次测量的繁复工作,而且利用图像法测量冠层可以主动避开不符合计算该冠层结构参数的冠层空隙部分,也可以躲开不符合测量计算的障碍物。操作简单方便,是一种很好的作物育种工具。 作物冠层温度测量仪是主要用于测量作物在胁迫状态下的温度的,是确定农作物的冠层温度热点的设备。我们都知道,植物水分状况直接反映植物生长,测量植物水分含量能够实现农业的精准灌溉,这是当今节水灌溉的必经之路。而叶气温差和冠层温度可以很好地反映植物水分盈亏状况,此外,环境温度对植物开花等重要生长过程的影响也有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植物本身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就必须要对植物体的“体温”进行测量。 TOP-500植物冠层温度测量仪是托普云农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的一种现代化植物生理研究设备,它是通过菜单操作的线性光合有效辐射测量仪,用于拦截植物冠层中光线的测量,并计算叶面积指数。它包括数据采集器和探杆。探杆上包括80个独立的传感器,间隔-2-11cm ,测量400-700nm 波段内的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其单位是μmol ms。该仪器可手动操作,也可自动测量。 总而言之,使用植物冠层温度测量仪可以活体采集叶片温度实现叶温和温差的实时精准测量,该仪器具有结构合理,操作简单,数据存储量大等特点,是植物生理研究中的一项先进技术。 可以为农田作物选育优良品种和大田栽培等生产时间带来有利的指导作用,为农业生产带来各种便利,推动农业现代化步伐,保证农业丰产高质。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指农作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农作物生长发育停止,在最适温度时,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再升高或降低,农作物开始出现伤害甚至致死。 (白 多, 于西藏白天的高温配合较强的太阳辐射,积累的有机物质多,晚上的低温消耗的有机物质少的原因。 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其它因子得到基本满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农作物生长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即气温越高,农作物生长发育越快。当活动温度累积到一定的总和时,农作物才能完成整个发育周期(或者说农作物才能开花结果),这一温度总和称为积温。 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值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积温表现了作物全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期)内对热量的总要求。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2019-8-5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称有效积温。 生物学下限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指作物有效生长的下限温度,也就是作物生长三基点的最低温度。一般情况温带作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5℃,亚热带作物为10℃,热带作物为18℃。籼稻为12℃,粳稻为10℃,油菜为4—5℃。 如计算水稻的有效温度: 早稻播后,4月8号的平均气温为16℃,其有效温度为16℃-12℃=4℃ 4月14号的平均气温为8℃,低于水稻生长下限温度,则4月14号的有效温度为0。 活动积温计算公式: Y=∑ti>B Y为活动积温,B为生物学下限温度,ti>B为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即活动温度。∑ 10~ 热带植物-棕榈树寒温带高寒区泰加林仙人掌蓝藻地球上各地带的植物需要的最适温度的范围是不同的。热带植物生活最适温度范围多在30~35℃;温带植物多在25~30℃,而寒带植物的最适温度一般稍高于0℃。 2019-8-5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及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面,温度也影响着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生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此外,温度还影响着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一、植物在环境中生长的要求。 (一)三基点温度。 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植物生长发育都有三个温度基本点,即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温度(最高温度),这三者合称为三基点温度。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的生命活动最强,生长发育速度最快;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植物停止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植物温度三基点之外,还可以确定使植物受害或致死的最高与最低温度指标,即最高致死温度和最低致死温度,合成为五基点温度。不同的植物对三基点的温度要求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命阶段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生长发育的不同生理过程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对大多数植物来说,维持生命温度一般在-10~50℃,生长温度在5~40℃,发育温度在10~35℃。

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生长发育的最低和最高温度下植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上升或降低,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达到生命最低或最高温度时,植物开始死亡。在三基点温度之外,还可以确定最高与最低致死温度,统称为5个基本温度指标。 不同作物或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发育期,三基点温度是不相同的。 三基点温度是最基本的温度指标,用途很广。在确定温度的有效性、作物的种植季节和分布区域,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等方面都必须考虑三基点。 (二)受害、致死温度 植物遇低温导致的受害或致死,称为冷害或冻害。在0℃以上的低温危害称冷害或寒害,在0℃以下的危害则为冻害。植物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的危害称热害。 二、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据研究,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称“温周期变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温度低,作物呼吸消耗少即温度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温度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作物品质的提高。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下,生长的瓜肉和肉质直根类作物,含糖量增加,小麦千粒重及蛋白质含量均提高。

基于冠层温湿度模型的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预警方法

基于冠层温湿度模型的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预警方法? 王一慧1,2 一李梅兰1 一许建平3 一陈梅香2 一李文勇2 一李一明 2?? (1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西太谷030800;2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3北京市丰台区植保植检站;北京100070) 摘一要一利用温室环境参数构建室内微环境模拟模型,并结合温室病害模型进行预警,便于开展病害生态防治,以减少农药使用,从而保护温室生态环境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利用温室内能量守恒原理和水分平衡原理,构建了日光温室冠层叶片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模拟模型.叶片温度模拟模型考虑了温室内植物与墙体二土壤二覆盖物之间的辐射热交换,以及室内净辐射二叶片蒸腾作用引起的能量变化;相对湿度模拟模型综合了温室内叶片蒸腾二土壤蒸发二覆盖物与叶面的水汽凝结引起的水分变化.将温湿度估计模型输出值作为参数,输入黄瓜霜霉病初侵染和潜育期预警模型中,估计黄瓜霜霉病发病日期,并与田间观测的实际发病日期比较.试验选取2014年9月和10月的温湿度监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冠层叶片温度实际值与模拟值的均方根偏差(RMSD)分别为0.016和0.024?,空气相对湿度实际值与模拟值的RMSD分别为0.15%和0.13%.结合温湿度估计模型结果表明,黄瓜病害预警系统预测黄瓜霜霉病发病日期与田间调查发病日期相吻合.本研究可为黄瓜日光温室病害预警模型及系统构建提供微环境数据支持. 关键词一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温度;相对湿度;估计模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01683)二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521)二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项目(设施蔬菜智能识别与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欧盟FP7项目(PIRSES?GA?2013?612659)资助.??通讯作者.E?mail:lim@nercita.org.cn2014?12?19收稿,2015?06?09接受. 文章编号一1001-9332(2015)10-3027-08一中图分类号一S162.4;S431一文献标识码一AAnearlywarningmethodofcucumberdownymildewinsolargreenhousebasedoncanopytemperatureandhumiditymodeling.WANGHui1,2,LIMei?lan1,XUJian?ping3,CHENMei?xiang2,LIWen?yong2,LIMing2(1CollegeofHorticulture,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030800,Shanxi,China;2National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forInformationTechnologyinAgri?culture/KeyLaboratoryfor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Agriculture,MinistryofAgriculture/Beijing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ofAgriculturalInternetofThings,Beijing100097,China;3FengtaiStationofPlantProtectionandQuarantine,Beijing100070,China).?Chin.J.Appl.Ecol.,2015,26(10):3027-3034. Abstract:Thegreenhouseenvironmentalparameterscanbeusedtoestablishgreenhousemirco?cli?matemodel,whichcancombinewithdiseasemodelforearlywarning,withaimofecologicalcon?trollingdiseasestoreducepesticideusage,andprotectinggreenhouseecologicalenvironmenttoen?suretheagriculturalproductqualitysafety.Greenhousecanopyleaftemperatureandairrelativehu?miditymodelswereestablishedusingenergybalanceandmoisturebalanceprincipleinsidethegreenhouse.Theleaftemperaturemodelconsideredradiationheattransferbetweenthegreenhousecrops,wall,soilandcover,plustheheatexchangecausedbyindoornetradiationandcroptranspi?ration.Furthermore,thewaterdynamicbalanceinthegreenhouseincludingleaftranspiration,soilevaporation,coverandleafwatervaporcondensation,wasconsideredtodeveloparelativehumiditymodel.Theprimaryinfectionandlatentperiodwarningmodelsforcucumberdownymildew(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werevalidatedusingtheresultsoftheleaftemperatureandrelativehumidi?tymodel,andthentheestimateddiseaseoccurrencedateofcucumberdownymildewwascompared 应用生态学报一2015年10月一第26卷一第10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Oct.2015,26(10):3027-3034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好)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季风气候: 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弊: 季风强、弱的影响,易形成旱、涝灾害,有效措施是兴修水利设施。 (1)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到三熟。 不利: 多旱涝灾害。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平原—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山地丘陵——发展林业(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不利: 多旱涝灾害;冬春季降水相对较少,且会受低温影响。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小麦、玉米),二年三熟、一年一熟。 不利: 多旱涝灾害;降水相对较少,冬春季缺水(尤其华北);热量相对不足,且冬春季会受低温、寒潮(冻害)的影响。 2、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在水源充足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种植瓜果、棉花等。 不利: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干旱是典型特征,多为草原荒漠),适宜发展畜牧业。

3、xx气候——有利: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时鲜业(园艺业)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作物越冬。 不利: 夏季降水少,蒸发量大,雨热不同期,灌溉水源缺乏;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如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种植耐旱作物等。 4、温带海洋性气候——利: 全年降水均匀,气温变化不大,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不利: 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成熟, 5、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也适宜发展林业。 6、热带沙漠气候——利: 光热充足,在有水源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不利: 全年干旱。典型: A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滴灌技术;B埃及的棉花种植,长绒棉 5、热带草原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光热水较充足,可合理发展种植业,但干湿两季的特点易带来旱涝灾害。 6、xx针叶林气候——不利影响: 冬季长而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生产不稳定。 7、高原气候——高原畜牧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青藏高原河谷种植青稞。

影响作物高产因素

一)遗传因素作物的主要经济性状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的含量的食味等品质都受遗传基因的控制,因此,作物的产品品质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作物之间和品种之间都存在品质的差异。另一方面,作物的品质性状在遗传上一般都是数量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培育选用品质优良的品种是提高产品品质最根本的途径。 (二)环境因素 1.地理因素。同一作物产品品质的优劣,因种植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有很大差异,如小麦从北向南,籽粒变大、皮厚、灰分多,而籽粒的硬度、蛋白质和出粉率降低,品质下降。这样就形成了一些优质种植区。如新疆的棉花、吐鲁番的葡萄、中牟的大蒜和西瓜等。调整作物布局是改善作物品质的重要途径。把作物调整到它最适宜生长的地区,可有效提高品质。 2.光照由于光合作用是形成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因此光照不足会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例如,南方麦区的小麦品质差,其原因之一就是春季多阴雨,光照不足引起的籽粒不饱满,籽粒容重低。 3.温度对禾谷类作物来说,灌浆结实期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粒重,影响品质。例如,水稻遇到15C以下的低温,会降低籽粒灌浆速度;超过35C的高温,又会造成高温逼熟,影响品质。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抽穗至成熟期的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日平均气温在30C以下,随着温度升高,面团强度随之增强,面包烘烤品质得到改良。气候冷凉和温差较大的地区有利于大豆油分的积累;亚麻和油菜籽的含油量则在较低温度(10C)时最高(分别为46.6%和51.8%),并随着温度增加而降低;向日葵和蓖麻对温度呈曲线反应,在21C含泊量最高(40.4%和51.2%),而在较高和较低温度下的含油量较低。 4.水分作物品质的形成期大多处于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因此需水量大、耗水量多。如果此时遭遇水分胁迫,一般都会明显降低品质。我国北方小麦灌浆后期常遇干热风天气,如果供水不足,就会严重影响粒重。相反,水分过多,则会抑制根系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地上部的物质积累和代谢,降低品质。 5.土壤通常肥力高的土壤和有利于作物吸收矿质营养的土壤,常能使作物形成优良的品质。如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改土,可起到明显提高作物蛋白质含量的作用。营养元素中,硝态氮和硫酸钾对烟叶的产量和品质有良好作用,铵态氮和氯化钾有提高烟叶中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燃烧性的不利影响。土壤的盐碱含量不但会影响作物产量,而且还会影响作物的品质。 6.大气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不仅会对作物产量造成巨大损失,对作物品质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臭氧和二氧化碳会降低大豆种子中油酸的含量,而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则会增加油酸的含量;种子蛋白质含量不受臭氧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三)栽培措施 1.种植密度和播种期对于大多数作物而言,适当稀植可以改善个体营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品质。在禾谷类作物制种时,一般种植密度较高产田稀一些,以提高粒重、改善外观品质。当前,生产上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种植密度过大、群体过于繁茂,引起后期倒伏,导致品质严重下降。但是,对于收获韧皮部纤维的麻类作物而言,在不造成倒伏的前提下,适当密植可以抑制分枝生长、促进主茎伸长,从而起到改善品质的效果。播种期不同,植株生育和物质形成所遇到的温、光、水等条件也不同,这些条件的变化会对作物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 2.施肥一般认为施用较多有机肥时,作物品质较好,过量施用化肥作物品质较差,而且会因化肥中有毒物质的残留影响人们的健康。 从肥料种类来看,适量施用有机肥或化肥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作物品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作物高产优质。实践证明,大豆单施有机肥可使籽粒的含油量下降,而在施有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及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作物 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面,温度也影响着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生 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此外,温度还影响着作物病虫 害的发生、发展。 一、植物在环境中生长的要求。 (一)三基点温度。 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植物生长发育都有三个温度基本 点,即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温度(最高温度),这三者合称为三基点温度。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的生命活动最强,生长发育速度最快;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植物停止发 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 影响,所以在植物温度三基点之外,还可以确定使植物受害或致死的最高与最 低温度指标,即最高致死温度和最低致死温度,合成为五基点温度。不同的植 物对三基点的温度要求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命阶段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生长发育的不同生理过程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对大多数植物来说,维持生命温度一般在-10~50℃,生长温度在5~40℃,发育温度在10~35℃。

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生长发育的最低和最高温度下植 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上升或降低,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 危害,达到 生命最低或最高温度时,植物开始死亡。在三基点温度之外,还可以确定最高与最低致死温度,统称为5个基本温度指标。 不同作物或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发育期,三基点温度是不相同的。 三基点温度是最基本的温度指标,用途很广。在确定温度的有效性、作物的种植季节 和分布区域,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等方面都必须考虑三基点。 (二)受害、致死温度 植物遇低温导致的受害或致死,称为冷害或冻害。在0℃以上的低温危害称冷害或寒害,在0℃以下的危害则为冻害。植物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的危害称热害。 二、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据研究,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 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称“温周期变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温度低,作物呼吸消耗少即温度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温度 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作物品质的提高。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下,生长的瓜肉和肉 质直根类作物,含糖量增加,小麦千粒重及蛋白质含量均提高。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的途径

河西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课程:作物栽培学 考试方式: 课程论文 系别: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班级:08级1班 姓名:陈银辉 学号:0815102 得分: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途径 陈银辉 指导老师:肖占文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08(1)班张掖 734000 摘要:本文对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的途径做了详细分析与讨论。作物的品质的内因是遗传因素;外因主要有:地理条件、季节条件、温光条件、水分条件、营养条件。提高作物品质的途径有:一、通过育种手段改善品质形成的遗传因素,培育优良新品种;二、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为优质产品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与之相应对措施,以保证作物的品质。 关键词:影响、品质、因素、提高、途径 作物品质(crop quality)是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作物品质的评价标准,即所要求的品质内容因产品用途而异。作为食用的产品,其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更重要,作为衣着原料的产品,其纤维品质是人们所重视的。评价作物产品品质,一般采用两种指标,一是化学成分,以及有害物质如化学农药、有毒金属元素的含量等;二是物理指标,如产品的形状、大小、滋味、香气、色泽、种皮厚薄、整齐度、纤维长度和强度等。作物品质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产品的经济价值高低,而且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因此,分析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途径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1.1遗传因素 作物产品品质性状,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食味和蒸煮品质等,一般受遗传基因的控制;例如稻米香味(受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籽粒长度、垩白率等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受主效基因和多基因的控制,正因为如此,作物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产品品质的差异;另一方面作物品种性状在遗传上一般都是数量性状,就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了。 1.2环境因素 1.2.1地理条件 禾谷类作物籽粒(小麦、水稻、玉米、大麦、黑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提高;而大豆是南高北低;同时小麦的

农业干旱指标研究综述

农业干旱指标研究综述 王友贺,谷秀杰 河南省气象台,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干旱是对人类及其社会危害很大的一种自然灾害。总的来说,干旱可分为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其中农业干旱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灾情和影响最严重的干旱类型。为了全面地认识农业干旱,有效地进行旱灾风险管理,减轻旱灾损失和影响,本文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农业干旱分析指标系统地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不同指标的优点和缺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干旱;干旱分类;农业干旱;农业干旱指标 引言 干旱目前已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世界性问题。1990年国家科委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五号《气候》,将干旱列为了我国气候灾害之首[1]。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日趋变暖,干旱和旱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越来越严重。干旱不仅直接导致农业减产,食物短缺而且其持续累积会使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制约可持续发展。因此,预防和减轻旱灾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全面认识旱灾本质、成因及其发生规律则是有效预防和减轻旱灾的前提[2]。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干旱研究的进展作一简介和综述。 1. 农业干旱的定义 对于干旱的研究,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国外始于19世纪末,国内始于20世纪初。各部门对干旱定义有所不同,综合起来看,干旱可分为四类: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就农业干旱而言,是指由外界环境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水分亏缺,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或失收的现象。它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所以是各类干旱中最复杂的一种。它不仅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且也与生物过程和社会经济有关。按其成因的不同还可以将农业干旱分为:土壤干旱、生理干旱和大气干旱[3]。

作物品质分析汇总

A 作物品质概念:是指人类所需要农作物目标产品的质量优劣. 作物品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由多个品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复 合体” B 作物的化学品质指作物产品的的化学特点, 包括营养物质的含量、成分及其平衡状 ^态0 D 作物营养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粮食作物子粒中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含量 2、 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 3、 蔬菜、果品的糖分及维生素含量 4、 饲料作物的营养成分含量、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利用率等 E 作物的蒸煮品质 作物的蒸煮品质表示米、面等制作各种主食品的适宜性和其质量的好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米、小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出饭率、糊化温度等 2、 小麦粉蒸馒头、制面条、包饺子等的品质 F 品质性状: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 以品质性状分类为依据有利于形成较为完整作物品质分析知识体系 品质性状分类 1、根据理化性质 物理品质(作物产品物理性状的好坏) 化学特点,包括营养物质的含量、成分及平衡状态。) 2、 根据结构特征 外观品质 内含品质 3、 根据产品用途 食用品品质:营养品质 (目标器官营养成分的含量、成分结构 及其对对人畜的营养价值)、烹饪品质、蒸煮品质(米、面等制作各种主食品的适 4、 根据工艺流程一次加工品质二次加工品质 5、 根据贮藏保鲜特点 保鲜品质 贮藏品质 思考:作物品质分析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 作物品质分析的主要指标和分类。 第一部分大豆品质及分析 一、大豆籽粒外观品质 1.1大豆籽粒外观品质的组成 粒形、粒色、脐色、种皮光泽、整齐度、 饱满度、紫斑粒率、褐斑粒率、虫食粒率 基因型(栽培、野生)一内因 土壤、气候、病虫害、重迎茬一外因 C 作物营养品质主要是指目标器官营养成分的含量、 成分结构及其对人畜的营养价值 化学品质(作物产品的 宜性和其质量的好坏)、卫生品质 用品质 饮用品加工品质 工业用品质 商用品质 医 1.2大豆籽粒外观品质影响因素

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b16481821.html, 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作者:葛国华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第17期 各种不同类型的降水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型降水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密切关系。农谚说:“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这说明适时适量的降水对农业生产能提供有利的条件,而反常降水则会带来灾害。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都集中在下半年,而这时正是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大型降水的多少能造成大面积的涝旱。尤其是时间长、面积大的暴雨,还能引起洪水泛滥,不仅对生产建设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无论工农业生产、航空、航海、交通运输、水利建设、防涝抗旱等都需要及时准确的降水预报。 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它们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产生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是我国气象部门工作的重点,但强对流天气成因比较复杂,给气象部门的预报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强对流天气如何做好气象预报工作。雷雨;大风;冰雹;夏秋两季的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强度大、历时短、局域性强,给社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对它们准确预报并降低损失。 但是现有的气象预报方法存在一些弊端,不能有效预测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就来谈一谈强对流天气的科学预报方法。 一、雷雨天气的气象预报方法 雷暴是伴有雷电和暴雨的局域强对流天气,它的成因比较复杂,具有不稳定性。雷雨天气多发生在夏秋两季,持续时间虽短,破坏性却极大。气象部门应综合国内外先进的成果,以雷雨天气产生的成因入手,从雷雨抬升条件层层切入,对雷雨天气的发生概率和强度等作准确的预报。由于天气变化,影响着生产、交通等很多部门的活动,所以天气预报对几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并且掌握正确收看天气预报的方法。除了上面提到的现象外,一些动物、植物,包括人也能感觉到天气变化并做出预报,基本说明了天气预报的出台过程,大致可以把这些过程划分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三个环节。预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国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其源地不同,种类不同,路径不同,影响区域不同,所带来的降水性质也不同.各地预报 台站根据各地的情况,总结出本地的降水预报经验及环流形式,根据天气形式及数值预报产品的形式分析判断未来某一时段是否有降水形式存在降水预报目前作降水预报所用的预报方法 主要有天气图、各地区的降水预报系统。首先对天气图作认真分析,根据环流形势的演变情况,以及国内数值预报产品的高空、地面形势预报,判定预报时段内是否有降水形势出现。

作物品质分析汇总

A作物品质概念:是指人类所需要农作物目标产品的质量优劣. 作物品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由多个品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复合体” B作物的化学品质指作物产品的的化学特点,包括营养物质的含量、成分及其平衡状态。 C作物营养品质主要是指目标器官营养成分的含量、成分结构及其对人畜的营养价值 D作物营养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作物子粒中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含量 2、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 3、蔬菜、果品的糖分及维生素含量 4、饲料作物的营养成分含量、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利用率等 E作物的蒸煮品质 作物的蒸煮品质表示米、面等制作各种主食品的适宜性和其质量的好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米、小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出饭率、糊化温度等 2、小麦粉蒸馒头、制面条、包饺子等的品质 F品质性状: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 以品质性状分类为依据有利于形成较为完整作物品质分析知识体系。 品质性状分类 1、根据理化性质物理品质(作物产品物理性状的好坏)、化学品质(作物产品的化学特点,包括营养物质的含量、成分及平衡状态。) 2、根据结构特征外观品质内含品质 3、根据产品用途食用品品质:营养品质(目标器官营养成分的含量、成分结构及其对对人畜的营养价值)、烹饪品质、蒸煮品质(米、面等制作各种主食品的适宜性和其质量的好坏)、卫生品质。饮用品加工品质工业用品质商用品质医用品质 4、根据工艺流程一次加工品质二次加工品质 5、根据贮藏保鲜特点保鲜品质贮藏品质 思考:作物品质分析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 作物品质分析的主要指标和分类。 第一部分大豆品质及分析 一、大豆籽粒外观品质 1.1 大豆籽粒外观品质的组成粒形、粒色、脐色、种皮光泽、整齐度、 饱满度、紫斑粒率、褐斑粒率、虫食粒率 1.2 大豆籽粒外观品质影响因素基因型(栽培、野生)—内因 土壤、气候、病虫害、重迎茬—外因

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约1/2的人口以之为主食,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水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重要的因素。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和温室效应的加剧,短期异常高温发生频繁,高温已成为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水稻;高温 Abstract: Ra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od supplies in the world,there are about half of people as the main food around the world,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y,rice is very important for social stabi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with the rapid glob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resulting in green house effect and temperature rising, high temperature has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main disastrous factors in crop production. 自20世纪来,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和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的气候变暖现象表现明显,短期异常高温发生频繁,高温已成为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活动所释放的温室气体已使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约1℃,预计到21世纪末还将上升1. 4~5. 8℃。至21世纪中叶我国的粮食作物产量有可能因 此而减少三成[2]。 1、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1高温对水稻幼穗分化期的影响

作物栽培学试题

《作物栽培学》试题第一套 本试题一共5道大题,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冬小麦 2.作物的拔节期 3.叶面积指数 4.套作 5.收获指数(经济系数) 6.稻米的垩白度 7.作物的适应性 8.源和库 9.籽粒充实度 10.有效分蘖 二、填空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 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三者关系的 一门学科。 2.按植物学分类,小麦属科,棉花属科。 3.作物生产上所说的“种子”包括、、三类材 料。 4.种子休眠原因有、、。 5.喜氮作物有、等,喜钾作物有、等。 1 6.评价稻米外观品质的指标主要有、、 、等。 7.水稻分蘖后期,为控制无效分蘖,应采用技术。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 1.油菜的收获指数约为()。 A、0.15 B、0.28 C、0.47 D、0.66 2.千粒重25-30克的农作物为()。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油菜 3.水稻早中、晚稻群划分的主要依据为对()的反应。 A、日照长度 B、水分 C、温度 D、养分 4.二氧化碳补偿点较低的作物为()。 A、水稻 B、玉米 C、小麦 D、大麦 5.玉米起源于()起源中心。 A、印度 B、中亚 C、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 D、南美 6.属于异花授粉的作物是()。 A、白菜型油菜 B、棉花 C、小麦 D、大豆 7.玉米的种植密度约为()株/公顷。 A、1.5万 B、30万 C、15万 D、4.5万 8.我国优质籼型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左右。 A、10% B、20% C、30% D、50% 9.间套复种模式小麦/玉米/(甘署+大豆)表示()。 A、一年四熟 B、四熟四作 C、三熟四作 D、二年三熟 10.如要求基本苗为15万,种子千粒重为45克,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均为90%,则每公2 顷需播种子()千克左右。 A、90 B、120 C、150 D、180 四、问答题(26分) 1.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有哪些?(10分) 2.根据种子萌发过程和发芽的条件,试述播种前的种子处理技术。(8分) 3.肥料种类有哪些,针对不同种类的肥料谈谈各自的施肥方法。(8分) 五、计算分析题(24分) 表1 某区域不同田块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表 1.根据表1所给数据,分别计算5块田的产量。(8分) 2.分别从产量构成因素的角度分析上述5块田产量较低的原因和提高产量的途径。(8分) 3.以表中数据为例,分析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8分)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冬小麦:秋冬季播种的小麦。 2.作物的拔节期:全田50%的植株第一节间伸长0.5-2cm的时期。 3.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4.套作:是在前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3

花生群体冠层温度分异现象及其生理特性研究初报

第36卷 第6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6No.6 2008年6月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Nat.Sci.Ed.)J un.2008 花生群体冠层温度分异现象及其 生理特性研究初报 任学敏,王长发,秦晓威,赵 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 要] 【目的】了解花生群体冠层温度分异现象及其生理特性。【方法】应用红外测温仪对豫花9331、豫花9327及鲁花11号花生的冠层温度进行了长期观测,并测定了饱果期花生主茎功能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以及该时期花生荚果的干物质积累量,并对一些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不同品种花生群体的冠层温度存在着明显的分异现象,鲁花11号、豫花9331持续偏低,豫花9327持续偏高。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豫花9331、鲁花11号功能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含量较高,可溶性糖含量在逆境条件下变化平缓,干物质快速积累期的持续时间较长;相关分析表明,主茎高、分枝数和侧枝长均与冠层温度呈负相关。【结论】冠层温度偏低的花生品种生理活性高于冠层温度偏高的花生品种,且温度型归属与功能叶片生理性状的优劣及植株农艺性状密切相关。 [关键词] 花生;冠层温度;生理特性 [中图分类号] S565.2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29387(2008)0620068205 Preliminary study on canopy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peanut varietie s population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 EN Xue2min,WAN G Chang2fa,Q IN Xiao2wei,ZHAO Li (College of A gronom y N ort hwest A&F Universit y,Yangling,S haanxi712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st udy was to find out canopy temperat ure difference of peanut and it s p hys2 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Met hod】Inf rared radiation t hermometer was used to observe t he peanut’s canopy temperat ure for a long time,and soluble protein content,soluble sugar content,chlorop hyll content of t he f unction leaves of peanut caulis and t he rat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legume during filling stage were surveyed.【Result】The result s showed t hat t he canopy temperat ures of different peanut varieties pop ula2 tion were markedly different,Yuhua9331was persistently low and Yuhua9327was persistently high.Yu2 hua9331and L uhua11having a persistent low canopy temperat ure were more excellent t han Yuhua9327 having a persistent high canopy temperat ure,showing t hat t heir soluble protein content,chlorop hyll con2 tent were higher,t he changes of soluble sugar content were slower and t he time of dry matter fast accumu2 lation was longer.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 hat height of caulis,t he number of branches,length of lateral branches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canopy temperature.【Conclusion】Those indicated that the physiolo2 gy activities peanut varieties having persistent low canopy temperature were stronger than those having persistent high canopy temperature,and t he temperat ure type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 h t he p hysiological characters of 3[收稿日期] 200720721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0859) [作者简介] 任学敏(1982-),男,河南周口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作物栽培生理研究。E2mail:renxuemin2520@https://www.360docs.net/doc/db16481821.html, [通讯作者] 王长发(1967-),男,河北南宫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作物种质资源与生态生理研究。 E2mail:wangchangfa@https://www.360docs.net/doc/db1648182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