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实验报告册)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实验报告册)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实验报告册)

化学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组长:合作者:

时间:实验名称: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指示剂在酸碱性不同的情况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2、酸碱盐彼此之间发生反应的现象;

3、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学会用指示剂来检测酸碱盐发生反应时溶液的酸碱性变化情况;

4、能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注意的事项:

1、指示剂的滴加顺序;

2、溶液之间反应时,注意搅拌,以及现象的观察,记录;

三、实验现象、结论及反思:

[实验一]

1、实验步骤:

取1个烧杯,在其中滴加5毫升细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把酚酞溶液换成紫色石蕊试液进行滴加,观察现象)

1

3、实验结论: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反思:

四、教师评价:

【实验二】

1、实验步骤:

(1)取4支试管,滴加约四分之一的碳酸化钠溶液,然后向其中分别滴加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硝酸钡溶液。观察现象,进行记录,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取2支试管,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一支滴加碳酸钠溶液,另一只滴加氯化钠溶液;然后在分别滴加稀硝酸。

2、实验现象:

3

【1】、碳酸根溶液遇到酸会产生;碳酸根遇到钙离子、钡离子会产生。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 ;

(2) ;

(3);

(4) .

【2】、银离子的检验办法:先加入,产生;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1) ;

(2) ;

(3);

4、实验反思:

5、教师评价:

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说课讲稿 课题2 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生活、生产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教材中没有简单地将它作为酸或碱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可见本节知识的重要性。教材从探究实验入手介绍了中和反应及盐的概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然后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为下一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 2、说三维目标: 根据化学课标要求、新课程理念和学生认知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化学中的盐的含义; ?知道酸与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 ?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初步培养其“变看不见为看得见”、“用宏观体会微观”、“用微观解释宏观”的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重点为: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将难点确定为:中和反应的实质。 4、说教具、学具: “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了什么反应”教材上安排的是演示实验,为给学生提供更广的认知空间,我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选用了以下教具学具: 教具:氢氧化铜、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滤纸。 学具: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装在滴瓶中)、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烧杯、胶头滴管。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酸碱性质和用途有了初步认识,知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具有了通过间接观察,推论化学变化的经验。在课题1中,学生还知道了酸碱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自由

初中酸碱盐反应规律图

1 / 1 金属 + 氧气→金属氧化物 除Ag 、Pt 、Au 外的金属,一般都可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金属越活泼与氧化合就越容易,反应就越剧烈。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 水→可溶性碱 可溶性碱对应的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K 2O 、Na 2O 、BaO 都能跟水反应。Ca (OH )2微溶于水,它对应的CaO 也能与水反应。其余的碱性氧化 碱→盐 由碱转化成盐的三个途径: 碱 + 酸性氧化物→盐 + 水 碱 + 酸→盐 + 水 碱→碱性氧化物 + 水 不溶性的碱在加热的条件下,一般可分解为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碱中的金属越不活泼,则该碱越容易 非金属 + 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除F 2、Cl 2、Br 2、I 2外的非金属,一般都可 直接与O 2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 水→含氧酸 除不溶性的SiO 2外,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都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 酸→酸性氧化物 + 水 在一定条件下含氧酸分解可生成酸性氧化物(酸酐) 酸→盐 由酸转化成盐有四个途径: 某些金属 + 某些酸→盐 + 氢气 酸 + 碱性氧化物→盐 + 水 酸 + 碱→盐 + 水 金属 + 非金属→无氧酸盐 此处的非金属H 2、O 2除外。当金属越活泼, 非金属也越活泼时,反应 就越容易进行。 酸性氧化物 + 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非初三知识) 强酸(H 2SO 4、HNO 3)的酸酐与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即可反应,其余的需 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 酸 + 碱→盐 + 水 参加反应的酸和碱至少有一种是易溶于水的。 盐 + 盐→另两种盐 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必须都能溶于水,若生成物中有一种是难溶性的盐时,则反应可以进行。 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排在前面的金属(K 、Ca 、Na 除外)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 金属 + 酸→盐 + 氢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从酸溶液中把氢置换出来。 这里的酸主要是指盐酸和稀硫酸。浓硫酸和硝酸因有强氧化性, 跟金属反应时不会生成氢 碱性氧化物 金 属 碱 盐 酸性氧化物 非 金 属 酸 盐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 )8. )4. )5. )6. )7. c)K °= K ° d )是一种最好的缓冲剂 a) b) c) d) F 列混合溶液中,可以组成缓冲溶液的是 10mL 0.1 mol f 1 HCI 和 10mL 0.1 molL’NaCI ; 1 1 10mL 0.1 mol L _ HCl 和 10mL 0.1 mol L _NaAc ; 10mL 0.2 mol L _1 HAc 和 10mL 0.1 mol L’NaOH ; 10mL 0.2 mol L _1 HCl 和 10mL 0.1 mol L _1 NaAc HAc 与NaAc 的混合溶液,其pH 值的计算式为: a)pH _pK o lg c(酸)c o ; a)pH —pK lg R ; b)pH 二 p K W — pK : +1 g 兽' c(盐) c)pH 二 p K W + p K ; — lg -c .(酸 c(盐) o , C(酸)c o d)pH 二 pK a +lg c ^)77 c c o ; 某水溶液(25 C )其pH 值为4.5,贝吐匕水溶液中OH —的浓度 (单位:molL’)为 -4 5 4 5 a )10 b )10 将等体积的0.1 mol 混合液呈: a )酸性 11.5 9.5 c)10 d)10 ?—1 NaOH 和 0.1 mol L —1 HAc 溶液混 合, b )碱性 c )中性 d )无法判断 -1 25r 时,Ag 2SO 4 的溶解度 s = 1.31 10—4mol L K Sp 为: ,则其溶度积 」、 选择题 ()1. pH = 0的水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离子浓度为零 b )溶液呈中性 1 ___ c )氢离子浓度为1 mol L _ d )溶液中无离子存在 ()2. 等量的酸和碱中和,得到的pH 值应是: a )呈酸性 b )呈碱性 c )呈中性 d )视酸碱相对强弱而定 ()3. 如果弱酸弱碱盐的水溶液为中性,则此类盐: a )在水中不电离 b ) K O 与K O 有一些差别

初中化学_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质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酸碱盐的组成,会确定物质类别。 2、掌握酸碱盐之间的常见化学反应。 3、初步掌握常见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质。 过程和方法: 通过再次实验观察化学反应,加深对酸碱盐的认识。通过对酸碱盐之间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中和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及实质 【教材分析】酸、碱、盐部分的学习是从具体物质的认识到类别物质的认识,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综合,并且该部分内容也是高中离子反应的衔接点。在酸碱盐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往往是只能简单记忆复分解反应的结论性知识,不能理解其本质,无法将宏观与微观进行有效的结合,更不会灵活地运用与分析所学的知识。但是,如果从微观角度去理解酸碱盐知识时,就可以将纷繁复杂的知识通过离子进行联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微粒观发展到更高水平,而且便于学生系统掌握酸碱盐知识,解决教学难题。 【学情分析】 酸碱盐知识是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点。高中必修的离子反应,从本质上来说是离子作用的结果,与此相同的还有作为选修课程出现的化学平衡原理。从微粒角度去认识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能够为高中阶段的离子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降低高中化学的学习难度。 酸碱盐知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转化点。研究各省市的中招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以酸碱盐的性质为载体的试题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创新性和综合性较强。在微粒观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碱盐的性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树立系统的学习观念 以及从微观视角理解复分解反应,同时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学课型】复习课

初三化学酸碱盐学习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总复习资料(条理清晰) 初三化学酸碱盐学习难点突破 一、熟练记忆规律是应用的前提 酸碱盐部分虽然题型众多,如:鉴别、推断、除杂……,但是这些应用离不开最基础的知识点:即: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熟练记忆。 通过学习可知:酸的通性有五点、碱和盐的通性各有四点。对于这些化学性质必须加以强化记忆和灵活记忆。可采用图表记忆法以及变式记忆法等。 如: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浓缩为下图记忆较好(图表记忆法) 在此基础上,再做变式练习,增加对化学性质的多角度记忆(变式记忆法)。如: (1)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2)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中,生成盐的规律有几条等。 通过如上练习,即可起到加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的作用。 二、掌握“规矩”,可成“方圆” 记忆住以上规律就可以熟练应用了吗?当然不能。在大量练习中同学们发现以上规律中有很多是有“规矩”有条件的。因此在记住规律的前提下,还要记住规律应用的条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应用。比如:可根据不同反应类型来灵活记忆有关反应的条件。归纳如下: 例如:写出下列物质中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氧化铁、烧碱溶液、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 此类题目是考察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反应规律和反应发生条件的较好范例。解题时,为防止产生丢落现象,可采用以铁为起点逐次向后延伸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再以氧化铁为新起点逐次顺推……的方法。经判断共发生8个反应。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判断的过程中,自然强化了有关反应规律以及反应发生条件的记忆。这样的习题同学们可多找一些,做成卡片常备左右,随时加以练习,功到自然成。 三、抓重点题型,学会以点带面 在复习中经常见到不少同学埋头于题海之中,耗时长收效甚微。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综合之下,可以说鉴别、除杂、推断这三类题型是很具代表性的,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其他相关题型的应变能力,必将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下面结合相关例题简要归纳一下各自特点。 例一: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鉴别以下各组溶液: A、NaOH、NaCl溶液、稀HCl() B、Na2CO3、AgNO3溶液、KNO3溶液() C、K2CO3、BaCl2溶液、NaCl溶液()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一、 选 择 题 ( )1. pH = 0 的水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离子浓度为零 b)溶液呈中性 c) 氢离子浓度为1 mol ?L -1 d) 溶液中无离子存在 ( )2. 等量的酸和碱中和,得到的pH 值应是: a) 呈酸性 b)呈碱性 c)呈中性 d)视酸碱相对强弱而定 ( )3. 如果弱酸弱碱盐的水溶液为中性,则此类盐: a) 在水中不电离 b) O a K 与O b K 有一些差别 c)O a K = O b K d)是一种最好的缓冲剂 ( )4. 下列混合溶液中,可以组成缓冲溶液的是 a) 10mL 0.1 mol ?L -1 HCl 和10mL 0.1 mol ?L -1NaCl ; b) 10mL 0.1 mol ?L -1 HCl 和10mL 0.1 mol ?L -1NaAc ; c) 10mL 0.2 mol ?L -1 HAc 和10mL 0.1 mol ?L -1NaOH ; d) 10mL 0.2 mol ?L -1 HCl 和10mL 0.1 mol ?L -1 NaAc ( )5. HAc 与NaAc 的混合溶液,其pH 值的计算式为: a)pH =p o a K -lg o o c c c c 盐)酸()(; b)pH =p o w K -p o a K +lg o o c c c c 盐)酸()(; c)pH =p o w K + p o a K -lg o o c c c c 盐)酸()(; d)pH =p o a K +lg o o c c c c 盐)酸()( ( )6. 某水溶液(25?C )其pH 值为4.5,则此水溶液中OH - 的浓度(单位:mol ?L -1)为 a)10-4.5 b)104.5 c)10-11.5 d)10-9.5 ( )7. 将等体积的0.1 mol·L -1 NaOH 和0.1 mol·L -1 HAc 溶液混合, 混合液呈: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d)无法判断 ( )8. 25℃时,Ag 2SO 4的溶解度S =1.31?10-4mol ?L -1,则其溶度积 o sp K 为:

最新酸碱盐的反应规律资料

精品文档 酸碱盐的反应规律 具体内容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可归纳成下图来表示。 金属------------ - -------- 非金属 ①金属+氧气r金属氧化物 除Ag、Pt、Au外的金属,一般都可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金属越活泼与氧化合就越 容易,反应就越剧烈。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②碱性氧化物+水一.可溶性碱 可溶性碱对应的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K2O、Na20、BaO都能跟水反应。 Ca(OH)2微溶于水,它对应的CaO也能与水反应。其余的碱性氧化物一般与水不反应或不易反应。 ③碱r盐 由碱转化成盐的三个途径: 碱+酸性氧化物一;盐+水 碱+酸一;盐+水 碱+某些盐r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④碱一?碱性氧化物+水 不溶性的碱在加热的条件下,一般可分解为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碱中的金属越不活泼,则该碱越容易分解。 精品文档

⑤非金属+氧气T非金属氧化物 除F2、CI2、B「2、I2外的非金属,一般都可直接与。2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 ⑥酸性氧化物+水一;含氧酸 除不溶性的SiO2外,常见的酸性氧化物都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 ⑦酸一:盐 由酸转化成盐有四个途径: 某些金属+某些酸 '盐+氢气 酸+碱性氧化物一;盐+水 酸+碱一?盐+水 酸+某些盐一?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⑧酸一;酸性氧化物+水 在一定条件下含氧酸分解可生成酸性氧化物(酸酐)和水。 ⑨金属+非金属r无氧酸盐 此处的非金属H2、。2除外。当金属越活泼,非金属也越活泼时,反应就越容易进行。 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含氧酸盐(非初三知识) 强酸(H2SO4、HNO3)的酸酐与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即可反应,其余的需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 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强酸(H2SO4、HNO 3、HCI)可与所有碱性氧化物反应,弱酸(H2CO3、H2S等)只能 和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反应。 三酸性氧化物+碱r盐+水 酸性氧化物在一般条件下都可与强碱溶液反应,但SiO2与NaOH固体(或KOH固体) 需在强热条件下才发反应。 2酸+碱 '盐+水 参加反应的酸和碱至少有一种是易溶于水的。 「-碱+盐r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参加反应的碱和盐必须都能溶于水,同时生成物中必须有难溶物或容易挥发的碱 (NH3 ?出0)。 精品文档 I;酸+盐 '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酸碱盐化学方程式分类总结(学生练习+答案)

酸碱盐化学方程式(练习) 一.两个置换反应规律 1.酸+金属==盐+氢气 反应条件:①酸不能用强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常用稀硫酸、盐酸) ②金属必须位于氢以前(常用Mg、Al、Zn、Fe) Mg+ HCl== Mg+ H2SO4== Al+ HCl== Al+ H2SO4== Zn+ HCl== Zn+ H2SO4== Fe+ HCl== Fe+ H2SO4=== 2.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反应条件:①盐(反应物)必须溶于水 ②金属单质(反应物)比盐中金属活泼,不用钾、钙、钠 Fe+CuSO4== Al+ CuSO4== Zn+CuSO4== Cu+ AgNO3== Cu+Hg(NO3)2== 二.三个分解反应规律 1.酸(含氧酸)==非金属氧化物+水 === H2O+CO2↑ 2.碱(难溶性)== 金属氧化物+水 Cu(OH)2Fe(OH)3 3.碳酸盐(难溶性)==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 CaCO3 三.四个化合反应规律 1.金属+氧气== 金属氧化物 Mg+O2Fe+ O2Cu+ O2 2.金属氧化物+水== 碱(可溶性) CaO+H2O== Na2O+H2O== 3.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S+O2P+O2C+O2(碳充分燃烧) C+O2(碳不充分燃烧) H2+O2 4.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CO2+H2O== SO3+H2O== SO2+H2O== 四.五个复分解反应规律(亚硫酸) 1.酸+碱==盐+水 Cu(OH)2+ HCl== Al(OH)3+ HCl== Cu(OH)2+H2SO4== Mg(OH)2+ HNO3== 2.酸+盐==新酸+新盐反应条件: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实际反应条件很复杂)CaCO3+ HCl== Na2CO3+ HCl==

酸碱盐典型例题解析

酸、碱、盐典型例题解析 在近几年的化学中考题中,以酸碱盐为知识的命题均有所体现。试题题型多样,以选择、填空、实验探究等,以考查同学们的知识综合、迁移、灵活运用的能力。现将酸碱盐有关的知识考题典例如下,希望同学们能根据酸碱盐的性质,找到题目的突破点,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1.下列物质是由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是() A.Zn(NO3)2B.CuSO4 C.FeCl3 D.Al2(SO4)3 分析:根据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金属必须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面的金属,铜是氢后的金属,铜与酸不能发生置换反应。B应排除。从酸来说,盐酸或稀硫酸能发生置换反应,而浓硫酸、硝酸与金属不能发生置换反应,A应排除。在置换反应中铁生成正二价的化合物,所以C应排除。D可由铝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正确答案为D。 例2.在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发现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析出的少量金属是()A.铜和铁 B.铁和银 C.银 D.铜和银分析:根据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铁、铜、银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Fe>Cu>Ag,金属的活动性差异越大,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所以最易反应的是Fe+2AgNO3=Fe(NO3)2+2Ag,若还有Fe粉,则发生的反应是Fe+CuSO4=FeSO4+Cu。 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仍有Ag+,而Fe已全部消耗掉,那么置换出的金属只能是Ag,而没有Cu。 例3.a、b、c、d、e属于酸、碱、盐的五种化合物,它们的溶液相互反应时关系如下: (1)+b = c+H2O (2)c+H2SO4= d+a (3)e+AgNO3= AgCl↓+c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a是硝酸,e是氯化钡 B.a是硝酸,e是硝酸钡 C.a是硝酸,e是盐酸 D.a是盐酸,b是氢氧化钠 分析:此题用类推法分析。已知a、b、c、d、e都是化合物,因而三个化学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水或有气体,或有沉淀生成,此反应就可以发生。从第(3)个方程式可推知,e中有氯离子,c中有NO3-,从第(2)个方程式可知c中 的阳离子是Ba2+,c中的阳离子必定和作用生成不溶性的BaSO4沉淀,所以c为Ba(NO3)2,d和a是BaSO4、HNO3。而(3)中的e则为BaCl2,从第(1)个方程式可知,能生成Ba(NO3)2和水,即盐和水的反应物定是酸和碱,所以a是HNO3,b是Ba(OH)2, A答案正确。 例4. A、B、C、D四种物质符合下列反应关系: (1)B+H2 = 单质A+H2O (2)B+H2SO4 = C+ H2O (3)C+NaOH = 蓝色↓D+Na2SO4 试判断出它们的物质名称:A ;B ;C ;D ; 分析:此题的突破口在(3)中的蓝色沉淀D,从物质在水中呈现出沉淀的颜色可知D 为氢氧化铜,根据复分解反应规律可推断出C是硫酸铜,然后顺藤摸瓜,推出(2)中的B 物质中一定含有铜元素,且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一定是碱或碱性氧化物,而D 已是氢氧化铜,所以B肯定是氧化铜,则(1)中还原出的A是铜。于是答案就显而易见: A—铜;B—氧化铜;C—硫酸铜;D—氢氧化铜。 例5.有A、B、C、D、E五瓶已失去标签的溶液,各瓶可能是AgNO3、BaCl2、Na2CO3、Ca(NO3)2、HCl溶液中的一种,现将瓶内溶液各取少许,进行两两混合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专题复习

《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专题复习〖复习要点〗:掌握一个知识网络、理解两种反应条件、了解四种离子检验、熟记忆六种物质性质。 1.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 2.理解两种反应条件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1)从定以上分析: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份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复分解反应不能仅仅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来判断,还必须看反应的实质。如:2NaOH + CO2=Na2CO3+H2O就不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两种反应物没有相互交换成份。再如: CaCO3+2HCl=CaCl2+H2O+CO2↑,从形式上来看,虽然该反应的产物有三种化合物生成,但却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实质是: CaCO3+2HCl=CaCl2+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为H2O和CO2,因此该却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①对于反应物来说:酸与碱反应,二者至少有一种要溶于水;酸与盐反应是酸必须溶于水;盐与碱、盐与盐反应时,两种反应物必须全部溶于水。②对于生成物来说要么有水生成,要么有沉淀生成,要么有气体生成。 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1) 金属的位置: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2) 特殊性:由于钾、钙、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盐溶液中它们会首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因而不会置换出盐中的金属;(3) 盐必须溶于水。(4) 铁与盐溶液反应时生成+2 价的亚铁盐,金属与铁盐反应时,要用+2价的亚铁盐。 3.四种离子的检验检验方法

(1)SO42-的检验: Ba2+和HNO3 →BaSO4(白色沉淀) (2)Cl-的检验: AgNO3和HNO3 →AgCl(白色沉淀) (3)NH4+的检验: OH- →NH3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由红色变蓝色 (4)CO32-的检验:HCl→CO2 →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熟记六种物质 复习时,应重点记忆三类物质的典型代表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1)酸的代表物:盐酸、稀硫酸;(2)碱的代表物:氢氧化钠、氢氧化钙;(3)盐的代表物:碳酸钠、硫酸铜。 【复习方法】 1.列表法:将酸、碱、盐、氧化物分别以他们所具有的相关性质、反应现象、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列表总结,熟知其通性。 2.图示法:将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用网络图示的方法表达出来,以次为依据强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训练。 3.比较、归纳法:比较硫酸与盐酸的化学性质,进而归纳出酸的通性;比较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进而归纳出碱的通性;比较碳酸钠、硫酸铜的化学性质,进而归纳出盐的性质。通过比较,找出其组成与性制方面的异同,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和记忆所学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La(镧)是一种活动性比锌强的元素,其氧化物为La2O3,

初中酸碱盐反应规律小结

中酸、碱、盐化学反应规律小结 、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书写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 Cu Hg Ag Pt Au 2、 金属与硝酸(浓、稀)和浓硫酸一般可以发生反应,但不属于置换反应, 原因是这些酸有强氧化性,反应比较复杂,一般不生成氢气,而是生成水。故不能使 用。 如:(化学方程式初中不要求) 4Zn+10HNO 3 (稀)==4Zn ( NO 3) 2+N 2O t +5H 2O Cu+2HSO 4 (浓)CuSO 4+SO 21 +2H 2O 金属与浓盐酸可以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但浓盐酸有挥发性,使产生的氢气混有氯化氢气体 NaOH 、KOH 溶液)吸收而除去〕,故不宜选择使用。 碳酸(H 2CO 3)的酸性较弱(是弱酸),一般不选择。 3、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参加反应的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比盐中所含金属元素的位置要靠前;参加反应 的盐必须是可溶性盐。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置换反应才能进行。 特别注意:对于“钾、钙、钠”等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金属,跟盐溶液反应是时情况比较复杂,一般不属于置换反 应,一般也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就不能把铜从它的盐 溶液中置换出来。 2Na + 2H 2O == 2NaOH + H 2 t 2NaOH + CuSO 4 == Cu (OH ) 2; + Na 2SO 4 总反应:2Na + CuSO 4 + 2H 2O == Cu (OH ) 2; + Na 2SO 4 + H 2 t 4、 特别注意:活泼金属“钾、钙、钠”与 酸反应时,仍然是与酸直接反应。请不要和第 3点的特别注意相互混 女口: 2Na + H 2SO 4 == Na 2S04 +出t K + HCl == KCl + H 21 (不要认为先和水反应,再和酸反应) 5、 特别强调:单质铁与酸、与盐发生置换反应时,一般生成 亚铁盐(其中Fe 的化合价为+2价)。 女口: Fe + 2HCI == FeCl 2 + H 2 t CuSO 4 + Fe == FeSa+ Cu 二、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运用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正确书写酸和碱、酸和盐、碱和盐、盐和盐的复分解 反应。 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首先要考虑反应物的溶解性,这是 前提条件。当反应物条件符合以后…,才能考虑生成物是… 否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物是否有沉淀或气体或水产生,如果有则复分解反应能进行,反之则不能进行。 2、酸的溶解性规律:初中接触的酸一般都可溶,其中 H 2SO 4、H 3PO 4是不挥发性酸。HCI 、HNO 3、H 2CO 3有挥发 性,是挥发性酸。但要注意 H 2CO 3的挥发性表现为不稳定性(是化学性质): H 2CO 3 == H 2O + CO 2 to 碱的溶解性规律:钾、钠、钡、铵 [KOH 、NaOH 、Ba (OH ) 2、NH 3 ? H 2O :的碱可溶,Ca (OH ) 2微溶,其余 的碱不溶。 注意:①氨水有挥发性,和 H 2CO 3—样,也表现为不稳定性(是化学性质): ②AgOH 为白色沉淀,但非常不稳定,在溶液中生成 的同时马上分解产生 2AgOH == Ag 2O j + H 2O 3、酸和碱的反应:酸+碱7 盐+水(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1) 、酸溶液与碱溶液的反应:一般都能发生反应,即酸碱不受限制。这种类型一般要求判断 和是否反应完全。 A 、 如果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颜色的突然变化该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和是否反应完全。如: + HCl == NaCI + H 2O (见课本 P 162实验) B 、 如果反应有沉淀产生,可以通过观察沉淀刚好不再产生(或不再增加)的现象判断该反应是否完全进行。如: Ba (OH ) 2 + H 2SO 4 == BaS C 4 ; + 2H 2O (2) 、酸溶液与难溶性碱的反应:参加反应的酸一般是强酸,如 HCI 、H 2SO 4、HNO 3,而碳酸(H 2CO 3)是弱酸, 一般是不能与难溶性碱反应。此类型的反应主要现象是“难溶性碱(即固体反应物)逐渐减少(溶解)甚至消失。”当 固体反应物刚好消失时,反应完全。 如:Mg (OH ) 2 + H 2SO 4 == MgSO 4 + 2H 2O Cu (OH ) 2 + 2HCl == CuCl 2 + 2H 2O Ca (OH ) 2 (固体)+ 2HNO 3 == Ca (NO 3) 2 + 2H 2O 1、 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是否发生置换反应,既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加以判断,还要考虑酸和盐的特点。 金属与酸反应: 活泼金属 (H 以前)(一般是稀HCI 和稀H 2SO 4)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 (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前置后) TH ;厶 + 氢气 + 盐 (可溶性新盐 + 新金属 参加反应的金属也不受氢以后的限制。 〔可以用碱溶液(如 淆。 NH 3 ? H 2O == NH 3 t + H 2O 褐色的氧化银沉淀: 盐的溶解性规律:钾、钠、铵盐、硝酸盐溶得快;盐酸盐(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微溶);碳酸盐溶解钾、钠、铵(的碳酸盐),微溶碳酸镁,其它一般往下沉。 注意:Fe 2(CO 3)3、AI 2(CO 3)3 遇水分解。如:Fe 2(CO 3)3 + 3H 2O = 2Fe (OH ) 硫酸盐不溶 3 J + 3CO 2 钡、银、钙(银、钙 该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NaOH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酸碱盐部分教学难点分析及应对策略

酸碱盐部分教学难点分析及应对策略酸碱盐内容的学习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难点,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新教材的实施,一些难点内容在逐渐被淡化,但学生在学习有关酸碱盐内容时还是会碰到较大困难。下面,本人就这部分内容的难点分析及对应策略,谈谈自己不成熟的认识 难点分析: 《酸碱盐》的教学难,学生学习感觉更难。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多、物质分类多、反应规律多、需要记忆的多、实际应用的多、题型变化多,因此要掌握这部分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策略不当,能力稍逊的学生学习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手忙脚乱的难以应付,畏难情绪、厌学之情顿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由此产生。此时无论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如何卖力,可能也无法再吸引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没有了多数学生的参与,课堂将成为少数人的舞台,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如何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大多数学生有能力参与到学习中来,是酸碱盐部分教学的关键。 应对策略: 1、教材有机重组,夯实基础。酸碱盐的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要看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学生学习中需要书写大量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因此首先要强化训练化学式的书写,为学习酸碱盐时书写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夯实基础。由于在探究酸碱盐反应规律时要考虑物质的分类和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因此需要把教材重组,提前学习物质的分类,特别是酸碱盐的分类。使学生能从酸碱盐的组成特征来区分物质类别,并通过顺口溜、口诀等强化记忆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只有强化了这些知识,夯实了基础,才有可能学好酸碱盐。 2、实验探究激发兴趣。在酸碱盐的学习中教材安排了11个演示实验、8个实验与探究,充分显示出实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甚至根据需要增加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的探究实验,尽可能多地创设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扩大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实验方案设计等能力,充分体现和实现考试大纲的要求。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时增加实验:请学生用导气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观察能否反应。由于没有明显现象,学生都以为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此时老师向溶液中慢慢地滴入稀盐酸,让同学们注意观察,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已经变了质,并得出: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方法之一是加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第三章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解离常数和解离度、水解度和水解常数、溶解度和溶度积、水的离子积和溶液 的pH值、质子酸碱和共轭酸碱等基本概念。 (2)掌握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对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3)会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与溶解。 (4)熟练掌握弱酸、弱碱、盐溶液及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和难溶电解质溶液中有关离子 浓度的计算。 (5)掌握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选择及配制方法。 (6)会分析多重平衡体系中的成分及其相互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水解反应等基本知识。 (2)酸碱平衡中溶液pH值的计算方法。 (3)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配制方法及其应用。 (4)盐类水解的抑制和利用 (5)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的相互换算 (6)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7)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难点 (1)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及计算 (2)单、多相离子平衡的综合应用与计算 (3)沉淀的不同溶解方法 【引言】 本章主要是应用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的原理讨论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分析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和溶液pH

值及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并简单介绍了强电解质的解离和酸碱质子理论。对这部分内容,学习时应以化学平衡原理和多重平衡规则为基础,抓住每种平衡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的关系,把握住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内容】 3.1 酸碱理论和水的解离反应 3.1.1 酸碱理论 酸和碱是两类重要的电解质,大量的化学反应都属于酸碱反应的范畴。在研究酸、碱物质的性质、组成及结构的关系方面,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酸碱理论(theory of acid and base)。比较重要的酸碱理论是酸碱电离理论、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以及软硬酸碱规则等。在此简述酸碱电离理论和质子理论。 1.酸碱电离理论 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S.A.Arrhenius)提出了酸碱电离理论(ionization theory of acid and base)。该理论立论于水溶液中电解质的解离,把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离子的物质称为酸;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离子的物质称为碱;H+离子是酸的特征,OH-离子是碱的特征;酸碱反应的实质H+离子和OH-离子相互作用结合成H2O的反应。酸碱的相对强弱可以根据它们在水溶液中解离出H+离子或OH-离子程度的大小来衡量。 电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酸碱本质的认识,对化学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它把酸和碱限制在以水为溶剂的体系中,对于非水体系和无溶剂体系都不适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2 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台徳(J. N. Bronsted)和英国化学家洛里(T. M. Lonry)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它不仅适用于水溶液,而且适用于非水体系和无溶剂体系,扩展了酸碱范围。从而克服了电离理论的局限性。 (1)酸碱定义 酸碱质子理论(proton theory of acid and base)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分子或离子)都是酸(acid),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或离子)都是碱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酸和碱的定义和化学性质 2掌握盐的定义,理解中和反应。 3巩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4掌握中和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探索法、归纳练习法 教学用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简单复习酸和碱的定义和常见的化学性质 二、课前小测: 1、写出酸和碱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写出电离方程式):(1)酸------ 例如: (2)碱------ 例如: 2、酸和碱分别有哪些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 1)酸使__________变红 2)碱使__________变红,使________变蓝。 (2) 酸与金属(派在_____前)反应 例:铝跟稀硫酸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铁跟盐酸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与金属氧化物(酸)和非金属氧化物(碱)反应 1)盐酸与氧化铜,方程式:___________

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符合下列事实的化学方程式。 (1)用盐酸除去铁锈_____________ (2)漏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内加入适量的稀硫酸_________ (3)把生石灰放进水中,可以把鸡蛋煮熟_____________ (4)石灰水长期裸露在空气中,会变浑浊_______________ 3、玻璃棒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小鸟。把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出现一只___小鸟。再把此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小鸟逐渐___。 4、下列物质放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____,质量会减少的是___不会变质的是___. A、粗盐 B、浓硫酸 C、NaCO3.10H2O D、浓盐酸 E、NaCl F、石灰水 G、NaOH H、CaO 4、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把水慢慢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并搅拌; B、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滴飞溅,滴管应贴紧试管内壁; 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E、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左盘的滤纸上称量; F、将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 三、引入新课 [趣味实验]“无中生有”:用两支玻璃棒分别蘸上浓盐酸和浓氨水后让两支玻璃棒靠近但未接触,观察现象。 [提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 [回答]盐酸跟氨水(是一种碱)会反应 [提问]怎样检验碱是否存在呢? [回答]用指示剂(无色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 四、新课讲授 (一)中和反应 [活动与探究]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再用

酸碱盐之间反应的特例

酸碱盐之间反应的特例 一、酸与碱之间一般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也有例外,因为酸与碱之间还可以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Fe(OH)3 +6HI = 2FeI2 + I2 + 6H2O, 3Fe(OH)2 + 10HNO3 = 3Fe(NO3)3+ NO↑+ 8H2O , Cu(OH)2 + HCOOH Cu2O↓ + CO2↑+ 3H2O。 二、酸与盐之间一般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但也有例外,因为酸与盐之间也可以发生化合反应、还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Ca3(PO4)2 + 4H3PO4= 3Ca(H2PO4)2,2FeCl3 +2HI = 2FeCl2 + I2 + 2HCl FeCl3 + H2S = 2FeCl2 + S↓+ 2HCl ,Na2S2O3 + H2SO4= Na2SO4 + SO2↑+ S↓+ H2O 三、酸与酸之间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但也有例外,因为氧化性的酸遇到还原性的酸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2H2S +H2SO3=3S↓+ 3H2O,H2S + H2SO4(浓) =S↓+ 2H2O + SO2↑, 2HI + 2HNO3(浓) = I2 + 2NO2↑+ 2H2O, 3H2S + 2HNO3(稀) = 3S↓+ 2NO↑+ 4H2O HClO + H2SO3= H2SO4 + HCl 四、碱与盐之间一般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但也有例外如: NaOH + CH3COONa Na2CO3 + CH4↑, 4NaOH + AlCl3= NaAlO2 +3NaCl +2H2O, 2NaOH + Ca(HCO3)2= CaCO3↓+ Na2CO3 + 2H2O。 五、碱与碱之间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但也有例外,如氨水遇到某些碱可形成配位化合物: 2NH3·H2O + AgOH = Ag(NH3)2OH +2H2O, 4NH3·H2O + Cu(OH)2 = [Cu(NH3)4] (OH)2 +4H2O 六、盐与盐之间一般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新盐,但也有例外,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双水解反应: 2FeCl3 + 2KI = 2FeCl2 + 2KCl + I2,2FeCl3 + SnCl2= 2FeCl2 + SnCl4, NaClO+Na2SO3 = NaCl+ Na2SO4,AlCl3 +3NaHCO3= 3NaCl + Al(OH)3 + 3CO2↑, AlCl3 + 3NaAlO2 +6H2O = 4Al(OH)3↓+ 3NaCl, 2FeCl3 + 3Na2CO3 + 3H2O = 6NaCl + 2Fe(OH)3↓+ 3CO2↑

初中酸碱盐反应规律小结

初中酸、碱、盐化学反应规律小结 一、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书写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1、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是否发生置换反应,既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加以判断,还要考虑酸和盐的特点。 金属与酸反应:活泼金属 + 酸—→盐 + 氢气 (H以前)(一般是稀HCl和稀H2SO4) 金属与盐反应:金属 + 盐—→新盐 + 新金属 (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前置后)(可溶性盐) 2、金属与硝酸(浓、稀)和浓硫酸一般可以发生反应,但不属于置换反应,参加反应的金属也不受氢以后的限制。原因是这些酸有强氧化性,反应比较复杂,一般不生成氢气,而是生成水。故不能使用。 如:(化学方程式初中不要求) 4Zn+10HNO3(稀)==4Zn(NO3)2+N2O↑+5H2O Cu+2H2SO4(浓)Δ CuSO4+SO2↑+2H2O 金属与浓盐酸可以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但浓盐酸有挥发性,使产生的氢气混有氯化氢气体〔可以用碱溶液(如NaOH、KOH溶液)吸收而除去〕,故不宜选择使用。 碳酸(H2CO3)的酸性较弱(是弱酸),一般不选择。 3、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参加反应的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比盐中所含金属元素的位置要靠前;参加反应的盐必须是可溶性盐。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置换反应才能进行。 特别注意:对于“钾、钙、钠”等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金属,跟盐溶液反应是时情况比较复杂,一般不属于置换反应,一般也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就不能把铜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Na + 2H2O == 2NaOH + H2↑ 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总反应:2Na + CuSO4 + 2H2O == Cu(OH)2↓+ Na2SO4 + H2↑ 4、特别注意:活泼金属“钾、钙、钠”与酸反应时,仍然是与酸直接反应。请不要和第3点的特别注意相互混淆。如: 2Na + H2SO4 == Na2S04 + H2↑ K + HCl == KCl + H2↑(不要认为先和水反应,再和酸反应) 5、特别强调:单质铁与酸、与盐发生置换反应时,一般生成亚铁盐(其中Fe的化合价为+2价)。 如: Fe + 2HCl == FeCl2 + H2↑ CuSO4 + Fe == FeSO4+ Cu 二、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运用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正确书写酸和碱、酸和盐、碱和盐、盐和盐的复分解反应。 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首先要考虑反应物的溶解性,这是前提条件。当反应物条件符合以后,才能考虑生成物是否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物是否有沉淀或气体或水产生,如果有则复分解反应能进行,反之则不能进行。 2 、酸的溶解性规律:初中接触的酸一般都可溶,其中H2SO4、H3PO4是不挥发性酸。HCl、HNO3、H2CO3有挥发性,是挥发性酸。但要注意H2CO3的挥发性表现为不稳定性(是化学性质):H2CO 3 == H2O + CO2↑。 碱的溶解性规律:钾、钠、钡、铵[KOH、NaOH、Ba(OH)2、NH3·H2O]的碱可溶,Ca(OH)2微溶,其余的碱不溶。 注意:①氨水有挥发性,和H2CO3一样,也表现为不稳定性(是化学性质):NH3·H2O == NH3↑+ H2O ②AgOH为白色沉淀,但非常不稳定,在溶液中生成的同时马上分解产生褐色的氧化银沉淀: 2AgOH == Ag2O↓ + H2O 盐的溶解性规律:钾、钠、铵盐、硝酸盐溶得快;盐酸盐(氯化物)不溶氯化银;硫酸盐不溶钡、银、钙(银、钙微溶);碳酸盐溶解钾、钠、铵(的碳酸盐),微溶碳酸镁,其它一般往下沉。 注意:Fe2(CO3)3、Al2(CO3)3遇水分解。如:Fe2(CO3)3 + 3H2O = 2Fe(OH)3↓+ 3CO2↑ 3、酸和碱的反应:酸 + 碱→盐 + 水(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1)、酸溶液与碱溶液的反应:一般都能发生反应,即酸碱不受限制。这种类型一般要求判断该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和是否反应完全。 A、如果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颜色的突然变化该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和是否反应完全。如:NaOH + HCl == NaCl + H2O (见课本P162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