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1 2 6 7 2009版 1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1 2 6 7 2009版 1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1 2 6 7 2009版 1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2009版 1、2、6、7章2009版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1、2、6、7章)

第一章总则

National Technical Measures for Design of Civil Construction Electric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 Safety Supervision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CHINAINSTITUTEOF-BUILOINESTANOAROOESIGN&RESEARCH 关于发布《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的通知建质[2009]124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总后营房部工程局,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建设局,国务院有关部门:

为了进一步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保证和提高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质量,我部组织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3年版)作了第一次修编。《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包括《规划·建筑·景观》、《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动力》、《电气》、《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和《防空地下室》分册,经审查批准,现予以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oo九年七月二十日

前言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一套大型的、以指导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为主的技术文件,是对《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3年版)的首次修编。在此,特向“2003年版技术措施”的编写组和审查组全体成员以及参编单位致以真挚的敬意,并由衷感谢他们作为“2009年版技术措施”的顾问组成员对本次修编工作所给予的积极

支持。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共有《规划·建筑·景观》、《结构体系》、《地基与基础》、《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动力》、《电气》、《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及《防空地下室》十一个分册。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现行法律、法规以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等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供全国各设计单位参照使用,也可供有关建设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和教学、科研、施工、

监理等人员参考。

《电气》分册的内容包括总则、供配电系统、配变电所、应急电源、低压配电、线路敷设、常用电气设备配电、电气照明、建筑物防雷、接地安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通信系统、有线电视和卫星接收系统、广播系统、扩声系统、会议系统、公共信息显示系统、信息网络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机房工程、公共建筑电气设计等二十四章,为便于使用,附录中增加了《主要依据的标准规范目录》。本分册的修编,继续秉承2003年版《电气》分册的宗旨,全面、具体、深人地介绍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的程序、方法、内容、常用技术参数、规程规范的规定及其含义,设计注意事项;系统介绍智能化系统及系统集成的功能要求、设计方法、系统配置、设备选型、网络接口、通信协议等新技术、新设备;突出介绍了节能技术措施和节能系统的应用,增加了体育场馆、博物馆、会展中心、综合医院等公共建筑电气设计的内容,供参考应用。

希望本分册的修编进一步起到如下作用:

1.通过对民用建筑电气设计全过程的演绎,对规程、规范规定的细化和深化,对新技术应用的延伸和扩展,为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电气设计人员提供一本内容充实、得心应手的工

具书。

2.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规定与概念的联系,以期本册既为保证工程设计质量的标尺,又是指向的路标,为刚刚涉足电气设计的年轻人提供一本入门指南,一个可依赖的技术支

持。

3.在全面汇编建筑电气各系统设计的基础上,重点陈述了体育场馆等功能多样、技术复杂的公共建筑的电气设计,力图提示相关工程中共性与个性,通用性与特殊性的设计要点,供没计人员、工程筹建人员、运行管理人员参考。

4.通过对成熟的、新兴的前卫技术与系统设备应用模式的介绍,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正确

使用和发展提供一个展示平台。

本分册的修编,不仅得到原编写人员和审查人员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新参与的编写人员和审查人员的通力合作,特别是本次修编吸纳了全国各地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修编工作凝聚了民用建筑电气专业各个领域老、中、青专家的辛勤劳动、编入的内容是业内有关人士多年共同研究、创造的成果,是共有的技术结晶和财富。在此,特向各有关单位专家致以

真挚的谢意。本分册编写组具体分工如下:

第1章总则李雪佩

第2章供配电系统庞传贵

第3章配变电所王振声

第4章应急电源王振声

第5章低压配电王振声

第6章线路敷设陈红徐玲献

第7章常用电气设备配电李炳华胥正祥

第8章电气照明陈琪王苏阳张青虎

第9章建筑物防雷孙成群方磊

第10章接地安全孙成群洪元颐

第11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张青熊江张晓利

第12章安全防范系统孙兰李立晓汪浩

第13章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王东林李刚

第14章综合布线系统郭玉欣李雪佩

第15章通信系统赵济安

第16章有线电视和卫星接收系统和庆堂王健徐玲献

第17章广播系统朱立彤

第18章扩声系统杨德才

第19章会议系统段震寰

第20章公共信息显示系统胥正祥刘银玲

第21章信息网络系统张文才陈建飚

第22章智能化集成系统赵济安苗占胜邹志刚

第23章机房工程钟景华孙兰杨德才

第24章公共建筑电气设计

体育场馆电气设计李炳华李志涛胥正祥

博物馆电气设计孙成群李俊民

会展中心电气设计白京华张青

综合医院电气设计李立晓刘银玲

由于本分册内容广,工作量大,加之时间仓促,一定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敬请批评指正,

以便不断修正和更新。

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邮编:100048

联系电话:010—

联系人:李雪佩孙兰徐玲献

E-mail:lixp@chinabuilding,https://www.360docs.net/doc/dd7538339.html, ;

[email=sunl@chinabuilding,https://www.360docs.net/doc/dd7538339.html,]sunl@chinabuilding,https://www.360docs.net/doc/dd7538339.html,[/email];

xulx@chinabuilding,https://www.360docs.net/doc/dd7538339.html,;www.chinabuilding,https://www.360docs.net/doc/dd7538339.html,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网《电气》分册编写组

二oo九年六月

目录

1总则(1)

2供配电系统(2)

2.1一般规定(2)

2.2负荷分级(2)

2.3各级负荷用户和设备的供电要求(3)

2.4电压等级选择与供电系统设计(4) 2.5供电质量与谐波治理、功率因数补偿(5)

2.6负荷计算(8)

2.7附录(10)

3配变电所(16)

3.1一般规定(16)

3.2配变电系统(17)

3.3配变电所的布置(18)

3.4配电变压器(21)

3.5配电装置(24)

3.6继电保护装置·一(25)

3.7自动装置及操作电源(28)

3.8电工测量(29)

3.9配变电所电力监控系统(31)

3.10对有关专业的要求(36)

3.11附录(37)

4应急电源·(46)

4.1一般规定(46)

4.2柴油发电机组(48)

4.3EPS电源装置(54)

4.4UPS不间断电源装置(56)

4.5太阳能光伏电源装置(56)

4.6附录(61)

5低压配电(75)

5.1一般规定(75)

5.2低压配电系统(76)

5.3低压配电线路保护(78)

5.4保护电器选择性配合(84)

5.5低压电器选择(87)

5.6导体选择(98)

5.7附录(106)

6线路敷设(122)

6.1一般规定(122)

6.2直敷布线(122)

6.3金属导管布线(122)

6.4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布线(123)

6.5金属线槽布线(123)

6.6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124)

6.7电缆桥架布线(125)

6.8电气竖井内布线(125)

6.9封闭式母线布线(126)

6.10电力电缆布线(126)

6.11预制分支电缆布线(128)

6.12矿物绝缘电缆布线(129)

6.13电缆布线的防火、防腐措施(129)

7常用电气设备配电(131)

7.1一般规定(131)

7.2电动机(131)

7.3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136)

7.4自动门(138)

7.5日用电器(139)

7.6舞台用电设备(140)

7.7升降类停车设备(144)

7.8附录(146)

8电气照明(156)

8.1一般规定(156)

8.2照明质量(156)

8.3照明方式与种类(158)

8.4照明光源、灯具及附件(158)

8.5照明计算(159)

8.6照明设计(160)

8.7照明供电(161)

8.8照明控制(162)

8.9功能建筑的照明设计要求(163)

8.10建筑景观照明(166)

8.11电气照明智能化控制系统(168)

9建筑物防雷(171)

9.1一般规定(171)

9.2建筑物的防雷分类与防雷措施(171)

9.3接闪器(171)

9.4避雷引下线(177)

9.5接地装置(178)

9.6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措施(179)

9.7浪涌保护器(186)

9.8其他防雷保护措施(190)

9.9附录(191)

10接地安全.(194)

10.1一般规定(194)

10.2电气装置保护接地范围(194)

10.3接地要求和接地电阻(195)

10.4接地装置(196)

10.5通用电力设备接地及等电位联结(200)

10.6电子设备、计算机房接地(201)

lO.7医疗场所的安全防护(203)

10.8特殊场所的安全防护(205)

10.9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 (209)

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211)

1t.1一般规定(211)

11.2系统保护对象分级与报警探测器区域的划分(211)

11.3系统设计(213)

11.4消防联动控制(213)

11.5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设置(216)

11.6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222)

11.7火灾应急广播与火灾警报装置(223)

11.8消防专用电话(223)

11.9火灾应急照明·一(224)

11.10系统供电(227)

11.11导线选择及敷设(229)

11.12电气火灾监控系统(231)

11.13消防值班室与消防控制室·(231)

11.14系统接地的设置(232)

12安全防范系统(233、

12.1一般规定(233)

12.2入侵报警系统(233)

12.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238)

12.4出入口控制系统(245)

12.5访客对讲系统(250)

12.6电子巡查系统(251)

12.7停车场(库)管理系统(251)

12.8系统集成(254)

12.9线路敷设(255)

12.10电源与接地(255)

12.11安防监控中心(255)

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256、

13.1一般规定(256)

13.2系统构成(256)

13.3系统功能(259)

13.4系统设计(264)

13.5控制机房(265)

13.6缆线选择与敷设(265)

13.7电源与接地(266)

13.8附录(267)

14综合布线系统.(279、

14.1一般规定(279)

14.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设计配置(279)

14.3工作区设计(281)

14.4配线子系统设计(282)

14.5干线子系统设计(282)

14.6电信问、设备问、进线间设计(283)

14.7管理的设计(283)

14.8建筑群子系统设计(283)

14.9安装工艺要求(283)

14.10线路敷设(284)

14.11电气防护、接地及防火(286)

14.12各类建筑综合布线工程的系统设计示例(287)

15通信系统.(292)

15.1一般规定(292)

15.2通信接入网系统(292)

15.3程控用户电话(调度通信)交换机系统(293)

15.4无线通信系统(299)

15.5通信配线与管道(301)

16有线电视和卫星接收系统..(305)

16.1一般规定(305)

16.2设计原则(306)

16.3前端 (308)

16.4放大器选择(313)

16.5光纤传输系统(314)

16.6用户分配网络(316)

16.7用户数字电视终端(DVB—C机顶盒)(318)

16.8机房工程(318)

16.9设备安装与线路敷设(318)

16.10供电、防雷与接地(319)

16.11附录(320)

17广播系统.(327)

17.1一般规定(327)

17.2广播系统的组成及设置原则(327)

17.3广播网 (328)

17.4设备的选型与设置(330)

17.5控制室(332)

17.6设备安装与线路敷设(332)

17.7供电、防雷与接地(333)

18扩声系统.(335)

18.1一般规定(335)

18.2扩声系统的技术指标(335)

18.3扩声系统的组成(337)

18.4厅堂扩声系统的计算(338)

18.5声道选择(339)

18.6传声器的布置与反馈抑制(340)

18.7室内扬声器的布置方式与要求(340)

18.8厅堂扩声设备的选择(342)

18.9控制室(344)

18.10扩声系统馈线设计(345)

18.11供电、防雷与接地(347)

19会议系统(348)

19.1一般规定(348)

19.2会议系统的分类与功能(348)

19.3会议电视系统(351)

19.4IP视讯会议系统(354)

19.5会议电话系统(357)

19.6会议讨论系统(360)

19.7会议讨论及表决系统(361)

19.8同声传译系统(361)

19.9会议管理系统(364)

19.10设计要点(365)

19.11会议系统建筑及环境要求(366)

19.12线路设计(368)

19.13电源与防雷接地(369)

20公共信息显示系统r370)

20.1一般规定(370)

20.2信息显示系统(370)

20.3医院呼应信号系统(379)

20.4宾馆(酒店)、旅馆呼应信号系统(382)

20.5时钟系统(382)

20.6附录(384)

21信息网络系统(389)

21.1一般规定(389)

21.2网络及其设计原则(389)

21.3网络结构与传输介质的选择(393)

21.4网络连接部件的配置(394)

21.5操作系统软件与网络安全(396)

21.6广域网连接(397)

21.7网络应用(397)

22智能化集成系统(398)

22.1一般规定(398)

22.2智能化集成系统集成内容(398)

22.3智能化集成系统软件(398)

22.4住宅建筑(小区)的智能化集成系统(401)

22.5办公、文化、商业、媒体、体育、医院、学校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系统(402)

22.6交通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系统(402)

23机房工程(403)

23.1一般规定(403)

23.2机房一‘(403)

23.3弱电间(410)

23.4控制室(411)

24公共建筑电气设计..(413)

24.1一般规定(413)

24.2体育场馆电气设计(413)

24.3博物馆电气设计(431)

24.4会展中心电气设计(433)

24.5综合医院电气设计(436)

附录(446)

附录主要依据的标准规范目录(446)

1总则

,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建筑设计市场的需求,规范建筑电气设计工作,提高设计效率和工程设计质量,于2003年编写了《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分册。随着技术的发展,相关规程、规范的制定与修订,特别是为认真落实国家建筑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大决策,根据建设部建质技函[2007]63号文的要求,修编《全国民用建筑工程

设计技术措施》电气分册2003版。

;汇总、提升《节能专篇》中的节能措施;深化、细化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遵守、执行的技术规程、规范,特别是《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l6—2008中的技术原则、实施要点、注意事项;介绍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的技术性能、应用示例;推荐建筑电气设计的方法、步骤、常用数据和计赫方法,供广大建筑电气设计、施工及有关人员参照、选用。

,并做到设计依据完备、可靠;设计程序严谨、合理;设计内容正确、详实;设计深度满足各阶段的需要;设计文件规范、工整,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应与工程的性质、规模、功能要求、建筑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习惯相适应,应适当考虑专业技术和建筑功能扩展的可能性,以延长工程寿命,节省投资,提高系统的性能

价格比。

,严禁使用已被国家淘汰的和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没有产品质量认证的设备装置。设计选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必须首先进行技术论证,切实掌握产品及其系统配置的技

术性能、试验数据、使用条件和应用示例。

,积极采取各项节能措施,尽可能减少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

,有着与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动力多个专业和电气专业内部的配合,在各个设计阶段,都要互提资料,互有要求,要密切配合,才能节省时问,保证工程的设计、施工质

量。

,建筑物功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电气设计包括的系统多、产品类别多、技术参数多,在设计工作中,应逐步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系统,依靠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网,

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技和经济效益。

,必须严格执行我国现行规范,当有关方面要求执行严于我国规范的国外规范条款时,应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征得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核同意。

TOP

上等兵

帖子

241

精华

威望

50

土木币

82

在线时间

25 小时注册时间2005-9-30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2#大中小发表于2010-2-20 00:03 只看该

作者

2供配电系统

2.1一般规定

,应根据用户的重要性、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系统规模、建设规划、当地电源条件和电网发展规划,考虑远、近结合,在满足近期使用要求的同时,兼顾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当地供

电部门提供的“市政电源条件”,确定用户的外部电源、自备(应急)电源,及其供电系统的

设计方案。

,应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并应保证供电质量,减少运行过程中的电能损失,满

足节能要求。

,应使系统简单、配电级数和保护级数合理,分级明确;低压配电线路短,便于管理和维护,节

约设备、材料和建设投资。

,除符合本措施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或相关规定。

2.2负荷分级

民用建筑的用电负荷,应根据用户的重要性或其用电设备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将造成的人身伤害、社会影响、经济损失程度,并考虑电力系统的管理及供电措施,将用户和用电设备分为一级负荷、二级负荷或三级

负荷。

1一级负荷用户和设备

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害、重大社会影响、重大经济损失及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用电单位(用户)和用电设备。

2特别重要负荷用户和设备

1)特别重要负荷用户

重要的通信、交通枢纽;重要的经济信息中心;特、甲级体育建筑、国宾馆、承担重大国事活动的国家级会堂、经常用于国际活动的大量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

等。

2)特别重要负荷设备

①中断供电将造成人员伤亡的用

电设备。

②中断供电将造成中毒、爆炸、

火灾等的用电设备。

③特别重要负荷用户中的重要的计算机网络及实时处理的计算机

等重要设备。

④特殊重要场所的不允许中断供

电的设备。

1中断供电将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或经济损失。

2中断供电将造成公共场所秩序混乱的用电单位或用电设备。

不属于特别重要和一、二级负荷者为三级负荷。

,可参考本章附录2.7表

2.3各级负荷用户和设备的供电

要求

民用建筑工程(用户)的供电系统,均与市政(外部)电源条件有关,而市政电源条件一般取决于(由工程筹建单位提供的)当地供电部门确定的“供电方案”。

如果工程筹建单位和当地供电部门未提供“供电方案”,工程设

计者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公共电网现状及其发展规划,结合本工程的性质、特点、规模、负荷等级、用电量、供电距离等因素,依据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标准、规范,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本工程的外部电源、自备电源及用户内各类用电设备的供配电系

统。

1一级负荷用户和设备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并要求当两个电源中的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或检修)时,另一个电源不致同时受到损

坏(或检修)。

2特别重要负荷用户的供电电源,应考虑为其供电的一个电源故障或检修的同时,另-电源又发生故障的可能,因此,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市政电源外,尚应增设自备(应急)电源。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用户,应设置自备(应急)电源:

1)特别重要负荷用户;

2)外电源不能满足一、二级负荷

需要的用户;

3)设置自备(应急)电源较从电力系统取得第二电源经济合理的用

户;

4)所在地区偏僻,远离电力系统,设置自备电源作为主电源或备用电源,经济合理者;

5)有常年稳定余热、压差、废气可供发电,技术经济合理者。

4下列电源可作为应急电源:

1)独立于正常电源的专用馈电线

路;

2)独立于正常电源的发电机组;

3)蓄电池、UPS或EPS装置。

5根据允许中断供电的时间,可分别选择下列自备(应急)电源:

1)要求连续供电或允许中断供电时间仅为毫秒级的负荷,应选用不间断电源装置(UPS),有同样要求的照明负荷可选用应急电源装

置(EPS);

2)双电源自动转换装置的动作时

问(ATSE切换时问一般小于0.15s,接触器类自动转换装置切换时间一般小于0.5s)能满足允许中断供电时间要求者,可选用带自动转换装置的独立于正常电源的专用馈电回路;

3)当允许中断供电时间为15~30s者,可选用快速自动启动的

柴油发电机组;当柴油发电机组启动时间不能满足负荷对中断供电时间的要求时,可增设其他应急电源(如UPS或EPS)与柴油发

电机组相配合。

6不间断电源和应急电源的工作时间,应满足负荷对其工作时问或恢复正常电源所需时间的要求。与自动启动的柴油发电机组配合使用的UPS或EPS应急电源,其供电时间不应少于10min。

7为保证应急电源的独立性,防止正常电源故障时影响或拖垮应急电源,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止并联运行的措

施。

8一级负荷用户变配电室内的高、低压配电系统,均应采用单母线分段方式,各段母线间宜设联络断路器,可手动或自动(高压宜为手动,低压宜为自动)分、合闸。两电源平时应分列运行,故

障时互为备用。

9特别重要负荷用户变配电室内的低压配电系统,应设置应急母线段,为特别重要负荷设备供电。

为特别重要负荷设备供电的回路中,严禁接人其他级别的负荷设

备。

10一级(含特别重要)负荷用户

的高压配电系统,宜采用断路器

保护方式。

11消防用电设备的供电,应从本建筑的总配电室或分配电室采用消防专用回路供电,避免因发生火灾切断非消防电源时,也同时切断了消防电源。

12为一级负荷设备供电的两个电源回路,应在最末一级配电(或控制)装置处自动切换。切换时间应满足用电设备对中断供电时间的要求。必要时设置不间断电源装置。照明负荷可采用两个电源各带-半负荷的供电方式,当一个电源故障时,仍能维持工作场所

50%的照度。

13分散的小容量一级负荷(如应急照明),可采用设备自带蓄电池(干电池)或集中供电型电源装置(EPS)作为应急电源。

二级负荷的供电系统,应满足当电力变压器或线路发生故障时,能及时恢复供电的要求。可根据当地电网的条件,用电设备的性质、安装位置的分布情况等,采取下列方式之一:

1由同-座变电站的两段母线分别引来的两个回路在适当位置自动或手动切换供电;

2由两个电源供电,其第二电源可引自邻近单位或自备发电机

组;

3当地区供电条件困难时,可由-路6kV及以上专用架空线供电,或采用两根电缆供电,其每根电

缆应能承担全部二级负荷;

4当变配电系统的高压侧为两路供电,且低压侧为单母线分段(设有母联开关)时,对大容量设备(例如:属二级负荷的冷水机组),可由变配电所低压配电柜采用单

路放射式供电;

5对二类建筑内工作性质相同,容量较小的多台消防设备(例如:多台排烟风机、防火卷帘门、排污泵控制箱或多台应急照明配电箱等)可采用两路消防专用供电回路树干式配电到控制(或配电)箱,自动切换供电,自动切换箱

链接的台数不宜超过5台;

6经双电源切换箱自动切换后,自动切换箱配出至用电设备的线

路,均应采用放射式供电;

7分散的小容量应急照明负荷,可采用-路消防电源与设备自带的蓄(干)电池(组)自动切换供电。当本工程无消防电源时可采用-路正常电源与设备自带的蓄(干)电池(组)自动切换供电。

1三级负荷均采用单电源单回路供电;但应尽量减少配电级数,使配电系统简单,便于管理维护,

节能、节材。

2小容量三级负荷用户的高压系统,宜采用负荷开关加熔断器保

护方式。

3当三级负荷用户中,有少量一、二级负荷设备时,宜在适当部位设置仅满足一、二级负荷需要的自备(应急)电源。

2.4电压等级选择与供电系统设

1各级用户的供电电压,应根据其计算容量、供电距离、用电设备特性、电源回路数量、远景规划及当地公共电网的现状和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经技术

经济比较确定。

2城镇的高压配电电压应采用10kV(特殊情况下,可采用6kV),低压配电电压应采用220/

380V。

3 10(6)kV电源应深入负荷中心,以缩短低压配电线路的长度。

4当用电设备功率在250kW及以上或需用变压器容量在160kVA 及以上者,宜采用10kV供电。

对于大型公用建筑的电制冷冷水机组,应根据机组的容量及地区供电条件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并与负责冷水机组选型者(空调专业设计人及业主)协商,合理选择机组的额定电压和用户的供配电电压。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采用10kV(或6kV)冷水机组,以利

于节能。

当采用220/380V冷水机组时,宜将为其供电的变压器及配电装置室与制冷机组的机房组合在-起或相邻布置,并依据冷水机组电动机启动方式等因素选择变压

器容量。

1应根据用电负荷的容量及分布,使变压器深入负荷中心,以缩短低压供电半径,降低电能损耗,节约有色金属,减少电压损失,满足供电质量要求。

2供配电系统应简单可靠,尽量减少配电级数,且分级明确。同-用户内,高压配电级数不宜多于两级,低压一、二级负荷不宜多于三级;三级负荷不宜多于四级。

中小学设计技术措施

中小学校设计技术措施 深圳市广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专业设计技术措施系列 编制:郭帮毅 2013.06.08 1.总图说明中应注明设计采用的坐标系及高程系统,以及政府相关批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方案、人防及环保等) 2.《深城规》7.4.1.4:学校、机关团体附属绿地率规划指标≥40%; 3.5.4 地下及半地下停车库的掩土绿化应与整体绿化设计相结合,并按屋面与地面高差折算计入绿地率。屋面与地面高差小于1.5米时,有效系数为1;屋面与地面高差大于1.5米但小于6米时,有效系数为0.6;屋面与地面高差超过6米时,不计入绿地率。 3.中小学校建设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宜按绿色校园、绿色建筑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3.0.8) 4.中小学校严禁建设在地震、地质塌裂、暗河、洪涝等自然灾害及人为风险高的地段和污染超标的地段。校园及校内建筑与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对各类污染源实施控制的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中小学校建设应远离殡仪馆、医院的太平间、传染病院等建筑。与易燃易爆场所间的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6.学校主要教学用房设置窗户的外墙与铁路路轨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高速路、地上轨道交通线或城市主干道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距离不足时,应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4.1.6) 7.中小学校的体育用地应包括体操项目及武术项目用地、田径项目用地、球类用地和场地间的专用甬路等。设400m环形跑道时,宜设8条直跑道。(4.2.5)8.学校主要出人口不宜开向城镇干道,如必须开向于道时,应留出适当的缓冲空间。教学区宜采用整体式布局。即将教室,实验室,活动室,办公室等做适当组合,辅以连廊贯通,组成若干绿化庭院。绿化庭院可兼作地理园和植物园。食堂餐厅等辅助建筑应放在下风向处。 9. 中小学校应设置集中绿地。集中绿地的宽度不应小于8m。 10.各类小学的主要教学用房不应设在四层以上,各类中学的主要教学用房不应设在五层以上。(4.3.2) 12. 中小学校至少应有1间科学教室或生物实验室的室内能在冬季获得直射阳光。(4.3.4) 13. 中小学校的总平面设计应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冬夏主导风向合理布置建筑物及构筑物,有效组织校园气流,实现低能耗通风换气。 14. 室外田径场及足球、篮球、排球等各种球类场地的长轴宜南北向布置。长轴南偏东宜小于20°,南偏西宜小于10°。(4.3.6.2) 15.各类教室的外窗与相对的教学用房或室外运动场地边缘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5m。(4.3.7) 16. 中小学校应在校园的显要位置设置国旗升旗场地。(4.3.9) 17. 中小学校专用教室应包括下列用房: 1) 小学的专用教室应包括科学教室、计算机教室、语言教室、美术教室、书

天津华远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_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剖析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计算参数篇 一、设计依据和设计要求: 1.本工程主要采用以下现行规范: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 2.自然条件:(项目地址:沈阳新民市) 基本风压值:0.55kN/㎡ 地面粗糙度:B类 建筑高度超过60m时,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1.1 体型系数:1.4 基本雪压值:0.50kN/㎡ 地震基本烈度:6度(低于80米按非抗震)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见地质勘察报告 3.设计要求: 3.1 结构形式:见表一 3.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 3.3 抗震设防烈度:6度(低于80米按非抗震) 3.4 抗震措施:6度(低于80米按非抗震)

3.5 抗震等级:见表一 3.6 基础设计等级:甲级 表一 二、荷载取值: 见设计篇及荷载计算书。 三、程序计算系数取值: 1.总信息:

1.1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此夹角预算时取0,最终与WMASS.OUT中的方 向角差值不大于15°; 1.2 混凝土容重:考虑梁柱墙的外粉刷,一般取26; 1.3 裙房层数:按实; 1.4 嵌固端层数:地下室范围内建筑物暂定为地下室负一层底板,地下室范围外取基础顶。 1.4 转换层所在层号:本工程无转换层; 1.5 地下室层数:按实; 1.6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视墙体长度而定,一般取最小值1m。 1.7 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仅计算位移比时选择此项,其它结构分 析、设计均不选。 1.8 结构材料信息: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建筑专业统一技术措施 工程编排: 一、文件管理、分门别类,文件夹: 1、2014——项目名称——收甲方、发甲方、方案、施工图 2、收甲方——几月几号,甲方发的什么文件(例:06、30-会议纪要或06、30-电梯样本)——收到文件(如若就是纸质文件,要自己保存好,能扫描的扫面成图像保存) 3、发甲方——几月几号,发甲方内容(例:06、30-1-8#楼面积或06、30-车库方案)——发送文件 4、方案——第几次汇报——cad、su、ps、jpg——几月几号,修改内容——文件(例:06、30-8#或06、30-车库) 5、施工图——几号楼——几月几号,修改内容——cad文件(例:0 6、30-08#或06、30-车库) 6、施工图——收其她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条件)——cad文件 7、施工图——发她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过图)——cad文件 绘图标准 一、图层 绘图时,图层颜色、线性及线宽设置详见下表,附cad。(绘图时所用颜色不可以就是暗色系) 1、平面: 绘图内容图层名称图层色号线宽线型填充备注 轴线DOTE 1(红) 0、09 点划线(DOTE) 墙WALL 2(黄) 0、4 直线 (Continuous) 结构柱COLUMN 9(灰) 0、4 直线 (Continuous) 墙体保温及装修线SURFACE 6 0、13 直线 (Continuous) 平面图 剪力墙填充HA TCH 150 0、05 斜线 (ANST31) 填充比例 1:60 单元详图剪力墙填充HA TCH 150 0、05 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 1:40 墙身填充HA TCH 150 0、05 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 1:20 门窗WINDOW 4 0、13 楼梯STAIR 4 0、13 洁具、风道、 排气道、楼板 开洞、空调、 空调洞 LVTRY 161 0、05 家具FURN 33 0、05 除打印单元 打样时均隐 藏 栏杆栏杆69 0、09 建筑轮廓线(面积计算) AREA 231 60 直线 (Continuous) 图层设置 打印隐藏 散水、屋面排 水、雨水管 排水 4 0、13

建筑专业施工图技术措施样本

建筑专业施工图技术措施(住宅) 一 . 住 宅 1. 门 窗 1.1. 住 宅 入 户 门 及 内 门 洞 口 尺 寸 ( 未 注 明 者均 为 单 开 门 ) 1.2. 入户门垛尺寸不小于100,户内门垛尺寸不小 50。 1.3. 相同类型房间窗洞口尺寸应统一, 原则上为开间轴线尺寸,两边各留 750.主卧室以 及开间》3300的房间窗宽不小于1800 ,次卧室窗宽不小于1200,起居厅处阳台推拉 门洞口宽不小于2400,且当厅开间大于4米时,门洞口宽不小于 3000。遇门连窗时, 门洞不小于800. 1.4. 凸窗窗台高一般取450或根据立面需要,凸窗台板外缘凸出外墙面 500(做空调板的不 小于600)。凸窗顶板面应在墙根处设导流槽或顶面外坡1%,以免存水。 1.5. 一般窗台高度900,低窗台高为450,厨房卫生间窗台高1000 (以楼层标高H 算起)。 一般落地窗根部应做结构上反 150高反槛。 1.6. 夕卜门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规范要求的最小窗地比和通风面积。门窗可开启面积 应扣除门窗框部分 1.7. 门窗统一编号要求: 铝合金门窗(参照图集代号02J603-1) 天窗(参考图集05J621-1) 其他

**门窗涉及到防火要求的,在编号后面标注(甲)、(乙)、(丙),区分类别;同编号门涉及到开启方向左右的后面加编号A—左开、B—右开,内外开启的a—内开、b—外开,如HM1021A HM1021A乙) 1.8. 低窗防护:二层以上外窗(外有阳台及平台者除外)以及一层室内外高差大于600 的外窗,当窗台高度小于900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1.9. 门窗尺寸要求: 1.9.1. 窗顶标高一般在层高小于3米时取H + 2.40,或根据立面需要。 1.9. 2. 阳台门洞门洞可开启扇高度不小于2000。 1.9.3. 单扇推拉门宽一般700W a<1100,双扇推拉门门洞宽不应小于1600。 1.9.4. 平开窗开启扇宽度W 650,且应>400,高度W 1500。 1.10. 有视线干扰的卫生间窗宜采用磨砂玻璃或压花玻璃. 1.11. 外墙门窗不得有排水管。 1.1 2. 玻璃幕墙由专业公司进行二次设计。 1.13. 当有玻璃幕墙跨越楼层时,应绘制节点图详细表达楼层处的防火、隔音及安全做法。 1.14. 所有门窗的标注尺寸标明为洞口尺寸。(采用low-e等节能玻璃时应注明使用节能玻 璃的部位玻璃遮蔽系数)。 1.15. 厨房、卫生间、楼梯间等采用单玻。楼梯间等公共部位开启方式应采用翻窗。 2. 楼面标高 2.1. 各部位标高及降板 2.2. 阳台建筑标高 2.2.1. 一般不注阳台建筑标高,注板上皮结构标高并标明口:H—0.13结。 2.2.2. 阳台四周(门洞口及墙除外),翻边边上皮标高均为:楼地面标高+ 100 3. 墙体 3.1. 内外墙上留洞均应有水平和竖向定位,结构构件上留洞均应在建筑图上标注。预留 洞包括空调洞口、油烟机洞口、排风扇洞口、电缆桥架洞口等 3.2. 室内墙厚与梁宽不一致时,保证墙面平整的优先级别顺序为:户内楼梯间〉起居室 (含走廊)>主卧室〉次卧室>厨卫等其它功能房间。 3.3. 卫生间周边墙(除门洞口外)下应做砼反槛,砼C20,宽同墙厚,反槛顶面做至标高 H+0.20 3.4. 卫生间隔墙定位应与结构中梁的定位一致。 3.5. 当砖砌外墙上设有外挑板时(如雨篷、遮阳板及装饰挑沿等),挑板根部应做100 高砼防水反槛。 3.6. 一层房间砖墙直接接触地面土时,砖墙身应按有关标准设防潮层。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电气》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电气》 23机房工程 23.1一般规定 23.1.1本章主要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中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弱电间、控制室的设计。 23.1.2机房工程设计包括机房、弱电间、控制室等场所的建筑结构、空调、给排水、供配电、接地、消防、安防、环境和设备监控等系统的要求。 23.1.3机房工程设计应确保智能化和信息化系统运行的稳定可靠,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23.2机房 23.2.1机房是指民用建筑物内为电子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交换设备、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存储设备、通信设备、控制设备、系统布线设备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提供运行环境的建筑空间,包括数据机房、通信机房等。 23.2.2根据机房所处行业/领域的重要性、使用单位对机房内各系统的保障、维护能力及由于场地设施故障造成网络信息中断/重要数据丢失在经济和社会上造成的损失、影响程度,将机房从高到低划分为A、B、C三级。 23.2.3机房分级标准、性能要求和系统配置见表:13.2.3—1,各级机房举例见表:13.2.3—2。 表23.2.3—1机房分级标准、性能要求和系统配置 要求 等级 分级标准性能要求系统配置 A级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机房为A 级: 1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 A级机房内的场地设施应按容 错系统配置,在电子信息系统运行期 间,场地设施不应因操作失误、设备 故障、外电源中断、维护和检修而导 致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 系统配置:2N,2(N+1)系统配置 说明:具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相同配置的 系统,在同一时刻,至少有两套系统在 工作 B级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机房为B 级:1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 较大的经济损失;2电子信息系统运 行中断将造成公共场所秩序混乱 B级机房内的场地设备应按冗 余要求配置,在系统运行期间,场地 设施在冗余能力范围内,不应因设备 故障而导致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 系统配置:N+X(X=1~N)系统配 置说明:系统满足基本需求外,增加了 x个单元、x个模块或x个路径。任何x 个单元、模块或路径的故障或维护不会 导致系统运行中断 C级不属于A级或B级机房的为c 级机房 c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的场 地设备应按基本需求配置,在场地设 施正常运行情况下,应保证电子信息 系统运行不中断 系统配置:N 系统满足基本需求,没有冗余 注:1冗余: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或全部部件,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冗余配置的部件介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减少系统的故障时间。

沈阳人防地下室土建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人防地下室土建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沈阳市天盾人防工程施工图审查咨询有限公司 一、关于人防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 报送的人防地下室施工图应由以下图纸组成: 1、人防专篇 2、人防工程座落总平面图 3、战时平面图 4、平时平面图 5、主体剖面图 6、出入口大样图 7、通风井大样图 8、防水节点大样图 9、噪声房间的吸声隔音构造或节点大样图 10、其它必要详图

11、结构布置及配筋图(顶板、底板、防护墙、柱、基础、人防门框、通风井、出入口、通道等。) 二、进、排风竖井的井壁应全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得将地面以上改为砌体结构。 三、电梯井壁为临空墙最小厚度,不应小于250mm(人防内)。 四、防毒通道与洗消间之间的隔墙应为钢筋混凝土墙,不得采用砌体结构墙。 五、位于倒塌范围内的室外出入口的防倒塌设计,应一次设计报审,若是联合设计,应由人防工程主设计单位报审。 六、结建式地下室,战时室内楼梯间为主要出入口时,楼梯、楼梯间墙、通道均应按防倒塌设计(含首层楼梯)。 七、平时使用,战时不用,需封堵的洞口,应一次设计完毕,施工时设置预埋件,施工图审查时上报封堵详图。 八、人防门活置式门槛应按二次浇注砼设计(详见大样图)。 九、临空墙、单元防护隔墙上的洞口采用封堵板或型钢封堵时,应在底板上留设沟槽(详见大样图)。

十、人员掩蔽所、物资库应设洗消集水坑,其位置(详见大样图)按规定设置。 十一、人员掩蔽所的掩蔽面积按建筑面积的70%计算,掩蔽人数按掩蔽面积每平方米1人计算。 十二、战时设置水箱时,其位置要求应同贮水间。 十三、人员掩蔽所、汽车库及物资库的进、排风竖井内应设爬梯。 十四、进、排风竖井中的人防门上挡墙应设挑檐(详见大样图)。 十五、施工缝、后浇带不得穿跨人防门框墙和防护房间、通道等有密闭要求的部位。 十六、施工缝及后浇带内不允许使用止水胶条,应采用3mm以上厚度的钢板止水带。 十七、防烟分区应设挡烟垂壁(梁高大于500时,可不设)。 十八、竖井式货物进出口应在顶盖下设吊钩。 十九、人防门框墙应在人防外侧顶板下设吊钩。

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标准版)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标准 版)

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标准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1.施工质量标准及技术交底工作要严格按国家及上海市颁布的工程施工及验收的技术规范及设计图纸、施工说明书、设计变更单等技术依据和公司制定的工程质量管理细则及各项规定进行交底; 2.施工交接班质量检验要贯彻下岗检查的精神,严格执行“班组施工十不交制度”; 3.施工现场必须坚持“三检”制度,即操作人员自检,班与班之间互检,质量员和监理专检,检查内容必须有记录和整顿措施; 4.检查工程的轴线控制点,要认真测量和复测,填写验收单,施工过程严格按《上海市钻孔灌注桩施工规程》DBJ-08-202-92进行技术复核和检测; 5.工程材料要有质保书,并且定期定量进行试验,主要有钢材的质保书和拉伸弯曲及焊接试验,商品砼试块及其材料质保书和测试报告; 6.工程资料由技术人员和项目工程师统一收集、整理、存放,并

环保节能下的建筑设计及技术措施

环保节能下的建筑设计及技术措施 摘要:节能与环保已经成为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本文将从建筑设计与环保节能的紧密关系、环保节能前提下的建筑设计原则及环保节能建筑设计的技术措施等方面探讨现代化建筑设计新 理念。建筑设计 关键词:环保节能建筑设计技术措施 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节能与环保已经成为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不断地改善,居民住宅纷纷进行装修改造,居民装修不仅要考虑美观舒适,还要在考虑到设计的个性的同时,兼顾以人为本环保与节能的室内设施的设计和运用。 1 建筑设计与环保节能的紧密关系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节省能源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影响和联系的。人类可以自主建造舒适的建筑内部环境,但人工化的舒适通常依赖于照明、空调和通风等高耗能设施,且舒适度的提高又往往以耗能的增加为前提条件,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当前环境和能源危机,进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与安全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耗能占整个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每年由于新建和改建建筑,消耗大量能源,带来自然环境的恶化。同时在建设过程中

还存在水污染严重、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建筑耗材高等严重问题。如不注意防止水、土和空气的污染,绿化与水面严重不足、空气污浊、气温升高、能耗剧增。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结果是建筑系统内和建筑系统外的物质良性循环与能量的良性转换受到严重破坏,也就是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居住区中的气候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再生能源消耗的问题,也是一个直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人类所面对的巨大挑战。 2 节能环保前提下的建筑设计原则 现如今,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短缺的压力,“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成为当前最热的话题,绿色节能建筑的标准应该统一的,节能建筑就应该是环保建筑,充分利用阳光、雨水等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的节电节水,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是中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在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上要遵从以下原则: 首先是资源利用效率要达到最高。建筑设计的资源利用效率要达到最高的原则,指的是对各种建筑用的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各种建筑材料等,都要高效率地利用,尽可能的节约能源。 其次是对环境影响最小。要达到对环境影响最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止建筑对土壤、空气和水的污染;二是尽量使用本地建材。这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项措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而且可以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是重复利用建筑 材料。在建筑选材时,要考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这是鼓励利用建

设计院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目录

一、总则 (1) 二、荷载 (9) 三、计算参数设置 (11) 四、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17) 五、结构构件设计 (22) 六、钢结构设计 (31) 七、人防结构设计 (43) 八、其他 (47)

一、总则 1、一般规定 设计原则 要精心设计。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并尽可能技术先进,以确保设计质量。 设计前,必须对建筑物使用要求(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 工程特点、材料供应、施工技术条件以及地质地形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使设计符合实际情况。 对所采用的标准图、通用图等,要弄清设计意图及适用范围,以便正确选用。当结构有部分分包时(如预应力、钢结构等),应有结构分包设计合同,分包单位应具备相应设计资质。如分包设计使用本单位设计图签,工程设计人应对分包的图纸和计算进行审核,并负相应审核责任。 凡采用标准图、通用图者,应注意正确选用,如选用不当,由采用者负设计责任。采用通用构件时,必须对各类构件之适用范围,应注意事项等,仔细了解清楚,以避免误用,造成安全问题。 结构设计应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及稳定性。在结构关键部位,材料要求严格部位、施工操作有一定困难部位,或将来使用上可能有变化部位,应适当留有余地,以保安全。 对于在已建成之工程上续建加层或改造之工作,应审慎进行,并遵守以下两条原则: 1.凡在建成之工程未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者(即原设计未按抗震设计,或原设防烈度不够)应先按加层进行抗震加固及承载力的验算,再进行加层或改造(设计工作可同时进行),加层设计必须满足现规范要求; 2.非本单位设计之工程,在接受加层的设计任务时,应对设计文件及工程现状仔细研究,在确保整个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可靠措施。 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 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 按《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要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因此一般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取50年。对于轻钢结构(属于易替换的结构构件)一般取25年,临时建筑按5年确定,对年限低于50年的建筑采用的规范仍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高于50年的需另行确定在基准期内荷载及其设计参数的取值,可靠度指标、结构构件的性能指标、地震的概率分布等方面内容。混凝土结构一般为50年,幕墙为25年,门

建筑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 建筑专业统一技术措施 工程编排: 一、文件管理、分门别类,文件夹: 1、2014——项目名称——收甲方、发甲方、方案、施工图 2、收甲方——几月几号,甲方发的什么文件(例:06.30-会议纪要或06.30-电梯样本)——收到文件(如若是纸质文件,要自己保存好,能扫描的扫面成图像保存) 3、发甲方——几月几号,发甲方内容(例:06.30-1-8#楼面积或06.30-车库方案)——发送文件 4、方案——第几次汇报——cad、su、ps、jpg——几月几号,修改内容——文件(例:06.30-8#或06.30-车库) 5、施工图——几号楼——几月几号,修改内容——cad文件(例:06.30-08#或06.30-车库) 6、施工图——收其他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条件)——cad文件 7、施工图——发他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过图)——cad文件 绘图标准 一、图层 绘图时,图层颜色、线性及线宽设置详见下表,附cad。(绘图时所用颜色不可以是暗色系)1、平面: 绘图内容图层名称图层色号线宽线型填充备注 DOTE 0.09 轴线1(红)点划线(DOTE) WALL 0.4 线直2(黄)墙 (Continuous) COLUMN 0.4 线直9(灰)结构柱 (Continuous) 0.13 SURFACE 6 线直墙体保温及装修线(Continuous) HATCH 150 0.05 平面图斜线填充比例1:60 ANST31)剪力墙填充(HATCH 150 0.05 单元详图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1:40 剪力墙填充HATCH 150 0.05 墙身填充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1:20 WINDOW 4 0.13 门窗 STAIR 4 0.13 楼梯 161 0.05 LVTRY 洁具、风道、排气道、楼板开洞、空调、空调洞 FURN 33 0.05 家具除打印单元打样时均隐藏 69 0.09 栏杆栏杆

民用建筑工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设计技术措施

1总则 1.0.1本措施适用于全国各类民用建筑工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设计。 1.0.2本措施遵守执行国家的现行规划法律、法规、标准与规范,结合各地实践经验,是 对全国民用建筑工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设计中共性问题制定的技术措施。 1.0.3使用本措施时,除应遵守国家方针政策外,还应遵守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等地 方政策与规定。 1.0.4本措施可与国家建筑标注设计图集(一下简称“国标图集”)05J804《民同建筑工程 总平面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配合使用。 2基地总平面 2.1 一般规定 2.1.1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以所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为依据。 2.1.2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使用要求,注重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的空间,以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 2.1.3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自然地形、周围环境、地域文化和建筑环境,因地制宜地确定规划指导思想。 2.1.4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保护自然植被、自然水域、水系、保护生态环境。 2.1.5 基地内建筑物应按其不同功能争取最好朝向和自然通风,满足防火、卫生、安全等规范要求。 2.1.6 设计应考虑防灾(如防洪、防震、防海潮、防滑坡、防泥石流等)要求,并考虑相应措施。 2.1.7 规划总平面考虑远期发展时,应做到远近期结合,达到技术经济的合理性。 2.1.8 居住区总平面设计 1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合理、路网结构清晰、人流车流有序,并对建筑群里、工程竖向、道路、场地景观、管线设计进行全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以达到整体性经济合理。 2 居住建筑应满足日照、注重朝向、通风及卫生安全等要求。 3居住区配套共建项目应按需求设置,与城市协调互补,方便居民生活。 4居住区配套的幼儿园、小学出入口不应开向城市交通干道,和住宅之间有便利安全的通行系统,并需考虑与周边共享。 5配套商业宜适当集中及沿外周边布置,以利于形成城市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与城市设计融合,便于使用、经营及管理。 6供电、供气、供热等设施宜靠近负荷中心。 7居住区内应考虑雨水收集、中水处理及利用,其规模可按当地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2.1.9 公共建筑总平面设计 1 城市主干道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次干路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 2 公共建筑应根据建筑性质,满足其室外场地及环境设计要求,分区明确、合理组织人、车交通流线。 3以下列举常用公共建筑规划总平面有关规定: 1)幼儿园

住宅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目录 第一部分:住宅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一.总平面设计 1.间距 2.消防 3.流线设计 4.附属用房 5.摩托车、自行车存放 二.单元户型设计 1.玄关 2.厨房 3.卫生间 4.阳台 5.门 6.窗 7.空调 8.油烟机 10. 热水器 11.插座开关散热器 12.其它三.公 用空间 1.单元入口 2.楼梯 3.电梯 4.裙房商铺 5.地下室半地下室 6.会所 7.墙体 8.屋面、女儿墙、屋顶栏杆 9.地下车库及汽车坡道 10. 管道井、设备表箱 11.垃圾收集 12.设备选型 13.其它四.室 外工程 1.竖向设计

2.道路铺地 3.游泳池 4.儿童游戏场地 5.绿化 6.其它 第二部分:图纸编制深度统一要求一.图纸目录 二.设计说明 三.总平面图 四.各层平面图 五.立面 六.剖面 七.户型大样 八.厨卫大样 九.楼梯大样 十.门窗大样及门窗表十一.外墙大样 十二.其它细部大样 十三.与其它专业校对要点 第三部分:重点部位营造作法一.屋面 ㈠东北地区屋面构造作法 ⑴坡屋面(≯30°) ⑵上人平屋面 ⑶非上人平屋面 ⑷种植屋顶 ㈡华北地区屋面构造作法 ⑴坡屋面(≯30°) ⑵上人平屋面 ⑶非上人平屋面 ⑷种植屋顶 ㈢华东地区屋面构造作法 ⑴坡屋面(≯30°) ⑵上人平屋面 ⑶非上人平屋面 ⑷种植屋顶

㈣华南地区屋面构造作法 ⑴坡屋面(≯30°) ⑵上人平屋面 ⑶非上人平屋面 ⑷种植屋顶 二.卫生间 ㈠楼面构造作法 ㈡墙体构造作法 ⑴墙体材料 ⑵导墙作法 ⑶墙体防水 第四部分:典型构造节点(此部分后补)1.地下室通风道出地面 2.地下室坡道排水沟 3.地下室侧墙与室外地面交接节点4.空调板 5.凸窗上下口 6.出屋面台阶 7.露台出屋面门口节点 8.屋面防水节点 9.屋面变形缝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1 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务院和建设部颁布的“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条例”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等技术法规,适应我国加人WTO 后建筑设计市场的需求,规范建筑电气设计工作,提高设计效率和工程设计质量,编写本技术措施。 1.0.2本技术措施的内容为:汇总、阐述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遵守、执行的技术规范、规程的关键条款、实施要点、注意事项;介绍、分析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的技术性能、应用示例;推荐建筑电气设计的方法、步骤,提供技术数据和计算方法,供广大建筑电气设计、施工及有关人员参照、选用。1 . 0 . 3 本技术措施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办公楼、综合楼、住宅(小区)的民用建筑工程电气设计。 1.0.4建筑电气设计应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建设方针和技术政策,并做到设计依据完备、可靠;设计程序严谨、合理;设计内容正确、详实;设计深度满足各阶段的需要;设计文件规范、工整,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1.0.5系统配置和设备选型,应与工程的性质、规模、功能要求、建筑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习惯相适应,应适当考虑专业技术和建筑功能扩展的可能性,以延长工程寿命,节省投资,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1.0.6应选用技术先进、性能可靠、安装方便、操作简单的标准化、节能型设备装置,严禁使用已被国家淘汰的和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没有产品质量认证的设备装置。设计选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必须首先进行技术论证,切实掌握产品及其系统配置的技术性能、试验数据、使用条件和应用示例。 1.0.7应综合考虑环境保护,积极采取各项节能措施,尽可能减少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 1.0.8设计工作是整个建筑工程设计的一部分,有着与建筑、结构、给排水、采暖动力多个专业和电气专业内部的配合,在各个设计阶段,都要互提资料,互有要求,要密切配合,才能节省时间,保证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 1.0.9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建筑物功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电气设计包括的系统多、产品类别多、技术参数多,在设计工作中,应逐步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系统,依靠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 网,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技和经济效益。 对于中外合资或国外独资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我国现行规范,当有关方面要求执行严于我国规范的国外规范条款或我国尚未制定的规范规定时,可全部或部分执行,但应征得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核同意。 2 供电系统 2.1 一般规定 2.1.1供配电系统的设计,首先应确定用电负荷的等级,并根据负荷等级采取相应的供电措施,以保证供电系统的合理性。 2.1.2供配电系统应简单、安全、可靠,分级要少而明确,保证供电质量,便于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给水排水》 1 总则 1.o.1 为了在民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贯彻节能的方针,正确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程),特编写《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给水排水》(简称《专篇》)。 1.0.2 民用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其主要内容是降低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日常运行能耗和采用可再生能源。 1.0.3 本《专篇》适用于全国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民用建筑与居住小区的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其他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可参考使用。 1。0.4 本《专篇》是对2003年出版的《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一给水排水》(简称《措施》)的补充。 1.o.5 本《专篇》是在总结以往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对国家现行有关节能的法规、标准、规范(程)的细化和补充,提供各种设计参数、方法及技术要求供设计人员使用。但本《专篇》不能代替现行法规、标准、规范(程)。 1.o.S 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会有新的或修订的法规、标准、规范(程)颁布实施。如本《专篇》与其不符时,应以新颁布的法规、标准、规范(程)为准。 1.o.7 设计中应同时贯彻“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方针,并应执行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程、定)等。 1.0.8 应在技术合理、经济可行的条件下,积极采用节能技术,处理好节能与经济性之间的关系。 2 综合节能措施 2.1 给水 2.1.1 应按现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选取给水用水定额,缺水地区应选低值。 1.有地方标准时,可参照确定。 2.可结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第4.O.3条规定的区域条件和用水定额确定。 3.当采用巾水、雨水等作为冲厕等其他用水时,应相应减去此部分用水定额。 2.1.2 采用合理的供水系统。 L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 1)通过调查收集和掌握准确的市政供水水压、水量及供水可靠性的资料,为合理设计给水系统、利用市政供水压力提供依据。 2)根据用水设备、用水卫生器具和水嘴的供水最低工作压力要求,确定直接利用市政供水的层数。 2.高层建筑给水系统分区。 1)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宜大于0.45MPa,特殊情况下不宜大于0.55MPa;水压大于0.35MPa 的人户管(或配水横管),宜设减压或调压设施。 2)各分区低层部分的卫生间,入户管(或配水横管)上宜采取适当的减压措施。 3)减压阀的设计选用要点: ①不宜采用共用供水立管串联减压分区供水的方式。 ②推荐支管减压作为节能节水的重要措施。 a(根据实测:DNl5陶瓷阀芯水嘴静压时为P;0.37MPa、全开时,流量Q二O.46L/s,为设计额定流量0.15-0.20[is的3。07-2.3倍,因此,给水系统分区设计中,应合理控制各用水点处的水压,以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 b.给水分区低层部分卫生间人户管处经支管减压后的供水静压力在满足卫生器具给水配件额定流量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取低值;住宅卫生间人户管水表前的供水静压力宜不大于0.15MPa。

消防常见问题统一技术措施

消防常见问题 山东省建筑电气三会一网2017年6月20日于济南

青岛 (一)低压配电系统 1.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第10.1.10.3条要 求,消防配电线路与其他配电线路敷设在同一电缆井、沟内时,消防配电线路应采用矿物绝缘类电缆。 问题:消防配电线路与其他配电线路敷设在同一电缆桥架内是否按照上条执行? 某些开发商(例如恒大)以规范只是要求在同一电缆井、沟内时,才按照上条执行,敷设在同一电缆桥架内规范没有要求,因此不执行上条要求。 答复:更要按此规定 2.山东省《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范》6.1.3电力电线电 缆在电缆桥架敷设时,除消防专用的供电电线电缆外,其它电力电线电缆不宜在耐火金属槽盒内敷设。 问题:是否可以理解为非重要的小容量非消防负荷可以与消防供电线路共桥架敷设。 答复:不是按以上考虑,主要是从经济性考虑,详见条文说明。 3.根据消防局要求配电箱不允许放在封闭楼梯间内。 某项目在底层封闭楼梯间下设置消防电梯集水坑,电气专业将其排水泵控制箱设置在楼梯间内侧墙上,消防审图要求将控制箱移出楼梯间,而配电规范又要求在设备附近设置控制按钮箱,最后只能将消防电梯集水坑移出楼梯间。 配电箱放在底层封闭楼梯间内,不影响疏散,是否可行。答复:不允许放在封闭楼梯间是为了防止烟气扩散的楼梯间。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0.1.6中关于供电回路的解释是从总 配电室或分配电室到消防设备或消防设备室的回路。其中关于分配电室的定义,大底盘车库上单体的分配电间算不算分

配电室,可否从此之后分为消防与非消防。总配电室到分配电室的这段线路肯定是需要按耐火处理,但应该不算消防配电线路,经过电缆沟或电井不需要必须按矿物绝缘处理。 答复:大底盘车库和以上单体如按一个建筑物考虑,单体配电间不算分配电室,按不同建筑物考虑,则是。一般按同一建筑物考虑。 5.对于容量较小的消防风机、水泵如采用断路器+接触器+热继 的保护方式,断路器是否可以选用微断? 答复:可以,但短路容量应满足要求,如有过负荷保护应与热继电器匹配。 6.事故后排风机是否属于消防负荷,接到消防回路? 答复:消防时用即为消防负荷,不用即不是。 (二)照明系统 7.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需要在地面上设置疏散指示灯的场所:《商 业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392-2016第5.3.6条条文解释,规定设置间距为3米;《消防安全疏散标志设置规范》DB37/1022 -2008第6.4.1条规定蓄光自发光型标志间距不应大于3m,电光源型及电光源自发光一体型标志不应大于5m; 问题:一般如何设置? 答复:按严格的执行。地面不允许设蓄光型指示标志,只能用电光源。 8.应急照明灯具必须带蓄电池,备用照明是否必须带蓄电池, 如果在应急照明配电箱处已满足一、二级负荷的要求,是否蓄电池的供电时间只需要满足应急照明切换的要求即可,特别是消防泵房的备用照明不需要按180分钟配备蓄电池。 答复:疏散通道照明及疏散指示,必须有一路为蓄电池供电,有三种方式。应急备用照明没必要采用蓄电池供电。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11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电气》 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电子版规范 2010-03-09 22:21:14 阅读1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二不小心 的 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 特此鸣谢 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1.1一般规定 11.1.1本措施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含使用或生产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蒸气的建筑物和场所)内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不适用于生产和贮存火药、炸药、弹药、火工品等场所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当用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所规定的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时,应按该规范采取相应措施。 11.1.2本措施与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规范有矛盾处,应以相应标准、规范为准。 11.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所选用的消防设备应为符合国家有关准入制度的产品。 11.2系统保护对象分级与报警探测器区域的划分 11.2.1系统保护对象分级 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民用建筑,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并宜按照表11.2.1—1划分。 表11.2.1—1民用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分级 等级 建筑属类 保护对象 特级 建筑高度超过100m 的高层建筑 各类建筑 一级 居住建筑 十九层及以上的居住建筑 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 的高层公共建 筑 1.医阮; 2.星级以上旅游览饭店; 3.建筑高度超过50m 或24m 以上以上部分的任 意一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m2的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4.建筑高度超过50m 或24m 以上部分的任一楼层的建筑面积超过1500m2的商住楼;5.中央级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楼;6.网局级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电力调度楼;7.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8.藏书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书库;9.重要的办公楼、科研楼、档案楼;10.建筑高度超过50m 的教学楼和普通的旅馆、办公楼、科研楼、档案楼等 建筑高度不超过24m 多层公共建筑及建筑高度超过24m 的单层公共建筑 1.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3000m2或总建筑面积大于6000m2的商店、展览建筑、财贸金融建筑、客运和货运建筑等; 2.图书、文物珍藏库,每座藏书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重要的档案馆; 3.省级及以上广播电视建筑、邮政楼、电信楼、城市或区域电力、交通和防灾指挥调度等建筑; 4.特等、甲等剧院或座位数超过1500个的其它等级的剧院、电影院,座位数超过2000个的会堂或礼堂,座位数超过 3000个的体育场。5.老年人建筑、任意层建筑面积大于1000m2或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旅馆建筑、疗养院的病房楼、儿童活动场所和200床及以上床位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手术部等 地下公共建筑 1.地下铁道、车站; 2.地下电影院、礼堂; 3.使用面积超过1000m 。的地下商场、医院、旅馆、展览厅及其它商业或公共活动场所; 4.重要的实验室,图书、资料、档案库 二级 居住建筑 十层至十八层的居住建筑 高层公共建筑 1.除一级保护对象以外的商业楼、展览建筑、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商住楼、图书馆、书库; 2.省级以下的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电力调度楼; 3.建筑高度不超过50m 的教学楼和普通的旅馆、办公楼、科研楼、档 案楼等 建筑高度不超过24m 的公共建筑 1.任一层建筑面积超过2000m2但不超过3000m2或总面积不超过6000m2的商店、展览建筑、旅馆、财贸金融建筑、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2.市、县级的

设计技术标

一、工程设计组织方案 1、设计管理基本构架: 我公司在多年的工程设计服务过程中一直按照项目经理的模式运作。项目经理对项目的全过程负责、全面负责内外协调与控制,以组织管理、技术协调为主,并监督控制工程主持与各专业负责人的工作。工程主持负责技术管理,协调各专业技术配合问题。各专业负责人管理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并协助工程主持进行专业配合。 2、设计人员组织: 为了保证项目的设计成功,设计队伍将由我公司的酒店建筑设计专家团队与设计组共同构成。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专家的设计技术经验、充分利用中、青年设计师的创造活力与充沛的设计精力,使整个设计团队彼此相得益彰。 2、1专家顾问团队:由我公司具有多个酒店建筑设计经历的专家。 2、2设计组:选择有丰富酒店建筑设计经验的中、青年业务骨干组成设计团队参与本项目,以保证紧张的设计周期或不可预期的变更或业主安排的其它任务,充分保障业主的利益。 3、各设计阶段的控制: 在各设计阶段均保持与业主、有关审批部门、业主聘请的其她设计公司及时沟通。开始前组织各专业设计人员与相关专家进行技术研讨,确定各专业设计思路,并根据需要建立相关课题或科研小组进行专项研究。 各设计中期阶段组织专家进行工作成果的检查与技术方案的论证,对完成的设计成果文件进行控制。 各设计阶段: 3、1方案深化阶段:根据项目设计进度需要,根据提供的初步方案与业主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做到设计人员对方案总体布局的充分理解,对初步方案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的清晰把握,利用我公司的技术实力,从业主的角度,市场的角度,技术的角度,经济的角度对方案进行多可能性,多专业性讨论、评选,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能性及优缺点。如有必要,可就部分较有争议的问题,召开专题的专家论证会,使方案更趋优化,让业主达到最高性价比,并完成方案报批工作。 3、2初步设计阶段:项目组将根据有关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会同业主进行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