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作法

一、近代德国的工业化概况

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由于封建割据与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就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与对国外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具体来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30年代,德国纺织业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1846年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纺织厂约有313家,其中萨克森的开姆尼兹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19世纪中期,为应对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工业方面的冲击,德国制造业发展重点开始转移,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逐步转向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重工业,其主要特点就是以铁路建设带动其她工业发展,从而使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与日本在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与信息技术等方面迅猛发展,德国仍然局限于机床、汽车、照相机等传统工业。为了缩小与日、美等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德国加大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实施快速赶超战略。1990—1994年,德国经济、科技、邮电三大部门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825%,有效提升德国信息技术实力。早在16年前即1999年年底,

德国就有因特网用户1950万。1/4以上的人拥有个人电脑,1/10的人能够使用因特网。到2001年,德国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在欧洲遥遥领先。欧盟10个重点高科技地区中,有6个在德国;

第三阶段,为了应对东欧与亚洲国家廉价产品的挑战,德国再次调整发展策略,着手改进生产工艺,注重利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率与保护环境。为此,德国投资4、5亿德国马克(约合3、2亿美元),实施为期五年的“生产2000”计划,其核心内容就是“清洁制造、确保就业、提高竞争力”。该计划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德国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阶段,从21世纪至今。德国就是一个工业化高度发达而自然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资源消耗量大,自身能源与资源不足问题日渐突出,制约其工业、经济向前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频发,德国工业开始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将重点放在新能源发展领域与可再生能源领域,主要包括有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与太阳能等。2013年,德国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化,开启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二、德国的主要工业部门

(一)汽车行业

德国就是老牌汽车工业大国,她们有汽车业的“三驾马车”--奔驰,宝马与奥迪。德国汽车一直以来就品质不错,做工优良,外观具有典型的日尔曼特点,科技创新不停的推动着汽车行业的向前发展,德国一度成为欧洲的汽车大国。

(二)机械工程制造

在制造业产量方面,机械工程行业仅排在德国强大的汽车行业之后。总体来瞧,这两个结构上各自独立、但却互相联系的行业代表着德国工业经济的双子引擎。

无论怎样强调德国的机械工程行业的在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性都就是不足为过的。在德国的就业问题上,该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比其它任何制造业都要多,有873,000人从事机械设备制造。这比德国电子工程行业与电子行业的就业总人数还要多。

为什么德国的机械设备制造商们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其中一个答案可以从弗劳恩霍夫系统及创新研究所去年11月公布的研究报告中找到。这所座落于卡尔斯鲁厄市的机构在阐述研究成果时提到:“德国的机械工程行业之所以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原因在于它有能力根据客户的需求研发特别定制的生产设施,并能满足质量、精密度与灵活度的最高要求。”该机构还发现该行业德国公司在客户需求至上方面显示了非同寻常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也用来培育不懈创新的文化。

(三)机床生产技术

德国工业标准

看看我这个单子里你需要哪个,给我个列 表。 国外标准\德国工业标准[DIN] (0 folders, 886 files, 452.57 MB, 452.57 MB in total.) CONE.pdf 2.54 MB DIN 2512.2513.2514.2519.2526.2559.pdf 112.19 KB DIN 2565~2569.pdf 153.43 KB DIN-A.PDF 1.80 MB DIN1.pdf 306.89 KB DIN10002.pdf 1.26 MB DIN10029.pdf 1.61 MB DIN1013.pdf 105.01 KB DIN1014.pdf 55.50 KB DIN10163.pdf 734.20 KB DIN1017.pdf 507.53 KB DIN1018.pdf 208.56 KB DIN1019.pdf 246.86 KB DIN1022.pdf 113.39 KB DIN1024.pdf 73.95 KB DIN1025.pdf 1.30 MB DIN1025B.pdf 1.17 MB DIN1026.pdf 232.76 KB DIN1026n.pdf 217.89 KB DIN1027.pdf 244.46 KB DIN1028.pdf 420.52 KB DIN1028B.pdf 730.30 KB DIN1029.pdf 440.03 KB DIN1029B.pdf 332.50 KB DIN103.pdf 725.27 KB DIN1142.pdf 70.87 KB DIN116.pdf 181.58 KB DIN1219.pdf 0.97 MB DIN125.pdf 816.72 KB DIN126.pdf 40.50 KB DIN127.pdf 226.93 KB DIN127B.pdf 171.95 KB DIN128.pdf 119.49 KB DIN1282.pdf 70.77 KB DIN1283.pdf 58.59 KB DIN13.pdf 83.41 KB DIN133.pdf 75.70 KB DIN1353.pdf 196.94 KB DIN137.pdf 201.57 KB DIN138.pdf 467.09 KB DIN13B.pdf 5.77 MB DIN13C.pdf 7.49 MB DIN14.pdf 422.23 KB DIN1410.pdf 151.47 KB DIN1433.pdf 299.97 KB DIN1434.pdf 293.25 KB DIN1435.pdf 313.79 KB DIN1435B.pdf 180.93 KB DIN1436.pdf 304.03 KB DIN1440.pdf 75.97 KB DIN1441.pdf 63.12 KB DIN1441B.pdf 52.18 KB DIN1444.pdf 346.87 KB DIN1445.pdf 174.52 KB DIN1448.pdf 138.78 KB DIN1471.pdf 250.79 KB DIN1473.pdf 86.21 KB DIN1476.pdf 306.71 KB DIN1478.pdf 154.80 KB DIN1479.pdf 107.71 KB DIN1481.pdf 373.50 KB DIN1498.pdf 212.96 KB DIN1499.pdf 282.28 KB

德国物流发展的历程

德国物流发展的历程 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成熟,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竞争的需求迫使企业不得不拓宽视野,寻求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的渠道。主要途径体现在供应链的全过程中,即从原材料供应到成品的配送再到消费者使用的整个过程。这就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这种生产和配送的集中使得欧洲物流市场的瓜分进程加快。在这一进程甲,德国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欧洲物流业发展的领头羊和进军东欧的大门。 由于我国的物流资源过于分散、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低。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起点、水平低,缺乏规模经济,彼此之间恶性竞争,这时候需要通过横向并购、合资的方式,整合零小规模的行业特征,造就行业领导者,实现物流市场经营的规模经济效应。我们今天看到的物流巨头,像德国邮政、丹莎货运、敦豪速递、瑞士德迅集团(K&N)和荷兰TPG集团都是当年并购大潮的主力军。因此,向主力军中的佼佼者学习,可以使我们有效学习别人长处,利用外部机会,克服自身弱势,去创造新的奇迹。 德国的物流,其最根本的一种理念就是为用户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以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在欧洲之门APL货运仓储中心,不仅为货代公司和生产企业提供专业仓储服务,还为生产企业提供货物分拣、重新包装和贴标签等增值服务项目。如在每年圣诞节来临之际,为客户提供圣诞节礼物的配送等。德国物流业的发展同发展中国家一样有着漫长的过程。在统一以前,东、西德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要明显强于东部。出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铁路和公路等交通主干线也多是沿南北方向布置,东西方向的联系较弱,而各城市的结点作用突出,因此货物的集散地也主要沿东西部主要结点城市分布。 两德刚统一时,为了平衡政治与经济利益,新政府在有意加强东西部交通联系的同时,更意识到迅速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物流集散地是激活整个国家物资运转和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德国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大力发展高速公路、修建机场和港口,而是重点规划和发展物流园区(GVZ),这是因为看到了它对整个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成熟,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竞争的需求迫使企业不得不拓宽视野,寻求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的渠道。主要途径体现在供应链的全过程中,即从原材料供应到成品的配送再到消费者使用的整个过程。这就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这种生产和配送的集中使得欧洲物流市场的瓜分进程加快。在这一进程甲,德国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欧洲物流业发展的领头羊和进军东欧的大门。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尤其是统一后的联邦政府,在推动德国物流业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物流企业以最大可能的支持。例如,德国政府尝试着在不来梅市规划了德国最早的大型物流园区。其以6马克/平方米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头下土地,经过平整和修建公路.铁路以及扩建不来梅港等土建工程的建设,再以30马克/平方米的低廉价格出售给物流企业;企业也可以租用场地(实际上经过多年以来的财富积累,90%以上的企业都是采用买断的形式,极少数企业向政府租用)。政府在企业建设物济中心的同时提供低息贷款。

最新德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和特点

德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和特点

德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和特点[zt] 1、德国汽车工业现状: 德国汽车工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德国七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四分之一的税收收入依赖于汽车工业和相关产业。2004年全年销售再创新高,达2277.66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9.1%;国内汽车生产连续第七年超过500万辆大关,巩固了其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在巩固国内生产的同时,德国各大汽车厂家继续加紧实施全球化战略,加大在全球尤其是汽车市场增长较快的亚洲和东欧地区的投资,扩大海外生产规模。中国是德国汽车工业海外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大众和奥迪公司早已扎根中国,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也纷纷在中国投资生产高档系列轿车。2003年宝马公司在中国的工厂正式投产,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与中国合资生产高档轿车和商用车两个项目即将投产。目前中国生产的轿车中,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约占30%,居首位。 2004年全球汽车市场形势良好,但原材料价格飞涨,全年欧元持续走强,对德国汽车出口产生很大影响。德国汽车工业再次经受住了考验,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出口汽车392.4万辆,比上年增长了0.8%。其中,轿车出口366.65万辆,增长了0.3%;商用车出口25.75万辆,增长了8%。2004年德国汽车出口率为70.5%,比上年下降了0.7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增加。 海外市场对德国汽车工业日益重要。欧洲,特别是西欧,仍是德国汽车最主要的销售市场。德国汽车在欧洲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将近一半,柴油汽车表现尤为突出。在竞争激烈的高档车领域,德国汽车占十分之七,大众公司在欧洲仍稳居第一。 2、中德汽车配件市场状况: 德国汽配行业在2004年一如既往,发展态势良好。德汽车工业海外布局强大,汽车配置越来越高,汽车电子配置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德汽配行业大受其益。2004年汽配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54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0%,也达到新的历史水平。其中,国内销售381亿欧元,增长8%,出口273亿欧元,增长11%,均明显超过上年的水平。2004年德汽配出口占行业销售总额的41.8%,为历史最好。 2004年德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加工深度进一步降低,更多的加工和研发任务转移给了汽配企业。过去6年里,德国汽配工业的销售增长幅度均超过汽车生产厂商,但销售额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型或跨国汽配企业,如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及Hella等。 2004年德汽配行业销售增长了9%,达654亿欧元,取得了新的最好成绩。其中,国内市场销售约381亿欧元,增8%;出口273亿欧元,增11%,占整个销售额的42%,比上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汽配行业从业人员32.93万人,占整个汽车工业从业人员的40%;其中新增2000人,基本上平衡了汽车生产企业2004年裁减的人数。 德汽配行业成功的基础是企业不断的技术创新,灵活并注重实施全球化战略。特别是全球化战略方面,德国汽配行业扎根市场、贴近用户,全球布局,充分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主要客源国概况教学大纲

《主要客源国概况》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主要客源国概况》是河北广播电视大学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计划54学时,3学分。课程主要介绍中国主要客源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旅游业等内容。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中国旅游海外客源市场,对我国旅游客源国或旅游客源地区的基本情况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和掌握。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主要客源国家上述各个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熟悉、掌握相关内容,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尊重游客的风俗习惯,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实际工作,更好地服务游客,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对我国海外客源市场即主要客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旅游业以及地理、人文概况等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其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和合理,以符合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知识素养。 三、教材及学时分配建议 本课程教材采用王兴斌主编的《中国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7月第3版。课程课内54学时,3学分,一学期开设。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世界旅游业和中国入境客源市场 学习目的和要求:理解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经历及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掌握中国旅游业进行的历史性转变及发展前景;熟悉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的现状与开发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世界旅游业和世界旅游区 1、世界旅游业的历程及发展新阶段 2、世界六大旅游区 二、中国旅游业概况 1、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2、中国旅游业的历史性转变 3、中国旅游业前景

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十一章-欧洲主要客源国概况

第十一章-欧洲主要客源国概况 第二节欧洲主要客源国概况 一、英国 二、法国 三、德国 四、意大利 五、俄罗斯 六、西班牙 七、荷兰 八、瑞士 九、土耳其 一、英国 (一)简况 国名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400万。 温带海洋性气候。 国花为玫瑰。 首都伦敦。 居民多信奉新教。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拥有象征性的地位。 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称“日不落帝国”。 货币为英镑。 一、英国 (一)简况 炸鱼、薯条和三明治是英国人的发明,也是现代快餐的标志。“液体黄金”威士忌。 英国是“绅士淑女”之国,重视女士优先的原则,注重礼仪。 忌讳数字“13”。讨厌墨绿色;忌讳送菊花、百合花;忌讳山羊、大象和孔雀图案。 一、英国 (二)著名旅游城市与景点 1.伦敦 英国首都。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伦敦是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主要景点有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议会大厦、大本钟、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塔、威斯敏斯特宫、伦敦塔桥、大英博物馆、温莎城堡、格林尼治天文台、中国城、海德公园。 一、英国 (二)著名旅游城市与景点 1.伦敦 (1)白金汉宫。英国王宫。英国王室成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英国重大国事活动场所,英王寝宫。宫门前广场每天举行的皇家卫队换岗仪式是重要观光项目。

(2)唐宁街10号.历任首相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3)大英博物馆。英国最大的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与法国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和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 一、英国 (二)著名旅游城市与景点 1.伦敦 (5)大本钟。也称威斯敏斯特宫钟塔,与英国议会大厦相连,是伦敦的传统地标,为伦敦市的标志以及英国的象征。 (6)伦敦塔桥。横跨泰晤士河的悬索桥,也是伦敦的象征,有“伦敦正门”之称。 一、英国 (二)著名旅游城市与景点 2.爱丁堡 英国北部城市,苏格兰首府,是英国目前仅次于伦敦第二大金融中心和旅游城市。英国著名文化古城。 著名景点有爱丁堡古城堡、圣吉尔斯大教堂、荷里路德宫、爱丁堡大学等。爱丁堡的旧城和新城一起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3.利物浦 英国著名的商业中心,第二大商港,著名旅游城市。市内有欧洲最古老的中国城。披头士乐队的故乡。体育运动之城。 二、法国 (一)简况 位于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面积5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600万(截止2014年)。 国花为香根鸢尾和欧洲白百合。 首都巴黎。 主要宗教为天主教。 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制国家。 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葡萄酒出口。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货币为欧元。 二、法国 (一)简况 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蜗牛、青蛙腿、鹅肝。葡萄酒、香槟酒。 时尚之邦,浪漫之都。 忌讳黄色的花;厌恶墨绿色;忌用黑桃图案;忌讳孔雀和仙鹤图案。忌讳数字“13”。 二、法国 (二)著名旅游城市与景点 1.巴黎 法国首都,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被称为“世界花都” “时装之都”“香水之都”,还是一座“世界会议城”。著名景点有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道、巴黎圣母院、枫丹白露、乔治·蓬皮杜全国文化艺术中心等。巴

试论近代法国工业化进程

试论近代法国工业化进程 ——十八世纪下半期至十九世纪上半期 【摘要】法国早在1789年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一直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强国。然而,正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不断反复中艰难推进一样,其工业化道路也并不平坦。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法国工业化似乎没有经历过飞速的发展,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工业化不太成功的国家。 近代法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本文将简要介绍十八世纪下半期到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的工业化发展状况,并分析造成其工业化发展特殊性的各种因素。 【关键字】法国;工业化;发展;十九世纪;资本主义 法国是最早走上工业化的国家之一,其产业革命仅仅迟于英国。法国的工业发展具有许多优越条件:其地处欧洲中心,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人口较多,较早地参与殖民扩张,有丰富的原始积累。但从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一个多世纪时间里,同英美等国相比,法国的工业化却呈现出发展速度慢、经历时间长、

没有“真正的工业革命或起飞1”等显著特点,“表现不出真正的、成熟的和自信的工业资本主义的迹象2”。法国工业化的这种特殊性要归因于其特殊的历史进程。 一、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工业化发展 十八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拉开了英国乃至欧洲工业革命的序幕。英国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紧随其后,于十九世纪60年代末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取得了统治地位。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法国工业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并一度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强国。 (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1792-1804) 1789年到1794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法国的封建障碍,促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地发展起来。法国是十八世纪后半期除英国以外西欧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工业化水平相对于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来说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与英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统治期间,法国工业虽然有一定程度增长,但其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农产品产值比工业 品多出近2倍。此外,法国绝大多数工业仍处于工场手工业发展阶段,其大型集中的手工工场数量不多,而城市工人和家庭手工业者联合在一起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十分普遍。“十八世纪末期,羊毛加工和棉纺织工场手工业在法国北部的城市 1[法]弗朗索瓦?卡龙.《现代法国经济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6页 2

《主要客源国概况》练习题三

二二'、选择题 1俄罗斯的国花是() A葵花 B 荷花C莲花D 2下列哪个不属于日本() A京都B 奈良C长崎 D 德里百合花 练习题三 一、填空题 1、日本群岛位于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国”。 2、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一些小岛组成。 3、“枫叶之国”指的是 ______________ 。 4、西班牙旅游业的三项代表性项目指的是、和。 5、日本的国花是_________ ,国鸟是 _________ ,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____________ o 6中国与朝鲜的界江是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o 7、金砖四国是指中国、俄罗斯、 ____________ 口巴西。 8、公元1世纪朝鲜半岛上形成高句丽、 ______________ 口新罗三国。 9、韩国的国花为________________ ,称为“无穷花”。 10、日本领土由 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 、________ 、四个大岛组成 11、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是__________ o 12、德国城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都举办闻名于世的啤酒节? 13、英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万神庙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罗马时代的建筑,与 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并称为罗马三大古迹。 15、韩国第一大岛是__________________ 位于南端黄海与东海交界处,属于热带海洋 性季风气候,十分有利于开展度假旅游。 16、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国花都是 _________________ o

法国与德国的工业化道路之比

对法国与德国的工业化道路之比

公元768年查理继承法兰克王国,开始南征北战,建立了著名的查理帝国。查理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签定《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东法兰克王国为莱茵河以东地区即德国,西法兰克王国占有罗讷河、索恩河及默兹河以西的土地即法国。德国和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上幅员辽阔的两个大国,从中世纪开始就相互较劲,双方数百年间有战有和,都想攫取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直到工业革命的爆发。 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这种态势促使欧洲其他国家学习英国,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工业化建设。法国作为欧洲大陆老牌的封建国家,由于小农经济发达和高利贷资本主义盛行等原因,决定了它所走的是一条较缓慢较沉重的渐进式工业化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国始终畜疫人类工业发展的第一梯队。德国与法国截然不同。由于政治上不统一,交通工具不良,行会强大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德国工业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后来德国人创造了落后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模式,走上了具有日耳曼文化特点的国家主导工业化道路。那么接下来就具体对法国和德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对比。 一.首先对工业化前夕的法国和德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进行对比。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君主专制政体的典范。比较有特点的当时法国的全国土地的占有情况:贵族20%-25%,教会10%-15%,资产阶级大约20%,其余一半不到的土地归占总人口数80%的贫困农民所有。好在法国土地富饶,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其农业就可以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充裕的食品并且出口大量的粮食和葡萄酒。同时法国也具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毛纺织业的生产遍及全国各地。丝织产品可以大量出口到全欧洲。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法国积极的引进英国的技术发行,来改造自己的能源和冶金工业。1756年建立的昂费煤矿,规模大,技术先进,开始利用蒸汽机进行作业。但是与英国相比,法国的煤炭资源并不丰富,产量更是有限。在国内外市场方面,由于国内的社会结构没有孕育出中产阶级,所以市场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不如别国。法国受到专制政体的影响,商业贸易没有自由,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基础性驱动。在海外市场上法国是第二大殖民帝国,但是它的贸易结构却有着自身的弱点,法国的

比较中国制造,德国工业战略的主要特点分析

比较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战略的主要特点分析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落后与先进并存、传统与现代共生,需要积极探讨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传统手工艺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第一次工业化与第二次工业化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 德国工业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全球加快全面进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经济时代。德国工业与美国比较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法和一些学者说的第五次工业革命等,都是以信息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基础,反映了工业经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本文着重分析德国工业战略的主要特点,比较中国制造2025,得出一些重要启示。 德国工业主要特点 德国工业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大集成,四个特征和六项措施。一个核心:互联网制造业,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制造业,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两个重点:领先的供应商策略,成为“智能生产”设备的主要供应者;主导的市场策略,设计并实施一套全面的知识和技术转化方案,引领市场发展。三大集成: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纵向集成,企业之间价值链的横向集成,全社会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四个特征:生产可调节,可自我调节以应对不同形势;产品可识别,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产品分辨出来;需求可变通,可以根据临时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设计、构造、计划、生产和运作,并且仍有获利空间;四是过程可监测,可以实时针对商业模式全过程进行监测。六项措施: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建立复杂模型管理系统;建立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创新工作组织和设计方式;加强培训和持续职业教育。 把德国工业放在全球范围和历史背景中比较发现,可以看出德国工业有以下5个重要特点。 1.基础性。与德国整体发展战略相关,发挥优势,应对全局性挑战。德国是一个很重视发展战略规划的国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在努力建立部门间高技术战略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其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作法 一、近代德国的工业化概况 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具体来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30年代,德国纺织业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1846年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纺织厂约有313家,其中萨克森的开姆尼兹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19世纪中期,为应对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工业方面的冲击,德国制造业发展重点开始转移,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逐步转向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重工业,其主要特点是以铁路建设带动其他工业发展,从而使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在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迅猛发展,德国仍然局限于机床、汽车、照相机等传统工业。为了缩小与日、美等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德国加大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实施快速赶超战略。1990—1994年,德国经济、科技、邮电三大部门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825%,有效提升德国信息技术实力。早在16年前即1999年

年底,德国就有因特网用户1950万。1/4以上的人拥有个人电脑,1/10的人能够使用因特网。到2001年,德国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在欧洲遥遥领先。欧盟10个重点高科技地区中,有6个在德国; 第三阶段,为了应对东欧和亚洲国家廉价产品的挑战,德国再次调整发展策略,着手改进生产工艺,注重利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保护环境。为此,德国投资4.5亿德国马克(约合3.2亿美元),实施为期五年的“生产2000”计划,其核心内容是“清洁制造、确保就业、提高竞争力”。该计划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德国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阶段,从21世纪至今。德国是一个工业化高度发达而自然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资源消耗量大,自身能源和资源不足问题日渐突出,制约其工业、经济向前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频发,德国工业开始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将重点放在新能源发展领域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主要包括有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太阳能等。2013年,德国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化,开启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二、德国的主要工业部门 (一)汽车行业

德国工业标准DIN简介

德国工业标准DIN简介 1.德国标准化委员会DIN(Deutsches Institut fǖr Normung)简介 1917年5月18日德国工程师协会设立“通用机械制造标准委员会”,同年12月制订单程并改名为“德 国工业标准委员会”(NADI),标准则以“D1”标准为标志。1919年3月用“DIN (Deutsches Industrid-Norm)”代替了“DI标准”的标志。1926年冬名称改为“德国标准化委员会DIN”,1975年联邦德国政府与DIN机构签订了一项协议,承认DIN是联邦德国和柏林的标准化主管机构,从事制订德国工业标准,并代表政府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 1990年7月5日民主德国与IDN为创立标准联盟达成协议,1990年10月3日DIN重新成为全德国的标准化组织。 2.DIN标准与欧洲标准EN和国际标准ISO的关系 德国是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xation)的18个成员国之一,DIN在 CEN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EN中有三个之一的技术委员会秘书国由德国担任。DIN在制、修订标准时不断考虑到国际上和欧洲的动向,所以其经营的标准化项目数量也是逐年变化。在1984年DIN的标准化项目中有5%是国际标准化项目,12%是欧洲标准化项目,83%纯粹是本国国家标准,到1994年国际标准化和纯德国标准化部分各占25%, (Europaeische 而欧洲标准化部分则为50%。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欧洲标准EN S Norms)已被德国采用作为新的DIN EN标准而取代了原来的DIN标准,如德国现有200 将达到多个钢铁产品标准中有近一半采用了欧洲标准,预计再过5~6年欧洲标准EN S 20,000个,这意味着23000个DIN标准中有20,000个是经过欧洲协调好的。 在欧洲标准EN决通过时,采用加权票计数,德有拥有10票,是CEN成员国中拥有加权票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由于1991年维也纳协定的签订确定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xation)和CEN之间的技术合作关系和合作内容,作为在CEN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德国当然不容置疑地也在国际标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DIN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组织IEC 两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积极支持者,在几百个技术委员会中,由它承担秘书国的约占15%,在ISO和IEC标准中有不少是DIN推荐的,随着欧洲标准不断采用国际标准,也推进了DIN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工作。 3.DIN标准的特点及代号、编号 DIN标准的特点是严谨、具体。如DIN的钢铁产品标准中一般都包括有牌号、尺寸、外形、重量、 技术要求、检验批量、取样、试验方法、复验、交货和包装等。标准中技术指标明确、详尽,因此无论对生产和使用方在验收和接受产品时双方易于沟通,可操作性强。

2011中国主要客源国概况

2011中国主要客源国概况 (总分:69.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判断题{{/B}}(总题数:26,分数:26.00) 1.日本人喜欢白色,忌讳绿色,是世界上吃鱼最多的民族。(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2.韩国人都是以家庭血统为中心,崇尚儒教,有尊重长者和重男轻女的习俗。(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3.韩国第一高峰是汉拿山,高度为1950米。(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4.新加坡属海岛发展型经济,其传统以商业为主。(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5.马来西亚国家的象征是位于吉隆坡的双峰塔。(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6.在饮食方面泰国人不喝热茶,忌食羊肉、海参。忌用红色,紫色、黑色服装为丧礼服装。(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7.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羊肉出口国。(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8.法国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黄色花,不能送红色花。(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9.自由女神像位于纽约湾的自由岛上。1886年落成,是法国赠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像高约46米,右手紧抱《独立宣言》,左手高擎火炬。( ) (分数:1.00) A.正确

解析: 10.位于美国旧金山市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博物馆,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11.马来西亚通用货币为林吉特。(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12.澳大利亚面积居世界第五位,是世界上唯一的单独占据一个大陆的国家。 (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13.英国的通用货币为英镑。(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14.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五餐。(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15.德国人忌讳送过于个人化的礼品,礼品包装纸不用白色、黑色和灰色,也不用彩带系扎。(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16.德国的特里尔古城有北方罗马之称。(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17.意大利是第一个公认以吻表示感情的国家。(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18.卡斯蒂利亚语是西班牙的官方语言和全国通用语言。 ( ) (分数: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19.西班牙旅游业的王牌产品是“3S”,即阳光(sun)、海滩(shore)和海洋(sea)。( ) (分数:1.00)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试题设计】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雄,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材料一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导,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导,约有1 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1929—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 ……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一20%。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 ——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利的条件?(8分) 材料二斯大林在20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控制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 ——《斯大林全集》 (2)根据材料二二判断苏联之所以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先决条件是什么?(4分) 材料三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材料四 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承认苏联,“事情的真相是,承认是得到了渴求俄国市场的企业界人士广泛赞颂的,罗斯福的决策仅仅是使美国的行动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相一致而已”。 ——莫里森:《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历史影响。(12分) (4)综上所述,请你谈谈苏联工业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解析:材料一分别阐述了苏联进口机器设备、引进外国专家工程师、国外贷款等因素。 答案:经济危机不仅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人量技术人才失业,也使西方国家面临严重的商品和资金市场短缺的问题,对苏联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8分) (2)解析:由斯大林批判托洛茨基的错误认识,可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德国工业

10月27日,作为全球领先的工业制造强国,德国目前紧跟数字革命潮流,借力最新科学技术占据未来工业制造的发展先机。 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东部城市安贝格(Amberg)的西门子工厂就是德国政府、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合力研发全自动、基于互联网智能工厂的早期案例。 这座占地面积10万平方英尺工厂的主要任务是为其它工业巨头生产自动化设备,但这并不是关键,其重大意义在于厂内1000个制造单元是如何通过网络进行联络的。通过网络控制,厂房里的大多数设备都可以在脱离人类劳动力的情况下对零部件进行挑选和组装。 对于德国各方面倾力打造的综合项目工业4.0(Industrie 4.0),其联合董事长沃夫尔冈·瓦尔斯特(Wolfgang Wahlster)表示,这样的智能工厂能够让产品完全实现自动化生产:装配线上的半成品会告诉“机器它需要什么服务”,然后机器按照这些信息自动组装出成品。 这项创新活动的初衷旨在帮助德国的工作制造业保持竞争优势,以应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劳动成本优势以及美国本土再次崛起的制造业。 智能工厂 所谓智能工厂,其技术核心则是物联网。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物联网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科技公司的关注。今年初,谷歌就花费32亿美元收购了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Nest Labs,大举进军消费类物联网领域。 现在,德国的工业制造也将未来寄托在物联网技术上。虽然这类智能工厂现在还处于试点阶段,但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已经与不少德国企业进行合作,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不少最为先进的成果。 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位于凯泽斯劳滕的工厂开展了试点活动,该工厂所生产的洗发水和洗手液已经完全实现自动化。

德国GEOG工业集团简介

Geog aor.nc industrial group 德国GEOG工业 Geog aor.nc industrial group是国际著名的传统军工业设备制造集团,自1917年以来Goeg aor.nc坚持精工制造的严谨态度将产品相继从军工业到国际工业、航空、电力、石油冶金等行业领域。 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城市和欧洲第七大城市,在制造工业发达且工艺严谨著称于世界的德国,尤以汉堡工业城市著称。汉堡作为国际上高度工业化的港口城市,工业产值占德国65%。 德国GEOG工业集团创建于1917年,厂区占地面积约48 00万平方米,Geog aor.nc industrial group(简称:德国戈高)是德国传统军工业集团,由国际核工业部、欧洲军工业联盟SYOP、及74家军科院校及研发所组成,主要承担军工、核电、高速机械及重工技术等领域的流体设备产品的科研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以及国际经济合作和进出口业务。1923年被列为国际工业科技发展重点公司之一,是德国以研制军用工业产品为主的大型军工企业。 随着国际和平不断发展,Geog aor.nc industrial g roup(简称:德国GEOG)现已成为一家集高压机械设备流体、合成化学材料科研、金属防腐蚀研究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高

科技跨国集团。Geog aor.nc industrial group(简称:德国GEOG)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齐全,既拥有军工业尖端的制造先进手段,同时还拥有各类精密测量、理化试验等设施。Geog aor.nc industrial group建立的计量检测中心,又称“GE.戈高博士”计量测试所,是国际362特级计量试验基地,并拥有实验室(CNASL1204)、国防校准实验室(DL094)。拥有超超临界金属分析、机械力学、化学多分子、油气合成材料分析、工业金属腐蚀、工业阀门超临临界实验手段。集团拥有机械流体、化学材料、石油分析等三大专业领域产品,测量设备为国际最先进检测手段。 Geog aor.nc industrial group致力于工业科技产品领域、坚持军品与工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永远致力于世界和平而努力。

德国工业4.0概况及研究计划

德国工业4.0概述 大纲 一、工业4.0的背景 1. 历史回顾 2. 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 3. 工业 4.0提出的原因 二、工业4.0的概念 三、工业 4.0 的目标任务 1.工业4.0的根本目标 2.工业4.0的任务 四、工业4.0的内涵 1.工业化与互联网 2.工业4.0战略的互联网与工业相融合 3. 工业 4.0的核心基础——信息物理系统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 K02:工业4.0是运用信息物理系统(CPS, Cyber Physical System),实现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等生产信息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 K03:工业4.0也可以表述为信息化加上工业化,即两化融合。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K04:工业4.0的根本目标是对智能工厂实行标准化。 K05:工业4.0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价值附加链,拓展新的商业模式,其重要任务是提出整体方案,解决安全、隐私及知识保护等问题。

K06:工业4.0的核心基础是信息物理系统,其实质是物理进程与信息的反馈,即物理对象与互联网融合。 正文 一、工业4.0的背景 1.历史回顾 “工业4.0(Industry 4.0)”一词于2011年首次提出。“工业4.0”的提出者是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的CEO和科学总监Wolfgang Wahlster 教授。2013年德国乌尔里希·森德勒编著出版了《工业4.0》一书,正式开启了德国工业4.0时代,在全球引起了巨大反响。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 德国政府于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研究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工业4.0的地位是国家级战略,推动者是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工业4.0”战略已上升为德国的国家级战略,并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2013年底,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布了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其下属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德国西门子公司已经将工业4.0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2.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 究竟什么是“工业4.0”呢?为什么是“4.0”?而不是“3.0”“2.0”“1.0”呢?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始于18世纪末机械制造设备的引进,那时像纺织机这样的机器彻底改变了货物的生产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就是工业1.0,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机”时代。1784年出现了第一台机械织布机标志着工业1.0的诞生;继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大约开始于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工业2.0,将人类带入分工明确、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和“电气时代”;到了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是基于半导体技术的硅材料的信息化的运用,即晶体管的发明,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引领了至今的信息化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入了电子与信息技术,从而使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那么几十年过去了,第四波的工业革命浪潮是否来临呢,它的基础和特征又是什么呢?随着德国工业4.0项目的隆重推出,工业革命已经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其特征就是智能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1784年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延续时间86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1870年发电机的发明为标志,延续时间99年。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美国1960年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为标志,直到现在并还会延续20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 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 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其次,中等教育规模扩大,实现教育平民化。德国进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初等教育程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而且,由于正处于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为各大学和技术高校培养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的中等学校①成为当时德国大多数资产阶级中等阶层和新兴经济资产阶级子弟们的热门学习去处。因此,要求接受中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打破贵族教育的旧模式,实现教育平民化成为必要。在政府的扶持下,许多地方扩大办学规模,增设现代科学方面课程,中等学校数量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875年德国共有各类中学921所,学生183,248人;到1911年时,德国各类中学数目增加到1,476所,学生397,835人。[3]中等教育从少数特权等级扩大到普通民众,这给德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它走出旧式教育的怪圈,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业化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第三,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大学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大幅提高。1872年,在德意志帝国领域内的在校大学生为20,576人,到1913年人数已经达到79,557人,平均在每万居民中有在校大学生11.6人。[4]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教育界瞩目的中心,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