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的使用原理

沉淀池的使用原理

沉淀池的使用原理

农村农民居住集中程度不及城市,生活污水产生强度低于城市,村乡财力单薄、农民收入低下,应当鼓励采用经济、简易、有效、尽可能与当地农业生产相结合沉淀池污水处理技术,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那么沉淀池的使用原理是什么呢?

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高密度沉淀池工作原理及优缺点

高密度沉淀池工作原理及优缺点 石英砂,纤维球高密度沉淀池属于水处理领域中最先进的技术一族。高密度沉淀池是沉淀技术进化和发展的最新阶段,在水处理技术中,属于三代沉淀池中最新的一代。二十世纪二三是年代采用的是第一代沉淀技术——“静态车垫”;五十年代开发了称为“污泥接触层”的第二代沉淀池并投入使用;八十年代被称为“污泥循环型”的第三代沉底池登上了历史舞台,以密度沉淀池为代表。 石英砂,纤维球高密度沉淀池的原理 用沉淀筒实验说明,在充满悬浮物的量筒内进行沉淀观察,上端为自由沉淀,特点是悬浮物浓度低,颗粒小,沉降速度慢;下端主要是集团沉淀,特点是悬浮物凝聚,颗粒大,沉降速度快。所以要提高沉降速度,要求将悬浮物凝聚成大颗粒。 石英砂,纤维球优点: 高密度沉淀池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洲引入国内。其特点是集良好的机械混合、絮凝、澄清和高效混合于一体,分离效率高、陪你水量低、占地面积小,出水浊度低。 石英砂,纤维球特点: 最佳的絮凝性能,矾花密集、结实。在装置中回流一部分沉淀污泥至絮凝段,利用回流污泥与金水混合,使金水中的脱稳微粒与活性泥渣充分接触,再加上高分子助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有利于使水中的脱稳微粒形成大颗粒絮凝,提高絮凝沉淀效果。 石英砂,纤维球回流污泥中的混凝剂、助凝剂在絮凝池中得到充分利用,节约混凝剂及助凝剂的投加量。沉淀池采用斜管沉淀,可达到泥水快速分离的目的,水力停留时间明显减少,使沉淀池的占地面积明显减少,节约工程费,经初步工程方案比较,相对于平流沉淀池,高效沉淀池可降低工程造价约20%。斜板分离,水力配水设计周密,原水在整个溶气内被均匀分配。提高的上升流速,上升速度在15~35m/h之间。外部污泥循环,污泥从浓缩区到反应池。集中污泥浓缩。高密度沉淀池排泥浓度较高高你读沉底池具有以下优点:优质的出水;除去剩余的矾花;适用于多类型的原水;由于循环使污泥和水之间的接触时间较长,从而使耗药量低于其他的沉淀装置,在特点条件下达30%;节约用地,高密度沉淀池的沉淀速度较高,它是世界上结构最紧凑的沉淀池,结构紧凑减少了土建造价,并且解药安装用地无以下负作用:原水水质变化,药处理率调节不好,关机后再启动流量变化;由于污泥循环,反应

轴流式通风机工作原理.

轴流式通风机工作原理 一、矿井通风设备的意义: 向井下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稀释和排除有害、有毒气体,调节井下所需的风量、温度和湿度,改善劳动条件,保证矿井安全生产。二、矿井机械通风: 1. 抽出式通风 通风机位于系统的出口端,借助通风机的抽力, 使新鲜空气从进风井流入井内,经出出风井排出。 2. 压入式通风 设备位于系统的入口处, 新鲜的空气借助通风机的动力压入井内,并克服矿井巷道阻力,由出风井排出。 3. 两种通风方式的比较 抽出式通风由于是负压通风,一旦通风机停转,井下的空气压力会略有升高,瓦斯涌出量就会减少,有抑制瓦斯的作用; 压入式通风由于是正压通风,一旦通风机停转,井下的空气压力会下降,瓦斯涌出量会增加,是安全受到威胁,一般禁用。 h 2 3

h 三、矿井通风方式 中央并列式 对角式中央分列式(中央边界式) 四、矿井通风机的工作原理 目前煤矿上使用最广泛的是轴流式对旋风机,因为其相较离心式通风机有便于全矿性反风,便于调节风量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科技进步,轴流式对旋式风机由于效率高、风量大、风压高、噪音低、节能效果显著,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通风机。 1. 集流器:流线型的集流器可以使进入风机的气流均匀,提高风机的运行效率和降低风机的噪声。 2. 进、出口消声器:为两层圆筒结构。 3. 整流罩:流线型的整流罩可以使风机内流场得到优化,提高风机的运行效率和降低风机的噪声。 4. 电动机: 5. 一级叶轮: 6. 二级叶轮: 7. 扩压器:可以回收一定的动压,提高风机的静压比。

五、对旋风机优点: 1、为了适合煤矿通风网路的阻力要求,并确保通风机效率,该机采用了对旋式结构,两机叶轮互为反向旋转,可以省去中导叶并减少中导叶的损失,提高了风机效率。 2、采用电机与叶轮直联的型式,避免了传动装置损坏事故,也消除了传动装置的能量损耗,提高了风机装置效率。 3、电机均安装在风机主风筒内的密闭罩中,密闭罩具有一定的耐压性,可以使电机与风机流道中含瓦斯的气体隔绝,同时还起一定的散热作用,密闭罩设有两排流线型风管道,通过主风筒与地面大气相通,使新鲜空气流入密闭罩中,同时又可使罩内空气在风机运行中保持正压状态。 4、风机最高装置静压效率可达86%以上,高效区宽广,可确保矿井在三个开采阶段主扇效率均为75%以上。扭转了我国大型矿山主扇运行效率低的状况,可节约大量电能。 5、风机可反转反风,其反风量可达正风量的60%,不必另设反风道,具有节约基建投资和反风速度快的优点。 6、叶轮的叶片安装角的可调整,可根据生产的要求来调整叶片角度。 该风机采用特殊设计,性能曲线无驼峰,在任何网络阻力的情况下,均能稳定运行。 六、通风机的附属装置 (1)反风装置 作用:使井下风流反向的一种设施, 以防止进风系统发生火灾时产生的 有害气体进入作业区; 有时救护工作也需要反风。 (2)反风方法: 反风方法: 1)离心式通风机的反风 利用反风道 2)轴流式通风机的反风 反转反风法 反风道反风法 (3)防爆门(防爆井盖) 作用:当井下一旦发生瓦斯 或煤尘爆炸时,受高压气浪的冲击作用, 自动打开,以保护主通风机免受毁坏;

沉淀池设计计算

沉淀池 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 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用沉淀池的类型 按水流方向划分,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三种,还有根据“浅层理论”发展出来的斜板(管)沉淀池。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见表3—3。

轴流式风机原理及运行

轴流式风机原理及运行 一.轴流式风机的结构特点 轴流送风机为单级风机,转子由叶轮和叶片组成,带有一个整体的滚动轴承箱和一个液压叶片调节装置。主轴承和滚动轴承同置于一球铁箱体内,此箱体同心地安装在风机下半机壳中并用螺栓固定。在主轴的两端各装一只支承轴承,为承受轴向力。主轴承箱的油位由一油位指示器在风机壳体外示出。轴承的润滑和冷却借助于外置的供油装置,周围的空气通过机壳和轴承箱之间的空隙的自然通风,以增加了它的冷却。 叶轮为焊接结构,因为叶轮重量较轻,惯性矩也小。叶片和叶柄等组装件的离心力通过推力轴承传递至较小的承载环上,叶轮组装件在出厂前进行叶轮整套静、动平衡的校验。 风机运行时,通过叶片液压调节装置,可调节叶片的安装角并保持这一角度。叶片装在叶柄的外端,叶片的安装角可以通过装在叶柄内的调节杆和滑块进行调节,并使其保持在一定位置上。调节杆和滑块由调节盘推动,而调节盘由推盘和调节环所组成,并和叶片液压调节装置的液压缸相连接。 风机转子通过风机侧的半联轴器、电动机侧的半联轴器和中间轴与电机连接。 风机液压润滑供油装置由组合式的润滑供油装置和液压供油装置组成。此系统有2台油泵,并联安装在油箱上,当主油泵发生故障时,备用油泵即通过压力开关自动启动,2个油泵的电动机通过压力开关联锁。在不进行叶片调节时,油流经恒压调节阀而至溢流阀,借助该阀建立润滑压力,多余的润滑油经溢流阀回油箱。 风机的机壳是钢板焊接结构,风机机壳具有水平中分面,上半可以拆卸,便于叶轮的装拆和维修。叶轮装在主轴的轴端上,主轴承箱用螺钉同风机机壳下半相连接,并通过法兰的内孔保证对中,此法兰为一加厚的刚性环,它将力(由叶轮产生的径向力和轴向力)通过风机底脚可靠地传递至基础,在机壳出口部分为整流导叶环,固定式的整流导叶焊接在它的通道内。整流导叶环和机壳以垂直法兰用螺钉连接。 进气箱为钢板焊接结构,它装置在风机机壳的进气侧。在进气箱中的中间轴放置于中间轴罩内。电动机一侧的半联轴器用联轴器罩壳防护。带整流体的扩压器为钢板焊接结构,它布置在风机机壳的排气侧。为防止风机机壳的振动和噪声传递至进气箱和扩压器以至管道,因此进气箱和扩压器通过挠性连接(围带)同风机机壳相连接。 为了防止过热,在风机壳体内部围绕主轴承的四周,借助风机壳体下半部的空心支承使其同周围空气相通,形成风机的冷却通风。 主轴承箱的所有滚动轴承均装有轴承温度计,温度计的接线由空心导叶内腔引出。为了避免风机在喘振状态下工作,风机装有喘振报警装置。在运行工况超过喘振极限时,通过一个预先装在机壳上位于动叶片之前的皮托管和差压开关,利用声或光向控制台发出报警信号,要求运行人员及时处理,使风机返回到正常工况运行。 轴流风机如下图所示

平流式初沉池设计

初沉池的设计 采用平流式沉淀池。 原因:沉淀效果好,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强,施工简单,造价较低,占地节约容易跟其他构筑物共壁建设,适用于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假设污水沉淀时间为1.5h ,采用行车式刮泥机,污水流量为100000m 3/d 。 1.池子总面积 q’一般为1.5~3.0m 3/(m 2·h),这里取q’=2.0m 3/(m 2·h) K=1.3 Q max =k ×Q=1.3*100000m 3/d=130000m 3/d=5416.67m 3/h 则 2 'max 27080 .267.5416q m Q A === 2.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m t q h 35.1*2'2=== 一般2~4m 3.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3125824/5.1*00003124/·'m t Q V === 4.池长 设水平流速为v=6mm/s 则 L=v ·t ·3.6=6*1.5*3.6=32.4m 5.池子总宽度 B=A/L=2708/32.4=83.m 6.池子个数 设12个池子,则每个池子宽度b=83/12=6.9m 7.校对长宽比和长深比 长宽比L/B=32.4/6.9=4.7>4,符合要求。 长深比L/h 2 =32.4/3=10.8>10,故符合要求。 8.污泥部分需要的总容积 设两次清除污泥的间隔时间为2d ,污泥含水率为95% 污泥部分所需容积计算公式为为 T *p 124 *Q 21) γ()ρ(ρ--= V 其中ρ1,ρ2分别为进水和出水的悬浮固体浓度,P 为污泥含水率,初沉池悬浮固体去除率

按50%计算,ρ1=200mg/l=0.20kg/m 3,ρ2=100mg/l=0.10kg/m 3,p=95% ∴321m 2052*95.01*100024 *0.10-0.20*5416.7T *p 124*Q =-=--= ) ()()γ()ρ(ρV 9.每格池污泥所需容积 33.3412/205n v ''m V === 10.污泥斗容积 泥斗倾角设为60°,泥斗斗底尺寸为500*500mm ,上口尺寸为 5000*5000mm 。 泥斗高度为 m 90.360tan *2 5 .00.5''h 4=?-= 3212141m 363 5 .0*5.0*0.5*0.55.0*5.00.5*0.5*90.3)(''h 3 1 =++= + +=(f f f f V 11.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 梯形上底长=1l 32.4+0.3+0.5=33.2m 梯形下底长l 2 =5.0m 梯形高度m 822.001.0*)0.55.03.04.32('h 4=-++= 梯形部分污泥容积为34212.3632 9 .6*822.0*)0.54.32(2'**)(m b h l l V =+=+= 12.污泥斗和梯形部分污泥容积 332143.32.37.36336m m V V >=+=+ 13.池子总高度 取池子保护层高度h1为0.3m ,缓冲层高度h3为0.5m 污泥层高为m h h 821.4822.090.3'''h 444=+=+= H=0.3+0.5+4.182+3=7.982m 初沉池污泥量 d m P Q C V /0021000 *)95100(*10000000 01*%50*002*100)1100(100010031=-=-= ρη 其中:C ——进入初沉池污水中悬浮物浓度,mg/L η——初沉池沉淀效率,一般取50% P1——污泥含水率,一般取95%-97% Q ——污水流量,m 3/d ρ——初沉池污泥密度,以1000kg/m 3 计

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工艺 工艺概述: 高效沉淀池工艺是依托污泥混凝、循环、斜管分离及浓缩 等多种理论,通过合理的水力和结构设计,开发出的集泥 水分离与污泥浓缩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沉淀工艺。该工艺 特殊的反应区和澄清区设计,尤其适用于中水回用和各类 废水高标准排放领域。 工艺原理: 高效沉淀池由反应区和澄清区两部分组成。反应区包括混合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澄清 区包括入口预沉区、斜管沉淀区及浓缩区。 在混合反应区内,靠搅拌器的提升混合作用完成泥 渣、药剂、原水的快速凝聚反应,然后经叶轮提升至推 流反应区进行慢速絮凝反应,以结成较大的絮凝体。整 个反应区(混合和推流反应区)可获得大量高密度均质 的矾花,这种高密度的矾花使得污泥在沉淀区的沉降速 度较快,而不影响出水水质。 高效沉淀池工艺结构图在澄清区,矾花慢速地从预沉区进入到沉淀区 使大部分矾花在预沉区沉淀,剩余矾花进入斜管沉 淀区完成剩余矾花沉淀过程。矾花在沉淀区下部累 积成污泥并浓缩,浓缩区分为两层,一层位于排泥 斗上部,经泵提升至反应池进水端以循环利用;一 层位于排泥斗下部,由泵排出进入污泥处理系统。 澄清水通过集水槽收集进入后续处理构筑物。 优点: ●絮凝体循环使用提高了絮凝剂的使用效果,节约10%至30%的药剂; ●斜管的布置提升了沉淀效果,具有较高的沉淀速度,可达20 m/h-40m/h; ●排放的污泥浓度高:可达30-550克/升。一体化污泥浓缩避免了后续的浓缩工艺,产生 的污泥可以直接进行脱水处理。

处理效率高,单位面积产水量大,占地面积小,土建投资低,尤其适用于改扩建工程;▲应用领域: ◎饮用水:地表水的澄清和(或)软化; ◎工业自来水:工业自来水的制备; ◎城镇污水:初级沉淀和(或)深度除磷; ◎雨水处理:雨水收集处理后回用; ▲配套设备 1、反应区设备 高效沉淀池反应区设备由导流筒及提升式混合搅拌机组成。 结构说明: 导流筒由圆筒体、锥体及稳流栅组成。稳流栅的作用是消除上升流体的旋涡。 提升式混合搅拌机主要由减速机、立轴、搅拌桨叶(轴流式)及电控箱组成。减速机采用搅拌专用减速机,能同时承受弯矩和扭矩作用;立轴采用管轴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搅拌桨叶采用轴流提升设计,具有低扬程,大流量的特性;电控箱内设变频装置,可通过调节搅拌机的转速,实现最佳的搅拌、混合效果。 主要特点: ①特殊的轴流叶轮设计,提供大循环流量。 ②变频调速,适应性强。 ③搅拌专用减速机结构简单。 ④叶轮与导流筒间隙的合理设计,极大的提高了原水、絮凝剂和回流污泥的混合。 ⑤稳流栅内外双层的特殊设计,完全达到消除漩涡的目的。 2、澄清区设备 高效沉淀池澄清区设备主要由中心传动浓缩刮泥机、出水槽、斜管及支撑板组成。

轴流式通风机工作原理

轴流式通风机工作原理 一、 矿井通风设备的意义: 向井下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稀释与排除有害、有毒气体,调节井下所需的风量、温度与湿度,改善劳动条件,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二、 矿井机械通风: 1. 抽出式通风 通风机位于系统的出口端, 借助通风机的抽力, 使新鲜空气从进风井流入井内, 经出出风井排出。 2. 压入式通风 设备位于系统的入口处, 新鲜的空气借助通风机的动力压入井内, 并克服矿井巷道阻力,由出风井排出。 3. 两种通风方式的比较 抽出式通风由于就是负压通风,一旦通风机停转,井下的空气压力会略有升高,瓦斯涌出量就会减少,有抑制瓦斯的作用; 压入式通风由于就是正压通风,一旦通风机停转,井下的空气压力会下降,瓦斯涌出量会增加,就是安全受到威胁,一般禁用。 2 3 h h

三、 矿井通风方式 四、 矿井通风机的工作原理 目前煤矿上使用最广泛的就是轴流式对旋风机,因为其相较离心式通风机有便于全矿性反风,便于调节风量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科技进步,轴流式对旋式风机由于效率高、风量大、风压高、噪音低、节能效果显著,就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通风机。 1. 集流器:流线型的集流器可以使进入风机的气流均匀,提高风机的运行效率与降低风机的噪声。 2. 进、出口消声器:为两层圆筒结构。 中央并列式 对角式 中央分列式(中央边界式 )

3.整流罩:流线型的整流罩可以使风机内流场得到优化,提高风机的运 行效率与降低风机的噪声。 4.电动机: 5.一级叶轮: 6.二级叶轮: 7.扩压器:可以回收一定的动压,提高风机的静压比。 五、对旋风机优点: 1、为了适合煤矿通风网路的阻力要求,并确保通风机效率,该机采用了对旋式结构,两机叶轮互为反向旋转,可以省去中导叶并减少中导叶的损失,提高了风机效率。 2、采用电机与叶轮直联的型式,避免了传动装置损坏事故,也消除了传动装置的能量损耗,提高了风机装置效率。 3、电机均安装在风机主风筒内的密闭罩中,密闭罩具有一定的耐压性,可以使电机与风机流道中含瓦斯的气体隔绝,同时还起一定的散热作用, 密闭罩设有两排流线型风管道,通过主风筒与地面大气相通,使新鲜空气流入密闭罩中,同时又可使罩内空气在风机运行中保持正压状态。 4、风机最高装置静压效率可达86%以上,高效区宽广,可确保矿井在三个开采阶段主扇效率均为75%以上。扭转了我国大型矿山主扇运行效率低的状况,可节约大量电能。 5、风机可反转反风,其反风量可达正风量的60%,不必另设反风道,具有节约基建投资与反风速度快的优点。 6、叶轮的叶片安装角的可调整,可根据生产的要求来调整叶片角度。该风机采用特殊设计,性能曲线无驼峰,在任何网络阻力的情况下,均能

沉淀池设计计算设计参数

平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平流式沉 淀池基本要求如下: (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一般为0.6~0.9m /min。 (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4)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L人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15~0.2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1~0.15m。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3~0.4m。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0.5~1.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例: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设计流量Q=0.2m3/s,设计人数N=10万人,沉淀时间t=1.5h。采用链带式机刮泥,求平流式沉淀池各部分尺寸。 1.池子的总表面积 设表面负荷q'=2m3/m2.h A=Q*3600/q=360m2 2.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2=q't=2*1.5= 3.0m 3.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Qt*3600=1080m3 4.池长设水平流速u=3.7mm/s L=3.7*1.5*3600/1000=20m 5.池子总宽度B=A/L=360/20=18m 6.池子个数,设每格池宽b=4.5m,n=B/b=18/4.5=4个 7.校核长宽比,长深比长宽比:L/B=20/4.5=4.4>4 (符合要求) 长深比:L/h2=20/2.4=8.3 (符合要求) 8.污泥部分所需的总容积

沉淀池设计与计算

第六节、普通沉淀池 沉淀池可分为普通沉淀池和浅层沉淀池两大类。按照水在池内的总体流向,普通沉淀池又有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型式。 普通沉淀池可分为入流区、沉降区、出流区、污泥区和缓冲区5个功能区。入流区和出流区的作用是进行配水和集水,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各个过流断面上,为提高容积利用、系数和固体颗粒的沉降提供尽可能稳定的水力条件。沉降区是可沉颗粒与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泥渣贮存、浓缩和排放的区域。缓冲层是分隔沉降区和污泥区的水层,防止泥渣受水流冲刷而重新浮起。以上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处理能力和沉降效率。 一、平流沉淀池 在平流沉淀池内,水是按水平方向流过沉降区并完成沉降过程的。图3-16是没有链带式刮泥机的平流沉淀池。废水由进水槽经淹没孔口进入池内。在孔口后面设有挡板或穿孔整流墙,用来消能稳流,使进水沿过流断面均匀分布。在沉淀池末端没有溢流堰(或淹没孔口)和集水槽,澄清水溢过堰口,经集水槽排出。在溢流堰前也设有挡板,用以阻隔浮渣,浮渣通过可转动的排演管收集和排除。池体下部靠进水端有泥斗,斗壁倾角为50°~60°,池底以0.01~0.02的坡度坡向泥斗。当刮泥机的链带由电机驱动缓慢转动时,嵌在链带上的刮泥板就将池底的沉泥向前推入泥斗,而位于水面的刮板则将浮渣推向池尾的排渣管。泥斗内设有排泥管,开启排泥阀时,泥渣便在静水压力作用下由排泥管排出池外。[显示图片] 链带式刮泥机的缺点是链带的支承和驱动件都浸没于水中,易锈蚀,难保养。为此,可改用桥式行车刮泥机,这种刮泥机不但运行灵活,而且保养维修都比较方便。对于较小的平流沉淀池,也可以不设刮泥设备,而在沿池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泥斗,每个泥斗各自单独排泥,既不相互干扰,也有利于保证污泥浓度。 沉淀池的设计包括功能构造设计和结构尺寸设计。前者是指确定各功能分区构件的结构形式,以满足各自功能的实现;后者是指确定沉淀池的整体尺寸和各构件的相对位置。设计良好的沉淀池应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有足够的沉降分离面积:有结构合理的人流相出流放置能均匀布水和集水;有尺寸适宝、性能良好的污泥和浮渣的收集和排放设备。 进行沉淀池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废水流量、水中悬浮固体浓度和性质以及处理后的水质要求。因此,必须确定有关设计参数,其中包括沉降效率、沉降速度(或表面负荷)、沉降时间、水在池内的平均流速以及泥渣容重和含水率等。这些参数一般需要通过试验取得;若无条件,也可根据相似的运行资料,因地制宜地选用经验数据。以-萨按功能分区介绍设计和计算方法。 1.入流区和出流区的设计 入流和出流区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使废水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沉降区的各个过流断面,既有利于沉降,也使出水中不挟带过多的悬浮物。

平流式沉淀池

第一章总论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任务是对某城市50000m3/d污水处理厂三级处理工艺及部分构筑物进行设计。本设计所处理的原水,属于市政污水经过二级生物处理后的出水(中水),水的浊度、CODcr、SS等,均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但是作为景观用水和部分工业补充用水,其浊度和卫生指标偏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处理,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以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出水作为原水,采用混凝—沉淀工艺进一步处理,达到景观和部分工业用水的要求。 第一节设计任务和内容 一、设计任务 1、本次课程设计为初步工艺设计及部分构筑物设计计算,设计要求如下: (1)工艺设计:给出污水混凝—沉淀处理工艺流程图,并说明理由;给出设计高程图,要求为一次提升,自然流动。 (2)给出所要求单个构筑物结构设计,并设计计算,给出设计图。包括平面图、A- A、B- B、高程图以及工艺流程图。 2、处理工艺流程 来自于二级生物处理的污水,经格栅截留大颗粒有机物和漂浮物后,通过剂量槽后,经过泵提升后进入三级污水处理厂,经三级污水处理后符合要求的出水进入城市工业用水管道。 第二节基本资料 一、污水处理水量与水质 进入水处理厂的城市中水的水量与水质为: 设计流量:日处理废水50000m3 中水水质:PH值~7.0

水温4.5~25℃ ≤ 50 mg/L COD Cr ≤ 20 mg/L BOD 5 SS ≤ 250 mg/L TN ≤ 5 mg/L TP ≤ 0.05 mg/L 二、处理要求 中水经深度处理后应符合以下要求: PH值~7.0 ≤20 mg/L COD cr BOD ≤15 mg/L 5 SS ≤ 10 mg/L TN ≤ 5 mg/L TP ≤ 0.05 mg/L 三、气象及水文资料: 风向: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风速:平均风速 < 2m/s, 最大风速 20m/s。 气温:年平均温度为6℃ 最冷月平均为-13.5 ℃ (1月) 最热月平均为22 ℃(7月) 水文:年平均降水量:417.5mm 年平均蒸发量:1824.2mm 地下水初见水位: 6~8m 地形地貌:厂区地势由西向东呈下降趋势。

平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

平流式斜管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平流式沉淀池应用很广,特别是在采用地面水源的电厂中常被采用。 一、平流池的结构 平流式蜂窝斜管填料沉淀池为矩形水池,基本组成如图3-5所示。上部为沉淀区,下部为污泥区,池前部有进水区,池后部有出水区。添加混凝剂后的原水流入沉淀池,沿进水区整个截面均匀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地流向出口区。水中的颗粒沉于池底,沉积的污泥连续或定期排出池外。 1.进水区 通过混凝处理后的水先进入沉淀池的进水区,进水区内设有配水渠和穿孔墙,如图3-6所示。配水渠墙上配水孔的作用是使进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池子的宽度上,穿孔墙的作用是让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池子的断面上。为了保证穿孔墙的均匀布水作用,穿孔墙的开孔率应为断面面积的6%-8%,孔径为125mm左右。配水孔沿水流方向做成喇叭状,孔口流速在0.2-0.3m/s以内,最上一排孔淹没在水面下12-15cm处,最下一排孔距污泥区以上0.3-0.5m处,以免将已沉降的污泥再冲起来。 2.沉淀区 沉淀区是沉淀池的核心,作用是完成固体颗粒与水的分离。在沉淀区固体颗粒以水平流速-v和沉降速度u的合成速度,一边向前行进一边向下沉降。 3.出水区 出水区的作用是均匀收集经斜管填料沉淀区沉降后的出水,使其进入出水渠后流出池外。为保证在整个沉淀池宽度上均匀集水和不让水流将已沉到池底的悬浮固体带出池外,必须合理设计出水渠的进水结构。图3-7给出三种结构。图3-7(a)为溢流堰式,这种形式结构简单,但堰顶必须水平才能保证出水均匀。图3-7(b)为锯齿三角堰式,为保证整个堰口的流量相等,锯齿堰应该用薄壁材料制作,堰顶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图3-7(c)为淹没孔口式,在出水渠内墙上均匀布孔,保证每个小孔流量

轴流式风机的工作原理

轴流式风机叶片的工作方式与飞机的机翼类似。但是,后者是将升力向上作用于机翼上并支撑飞机的重量,而轴流式风机则固定位置并使空气移动。 气流由集流器进入轴流风机,经前导叶获得预旋后,在叶轮动叶中获得能量,再经后导叶,将一部分偏转的气流动能转变为静压能,最后气体流经扩散筒,将一部分轴向气流的动能转变为静压能后输入到管路中。 1.叶轮 叶轮与轴一起组成了通风机的回转部件,通常称为转子。叶轮是轴流式通风机对气体做功的唯一部件,叶轮旋转时叶片冲击气体,使空气获得一定的速度和风压。 轴流风机的叶轮由轮毂和叶片组成,轮毂和叶片的连接一般为焊接结构。叶片有机翼型、圆弧板形等多种,叶片从根部到叶顶常是扭曲的,有的叶片与轮毂的连接为可调试,可以改变通风机的风量和风压。一般叶片数为4~8个,其极限范围则在2~50个之间。 2.集风器和流线罩 集风器(吸风口)和流线罩两者组成光滑的渐缩形流道,其左右是将气体均匀的导入叶轮,减少入口风流的阻力损失。 3.前后置导流器 前导流器的作用是使气流在入口出产生负旋转,以提高风机的全压;此外,前置导流器常做成可转动的,通过改变叶片的安装的角度可以改变风机的工况。 后导流器的作用是扭转从叶轮流出的旋转气流,使一部分偏转气流动能转变为静压能,同时可减少因气流旋转而引起的摩擦和漩涡损失动能。 4.扩压器 在轴流风机的级的出口,气流轴向速度很大。扩散筒的作用是将一部分轴向气流动能转变为静压能,使风机流出的气体的静压能进一步提高,同时减少出口突然扩散损失。 轴流式风机的横截面一般为翼剖面。叶片可以固定位置,也可以围绕其纵轴旋转。叶片与气流的角度或者叶片间距可以不可调或可调。改变叶片角度或间距是轴流式风机的主要优势之一。小叶片间距角度产生较低的流量,而增加间距则可产生较高的流量。 先进的轴流式风机能够在风机运转时改变叶片间距(这与直升机旋翼颇为相似),从而相应地改变流量。这称为动叶可调(VP)轴流式风机。

污水处理中沉淀工艺的原理及特点

污水处理中沉淀工艺的原理及特点 针对沉淀是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主要单元,对沉淀工艺的进展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介绍 了平流式沉淀池、蜂窝斜管填料沉淀池、高密度沉淀池、拦截式沉淀池的特点和优点,旨在 提高沉淀池的沉降效率。 目前,国内外的给水处理工艺大多采用沉淀(澄清)过滤和消毒形式,其中沉淀部分对 原水中悬浮物的去除显得尤为重要。沉淀池作为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主要设施之一,在水行业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纵观沉淀构筑物的发展可以发现,在20世纪6O年代以前主要采用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沉淀池,60年代起各种澄清池盛行一时,70年代后,主要是斜管、斜板及复合型沉淀池。沉淀构筑物形式的改进提高了沉淀分离的效率。沉淀池的设计和开发都是 围绕怎样增加沉淀面积和改变水流流态这两方面进行的。沉淀池的设计总是以提高沉淀池的 沉降效率为目的。提高沉降效率有两种方法:1)缩短颗粒的沉淀距离、增大沉淀池面积,斜管沉淀属这一类;2)增大矾花颗粒的下沉速度,通过采用高效絮凝剂和优化絮凝工艺来实现。 1、平流式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是目前我国大中型给水厂使用最广泛的池型,具有结构简单、管理方便、 耐冲击负荷强等优点。平流式沉淀池为矩形,上部为沉淀区,下部为污泥区,池前部有进水区,池后部有出水区。经混凝的原水流入沉淀池后,沿进水区整个截面均匀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流向出口区。水中的颗粒沉于池底,沉积的污泥定期排出池外。 2、蜂窝斜板(管)沉淀池 蜂窝斜板(管)沉淀是把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一般为60。)的众多蜂窝斜板(管)组 件置于沉淀池中。水流可从下向上或从上向下流动,颗粒则沉于底部,而后自动滑下。从改 善沉淀池水力条件来分析,由于沉淀池水力半径大大减小,从而使雷诺数R大为降低,弗劳 德数大为提高,满足了水流稳定性和层流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沉淀效率,许多改良型的 蜂窝斜板(管)沉淀池应运而生。 蜂窝斜管填料特点: 1. 湿周大,水力半径小。 2. 层流状态好,颗粒沉降不受絮流干扰。 3. 当斜管填料管长为1米时,有效负荷按3-5吨/米2·时设计。V0控制在2.5-3.0毫米/秒范围内,出水水质最佳。 4. 在取水口处采用斜管填料,管长2.0~3.0米时,可在50-100公斤/米3泥砂含量的高浊 度中安全运行处理。 5. 采用斜管填料沉淀池,其处理能力是平流式沉淀池的3-5倍,加速澄清池和脉冲澄清池的 2-3倍。 6.采用优质无毒,孔径表面积大,不易老化,耐久性强,表面光滑,耐酸耐碱,轻质耐压,使用寿 命长,组装方便,安装牢固。

(完整版)高密度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高密度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更新时间:3-4 15:55 高密度沉淀池主要的技术是载体絮凝技术,这是一种快速沉淀技术,其特点是在混凝阶段投加高密度的不溶介质颗粒(如细砂),利用介质的重力沉降及载体的吸附作用加快絮体的“生长”及沉淀。 美国EPA对载体絮凝的定义是通过使用不断循环的介质颗粒和各种化学药剂强化絮体吸附从而改善水中悬浮物沉降性能的物化处理工艺。其工作原理是首先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如硫酸铁),使水中的悬浮物及胶体颗粒脱稳,然后投加高分子助凝剂和密度较大的载体颗粒,使脱稳后的杂质颗粒以载体为絮核,通过高分子链的架桥吸附作用以及微砂颗粒的沉积网捕作用,快速生成密度较大的矾花,从而大大缩短沉降时间,提高澄清池的处理能力,并有效应对高冲击负荷。 与传统絮凝工艺相比,该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工程造价低、耐冲击负荷等优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已开发了多种成熟的应用技术,并成功用于全球100多个大型水厂。 高密度沉淀池的典型工艺 更新时间:3-4 16:04 高密度沉淀池的典型工艺有: 1 Acfiflo?工艺 Actiflo?工艺是由OTV—Kruger公司(威立雅水务集团的工程子公司)开发,自1991年开始在欧洲用于饮用水及污水处理,其特点是以45~150 m的细砂为载体强化混凝,并选用斜管沉淀池加快固液分离速度,表面负荷为80~120 m/h,最高可达200 m/h,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载体絮凝技术。 国内已有部分水厂引进了该技术,如2004年上海浦东威立雅自来水有限公司临江工程项目中即采用了Actiflo?快速沉淀工艺;北京市第九水厂针对原水低温、低浊、高藻的情况,在二期沉淀池改造工程中采用了Actiflo?高效沉淀池工艺。 2 DensaDeg?工艺 DensaDeg?高密度澄清池是由法国Degremont(得利满)公司开发,可用于饮用水澄清、三次除磷、强化初沉处理以及合流制污水溢流(CSO)和生活污水溢流(SSO)处理。该工艺现已在法国、德国、瑞士得到推广应用。 随着近年来国外各大水务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也有个别水厂利用该技术对现有工艺进行了扩建改造,如乌鲁木齐石墩子山水厂的扩建改造工程中即采用了该项技术。 ACTIFO?高速沉淀池工艺流程 更新时间:3-4 16:26 ACTIFO?高速沉淀池工艺流程简介:

风机工作原理

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从而引导气体流动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风机的工作原理与透平压缩机基本相同,只是由于气体流速较低,压力变化不大,一般不需要考虑气体比容的变化,即把气体作为不可压缩流体处理。 风机根据气流进入叶轮后的流动方向分为:轴流式风机、离心式风机和斜流(混流)式风机。 1.离心风机 气流进入旋转的叶片通道,在离心力作用下气体被压缩并沿着半径方向流动。 离心风机(图1) 离心风机是根据动能转换为势能的原理,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将气体加速,然后减速、改变流向,使动能转换成势能(压力)。在单级离心风机中,气体从轴向进入叶轮,气体流经叶轮时改变成径向,然后进入扩压器。在扩压器中,气体改变了流动方向造成减速,这种减速作用将动能转换成压力能。压力增高主要发生在叶轮中,其次发生在扩压过程。在多级离心风机中,用回流器使气流进入下一叶轮,产生更高压力。 2.轴流风机 气流轴向进入风机叶轮后,在旋转叶片的流道中沿着轴线方向流动的风机。相对于离心风机,轴流风机具有流量大、体积小、压头低的特点,用于有灰尘和腐蚀性气体场合时需注意。

轴流风机(图2) 当叶轮旋转时,气体从进风口轴向进入叶轮,受到叶轮上叶片的推挤而使气体的能量升高,然后流入导叶。导叶将偏转气流变为轴向流动,同时将气体导入扩压管,进一步将气体动能转换为压力能,最后引入工作管路。 3.斜流式(混流式)风机 在风机的叶轮中,气流的方向处于轴流式之间,近似沿锥流动,故可称为斜流式(混流式)风机。这种风机的压力系数比轴流式风机高,而流量系数比离心式风机高。

斜流式(混流式)风机(图3) 当叶轮旋转时,气体从进风口轴向进入叶轮,贝雷梁受到叶轮上叶片的推挤而使气体的能量升高,然后流入导叶。导叶将偏转气流变为轴向流动,同时将气体导入扩压管,进一步将气体动能转换为压力能,最后引入工作管路。

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一、前言 竖流式沉淀池又称立式沉淀池,是池中废水竖向流动的沉淀池。池体平面图形为圆形或方形,水由设在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进入池内(管中流速应小于30mm/s),管下设伞形挡板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后沿整个过水断面缓慢上升(对于生活污水一般为0、5-0、7mm/s,沉淀时间采用1-1、5h),悬浮物沉降进入池底锥形沉泥斗中,澄清水从池四周沿周边溢流堰流出。堰前设挡板及浮渣槽以截留浮渣保证出水水质。池的一边靠池壁设排泥管(直径大于200mm)靠静水压将泥定期排出。竖流式沉淀池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排泥容易,缺点是深度大,施工困难,造价高。常用于处理水量小于20000m3/d的污水处理厂。 理论依据:竖流式沉淀池中,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相反,其截留速度与水流上升速度相等,上升速度等于沉降速度的颗粒将悬浮在混合液中形成一层悬浮层,对上升的颗粒进行拦截和过滤。因而竖流式沉淀池的效率比平流式沉淀池要高。 二、设计内容:某小区的生活污水量为7000 m3/d,变化系数为1、65 ,CODCr450 mg/l,BOD5220 mg/l,SS370 mg/l,采用二级处理,处理后污水排入三类水体。通过上述参数设计该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处理工艺的初次沉淀池。

三、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在竖流式沉淀池中,污水是从下向上以流速v作竖向流动,废水中的悬浮颗粒有以下三种运动状态:①当颗粒沉速u>v时,则颗粒将以u-v的差值向下沉淀,颗粒得以去除;②当u=v时,则颗粒处于随遇状态,不下沉亦不上升;③当u

辐流式沉淀池原理介绍

辐流式沉淀池原理介绍 辐流式沉淀池一般为直径较大(20~30m)的圆池,最大直径达100m。中心深度为2.5~5.0m,周边深度为1.5~3.0m。污水从池中心进入,由于直径比深度大得多,水流呈辐射状向四周周边流动,沉淀后污水往四周集水槽排出。由于是辐射状流动,水流过水断面逐渐增大,水流速度逐步减小。池中心处设中心管,污水从池底进入中心管,或用明槽自池的上部进入中心管,在中心管的周围常有穿孔障板围成的流入区,使污水能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为阻挡漂浮物质,出水槽堰口前端宜加设挡板及浮渣收集与排出装置。 流式沉淀池大多采用机械刮泥(尤其在池直径大于20m时,几乎都用机械刮泥),将全池的沉积污泥收集到中心泥斗,再借静压力或污泥泵排除。刮泥机一般是一种桁架结构,绕中心旋转,刮泥刀安装在桁架上,可中心驱动或周边驱动。此时,池底坡度为0.05,坡向中心泥斗,中心泥斗的坡度为0.12~0.16。除了常用的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池外,还有周边进水、中部出水和外周边进水、内周边出水的辐流池。 除了机械刮泥的辐流式沉淀池外,也可以将辐流沉淀池建成方形,污水沿中心管流入,池底设多个泥斗,使污泥自动滑进泥斗,形成斗式排泥。这种情况大多用于直径小于20m的小型池。 流式沉淀池的有效水深一般不大于4m,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小于6,一般为6~10。采用机械刮泥时,沉

淀池的缓冲层上缘应高出刮泥板0.3m,刮泥机械活动桁架的转数为每小时2~3 次。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方法很多,国内目前多采用与平流沉淀池相似的方法,取池半径1/2处的水流断面作为沉淀池的设计断面。也有采用表面负荷进行计算的。对生活污水或与之相似的污水进行处理的表面负荷可采用2~3.6m3/(m2·h),沉淀时间为1.5~2.0h。

平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

平流式沉淀池应用很广,特别是在采用地面水源的电厂中常被采用。 一、平流池的结构 平流式蜂窝斜管填料沉淀池为矩形水池,基本组成如图3-5所示。上部为沉淀区,下部为污泥区,池前部有进水区,池后部有出水区。添加混凝剂后的原水流入沉淀池,沿进水区整个截面均匀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地流向出口区。水中的颗粒沉于池底,沉积的污泥连续或定期排出池外。 1.进水区 通过混凝处理后的水先进入沉淀池的进水区,进水区内设有配水渠和穿孔墙,如图3-6所示。配水渠墙上配水孔的作用是使进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池子的宽度上,穿孔 墙的作用是让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池子的断面上。为了保证穿孔墙的均匀布水作用,穿孔墙的开孔率应为断面面积的6%-8%,孔径为125mm左右。配水孔沿水流方向做 成喇叭状,孔口流速在以内,最上一排孔淹没在水面下12-15cm处,最下一排孔距污泥区以上处,以免将已沉降的污泥再冲起来。 2.沉淀区 沉淀区是沉淀池的核心,作用是完成固体颗粒与水的分离。在沉淀区固体颗粒以水平流速-v和沉降速度u的合成速度,一边向前行进一边向下沉降。 3.出水区 出水区的作用是均匀收集经斜管填料沉淀区沉降后的出水,使其进入出水渠后流出池外。为保证在整个沉淀池宽度上均匀集水和不让水流将已沉到池底的悬浮固体带出池外,必须合理设计出水渠的进水结构。图3-7给出三种结构。图3-7(a)为溢流堰式,这种形式结构简单,但堰顶必须水平才能保证出水均匀。图3-7(b)为锯齿三角堰式,为保证整个堰口的流量相等,锯齿堰应该用薄壁材料制作,堰顶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图3-7(c)为淹没孔口式,在出水渠内墙上均匀布孔,保证每个小孔流量相等。 4.存泥区和排泥措施 沉淀池排泥方式有静水压力斗形底排泥和机械排泥等。 ①静水压力法。利用池内的静水位,将污泥排出池外,见图3-8。排泥管1插入污 泥斗,上端伸出水面与大气相通。静水压力H(m)。为了使池底污泥能滑入污泥斗,池底有i=的坡度,也可采用多斗式平流沉淀池,以减小深度,见图3-9。 ②机械排泥法。链带式刮泥机见图3-10,链带装有刮板,沿池底缓慢移动,速度 1m/min,把沉泥级级推入污泥斗,当链带刮板转到水面时,又可将浮渣推向流出挡板处的浮渣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