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词类活用

古文词类活用
古文词类活用

第三讲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所谓词类活用,是说一个词本来属于一个基本的固定的词类,只是在某个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个词类的语法功能,而前后两种用法在词汇意义上又有很密切的关联。词类活用一般指实词的活用。成语中保存了较多的词类活用现象,如:衣冠

..禽兽(穿衣服,戴帽子。名作动);狼.吞虎.咽、蚕.食鲸.吞、土.崩瓦.解、烟.消云.散(像……一样。名词作状语);不白.之冤(弄明白。形作动);披坚.执锐.(铠甲兵器。形作名);赏.心悦.目(使……欢畅使……舒服。使动);幕.天席.地(以……为幕以……为席。意动)。常见的现代词语中不少也保存了词类活用现象,如:目迎、目送、木刻、针织、水磨、冰镇、心算、笔述、口供、茶话、席卷、蜂拥、风卷等。比较典型的词类活用有

第一节名词的活用

古今汉语的名词虽然有以上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专有名词用作普通名词

专有名词用作普通名词,其意义是指“像……一样的人”。这种用法古代汉语要比现代汉语广泛一些。

①一薛居州

...,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一个像薛居州一样的人,能把宋王怎么样呢?薛居州:贤人名。

②虽有十黄帝

..,不能治也。(《韩非子·五蠹》)

——即使有十个像黄帝一样的人,也不能治理好国家。

③夫尧舜位久,虽有十桀纣

..不能乱者,则势治也。(《韩非子·难势》) ——尧舜在位久了,即使有十个像桀纣一样的人也不能使天下大乱,是因为国家的形势是太平的。

以上三例中加着重号的专有名词都用作普通名词,表示“像……一样的人”。这种用法现代汉语里也有,只是不像古代汉语用得普遍。

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例如:1.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于是在天下称王(或:于是统一了天下)。名词“王”用作动词,意为“称王”

2.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军: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在……驻扎军队

3.晋师军.于庐柳。(《左传》)

——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军: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目:向……使眼色。前有“数”,几次,修饰“目”。

5.二月草已芽.。(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二月份草已经发芽。芽:活用为动词,意为:发芽

6.秦师遂东.。(《左传·崤之战》)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东: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向东。

7.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的侍从想用刀杀蔺相如。刃:本为名词“刀”,这里意为:用刀杀

8.鹪鹩巢.于深林。(《庄子·逍遥游》)

——鹪鹩居住在幽深的树林中。巢:名词“鸟巢”,活用为动词“筑巢”,引申为“居住”。9.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

——派吏人修缮客人居住的房舍。馆:名词,馆舍,活用为“居住的馆舍”。和“所”构成所字结构。

10.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商君书·画策》)

——神农时代,男人耕田,大家吃饭;女人织布,大家穿衣。衣:名词,衣服,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动词,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它可构成“主语—使—宾语—为—名词”这样一个公式。如:

1.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纵然江东的父老爱戴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王我:使我做王。

2.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

——夫子所说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名词“肉”,用作使动动词。“肉骨”意为“使白骨长肉”

3.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威王想使孙膑为将。名词“将”活用为使动动词。“将孙膑”意为“使孙膑为将”。

4.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太后难道以为我有什么吝惜,不使魏其为丞相吗?“相.魏其”意为“使魏其为丞相”。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它可构成“主语—以—宾语—为—名词”或“主语—把—宾语—当—名词”如:

1.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我跟从他把他当作我的老师。师:“以……为老师”或“把……当作老师”。师之:以之为师。“之”作“师”的宾语)

2.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以我为客。名词“客”用作意动动词。“客我”即“以我为客”。

3.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云》)

——(云)把风当朋友,把雨当儿子。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4.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

——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襟三江:以三江为襟。带五湖:以五湖为带。

5.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把鱼虾当伴侣,把麋鹿当朋友。侣鱼虾:以鱼虾为侣。友麋鹿:以麋鹿为友。五、名词直接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四种作用:

1、表比喻。可译为“像……一样”。

①嫂蛇行匍伏。(《战国策》)

——(苏秦的)嫂子像蛇一样爬行。名词“蛇”作状语,意为“像蛇一样”。

②豕人立而啼。(《左传》)

——猪像人一样立起来号叫。名词“人”用作状语,意为“像人一样”。

③天下云集响应。(贾谊《过秦论》)

——天下的义兵像云彩一样地汇合,像声响一样地回应。名词“云”、“响”用作状语,意为“像云一样”、“像声响一样”。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一条狼径直地走了,另一条狼像狗一样蹲在屠户的前面。名词“犬”用作状语,意为“像犬一样”。

2、表示态度。可译为“像对待……一样”。

①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那秦国,像对待俘虏一样役使它的百姓。“虏”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像对待虏一样”。

②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吾:指代刘邦。之:指代项伯。名词“兄”用作状词,意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国的将领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于是就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之:指代孙膑。名词“客”用作状语,意为“像对待客一样”。

3.表示工具或方式。可译为“用……”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用箕畚运(土石)到渤海的边上。箕畚:用草或竹制成的盛土器。名词“箕畚”用作状语,表示工具,意为“用箕畚”。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马中锡《中山狼传》)

——狼快点离去,不然的话,我将用木杖打死你。名词“杖”用作状语,表示工具,意为“用杖”。

③请为大王六畜葬之。(《史记·滑稽列传》)

——请求替大王用六畜之法埋葬它。大王:指楚庄王。之:指代死马。楚庄王的爱马病死,想用大夫之礼埋葬。优孟谈笑讽谏:此礼太薄,请用人君之礼埋葬;诸侯听后,都知道大王贱人而贵马。这番诙谐的话语,终于说服了楚庄王。最后优孟讲了上面这句幽默的话。名词“六畜”用作状语,表示方式,意为“用六畜之法”,即将这匹死马吃掉。

4.表示凭借或处所。可译为“按…”或“在…”。

①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延误了期限,按照法律都要杀头。名词“法”状语,表示凭借,意为“按法”。

②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在朝廷上叱责他。之:指代秦王。“廷”用作状语,表示处所,意为“在朝廷”。

③童子隅坐而执烛。(《礼记·檀弓》)

——童子在旁边坐着手持蜡烛。名词“隅”用作状语,表示处所,意为“在隅”。(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或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向…”、“到…”等。

古代汉语方位名词常常用作状语。

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贾谊《过秦论》)

——在南边取得了汉中,在西边拿下了巴蜀。方位名词“南”、“西”用作状语,意为“在南”、“在西”。

②二十九年,始皇东游。(《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二十九年,始皇向东巡游。方位名词“东”用作状语,意为“向东”。

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海外北经》)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饮,(夸父)到北边去饮大泽的水。方位名词“北”用作状语,意

为“到北方”。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扶苏因为多次规劝皇上的缘故,皇上便派他到外边带兵。扶苏:秦始皇长子。方位名词“外”用作状语,意为“到外”。

⑤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柳宗元〈小石潭记》)

——向下见到小潭,水特别清澈。方位名词“下”用作状语,意为“向下”。现代汉语(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主要有以下五种作用:

1.表示时点。即在什么时候。可译为“在…”。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在早晨听到道理,在晚上死去也值得。时间名词“朝”、“夕”用作状语,意为“在朝”、“在夕”。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史记·刺客列传》)

——秦国的军队在早晨、在晚上泅渡易水。时间名词“旦”、“暮”用作状语,意为“在旦”、“在暮”。

2.表示时段。即在这段时间。可译为“在…”。

十一月,(沛公)召诸县豪杰。(《汉书·高帝纪》)

——在十一月,刘邦召集各县的豪杰。时间名词“十一月”用作状语,意为“在十一月”。3.表示频率。时间名词“日”、“月”、“岁”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可译为“每…”。

①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时间名词“日”用作状语,意为“每日”。

②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好的厨子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割的缘故;(时间名词“岁”用作状语,意为“每年”)普通的厨子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砍的缘故。(时间名词“月”用作状语,意为“每月”)。4.表示变化。时间名词“日”、“月”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逐渐发展变化,可译为“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①乡邻之生日蹙。(柳宗无《捕蛇者说》)

——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困窘。时间名词“日”用作状语,意为“一天天地”。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一天天地削,一月月地割,而至于灭亡。时间名词“日”、“月”用作状语,意为“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表示时限。时间名词“日”、“岁”用作状语表示时限,可译为“按…”。

今吾日计之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庄子·庚桑楚》)

——现在我按天计算它不够用,按年计算它却用不完。时间名词“日”、“岁”用作状语,意为“按日”、“按岁”。

现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只表示时点或时段,而不能表示其他的意义。

①你星期日有事吗?

②他早晨锻炼身体。

③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

④老王这几天身体不太好。

第二节动词的活用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或变化的词类。古今汉语的动词大致包括七类:①表示有形活动,如:伐、攻、保卫、打扫;②表示心理活动,如:忧、惧、想念、回忆;③表示发展变化,如:生、死、发生、演变;④表示存在消失,如:无、存、在、出现;⑤表示

联系,如:为、是、犹、像;⑥表示始终,如:始、止、继续、停止;⑦表示能愿,如:得、能、应该、必须。动词的语法特点是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大多数能带宾语,这是古今汉语语法相同之处。但是,古今汉语动词的语法特点仍有一些差异。

一、动词用作名词

古代汉语里,有些动词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如:

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男女同姓结婚,他们生育的后代不会繁盛。动词“生”意为“生育的后代”。

②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赵王的子孙中被封侯爵的人,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存在的吗?动词“继”用作名词,意为“继承的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与蔺相如)终于相互和好,结成同生共死的交情。动词“交”用作名词,意为“交情”。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竭尽他们田地的出产品,拿尽他们家里的收获物。殚:竭尽。动词“出”、“入”用作名词,意为“出产品”、“收获物”。

⑤亲爱在离居。(曹植《赠白马王彪》)

——亲爱的人正在分居。动词“亲爱”作主语,意为“亲爱的人”。

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政务通达,人事和顺,各种废弛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动词“废”作主语,意为“废弛的事业”。

⑦夫易,彰往而察来。(《易·系辞》)

——《易经》,能使人明了过去的事情而推知未来的事情。动词“往”、“来”分别作“彰”和“察”的宾语,意为“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

⑧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一一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恐怕那里有伏兵。动词“伏”作宾语,意为“伏兵”。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庄公逆生,使姜氏受到惊吓。(寤:通“牾”。倒着。寤生:胎儿脚先出来)动词“惊”用作使动动词,“惊姜氏”,意为“使姜氏惊”。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项伯曾杀过人,我使他活了下来。臣:指代张良。之:指代项伯。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活之”,意为“使之活”。

③须臾觉.我。(《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一会儿使我醒来。动词“觉”用作使动动词,“觉我”意为“使我觉”。

④吾为卿等走.此女。(《太平广记》卷71)

——我为你们使这女子奔跑。走:跑。动词“走”用作使动动词,“走此女”意为“使此女走”。

⑤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马中锡《中山狼传》)

——先生的恩德,能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动词“生”用作使动动词,“生死”意为“使死者复生”。

⑥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之)也。(《资治通鉴·汉纪》)

——曹操的军队正把战舰首尾连接起来,可用火烧的办法使(他们)败走。此句“走”后省略了宾语“之”。“之”指代“操军”。动词“走”用作使动动词,“走(之)”意为“使(之)走”。

⑦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留子路住宿,杀鸡作黄米饭使他吃,使他的两个儿拜见子路。动词“食”、用作使动动词,“食之”意为“使之食”。

⑧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

——[您梁惠王]想开辟领土,使秦国楚国朝见,据有中原地带,安抚四方少数民族。莅:据有。中国:中原地带。动词“朝”用作使动动词,“朝秦楚”意为“使秦楚朝”。

⑨饮余马于咸池。(屈原《离骚》)

一一使我的马在咸池饮水。动词“饮”用作使动动词,“饮余马”意为“使余马饮”。

⑩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使赵盾饮酒。动词“饮”带有双宾语。“饮赵盾”意为“使赵盾饮”。

第三节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态和摹拟自然声音的词类。古今汉语的形容词可分为三类:①表示性质,如:愚、强、真、假等;②表示形状,如:大、厚、高、低等;③摹拟声音,如:坎坎、关关、哗啦、轰隆等。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是经常作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特点。但古代汉语里形容词还有一些特殊用法,现代汉语里不具有或不全同。

一、形容词用作名词

古代汉语里,有些形容词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态,而是表示与这个形容词的性态有关的人或事物。如:

①其香.始升。(《诗经·大雅·生民》)

一一祭品的香气开始升腾。形容词“香”用作名词,意为“香气”。

②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一一他的智慧方面可以赶上,他的愚蠢方面不可以赶上。形容词“知”、“愚”意为“智慧方面”、“愚蠢方面”。

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贪婪,依仗它的强大势力,用空话索取壁玉。形容词“强”用作名词.意为“强大势力”。

④白马之白.,无异于白人之白。(《孟子·告子》)

——白马的白色,跟白人的白色没有什么不同。形容词“白”用作名词,意为“白色”。

⑤老吾(之)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之)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

——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形容词“老”用作名词,意为“老人”。

⑥南有泾渭之沃。(《史记·刺客列传》)

——南边有泾渭流域的肥沃土地。形容词“沃”用作名词,意为“沃土”。

⑦《黄鸟》,哀三良也。(《诗经·秦风·黄鸟序》)

——《黄鸟》诗,哀悼三位良人。形容词“良”用作名词,意为“良人”。

⑧四美具,二难并。(王勃《滕王阁序》)

——四种美事齐备,二种难事兼具。四美:指音、味、文、言。二难:指贤主、嘉宾。形容词“美”、“难”用作名词,意为“美事”、“难事”。

⑨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

——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转:弃尸。形容词“老弱”作主语用作名词,意为“年老的人”、“体弱的人”。

⑩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则币说》)

——小的问题还从师学习,而大的问题却弃而不学,我看不出这种人能明白道理。形容词“小”、“大”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意为“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⑾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形容词“圣”“愚”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意为“圣人”、“愚人”。

⑿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

——我与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形容词“险”活用为名词作宾语,意为“险峻的山”。

⒀举贤而授能兮。(屈原《离骚》).

一—推举任命贤人能人。形容词“贤”、“能”活用为名词作宾语,意为“贤人”、“能人”。

⒁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项羽本纪》)

一一将军身上披着坚固的铠甲,手里拿着锐利的武器。形容词“坚”、“锐”活用为名词作宾语,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里,某些形容词在以下语法结构中用作动词:

(一)形容词后带宾语

①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山海经·北山经》)

——发鸠山,它的上面有很多柘树。形容词“多”后带宾语“柘木”,用作动词,意为“有很多”。

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诽谤屈原。形容词“短”带宾语“屈原”用作动词,意为“诽谤。”。

(二)形容词前有“所”字

①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庄子·齐物论》)

——毛嫱、丽姬是人们称赞的美女。形容词“美”前有“所”,从而构成所字结构,美活用为动词,意为“赞美”。

②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李斯《谏逐客书》)

——既然这样,那么您所重视的东西在于美女、音乐和珠宝,所轻视的东西在于百姓。形容词“重”“轻”前有“所”,“重”“轻”用作动词,意为“重视”、“轻视”。

(三)形容词作渭浯译时可加“了”或“起来”。

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如果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啊!形容词、“富贵”作谓语,译时可加“了”,用作动词,意为“富贵了”。

现代汉语的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两种情形:一是形容词后带上时态助词“着”、“了”、“过”,一是形容词后带上趋向动词“起来”、“下去”

①电灯亮着。“亮着”说明电灯在持续着一种什么状态。’

②苹果红了。“红了”说明苹果由不红变红了。

③他胖过一阵子。“胖过”说明过去胖现有已变瘦了。

④生活好起来了。“好起来”说明由不好或不怎么好变为好。

⑤天气还要热下去。“热下去”说明天气的这种性质将持续或有所发展。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主语以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态。它可构成

“主·以·宾·形”这样一个公。式。现代汉语没有这种用法。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

——我的妻子以为我美丽,是因为她偏爱我。形容词“美”用作意动动词,“美我”意为“以为我美”。

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上古的人们]觉得他们的食物很香甜,觉得他们的服饰很漂亮,觉得他们的住房很安适,觉得他们的风俗很纯厚。形容词“甘”、“美”、“安”、“乐”用作意动动词,意为“以为其食甘”、“以为其服美”、“以为其居安”、“以为其俗乐”。

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

——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形容词“小”用作意动动词,“小鲁”意为“以为鲁小”,“小天下”意为“以为天下小”。

④时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当时赵充国年纪已经七十岁,汉宣帝认为他老了。之,指代充国。形容词“老”用作意动动词,“老之”意为“以为他老”。

⑤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弱劣。劣:认为……弱劣。“之”是“劣”的宾语)

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就是主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态。它可构成“主·使·宾·形”这样一个公式。

①君子远庖厨。(《孟子·梁惠王》)

——君子使厨房建得远些。形容词“远”用作使动动词,“远庖厨”意为“使庖厨远”。

②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孙子·谋攻》)

——大凡用兵的方法,使敌国完整是—上策“全”用作使动动词,“全国”意为“使国全”。形容词

③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一—能够使将军富贵的是皇上。形容词“富贵”用作使动动词,“富贵将军”意为“使将军富贵”。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一一春风又使江南岸的草木变绿,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乘船回去呢?形容词“绿”用作使动动词,“绿江南岸”意为“使江南岸绿”。

⑤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诸侯害怕,(于是)结成盟约,谋划使秦国变弱。弱:使……变弱。“秦”是“弱”的宾语。

⑥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在这种情况下,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使老百姓变得愚昧。愚:使……变得愚昧。“黔首”是“愚”的宾语。

第四节数词的活用

古汉语中数词主要活用为动词。即指基数词在一定条件下活用为动词。数词动化后,经常带有宾语,也有不带宾语的。例如:

①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中庸》

——别人一次能做好的,自己一百次地做;别人十次能做好的,自己一千次的做。百:一百次地做;千:一千次地做。“之”分别为“百”、“干”的宾语。

②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六国完结了,国家统一了。一:统一。不带宾语。

练习

一、仔细分辨和比较下列各带点的词,何者是一般用法,何者是词类活用(即名词用作动词)。凡是词类活用的,打上“√”:

1.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

..至蔺相如门谢罪。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

3.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宾客

..皆惊。

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6.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7.命李褚、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将.三千人为中军。

8.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10.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即李进诚)梯.而下之。

11.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2.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13.但观之,慎勿声.,令贼知也。

14.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15.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

16.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矣”。

17.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

18.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县名)僧某,遘疫.死。

19.吾从而师.之。

2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2.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23.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24.左右欲刃.相如。

25.因取刃.杀之。

二、试观下列各句,凡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在字下画一横线:

26.舍相如广成传舍。

27.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28.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29.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30.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法”有两种解释,一是法令制度,一是取法的意思。)

31.乃褫(即剥去)豪民衣自衣。

32.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33.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3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试分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形容词,何者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何者是活用作动词。如果用作动词的,请打上“√”:

36.有张氏藏书甚富.。

37.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38.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39.家富.良马。

40.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41.短.绠者不可以汲深。

42.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4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44.成(人名)以其小(指蟋蟀),劣.之。

45.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拚博一笑。

46.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47.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48.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4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50.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5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52.苟富贵.,无相忘。

53.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54.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

55.相公厚.我,厚.我!

56.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

57.厚.于此而薄于彼。

四、(一)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哪些是使动用法,哪些是意动用法,试在括号中说明。

58.予我千金,吾生.若。( )

59.齐威王欲将.孙膑。( )

60.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1.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62.孟尝君客.我。

63.晋侯饮.赵盾酒。

64.守自负年德,易.之。(自以为年纪大,品德好,轻视他) ( )

65.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66.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上”指汉宣帝) ( )

(二)下列加点的词,都是使动用法,试加以解释:

67.此可以活.人。

68.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70.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三)下列加点的词,都是意动用法,试加以解释:

71.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

72.渔人甚异.之。

7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74.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五、试将下列句中的名词作状语之处,用横线画出来:

75.得佳者笼养之。

76.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77.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78.秦王……卒廷见相如。

79.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

80.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8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

82.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83.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晋,稍蚕食诸侯。

84.乃盛樊于期首函封之。

85.吾曩者目摄之。

六、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86.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87.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左忠毅公逸事》)

88.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促织》)

89.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

90.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殽之战》)

91.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9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七、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翻译整个句子

1.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2.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3. 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

5.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6.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7. 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

8. 楚在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9.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10.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11.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12.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13.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14.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15.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6.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苏洵《六国论》)

17.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三元里抗英》)

18.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三元里抗英》)

19.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0.相如廷.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1.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22.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祭十二郎文》

23.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24.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察今》

25. 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26.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27. 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

28. 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29.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1.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书》

33. 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书》

34. 则思江海下.百川。《谏太宗十思书》

35.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书》

36.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书》

38.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滕王阁序》

39. 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

40. 屈.贾谊于长沙。

41. 不耻.相师。(《师说》)

42.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说》)

43. 吾从而师.之(《师说》)

47.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师说》

49.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50. 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51. 燕赵之收藏

..《阿房宫赋》

..,韩魏之经营

52.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53.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54.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56. 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伶官传序》

57. 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59.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伶官传序》

60.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61. 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6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4.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65. 既来之,则安.之

66.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67.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68.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69. 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

70.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71. 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

72.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73.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项脊轩志》

74. 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项脊轩志》

76.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

7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78. 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

79.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80.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81.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8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83. 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扁鹊见蔡桓公》

84.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85.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86.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87.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88.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89. 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

90.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91.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92. 秋水时.至。《庄子·秋水》

93.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过秦论》

94.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95. 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96. 负而前.驱。《伶官传序》

97.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98.其疾病

..而死。《五人墓碑记》

99.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100、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10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10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10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104.智勇

..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105.而告以成功

..。《伶官传序》

106、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

107、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108.无所事.事 109.衣.锦还乡 110.春风风.人111.追亡.逐北. 112.风.餐露.宿 113.皓.首穷.经114.望梅止.渴 115.富.国强.兵 116.安.邦定.国117. 荣.宗耀.祖 118、幸.灾乐.祸 119、厚.古薄.今120、妻梅子鹤

高一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高一语文文言文字词整理: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 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 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资料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 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古汉语知识。 2、使学生的文言翻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教学设想: 通过大量训练,加上老师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方面知识。 教学过程实施: 导入: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匣子装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如: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 ..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 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 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左传成公三年) 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不食齐宣王朝见秦楚之君,相反的,是齐宣王是秦楚之君朝见自己。 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例:(1)早.出暮.归。《促织》 (2)草.行露.宿。(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勾践灭吴》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例:(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例: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 ..于此。《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促织》 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二、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用在动词后的形容词,往往作宾语,因此活用为名词。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处于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3、作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词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或者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就活用作一般动词。例:(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副词+形容词】例:(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导读: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 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A.偏正关系(状谓、动补除外,这只讲名词性词组)例如:(1)河水清且涟猗。(《伐檀》)*(2)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B.并列关系例如: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C.同位关系例如: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梅花岭记》) 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上面三种关系除外)例如:1.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动宾)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主谓)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各句。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同上) 4.民生涂炭。(《三元里抗英》) 5.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6. [客]一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大铁椎传》)* 7.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8.士兵德顺昌甚。(《五人墓碑记》)* 9.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10.瓮牖绳枢。(同上) 11.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 12.子墨衰絰。(《之战》) 13.妇抚儿乳。(《口技》)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则有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它们之间可能是主谓、状谓、动宾关系:曾皙后,诸越则桃李冬实、衣褐。 二、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状语 1.副词修饰名词一、一般副词:公将鼓之。 二、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 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口技》) 练习题:译句解名词动用的词 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卖柑者言》) 2、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 3、使人先表澭水。(《察今》)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6、不蔓不枝。(《爱莲说》) 7、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童区寄传》) 8、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杂记》) 9、君子不齿。(《师说》) 10、昨日入城市。(《蚕妇》) 1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3、出入必舆隶。(《苦斋记》)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复习过程

精品文档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B、无不膝行而前 C、欲东下井胫击赵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沉船,破釜甑 A、水上军开入之 B、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 B、天下苦秦久矣 C、而相如廷叱之 D、而耻学于师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项王军壁垓下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 B、大王必欲急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项伯杀人,臣活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小学而大遗 C、积善成德 D、木直中绳,棘以为轮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A、舜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外连横而斗诸候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C、后人哀之而不鉴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牛困人饥日已高 C、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D、足下深沟高垒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置人所臂鱼腹中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课文言文词类活用 提示语:本练习为人教版初中6册文言文词类活用,同学们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七年级(上)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A、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山市》) 洞: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5、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山市》) 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降低。 6、太傅寒雪日集。(《咏雪》) :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7、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太丘与友期》)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8、天雨.墙外。(《智子疑邻》) 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9、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10、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 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靠近、接近。 11、家富.良马(《塞翁失马》) 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有很多”。 七年级(下)1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异: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1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伤仲永》)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1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名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1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1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策: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7、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善于 18、会宾客大宴.。(《口技》) 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如何辨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如何辨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文言文专题训练之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训练之词类活用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1、A、衣.锦还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B、草菅 ..人命童子隅.坐而执烛。 C、富.国强.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神.出鬼.没侣.鱼虾而友.麋鹿选A 2、A、朝.秦暮.楚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B、祸.国殃.民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C、风.餐露.宿春风风.人,春雨雨.人 D、幕.天席.地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选B 3、A、先礼.后兵.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 B、入.不敷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息.事宁.人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有口皆碑.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选D 4、A、不胫.而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兵不血.刃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C、千金 ..一刻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虎.视眈眈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选C 5、A、百废.俱兴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B、川.流不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C、正.本清.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D、不耻.下问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选D 二、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一个选项8分 1.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目.项王 B. 云青青兮欲雨. C.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 2.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 C.规.行矩.步 D.草.行露.宿 3.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春华.秋实 B.袖.手旁观

文言文词类活用

作业: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并解释意义和用法必修一 名词作状语 1. 夙兴夜寐 2.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 孔雀东南飞 4. 卿当日胜贵 5. 黄泉共为友 6. 勤心养公姥 7. 手巾掩口啼 8. 乌鹊南飞 名词作动词 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2. 纫秋兰以为佩。 3. 来吾道夫先路。 4. 夫唯捷径以窘步 5. 谢家事夫婿 6. 交广市鲑珍 7. 自名秦罗敷 8. 脉脉不得语 9. 鼓瑟吹笙 10. 冬雷震震 11. 夏雨雪 动词的使动用法 1.逆以煎我怀 2. 天下归心 形容词作名词 1. 三岁食贫 2. 不抚壮而弃秽兮 3.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形容词作动词 1.杂申椒与菌桂兮 2.千万不复全 3.又非君所详 4. 暧暧远人村 5. 潜(qián)虬(qiú)媚幽姿(妩媚→怜惜)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2.便利次月内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足以荣汝身

2.白日丽飞甍(méng) 数词作动词 1.士贰其行 2. 二三其德 《阿房宫赋》 1.名词活用为动词.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朝歌夜弦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族秦者,秦也 辞楼下殿 2.名词作状语 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骊山北构而西折 廊腰缦回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日益骄固 3.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4.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赤壁赋》 1.名词的活用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歌窈窕之章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侣鱼虾而友麋鹿 2.动词的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哀吾生之须臾

文言文词类活用

关于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其实只包括三类词语:名词、动词、形容词。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三、名词作状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5、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8、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9、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0、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1、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1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教师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一)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B、无不膝行而前 C、欲东下井陉击赵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沉船,破釜甑 A、水上军开入之 B、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 B、天下苦秦久矣 C、而相如廷叱之 D、而耻学于师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项王军壁垓下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 B、大王必欲急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项伯杀人,臣活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小学而大遗 C、积善成德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外连横而斗诸候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C、后人哀之而不鉴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牛困人饥日已高 C、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D、足下深沟高垒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公始常欲奇此女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为动用法知识讲解

精品文档 概念:“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造福人 民”“服务教改”即该用法的沿用。 语法特点: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当然,这里所说的动词,也都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这是无用赘述的。 四种类型:“为动”的“为”读作去声,它在这里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为说明方便起见,我们把为动用法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例如: (1)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像,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行为的。 (2)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祝之”译为“为她而祈祷”。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祝”的目的。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司马迁《报任安书》) “死节”译为“为(坚持)气节而死”。宾语“节”是动词谓语“死”的目的。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例如: 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陈寿《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 “便苦咳嗽”译为“就因为咳嗽而感到痛苦”。“苦”,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为动用法。“咳嗽”是“苦”的原因。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例如: (1)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名我”译为“给我起(这个)名字”。名,这里作动词用,为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 (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精品文档

(完整版)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 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精编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项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专项训练:词类活用(一) 一、将下面所列的成语或例句填入“名词活用为动词”部分 的恰当位置。 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车水马龙不毛之地 先礼后兵心猿意马能文能武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华而不实汗牛充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垓下之围》)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黄州快哉亭记》)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所友者以百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活用为普通动词 (1)名词+名词(名词性短语):如果前一个名词不是起修饰 限定作用,那么可以断定有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 例如: (2)名词+代词(宾语)构成动宾关系。 例如: (3)副词+名词副词(状语)+谓语动词 例如: 1

(4)能愿动词+名词:可,能,欲,足,应,当,宜 例如: (5)名词+补语谓语+补语 例如: (6)所+名词 例如: (7)“而”前后的名词:保持词性一致。 例如: (8)方位名词作动词 例如: **其中,(5)—(8)不作考试要求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某事物(宾语)具备那个名词的 某种性状。 例如: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表示人主观上认为某事物是怎样的。 译为“以??为” 例如: 二、将下面所列的成语或例句填入“名词活用为状语”部分 的恰当位置。 道听途说日理万机土崩瓦解风餐露宿金榜题名车载斗量 2

烟消云散拳打脚踢蚕食鲸吞南征北战 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名词活用为状语:状语+谓语(动词) 1、表比喻:像??一样 例如: 2、表状态: 例如: 3、表态度:像对待??一样 例如: 4、表处所:在?? 例如: 5、表时间:在??,每?? 例如: 6、表工具(方式):用?? 例如: 7、表方向(方位名词):向?? 例如: **注意区分名作动与名作状的区别 三、将下面所列的成语或例句填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部分的恰当位置。 十全十美千奇百怪万紫千红好高骛远见异思迁 3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为动用法

概念:“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造福人 民”“服务教改”即该用法的沿用。 语法特点: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当然,这里所说的动词,也都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这是无用赘述的。 四种类型:“为动”的“为”读作去声,它在这里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为说明方便起见,我们把为动用法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例如: (1)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像,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行为的。 (2)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祝之”译为“为她而祈祷”。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祝”的目的。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司马迁《报任安书》) “死节”译为“为(坚持)气节而死”。宾语“节”是动词谓语“死”的目的。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例如: 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陈寿《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 “便苦咳嗽”译为“就因为咳嗽而感到痛苦”。“苦”,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为动用法。“咳嗽”是“苦”的原因。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例如: (1)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名我”译为“给我起(这个)名字”。名,这里作动词用,为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 (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关知识,一起来了解下。 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 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 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 《李济雪夜入蔡州》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 《伤仲永》 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 4.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