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及背景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及背景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及背景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和政治基础

徐鹏宇知行1501班

●简述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924年在共产国际(还有美国)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但他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原因

从国民党方面:其一,此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名存实亡,中华民国的大权握在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等大军阀手上,全国各地军阀混战。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深感国民党的改组十分必要,想要为国内浑浑噩噩的革命形势注入一支新鲜血液;其二,此时孙中山已被迫从南京(张勋炮轰总统府)撤离前往广州,需要大量经费准备新的革命,而美国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态度让孙中山十分失望,于是孙中山转而向俄国和共产国际寻求支持和帮助。其三,自从俄国十月革命,共产党人掌握了政权之后,俄国废除了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一点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包括孙中山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好感。

从共产党方面:其一,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其二,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根据地,它的领导人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其三,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其四,共产国际对此有着推动作用。

●政治基础

其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是由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组成的民主政党,可以互相欣赏,互相理解。其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意识到了反帝反封建的重要性,并在这一方面产生了共识。其三,新三民主义即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的核心,国共两党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政党的重要追求。

第一次国共合作教案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基本史实; 2.通过运用史料来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孙中山为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到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的永不灭的丰功伟绩。 重点: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基本史实。 难点: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新民主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黄埔军校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军校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段历史。 【新课讲授】 一、时代背景 (展示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在各派军阀中,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实力最强。他们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与1920年的直皖之战和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控制了中央政权。1923年3月,他们……再次挑起军阀混战。到1924年,参加混战的兵力达45万人,战火燃遍了全国大部分省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107~108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

教师设问: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处于什么状态?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中国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致使中国经济萧条、生灵涂炭。) 教师讲述:当时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统治下,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国家四分五裂,政治及其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大家想想,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而列强与军阀这两大敌人的联合力量十分强大的。这个艰巨的任务由谁来完成,又怎样完成呢?请同学们稍作回忆:在中国近代史上,已经有哪几个阶级起来革命,他们采取了哪些方式,结果如何? 二、国共合作的实现的原因 1.小组探讨: 结合所学知识及下列材料,思考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议俄为师,断无成就。”——孙文 材料二: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 ——中共三大宣言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明确:两党合作的原因:统一力量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的准备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生: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四、国共合作的实现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三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 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c11784140.html,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三节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的努力: (1)西湖会议: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中共三大(识记1)(按选择理解) 1923年6月,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内容: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中共三大正确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国民党方面: 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政府、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3年元旦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表明他实现了从依靠地方军阀到依靠广大民众的转变。1月26日,孙中山同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孙中山还吸收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3.国民党一大(识记2)及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形式(领会1)(按简答题理解) ●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 以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灵魂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2)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统一战线的形式(党内合作的形式):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

谈第一次国共合作

谈第一次国共合作 无疑,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在当时这种政治结合的方式,真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最终没能经得住考验,两次合作,成果显著,然而最终都以破裂告终,在这里我们来谈谈第一次合作。 首先,国民党在当时是中国第一大党,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具有革命精神的政党,经过早期的同盟会以及中华革命党人的不断实践,可以说国民党已经有“资格”、有能力来引导中国的变革。然而,尽管这个政党最有影响力,又是“元老”,但其内部成分却极其复杂,它的成员有早期革命党人,有立宪派人物,甚至掺杂有华侨以及一些社会激进分子,这样的人只不过是政治投机者,何谈革命,何谈救国?从阶级性质来看,它代表的是地主买办和大资产阶级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这些人,都与帝国主义以及腐朽的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阶级构成,也是导致后来其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人员散漫,政治思想及其保守,它也就无法单独主导中国革命!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一个毫无治党治国经验,但是它充满激情充满战斗力,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政党,它思想先进,党员积极活跃,革命思想彻底,又有共产国际的帮助,所以这样一支新兴的政党注定将来能主导中国未来的航向。但同时它又经验不足,人员少,其影响力远不如国民党。所以要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必须选择与当时的国民党合作,这也是一次学习经验,壮大自己的机会。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开展各地的工人运动,以此逐渐壮大无产阶级,使社会各界认识看到无产阶级是一直具有强大潜在力量的阶级。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而当时的孙中山,可以说他开展的一切革命活动,都是在依赖各地军阀的支持,尽管有自己的政党,却没有属于国民党自己的军队。而且面对国民党内部党派林立,人事散漫,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迫切需要进行改组,需要进行一次“大换血”。此时在各地开展的工人运动,使孙中山开始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如此,国共双方都有进行合作的意愿,在双方多次商榷以及共产国际的帮助之下,国共第一次合作将要开始了。 由于反帝反封建是当时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以此为基础国共两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关于其合作方式,相信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合作是所谓的“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种方式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

国共首次合作时期报刊

国共首次合作时期报刊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和一次合作实现后,革命和进步报刊再次蓬勃发展。首先,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空前活跃,到北伐前夕,分布全国14个省市的国民党报刊计有66家(北京和广东未计入),其中相当一批是用国民党机关报名义出版实际由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人主持编务。主要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机关报《政治周报》(广州),毛泽东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身份负责筹办和主编;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出版的武汉《楚光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从经理、总编辑至编辑工作人员全系共产党人;上海《新建设》,恽代英主编;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部有不少共产党人参与工作。其次,工、农、学、兵、妇各界群众团体纷纷出版的报刊有:《中国工人》等工报刊10余种;《中国农民》等农民报刊30余种;《中国学生》等学生报刊50余种;《中国妇女》等妇女报刊18种。此外,还出有进步文化刊物,如北京的《语丝》、《莽原》、《猛进》和上海的《洪水》等。总计至少150种以上。这些报刊在五卅运动、省港罢工、北伐战争中,在宣传上结成广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为推进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作出了贡献。(张之华) 《创造》 中国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的毓机关刊物。1922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初名《创造季刊》,创造社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等主办,泰东书局出版发行。以刊发文学创作和译著为主,亦发表文艺评论。1924年2月出版第三卷2期后停刊,共出6期。1923年5月13日出版综合性文化刊物《创造周报》,刊登政论、文艺评论、散文、杂感和文学作品,主持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1924年5月中旬出版52期后停刊。该刊初期发行3000份,很快增至6000份,并一再增印,深受欢迎。1923年7月21日在上海《中华新报》上出版文学副刊《创造日》,共出100期。郭沫若执笔写《〈创造日〉停刊布告》称:"凤凰虽已化成灰,凤凰不曾死。秋菊虽已凋残尽,花已成种子",坚信创造的精神永在。1927 年3月创造社将这百期编为《创造日汇刊》,由光华书局出版发行。1926年3月16日出版《创造月刊》,大32开本杂志,郭沫若等联名发表《创造周报复活宣言》,1929年1月10日出版第二卷6期后停刊,共出18期。(张之华) 《努力周报》 中国现代政治评论刊物。1922年5月7日创刊于北京。由胡适等自由派知识分子发起创办。胡适任主编,高一涵曾任代主编。主要撰稿人有丁文江、陶孟和、罗家伦、张慰慈等。胡适在创刊号和第4号撰写的《努力歌》、《后努力歌》,为刊物定下了鼓吹"好政府主义"的改良基调。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阶级力量的一次大组合。它对革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我们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6月发表的《对于时局的主张》和“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开始提出联合国民党的问题。8月,李大钊、陈独秀等先后同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会晤,商谈国共合作的问题。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问题。根据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应当同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进行民主革命的理论,为了推翻强大的敌人的统治,必须团结一切愿意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组织广泛地革命统一战线;同时,也由于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用国民党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可以吸收更为广大的群众参加民主革命,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发展,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壮大。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确定,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桂林会晤孙中山,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等问题。1922年初,马林向中共中央提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的建议。孙中山在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成员达林的谈话中,也表示了他同共产党合作的方式应是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共产国际积极疏通国共两党的关系,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提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同国民党合作的具体形式问题。共产国际根据马林的汇报作出指示,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起初,大多数人都反对加入国民党,可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与会的人,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形式问题的重大决策。会后不久,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蔡和森、张国焘等先后加入国民党。1923年1月和5月,共产国际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和《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正确地指出“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实现工农联盟,“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大会讨论时,多数代表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等怀疑国共合作的“左”观点,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经过热烈争论,大会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大会选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谭平山、罗章龙等9人为中央委员、陈独秀为委员长。中共“三大”确定的以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推动了孙中山国民党的改组,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为迎接国民革命的到来作了必要的准备。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从1922年9月起开始改组国民党。经历了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深感“本党分子此刻过于复杂,党内的人格太不齐”,“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本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欢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帮助进行国民党改组的工作。 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改进国民党会议,商讨改组国民党问题,指定丁惟汾、陈独秀等9人为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的实现 中共三大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会议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 【同步练习题】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 A.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B.民主科学思想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科学社会主义 2.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马克斯主义》D.《再论问题与主义》 3.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4.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在 A.上海 B.北京c.广州D.长沙 5.对北方共产主义小组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c.吴廷康D.董必武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党成立后的中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背景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2)第二次国共合作: 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过程: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的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他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中共的任务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会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共来领导。这个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们于1936年12月12日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一致抗日。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第二天,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后中国改变军队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22日,国名当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但后来,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破坏了统一战线。 1. 历史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当时国民党是声势虽大但如一盘散沙。 孙中山革命数十年,成果被别人轻而易举占有。屡战屡败的苦果,使孙中山在这些日子 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失望了。 ”使孙中山陷于一筹莫展的绝望之中。面对当时的形势,孙中山决心两手抓,一方面宣传党党德开训练党员重树国民党形象,既着手改组工作另一方面又积极寻求帮助,通过苏俄的帮助, 借助共产党的新生力量,并从思想上、组织上对国民党进行了全面改组。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当时蒋介石剿共剿得正酣,国共积怨矛盾冲突重重,政治分歧也很大,国共两党内部对再次合作分歧很大,认识不一。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深入和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在全国一片抗日呼声中蒋介石不得不放下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重新考虑国共合作的向题。西安事是国民党内部矛盾的一个表现,直接 促使国共合作的是共产党的努力和日寇的入侵直接威胁国民党集团的利益。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生是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种形势下面临的的历史任务是有关系的; (2)理解合作的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需要合作的原因; (3)明白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在合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懂得宏观把握 2请同学们观看图片 问:同学们看过书了,知道此图代表的是那次事件呢?这次事件是怎么回事呢?或者说他的 背景是什么呢? 3总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四大原因 ?一、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面临的历史任务 ?二、国共两党对合作的需求 ?三、孙中山的作用 ?四、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4第一次国共合作 ?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 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 ?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5原因一分析 ?请学生大声朗读“国内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一段 ?请学生先试着自己整理下本段的关键内容,提问: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是什么?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又是什么? 6原因一 ?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让我们具体来分析下吧 7/1)列强操纵 ?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他们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并联合起来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在其策动下的军阀混战规模越来越大,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且残暴。“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国共合作

国共合作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合作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合作原因 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2、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国民党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合作方式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合作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 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原因讲稿

分别分析一下三大阵营促进国共合作的动机。之所以要分析动机,因为隐患、祸根都是最初埋下的了。 首先分析一下国民党: 1、借苏维埃之手整顿党内风纪 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三方面问题的折磨:外国帝国主义、党内纷争和国内冲突。他发现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辉煌成就倍加令人鼓舞,苏维埃的友好示意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也教人欢欣振奋。正如他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党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孙中山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窳败、组织松散及思想灌输不力。孙中山急于采取苏维埃的成功模式来改组国民党,并且为其国民革命寻求苏维埃的援助。 2、反对帝国主义&军阀 各种叛乱,例如陈炯明军事政变,南方督军公开阻挠。同时西方支持军阀,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曾经贷款给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英国公使向袁世凯提供军火,阻挠孙中山、黄兴在香港登岸。 3、孙中山的理想主义 孙中山希望将中共包含的劳工、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注入国民党。并且认为两党都有着反帝反军阀的共同目标。他认为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有权参加其国民革命。当然,孙也认为这样可以拉近和苏维埃的关系,从而削弱苏维埃对于军阀的支持。 苏维埃的动机: 1、借国民党之手发展中共影响力 1922.8.12共产国际派遣了越飞来中国,精心策划『苏维埃—国民党—共产党』合作的基础。1923.1.12,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并参加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派遣经验丰富的外交家鲍罗廷来中国,帮助孙改组国民党;另外,派遣格林来帮助训练一支党的军队。同年蒋介石前往苏维埃学习军事体制思想、纪律方法,三个月后回国负责创办黄埔军校。 2、为了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内部瓦解国民党) 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共产党的动机: 苏维埃大佬叫我这么干TAT 中共真的不太想这么干,因为: 1、担心国民党腐化共产党 陈独秀勉强地接受了这个命令,因为他担心国民党会对中国共产党中的工人农民党员产生腐化影响。陈评论道:『只不过是因为第三国际的压力,中国共产党才勉强承认在国民党内开展活动的必要性。』 2、党派分散,难以团结 共产党员是以个人而不是以集体名义加入国民党,并同意接受国民党领导者的命令。在公开场合,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和中心力量。——这个问题不大,不是以组织的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嗯。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关键词: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一大三大政策孙中山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之后,“革命党名义取消,中华民国即为官僚武人所摧残”,“名虽为民国,实为官僚国,革命目的未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孙中山继续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但中国革命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尤其是第二次护法斗争的失败,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遭受了一次最痛心的失败。通过这次事件,孙中山深切认识到不能“单独倚靠兵力”,而要依靠党的力量。但当时的国民党,党员构成“非常复杂”,“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国民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组织纪律,无一不存在严重缺陷。孙中山痛感这个当有彻底改造之必要。 在孙中山的奋斗历史中,曾多次向帝国主义国家呼吁援助,而其结果总是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军阀反对他。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和列宁与苏俄政府开始函电来往。从1919年起,开始同共产国际和苏俄方面的有关人士接触,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魏金斯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少共国际代表达林,先后与孙中山举行会晤,建议他加强同苏俄的联系,并同中国共产党结成民主联合战线。孙中山从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的进一步了解和过去一再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冷遇与破坏的痛苦教训中,深切感到只有列宁和他领导的苏维埃俄国才是真正帮助中国革命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这时,孙中山也已经看到了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并在他处境艰难之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给予有力支持。1922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遭到陈炯明袭击时,中国共产党发表了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赞扬国民党在中国现存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提出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申明“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 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 的主张。这时中国共产党所确定的同国民党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有三部分:第一,是中共确定国共合作方针的过程;第二,是国共合作的实现;第三,是黄埔军校的建立。 一、“中国共产党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两个问题: 1.国共合作方针确定的背景。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混战的加剧,20世纪20年代初,欧美列强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远东又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进一步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中国人民都感受到来自列强的巨大压力,反帝情绪普遍高涨。在列强操纵下,军阀割据、混战现象愈演愈烈,卷入内战的军队愈来愈多,1924年达到345万人。军队激增,人民负担难以承受,生命财产没有保障。一场改变现状的大革命,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第二,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庞大,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比较少,要想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最可靠的同盟军——广大的农民,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即《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文中分析了中国的政治情况,认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提出了“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7月,中共召开“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但没有解决同国民党合作的形式问题。8月,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来中国,带来共产国际的意见,要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民主联合阵线。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国共合作问题。开始,多数反对加入国民党。张国焘认为那样会混淆阶级阵线,影响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陈独秀则表示,如果这是共产国际不可改变的决定,可以服从,但必须向国民党提出一定的条件,如根据民主主义的原则改组国民党等,中共党员才能加入国民党。经过激烈的争论和马林的说服,会议最后同意了共产国际的意见,并采纳了陈独秀提出的基本原则。会后,陈独秀、李大钊和马林一起拜访孙

第一次国共合作

题目: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失败原因简析姓名:李江 学号:201232010109 年级:历史1201班

第一次国共合作 提要: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 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国共合作对中国当时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为什么最终走向了破裂,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分析。 关键词:不同利益需求国共合作分裂原因 国共合作的原因简析 要想得出为什么国共合作最终走向破灭,我们首先还得从国共合作的原因出发。明白了这两个不同的党派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找到了一个利益切合点走道儿一起,当现实的条件或者这种利益切合的力量不足以维系各自对利益的追求时,那么合作就只有走向破灭了。国共合作的主体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牵线人是共产国际;所以我们就将从这三面来分析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对于共产国际,长久以来我们提到他都会想到其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的确,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建立了共产党,也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但是他的作为都是有他的显示的目的追求的。苏联建立的当时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他面对的国际形势是他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共产国际极力的促成国共合作,是他继承了列林关于殖民地的理论,列林认为:“由于要对世界帝国主义进行漫长而持久的斗争,所以应该把东方各国的一切革命因素动员起来”,通过联合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加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宗主国革命力量的共同 行动实现与帝国主义的抗争。中国当时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收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我们这样的国家是在苏联团结的范围之内的,当然他也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从自身的安全上讲,苏联当时支持中国和朝鲜半岛等半殖民地第国家,为的就是使我们成为他的一个战争缓冲地带。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的日本大力扩张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势力,这对于苏联来说,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所以他需要支持中国。 既然苏联想支持中国,那么当时中国正处于北京政府时期,最大,最有实力的一个政党是国民党。那么为什么苏联他不选择直接支持国民党,而要支持国共合作,以这样的形式来支持中国,达到自己国家安全的目的呢。当然这还得追溯的政党的性质上来,国民党之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使得彼此在纲领上有诸多的分歧。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支持先建立的一个政党,不管是在党纲还是当的追求上都更合苏联的口味。所以他就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这样的一个跳板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国民党方面来说,他也是基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内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到桂林与孙中山会面并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孙中山却表示,尽管他对苏俄的革命经验非常感兴趣,但是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模仿苏联对中国的政治生活却毫无用处,婉言拒绝了马林关 于国共合作的建议。陈炯明叛变革命之后,尽管孙中山当时还没有改变对共产党

(河北专版)2019版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五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2年模拟题组)模拟试题

主题五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2年模拟题组 一、选择题 1. (2018河北唐山路北一模,13)“孙中山愿意接受共产党员的原因很多。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感到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有权参加国民革命。实际上,他想利用共产党与工农的联系和苏维埃的援助来改组国民党。”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C.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D.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2. (2018河北张家口宣化一模,13)1933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决定“八一” 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命令中指出:“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发生了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党领导的南昌暴动,这一暴动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开始,是英勇的工农红军的来源。” “这一暴动”()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 (2018河北唐山路南二模,15)“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这一理论的实践起点是() A.黄埔军校建立 B.中共“一大”召开

C.发动南昌起义 D.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4. (2018 河北石家庄裕华区一模,15)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 件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 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材料所述思想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 祖国大陆基本解放 B.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5. (2018 河北唐山古冶二模,15) 鲁迅1933 年写的《天上地下》一文中转引五月十日《申报》南昌专电: “日内除飞机往匪区轰炸外,无战事,三四两队,七日晨迄申,更番成队飞宜黄以西崇仁以南掷百二十榜弹两三百枚, 凡匪足资屏蔽处炸毁几平, 使匪无从休养。”专电所述事件是( ) A. 日军轰炸敌后抗日根据地 B .中国军队轰炸日占区 C?国民政府军“围剿”中央根据地 D. 国共合作抗击日本侵略 6. (2017 河北沧州二模,12) 一本书中写道: “国共分裂后, 斯大林向中国共产党发来了举行 武装暴动的指令。中央政治局遵循共产国际在城市中发动暴动的策略,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武装暴动相继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左”倾错误 B?中国共产党执行共产国际的策略 C. 国民党反动势力强大 D. 中国革命形势错综复杂 7. (2017 河北秦皇岛海港一模,11) 近代,上海《申报》曾登载了一则新闻: “东路总司令部 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但我军布置周密, 不致漏网。”这则新闻可以间接佐证( ) A. 挺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开始 B?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C .九一八事变, 抗日战争开始 D.渡江战役,蒋家王朝覆灭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其核心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演变成排满兴汉→反满贵族→明确反帝斗争。[2] 民权主义: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民生主义:“中国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更新解释了“平均地权”,提出了新的方针。“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即“耕者有其田”,明确反对封建剥削。“节制资本”,“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

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 总之,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这表明对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反对帝国主义”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使它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尽管它斗争的彻底性、革命最终目标、指导思想同阶级不同,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还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党政治启示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党政治启示 [摘要]在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中国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由于革命的需要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进行第一次合作,使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一次合作对于中国的政党合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从国共第一次合作在党务合作、军事合作、政权合作、群众合作等方面的成功,可以得出结论:一是抱有共同目标的政党史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党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二是中国政党合作采用非竞争性的形式,有利于凝聚革命力量,提高战斗力。 [关键词]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之处;意义与作用;非竞争性形式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根据国情和革命需要,决定联合起来一直对抗敌人,挽救国家。共产主义的帮助和推动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新三民主义为共同政治纲领、“党内合作”为形式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出现叛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尽管如此,这次合作对当时的中国革命和两党的发展还是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并且对当代的政党合作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之处 (一)党务合作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根据当时革命的状况和两党自身的现实情况,经过商量和讨论,达成一致的意见,在组织、宣传和纪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具体有如下表现:一是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先后就《中国国民党宣言案》、《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等11个进行讨论,确定了新三民主义为共同政治纲领以及实现这个纲领制定的纪律,以“党内合作”为两党合作的方式,大会正式其确定了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同时保留共产党党籍。二是中国共产党在三大后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民主革命的联盟,共产党员与国民党员一同参与会议、起草党纲和总章等活动中,推动国民党改组的顺利完成。三是国共合作后,开展了发展两党组织的工作。如国民党在上海、汉口、哈尔滨、四川等地设立特别区、执行部,而中国共产党员参加了国民党,在工农群众中进行组织和宣传工作,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的队伍和影响,中国共产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四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1923年3月1日开展反对段祺瑞召开善后会议的斗争,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革命主张,有力推动了国共领导国民革命的发展。国共两党共同展开的这些工作对中国两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中国革命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军事合作 国共两党在军事方面的合作有如下表现:一是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中国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