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各专题重点

形势与政策各专题重点

一、中印关系

(1)中印关系十分脆弱,双方或国际体系中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双边关系的振荡或倒退。

边界问题、西藏问题、经贸问题、美国因素、巴基斯坦因素

(2)和平解决好、中印洞朗对峙事件:①粉碎了美日拉拢印度的战略图谋。中印洞朗对峙事件,是美日拉拢印度的战略目的,就是要让印度来掣肘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②震慑了东突藏独分裂势力;③维护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④延续了国家和平发展进程;

⑤营造了十九大的良好氛围。

(3)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印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①蜜月时期(1950-1959年)②对峙时期(1959-1976年)③正常化时期(1976-2000年)④全面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二、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概念

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新型文化伦理形态。

2.建设美丽中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1)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的重要内容。

(2)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3)建设美丽中国,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

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建设美丽中国,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怎样理解“融入”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的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党加强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4.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好主体功能区,合理开发布局,做好顶层设计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做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法律建设、评价体系、目标体系、考管制度和生态

补偿的财政支持和市场调节,生态意识教育和公众参与。。

三、隐蔽行动

1.概念辨析:秘密活动、间谍活动、隐蔽行动

(1)秘密活动:一切隐藏的、被掩盖的、不愿让人知晓的活动的总称

(2)间谍活动:

SPY:受雇于某一国家或组织秘密收集其他国家或组织情报的人。

我国一般将间谍活动定义为秘密搜集情报活动和颠覆破坏活动。

(3)隐蔽行动:

隐蔽活动的内涵:服务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维护美国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

主要手段:综合运用隐蔽的政治、经济、宣传和准军事行动。

特征:掩盖美国政府的作用,即使暴露也可以不认账。

隐蔽活动属于秘密活动,但不是间谍活动。

(4)相互联系和区别:

从隐蔽行动的内涵可知,这一概念和秘密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是,隐蔽行动也属秘密活动,也可称为秘密活动;其区别是,秘密活动的内涵更宽泛,隐蔽行动只是其中之一,除此而外,间谍活动、反间谍活动等均属秘密活动。“秘密活动”与“隐蔽行动”的关系,即是一种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隐蔽行动与间谍活动的关系,它们同属秘密活动,但任务和方式各异。间谍活动旨在秘密刺探、收集传递情报,任务较为单纯;隐蔽行动是秘密从事颠覆、破坏、纵火、放毒、挑拨离间、造谣惑众、援助制裁等等各种活动,任务较为复杂;间谍活动所采取的方式一般是秘密进行,不露痕迹,使对方根本不知道发生过这样的事,如窃听谈话、偷拍文件、盗窃密码等;隐蔽行动所采取的方式一般是对方能感知的,只是要掩盖其组织者与实施者的真实身份。

2.国际关系中的典型“隐蔽行动”

案例:1948 年意大利大选与美国的隐蔽行动——书信运动

书信运动名义上是一场由私人组织发起、通过美国人特别是美籍意大利人向意大利亲友写私人信件的心理宣传活动,但本质上是由美国政府利用、鼓励和发展的一项大规模隐蔽行动。1948 年 1 月,美国极有影响力的意大利语报纸《前进报》,敦促读者加入向意大利人写信的“十万人委员会”,保证每个人向十个意大利人写信,影响意大利政府选举。

行动背景:意大利共产党发展势头强劲,有可能夺取意大利全国政权。

行动目的:阻挠意大利共产党赢得议会选举,阻止意大利共产党掌握政权。

“阻止意大利落入共产党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CIA”

主要手段:宣传战、心理战。

分析:美国隐蔽行动的得失

(1)隐蔽行动的功效

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紧张气氛,配制了反共因素,在推动苏东剧变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宣传活动,毒化社会主义阵营人民的思想信念,煽动人们不满,激发对西方制度的向往,传播反抗信息,对剧变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一些隐蔽行动,实现了某些国家左翼政权更迭,削弱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

(2)隐蔽行动的局限性

首先,有成功又失败,准军事活动失败居多。其次,有些行动后遗症明显。第三,背离了西方所谓民主政治原则、道德规范。第四,归根结底是对别国主权和独立的破坏。

3.当代大学生对暗战应有的态度

(1)对隐蔽行动的“常态化”认识

国家竞争,必然伴随各种手段,外部势力采用隐蔽行动,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2)对隐蔽行动的危害性的认识

隐蔽行动谋求的是外部势力的利益,对我国国家利益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此应保持高度警惕。

(3)抵御隐蔽行动,最终落脚点在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制度成熟、人民自信。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what是供给侧改革?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

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2.why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

3.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

20 世纪70-80 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滑。

4.供给侧改革how落实?

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4 个“歼灭战”,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 条主线上推进。(1)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2)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3)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4)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5.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经济结构?

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而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

6.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杠杆率?

产能去化意味着企业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户籍制度改革和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

(全)形势与政策复习提纲

第一章: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一、“四个全面”提出的背景 (一)中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突破 1.破除计划经济迷信 2.破除民粹主义迷信 3.破除绝对平均主义怪圈 4.抛弃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 5.拨开“一大二公”的迷雾 6.破除“唯经济中心论” (二)发展之问后的迷茫 1.GDP主义仍然盛行 2.利益集团勾结 3.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现象频出 (三)外部环境日趋激烈 二、“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一)“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

第二阶段: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 第三阶段: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成阶段: 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 第二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阶段:科学发展观 第四阶段:十八大 (1)塑型 ①服务型政府②开放型经济体系③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④创新型的国家⑤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⑥学习型社会 ⑦三型政党⑧新型城镇化

(2)强体 ①产业要强②法治要强 ③文化要强④人才要强 ⑤民生要强⑥平安中国 ⑦宽带中国⑧美丽中国 (3)铸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梦 (四)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背景 1、改革遇到的两大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跨越陷阱的典型代表:日本、韩国) 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2、中国的现状:发展遇到诸多难题 (1)、中国经济社会“高血压”问题 “三高”:经济发展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 (2)、突破利益藩篱问题 (3)、制度天花板问题 (4)、社会流动性问题 (5)、特权问题 (6)、腐败高发易发问题 3、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意义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全面深化改革的文明史。改革就是利益调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的利益来推动中国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地为中国改革“升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有效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小微企业)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重要突破,发挥了以开放促改革的良好成效。 三亮剑:自贸区(上海、广东、天津、福建)、一带一路、亚投行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4)、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形势与政策的笔记重点

形势与政策的笔记重点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主题:形势与政策的笔记(重点) 专题一 一.形势的概念 简言之:形势就是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二.分析形势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分析形势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事物的客观性。 2.时空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对形势的分析,要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3.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分析形势时,要将事物的各个因素(层次、环节)联系起来,并把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研究。 4.本质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分析形势时,要透过各种现象,抓住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主要矛盾、因素或力量。 三.政策的概念 “政者,正也;策者,谋也。”(正,通过管理,使其端正)简言之,政策即管理的谋略。 四.政策的意义 从国家的层面讲:政策是国家治理的纲领、准则、谋略; 从个人的层面讲:政策指人们的行为选择; 从方法论层面讲:政策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主客观层面讲:政策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性作用。 五.形势与政策的关系 区别: 1.形势是客观的,政策是主观的;

2.形势是多样的,政策是有针对性的; 3.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总是滞后于形势。 联系 1.形势是政策制定的依据,政策是形势发展的主观影响; 2.制定出台正确的政策,必须依据对形势的正确分析; 3.形势变了,政策也要随之变化。 专题二 一.十七大召开时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二.对党章的修改 1.将科学发展观写进新党章 2.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进了党章。 3.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 三.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翻两番:从总量到人均; 4.提出“信息化”; 5. 经济建设由“增长”变为“发展”; 四.对改革开放的高度评价,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

形势与政策考试知识点总结

形势与政策 中美关系: 1. 思考题 如何认识冷战后的中美关系 为什么说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如何认识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一国两制制度的基本点是什么 中国对待台湾的基本战略是什么 中美关系发展经历哪些阶段 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哪些 中美关系中存在哪些共同利益 影响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因素有哪些 2.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 3.中国领导对待台湾的战略: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反对台独活动不妥协 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绝不改变 4.中美关系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中美关系的“稳定剂” 安全因素:中美关系的变量 政治因素: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的雷区 5.中美关系特点: 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触及各自的根本利益 共同议题不断增多(70年代反苏联霸权;80年代台湾,人权,西藏,苏联;现今汇率, 气候,能源,人权,台湾,西藏) 最为特殊关系(最大发展和最大发达;东方和西方;债务和债权;出口和进口) 6.中美共同利益: 维护世界和平和繁荣 保持亚太地区的稳定与成长 促进国际投资与贸易发展 防止人类环境恶化 遏制毒品的泛滥等 台湾问题上维持现状 日益成为命运的共同体 平衡关系 7.中美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人权问题上的对抗与对话 “经济型政治”驱动下的中美贸易争端 中国的崛起和地区安全问题

最容易引发直接冲突的台湾问题 战略互相信任 8.影响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因素: 美国的“不统,不独,不战,不和”态度 台独的分裂活动 中国大陆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增强 台湾岛内民众的国家和民族认可 台湾岛内政局 中日关系 1.钓鱼岛战略意义 经济意义: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 政治意义:主权与国家尊严,地区主导权 军事战略意义:中:突破西方封锁岛链,东南沿海防御 日:遏制,威慑中国 2.日本主张钓鱼岛主权的理由 第一,钓鱼岛是无主地,不包含在《马关条约》规定的由清政府割让给日本的澎湖列岛和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范围之内 第二,钓鱼岛不包含在“旧金山和约”第二条规定的日本所放弃的领土之内,而是包含在给条约的第三条规定的作为西南诸岛的一部分被置于美国施政之下,并根据“归还冲绳协定”将施政权“归还”日本的区域内 第三,中国政府没有将钓鱼岛视为台湾的一部分,对“旧金山和约”第三条规定将钓鱼岛置于美国施政区域内从未提出过任何异议 3.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九个依据 第一,先占先得,钓鱼岛从明朝就属于中国版图 (1)在14,15世纪中国人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 (2)明朝政府早已确认钓鱼岛是属于台湾的小岛群 (3)甚至在宋,元时期,钓鱼岛与福建渊源颇深 第二,实际管辖,明清开始中国就对钓鱼岛实施实际管理 (1)在明代钓鱼岛纳入了海防范围 (2)清代使节出海还曾举办过祭海仪式 (3)清朝官员也曾巡视此地并建港造船 第三,《大陆架公约》《波茨坦公告》均佐证了中国主权 (1)中国大陆和钓鱼岛共属同一大陆架 (2)《波茨坦公告》规定钓鱼岛不属于日本领土 (3)就连日本学者也曾承认钓鱼岛属于中国 4.日本在钓鱼岛屡遭事端的原因 第一,事关领土主权 第二,国际因素 美国因素 中国的崛起

形势与政策的四个专题

形势与政策的四个专题 形势与政策的四个专题 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变幻莫测,政策风向也随之变化,这不仅对国家 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下面是形势与政策领域的四个专题,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经济形势与政策 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基础。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需求 增速放缓,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升级;二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传统产业需要不断转型升级。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城镇化等,以推动经济发展和全面改革开放。同时,要促进 产业升级,加快发展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二、教育形势与政策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教 育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新老问题双重困境。新问题主要体现 在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等方面,需要推进多元化和深度改革;老问题

主要体现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方面,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加强了教育投入、完善了教育体制机制。例如提高教师待遇、推进技术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改革高考制度等等。同时,要注重创新教育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环境形势与政策 环境保护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全球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需要加强环境治理和环保意识培育。 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例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等等。同时,要注重加强环境宣教,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引导全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四、社会形势与政策 社会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社会形势面临多重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社会矛盾问题等,需要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

形势与政策重点

形势与政策 1、形势——客观事物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2、政策——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或为完成一定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领导和管理社会的手段。 3、形势与政策的辩证关系 形势既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又是检验政策的客观标准。 政策对形势具有导向作用,是促进形势发展的重要手段。 4、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国情。 科学发展观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2、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2)全面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3)协调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5)统筹兼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统筹发展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

形势与政策考试重点(含解答)

中国梦我的梦 1.重点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路径和保障 2.领会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 3.积极探讨如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答: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确立;保障:实干兴邦,坚持求真务实,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开拓创新。 2、个人梦和中国梦,有内在联系,这就是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中国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所以,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梦想,要在全社会中营造一种氛围,把全民族的梦想和追求凝聚在一起。只有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才能把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逻辑中梦想成真。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3、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中国梦归根结底是全体中国人的梦,也是我们每一名青年学子的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但心中要有梦,更要坚定这个梦,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紧跟党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艰苦奋斗,锤炼出高尚的品格,成为祖国栋梁。青年学生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练好本领,提升道德品格和人文素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和力量。吾辈青年应时刻铭记“少年强则国强”的警言,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1.重点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学生应当如何破解就业难题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3.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 答:1、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的原因:(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440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破解就业难题的方法: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2、略 3、略

形势与政策重点知识讲解

形势与政策重点

国土安全问题 试分析地缘政治环境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我国的安全环境存在着双重性:一方面,相对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我国邻国众多、情况复杂,面临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潜在的威胁。 (1)西方军事强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 在世界军事强国中,美国对我国的安全环境影响最大。从主流看,美中建交后的关系是向前发展的,但是由于政治及战略利益,美国对我国的安全威胁应该是综合的、长期的、带有根本性的。 (2)周边热点地区发对我国的影响 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立场相差甚远,军事对峙的僵局很难打破,朝核问题突出,给我国造成很大压力。 印巴问题:两国存在民族怨恨、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印度大力发展核武器,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对我国的安全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中日关系: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看,日本对我国的安全存在着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3)边界和海洋权益的领土争端尚存 我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印度等国家的领土争端。 我国与日本关于东海大陆架的划分争端、钓鱼岛争端。 我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关于南沙、西沙群岛主权归属和南海海域划分的争端,解决争端的前景尚不明朗。 南海问题上中国的困境与对策 ·南海问题上中国的困境 (1)多方占领:越南是侵占南沙岛礁最多的国家;菲律宾非法将我国海域划入其版图并占领9个岛礁;马来西亚侵占了3个岛礁并将南沙海域划入其版图;印尼和文莱虽没有侵占南沙岛礁,但侵入了我国传统海域。 (2)扩充军备:东南亚争端各国基于海洋战略利益的计量,实施海洋战略,打造强势海军。 (3)联合对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博弈,相互支持,加强与中国对抗与谈判的实力, (4)大国介入:日本和印度加强与东盟的联系,炒作南海问题,使之国际化和复杂化;美国欲通过南海问题防范和制约中国的崛起,加大了对南海地区的军事渗透。 ·南海问题上中国的对策 (1)经济政策:发展对东盟的经济交流合作,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南海,形成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2)外交政策:与有关国家进行双边谈判;发挥国际组织的协调功能;从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方面加强与东盟的关系;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寻求共同利益的增长点。 (3)军事政策: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对其他国家的军事威慑;采取海监、海警巡航等准军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与南海各相关国家展开非传统安全的合作,促进军事互信。 (4)政治策略:加强全国人民的海权意识,保证群众基础;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友好关系。 对中俄土地划分得失的评价 中俄签署了《中俄关于两国边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此协定与《中苏东段国界协定》以及《中俄西段国界协定》一起,标志着四千三百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虽然我方放弃了部分争议领,地图主张缩水,但收回了部分原非实际控制的领土。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清政府签订的领土边界条约,确实是不平等的,但是按照国际法公约那是主权国家的政府行为。这段历史要尊重,我们又要照顾现在,考虑到实际占领原则,考虑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现在这样划界对于中俄两国来说应该是最合乎理性的选择。中俄国界全线划定使中国的北方边境得到稳固,增强了两国的政治互信,为两国的国家环境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

形势与政策考点整理

第二讲两核问题(一)教学要求 通过介绍伊核问题、朝核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各国对伊核问题、朝核问题的态度立场,要求让学生了解伊核问题、朝核问题的实质,理解我国在伊核和朝核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 (二)知识点提示 1.美国和伊朗各自在伊核问题上的立场和动机 2.美国和朝鲜在朝核问题的各自打算 (三)教学内容 1.伊核问题的由来、发展及实质 2.朝核问题的由来、发展及实质 1.美国和伊朗各自在伊核问题上的立场和动机如何? 2.朝鲜为什么坚持拥核? 3.国际核扩散问题为什么屡禁不止? 关于朝鲜核问题,目前演变到这么激烈的程度,朝鲜又发卫星又搞核实验,现在又废除停战协定了,这也是美国战略东移激活的。对于朝鲜核问题,我的观点都在我的博客文章里《解决朝鲜核问题要有新思路》,我的主张是,朝鲜核问题是美国对朝鲜的威胁和封锁引出来的,解铃还须系铃人,美国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第二,中国俄罗斯和美国应该为朝鲜半岛双方,都提供对等的安全保护;第三,在前两项基础上,中国或中俄美一起购买朝鲜的核材料核设施,以安全和经济补偿换取朝鲜的全面配合,这才有可能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第四,现在的制裁根本无助于解决朝鲜核问题,反而会加剧紧张。解决的办法有的是,关键是美国另有打算,它思考的是如何推进美国的大战略,中国在看待朝鲜核问题的时候,也不要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是又一部三国演义。中国周边的问题从朝鲜半岛到日本到台湾到菲律宾越南印度缅甸一直到蒙古,就是我几年前说的C形包围,此起彼伏,背后都是美国那只战略魔术师的手在操弄。中国是食草动物的思维,猛兽都在眼前了还不急不忙,只是会说形势复杂。其实,作为一个大国,是必须要有安全纵深的,绝不会允许身边有另外一个大国的势力渗透,现在连中国内部都被渗透成那个样子,令人痛心。好在中国人民觉醒了。2009年我写《C形包围》的时候,很多人还不相信中国周边的局势会危险成那个样子,一些学者还说我危言耸听,今天,大多数人都不怀疑这一事实了。醒来就好办了,危险程度就降低了。中国人又勇敢又智慧,美国激活了那么多问题,我也要激活更多的中国同胞,一起参与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防备外部威胁,打击内部反华势力的斗争中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世界又乱成一团。和以往一样,俄罗斯和中国的善意劝阻都无济于事,美国、日本及西方的谴责和歇斯底里。迄今为止,朝鲜已经核试验了三次,每次都是这样。世界的劝谕和谴责,除了加速朝鲜核试验的进程以外没起到任何作用。问题何在?难道这个世界失去了最起码的智慧,只会在毫无用处的劝说和谴责中,把朝鲜的核武器逼到弹道导弹上去吗?笔者认为,世界上任何问题的产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因此也是可以解决的,关键是要找准症结。解决朝鲜核问题要有新思路一、世界应公正对待朝鲜,不能继续妖魔化朝鲜这一次的核试验,源于美国和世界主要大国对朝鲜和韩国发射火箭的不同态度,说它是被美国压爆的,一点都不过分。朝鲜发射卫星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强迫其他国家通过谴责和制裁朝鲜的决议;而三周后韩国火箭卫星上天,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却一言不发。为什么韩国可以朝鲜就不可以?这种显然的不公正,是激怒朝鲜的直接原因。朝鲜执意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就是对国际社会这种不公正态度的直接反应。美朝敌对已经超过六十年,双方一直没有放弃互相妖魔化的工作。由于美国事实上掌控着世界舆论的话语权,所以,朝鲜一直被美国塑造成行事怪癖、专制封闭、穷困潦倒、发展核武、威胁日本和韩国的恶棍形象,还一度被列为邪恶轴心。朝鲜为了进行反击,不停地进行导弹试射、核试验等,反过来又被美国用来加强其邪恶形象。如此,美朝在双方的眼里越来越扭曲,而朝鲜在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中也陷于完全孤立。美日韩和一些西方国家对于朝鲜几乎是本能地反感,完全无视朝鲜作为一个合法国家所拥有的基本权利。美国可以进行一场又一场的侵略战争,朝鲜为什么不能进行不造成任何伤害的导弹试验?日本第四颗情报卫星都发射升空了,朝鲜为什么不能发射第一颗试验卫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只要世界还对朝鲜充满敌意,就不能指望朝鲜单方面地回馈善意。历史表明,朝鲜曾经对于金大中时期的阳光政策以及卡特的来访都给予了和善的应答。二、美国和日本停止对朝鲜的军事威胁美国军事打击朝鲜的基本计划有五个,从5026到5030,根据最新情况年年补充完善。朝鲜经济落后,人口稀少,武器装备落后,在国际社会又处于空前孤立的状态,六十年来始终处于枕戈待旦的重压之下。在南联盟、伊拉克、利比亚等一系列与美国作对的小国相继被美国屠戮,被害国领导人家破人亡的现实面前,朝鲜内心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而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不肯将心比心地理解朝鲜的艰难处境,反而威逼或劝说朝鲜放弃发展核武器和导弹计划,而对朝鲜最为关心的生存安全问题却没有一个国家答应负责,这不是缘木求鱼吗?美国当然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的道理,但美国需要让朝鲜停留在敌人的位置上,以有理由拉住日韩,并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实现其围堵中国的全球大战略服务。2010年下半年,美韩出动包括核动力航空母舰在内的20艘军舰、核潜艇以及包括B2、F-22在内的百架飞机及大量陆军,连续进行十次大规模演习,检验空海一体战。2011年,美国战略司令部制定了用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对朝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打击的“作战计划8010-08”,提出运用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B-2隐形轰炸机、B-52战略轰炸机、潜水艇和F-22猛禽隐形战斗机,打击朝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础设施、军事及国家指挥部、战争

形势与政策各专题重点

一、中印关系 1中印关系十分脆弱,双方或国际体系中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双边关系的振荡或倒退; 边界问题、西藏问题、经贸问题、美国因素、巴基斯坦因素 (2)和平解决好、中印洞朗对峙事件:①粉碎了美日拉拢印度的战略图谋;中印洞朗对峙事件,是美日拉拢印度的战略目的,就是要让印度来掣肘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②震慑了东突藏独分裂势力;③维护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④延续了国家和平发展进程;⑤营造了十九大的良好氛围; (3)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印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①蜜月时期1950-1959年②对峙时期1959-1976年③正常化时期1976-2000年④全面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二、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概念 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新型文化伦理形态; 2.建设美丽中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1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的重要内容; 2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3建设美丽中国,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建设美丽中国,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怎样理解“融入”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的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党加强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4.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好主体功能区,合理开发布局,做好顶层设计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做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法律建设、评价体系、目标体系、考管制度和生态补偿的财政支持和市场调节,生态意识教育和公众参与;;

形势与政策知识点

形势与政策知识点 形势与政策知识点 引言 形势与政策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了解和掌握形势与政 策的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 讨形势与政策的关键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形势与政策的概念 形势与政策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形势指的是社会、经济、政治等 方面的现状以及将来发展的趋势。而政策则是指政府或组织为了应对 形势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规划。形势与政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 互影响的关系。 二、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 了解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使个人或组织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形势与政策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把握时代脉 搏和趋势,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减少风险和损失。

三、形势与政策的基本原则 1. 科学性:形势评估和政策制定都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通过系统、客观、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来得出结论。 2. 可操作性:政策应当具备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实际情况,能够付诸实施。 3. 灵活性:形势和政策都是动态变化的,需要具备灵活性以及对应变化的适应能力。 四、形势与政策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 政府发布的相关报告和文件:政府会定期发布形势评估报告和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对于了解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非常有帮助。 2. 学术研究和专家解读:了解专家学者对形势与政策的研究成果和解读,可以获得权威和深入的见解。 3. 多方面信息搜集和分析:汇集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可以获得全景和多维度的认知。

五、形势与政策的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形势与政策的具体应用和实践。以中 国近年来发展的形势与政策为例,可以看到政策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 六、形势与政策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 全球化、科技发展等因素给形势与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结 形势与政策是当今社会中的重要领域,了解和掌握其知识对于个人和 组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形势与政策概念、重要性、原则、研 究方法和案例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形势 与政策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也需要我们保持敏锐的观察和学习态度。形 势与政策的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制定合适的发展 策略。形势与政策既关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个人和组 织的生存和发展。在日益复杂和不稳定的全球环境中,了解形势与政 策成为了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探讨 形势与政策的应用,发展趋势和挑战。 四、形势与政策的应用

形势与政策的笔记(重点)

主题:形势与政策的笔记(重点) 专题一 一.形势的概念 简言之:形势就是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二.分析形势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分析形势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事物的客观性。 2.时空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对形势的分析,要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3。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分析形势时,要将事物的各个因素(层次、环节)联系起来,并把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研究。 4。本质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分析形势时,要透过各种现象,抓住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主要矛盾、因素或力量。 三.政策的概念 “政者,正也;策者,谋也.”(正,通过管理,使其端正)简言之,政策即管理的谋略。 四.政策的意义 从国家的层面讲:政策是国家治理的纲领、准则、谋略; 从个人的层面讲:政策指人们的行为选择; 从方法论层面讲:政策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主客观层面讲:政策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性作用。 五.形势与政策的关系 区别: 1。形势是客观的,政策是主观的; 2。形势是多样的,政策是有针对性的;

3。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总是滞后于形势. 联系 1。形势是政策制定的依据,政策是形势发展的主观影响; 2.制定出台正确的政策,必须依据对形势的正确分析; 3.形势变了,政策也要随之变化。 专题二 一.十七大召开时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 二.对党章的修改 1。将科学发展观写进新党章 2。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进了党章。 3。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 三.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翻两番:从总量到人均; 4.提出“信息化"; 5。经济建设由“增长”变为“发展”; 四.对改革开放的高度评价,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 评价:

《形势与政策》专题资料

【政治】《形势与政策》专题资料 《形势与政策》专题资料 1.十六届六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路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备的先决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和谐,就是通过调和的办法解决因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而产生的矛盾,求得均衡。就社会而言,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不外乎斗争革命、调和改良两种方式。至于采取什么方法,则取决于矛盾的性质。 和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谐首先是一个整体的范畴。和谐除了具有因素和要素量上的差异外,还有质的对立或区别。社会制度不同,和谐的内涵也有所差别。和谐不能取消事物的矛盾斗争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它所体现的是事物对立的统一,差异中的一致。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是符合哲学所说的“矛盾同一性原理”的。同一性即“统一”、“一致”,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事物的稳定、和谐状态。矛盾同一性为事物的发展提供条件,使矛盾的各方在统一的整体中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并壮大和发展自己,并且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矛盾的同一性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稳定、有序。分析题 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共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

形势与政策2022春简要概括三个专题所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2022春简要概括三个专题所学内容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国家应对的政策有了更深刻、 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形势 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 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使命。这门课程通过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有利于我们正确掌握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给我们讲课的王老师,在课堂上思维灵巧,素材多样,风趣风趣,滔滔不绝。我们不 仅享用着科学知识的底蕴所增添得无穷欢乐,更被其无穷的演讲魅力所深深陶醉。 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 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 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诚、勤、信、行”的优秀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 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 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做为大学生的我们,岂可搞那四角的书柜?丢 出陈旧观念,亲吻外面精彩的世界,才就是我们必须搞的。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在 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 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 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步入21世纪的中国正遭遇着难得的机遇和非常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遭遇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直面我国遭遇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 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备关键性的现实价值与深刻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 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要说道,学校开办《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这对提升大学生综合 素质、宽广大学生胸怀视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责任感和大局观都具备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这门课程协助我更深刻地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弄清楚我们与世界的差距, 以及我自身存有的严重不足,并使我在思想上迈出了一大步。

2020形势与政策六个专题

2020形势与政策六个专题 《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 摘要: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上层建筑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靠创新驱动。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往往首先由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由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从科技创新到生产方式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较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但在上层建筑领域,从思想文化到体制机制,却还有许多方面禁锢束缚着创新驱动力的发挥。本文将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1创新驱动的历史借鉴 人类的文明历史,主要从东方开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同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古希腊,则更具文明创新的特征。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唯物论、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伊璧鸠鲁的无神论、梭伦的政治改革和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等等,无不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化、教育、伦理和政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些成就并不完全是希腊人的发明,却体现了希腊人的创新。

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开始发展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改变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封建观念和制度, 在科教哲文等方面表现了许多创新理念。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哥白尼、伽利略、培根、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莫尔、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 犹如灿烂群星,照亮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上空,从思想上动摇了封 建统治的根基。 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一个继文艺复兴后第二次思想大解 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以 瓦特蒸汽机发明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障碍。面对“万马齐喑”的封建禁锢,不仅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 哥德、席勒、笛福等文学家,还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加图等经 济学家,边沁等法学家、伦理学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造 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 启蒙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促进了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创新,激发了18世纪到19世纪欧、美、日、俄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 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 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语)。启蒙运动还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 思主义三大来源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等均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 运动也促进了美国的独立,杰斐逊就是根据启蒙运动的理念起草了《独立宣言》,并激励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人类进入20世纪,一场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创新 推动的原子能、无线电、电子信息、航天航空以及新材料、生物工 程等方面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 术的发明和应用普及,更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 方式等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成 份的融合,正以浩荡之势,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及组织 结构的不断创新。 2非技术创新驱动的中外对比

形势与政策下重点

《形势与政策》复习重点 重要章节 第一讲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 第二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 第四讲全面理解我国经济新常态 第五讲“一带一路”绘就发展新蓝图 第六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一讲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 第十二讲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1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 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 2、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开关和目的: 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4、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①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 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 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 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②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 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③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 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服务体

系、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 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改革收 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 序。 ⑤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 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⑥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 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6、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决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 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论断。 7、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8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②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③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9、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P10 (三)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激发文化活力和创造力的必由之路。《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