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加三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三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三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三位数教学反思

庆安小学孙习全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加法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经历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竖式计算以及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的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以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笔算两位数加法为基础,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在学习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同时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迁移类推出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注意要点。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在教学新知前,我安排了复习已经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为学生利用旧知探索新知做准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前布置让学生了解湿地动物的知识,上课进行简单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中的“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统计表”后,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例1,例2和例3中的三道例题尽管其中一个加数都是271,但由于另一个加数的变化,就出现了不进位,一次进位等不同的情况。由于有了两位数加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基础,三个例题对于学生来说,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并不困难,所以在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出结果的基础上,重点归纳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从而总结出笔算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自主练习,体验成功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的自主练习,所以在每个例题后面都设计了练习题,放手让学生去做,并巩固竖式计算。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教学反思:????????????

?????当我看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我想这么简单,学生自己就能解决,于是我就放手教给孩子们,结果真的不出我的所料,他们的兴致很高,通过学习,还给大家提出了在计算时应注意的许多问题,真是让我很是满意。

在教学中,我注重练习设计的针对性,优化教学内容。本课教学由复习简单的进位加法口算开始,接着复习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竖式计算,巩固了竖式计算中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方法。这样的复习即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在每个例题的后面我都安排了竖式计算,边讲边巩固新知识。在巩固习题的设计上,安排了改错,还有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做。这些题都是围绕进位加来设计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认识,学生能根据进位加计算的方法能较快完成正确的计算。

???再次,对于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与进位的思想和技巧,学生已经掌握,这儿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的方法,并为后面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奠定基础。因此列出竖式后,先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接下来还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竖式计算注意的要点并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不会说算理,还应加强训练。

?

?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减竖式计算练习题.

500-462= 867-387 = 1011-17 = 803-408= 707+220 = 568-309 = 400-313 = 494+264= 971-508 = 407+320= 1001-419= 443+286= 893-818= 654+184= 1000-829 = 182+465= 1715-594= 38+241= 277+566= 630-341=

929-611 = 600-237= 299+437 = 1150-68= 459+339= 334+491= 313+478= 1000-373= 305+63= 824-224= 1001-316= 469-293= 202+764= 209-96 = 179+686= 345-117= 391+416= 910-284= 557-401= 435+481=

473+425= 1062-583= 380+480 = 430+457= 792-234= 700-497 = 492+85= 74+273= 935-690 = 380+475= 540+448= 683-604= 476+451= 1138-281= 569+412= 800-664= 433-321= 321+416= 298+600= 718-174=

995-775= 985-807= 136+471= 345+427= 622-190 = 437+270 = 683+181= 903-786= 1181-519= 525-412 = 2000-675 = 461+433= 833-732 = 961-600= 718-608= 801--408= 537+385-23= 310+534-368 = 797-338-27 =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案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第18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是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同学们,小精灵聪聪得知你们学习了很多知识,他想考考同学们,大家有信心吗?请拿出练习本做一做这几道题:计算。(全班做,请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6 42 87 +76 +88 +49 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所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掌握得非常好! 二、讲授新课 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动物协会教给我们的任务。 2、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8页,我们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出示统计图)根据图表中所给的信息,小精灵说了什么? 生: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师:根据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分析:要求“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就是把爬行类376与两栖类284合成一个数,用加法计算。) 生:列式算式:376+284。 3、对比分析:师:376+284与我们前面学的进位加法98+25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生: 376+284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98+25是两位数加两位的加法。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师:我们上学期已经学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

三位数加减法竖式计算

376+327=631+337=466+276=868-136=334+276= 909-216=780-216=498-136=845-136=198-119= 829+415=200+415=294+235=941+415=308+276= 502-415=778-216=810-337=600-327=400-327= 425+136=996+337=152+136=811+415=867+136= 564-216=751-136=917-119=883-337=396-327= 633+327=273+136=437+136=962+136=294+235= 339-276=971-415=325-235=986-235=803-415= 871+327=954+327=579+235=518+337=281+136= 844-415=270-235=662-216=509-119=954-216=

184+136=192+119=334+289=326+327=532+136= 514-327=637-136=395-216=712-136=985-327= 528+327=243+327=470+327=265+216=433+119= 801-337=967-235=979-276=504-337=729-327= 300+276=377+119=614+136=842+289=936+327= 604-415=703-327=240-235=767-415=443-327= 696+136=909+327=568+216=837+235=749+337= 894-276=508-119=497-216=583-216=621-415= 826+136=741+337=406+415=625+337=111+327= 744-327=592-276=921-276=462-289=608-419=

三位数加三位数-教案

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加法 第2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万以内的加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育学生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难点: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竖式计算。 59+77=85+68=445+238= 1.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及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教学例3。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3。 (1)从题中你对我国的湿地又有什么认识?会列式解答题中的问题吗?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445+298=。 2.计算。 教师:刚才445+238同学们都会计算,这道题你会算吗?试着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例题中的两种算法用课件展示出来) 3.验算。 教师:这两种方法一种是口算,一种是列竖式计算,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想一想,该怎样验算? 4.归纳小结。 教师:比较445+238和445+298,两个算式的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组内讨论交流后,由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归纳】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不管哪一位上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验算时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5.反馈练习。 教材第3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后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是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 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虽然都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但是它们反映数据的特征有所不同。下面谈谈这三种统计量之间的异同点: 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相同点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同一组数据的面貌,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众数如果表示的是数时,也有单位);它们的 单位和本组数据的单位相同。三者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点 (一)三者的定义及优缺点不同。 1.平均数。 ①平均数的定义及特点。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平均数中有一种去尾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其中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去掉后其余数值的平均数.它保留了平均数的集中趋势代表性强的优点.,又具有中位数的可排除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所带来的影响的特点,因而当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少、且可能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去尾平均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如,体操比赛时给每个运动员评分,实际上用的就是去尾平均数:若干个裁判员同时给一个

三位数加减竖式计算练习题

加减竖式计算200道题 500-462867-3871011-17803-40 8 707+220568-309400-313494 +264 971-508407+3201001-419443+2 86 893-818654+1841000-829182+4 65

1715-59438+241277+566630-341 929-611600-237 299+4371150 -68 459+339334+491 313+4781000-373 305+63824-2241001-316469-2 93

202+764209-96179+686345-11 7 391+416910-284557-401435+48 1 473+4251062-583380+480430+45 7 792-234700-497492+8574+ 273

935-690380+475 540+448683-604 476+4511138-281569+412 800-66 4 433-321321+416298+600718-17 4 995-775985-807136+471345+ 427

622-190437+270683+181903-786 1181-519525-4122000-675461+43 3 833-732961-600718-608 801--408 537+385-23310+534-368797-338-27

716-316-170983-327+368 825-332+368 548-430+368783+460+368898-584-123 897-727+123 830-54+368979-605-274 750-253+368659+567-274577-545+3 68 680+52+368637+631+143641-353+1

王东艳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案例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案例 王东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作出自己的判断。 2>能力目标 从各类统计图中获取数据,巩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增强学生的 数据处理和评判意识。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 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明确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帮小王来分析他是否上当受骗? 【想一想】:某工程咨询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7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王前来应征。总经理说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2000元。可技术员C 说自己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而一般技术员却说他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小王很纳闷:到底谁骗了我呢? 下表是该部门月工资报表: 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该部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有谁欺骗了小王吗? x =)50010003110012001300170040006000(9 1 ++?+++++=2000(元) 。 问题(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设计意图:通过部门月工资报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不但复习了上节课平均数的求法而且让学生发现用平均数作为该组数据的代表值已经不再合适,进而激发学生寻找新的代表数据的

三位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练习题

244+532=199+398=801+60=995-775= 814+551=75+505=481+21= 833-732= 665+108=729+108= 3 06+512=961-600= 28+911=263+206=644+64=856-213= 999-921= 537+385=310+534=861+146= 558+321= 502+957= 357+423=902-211= 459+86=473+577=333+530=136-89=

139+312=323+291=387+83=715-666= 964+103= 686+96= 921-231=910-78= 302+355= 195+676=768+85=624-468= 519+171=216+612=160+248=233-156= 515+449=118+377= 865+88=625-485= 138+152= 797-338=716+36= 983-327= 825-332= 548-430=155+487= 783-460= 898-584=830+54=979-605= 429+88=

897-727= 750-253= 659-567=437+270= 577-545=641-353=940-456=622+190= 979-488=680-502= 683+181= 637-631= 911-75=876-648=599-481=345+427= 834-776=569-366=136+471= 975-883= 985-807= 903-786= 81+519= 525-412= 736-675= 461+433= 718-608= 188-14= 166+262= 419+489= 811-796= 230-17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4.2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精编教案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验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3。 师: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 生: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数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 生2: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刚才多加了2,所以再减2,745-2=743。 ……

师: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生: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师: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298+445的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尝试独立进行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验算的情况,对于验算正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 2.教学“做一做”。 师:先想一想下面各题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计算及验算的情况,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学习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学生要高度细心,尤其是连续进位的小“1”不能忘记加上,所以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验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总结提升 师:今后我们在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呦!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淘气和笑笑学了“回收废电池”知识后,开始收集废电池,一个月后: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三位数;能力要求:能正确运用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3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3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3提要: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超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3 《中位数和众数》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在思考这节课该教学什么时,我认识到如果只是把“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中位数、众数”,那么只是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这是很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在这节课中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更重要。于是这节课我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建构对中位数和众数本质含义的理解。 一、创设认识冲突,引出概念 首先出示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由平均数来对两个超市工资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初步感受到,平均数受其中每个数的影响。引导思维转入深层次思考。然后制造认知冲突,出示工资表,旺旺超市的平均工资虽然高,可是员工的具体工资却比苹果超市低。让学生感受到:受极端数据影响,平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整体状况和集中趋势。采用两个超市的对比,更加深刻的反映此时“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整体水平,由此激发寻找新的合适的量的必要性。 二、在对比中深化概念理解。 对比是理解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创设主题情景时,对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比较,创造认知冲突,“平均工资高的不一定员工工资就高”,从而比较深刻的感受“平均数骗了我们”,需要寻求新的量来表示。这样的设计与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相比,学生的认知冲突更为明显,产生寻找新量的“需求”更大,自然兴趣也更高。 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超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深入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创设了动态的对比,将“19,20,21,21,24”中的“24”换成“49”,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在变化中的对比,促使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三量自身的含义及相关联系与区别。 三、深入挖掘数学本质。 在学生体会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后,我提出了既然平均数2500元不能很好表示旺旺超市的工资水平,可是旺旺超市的老板为何要这样写呢?学生说出这是老板的一种策略,我从而提出:“是啊,平均数2500元没错,但它会让求职者产生误会,以为员工工资都高,如果让你来重新写一份比较合理的招聘广告,你会写吗?”此时,学生都能结合中位数和众数来写广告,我又及时提出中位数众数我们都认识,可是一些阿姨年纪大,不认识这两个概念怎么办?这是学生又提出了中等工资水平,多数工资水平。可见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已经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意义。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由于学生有笔算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笔算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引入新课后直接出示例题进行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不到用简便的方法直接口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本课的意义。于是我在教学新知前设计了练习在其中渗透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做好铺垫。在设计这些练习时,我希望学生能从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找出不同解决的方法。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在分组交流时,尽量让学生来交流总结,并适时进行引导。 本课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习

中,先通过对比题、小游戏、编口算等进行基本训练,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未完成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所以上课还需更紧凑一些。还有一点是,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做到一针进血,在讲解口算方法的时候有点啰嗦,不够简洁。为此,今后要多多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在教学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之前,学生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都是要列竖式计算的。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部分内容则逐步要求学生口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为了突破学生的学习障碍,教材把加、减法口算的教学分开编排,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强调引导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口算方法。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这堂课中,我是分以下几步来操作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让“做数学”真正成为促

三年级数学教案: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目标:1、掌握估算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习惯。 情感目标: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思路:复习:从两位数加两位数引出新授1、从生活的例子:出示376+284 76+842、估算结果 3、独立竖式计算 4、小组讲算理 5、小组汇报,老师板书竖式 6、全班讲一次算理 7、变题:976+284 8、独立竖式计算后讲算理 9、汇报:重点讲百位上的变化 10、小结竖式计算的步骤 练习1、书本P18做一做质疑小结 2、书本P20第7:讲计算错误并改正

3、书本P19第4:先让学生估算再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学生完成后1、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知识迁移,探究新知 1.屏幕出示:xx部分动物种数 爬行类 376 两栖类 284 (1)让学生先观察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对你的问题列出算式。 生: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算式是:376+284(当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可只列出式子,不进行计算。) 2、对比分析:师:376+284与复习题76+84比较有什么不同?生:前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3、猜想方法:师:你觉得它的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怎样?生:还是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4、估计结果:师:在竖式计算前先猜一猜它的结果,你们觉得猜想结果想采用什么方法? 生:应该用估算!(同位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中位数教学反思共5篇

中位数教学反思共5篇 中位数教学反思一: “中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 探求中位数的方法是一项技能,是教学重点但不是教学难点。我主要是先让学生直观感知,体验错误,在错误中先解决求(奇数个)中位数的方法。然后在练习中安排偶数个,学生在碰到了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而是由觉得能解决的学生来解答。这样的教学,让学生

学得开放,学得明白,教师教的轻松,又省时又高效。 为进一步体验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实际意义,通过二幅条形统计图,一幅是一组数的中位数与平均数差不多,另一组是中位数大于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82排倒数第二位)。通过与平均数这个统计量进行有效地比较和沟通,以此来突破“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让学生明白,当一组数据相差不大时,中位数和平均数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当出现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中位数一般不会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从而只能用中位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通过以上理解,学生就能依据数据的特征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最后通过两个例子的探讨,进一步领会中位数的价值。 然后进入“拓展应用”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创设“我的成绩”“假如我是老板”“你知道吗”等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灵活的加以应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

三位数加三位数教案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8页例3及做一做。 例 3 仍然利用“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主题图引出,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生在上节课已经掌握了一次进位的计算方法,以此为基础,教学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把已有经验迁移类推到连续进位的情况,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培养验算习惯。 (二)核心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渗透数学思想。 (三)学习目标 1.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四)学习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和验算。 (五)学习难点 根据数据的特点,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复习任务 笔算下列各题。 238+91 659+306 说一说: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二)课堂设计 1.新课导入 ①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②交流问题: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2.问题探究 (1)估一估,大概有多少种? 预设:445+298≈750(种) 450 300 小结:一般是把加数看作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再口算出它们的和。 (2)估算的结果和实际结果是有差距的,你能算出准确结果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

三位数加法、退位减法竖式计算

322-258= 401-189= 253-197= 207-139= 461-484= 314-195= 312-179= 401-354= 363-194= 448-172= 438-241= 449-131= 292-257= 811-356= 751-359= 462-232= 224-146= 372-154= 485-53= 993-296= 457-159= 805-286= 657-388= 302-243= 406-249= 326-229= 405-216= 344-245= 307-136= 228-169= 760-289= 372-175= 253-58= 407-189= 326-182= 600-258= 700-292= 500-78= 400-348= 722-248=

841-269= 222-158= 473-184= 378-255= 486-305= 490-246= 471-185= 806-537= 370-81= 721-188= 849-337= 235-187= 454-266= 327-148= 407-225= 440-396= 448-159= 412-128= 416-151= 352-173= 436-177= 350-186= 737-569= 300-182= 463-197= 401-336= 726-538= 803-265= 675-138= 411-259= 412-229= 943-435= 303-297= 462-176= 477-178= 735-289= 708-223= 810-154= 870-383= 800-325=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今天用多媒体上了《中位数和众数》,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和疑问,但还是有一些知识需要整理和补充。以下是我在教学过后从网络上学习的内容,虽不是我所写,但是却是我所想。中位数和众数是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虽然都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但是它们反映数据的特征有所不同。 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相同点.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同一组数据的面貌,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众数如果表示的是数时,也有单位);它们的单位和本组数据的单位相同。三者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点 (一)三者的定义及优缺点不同。 1.平均数。 ①平均数的定义及特点。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平均数中有一种去尾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其中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去掉后其余数值的平均数.它保留了平均数的集中趋势代表性强的优点,又具有中位数的可排除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所带来的影响的特点,因而当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少、且可能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去尾平均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如,体操比赛时给每个运动员评分,实际上用的就是去尾平均数:若干个裁判员同时给一个运动员完成的动作评分;然后在去掉其中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将其余分数的平均数作为该运动员的得分。 ②平均数的优点。 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情况比中位数、众数更为可靠、稳定,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计算离差、相关和统计推断的基础。 ③平均数的缺点。 平均数需要整批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人计算,因此,在数据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范文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加减法》中第4课时的内容,在本册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知识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让学生明白计算和估算意义的不同,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成功的地方: 首先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策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做数学”做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不足之处及对策: 首先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理解不够。我在教学192+219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但有许多学生是直接计算的,算出计算结果,然后再四舍五入,得出结果,这是学生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所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估算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学生对于估算方法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估算方法,但大

部分的学生没有估算意识,估算方法还是老师的教为主,没能较好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2 主要目标: 学习估算方法,并会应用于适当的题型中。培养估算意识。 授课优点: 1、本次设计的每日口算训练与新授课内容有衔接作用。 2、前置性作业循序渐进培养同学们对估算的的概念的认识。 授课缺点: 1、本次授课准备不够充分,对教材研读解析不透彻,教材应用不到位。 2、流程安排过于冗长,部分过程了简化处理。过分依赖课件脱离课本。 3、学生活动较少,小组合作没有达到预想目的。 4、课堂效率低,练习不够,练习题设计不丰富,层次性不足。 5、教师用语不够严谨,学生回答问题的表达上仍需训练。 自我改进: 课堂不流于形式,真正从学生角度,认真研读整合课本,做好最适合的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更应丰富,并训练学生活动秩序和活动意识的培养。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3

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减竖式计算练习题

加减竖式计算 500-462= 867-387= 1011-17= 803-408= 707+220 568-309= 400-313= 494+264= 971-508= 407+320= 1001-419= 443+286= 893-818= 654+184= 1000-829= 182+465= 1715-594= 38+241= 277+566= 630-341= 929-611= 600-237= 299+437= 1150-68= 459+339= 334+491= 313+478= 1000-373=

305+63= 824-224= 1001-316= 469-293= 202+764= 209-96= 179+686= 345-117= 391+416= 910-284= 557-401= 435+481= 473+425= 1062-583= 380+480= 430+457= 792-234= 700-497= 492+85= 74+273= 935-690= 380+475= 540+448= 683-604= 476+451= 1138-281= 569+412= 800-664= 433-321= 321+416= 298+600= 718-174=

995-775= 985-807 136+471= 345+427= 622-190= 437+270= 683+181= 903-786= 1181-519= 25-412= 2000-675= 461+433= 833-732= 961-600= 718-608= 801—408= 507-409= 605-508= 504-407= 701-209= 985-452= 456-124= 756-452= 411-300= 900-196= 888-746= 468-300= 455-155=

三位数加三位数教学设计(示范课)

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例3及相关习题。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位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几种?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动物比野生植物少几种?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二)新课展开1.探究计算方法(1)完整出示例3 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

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师:这道题同学们会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预设1:445 + 298≈750(种 预设2:445 + 298≈700(种) 450 300 400 300 (3)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全班交流方法 预设1:列竖式计算 4 4 5 + 2.9 8 7 4 3 带领学生回顾计算过程,并重点提问:问题1:你是从哪一位开始算起的? 问题2:十位上4+9=13,怎么会在十位上写4呢? 问题3:百位上的7是怎么来的?预设2:简便运算的方法。 445+298 =743 (4) 问题1:为什么第一种估算方法得出的结果比精算结果大呢问题2:为什么第二种估算方法得出的结果比精算结果小呢?2.探究验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中位数教学反思

望远小学苏少先 《中位数》,一看到这个名词,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了李叔叔去找工作,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该超市月平均工资1000元,觉得条件不错,可当他看到该超市月工资表时,却有疑问了。同学们,你们认为广告是否符合实际呢?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由于教材出现的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直接找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老师,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该怎么办?”(2)班的池美君和(3)班的程令同学问道。多好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自学,看书上有没有教我们。这时有学生读出教材的方法: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根据这两位学生的提问,我立即与学生 一起构建求中位数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求中位数的方法与步 骤。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我适当补充说明:“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篇二:《中位数》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