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六年级科学《微小世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归纳整理

1.两种方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1镜动,物不动。2物动,镜在眼前不动。直到看到物体的像又大又清晰。

2.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直径无关,和凸度有关。

3.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

4.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晶琢磨而成的,最早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培根设计制造的。

5.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7.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

8.昆虫特点体躯三段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

9.昆虫的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小眼组成称之为且此,复眼的形状是六边形。

10.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可以感知震动,听到声音,侦察敌情。

11.苍蝇的脚上有“爪”,下面有被一排茸毛遮住的爪垫盘,所以能趴在光滑的玻璃上。

12.速邂_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3.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匕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14.瓢虫和草蛉虫:场虫的天敌,蚂蚁:蜘虫的朋友。

15.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具有一定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16.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一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

17.在显微镜下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晶体组成。

18.制造晶体的方法有(蒸发减少水分)(降低温度)。

19.制作一个大的食盐晶体:用一个大的玻璃杯,制作一杯浓食盐水溶液。将这杯溶液过滤, 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在杯中悬吊一要细线,细线下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并浸泡

在溶液中,静置数天。在玻璃杯底会首先出现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继续

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入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缓慢地生长。如果在杯中继续倒入食盐

溶液,则晶体的增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20.利用自制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一辿文施董。制造了第一架金属结构的能够放大300倍的光学显微镜。

21.罗伯特•胡克用他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惊奇的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个一个“单元”结构。胡克把它们称作“细胞”。

22.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能够观察病毒°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

是成亿倍量级,能观察原子。

23.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图像放得更大。

24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1调节两个放大镜的距离2看到清晰的图像3将两个放大镜固定起来。

25.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26.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方法:

搂(1)擦拭载玻片、盖玻片。

还(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区分:制作口腔上皮细胞标本时滴生理盐水)

撕(3)在洋葱内表皮用小刀划出一个“#”号(使用小刀注意安全),用镣子撕取洋葱内表

皮薄膜。

展(4)将内表皮置于载玻片的清水中,并让它展平。

1(5)从一侧开始慢慢盖上盖玻片,不能留有气泡。

染(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

吸(7)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取多余的水分,这样重复几次,使洋葱表皮细胞均匀染色。

27.显微镜使用的步骤:1取镜并安放,2调节反光镜对光,致视野明亮,3安装玻片—标本使标本对准通光孔中央,4调节准焦螺旋调焦,直到视野里出现清晰的图像, 5移动玻片并观察(实际移动方向和视野里的相反)。

28.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29.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30.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1.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

32.生命体一般有六大特征:1.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都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征;6. 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3.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鱼缸里面的水变绿的原因是(绿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34.制作微生物玻片标本时,我们可以通过吸走多余的水分来控制微生物的运动°或者在玻片中加入脱脂棉纤维°

35.细胞是生命体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繁殖,发育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它进行的。

36.青霉素可以制造青霉素,乳酸菌制造酸奶和泡菜,酵母菌发面蒸馒头。袁隆平

培育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总结复习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总结复习 一、放大镜(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 放大功能。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凸透”镜)。 4、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 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长石、云母、石英、黄铜矿、雪花、水晶、维生素C 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六年级上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1.放大镜 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透明。放大镜的镜片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 自制放大镜:用装满水且透明的水杯或用水滴。 1.2.怎样放得更大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而把两个凸透镜平行放置组合起来,就能够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3.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用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约200万倍。 4.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 用肉眼观察物体,图像最小,视野最大。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图像最大,视野最小。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无论是图像的大小和视野都处在两者之间。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2)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3)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想观 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 的中央; (4)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5)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图像出现在视野 里为止。 (6)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图像移动方向正 好相反。 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3.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4.用放大镜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一样。 蝴蝶的触角(棒状)蚕蛾的触角(羽状)蝗虫的触角(丝状)天牛的触角(鞭状) 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蝇的眼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 的内侧;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受蝴蝶启发,设计出了 百叶窗样式的仪器。 1.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他用显微镜观察一块 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细胞。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六年级科学《微小世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归纳整理 1.两种方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1镜动,物不动。2物动,镜在眼前不动。直到看到物体的像又大又清晰。 2.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直径无关,和凸度有关。 3.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 4.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晶琢磨而成的,最早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培根设计制造的。 5.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7.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 8.昆虫特点体躯三段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 9.昆虫的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小眼组成称之为且此,复眼的形状是六边形。 10.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可以感知震动,听到声音,侦察敌情。 11.苍蝇的脚上有“爪”,下面有被一排茸毛遮住的爪垫盘,所以能趴在光滑的玻璃上。 12.速邂_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3.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匕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14.瓢虫和草蛉虫:场虫的天敌,蚂蚁:蜘虫的朋友。 15.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具有一定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16.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一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 17.在显微镜下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晶体组成。 18.制造晶体的方法有(蒸发减少水分)(降低温度)。 19.制作一个大的食盐晶体:用一个大的玻璃杯,制作一杯浓食盐水溶液。将这杯溶液过滤, 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在杯中悬吊一要细线,细线下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并浸泡 在溶液中,静置数天。在玻璃杯底会首先出现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继续 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入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缓慢地生长。如果在杯中继续倒入食盐 溶液,则晶体的增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20.利用自制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一辿文施董。制造了第一架金属结构的能够放大300倍的光学显微镜。 21.罗伯特•胡克用他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惊奇的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个一个“单元”结构。胡克把它们称作“细胞”。 22.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能够观察病毒°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

六上科学微小世界知识点

六上科学微小世界知识点 微小世界是一个神奇而又神秘的领域,它揭示了我们身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背后的奥秘。在六上科学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微小世界的知识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一、原子与分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微小世界中最基本的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核心运动。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质子数,这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原子通过化学反应组成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结合而成的,它们通过共用电子形成化学键。不同分子之间的化学键的强度不同,这决定了不同物质的性质。 二、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微小世界中的奇妙建筑。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层,它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其中包含了各种器官和细胞器。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储存了遗传信息。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并通过代谢活动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不同类型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各异,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差异。

三、光的传播 光是一种电磁波,也是微小世界中的一种能量。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而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 折射是光线通过介质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其原理是光速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反射是光线碰到物体表面后被反弹回来的现象,其原理是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发生了折射和反射。散射是光线在遇到物体时被打断并向各个方向传播的现象,如日光经过大气中的尘埃和水滴散射形成彩虹。 四、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也是微小世界中的一种能量。它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 声音的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干涉。反射是声音碰到物体表面后被反弹回来的现象,其原理和光的反射类似。折射是声音通过介质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其原理和光的折射类似。干涉是声音波前与波前相遇而产生的叠加效应,可以形成声音的增强或减弱。 五、微生物与传染病 微生物是微小世界中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它们存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知识点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够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够将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示人眼无法看清的微小细节,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眼睛是感觉器官中收集信息最丰富的,但人类最高视力只能看清1/5毫米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较厚,边缘较薄。制作自制放大镜的方法包括使用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等。这些方法只能实现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4、使用放大镜的正确方法是XXX放大镜和XXX被观察的物体。通过透镜观察到的面积或区域称为透镜的视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在13世纪,英国主教XXX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XXX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凹透镜。

6、苍蝇可以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爬行,这与它们脚的构 造有关。 7、昆虫的触角使它们的嗅觉非常灵敏。昆虫是人类肉眼 可见的最小动物之一,使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构造。这些构造也是绘画昆虫的关键。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而蝴蝶的翅膀上布满扁平 的细毛状鳞片。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 的固体,人们将这样的固体物质称为晶体。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例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组成。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但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些是立方体,有些像金字塔,有些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有些晶体较大,肉眼可见,而有些较小,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 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范围内的格数,再将其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范围内的格数,用后者除以前者即可得到放大的倍数。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适合背诵的知识点) 第1课放大镜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 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 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 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 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 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

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6.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显微镜的使用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 的范围大小)均不同。图像越大,视野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3.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 4.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教科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默写 1、放大镜又称镜。放大镜的镜片具有、、透明的特点。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有关,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 2、组合凸透镜的方法:准备两个,上下,(填“大”或“小”)平行放置,上下移动方(填“上”或“下”)的放大镜,直到图像最最,量出两个放大镜的距离,用纸筒固定。 3、光学显微镜的五个主要部位的名称:、、、 、。 4、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5、人们观察微小世界的工具发展历程:肉眼(最小能看清)----放大镜---(放大倍数约为一两千倍)---(放大倍数约为),观察细菌和病毒一般要用镜。 6、显微镜的目镜里看到的移动方向跟实际的方向(填“相同”或“相反”)。 7、昆虫头上的触角其实是它的,苍蝇的眼睛是,蝴蝶的翅膀上有很多。蝴蝶的触角是状,蝗虫的触角是状,天牛的触角是状,蚕蛾的触角是状。 8、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 9、洋葱表皮细胞的小黑点是,里面的大泡泡是。黑色圈圈是。 1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1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第一个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 12、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水气的通道。血液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13、除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组成的。单细胞生物有、。

14、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在烧杯中放入,倒入水,放在窗台。 15、为了控制微生物的移动速度,一般需要在载玻片上放,和用吸走。 16、微生物包括、、病毒、藻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它们是、,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17、列举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地方:、、可以帮助人们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但是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害,比如、是引起疾病的元凶。微生物喜欢、的环境,所以我们保存食物需要保持、。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和单位。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微小世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微小世界知识点归 纳 放大镜是由镜架和凸透镜组成的,其镜片中间厚,边缘薄,透明,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其他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如加满水的烧杯和水滴,也能放大物体图像。凸透镜也被称为放大镜,其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同时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微之处。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了,但是视野变小了。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眼和观察对象不动,只是放大镜在人眼和物体之间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另一种是人眼和放大镜不动,只是观察对象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由透明水晶磨制而成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圆点构成。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充满了惊奇。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苍蝇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爬行和它脚的构造有关,爪垫上有毛和粘液。蟋蟀的“耳朵”在足的

内侧,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它们的嗅觉很灵敏。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而蚜虫的天敌是草蛉。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昆虫种类繁多,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晶体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合而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碱面和味精的颗粒。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适合背诵的知识点) 第1课放大镜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 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

的透明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 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 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办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挪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 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 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长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挪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而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 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个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 班级姓名 1.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作用:能把物 体的图像放大。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凸度越 大放大倍数越大,但观察到的范围(视野)会越小。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了放 大装置的应用,培根发明了眼镜。 4.也具有放大功能的器具有:水滴、老花镜、加满水的烧杯等。 5.使用放大镜方法: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物动)。或者将物体 放好位置,将放大镜移动与眼睛和物体之间(镜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6.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能缩小物体的图像。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能放大物体图像。 7.通过观察可知:蝇的眼是复眼;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 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8.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 的固体叫做晶体。 9.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的。 10.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 样,但都很有规则。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 母、石英等三种。 12.制造晶体的方法有蒸馏(减少水分)、降温等。 13.玻璃、珍珠、松香、沥青、橡胶和琥珀是非晶体。 14.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 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5.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16.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够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更加丰 富的微观世界。 17.显微镜和放大镜、量筒、弹簧秤一样,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一种工具。 18.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光学显微镜1500倍,电子显微镜200万倍, 扫描隧道显微镜3亿倍。 19.一般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镜片是两块凸透镜。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 的距离,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20.光学显微镜主要部件有: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 21.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可以概括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2.一般情况下,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三种器材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小的是放大镜。 23.科学家选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SARS病毒。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来操纵分子、 原子。 24.把整个洋葱放到显微镜下,我们不可以直接观察它的精细结构。为了便于 观察,制作的切片标本要求薄而透明。 25.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26.通过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可以增加目镜中标本图像的亮度。 27.如果目镜或物镜的镜面比较脏,要用擦镜纸而不能用手直接擦。 28.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29.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 单位。自然界的大多是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30.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 展、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31.细胞学说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 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3.气孔是植物气体和水汽蒸腾的通道。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 34.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但是里面还有微生物。 35.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绿藻、变形虫、草履虫、鼓 藻、硅藻、喇叭虫、眼虫、团藻等。绿藻、眼虫能使鱼缸里的水发绿。 36.微生物是一种生物,因此也会新陈代谢。 37.我们可以利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 38.制作微生物玻璃片标本时,我们可以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来控制微生 物的运动。 39.霍乱、肺结核、伤寒这些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40.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微生物具有生物 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41.随着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的观察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4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 生活的改善。

六上科学微小世界知识点

六上科学微小世界知识点 一、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它们可以是单细胞生物,也可以是组成多细胞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细胞通过不同的形态和功能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细胞质中包含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维持生命活动、遗传信息传递等。 二、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是观察微小世界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使我们能够看清微生物、细胞等微小结构。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光学显微镜使用可见光线来照亮样本,通过物镜和目镜的组合来放大物体的图像。电子显微镜则使用电子束来照亮样本,通过电子透镜的组合来放大物体的图像。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对于人类认识微观世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细胞膜是细胞的外部包裹物,它具有选择性通透的特性,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包含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心,它参与细胞呼吸和能量转化。内质网是

细胞的合成中心,它参与蛋白质和脂类的合成。高尔基体是细胞的加工中心,它参与物质的加工和分泌。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中包含着遗传信息。 四、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细胞的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可以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有丝分裂是指细胞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染色体复制、排列和分离的过程,最终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子细胞。无丝分裂是指细胞直接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没有染色体复制和排列的过程。细胞的增殖是指细胞数量的增加,它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细胞分裂和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五、细菌和病毒的特点和作用。 细菌和病毒是微生物的两个重要类别。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它们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是益生菌也可以是致病菌。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它们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依赖于寄生宿主来进行复制和生存,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细菌和病毒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参与物质循环、分解有机物等。 通过学习六上科学微小世界的知识点,我们对微观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显微镜是观察微小世界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多种多样,不同的细胞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细胞的分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单人的最高视 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3.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4.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出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得更 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5. 人类很早发现某些透明宝石可放大物体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 7.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8.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10.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1.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3.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这是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和石英等矿物的晶体。 14.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5.1.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 2.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16.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17.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他把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距离的螺旋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1673年,他将观察记录材料整理成《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一文,寄给英国皇家学会。 18.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19.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了细胞。 20.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知识点 1、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3、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4、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苍蝇能在天花板上爬行不会掉落,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蛾子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链珠状) 7、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8、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9、(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等。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2、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微小世界》是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组成和细胞的功能。以下是《微小世界》的知识点: 一、细胞的组成: 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3.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4.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其中包含许多细胞器。 5.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二、细胞的种类: 1.脂肪细胞:储存脂肪,提供能量。 2.毛细胞:表面有许多毛,起到吸收和排泄的作用。 3.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4.骨细胞:构成骨骼,提供机械支撑。 三、细胞的功能: 1.取食作用:通过细胞膜吸收食物。 2.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和食物产生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排泄作用:通过细胞膜排除体内的废物。

4.生长和繁殖作用:细胞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从而使生物体生长。 5.感受作用:感受外界刺激,传递信号给其他细胞。 6.运动作用:一些细胞具有运动能力,如纤毛细胞和肌肉细胞。 7.分泌作用:一些细胞可以产生和释放化学物质,如内分泌细胞和胰 岛细胞。 四、细胞的特点: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具有独立的代谢能力,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3.细胞能自我复制,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4.细胞之间可以协同工作,形成完整的生物体。 五、细胞学的重要发现: 1.约翰·克里斯汀·道尔顿发现了原子的存在,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 2.罗伯特·胡克观察到了第一个细胞,并提出了"细胞"的概念。 3.玛莉·莱恩提出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假说。 4.雅歌利奥·花马克发现了细胞核。 六、常见的细胞器: 1.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中心”,负责产生能量。 2.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平滑内质网,参与蛋白质合成和物质运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微小世界知识点归纳(精品)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放大镜 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透明)。放大镜由(镜架)和(镜片)(凸透镜)组成。具有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如加满水的烧杯、水滴),都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 3、(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微之处)。 4、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小)了。 5、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一是(人眼)、(观察对象)不动,只是(放大镜)在人眼和物体之间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二是(人眼)、(放大镜)不动,只是(观察对象)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6、最早使用的透镜使用(透明水晶)磨制而成。 7、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由(色彩点)构成,它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圆点)组成。 8、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苍蝇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爬行和他(脚的构造)有关,爪垫上有毛和粘液。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它们(嗅觉)很灵敏。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昆虫种类繁多,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合而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3、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在显微镜下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组成。 4、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降低温度)。 5、同种物质的晶体颗粒的形状是(相同)的。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2、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起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3、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是(目镜)的倍数乘以(物镜)的倍数。 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六年级新版教科版 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适合背诵的知识点) 第1课放大镜 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 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 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 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 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 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

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6.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显微镜的使用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 的范围大小)均不同。图像越大,视野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3.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 4.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