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09广东省高中政治备考一轮复习资料汇编:中国现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

最新09广东省高中政治备考一轮复习资料汇编:中国现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
最新09广东省高中政治备考一轮复习资料汇编:中国现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

最新09广东备考一轮复习资料汇编

中国现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

1.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只有宪法才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D.表现的阶级属性不同

3.1954年召开的第2届政协会议.从这届政协开始性质有了变化,它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的职能,而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其性质发生

变化的事情是指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 D.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4.下列关于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评述,错误的是

A.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据政治制度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B.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它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D.它是由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的

5.今天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列雅典的哪个机构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相似?()

A.五百人会议 B.公民大会 C.十将军委员会 D.陪审法院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确立意义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奠定了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C、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D、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

8、我国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多党合作、长期共存

B、多党执政、互相监督

C、中共为核心的多党联合执政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9、党和政府为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10、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旧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与对立局面,成功的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

C、少数民族实行土地和民主改革

D、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11.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其中,设立的自治区有A.五个 B.四个 C.三个 D.二个

12、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下列少数民族自治区属于新中国成立前成立的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1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民主集中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最能说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

15.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意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运用该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日内瓦会议圆满成功 B.两极格局的形成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冷战政策”的出笼

16.“求同存已”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的

17.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不同点是

A.限制富农经济 B.打击富农经济 C.保存富农经济 D.没收富农经济18.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性质上属于

A.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 .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 .摧毁产生资本主义的基础

19、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 )

A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 、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20. 中国共产党发动右图所示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土地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的影响

C.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D.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

21.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农民和土改后的农民不同之处在于: ( )

A .受法律制约的程度

B .和国家的关系

C .土地使用权

D .土地的所有权

22.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不同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俄国的重大创举是: ( )

A .农业实现合作化

B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实行和平过渡

C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D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3.在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中,中国对私人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指

A .资本主义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B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C .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 .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24.下列关于“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总路线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二是相互指导的关系

B .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单一的经济基础,是共同涉及的主要问题

C .“一五”计划是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阶段

D .“一五”计划的内容包含着总路线的基本精神

25.下列表述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精神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

C.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

26.下列关于东北地区中国近现代史上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近代史上列强最早在此分割占中国领土

农民纷纷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B.抗日联军在此英勇抗击日本侵略活动

C.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首选地点

D.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的地区

27.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②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③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28.“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

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这首词中,我国在一五计划已经实现的建设项目是

A.武汉长江大桥B.葛洲坝水利工程 C.南京长江大桥D.三峡截流工程

29、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30、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1、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召开的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它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作出的主要贡献是

A、毛泽东提出了《论十大关系》

B、正确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了建设伟大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D、提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建设方针

32、中共八大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因为

()

①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的中心任务②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③首次提出了把

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国的总任务④强调制定经济建设方针必须适合实际情况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3.邓小平说,1957年后我们开始犯“左”的错误。其标志性事件是()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B.整风运动的开展

C.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34.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体现了发展生产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B.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C.系统地评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主要反映了

A.“大跃进”的错误 B.“人民公社化”的错误

C.“文革”错误 D.反右倾运动

36.以下史实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的是

A.“大跃进”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反右倾斗争D.全面调整国民经济37.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C.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38.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的主要含义是

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39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40.下列图片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时的外交环境。请判断这一宣传画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一时期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打倒苏修!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41、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是()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D、中日邦交正常化

42、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最主要表现是()

A、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B、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C、成为第三世界国家D、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43、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等西方国际的支持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D、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44、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 .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

B .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

C .广大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D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45.右图情景被称作是20世纪70年代初“两位历史巨人之间的握手”,其中“握手”的原因正确的是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中苏关系恶化的加剧

③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⑥中国借鉴美国的管理经验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⑥

D .①②③④⑤

46.1971 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

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官方交流

B.高层互访

C.以民促官

D.经贸引路

47.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被称之为“破冰之旅”。对“破冰”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 .美国改变对华敌对态度

B .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 .促进中美经济贸易合作

D .相互认可意识形态

48.下图是拍摄于1972年的两张历史照片。下列历史情形表明

A .中美、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B .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C .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新阶段

D .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49.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接着美国又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包围孤立中国。宣告美国孤立新中国阴谋彻底破产的标志是

A .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B .中国代表参加万隆的亚非会议

C .中国政府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 .中国代表出访苏联并缔结盟约

50.“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习惯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党内意见分歧

④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权力过于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1、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怎样解释才正确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②根据情节来判断,这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52.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A.彻底批判封建迷信思想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5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引起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B.使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的根本错误 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民主集中制 B.改革开放 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

5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主要是因为()

A、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C、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D、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

5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①首次正确分析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水平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并成功地运用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57、“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

上提出来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四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三大

5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其主要措施有…………()①提出“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②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④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

A.①②③D.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9.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会议是党的()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6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对内对外政策最鲜明的特点是()A.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实行“一国两制”方针D.坚持改革开放

61、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充分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统一战线的发展,为此,中共提出了爱国统一战线,它的两大旗帜是

①、爱国主义②、社会主义③、民主主义④、政治协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2、从1954年——198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需要的是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63、1982年发行的我国宪法大全套,是新中国邮票的精品之一。其中该宪法规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禁

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下列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A.它强调保护公民财产以及人身权利 B.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D.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64、直接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D、《环境保护法》

65. 2003年11月23日《新华日报》报道,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近几年全市管理的各类“民告官”案件进行复查调研显示,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总是败多胜少,1999年以来败诉率一直高居53%以上。普通老百姓与行政机关“对簿公堂”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在“民告官”诉讼中老百姓赢得胜利,更是一件令人欣慰而又值得赞赏的事情。普通老百姓告官所能依据的法律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③《行政复议法》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6.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67.某镇政府修筑公路时,需占用一村民的承包地。在没有与该村民达成有效补偿协议的情况下,便组织人员将其承包地上的庄稼毁掉。该村民要求镇政府对此事予以合理解决,但未得到答复。于是,该村民向县人民法院提出了行政诉讼,将镇政府推上了被告席。法院经过认真的庭审调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对原告作出合理赔偿。这一事实不能表明

A.政治滥用职权会损害群众切身利益 B.司法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C.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依法受到保护 D.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受人民法院监督

68. 建国以来,我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包括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④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④

69、下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错误的是

A.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

B.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C.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D.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70.“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一治国理念提出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九届全国人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六大71.2007年在选举出的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达到242名,比十六大增加了12名,占十七大代表总人数的10.9%,比少数民族党员占全体党员总数的比例高4.5个百分点。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42个少数民族有代表当选。该现象说明

A.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完全自治权

B.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C.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D.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7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火会于2007年lO月15日胜利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在法制建设上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B.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

C.1979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D.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73.我国最早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是

A.湖北省和天津市 B.安徽省和四川省

C.贵州省和四川省 D.安徽省和江西省

74、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明

A、是我国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

B、与我国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C、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

D、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75.我国目前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一格局形成的突破口是

A.经济特区 B.经济开放区 C.经济开发区 D.沿海开放城市

7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①改变集中单一的管理模式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③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④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

7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78.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现代化

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79.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推动农乡经济统筹

C.增强农村和城市经济活力 D.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80.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 D.学习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经验

8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发展民族经济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C.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 D.开放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

82.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的先后顺序是

①土地改革②人民公社③农业合作化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③①④②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③④

8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向是()

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手段包括()

①财政政策②货币政策③法律手段④行政手段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8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发展乡镇企业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④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86、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是在20世纪: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87、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说:“……

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

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

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邓小平谈话的国际大背景

B.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必然的,是件好事情

C.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

D.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88、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89、下列事件中哪一个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已经正式步入世界大家庭: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

B.1984年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2001年海尔集团在国外投产成功

90、20年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包括:

①我国GDP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列第一

②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小城镇迅速发展

③中国步入互联网时代

④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1.“台湾问题”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A.中国内战遗留问题造成的B.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

C.“雅尔塔体系”划定造成的D.联合国托管造成的

92.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

A.武力统一 B.一国两制

C.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 D.以外交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

93.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下列三位中国领导人向美国表明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是

()

A.一个中国B.三个世界C.一国两制D.四项原则

94.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C.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95、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96、台湾与大陆合作是双赢,说明()

A、台湾回归符合祖国大陆的立意,也符合台湾人民的利益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

C、台湾政府鼓励台湾人民到大陆经商的政策

D、台湾政府实行改革势在必行

97、2005年4月至7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三位均表示赞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这表明()①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国人民的心愿②“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人民的最高利益③“台独”缺乏历史依据和政治基础④国、亲、新三党访问大陆为两岸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平等对话树立了典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98、当前阻碍台湾与大陆统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有①大多数台湾人不希望统一②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发展③国际上某些反华势力的干涉④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99、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只有和平与战争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①以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妄图通过“公投制宪”分裂国家②某些外部势力插手台湾,干涉中国内政③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④采取和平方式符合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喜人的成就。1984年中国运动员在哪一项目上实现了中国人在奥运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A.游泳 B.体操 C.排球 D.射击

参考答案:

1-5 ACADB 6-10 BCDDA 11-15 ABDAC 16-20 ACCAC 21-25 DBDAA 26-30 ABADB 31-35 DDCBA 36-40 BBDDB 41-45 CABCA 46-50 CABCD 51-55 ADDCA 56-60 DADBD 61-65 ADABB 66-70 BBAAD 71-75 CCBBA 76-80 BBBAA 81-85 CBBDD 86-90 BBCCD 91-95 ABACD 96-100 AABBD

扬州大学中国现代史试卷

扬州大学试题纸 (2004-2005年第二学期) 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03班(年)级课程中国现代史(上)(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新潮》 2、三二O事件 3、济南惨案 4、“工农武装割据” 5、“四行二局”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原大战的影响。 2、简述人权派的政治主张。 3、简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国民革命失败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如何?请谈谈你的观点。 2、试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的作用。 参考答案(A卷) 一、名词解释: 1、1919年1月,(1分)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得到胡适、李大钊、陈独秀支持。(2分)高举“伦理革命”、“文学革命”旗帜,提倡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响应白话文运动。(2分)五四后,积极作用日益减弱。(1分) 2、蒋介石制造的旨在打击共产党、扩大反动势力、篡夺革命领导权的事件。(2分)1926年3月20日,蒋以中山舰出行为借口,诬蔑共产党阴谋暴动,占领海军局,逮捕共产党员,包围苏联顾问住宅,(3分)实现了部分篡权阴谋。(1分) 3、1928年5月3日,北伐奉张的蒋军在济南遭到日军之阻挠。(2分)日军奸淫掳掠,屠杀中国军民5000余人,南京政府外交人员也遭杀害。(2分)由于中国人民强烈反对,日军始于次年撤出济南。(2分) 4、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概括。(1分)其基本内容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2分)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1分)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基础,(1分)根据地是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1分) 5、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建立的金融机构。(1分)即中、中、交、农“四行”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从事垄断信托、保险等金融业务)。(4分)

高中政治选择题易错点总结-中考政治易错选择题

高中政治选择题易错点总结:中考政治易错选择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解答高中政治选择题,同学们很容易因各种问题而丢掉分数,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政治选择题易错点,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中政治选择题易错点 1政治解题思路与命题立意相背离 例如:有人认为:在我国,因为每个国有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生产资料和商品分属各个企业所有,所以,国有企业之间也是商品货币关系。这段话的观点 认为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也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肯定国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

赞同国有企业之间在转让商品时要实行等价交换 主张各个国有企业应有自己不同的经济利益 A、 B、 C、 D、 答案选择选项就是没有正确领会命题者的意图。题干中“每个国有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生产资料和商品分属各个企业所有”是错误的表述,正确的表述应为题肢中的“国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显然,这段话的观点并未包括选项,选择此项有违命题者的立意。 忠告:答题时不但要审清题干和题肢,还要注意揣摩命题者的意图。 2高中政治基础知识不扎实 例如:某村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级多次给钱给物,但该村的面貌总是改变不大。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建立起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

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村民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理论来自实践,又能指导实践 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 B、 C、 D、 答案选择项就是对“理论”这个概念认识模糊,只有把理性认识系统化,并按一定逻辑结构组成一定体系,才称得上理论。显然,题干中村民的这种认识还远称不上“理论”。 忠告:夯实基础,准确理解每个概念、原理。 3做政治选择题忽视题干特定要求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解析:C 《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两者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在世界上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97个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宣誓台前,领誓人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在国徽下庄严宣读誓词。全国人大规定这一制度体现了( ) A.人民主权 B.依法治国 C.以史为鉴 D.从严治党 解析:B 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宪法宣誓,表明了宪法的根本大法的地位,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 ) A.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 B.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 C.承认新中国地位 D.坚持一个中国论 解析:D 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故A项错误;其反对“台独”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C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都是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反映,故D项正确。 4.(2017·云南昆明质检)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推行务实外交理念 B.积极建构区域组织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100题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100题 1.“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远从印度运将来……将一座好神州化作烟世界。一方好田地,尽把罂粟栽。一个好人家,尽将烟器摆。一条好花街,尽把烟馆排。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这首民间歌谣反映的社会问题最早出现于() A.清朝前期B.晚清时期C.义和团运动时期D.民国时期 2.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开放了十余个通商口岸,放弃了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一部。该时期英国侵华的本质意图应是() A.掠夺中华无所不有的财富,积累原始资本B.打开中国大门,使其成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C.把中国变成英国最大的海外殖民地D.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并使之合法化 3.1840—1860年英国连续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动力来自于() A.资本主义制度B.资本主义本质C.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 4.清朝一位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和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朝廷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自由通航,不受盘索,而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船为什么就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都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这件事你认为最早应发生在哪次战争以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两次鸦片战争对英国而言都是侵略战争,对中国而言都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结局是非正义的一方战胜了正义的一方,这说明() 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④战争结局与指挥者的素质直接有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 6.明治天皇即位之初,就在《御笔信》中扬言要“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他的这种野心产生的根源是() A.日本具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B.长期闭关锁国使日本对世界缺乏正确了解,盲目自大 C.中国、印度等亚洲传统强国正在迅速陨落D.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7.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时,引用了一百多年前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丘逢甲这首诗应创作于1896年②温总理借这首诗表达了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课中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主要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知识巩固题。答:第4页两段(分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 第二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第8页课中题。答:1.对中国来说,唇亡齿寒,侵略者的战火蔓延到中国大地上,新生的人民政权将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人民有可能重新回到屈辱和痛苦的昨天。2.对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来说,朝鲜如果被颠覆,社会主义力量将受到严重损伤。 二.第10页课中题。答:1.过去清政府等反动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不敢面对强敌;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政权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毫不妥协,敢于斗争。2.旧中国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弱,而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 ●三.畅想天地题。答:1.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2.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4.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敢于胜利的精神。 第三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一.第13页课中题。答:1.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在土地改革中,依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可减少阻力,从而确保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2.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的土地占有情况、封建剥削状况都不一样,因而土地改革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3.新解放区各地的农民对土地改革的认识、态度、要求等也不一样,这同样要求在土地改革时,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4.新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情况不一样。 ▲二.温故知新题。答:1. 第13页第二段。2.顺利完成原因:①国家政权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②党中央好人民政府在土地改革中正确决策。③《土改法》提出的目标明确,政策科学,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④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工作深入细致,方法得当。⑤土改符合广大农民的要求,得到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 ●三.畅想天地题。答:第1问答案略。●2.重要性:①土地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源。 ②对土地的占有、开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③国家和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是否得当,既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社会的安定、国家和政权的巩固。④土地问题的解决,事关国家工业的发展(因为农民的解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商品市场。 第五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一.第21页课中题。答:1.优先发展重工业,力求农、轻、重、商协调发展。2.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第23页课中题。答:1.中国:近代史上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史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后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几部宪法。2.世界:《汉谟拉比法典》、《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法国《1791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等等。 ▲三.畅想天地题。答:1.中共的正确领导,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决策。2.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和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三大改造的完成,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4.工人阶级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5.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的努力。6.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工业建设。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8.广大群众立志快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的热情和创造力。9.苏联的大力援助。 第六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第28页课中题。答:1.看法: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而发动的。它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它不顾国情国力,违背经济规律,造成了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极大破坏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引起了浮夸风和生产的瞎指挥风,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2.教训: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实事求是,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 ★二.畅想天地题。答:1.不能。2.因为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公社的平均主义和共产风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

高一政治下选择题易错点集锦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选择题易错点集锦 第九课 1.和平问题:和平问题指的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如果材料中出现 朝核问题、恐怖主义问题、霸权主义干涉他国内政,这些都属于和平问题。 2.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指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如果材料 中出现南北贫富差距问题、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问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都属于发展问题。气候问题也属于发展问题。 ——要认真审题、正确判断材料中说的是和平问题,还是发展问题,排除干扰项。 3.注意几种说法: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错)世界多极化已经形成。(不对). 多极化正在形成.(对) 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困和饥饿问题。(对) 注意: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能说明南北差距悬殊,因为中国也属于发展中国家,不能说是南北之间。但可以说体现了中国式负责任的大国或者中国积极实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等。 4.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简单的说:国际竞争的 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不单单是科技力与经济力的较量。 5.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它的表现是?见课本P106小字部分。 我们不和任何国家“结盟”(或“联盟”),不和任何国家局集团或者国际组织“结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只要材料中能体现我们同外国友好往来,友好合作、和平共处的,都能体现这个基本准则。 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第八课 1.主权国家的地位: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国际组织的地位: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2.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独立权:只要材料能体现我国不受别国干涉就是独立权。(如自由修改宪法、缔结条约等等);平等权:各国在法律地位上平等。(如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使用本国语言文字等)。 3.所有的国际组织都发挥着积极作用。(错) 4.联合国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错) 5.主权和人权的关系:主权是人民享有人权的前提和保障。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主权高于人权。 6.中国支持联合国的一切活动。(错) 7.联合国代表了各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错) 8.联合国在某些问题上对各国政府有约束力。(错) 9.联合国能够解决一切国际争端。(错) 10国家之间为什么能合作?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不是国家间的根本利益或者国家利益。 11.我们要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错!)应改为:我们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正当利益。 第七课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课本P75.(重点区分:谁是政治基础?谁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1 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科目考试范围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首都。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巩固政权的措施 2、抗美援朝(1950——1953)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为严守纪律,纹丝不动,最终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意义: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了中朝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专题二、祖国统一、外交成就、科技成就 一国两制:1.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2、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基会和海协会,汪辜会谈。 外交成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好评。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中日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导弹研制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政治生活选择题常考点易错点总结

政治生活选择题常考点易错点总结 一、公民部分易错点 1.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 (注意:对应公民应该是权利,权力对应国家机关或行使权力的个人) 2.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注意: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选举村委会、居委会、党代表等不是选举权) 3.公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注意:公民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公民可以直接进行政治参与,如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4.扩大、增加公民政治权利。 (注意: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宪法规定的,不能随意改变。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说法是正确的。) 5. 村委会和居委会是我国基层政权组织,或者说基层政府、行政机关。 (注意: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都不是国家机关,是村民或居民自治组织。) 6. 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监督。(注意:应该是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的途径是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7.公民拥有质询权和提案权。 (注意:公民政治权利是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质询权和提案权属于人大代表) 二、政府部分易错点 1.党、人大、政协和政府行使政府职能,中共、人大、政协、法院等坚持依法行政。 (注意:政党、人大、政协、司法机关都不是行政机关,不能行使政府职能,也不能依法行政。)2.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注意:政府不可以直接干预经济,而是以宏观调控为主,变直接干预为间接引导。) 3.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 (注意: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国务院等行政机关只能制定行政法规) 4.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注意: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5.解决就业、加强社会保障、整顿环境等是经济职能。 (注意:要区分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三、人大部分易错点 1.各级人大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机关。 (注意: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地方性法规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 (注意:最高只能对应全国人大,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利机关。 (注意:要区分权利和权力) 4.审议通过《某某法》是全国人大行使决定权。

中国历史趣味智力题测试十题带答案

中国历史趣味智力题测试十题带答案 中国历史趣味智力题 一、考孔子 孔夫子周游列国一日来到燕国。进城门不多远见一少年盘坐在大道当中不让马车通过。 少年说:我叫项橐听说孔老先生是圣人很有学问特拦路求教。 孔夫子笑着说:小孩儿你遇到什么难题啦 项橐立起朝孔子拱拱手然后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听后觉得这顽童真问得古怪说:江河湖海什么水里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难于开花。 项橐咯咯地笑了晃着脑袋直喊不对接着道出4物。孔夫子面红耳赤慨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拜你为师! 后人把这个故事编入了启蒙读物《三字经》叫昔仲尼师项橐。 请问:项橐说的是哪4物 二、鲁班修庙 我国古代的建筑工匠鲁班十几岁就投师学艺跟着师傅到南山密林中去修香岩寺。

一天鲁班陪师傅在山上游看走到古柏和怪石跟前师傅说:古树怪石真真少见! 鲁班说:若在石上再建座庙就更好了。 师傅看鲁班说:好!你就在这儿修建成一百一十一座庙吧! 师傅这么一说鲁班愣住了心想:这儿虽有一块巨大的怪石但哪里能容得下这么多庙啊 一连两天鲁班都想不出如何修愁得他茶饭不香。 这天早饭后鲁班又坐在古柏下看着那巨大的怪石发愁。忽然他眼睛一亮高兴地自语道:师傅说的一百一十一座庙能修啦! 鲁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师傅后师傅夸他聪明肯动脑筋。 请问:鲁班是怎样想的呢 三、华佗治病 东汉末年有个太守得了不能进食的重病就请华佗来医治。 华佗给太守切脉之后既没有开药方又没有用针灸不声不响地就走了。 太守以为招待不周赶忙送去财礼请吃酒席。华佗见礼就收见酒就吃但就是不开药方。 一晃10多天过去了太守让儿子去问华佗而华佗却带着钱财走了留下了一封信信中骂道:无耻太守枉活人间! 可是当太守这封信以后他的病却好了。 趣味智力题及答案 1. 一溜十仨缸担二八斗糠缸缸都装满不许有剩糠。

中国现代史基础知识题

中国现代史基础知识练习题 姓名: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地点)举行,会议通过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领导的的国家,具有的作用。 2.规定新中国的名称始于《》。 3.中国现代史开始的标志是,开始于年。 4.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 5.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是,是年。 2.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1.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有: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跨过鸭绿江的这支部队是,总司令是,中国参战的目的是。 4.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于年,结束于年,结束的标志是签订《》,结果是胜利。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代表人物,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用胸膛堵塞敌人机枪,壮烈牺牲的是,宁肯让烈火烧死也始终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的是。 5.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于年,于年基本完成,颁布的文件是 《》,主要适用于(地区)。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我国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完成时期。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即逐步实现国家的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 2.我国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开始于年。党和政府为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以发展为主,这期间为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是。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独立的体系,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年制定,它的制定取代了《》,是我国第一部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5. 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包括、和。开始于年,于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些进行了。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于年建立。 4-6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1.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两次失误分别是和。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针。 3.“大跃进”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农业中的和工业中的。 4.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模范人物,如,“铁人”,“两弹元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热 1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纯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后天形成,并非先天;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注意“相对”不可缺少,因为文化虽然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是二者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有时先于有时落后。 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力和科技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其中潜移默化强调的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或文化活动中,不知不觉、油然而生,有种润物细无声之感,是影响的过程;而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时间上的持续,不间断,如乡音难改。 5.文化对人活社会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因为文化从性质上讲,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相应起到的作用有阻碍和促进之分,所以,不能单纯的说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或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6.优秀文化因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7.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形象的理解为丰富人的头脑;增强精神力量,是给人做事情以动力,常见词语如“鼓舞、激励、力量倍增”等;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全面提高,而且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同。 8.文化影响人生,而非决定人生。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9.区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以名录的方式确立。 10.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并不是仅为一个民族所独享,而是共享。 1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是承认和保护一切文化,例如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2.注意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重要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手段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其中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大众传媒的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 1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4.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强调时间方面的延续,保留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因时而变(注意文化的时代性)。鲜明的民族性,注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题干当中常出现两岸、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侨等对祖国的强烈认同。 1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6.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发展史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孰先孰后之说。 1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④教育 注意:①是外部因素,②③④是文化自身内部因素。其中决定因素是社会制度的更替。18.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常见错误观点:文化创新是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或是文化创新来源于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 19.区分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渊源: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源泉:唯一,社会实践。 20.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注意:其中①是从古今文化角度来看,继承传统,注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各自对待态度截然不同。②是从中外文化角度来看,对待外来文化不是全盘接受或是否定,有两个原则“优秀文化、有益成果”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1.错误倾向:对待本民族文化容易犯的错误是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对待外来文化容易犯的错误是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源远流长②博大精深③包容性。 注意:①是从时间角度说明,强调绵延不绝;②是从空间角度说明,强调内容丰富③是①②的原因。如果是多选题的情况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是:汉字和史学典籍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包容性都可。

中考历史选择题专练中国现代史

中考历史选择题专练《中国现代史》 班级:姓名: 1.在开国大典上,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展开联想,判断“54”“28”的深刻含义源于下列哪两个历史事件()A.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B.鸦片战争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D.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 2.图2和图3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经历过的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 件,这两件历史事件之间历经了() A.20年 B.28年 C.38年 D.60年 3.在中国人民革命过程中,以和平方式解放的地方有() ①南京②北平③西藏④上海 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4.右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 D.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5.时下人们爱用“最美”一词赞美在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是() ①黄继光②焦裕禄③邱少云④杨靖宇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下面的表格反映了建国以后农村的变化历程,其中所有制仍然是私有制的是() 7.温家宝总理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今天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哪两个事件有关()A.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十二大 B.54年宪法的颁布中共十四大 C.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十三大 D.54年宪法的颁布中共十五大

8.“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D.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9.随着港台歌曲传入的逐渐增多,大陆与港澳台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根据下列有关港澳台的三幅图片,为它们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A.统一大业最终完成 B.百年耻辱最终洗刷 C.一国两制全部实现 D.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10.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 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回眸中共走过的90年足迹,有一些城市永载史册,我们选择南昌、遵义、深圳的理由分别是() ①中共成立之地②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③人民军队的创建之地④指明长征的正确航向,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①③②B.②③④ C.③④② D.①②④ 12.照片,能记载历史的瞬间;照片,能记录成长的足迹……下面两幅照片,成功记录了共和国成长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是()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承办亚太 经合组织会议 13.右图是根据苏州市某县上报的水稻亩产量数据制作的柱 形图,其中1958年的亩产量远远高于其它年份。对此,你 的正确判断是() A.水稻生产实现大丰收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8)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8)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 提出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中国人

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四字构想:即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2.八字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三不”政策的调整: 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4.“两会”成立: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5.“九二共识”: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 6.汪辜会谈: 1993年,两会领导人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并就两岸经

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年******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8.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与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中政治选择题易错知识点经济生活易错点

高中政治选择题易错知识点经济生活易错点 同学们在高中政治的考试中,选择题也是一个失分的大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政治选择题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中政治经济学选择题易错知识点 1、价格由购买力决定 2、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3、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应与价值相一致 4、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5、高新技术能够使用权单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 6、国有资产等同于公有资产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混同 8、国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

用 9、国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10、政府要减少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11、微观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总是对立的 12、股票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1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降低失业率 14、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混同 15、税收可以由税务机关随意加以调整 16、国债可以无限制发行 17、消费决定生产高中政治哲学部分选择题易错知识点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7、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9、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10、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11、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2、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变化就是发展。 13、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14、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15、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测试题 答案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阅读题 班级:姓名: 1.《战国故事》战国时期主张合纵抗秦的人是谁?(B) A.张仪 B.苏秦 C.靳尚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A) A.秦始皇 B.炎帝 C.周幽王 3.《春秋故事》利用老马识途,让将士们化险为夷的是:(C) A.孙膑 B.重耳 C.管仲 4.《三国故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是:(C) A.曹操 B.刘邦 C.刘备 5.《战国故事》人们称秦越人为扁鹊的原因是:(A) A.他治病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的神医扁鹊 B.他带兵打仗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勇猛的扁鹊 C.他特别有学问如同上古时代博学的扁鹊 6.《战国故事》赵国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负”的意思是:(B) A.失败 B.背着 C.担负 7.《春秋故事》“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有多少里?(A) A.三十里 B.五十里 C.一百里 8.《战国故事》提起赵括你会想到什么故事?(C) A.完璧归赵 B.一鸣惊人 C.纸上谈兵 9.《西汉故事》以下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可多选):(B D) A.揭竿而起 B.破釜沉舟 C.暗渡陈仓 D.四面楚歌 10.这本书中历史故事的顺序是:(C) A.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三国故事 B.春秋故事三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战国故事 C. 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 11.《三国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却都放了他,是因为:(C)

A.诸葛亮与孟获曾是朋友,不忍心捉拿他 B.诸葛亮要让孟获心服口服,想让孟获认可他为谋士 C.诸葛亮认为孟获爽直,想争取他使南方长期安定 12.《西汉故事》汉武帝派张骞前往西域,其目的是为了:(B ) A.显示汉朝的强大,以得到更多的土地、物产 B.联合西域各国抵抗匈奴 C.让他作为使者,与匈奴求和 13.《东汉故事》东汉昌邑县令王密送礼给荆州刺史杨震,并说此事无人知晓请杨震放心收下。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的含义是:(B ) A.这件事情只有我们俩知道,只要我们不说谁都不知道 B.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C.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如果泄漏了就一定是你说的 14.《西汉故事》楚汉之争,霸王项羽为什么会输给汉王刘邦的主要原因是:(C) A.因为项羽武功不及刘邦 B.因为项羽兵力不及刘邦 C.因为项羽勇而无谋,气量狭小,而刘邦善于用人,胸怀大志 15.《战国故事》请你选择以下有关秦始皇的评价(可多选):(A B C) A.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战乱,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B.焚书坑儒,专制残暴 C.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各地文化经济交流,有利于国家发展 16.《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讲的是 (谁)的故事,大体讲的是:

2013初中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史(一)同步训练

2013初中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史(一)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 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2.下列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共同纲领》B.《人权宣言》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美国1787年宪法 3.图2和图3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经历过的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两件历史事件之间历经了() A.20年B.28年 C. 38年D.60年 4.我国正在进行“十二五计划”建设,你知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吗?() A.实行土地改革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集中力量发展轻工业D.进行三大改造 5.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A.通过了《共同纲领》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公布了“一五计划”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右表中两种所有制经济百分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7.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创作的一幅宣传画,从中可以读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创作的时间是1958年——1960年间 ②反映了我国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③可知当时存在浮夸风现象 ④我国掌握了粮食高产技术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8.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主要是因为它() A.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 C.提出了与时俱进 D.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9.右图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逐步开展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兴起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行10.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 ①深圳②厦门③上海④汕头⑤珠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1.“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是()

中国古代史历史选择题精选100题(附答案)_12165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一:古代经济和政治 一、选择题(每题3分,46小题,共138分) 1、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c ) 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b)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3、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d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而中国政府却多次颁布禁海令,造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b ) A、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B、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 C、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D、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5、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C、兼并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领域的反映 6、下列关于3世纪到6世纪晚期我国历史发展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士族势力成为特权阶层 C、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 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7、明朝“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直接反映了( c ) A、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 8、下列城市属于唐朝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是( c ) A、长安 B、宣州 C、扬州 D、益州 9、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d ) A、内阁和军机处职权渐重 B、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 C、皇帝任人唯亲 D、专制皇权加强 10、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c )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发展教育和文化的需要 C、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 D、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