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土壤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土壤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土壤生态学》考试复习提纲

1、土壤动物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土壤动物能够促进有机物分解和能量流动

②土壤动物可以促进养分循环和转化

③土壤动物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

④土壤动物对土壤微生物的能起到调节作用

⑤土壤动物对作物生产影响,寄生线虫对植物的危害很大,但一些食微线虫能促进植物

生长

⑥土壤动物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土壤修复有影响

⑦土壤动物可以作为土壤质量的生物指示

2、土壤动物与土壤肥力的保持有何关系?

答:①土壤动物如蚯蚓对土壤结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②接种蚯蚓能降低土壤的容重

③蚯蚓活动影响着土壤的pH和交换性能

③蚯蚓能维持土壤的C、N平衡

3、简要论述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其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最终以热的形式消散,而物质的流动是循环式的,各种物质都能以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重返环境。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物质循环的一部分,因此它也是循环式的,可用库和流两个概念加以描述。陆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主要有碳、氮、磷和硫的循环,这些循环对区域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1)碳循环与温室气体(CO2.CH4.CO);(2)氮循环与富营养化,三个固氮过程:高能固氮、生物固氮、工业固氮;四种基本生物化学反应:胺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3)磷循环的贮存库是沉积岩,始于岩石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以固态进行,因而缓慢;没有气体的参加,长远看有可能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子,磷的库存量和迁移量会直接影响碳、氮等元素的循环;(4)硫的贮存库是岩石,以FeS2的形式存在。海洋也是巨大的硫库;硫循环属于沉积型、也属于气体型。沉积阶段的沉积物只有通过风化和分解才被释放出来;气体阶段可以子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与算沉降、温室效应乃至臭氧层耗损有关。

4、叙述土壤呼吸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土壤呼吸是土壤释放CO2的途径。土壤呼吸作用:碳以CO2的形式从土壤向大气圈的流动。它主要是指未受扰动的土壤中产生CO2的代谢作用,包括3个生物学过程和1个非生物学过程:

生物学过程;植物根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动物呼吸

非生物学过程:含碳物质的化学氧化作用

5、谈谈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氮的转化过程都是由微生物来完成的。氮的主要转化过程包括:

氮素的矿化和固定(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Ammonium fixation);

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

硝酸还原作用(Nitrate Reduction);

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

有机氮的矿化作用是指土壤有机质碎屑中的氮素,如可溶性氨基酸、短肽、蛋白质和不溶性蛋白质、结构性含氮物质如几丁质和肽葡聚糖以及核酸等,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由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机态降解转化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NH4+的过程。氮矿化速率决定了土壤中用于植物生长的氮素的可利用性,是生态系统氮素循环最重要的过程之一。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受土壤有机质、土层深度、pH值和盐碱度等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也受凋落物、群落类型和植物组成的影响,如凋落物基质C/N比,凋落物质量,还受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氮素固定过程是将NH4+结合成氨基酸的过程。该过程取决于微生物生长时对氮的需求,也与基质碳的有效性和非生物参数紧密相关。真菌的 C : N比较大,一般范围变动于15:1-4.5 : 1,而细菌的C : N比较小,变动范围通常在 3 : 1-5 : 1之间。业已证明,土壤微生物的C : N比通常为5 : 1-8 : 1。

硝化作用就是把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微生物来实现的。首先由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把氨转化成亚硝酸盐,再由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把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这两类细菌是专性需氧微生物,在大多数生长环境中它们是生长在一起的,由于亚硝酸盐到硝酸盐的转化速度很快,因此亚硝酸盐的含量很低。影响硝化作用的因素有土壤酸度、通气性、湿度和温度。

硝酸还原作用是同硝化作用相反的过程。一些细菌、真菌和蓝细菌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将NO3-还原成-NH2 。亚硝酸盐和羟胺(NH2OH)是其中间产物;O2不抑制该过程。但NH4+的存在或还原性含氮有机代谢物会抑制这个过程。

微生物将NO3-还原成NO2-,并进一步还原为逸散到大气中的气态的N2O和N2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土壤反硝化作用的产生条件:存在具有代谢能力的反硝化微生物;合适的电子供体;嫌气条件或O2的有效性受到限制;N的氧化物,如NO3-、NO2-、NO或N2O作为末端电子受体。影响反硝化作用速率的因素有土壤硝酸盐含量、碳的有效性、土壤含水量、土壤pH和温度。

在环境中,氮素的主要贮库是以气态氮存在于大气中,约占大气体积的80%.一般来说,存在于大气中的氮素生物是不能直接利用的。因此,氮素循环中最关键的是把气态氮固定下来,成为无机的氮化物。具有固氮作用的微生物只限于原核生物,其中包括各个不同类群的微生物。至今没有见到真核生物能够固氮。

6、试述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分析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原理和方法

磷脂由甘油、2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磷酸基团(PO4)组成。脂肪酸特别是磷脂脂肪酸是活细胞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有用的生物标记物,因为其具有结构多样性,并具有很高的生物特异性。它可以作为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的代表,因为生物死后磷酸基团很快就消耗掉了,在贮藏物中也没有发现其存在,在生物量组成中有相对恒定的比例。通过多元统计比较总的PLFA 的类型,其在类型上发生变化就意味着在微生物群落上发生变化。特定的PLFA发生变化,可以作为特定生物群变化的指示。

PLFA分析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方法包括:

初提(Initial Extraction);

1-25g 干土;

氯仿:甲醇:磷酸缓冲液(2.0:1.0:0.8);

离心,过滤并除去氯仿相;

N2干燥。

脂肪分离(Lipid Separation);

用固相硅酸提取柱;

用下述化学试洗提分离脂类:

中性脂类使用氯仿;

醣脂类使用丙酮;

磷脂使用甲醇

皂化/甲基化(Saponification/Methylation);

用2M KOH溶解在MeOH;

GC分析(GC analysis);

气相色谱分离脂肪酸甲脂;

利用标准物确定峰高和出峰时间。

数据分析和解释(Data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多元统计分析数据。

7、试述根的基本生态学功能

根除了吸收水分和养分、固着和支持植物外,还具有以下生态学功能:

1)根是连结地上生态系统和地下生态系统的主要纽带;

2)根为土壤生态系统提供了初级能量来源,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的碎屑食物网及生物组

成份有决定性作用;植物根在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活动中进入到土壤中的分泌物、溢泌物、脱落物及死亡残体数量很大;

3)根域微生物系统中发生的生物相互作用以及根际动态过程十分活跃,对土壤生态系

统能量转化和养分周转以及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4)根对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植物根通过直接和间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

对土壤性质产生显著影响。

8、试述根系生物量测定的方法。

主要有挖掘收获法、土钻法和间接估算法等。挖掘收获法虽耗时费力,但目前却是最为准确的方法。土钻法较为方便,木本和草本植物根系没定均可使用,但钻孔的数量和位置的设定十分关键。对于树木的大根,用年轮测量法测定生物量的年增加量最为准确。

有时考虑到实测困难,可用间接法估算。即假设植物根系/地上部有一定比例关系(多在

0.2-1.0之间),由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推算出根系生物量。90年代初发展的

Minirhizotron微根窗法通过联系数码照相可以原位的、动态的监测根系动态(生长和死亡);另一种方法是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如通过标记及随后监测根系14C和13C的含量变化。

9、什么是根际?根际效应有那些表现?

根际是指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根际范围的大小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同时,也受植物营养代谢状况的影响,因此,根际并不是一个界限十分分明的区域。通常根际范围为距活性根1-2mm的土壤和根表面及其黏附的土壤。

根际效应表现有:①根系碳淀积。根分泌、溢泌的单糖、多糖、有机酸和氨基酸等有机化合物可能多达数十种,总量可达植物光合产物的10%;随根系衰老、细根、根毛和衰老细胞脱落进入土壤,Bowen(1993)估计其总量超过根分泌物和溢泌物。这些物质一方面改变了土壤的化学组成,另一方面为根际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和营养来源。②根际的微生物效应。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通常用根际土和根外土微生物数量的比值(R/S)表示土壤根际微生物效应。细菌的根际效应较高(5 -20之间,高的达100) ,而真菌的根际效应相对较低;除了原生动物以外,根际土壤中的基他微型土壤动物如螨类和线虫等也较为丰富,可能与它们取食微生物的特性有关;

培养计数法获得的多数资料表明,根际微生物中以G-的杆菌占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属是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除此之外,存在根际的化学效应,根分泌的有机酸导致根际土壤酸化。

10、土壤微生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各自有何生物学特点?

细菌为原核生物,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细菌细胞的直径一般在0.5-1μm,长为1-2μm;细菌细胞的体积小使之具有特殊优势,比表面积大使其能更有效从环境中交换营养;球菌比杆菌或螺旋菌更能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细菌的繁殖方式为裂殖,快速生长、繁殖的能力意味着细菌能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细菌能在大部分土壤中行自由生活,数量巨大(1010 /g),种类繁多,代谢类型丰富多样;细菌细胞具有细胞被膜,主要由糖被、细胞壁和细胞膜组成。1)黏液层(Slime layer),碳水化合物的疏松的非正式聚合物;2)荚膜(Capsule),结合在细胞壁上的坚韧的蛋白质层。细胞壁所具有的坚韧的保护性主要依靠大分子肽聚糖,细菌的两种细胞壁类型分别是革兰氏阳性(GP)和革兰氏阴性(GN)。

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从形态上放线菌更像真菌,细长的细胞分之成丝状体或菌丝,但比真菌的菌丝细,前者大约1-2 μm,后者在10-50 μm之间;放线菌细胞壁含有N-乙酰胞壁酸与二氨基庚二酸,而不含几丁质和纤维素;放线菌不仅产生抗生素、酶和维生素,而且具有很强的分解纤维素、石蜡、琼脂和角蛋白的能力,在物质循环和土壤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

真菌是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霉菌、酵母菌和担子菌;真菌的分类多样性不断变化,已知真菌超过72000种,真正的土壤真菌大约15000种,Thorn(1997)将真菌归为4个类群:运动真菌,接合菌,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真菌以形成菌丝体获取资源而著名,都是异养的,并且能够产生大量的酶类,在降解植物多聚物纤维素和木质素以及其他复杂的有机大分子方面特别重要;除了酵母菌外,大部分真菌都是好氧性微生物,通过孢子的传播能力也很强。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多糖,其次是蛋白质、类脂;真菌细胞壁多糖主要有几丁质、纤维素、葡聚糖、甘露聚糖;低等真菌细胞壁以纤维素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为主,而高等真菌则以几丁质为主。

真菌生态类型多样,大小范围很广,生长速率变化很大,但一般不及细菌那样生长迅速;但从土壤生物量看,真菌一般占优势,特别在贫营养土壤中,真菌是营养库的重要组分。11、试述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物的重要组分之一,几乎所有土壤过程都直接或简介地与土壤微生物有关。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主要有:

①分解土壤有机质和促进腐殖质形成;②吸收、固定并释放养分,对植物营养状况的改善和调节有重要作用;③与植物共生、促进植物生长,如豆科植物的结瘤固氮、内生及外生菌根促进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④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土壤有机碳、氮不断分解是土壤微量气体产生的重要原因;⑤在有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治理中起重要作用;⑥是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

12、什么是土壤微生物量?有那些主要的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量是指土壤中活的微生物数量,只占土壤有机物质的3%左右。微生物的生长同化与死亡矿化构成了土壤养分内循环的“源”。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硫、磷等。

①熏蒸培养方法(FI): Jenkison & Powlson (1976) 用氯仿熏蒸土壤后再进行培养时,其

CO2的释放量大幅度增加,比没有熏蒸的土壤要高得多,并且发现培养期间CO2的释放量与原来土壤中的微生物量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从而通过测定一定培养时间内土壤CO2的释放量,就可以计算土壤微生物量;

②熏蒸直接提取法(FE): Vance et al. (1987) 提出,现在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③底物诱导呼吸法(SIR) :自然状态下,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如呼吸量一般都很低,

但当加入易分解的有机物时,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迅速加强,在几分钟内就上升到很

高的数量,并保持几个小时没有太大的变化,此时的呼吸量与土壤原始的微生物数量密切相关,可以反映土壤原始微生物量的高低。

④精氨酸氨化法(Arginine ammonification): Alef & Kleiner发现土壤中有50多种细

菌能够利用精氨酸做为其碳和氮的来源。当向土壤加入精氨酸水溶液,并培养一段时间后,土壤中的NH4+-N大量增加,通过测定浸提液中NH4+-N的含量,就可以估计土壤微生物量;

13、菌根有哪些类型?菌根对寄主植物有那些作用?

14、土壤原生动物在形态上和分布上有何特点?

15、土壤线虫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哪几个类群?

课程论文选题:

土壤生物功能群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植物化感作用作用机理及其研究进展

根系生物量测定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循环

土壤线虫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

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与土壤碳循环

土壤生物与土壤氮循环

土壤生物与磷循环

耕作对土壤生物影响研究的进展

施肥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土地生态学复习题

土地生态学复习题 填空题: 1、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2、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对物理环境,包括(能量环境)和(物质环境)。 3、生物的物质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 4、(水)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参与地表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5、(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6、因其大小、数量或活动上起着主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即优势度大而成为(优势种)。 决定群落中各个成员重要性程度,即(优势程度)。 7、(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物种的个体数。(盖度)植物枝叶所覆盖的土地面积。(频度)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8、土地生态类型包括(土地生态类型的划分)、(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9、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种群)不仅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 10、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相重叠,是指生物的生命只有一年,一年只有一次繁殖,其世代不重叠。 11、单种种群增长模型包括四个假设:种群增长是无界的。世代不相重叠。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种群没有年龄结构。 12、评价内容:(1)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13、加拿大于(1969)年成立了土地生态分类委员会,形成了一套用生态学原则和标准对土地分类的方法。 14、1990年8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第(5)届国际生态学大会。 15、(土地系统生态层次)从区域和地理概念的高度来观察土地生态系统本身。 16、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在系统的形成与演变主要受人为调控。构成简单。食物链较短。许多空间、时间及副产品、废弃物的利用不充分。 17、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光能的利用率不及森林的(六分之一)。 18、森林每年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为草地的(3倍多),农田的(6倍多)。平均单位面积上的净第一性生产力为草地的3.6倍,农田的6.3倍。 19、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产功能、能量功能、物质功能、信息传递功能。 20、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转化为脂肪和蛋白脂。 21、没有(物质),信息无法形成。没有(能量),信息无法传输。 22、(信息)是生态系统平衡与发展的最有生命活力的流动体。 23、土地生态系统问题的实质是(在该系统中人类和其他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平衡)。 24、仅世界最贫困国家中,每年因环境质量引起的疾病就使5个孩子中的一个丧命。 25、我国沙漠化面积扩大了(60公顷以上)。全球气温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下降趋势转变为以(上升)为主。 26、地球上土地退化严重地区集中分布在三个大陆:非洲、亚洲、大洋洲。 27、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地图重叠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生态因子组合法。生态因子的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 28、(人地共生思想)是土地生态设计的理论核心。 29、系统动力学是(结构法、功能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 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微生物与生态 习题 重点 答案 刘满强 教授

土壤生物与生态学复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土壤生态学/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学的概念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的相互作用及功能过程的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调控规律的 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徐琪,1990)。 土壤生态学土壤生物之间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土壤生物学相对于土壤物理和 土壤化学,以生物个体本身为研究重点的学科. 土壤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包括土壤内的微生 物过程、土壤酶及土壤内有机质形成和周转的研究. 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微生物及其生 态过程的传统学科.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生境包括土壤、植物、动物、淡水 和海洋及沉积物,它包含了部分土壤生物学和土壤生态学的内容.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①土壤生物与非生物组成份的数量、构成及时空分布;②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土壤 环境的关系;③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④土壤生物多样性、生物相互作 用与生态功能的关系;⑤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⑥土壤生态系 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和维持;⑦土壤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⑧土壤生 态工程及各种应用研究⑨结合和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研究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发表在哪些中英文专业杂志上(各举例3个) 土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主要发表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杂志、其它土壤及微生物、植物和环境类的杂志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crobial Ecology、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Plant and soil、Pedobiologia、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Biogeochemistry、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The ISME Journal和Ecology Letters、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Ecological Appl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 等刊物上。 我国进行土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第二章土壤生物的生境 土壤结构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砂粒 sand – mm),粉粒silt – mm),黏粒clay(< mm) 的相对比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 大类。土壤质地主要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是较为稳定的自然属性。土壤质地与土 壤持水性能、阳离子交换量,植物和生物养分的短期库有关;因此土壤质地的重要性在于 它(黏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决定了土壤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质地的测定实际上就是颗 粒组成的测定。土壤结构是不同大小的颗粒结合或团聚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土块或土团。 稳定(力稳、水稳)团聚体的形成需要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子的相互作用。土壤结构的 稳定性常用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来反映。一般将直径大于的团聚体视为大团聚体。土壤结 构主要不仅受到成土母质的影响,而且也是人类可以调控的属性。土壤结构很早就被认为是 高肥力和高生物活性土壤的标志。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促进水气流通、利于土壤生物的迁移, 从而增加营养交互的机会;当然,也利于根系的生长。土壤结构受到土壤生态学家的强烈 关注,其重要性不仅决定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分布和保持能力,而且其创造的孔隙分布也 决定了土壤生物能否获得栖息空间。土壤团聚体的传统测定方法

土地生态学

土地生态学 考试结构:名词解释30 填空题20 简答题40 论述题10 第一章 1.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等相互作用和转化,开展土地利用优化与调控的学科。(名词解释) 2.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②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③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与修复途径④土地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与可持续利用及管理⑤土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工程技术应用(简答) 3.土地生态学的特点:①地域的空间性②时间点的动态性③对象的宏观性④问题的综合性⑤方法的多样性(填空) 4.土地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①与土地学和生态学的关系:土地生态学是土地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通过直接吸收土地学和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而不断充实发展,形成自己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独特的核心问题②与景观生态学的关系:土地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是密切联系的,而且某些研究内容有一定的重叠和交叉。但是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土地生态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核心问题。两者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景观学是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是土地③与资源生态学的关系:从大资源观的角度讲,土地生态学可以被认为是资源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简答) 第二章 5.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①整体论与系统论②生态系统平衡及其调控理论③资源经济—生态协调论④复合种群理论⑤渗透理论⑥等级理论⑦地域分异理论⑧生态动力源—汇理论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⑩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生态系统原理(填空) 6.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内容及其指导作用: ?整体论与系统论:整体论:每一个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态中的相互关系集合。系统论:从系统的角度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性 指导作用:①土地生态学要从整体性角度研究和把握土地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生态问题②要把“土地生态系统”作为土地生态学研究的对象③要把土地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功能、反馈、信息、平衡等作为土地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研究内容④要把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开放性和动态性作为土地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生态平衡及其调控理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工程规划设计,土地开发整理及复垦规划设计等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要把生态平衡调控理论作为指导理论,将维护生态平衡作为主要的目标与任务之一。 指导作用:重视土地的开发,利用,整理,复垦,土地利用管理工作过程中的生态调控,防止生态失调,促进土地生态良性循环 ?生态-经济协调论:内容:生态经济两重理论、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理论、生态经济全面需求理论、生态经济生产理论、生态经济价值理论、生态经济循环理论、生态经济战略理论。指导作用:①决定了土地利用调控必须同时重视其经济过程条件和生态过程调控②要从土地经济价值评估和土地生态价值评估两个方面搞好土地的综合价值核算③要统筹考虑人们在土地方面的经济社会需求和生态精神需求④要将各类用地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整体、统筹规划,合理安排。⑤要在空间上合理布局土地资源,促进各类用地之间的良性循环⑥要同时重视土地的经济生产和生态生产⑦要将土地开发利用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切土地活动的核心战略目标 ?复合种群理论:在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

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1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20、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土壤生态学

土壤生态学 二、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 主要包括构成系统的生物组成(种类)及其数量,生物组成在系统中的时空分布和相互之间的营养关系,以及非生物组成分的数量及其时空分布。 生物组份:初级生产者:根系、藻类光能和化能自养细菌; 消费者:植食、菌食和肉食性土壤动物; 分解者: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酶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非生物组份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土壤生物的栖居环境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但赋予了土壤生态系统的机构特质,而且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因此,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分析是功能研究的基础。 结构方面的具体研究内容详见下表(人类活动干扰对土壤生态系统机构的影响非常重要,未单独列出)。

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 1、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保持生态系统运行的过程。有时生态系统的功能 又称为生态系统过程; 2、和其它生态系统一样,土壤生态系统系统的功能也主要包括能流、物质循环和信息 流等过程,它们是生态系统得以保持和发展的动力; 3、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密不可分:一定的生态系统结构决定了其具有特定的功能或过程 格局,而功能又反作用于结构。因而生态系统机构和功能的演进或退化总是相伴进行的; 能量流 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的传递和转化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能量流,简称能流。 土壤生态系统的能流以植物和土壤藻类等初级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为开端,然后这些生物或其残体中的能量进一步沿食物链向下传递,同时伴随着向环境的消散:

土壤生态系统能流的研究内容 1、初级生产者的能量(光能)同化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力和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分配; 2、次级生产者的能量摄取量、同化量、排泄分泌量、呼吸量和次级生产力; 3、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在各隔室中的流通量和现存量,最终建立能流模型,揭示能量沿土壤碎屑食物网的流动规律; 4、土壤生物群落或系统演替中的能流特征以及干扰对能流过程的影响。 物质循环 物质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返回到环境的过程称为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过程,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养分循环的概念 生物生命必需的营养元素的循环叫做养分循环。水分是养分循环的重要载体,往往是相互伴随的过程。

(完整word版)土地生态学题库

绪论 一、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功能和优化利用的学科。 二、土地生态学基本任务: 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三、土地生态学基本目的:为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工程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四、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生态系统 五、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土地生态类型 (1) 土地生态分类, 即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其目的是使复杂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 类型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2、土地生态评价 主要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一般包括: (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是在土地生态评价基础上开展的土地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土地生态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性质,有两种情况: ①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布局,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4、土地生态整治 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内容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 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 5、土地生态管理 土地生态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查和监督各级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案,使人类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 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土地,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获取最优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其重点是:(1) 土地利用结构的监督;(2) 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趋势的监督;(3) 土地开发活动的监督;(4) 土地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监督。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它有一定的结构、一定 的边界。但是边界常常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条件和需要来划定的。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Ⅰ生物环境: 1、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 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2、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3、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

土壤生态学结课论文

土 壤 生 态 学 结课论文 专业班级: 10土木工程6班姓名:李赣 学号:2010102907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团粒结构等优点。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 秸秆作为物质、能量和养分的载体,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使用秸秆的剩余量越来越多。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乃至今后秸秆资源利用的主渠道。以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对秸秆还田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证明秸秆还田对农业生态系统有利。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秸秆的大量还田对农田土壤CO2、N2O 和 CH4等主要温室气体排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物理状况的影响报道很多。施用作物残体能够提高水田耕层土壤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含量,起到疏松土壤、增强粘质土的通透性等作用,并能增强土壤蓄水保水性能。同时,施用作物残体可使土粒的破裂系数降低,土壤微结构系数增加,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的改土作用。古伯贤等就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质结合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向土壤施入有机物料后,土壤总碳量、重组有机碳分别较对照增加34. 88 %~37. 21 %和30 % ,有机无机值复合度增加73. 57 %~75. 66 % ,有机无机复合量较对照增加27. 5 %

土壤学复习题

土壤学 - 中国大学 mooc 第一讲绪论单元测验 - 绪论 1、土壤指覆盖于的疏松层。 B、地球陆地表面 B、水域底部 A、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D、浅水域底部 参考答案:A 2、水、肥、气、热是土壤要素 B、肥力 B、环境 A、营养 D、健康 参考答案:B 3、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 B、表层 B、交界面上 A、中心 D、底层 参考答案:B 学派。4、提出五大成土因素学说的是 B、农业化学土壤学 B、农业地质土壤学 A、土壤发生学 D、现代土壤学 参考答案:A

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 B、贮存和供应养分 B、接纳、贮存和供应水分 A、生物支撑作用 D、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 参考答案:AD 6、土壤的固相由组成 B、矿物质 B、有机质 A、空气 D、水分 参考答案: 7、国际土壤年的主题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希望唤起全世界对土壤的关注,提高对土壤保护的认识,推进土壤管理工作,促进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答案:正确 8、德国化学家法鲁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田间作物的产量决定于施入土壤中的矿质养料的数量。 参考答案:错误 9、2013年12月第 68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将 12月日定为“世界土壤日”, 2015年定为“国际土壤年”。 参考答案:5 10、土壤学的主要分支为、土壤化学、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土壤地理学。参考答 案:土壤物理##%_YZPRLFH_%## 土壤物理学 单元作业 - 绪论 1、简述土壤健康具有哪些核心指标?(30%)健康的土壤能维持哪些功能?(30%)

土壤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 1、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2、土壤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土壤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包括大气层、植被层、土壤层、岩石风化层 。 2、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 (l)直接损坏或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包括:对无机和生物环境的影响,对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影响。 (2)通过水分与能量平衡交替,对全球气候及C、N、S元素循环产生影响; (3)加速大气、水体污染及温室气体向大气逸散 积极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平衡施肥,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 合理灌溉,种植绿肥等。 负面影响:各种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加剧土壤恶化,土壤压实,毒害物质的大量输入,单一种植,作物告杆的收获焚烧等。 第三章 土壤原生动物: 泛指生活在土壤中或土壤表面覆盖的凋落物中的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的一类真核单细胞动物,个体由单个细胞组成。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 土壤动物: 指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 菌根:真菌的菌丝侵入植物根部后,和植物根组织生活在一起,形成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称为菌根 外生菌根:菌丝侵入根部后,只在表皮细胞间隙扩展,并不侵入根细胞内部,这种菌根称为外生菌根。 1、土壤生物的生态功能是什么? ①分解有机物质,直接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生物循环。 ②参与腐殖质的合成和分解作用。 ③固定空气中氮,溶解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等的能力,从而改善植物营养状况。 ④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物如生长刺激素和维生素等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⑤参与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1、土壤微生物的类别与作用。一)原核微生物:主要是能分解各种有机物质的种类。 ?(二)真核微生物:真菌在土壤中的作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降解者; 某些真菌和植物的根系产生菌根;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菌丝的穿插对于促进土壤的凝聚有重要的作用。(三)非细胞型生物:病毒在控制杂草及有害昆虫的生物防治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1.绝大多数微生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或缠绕在土壤颗粒上,形成无机一有机一生物复合体或无机一有机一生物团聚体。 2.根系周围的土壤(根际土壤)比根外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的旺盛生长。 3.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一般要比底层高 4.土壤微生物在分布上也有地域特点,在不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都有很大不同。 5.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随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 6.土壤能同时为要求不同的多种微生物类群提供生存条件。

土壤学复习题

复习思考题(按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肥力 3、土壤圈 4、自然肥力 5、人为(经济)肥力 二、思考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过程中有何作用?为什么? 2、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系统有何关系? 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4、土壤学有哪些分支学科?土壤学与哪些学科存在联系? 5、目前土壤学面临哪些艰巨任务? 6、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管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7、土壤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一章地学基地 一、名词解释 1、矿物 2、原生矿物 3、次生矿物 4、风化作用 5、地质作用 6、物理风化 7、化学风化8、生物风化 二、思考题 1、河流冲积物有何特点?为什么? 2、岩石的化学风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试述常见的地质外力作用和地形。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 一、名词解释 同晶替代 二、思考题

1、土壤在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上有何特点? 2、试述各类硅酸盐矿物的特点。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一、名词解释 1、有机质矿质化 2、有机质腐殖化 3、有机质矿化率 4、有机质腐殖化系数 5、激发效应 6、腐殖质 二、思考题 1、简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2、有机肥施用前为什么提倡先行堆沤? 3、禾本科作物秸秆还田时为什么要配施速效性化学氮肥? 4、影响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5、试述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6、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有何重要作用? 7、森林土壤、草原土壤和耕作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性质有何不同? 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密度 2、土壤比重 3、土壤容重 4、土壤孔度 5、土壤颗粒组成 6、土壤质地 7、土壤结构体8、土壤结构性 二、思考题 1、土壤容重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不同粒级的土粒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有何差异? 3、试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 4、质地不良土壤如何改良? 5、影响土粒粘聚形成结构体的因素有哪些? 6、影响土壤结构体成型的因素有哪些? 7、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有何重要意义?

恢复生态学复习重点归纳

《恢复生态学》复习纲要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定义: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机制和管理过程的科学。 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但它又是环境学、地理学、林学、农学、草地学、湿地学、海洋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2、生态恢复的机理 通过排除干扰、加速生物组分变化和启动演替过程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某种理想的状态。 3、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如暖干化)、自然灾害(火灾、水灾等)、外来种入侵(包括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的入侵)。 人为因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采挖、长期不合理的灌溉、矿山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污染等。据Daily(1995)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排序:过度开发占34%,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7%,生物工业占1%。 人为干扰:过度开发、毁林、农业活动、过度收获薪材、生物工业、化学污染、深林砍伐、露天采矿、旅游、探险等。 自然因素:物理因素,水灾、火灾、冰雹风暴、洪水、地震、泥石流干旱胁迫、海岸和河岸冲击等;生物因素,生物入侵、病虫害侵袭、伤害和放牧。 4、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定义: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特点:综合性、主导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阶段性、限制性、间接性和直接性。 5、种群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种群和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6、景观生态恢复目标、原则和步骤

土壤学复习题

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土壤肥力:土壤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具有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土壤的8个特点:1.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2.土壤是个三相系统3.土壤具有巨大比表面积4.土壤具有一定的空间面积5.土壤是个多分散系统6.土壤内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迁徙和交换7.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8.土壤是个生态系统 二、简答题 花岗岩的风化特性: 园林土壤改良的常用措施:1.筛掉粗砾2.加入石灰调节pH值3.加入泥炭增大有效水范围4.施肥 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 石灰岩既是化学沉积岩又是生物沉积岩。 1.石英(SiO2)石英是最常见的矿物之一。颜色种类多,常见颜色为乳白色,硬度7,贝壳状断口,具脂肪光泽,纯石英不含养分,原生矿物,抵抗风化能力最强。 2.正长石:钾长石,肉红色,晶体为短柱状,硬度6,易化学分解,为土壤提供钾 形状鉴别:角闪石长柱状,辉石短柱状 云母:无色,片状,具弹性,硬度2~3,极完全解理。易发生物理崩解,很难发生化学分解,为土壤提供钾,原生 方解石(CaCO3)晶体菱形,乳白色,完全解理硬度3,与盐酸强烈冒泡。无色透明者称冰洲石。 条痕鉴别:褐铁矿褐色,赤铁矿樱红色,磁铁矿黑色。 沉积岩---岩石中既是化学沉积岩又是生物沉积岩的是石灰岩,遇稀盐酸有泡沸现象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 白云岩——白云石大于50%,粉末遇稀HCl冒泡。 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同晶代换;阳离子被比它价态低的阳离子代换产生阴离子的过程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凋落物向下挖掘直到母质层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2米以内。 土壤剖面 二、简答题 岩石风化的产物:可溶性盐、合成次生矿物、残余的碎屑 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定积母质、运积母质(坡积母质、洪积母质、冲积母质)、第四纪沉积物(黄土、次生黄土、红土、冰碛物) 4.土壤的剖面规格:宽1.0~1.5m,长2m左右,为便于观察时上下,需挖成逐级台阶式。 剖点选择:关键是代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1)地面景观上具有代表性2)避免人为扰动3)自然断面可作参考,但不能作正式的土壤剖面4)山地应平行于等高线,无林地应使观察面向阳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 气候:能量源泉

土地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 1.土地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与整体论、生态系统平衡及其调控理论、 资源经济-生态协调轮、渗透理论、等级理论、地域分异规律、生态动力源-汇理论、 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系统原理等。 2.生态平衡: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地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系统的抵抗力、恢复力、自治力和稳态机制来实现。 3.生态-经济协调论:(为什么要遵循这里理论) 4.地域分异规律分类: 地带性:水平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小气候、小环境影响(月牙泉、沙漠的小绿洲) 5.生态动力源包括: 自然生态动力源:太阳辐射能、重力、营养力和动植物力 人类活动生态动力源:土地开垦、植树造林、施肥、用农药 第三章 1.土地生态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思路:1)系统研究思路;2)“黑箱”与“白箱”技术思路;3)“灰箱”技术思路;4)精确与模糊技术思路;5)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技术思路; 6)土地生态学的技术系统框架。(要知道什么是黑箱、白箱) 2.数据获取方法:1)实(试)验研究;2)实地考察与调查;3)定位观测;4)是滴勘测与遥感技术;5)其他获取技术。 3.数据处理分析与决策技术系统 1)分析评价与预测技术;2)规划设计与方案优选;3)方案实施的动态监测与信息反馈。 4.自然与工程科学调控技术系统 1)物理工程技术:a.土地污染问题,可采用客土法、污染源控制、污染物堵截法和热处理法、稀释、淋洗等技术来控制和解决。b.水土流失问题,可通过修梯田、水平沟、淤地坝等物理工程技术来控制和解决。c.土地风沙问题,以一定的宽度和面积为单元,可通过修防风设施、堵沙设施等物理工程技术措施来控制或解决。 2)生物工程技术:用生物的吸收、降解、吸附、拦截等功能来防治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 3)农艺技术:污染的土壤,可通过筛选、种植能分解污染物且非食用的植物来防治土地污染;对于水土流失,可通过免耕覆盖,等高条带种植、增施有机肥等农艺技术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 4)化学技术:利用氧化、还原、化合、分解、吸附、凝聚、交换、络化等机理来防治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 第四章 1.土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特点:1)土地生态系统的层次性和高维性;2)土地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关联的复杂性;3)土地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4)土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5)土地生态系统的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 2.土地生态系统分类 尺度大小:小区域(小尺度)土地生态系统、中等区域(中尺度)土地生态系统、大区域(大尺度)土地生态系统、全球土地生态系统等; 按人类干扰强度:自然土地生态系统、人工土地生态系统、半自然半人工土地生态系统等;按土地生态系统的用途:农用地生态系统、建设用地生态系统和未利用地生态系统。(细分)

土壤学思考题

《土壤学》思考题: 绪论 1、土壤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是什么? 3、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哪些?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什么? 第一章土壤母质及矿物质 1、矿物、成土矿物、岩石、风化作用、土壤母质、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质地、土壤粒级、同晶替代 2、矿物和岩石按其成因各是如何分类的。 3、举例说明岩石矿物的种类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哪些?4、什么是土壤质地,如何对土壤质地进行改良? 5、什么样的土壤被农民称为蒙金土,这种土壤为何被农民喜欢?6、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土壤、矿质土壤、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矿化率、腐殖化系数、碳氮比1.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哪些方面? 2.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是什么? 3.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是什么? 4.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5.土壤腐殖质的存在形态及基本特性是什么?

6.土壤有机质矿化影响因素,秸秆还田为何施适量氮肥?7.调节有机质含量的措施是什么? 第三章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1、名词:土壤孔性、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孔隙度、结构性、结构体、土壤耕性 2、如何利用土壤容重进行相关计算。 3、衡量耕性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4、土壤孔隙通常分哪三级? 5、土壤孔隙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5、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如何? 6、如何判断土壤耕性的好坏? 7、土壤结构体有哪几种类型? 培育良好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8、计算题:某土壤样品,其湿重为500克,体积为320立方厘米,当在烘箱中烘干后,它的干土重为400克,土壤密度为2.65克/立方厘米,试计算①该土壤样品的容重;②该土壤样品的总孔度;③该土壤样品的水容%;④该土壤样品的三相比(固:液:气)第四章土壤水分、空气、热量状况 1、吸湿水、吸湿系数、膜状水、最大分子持水量、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土水势、土壤水吸力、毛管上升水、土壤入渗、土壤水再分布、土面蒸发、土壤呼吸、土壤热容量、 2、数量法研究土壤水对水分类型的划分有哪些?相对应的土

土地生态学重点

1、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组成与特性、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优化利用与调控机制的学科。 2、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土地生态系统的行成与演替2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与修复途径4土地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与可持续利用及管理5土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工程技术应用。 3、土地生态学特点:1空间的地域性2时间的动态性3对象的宏观4问题的综合性5方法的多样性 4、渗透理论在土地上生态学中的应用: 1某一生物或物种与土地生态环境的渗透、融合。2某一社会经济活动与土地生态环境的相互渗透融合3不同生物与物种与土地生态环境的融合4不同土地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5、生态系统原理:主要包括时间原理、物种原理、位置原理、干扰原理、景观原理 6、干扰原理:干扰的类型、强度和持续时间,形成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特征;干扰 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受它们的强度、持续时间、频率、发生时间和空间效果的限制。7、干扰原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主要作用体现: 1改变自然干扰机制或可诱发新干扰的土地利用变化有可能引起物种的多度和分布、群里组成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2土地管理者和规划者应该知道自然界中干扰存在的普遍性,高强度、低频率的干扰3基于生态系统具有时空动态性的理解,土地利用政策应与干扰所诱发的变化一起考虑4自然存在的干扰可以为土地利用实践提供一种建立于干扰基础之上的模式5人类居住对易于干扰景观的连续扩张将很可能导致人文价值取向与自然干扰机制维护之间对于是否有必要保留这些景观的冲突。 7、景观原理:生境或生态系统的空间排列组合构成了景观,所有生态系统过程至少会部分地响应这种景观模式。 8、景观原理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主要作用体现: 1土地覆被类型的大小、形状与空间关系,影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2斑块的边缘和内部生境的数量,随着随着斑块的大小而改变生境的连接可以使一些区域易达到别的区域或不易达到别的区域。4一个地方的生态动态变化起因既可以通过周边景观的属性来说明也可以用临近场所的特征去解释。5一个生境斑块的生态重要性也许比其他空间范围暗示的要大。

土壤生态学实验指导

土壤生态学 曹志平胡菊编 2007年10月24日 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系

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1 实验二、土壤中线虫的分离方法及杀死固定--------------------4 实验三、土壤螨类的分离------------------------------------6 实验四、氯仿薰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 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两种。直接计数法(direct counting method),顾名思义,就是对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不进行培养,而是取一定量的新鲜土壤,加一定量的水或土壤浸出液,摇匀后即进行镜检,得到土壤原生动物丰度(单位重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个数)。间接记数法主要是培养记数法。鉴于土壤这一特定环境,土壤原生动物种类都能形成胞囊,以渡过土壤干旱环境。风干后土壤原生动物形成的胞囊,用培养的方法诱导脱开胞囊,以推知其种类和数量分布。在培养过程中一切器皿、培养基均经高压灭菌,接种时也应避免尘埃落入,以确保培养不受污染。本实验主要采用Singh(1995)和Stout(1962)的“3级10倍”环式稀释法。 仪器、设备和材料 烘箱、培养箱、灭菌锅、培养箱、镊子、玻璃环、三角瓶、烧杯等。 方法与步骤 1土样采集 土壤原生动物很难直接从土壤、水体中采集,要通过室内培养。土壤原生动物在土壤环境干旱时,都能形成胞囊,以等待土壤水分来临后再脱胞囊而活动。所以土壤原生动物的采集,实际上是采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培养而取得标本。 由于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在一个采样区内,需采集10个采样点。用圆形采样器取土样,把土样放入铝盒带回室内。在培养之前,需测定土样含水量。 2 稀释土样 2克风干土样(如有条件,也可以直接用湿土)加18毫升无菌水,充分振荡,可用超声波仪粉碎土壤,使之与水充分混合,这时的稀释度为10;然后用定量吸管吸取2毫升102的土壤悬浮液,加入18毫升无菌水,充分摇匀,此时稀释度为103。依此法逐级稀释,即可得到103、104、105、106……的稀释液。根据原生动物的丰富度选择土壤的稀释度,但每一定量土样均要选择连续的3个稀释度,,即“3级10倍”之意(图1)。 3培养基制备 0.5克氯化钠加1.2克琼脂加98毫升蒸馏水(如用量较多,可按此比例增加),搅拌后在高压灭菌锅中加热灭菌,然后趁热到入培养皿,在凝固之前插入5个内径为1.8厘米、高为0.6厘米的玻璃环。每个土样需6个培养皿30个玻璃环。 4接种、培养和镜检 取其中的连续3级悬浮液,摇匀后每级稀释液各取1ml接种于各自的玻璃杯内,即1、2号培养皿的10个玻璃杯内各滴入1ml第一级稀释液,同样3、4号和5、6号培养皿的10个玻璃杯内分别滴入第二级和第三级稀释液(第一、二、三级稀释液的稀释度是多少,则取决于研究的土壤中原生动物数目的多寡,如采用104-106稀释度系列,则第一级稀释液为104,第二级为105,第三级为106),置于光照培养箱25℃以下培养(图1)。分别在第4、7、11天时在低倍镜下观察每个环中有无原生动物,按肉足虫、鞭毛虫、纤毛虫分别记录。低倍镜下可分清此三大类,但无法鉴定种类。可在实验结束时,再吸出在高倍镜或油镜下鉴定种类。

生态学复习范围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臵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2. 适应组合:植物的生态适应方式取决于植物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在逆境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往往在涉及到一组彼此相关联的适应方式,甚至存在协同和增效作用。 3. 冻举(冻拔):气温下降和升高引起土壤结冰及解冻,导致树木上举,根系裸露或树木倒伏。 冻裂:昼夜温差导至热胀冷缩产生弦长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 生理干旱(冻旱):土壤结冰或土温过低,植物根系吸水少或不吸水,而植物蒸腾失水引起植物干枯死亡。 4. 城市风:因城市热源、城市建筑和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城市辐合气流和不规则乱流,不同城市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5. 酸雨:是空气污染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通常将PH<5.6的大气降水(雪、霜、雾、雨水等)称为酸雨。 6. 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的现象。 7.温室效应:大部分热能被大气中的气体吸收,尤其是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氮。由大气层的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 8. 环境阻力:种群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随着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多,由不利因素如竞争、疾病等引起的妨碍生物潜能实现的作用力。内禀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差值。 9.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10.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社会在其所占有的土地上能养育多少人口才比较适中。 11.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12. 重要值:是用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13.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个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 14. 生态危机: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与功能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5.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以人为主体的、人工化环境的、开放性的人工生态系统。 16. 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17. 园林生态评价:以园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内容,通过统计技术,评价和分析某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相互的影响程度,以便对该区域的园林生态系统提出合理的开发方向及优化方案。主要指标: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环境综合污染指数、绿地生物多样性等。 18. 城市环境: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填空题: 1. 从园林的发展历史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造园阶段(又称传统园林阶段)、城市绿化阶段以及大地景观规划阶段。 2.根据林带的透风系数与疏透度将园林植物防风效应的群落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通风结构。总的来说防风林带的结构以稀疏结构为最佳。 3.在土壤中进行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过程是分解和固氮过程。 4.土壤是由固体、水份和空气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 5.根据土壤质地,土壤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6. 种群的空间格局指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配臵状况或在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三种类型: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7.生物多样性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可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去描述。 8.森林群落成层结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