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对

如何评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对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连续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会连续实行?这样对中国金融、经济带来怎样的效应?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什么会对宏观经济政策作细微调整?先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谈起。

一、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政策应对

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低价收购,次贷危机持续加剧首次震动华尔街。7月,美联储和财政部宣布救助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国会批准3000亿美元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其股票。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由此,国际金融危机达到白热化阶段,并席卷全球。许多企业纷纷宣布破产,我国也不例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2008年7月至2008年底,央行调整金融机构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并于2008年11月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高层分别于2009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先后三次强调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直到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方有变化。

二、2009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指标

1.经济增长持续回升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979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回升。

2.工业生产增长强劲

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2009年工业增加值为13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2010年工业增加值为160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3.国内需求稳定增长,国外需求有所改善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2010年这一数据为278140亿元及23.8%。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2010年这一数据为278140亿元及18.3%。2009年全年累计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出口同比下降16%,进口同比下降11.2%,贸易顺差为1960.6亿美元,比

上年减少1020.7亿美元;2010年全年累计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出口同比上升38.7%,进口同比上升31.3%,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9.6亿美元。

4.物价全面回升

2009年CPI同比在连续下降10个月后,11月份首次转为上涨变化,12月份上涨1.9%,全年下降0.7%;2010年CPI连续上涨,全年涨幅为3.3%。

5.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趋势好于预期

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上年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较2008年减少11万人,达到1102万人,远超过全年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201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长6%,为全年目标900万人的130%。

三、2009年以来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政府投资主要是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

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府投资以乘数级效应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政府投资对于当前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进行4万亿投资,2009年第一季度便开始了大规模投资计划,这些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在这里我们只看到扩大政府投资的积极效应,实际上政府投资有可能产生挤出效应。这是我们在现实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此次应对金融危机,由于扩大政府投资,在一些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这也许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的结果。

2.税收杠杆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税收杠杆。由于受金融危机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减税让利成为必然的措施。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修改各种税法制度和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方案。据专家预测,2009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现就我国对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1)主体税种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负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流转税主体税种(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所以减少流转税的征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2009年起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并对企业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有很好的刺激,据估算增值税转型将给企业节约1500 亿到3000 亿元税收支出。目前我国实行增值税的转型,有效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回暖,为我国企业渡过金融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

(2)出口退税与经济增长一般呈正相关关系。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我国已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并不断扩大出口退税范围和项目,如2008年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这一措施提高了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轻企业因国际市场萎缩带来的冲击,保证了我国对外贸易不出现大的逆差。

(3)所得税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

企业所得税对生产要素所可能产生的两种效应中,替代效应已逐渐起更大的作用,超过收入效应,从而总效应表现为随着企业所得税的增加而导致产出减少。2008 年起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率,标准税率由原来的33%将为25%,并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增加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体现了公平税负的理念;同时修改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由原来的1600元,提高到2000元,调整个人买卖房地产的相关税收,进一步减轻了个人税收负担,对刺激我国国内需求具有一定的作用。

3.扩大国债发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很重要一点是扩大政府投资,而又不能增加微观主体的税负负担。而这时只能靠发行国债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增加了国债的发行量,并且允许发行地方债券进行融资,增加地方投资。至2007年末,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2%,低于国际公认的45%警戒线,而美国同期为71% ,欧元区为

67%,日本为16%,即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国债负担率相对较低,以往几年我国经济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发债空间。一般来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但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0.5%左右,财政赤字率多年来一直低于欧盟3%安全警戒标准,没有超越我国综合国力的承受范围。综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财政赤字、以往国债发行规模,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扩大我国政府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1.利率调整效应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央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至2010年10月多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央行还对商业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可以有效释放银行资金获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应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货币政策力度最大,较少使用的政策,我国频繁使用,但其效果不大。这有可能因为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影响不大。

3.货币供应量调整效应

2008年前三季度央行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受到抑制,9月份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央行虽然出台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的利好政策,但对银行和投资者的信心打击很大,造成了银行的慎贷行为,使得2008年四季度贷款并未按照利率调整的幅度相应增加。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29.31%和32.4%,,全年M2增长率28.52%,这正是商业银行大规模投放信贷造成的乘数效应增强所导致的结果。2009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在增加货币供应量层面上成功地对冲了2007-2008年上半年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和金融危机对M2的冲击。不过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流动性增加过快,与当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初衷严重背离。而2010年M2增长率为19.73%,这一举措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货币流动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受到冲击,导致了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暴跌至1638点,2009年上证指数持续反弹,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6个月累计涨幅超过70%。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起出现一轮井喷行情,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房价也开始止跌回升。这有可能是2009年,货币供应量短期内急剧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信贷资金为了快速获取利润,进入了股市和楼市等虚拟经济体,而没有很好地进入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在未来半年内中国资产价格单边上涨预期,这对短期国际资本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引发外汇储备持续大量增长。这样一来,外汇占款的增长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进而导致流动性剧增,

给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压力。货币供给增加引起了资产价格上升风险和通胀预期,实体经济恢复不确定因素增加。

四、主要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为我国快速平稳的渡过此次金融危机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也为世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中国连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保证了中国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劲冲击。

试述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财政政策

试述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应对政策 2008年9月世界金融市场风云突变,把全球推向了上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中,这场危机冲击了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注危机演变、防范经济增长下滑的分项已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应对危机挑战,需要搞清楚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问题。 一、诱发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 源于美国“次贷按揭贷款“而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深层次原因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超分配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缺陷 美国人的消费观念与中国人相比截然不同。我国现行的问题是积累偏高、消费不足,而美国人的问题是超消费、低储备、多借债。作为一个拥有3.3亿国民的国家,大家都想超强、超额消费,以至于消费水准远远超过其实际国力所承受的程度。美国的举债超消费造成了整个国家的低储蓄、多举债,民众有钱不存及时行乐,促成美国的储蓄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到2008年3季度美国居民储蓄率居然下降为-1.7%,以几乎为零的低储蓄率支撑了80%以上的消费,。美国财政赤字8000多亿元,外贸逆差8000多亿元,平均一个老百姓负债15万美元。仅住房债务就从1974年的6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4万亿美元。当百姓和国家的钱不够用时,居民向银行借,金融机构向金融市场借,国家向世界借。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储蓄是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剩余部分,他是经济增长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定储蓄也没有经济增长,更何况美国式债台高筑。这种借明天的钱实现今天消费的模式,虽然使美国民众在手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享受了更多的财富,但也留下了为数不下的呆坏账。2008年11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字称,截至9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5850亿美元,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人,中国机构还持有美国房利美、房地美“两房”债券3760亿美元,相比较而言,国内银行购买的雷曼兄弟公司债券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 前言:对于2008 年全面爆发的持久性强、破坏力大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深受其害,中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危机开始不久,我国政府灵活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促进居民消费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正文: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在2008 年下半年时还在执行紧缩政策,以求让过热的经济慢下来。在此次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立即陷入了困境。主要有以下影响: (1)外贸出口急剧萎缩。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总额从2008年7月份的同比增长26.7%回落到2008年10月份的19.0%,2009年1月份,全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5% ,许多省份出口呈现负增长。[1] (2)中国国内劳动就业压力增大 受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产业增速回落,企业业绩下降,用工需求减少,就业形势严峻。尤为突出的是出口导向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地区,由于订单取消,企业减产、停产、倒闭数量增加,导致用工需求大幅下降,失业人数增多,大量农民工纷纷返乡。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又成为新的就业问题。金融危机发生后,用人单位特别是金融领域的用人单位,其招聘规模大幅度缩减,就业岗位大量减少。 (3)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美元汇率在美国股市急剧下挫后大幅度下跌,2006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不断加大,2007上半年在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欧盟、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状况稍微好转的情况下,美元出现了回升势头,但好景不长,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势头又迅速回落。 (4)经济发展速度迅速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核算,2008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0% ,为2003 年以来最低水平。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0.6%、10.1%、9.0%和 6. 8%。[2]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下降到6.1%。创多年来之新低。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速低于8%,各种社会经济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5)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面临更大的困难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参照美国的经验和模式。美国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金融体制改革敲响了警钟,使我们避免继续照抄美国模式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的同时,也使我们的金融改革面临更加困难复杂的局面。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1)

西方经济学论文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 摘要:08年的金融危机来势汹汹,造成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次贷危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金融衍生品的滥用,美国货币政策的推波助澜,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在此次危机中我国及其他世界各国均受到严重影响,在应对此次危机的过程中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及应当改进之处,相信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战胜金融危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经济周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足,农村信贷放宽,外汇储备改革08年对于全世界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全球,导致全球股市大幅下缩水,冰岛国家破产,全球实体经济也深受影响,到目前为止,此次金融危机还没有触底迹象。下面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首先是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由于经营不善为摩根大通公司收购;随后加利福尼亚州印地麦克银行由政府接管:接着全美最大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马上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递交破产保护申请,这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涉及资产数额最大的企业破产案;美国银行宣布以接近500亿美元价格收购美林公司;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保险机构,至此,金融危机正式爆发。 为什么这些投资公司会在一夜间倒下?金融危机背后隐藏着什么原因?下面我将就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作出解释。 直接原因:次贷问题引发金融危机 次贷问题及所引发的支付危机,最根本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而全球失衡达到无法维系的程度是本轮房价下跌及经济步入下行周期的更深层次原因。全球银行储蓄这几年都在增长,而美国居民储蓄率却持续下降,当美国居民债台高筑难以支撑房市泡沫的时候,房市调整就在所难免,进而导致次级按揭贷款的拖欠率明显上升,无力还贷的房贷人越来越多。一旦这些按揭贷款被清收,便造成信贷损失。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致使华尔街主要金融机构或者倒闭,或者被接管,华尔街辉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

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梳理

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梳理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应对危机带来的冲击。这些经济政策不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本文中,我将围绕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进行全面评价和梳理,并分享我对这一主 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财政政策 从08年经济危机到现在,我国财政政策一直处于积极调整和创新之中。我国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刺激内需和拉动 经济增长。我国通过减免税费、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来促进消费,提 高民生水平。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带来的冲击,推动了 经济向好发展。 二、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和规范金 融秩序。我国加大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保持了我国货币汇率的 相对稳定。我国通过降息、降准等手段来提振市场信心,促进了经济 的稳定增长。这些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08年经济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三、产业政策 在产业政策方面,我国通过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等手 段来提升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些政策不仅提高了我 国产业的竞争力,也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回顾 通过对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应对危机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 明确的是,这些政策举措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如何平衡经济 增长和结构优化,如何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我认为未 来的经济政策应该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提高金融市场的透 明度和稳健性,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 在未来的经济政策中,应该更加注重制定长期稳健的政策目标,坚持 改革创新,加强制度性建设,提高政策实施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对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认识。希望 未来我国能够在经济政策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应对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在未来的经济政策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自08年经济危机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阶段: 一、08年7月以来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二、08年9—12月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09年10年12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三、11年—1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具体工作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央行要求:2011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1年财政货币政策转向一松一紧,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

币政策,货币政策转为稳健,是应对新形势下通胀预期和压力所必需的总量调控措施,财政政策方面应予以必要的配合。 具体措施: 1.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政府投资主要是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府投资以乘数级效应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政府投资对于当前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进行4万亿投资,2009年第一季度便开始了大规模投资计划,这些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税收杠杆。2009年起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目前我国实行增值税的转型,有效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回暖,为我国企业渡过金融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我国已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并不断扩大出口退税范围和项目。2008 年起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率,标准税率由原来的33%将为25%,并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增加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体现了公平税负的理念;同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减轻了个人税收负担,对刺激我国国内需求具有一定的作用。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对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应对 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全球各国经济带来了 巨大的冲击。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为了应对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 以提振经济和保持金融稳定。 一、财政政策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 加大财政支出来刺激内需。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 产项目,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民众收入水平,刺激了消费和投资,稳定了经济增长。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减税和扩大财政赤字的政策。降低企业 和个人所得税,减轻了企业和民众的税负,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增加。 同时,扩大财政赤字,增加了政府的支出,缓解了危机对经济的冲击。 此外,为了保护关键产业和企业,政府还采取了一些特殊的财政政策。对于受到冲击较大的行业,政府提供了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防 止企业倒闭和大规模失业。 二、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 首先,降低了基准利率,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刺激企业和个人的借贷

行为,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其次,央行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 解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困难,确保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 此外,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央行还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监控。加大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防止金融风险的传染和蔓延。同时,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应对系统性 风险。 在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长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 施来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继续加大基础设施 建设和民生投入,提高了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水平。 同时,深化财税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了财政投入的更加有 效和精确。 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适度 的流动性。央行注重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胀风险,避免出现盲目放松货 币政策和过度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金融市场的法规体系,提高了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和货 币政策措施来应对危机的冲击。这些政策不仅刺激了经济增长,保持 了金融稳定,还促进了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 的经济逐渐恢复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但同时也需要注意,财政 和货币政策并非万能,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继续进行结构 性改革和制度的完善。

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的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的应对策略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变化与波动越来越频繁,而 金融危机的出现也更加频繁。金融危机是经济领域最为恶劣的情况之一,造成的影响深远,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良好的货币政策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将介绍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的应对策略。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 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金融市场的波动、全球通胀、高负 债等都是主要原因。例如,在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市场信心受到严重影响,广泛的信贷恐慌和投资者抛售资产等问题全球经济体系陷入一片混乱。 其次,各国政府的不当作为和政策的制订也会加剧金融危机。例如,2011年欧债危机就是由欧盟追求一体化金融市场和强迫成员国实施紧缩政策两者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因此,经济政策的推行必须基于对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清晰了解以及足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二、货币政策的应对策略 在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政府往往采用货币政策来激励经济增长和促进产业和就 业的发展。货币政策的应对策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政策利率 政策利率是控制货币供给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改变政策利率可以影响整个经济。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通常会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政策利率,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提高流通性和市场信心。 2.增加货币供给

增加货币供应也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通常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国债等方式增加货币供应。这些做法可以提高银行和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促进经济增长。 3.实施财政政策 此外,政府也会通过实施财政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例如,增加公共支出、降低税收、加大对失业者的救助等,这些政策都可以直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率。 三、结论 在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全球通胀的严重性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落实好货币政策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监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降低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障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金融危机背景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

金融危机背景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调控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它们在金融 危机背景下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作用,阐述这些政策如何帮助稳定经济并防止危机爆发。 一、货币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经济波动的政策。在金融危机中,货币 政策的调控作用更加重要。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流动性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当市场信心低迷,企业和消费者出现信用危机时,货币政策可以起到振奋市场、增强信心的作用。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债和抵押 贷款支持证券等方式,展开了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有效改善了市场信心,稳定了市场情绪,避免了整个经济系统崩溃的危险。 然而,尽管货币政策可以提供暂时的刺激,但这只有在一些条件满足时才能发 挥最大的作用。当利率已经很低而流动性过剩时,改变货币政策可能无法再产生额外的刺激。此外,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例如失业率上升、工资不增等问题。 二、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政府支出、税收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政策。在金融危 机中,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更为突出。当经济衰退已经逐渐显现时,提高政府支出,减轻税收等方法将会增加有效需求并刺激经济增长。这有望帮助企业恢复精神,恢复信心。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采取了多项刺激措施,包括税收减免、增加政府支出以及推出扶持银行的计划。这些努力刺激了市场,稳定了全球金融情

绪。不过,财政政策也需要注意与通货膨胀等问题的关系。过度的支出将导致通货膨胀加剧,从而可能损害市场信心和经济稳定。 三、结论 总体来说,在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背景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可以帮助稳定经济并防止危机爆发。通过增加流动性、改变政府支出等努力,政府可以为市场注入信心和稳定性。不过,即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生效,仍需要在经济复苏后应对底层结构性问题。目前,在全球治理能力尚未充分整合的前提下,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协调也需要更进一步。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回应经济波动,并确保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长期稳定。

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发展研究

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发展研究 一、前言 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必须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本文将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发展进行研究。 二、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冲击。货币政策的调整是其中之一。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利率和减少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稳定金融市场,并提供流动性支持。其次,采取财政政策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维持就业等措施。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如股票期权、利率互换、央行票据等,以丰富货币货币政策工具,提升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效果。 三、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的调整也愈发重要。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是衡量一个国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在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加强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人民银行的权威地位得到了提升。未来,应继续加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降低政治干预的影响,以维护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 政策的灵活性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也应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及时作出反应。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是有效应对经济危机、保持经济增长稳定的关键。 3.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货币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中国应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丰富市场化利率收益率曲线,建立成熟的利率市场体系。 4.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 近年来,金融危机频发,金融监管显得尤为重要。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应该密切结合,适时制定相应措施,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四、结论 在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的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及时而有效。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也需

金融危机后的财政政策措施

金融危机后的财政政策措施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各国政府都开始采取一些紧急财政政策措施来应对经济衰退的风险,这些政策措施可以说是金融危机后的财政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目的是提高国内经济的增长,以及在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崩溃中帮助企业和个人渡过难关。 一、货币政策的刺激效应 货币政策措施的作用在于通过刺激消费和投资来恢复经济增长。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央行降低利率 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的央行都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措施。这是一个财政政策措施,通过这个措施来鼓励经济增长。如果利率降低,企业和个人在负债时的还款能力就会提高,这将刺激消费。另外,降低利率还能促进投资和刺激经济增长。 2.扩大货币供应 另一个货币政策措施是扩大货币供应。这个措施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流动性来支持企业和个人贷款。这将有助于刺激新增投资,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二、税收政策的效应 税收政策措施是另一个可以帮助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企业税收

该措施是适用于减少企业支付的税费。这种税收减免可以促进企业在有限的资金下增加雇员和其他费用。企业税收减免也可以增加利润,加强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进而激发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对中小企业给予贷款优惠 经济下滑时,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参与经济生活,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此外,政府通过给予贷款优惠政策,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在经济疲软时存活下来。 三、国防支出效应 国防支出可以被视为一种财政政策措施,它可以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在回旋突发的局面下,政府对军队的投资将产生重大效益。首先,大规模的购买军事装备也会带来崭新的就业机会,从事研究、生产、测试和维护工作的大批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可以帮助其国家在竞争中领先。其次,军事需求支出对于工业生产和管理的高要求,也会提高企业成熟度,提高管理层对回报和利益的看法,最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后的财政政策措施是很多方面的,央行的降低利率和扩大货币供应、税收的减免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优惠,以及国防支出的投资等都是极具帮助的政策措施。但是,这些政策措施不能单靠它们本身,必须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促进经济增长。

2024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发展的环境也在不断演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经济政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影响经济运行的两个关键因素,它们的协调和配合对于保持经济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2024年中国经济政策的走向,并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货币政策。2024年,中国央行有望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政策旨在保持货币供应的适度增长,保持通胀率在合理水平,并提供合理的流动性支持。这样的政策有助于维持经济的稳定,并为结构性改革提供条件。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央行还将注重金融风险管理,加强银行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其次,财政政策在经济政策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将继续注重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平衡。同时,财政政策还将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如创新科技、绿色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此外,财政政策还将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和透明度,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和公正。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是实现宏观经济平衡的重要手段。首先,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一致的政策共识。央行和财政部应共同研究和评估经济形势,以确定合适的政策方向和力度。其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套措施也需要相互支持和补充。比如,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存贷款准备金率来引导经济运行,而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最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相关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调整政策,以保持政策效果的稳定和可持续。 在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和开放型经济战略。结构性改革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中国将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大对创新和科技的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和互利共赢。 综上所述,2024年中国经济政策的走向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稳增长的财政政策相互配合。通过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国将努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同时,结构性改革和开放型经济战略也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政策选择

经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政策选择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政策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全球的经济走势。然而,在经历了近两年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需要面对的挑战日益严峻。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的稳定发展,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其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将针对经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政策选择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调控 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以来都非常非常谨慎,这得益于在过去几十年中的不断积累和总结。在经济危机来袭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将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前瞻性的调控模式。其主要考虑是控制了通货膨胀压力之后,适度松动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的利率和流动性,刺激持续低迷的投资和消费等方面。 二、财政政策的灵活运用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考虑到当前中国财政收入的不稳固性,政府不仅可以借鉴出口刺激措施,还可以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同时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刺激资产投资等方面。三、市场监管的强化 近年来,中国市场监管机构的能力和独立性也在逐渐加强。当市场崩盘来临的时刻,市场监管机构的力量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四、金融系统的稳定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全球金融业遭受了巨大打击。为了避免类似“次贷危机”在中国发生,中国政府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实行严格的分类监管等措施,从而达到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五、国际合作的加强

在经历过当前的全球化的一揽子经济危机之后,中国已经认识到了国际平衡的重要性。因此,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改革和合作,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全球化。 综上所述,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环境下,中国经济政策的选择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全球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国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以保证财政政策的灵活性、货币政策的调动性,市场监管的强化和金融系统的稳定,同时高效合理地实现国际合作,才能保证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探讨

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探讨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多元化周期的交替,世界各国不断地不断 面对着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其中,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所 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让大家深刻地认识到,金融危机不仅对本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以维护经济稳定成为了许多国家政府的重要任务。那么,在金融危机之后的货币政策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作用与意义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政府通过调节货币量、利率、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 政策。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货币的稳定,使经济发展趋于持续、平衡和稳定。正是通过合理制定货币政策,才能够有效调节全球经济的运行,促进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够更好地维护货币的稳定。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货 币供给量来平衡市场供需,抑制通货膨胀等现象的发生,保持货币的稳定。 其次,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经济发展。货币政策能够通过控制货 币供应量、贷款利率等方式影响经济活动,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最后,货币政策还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当经济处于萎缩期时,可以适当 加大货币供应量,增加信贷投放,推动经济活动;当经济过热时,可以适当提高利率水平和减少货币供给。 总体而言,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运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成为了解决金融危机所必须追求的目标。 二、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的思考

在金融危机之后,货币政策的实施呈现出了一种趋势,即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注重维护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为了补充货币市场流动性,许多国家中央银行已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为了缩小贫富差距,许多国家政府采取了积极的重新分配政策。这可以说是近年来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1、量化宽松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并提高股市、债市的价格,以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使业务繁荣,增加就业和刺激通货膨胀,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相继采取量化宽松政策。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各国政府又再次采取了量化宽松的政策。 2、重新分配政策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政府都采 取了重新分配政策。比如,中国倡导“共同富裕”,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在社会 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逐渐增大投入,降低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 3、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现在经济全球化已经呈现深化趋势,特别是各国金融市场的高度开放,使得全 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贴近于汇率和利率的国际关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各国之间的协调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机制。 三、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后的稳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 许多问题。下面我们将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潜在通胀风险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加深,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08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此后,中央和有关部门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1、税收政策 在税收政策方面,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7月 31日,财政部等部门宣布自今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10月21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又宣布,从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史耀斌说,税收政策调整主要为了应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出口增速的放缓,通过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出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2、信贷政策 在信贷政策方面,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10月,央行又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释放出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 近日,央行披露目前已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此举可有效释放银行资金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3、财政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对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问题与对策建议_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问题与对策建议

经历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并波及世界的金融海啸之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引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正常运行,市场调节对资源整合配置可谓功不可没。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其在调节过程中所出现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也是导致市场运行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加以调整和解决,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的两种非常重要的政策和工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运行中更加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运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家通过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适时适度调整,从而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组合运用的必要性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要想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在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所使用的工具间的组合与协调。作为两种最主要的宏观调控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政府在制定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时,首先应该熟悉的是相应政策的内容、手段及功能,否则,财政政策一旦与货币政策发生冲突,就可能偏离预定目标,导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失利。针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笔者略加介绍。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发展需求和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出来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等变化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投资政策、财政信用政策、补贴政策等构成的政策体系。通过财政政策,可以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一道,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一国政府(多数国家由中央银行来执行)或经济体的货币权威机构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利用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利率等行为,来达到影响其他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等构成的有机政策体系。货币政策分为激进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中性政策保持经济稳定、从紧政策降低通货膨胀。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世界上各国在遇到经济问题时,无不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与解决。我国也不例外,加强二者组合,充分发挥其组合效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的领域、目标、侧重点、方法及工具各不相同,两种政策存在的这些差异,要求在实际运用中要密切配合,发挥综合调控作用;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变化,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协调配合的要求;三是国际经济环境出现新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面临新问题,对提高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协调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国内百姓结构性消费不足,且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影响日益增加,需要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协调减少政策的波动。可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运用很有必要。二、美国、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实践运用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自有其成功的理由。其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能根据不同时期经济运行的需要,灵活运用、组合协调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时适度搞好宏观调控。当经济萧条时,为刺激经济增长,运用税收手段调节,实施降低税率、缩小税基、提高起征点和增加免税额等减税政策,这在里根和小布什执政时都采用过;当经济增长过热过快时,为减少财政赤字,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实施提高税率、扩大税基的增税政策。但不管增税还是减税,都要启动繁琐、严格的司法程序,经国会批准才可。同样,在货币政策方面,美国也有很成功的经验,如货币政策目标稳定,即预防通胀,保持物价稳定;利用利率调节,经济过热就加息,经济疲软就减息;建立高效完善灵敏的货币政策机制和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缓解银行短存长贷的矛盾。但美国次贷危机后实施的量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等于变相的向世界各国输出通货膨胀和转嫁危机,为世人所诟病。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

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

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 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 1.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实体经济乏力 国家政策的错误导向 低利率政策使得银行的贷款大量流向市场,使得市场流动资金过剩,企业投资过度增长,出现投资提前,形成资产泡沫。随着国家开始连续提息,直接导致了企业筹资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使得企业投资急剧下降。投资的不足,使得经济发展缺少了关键马车,于是出现了衰退,国内工厂开工不足,使得出口减少。地方债务和地方融资平台问题足部凸显,受信贷总量控制,市场资金价格大幅度提高,建设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剧。还贷期高峰逐步来临,大面积违约的使得金融系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威胁。 制造业的衰退 美国前些年一直推崇所谓的新经济概念,鼓吹世界产业结构正从工业型转为服务型经济,从而美国的经济发展忽略了实体经济,也就是制造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资源配置政策,收入水平乃至时尚潮流也极为容易打击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美国在金融资本的主导下,走向了产业空心化和经济泡沫化,此时,

美国才意识到这是制造业空心化造成恶果。制造业是根本,是基础,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很多发达国家也未能独善其身,唯有德国受到的影响最少,究其根源,德国凭借着强大的制造业抵抗金融危机的侵害。 2.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下暴露的问题 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 中国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有助于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动荡后,中国向美国和欧洲出口更困难,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受到美国信用等级下调的影响,美国进口需求会下降,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中国出口下滑,严重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随即下滑。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国内经济增速回论文联盟调,导致市场需求萎缩,价格下滑,企业发展大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成本和融资成本上升,加上环境保护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导致实体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房地产、汽车、钢铁和机械等重要行业进入紧缩周期,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日益加重。 国内需求不足,消费不振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出口,当出口受到打击,国内产品无法销售,导致产品堆积,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企业无法盈利,工厂利润下降,随着生产的减少,工人数量和工资随即下滑,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下降,生活缺

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应对措施

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应对措施 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应对措施 一、概述 1998年的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延伸和深化,主要由东南亚金融风暴引发的波及效应,在1998年进一步蔓延到中国。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和巨大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其金融危机对国内外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这场严峻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成功地遏制了危机的蔓延和深化,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1. 亚洲金融风暴引发的波及效应 2. 中国金融体系的体制性弱点 3. 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使中国经济暴露在外部风险之下 4. 1997年以来中国银行贷款增速过快,引发了银行不良资产风险 三、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1. 加强宏观调控,稳定金融市场 a. 采取了定向的货币政策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b. 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整顿,清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c. 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2.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 a. 提出了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目标和方针 b. 鼓励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和改革 3. 加强国际合作,化解金融危机的冲击 a. 参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的金融救助计划 b. 开展了与亚洲邻国的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四、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 1. 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和警示 a. 强化了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b. 加速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2. 金融危机加速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a. 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整合 b. 推动了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