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地理过程”的认识 (1)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地理过程”的认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地理课标)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体现了全新的地理教育理念。与旧的地理教学大纲相比,地理课标选取的“地理过程”内容兼顾了社会、学科、学生三个方面的需要,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谐统一的特点。对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掌握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强化地理思维方式,提高地理思维能力,激活创新思维有特殊作用。对引领和推进现代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地理信息技术与现代地理教学的整合有独到之处。

一、“地理过程”与地理课标

1. 地理过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陆地表层系统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其研究的内容大致包括:①认识有限时段内的变化规律。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随时间的变化,从中发现地理事实的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事象进行模拟和预测,这是“地理过程”研究的最高层次,也是地理学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集中体现。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中。

“地理过程”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改变了传统地理学脱离过程,满足于静态研究,不能提供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需的信息资料的方式。它代表了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如从“过程”入手,采用实验和微观研究的方法,探讨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由此导致地理学在微观研究层面的进一步分化。又比如以全球问题为对象,解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问题。在地理学内部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等等。

“地理过程”具有时间序列的漫长性、突发性,空间范围的广阔性、全球性,发展演变的过程性、抽象性、复杂性、规律性。它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对人类活动产生深刻影响。今天,全球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研究“地理过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地理课标中的“地理过程”

“地理过程”在地理课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凸现了“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的地理课程性质,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的课程设计思路,是完成课程目标、感悟“过程与方法”的特殊素材,是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内容标准的始终。

“地理过程”集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和谐统一的特点突出。“地理过程”内容在地理学中有着严谨而庞大的体系,类型多样、内容广泛、逻辑严密。地理课标选取的“地理过程”

打破了学科的窠臼,从全新的视角紧密结合社会、学科、学生发展的需要,谋求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基础性──选取的“地理过程”内容以当前影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基本问题为核心,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等,这些基本问题是现代公民必须关注和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是社会发展对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

所选“地理过程”也是最基本的“地理过程”,如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考虑了学科的继承性、经典性以及学生学习的基础,不会因为内容过深、过难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

时代性──选取的“地理过程”内容渗透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当前地理学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特点,如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措施等内容。“由过去重描述、解释、强调区域个性、把注意力局限于形态一致的区域,向注重区内各部分存在着联系的功能区域方向发展,直到现在面向实践和预测未来”,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力求贴近社会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人类活动与“地理过程”互动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为重点,以谋求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内容为核心,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选择性、多样性──选取的“地理过程”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有自然地理过程、人文地理过程、区域发展过程,以及上述过程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地理过程,按组织形式分布在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中。选修部分的“地理过程”内容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的多样性要求和需要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以及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弘扬学生的个性等各方面的需求而构建的“合格+特长”内容标准体系。

二、“地理过程”在地理课标落实过程中的作用

在地理课标落实过程中,与其他内容标准相比,“地理过程”是学科核心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是地理课程改革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领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主体体验,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牢不可破”,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配角扮演者。在教师的硬性干预下,学生没有亲身体验过程和方法的机会,很难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只是机械地接纳教师的知识传授。“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地理课标的基本理念。“地理过程”特有的性质和特点,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地理过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模仿地理学家对“地理过程”

的研究历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地理过程”发展演变的过程和环节,类似地理学研究进行观察、思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感悟学习过程和方法,加强学习的主体体验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2.强化思维方式培养,激活创新思维

“地理过程”的时空耦合关系,使学生从时空角度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研究地理事物,形成特殊的时空思维方式,掌握地理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研究“地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想象、猜测等,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并用,推断地理事物的过去和预测未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内容,学生通过对区域发展演变过程和环节的研究,分析归纳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状做出评价,预测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推进地理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师、教材是核心和权威。教师更多地依据教材完成知识传授,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很少受到关注。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背教材。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现代地理教学模式的灵魂是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地理过程”为中心问题,按照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和过程展开探究学习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展现思维过程,交流学习的体会和成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很显然,在以上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学习的资源包括了教师和教材并拓展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媒体。学习的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由此树立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材观,建立和完善现代地理教学模式,推进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

4.推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习的整合

“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是地理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相比之下,“地理过程”时间序列的漫长性、突发性,空间范围的广阔性、全球性,发展演变过程的抽象性、复杂性等特点,使得仅运用简单的文字、图表平面媒体手段,已很难把问题表达的直观形象。信息技术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择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动态形象模拟的生动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的交流共享性等各方面的优势,能够最大程度上模拟“地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过程,创设或营造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带着感情色彩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进而提高表达能力。在情境的驱动下,学生的情绪被激起,想象思维积极活跃,收集、运用、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图表技能和地理素养得到有效提高,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推动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地理过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为地理课程改革提供了特殊的素材,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增强关心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地理过程”

与人类互动的过程中,“地理过程”必将在地理教育改革、理论研究、社会实践等领域实现质的发展和飞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