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洪水基本上都由暴雨形成,暴雨集中在5~10月,约占全年雨量的70%~80%,长江流域除金沙江中上段,雅砻江、岷江上游基本无暴雨外,其余150万平方公里广大地区均有暴雨出现,因此长江流域受洪水威胁的范围很广。在干流上游及支流的山区,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为害。干流上游及支流的中下游沿岸,有因江河洪水上涨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干流中下游及支流尾闾冲积平原有因江河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灾害,滨海河口地区除受暴雨洪水灾害外又受风暴潮的侵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承泄了上游干支流及中下游支流的巨大来洪,虽有比较宽、深的河道宣泄洪水,但安全泄洪能力仍远小于巨大洪水来量,平原区地面高程又普遍低于洪水位几米至十几米,因而是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是长江防洪的重点。兹将建国40余年来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概述如下:一、防洪规划工作开展情况(一)长江中下游平原区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委会”,1956~1988年期间又改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1989年又改为“长委会”)成立后,在水利部直接领导下,即大力进行堵口复堤和堤防的整修加固工作,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基本资料整理搜集和分析研究工作,由于认识到消除洪患是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因而即着手进行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防洪排渍规划工作。当时根据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长江防洪工程极为薄弱的现状和建国初期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提出:(1)当前长江防洪的最高目的是“保证在1949年同等水位的情况下不发生溃决,争取1931年水位不发生溃决”。(1949年或1931年的最高洪水位是在沿江两岸溃口后,平原区蓄纳了300~400亿立方米或500~600亿立方米的洪水后的水位)。(2)在还没有合理解决长江河槽所不能安全承泄的300~400亿立方米洪水以前,必须按照中央“重点防护,险工加强”及“临时紧急措施”等原则去尽力减少灾情。据此,保障荆江大堤,武汉市区,两湖平原及沿江重要市镇的安全即成为当时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1951年春拟订了“以荆江分洪建闸工程为中心,结合洞庭湖整理,荆江河床治导及中下游沿江全部湖泊控制的整体规划”。并从1951~1953年先后提出和完善了治江三阶段的计划,即第一阶段以加培堤防为主,整顿平原水系,有条件的地方陆续兴建分蓄洪工程;第二阶段继续兴建分蓄洪工程,并加培堤防,在条件成熟的干支流上修建水库,承担部分防洪任务;第三阶段结合兴利大力修建山谷水库,逐步代替分蓄洪工程的防洪任务,以减轻修堤防汛的工作量。在此期间于1950年举办了大通湖蓄洪垦殖试验区工程,1952年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1953年初长委会成立了长江汉江流域轮廓规划委员会,除积极开展长江中下游防洪,排渍工作外,并对汉江流域以防洪为主的规划工作进行了研究,对长江上游山谷水库蓄洪的规划工作进行了准备。1954年大水后,长委会集中了相当大的力量对九江以上地区进行了较全面的规划,并于1955年提出了“长江中游平原区防洪排渍方案”上报水利部。事后根据水利部及有关省市对方案的意见,并结合下游地区防洪排渍问题。在1955~1959年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

点报告”期间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修订,并作为“要点报告”中防洪篇的主要内容列入。荆江河段是长江中下游防洪的重点,为了把这一地区的防洪能力提高到应有的标准,曾进行过较长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比较方案,不断和湘、鄂两省交换意见,1958年提出了荆江地区防洪规划报告,并经中央于1958年召开的湘、鄂、赣三省近期水利工程安排会议上审定。1960年提出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规划要点报告》和《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规划报告》。同年11月长办邀请湘、鄂两省代表对荆江河段防洪问题进行了座谈。一致认为在三峡水利枢纽未兴建以前,为保证荆江大堤安全,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认为自1954年以来,荆江河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荆江四口不断淤塞,围垦面积不断扩大以及堵支并流等一系列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有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有必要重新作一些补充研究。为此长办参照上述座谈会精神和提出的问题,拟订了一个轮廓性的方案于1961年报送中央和两省选择,随后又进一步把该轮廓方案予以具体化,于1963年提出了《荆江地区防洪规划补充研究报告》,经与两省协商和中央审查后,1964年根据中央审查意见进行了补充修订。1966年4月根据水利部的指示,长办在汉口召开了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工作会议,湘、鄂、赣、皖、苏五省及武汉市,太湖水利局,中南局计委,水利部等单位均派代表参加。会议对干流堤防培修标准,设计洪水选型,大水年分蓄洪原则,特大洪水年紧急措施方案;重点河段的整治以及规划工作的分工协作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1968年长办组织了长江中下游五省水利部门有关人员,对长江中下游各河段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资料和各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长办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以1954年洪水作为长江中下游干流重点地区的防御标准,并建议干流各主要站设计水位:沙市提高到45.00米,城陵矶提高到34.40米,汉口维持29.73米不变,湖口提高到22.50米。遇1954年洪水时,荆江地区分蓄54.0亿立方米,城陵矶附近区分蓄洪320亿立方米(洞庭湖及洪湖各承担160亿立方米),武汉附近区分蓄洪68.0亿立方米。湖口附近区分蓄洪50亿立方米(鄱阳湖与华阳河流域各承担25亿立方米)的方案,向水利部作了汇报。1969年元月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了长江中下游湘、鄂、赣、皖、苏、沪五省一市参加的防洪会议,讨论了长办所提上述方案。1971年11月~1972年元月,水利部在北京再一次召开了上述五省一市及四川省代表参加的“长办中下游规划座谈会”,会议除同意长办1969年所提上述方案外,并要求在“四五”计划期间付诸实施。此外会议还对各地区分别提出了具体规划意见。会后长办又分别协同地方开展了荆江地区、洞庭湖区、洪湖区、鄱阳湖区、太湖区、青弋江、水阳江、漳河流域、华阳河流域、滁河流域等有关的规划工作。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及物力财力的限制,各地区防洪建设发展很不平衡,进展也很缓慢。1980年6月水利部遵照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在北京召开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会上长办提出了“长江中游平原区规划要点报告”和“长江中游平原区近期防洪规划方案”此次会议着重研究了在三峡工程至少十年不能依靠的情况下,长江防洪如何部署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长江中下游近十年的防洪任务应当是:遇1954年同样严重的洪水,确保重点堤防安全,努力减少淹没损失。大家也认为1972年长江中下游规划座谈会的意见体现了“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仍可作为近十年防洪部署的基本依据。会后水利部向国务院

写了“关于长江中下游近十年防洪部署”的报告,报告根据上述任务,在各省市提出的34个项目,48亿元投资的要求中,确定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18个项目,建议由中央专项安排10亿元,在十年内完成,主要的工程是:湖北省荆江大堤加固,武汉市堤防加固,湖南省洞庭湖区重点堤防工程,洪道整治工程和分蓄洪区安全设施建设,安徽省无为大堤、同马大堤加固,江西省鄱阳湖区圩堤加高加固工程及圩区安全建设。对于江苏、上海的防洪工程,各省、市的中小型防洪和围垸内部的机电排溉设施,均由地方水利投资中自行解决,对于各省提出的一些支流水库也另行考虑。上述报告提出后,适逢国家经济调整,未得批复,但水利部在“六五”期间水利基建投资大幅度削减的情况下,仍按1980年拟定的部署,每年安排长江防洪工程投资约4000万元,主要进行荆江大堤、武汉市堤、同马大堤、无为大堤等重点堤防的加高加固及洞庭湖、鄱阳湖治理等工程建设。“七五”以后,水利投资规模增加,长江防洪工程投资水利部每年均安排1亿元以上,1980~1991年期间,国家已安排投资100764万元,原计划的18项工程中除上荆江河势调整,沮漳河改道、洞庭湖区洪道整治工程外,其它15项已陆续开工,已实施的15项工程虽尚未全部完成,但对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已有较好的作用。1980年防洪座谈会以后,长办结合三峡工程论证工作和“长流规”要点报告补充修订工作,对长江防洪规划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列入该两项工作报告之中,该两项报告均已经中央审查认可。1991年即着手编制“长江中下游蓄洪防洪工程规划报告”及配合地方和有关单位进行沿江城市防洪规划,分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滁河防洪规划以及中等洪水防洪调度方案,长江中游防洪实时调度整体数学模型研制和防汛通讯调度现代化等工作的研究。(二)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除四川有大片平原、丘陵外,其余均属山区和高原,因此上游地区的洪灾,主要是四川盆地的洪灾;盆地边缘山区和丘陵区内一些小支流、溪沟的山溪洪灾以及盆地边缘山地和四川西部山区的滑坡泥石流为害。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四川省每年受洪灾耕地面积一般年份约100~350万亩,而受旱灾耕地每年常达1000~3000万亩,一般旱年即有30~70个县受旱,因此四川省在洪旱自然灾害中,从范围和灾害程度来看,旱灾更为严重,洪灾是次要的。为此,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集中力量研究解决旱的问题,而对洪患治理未作全面系统的研究,河流规划也大都以水能开发为主,对防洪研究得很少,只着重于水文,气象的情报预报工作,目前全省已有水文、气象报汛站680处,主要江河均已开展了短期洪水预报,近年来还开展了中长期水文趋势预报,对减免洪灾损失,争取防洪工作的主动性起了积极的作用。1981年7月岷江、沱江、嘉陵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波及119个县(市),减产粮食10余亿公斤,成渝、宝成、成昆铁路中断10~20天,工农业总损失约15亿元,人们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积累,洪水灾害的损失会越来越大,影响会越来越深远,尽管四川省旱灾仍是主要的,但把防洪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自1981年大洪水以后,四川省为了加强江河管理,成立了江河管理指挥部和常设办公室(目前已与省防办合并)积极开展清障工作和沿河县市划定“三线”(警戒水位线,保证水位线,江河管理范围线)工作外,并开始对重点河流进行

防洪治理规划研究,先后组织有关市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岷江干流中下游段,沱江干流绵远河平原段,支流湔江以及成都平原上的斜江,出阝江、南河、北河等平原段开展了防洪整治规划,陆续提出了《长江流域上游1981年7月暴雨洪水调查分析报告》,《四川省主要江河的洪水与治理问题》,《四川省水资源利用》,《四川省水资源开发总体规划报告》,《岷江干流防洪治理规划报告(中游上段)》,《四川省岷江干流的防洪治理规划报告》,《湔江平原段防洪治理规划报告》,《四川省绵远河(平原河段)防洪治理规划报告》,《岷江映秀至灌县河段规划报告》等。二、防洪规划方案(一)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根据长江洪水特性及中下游平原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防洪治理的方针是“蓄泄兼筹,以泄为主”,治理的原则是“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治理方案则应采取综合措施;即合理地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安排与建设分蓄洪区,结合兴利建设三峡等干支流水库,加强水土保持等。逐步达到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配合其他干支流水库,分蓄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以及非工程措施,使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近期规划如下: 1.干流堤防按防御水位沙市45.00米,城陵矶(莲花塘)34.40米,汉口29.73米,湖口22.50米,大通17.10米,南京10.60米(有台风影响为11.10米作校核,下同),镇江8.85米(有台风影响为9.50米),江阴7.25米(有台风影响为8.04米)进行加高加固,并将中下游堤防按其防护对象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重要性区分为重点堤防,重要堤防及一般堤防三类,分别采用不同的建设标准,抓住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当前首先要确保完成1980年防洪座谈会安排的堤防建设项目。 2.按照国务院1988年批转的《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的规定,结合各地具体情况,认真做好各蓄滞洪区有效运用的各项基本工作,通讯与预报、警报工作。特别是要控制人口的适度增长,使区内人口增长率低于省内其他地区;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减少分洪损失;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形式的就地避洪措施和安全撤离措施,推行防洪基金或洪水保险制度等。同时各分蓄洪区的工程建设和安全建设,需按不同使用机率,分别轻重缓急,并考虑经济效益的大小,区别对待。 3.加强河道整治和河道管理工作。为防洪进行河道整治主要任务有:护岸和控制河势;扩大或疏挖排洪河道;裁弯取直扩大泄量;清除河道内行洪障碍等。长江中下游河道按地理位置、水系分合及河型特点,划分为五大段:即葛洲坝枢纽下游近坝段,荆江段,城陵矶至八里江段,八里江至徐六泾段,河口段。在这五大段中,又按上下控制节点,河势河型变化及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与河道整治工程的管理,再划分37个小段,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理分类,区分重点与一般,分清整治的先后。第一类,现有重要堤防、城市、港口和重点工程,在发展国民经济建设中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河段;已确定为重点开发区,有重大综合利用价值的河段;或在防洪与航运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与矛盾需要抓紧解决的河段,计有上荆江、下荆江、界牌、武汉、九江、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镇(江)扬(州)、扬中、澄(江阴)通(南通)、河口等14个河段。第二类,在防洪、航运或其他方面也存在较大突出问题,需要进行整治的河段,计有陆溪口、竹牌洲湾、团风、戴家洲、龙坪、上下三号、马当、东流、太子矶、贵池、黑沙洲等11个河段。第三类,河势基本稳定,存在

问题不突出,或虽有某些问题,暂时可不进行整治的河段,计有宜昌、宜都、枝江、白螺矶、嘉鱼、金口、叶家洲、黄州、黄石、湋源口、田家镇、大通等12个河段。此外洞庭湖区的一些洪道淤积严重,影响行洪能力,应积极进行整治。草尾河和藕池河东支注滋口河应逐步退堤展宽,沅水和澧水洪道要继续进行扫障,疏挖主槽。太湖、巢湖、青弋江、水阳江和滁河等支流和湖区,应按照规划扩大和开挖排洪通道,疏竣河道。汉江、湘江和赣江等支流的中下游,目前正在整治航道,必须与防洪相结合,有利于泄洪和沿岸堤防的安全。加强河道管理,认真贯彻《水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兴建工程不能任意束窄河槽、阻塞洪道。不得任意在河道内大规模采砂挖泥影响河势稳定和堤防安全,严禁盲目围垦湖泊和洪道。 4.尽早兴建三峡水利枢纽,三峡工程紧邻长江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荆江河段,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95%以上,武汉以上洪水来量2/3左右,地理位置优越。利用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对长江上游洪水控制和调节,是缓解长江中游洪水威胁,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中下游防洪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5.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兴建一批具有防洪作用的干支流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初步规划在2020年前长江上游可能建成发挥作用的有:金沙江的溪落渡、雅砻江的二滩、岷江的紫坪铺、大渡河的瀑布沟和龚咀(加高)、嘉陵江的亭子口、合川、宝珠寺(在建)、碧口(已建)、乌江的构皮滩、彭水、东风(在建)、乌江渡(已建)等13座水库,总库容460亿立方米,有效库容24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22亿立方米。按照规划,这些水库主要是为本流域的供电、供水、灌溉和航运服务,有些水库还担负所在河流的防洪任务,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安排建设,建成后配合三峡水库,实现统一调度,将能更多地拦蓄上游洪水,减少中下游平原分蓄洪区的运用机会和分蓄洪损失。长江中下游支流上规划安排具有防洪作用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除已建的汉江丹江口、资水柘溪、修水柘林、沮漳河漳河、青弋江陈村等枢纽外,计有清江隔河岩(在建)、澧水江垭、皂市、沅水五强溪(在建)、汉江丹江口(加高)、抚河廖坊、青弋江港口湾等,这些枢纽对解决所在河流防洪问题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中下游干流防洪也起一定作用,并都有较大的发电和灌溉效益。 6.搞好沿江城市防洪。1987年水电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文将长江流域的沙市、武汉、九江、安庆、芜湖、南京、上海、成都、长沙、南昌等10座城市,列为全国防洪重点城市。除成都市位于长江上游外,其余9座都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区,这些沿江城市应当在长江中下游整体防洪规划对超额洪水妥善处理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制定的堤防防御设计水位和统一标准加高加固堤防,并根据干支流综合规划和实际需要及经济发展条件,规划建设城市本身的防洪体系。同时要加强护岸,稳定岸线;加强河道管理及城市附近的分蓄洪区管理;严禁设置行洪障碍,已有的要抓紧清除。7.搞好水土保持和防护林体系,加强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持对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发展经济和群众脱贫致富有重要意义。流入江河的泥沙减少,可以延长水库寿命,减少河湖淤积,有利于中下游的防洪治理。(二)长江上游地区四川盆地内主要江河沿岸是长江上游地区的防洪重点,其治理必须坚持蓄泄兼筹,中、近期以保障洪水安全宣泄为主。除结合兴利在主要江河上游修建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库调蓄洪水外,必须把沿江河的堤防

建设和防止乱建、乱占、乱倒、阻碍河道行洪作为重点来抓。其规划方案要点如下: 1.主要江河上游兴建骨干水库调蓄洪水,计有:岷江上游的紫坪铺、沱江上游的清平、涪江上游的武都、嘉陵江上游的亭子口、渠江上游的剪刀垭、青衣江干流的飞仙关以及四川西都安宁河的大桥等7座水库。有了这些水库则其中下游河段的防洪标准可以明显提高,沿河城市则易于实现20年一遇或更高的防洪标准。 2.积极整治主要江河中下游排洪河道,提高安全泄洪能力根据河道洪水的特点和成灾的威胁情况,河道治理大体分为三个区片进行规划: (1)盆地西北部的平原河道治理,其范围主要是成都平原地区(即川西平原)各行洪河道,包括:岷江干流的金马河段、西河、南河、斜江、?江、蒲江、府河;沱江上游平原区的湔江、石亭江、绵远河等。成都平原区需要修建的堤防约有260公里,重点保护成都市及新津、彭山、金堂等城镇。(2)盆中丘陵区的河道治理:其范围主要是岷、沱、涪、嘉、渠江中下游以及青衣江下游地区的主要行洪河道。治理原则突出保证水沙畅泄,严禁不合理的围垦滩地,重点保护城镇是眉山、青神、乐山、五通桥、犍为、简阳、资阳、资中、内江、富顺、江油、绵阳、三台、射洪、遂宁、潼南、南部、蓬安、南充市、武胜、合川、三汇、渠县、广安、雅安、洪雅、夹江等。(3)川西部安宁河和川东部个别重点河道的治理:安宁河主要是中游和下游部分河段;川东部主要是小江上游部分浅丘平坝区河流以及其他个别重要的支流,这些河道也是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洪灾损失较大的地方,其治理可以与完善原有防洪设施相结合,通过全河上下统一规划,逐步达到较完整的治理。 3.加强水土保持,植树育林,积极治理威胁严重的滑坡泥石流。逐步治理山区洪水和山地灾害,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共有24.7万平方公里,目前治理还不足1万平方公里,198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并将嘉陵江上游的陇南及陕南地区,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川东鄂西的三峡库区等水土流失较重地区列为首批治理区,并从中选择约2万平方公里面积作为第一期治理对象,1989年又经国务院批准在长江中上游建设防护林体系,也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重点工程。 4.大力加强水情预报,改善通讯设施,进一步增强非工程措施的能力。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1.1流域概况 1.1.1自然地理、水系及经济发展概况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由青弋江、水阳江、漳河三水系组成,地跨安徽、江苏两省21个市县,分别于当涂、芜湖和澛港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8850km2,其中安徽省占93%,江苏省占7%。流域西北部滨临长江,东北部以茅山山脉与太湖流域为界;北与秦淮河接壤;东南、南、西南三面以黄山、天目山及九华山为分水岭,分别与新安江、秋浦河等为邻。流域大地构造属江南古陆与南京凹陷的过渡区,由于地壳差异性的升降运动,地貌呈南高北低态势。流域内山地面积占54%,丘陵区面积占27%,平原圩区面积占15%,湖泊面积占4%。水阳江和青弋江分别发源于天目山山脉和黄山山脉的北麓。流域上游属丛山峡谷地区,岩石分布主要为花岗岩和变质岩。流域中游为低山丘陵区,岗峦起伏,为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下游为滨临长江的平原圩区,主要由长江及本流域河流的冲积作用和湖泊淤积而成,河道纵横,水网交错,土壤肥沃,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一般地面高程为7~8m,低于汛期洪水位3~4m。 流域水系主要有两江、一河、四湖,即水阳江、青弋江、漳河、南漪湖、固城湖、丹阳湖和石臼湖。 水阳江位于流域东部,流域面积10385km2,干流长273km。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三条支流在河沥溪附近汇合,河沥溪以上为上游。干流流经宣城后即进入圩区,经新河庄后进入下游水网区,流经水阳镇、西陡门后称运粮河,至花津后称姑溪河,在魏家渡汇青山河后由当涂金柱关入长江。水阳江最大的支流为右岸的郎川河,流域面积2526km2,郎川河直接与南漪湖相通,经湖泊调蓄后,通过北山河在新河庄与水阳江相汇;此外,支流还有华阳河、夏渡河,流域面积分别为280km2及360km2。 青弋江位于流域中部,流域面积7100km2,干流长233km。主源有麻川和舒溪两支,两河汇合后称尝溪,至陈村为上游区,出陈村峡谷后称青弋江,沿途经泾县、西河镇至湾址后称为下游。其下河流分为二支,一支经清水河至芜湖汇入长江,一支经赵义河、青山河由当涂入长江。青弋江较大支流有徽水,流域面积1072km2;其次为琴溪河,流域面积442km2;还有寒亭河、孤峰河等。 漳河位于流域西部,流域面积1365km2,长95km,南陵以上为上游区,黄墓渡为中下游分界,经石硊,在澛港汇入长江。漳河下游河道弯曲,石硊~澛港段弯曲系数达3.5以上。主要支流有峨溪河、后港河等。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自进入中下游以后,比降平缓,水系发育,河道交织。水阳江和青弋江之间有黄池~乌溪河和青山河,青弋江和漳河之间有资福河和上潮河串通,下游地区还有许多支汊河道,形成复杂的河网。 南漪湖位于水阳江中游,固城湖、丹阳湖及石臼湖位于水阳江下游。四湖在12m水位时,总面积为695km2,总容积为38.1亿m3。六十年代以来,由于人工围垦,现湖面已大大缩小,南漪湖面积减少了7%,固城湖面积减少了60%,石臼湖面积减少了23%,丹阳湖低圩灭螺,已围垦82%。由于四湖所处位置不同,因而对调节本流域洪水的作用各异。对水阳江来说,其调洪作用以南漪湖最为显著,其次为固城湖、丹阳湖、石臼湖;反之,若承受长江倒灌的洪水,首当其冲为丹阳湖、石臼湖,其次为固城湖、南漪湖。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 第一章流域防洪形势 1、1 流域概况 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与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跨越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越南东北部,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我国境内面积44、21万平方公里。流域北靠南岭,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与东部为丘陵盆地,东南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山地、丘陵面积占94、4%,平原面积仅占5、6%。 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余脉马雄山,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大茅坑,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西江、北江在广东省三水思贤滘,东江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分别汇入珠江三角洲,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与崖门八大口门入注南海。 2004年,珠江流域人口9935万人,耕地6652万亩,地区生产总值1773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外贸出口总值约占全国的37%,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2 水文特征 - 1 -

珠江流域地处我国南部低纬度地带,南临南海,西隔印度支那与孟加拉湾相望,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总体上属亚热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有酷暑、春夏多雨、秋冬干旱的气候特点,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常受热带气旋侵袭。流域水汽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7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360亿立方米。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非常集中,汛期(4月~9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 流域的洪水由暴雨形成,多集中在4月~10月。前汛期(4月~7月)暴雨多为锋面雨,形成的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流域性洪水及洪水灾害一般发生在前汛期;后汛期(7月底~10月)暴雨多为台风雨,形成的洪水相对集中,来势迅猛,峰高而量相对较小。 西江为珠江的主流,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35、31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7、8%。西江防洪控制断面梧州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3900立方米每秒(2005年6月),调查历史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54500立方米每秒(1915年7月)。 北江就是珠江流域的第二大水系,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4、67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10、3%。北江防洪控制断面石角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6700立方米每秒 - 2 -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2008-09-19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f10566599.html,/ztpd/tszt/lyfhgh/cjly/20080919114310845554.aspx(水利部)注:相关内容摘录(具体内容见第4页) 根据长江防洪总体布局,考虑三峡工程兴建、上游后续建设其他水库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按照蓄滞洪区的启用几率和重要性,将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分为重要、一般和规划保留三类。 重要蓄滞洪区为现状条件下使用几率较大(一般在20年一遇以下)的蓄滞洪区,共13处,包括荆江分洪区、洪湖东分块、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围堤湖、民主、城西、澧南、西官、建设、杜家台、康山蓄滞洪区。 一般蓄滞洪区为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1954年洪水,除重要蓄滞洪区外,还需启用的蓄滞洪区,共14处,包括洪湖中分块、九垸、建新、江南陆城,屈原、西凉湖、武湖、张渡湖、白潭湖、东西湖、珠湖、黄湖、方州斜塘和华阳河蓄滞洪区。 规划保留蓄滞洪区是指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超标准洪水或特大洪水需要使用的蓄滞洪区,共有15处,包括涴市扩大分洪区、人民大垸、虎西备蓄区、洪湖西分块、集成安合、南汉、和康、安化、安澧、安昌、北湖、义合、南顶、六角山、君山。 一、流域基本情况 长江干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肃、陕西、贵州、河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长江自江源至湖北宜昌称上游,长约4500公里,集水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宜昌至江西鄱阳湖出口(湖口)称中游,长约955公里,集水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湖口至入海口为下游,长约938公里,集水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长江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8条。 至2005年底,长江流域人口约424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全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约60332亿元,占全国的32.8%。耕地面积约2237万公顷,占全国耕地的27.8%。长江流域防洪区面积为15.38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上游(主要包括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及重庆市)面积为1.3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区面积为14.0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保护区总面积11.81万平方公里,占防洪区的84.1%;人口约9188万人,占防洪区人口的89.9%;耕地面积472.2万公顷,约占防洪区的86.2%;地区生产总值为22136亿元,占防洪区的97.0%。 二、洪水特征 长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除青藏高原外,流域内各地均可能发生暴雨。暴雨发生季节一般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由于暴雨发生季节的差异,一般年份干支流各河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如气象异常,干支流洪水遭遇,会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长江流域暴雨量大、历时长,致中下游干流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 长江的洪水,按暴雨地区分布和覆盖范围大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全流域型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洪水;另一类是区域性洪水,如1981年、1935年洪水。前一

黄河知识试题

1、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黄河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和(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2、黄河治理的4个指标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和(河床不抬高) 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 4、国家出台的关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是(黄河水量管理调度条例)。 5、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黄河水利科研发展,根据治黄发展的需求,(1950 )年成立了黄委会泥沙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重点开展以河流泥沙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水利科研工作。 6、实体模型试验在治黄发展和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河道模型)、小浪底库区模型、

三门峡库区模型、部分概化模型、基础研究试验水槽和土壤侵蚀土槽等在内的诸多实体模型。 7、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 8、在黄河干流上游最早进行固定位置和水位定量观测与记载的地点是今青铜峡水库坝址)。 9、从民国时期开始按近代水文科学知识布设水文测站和进行水文观测。黄河干流最早的水文站是陕县水文站和(泺口水文站) 10、因为泥沙问题,世界很多水文测验仪器在黄河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黄委经过近两年的协同攻关,黄河水文泥沙测验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河流泥沙含沙量在线连续施测。这种在线泥沙测验仪器名称是(振动式测沙仪) 11、黄河流域的灾害主要有洪灾和(旱灾) 1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三大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防洪项目建议书

洪水项目建议书 0930090202 软件09-2 王中睿

项目的背景 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 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 我国自然灾害非常严重。南方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涉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设施遭受严重损失;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8个省(直辖市)大量水库、水电站和堤防受损,并形成众多的堰塞湖; 黄河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凌汛,出现重大险情;全年有10个台风或热带风暴登陆,珠江发生了流域性较大洪水,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晚秋汛;东北、华北、西北和黄淮等部分地区发生了近5年来最严重的干旱,部分地区因旱发生饮水困难。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水利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预案,调动全行业力量,全力以赴抗灾救灾,积极参与灾后重建,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按1984年估计,中国江河平均年径流量为271×10亿立方米,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径流量只有世界人均径流量的四分之一,每亩耕地水量也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就空间分布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但耕地面积只为全国的36%左右;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只有全国的8%,而耕地则占全国的40%。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黄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来还出现连续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丰水年。中国地下水补给量约为7718亿立方米/年,其中长江流域最多,为2130亿立方米/年。

水利防洪规划

水利防洪规划 1 防洪规划的定义 防洪规划是指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水灾害而制定的总体安排。根据流域或河段的自然特性、流域或综合规划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安排,研究提出规划的目标、原则、防洪工程措施的总体部署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等内容。规划类型一般有流域防洪规划、河段防洪规划和区域防洪规划。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区域或河段的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的防洪规划。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防洪规划中必须首先充分认识河流的洪水演进特性,包括河湖对洪水的自然调蓄作用,天然河道宣泄洪水的能力以及大洪水漫溢泛滥的情况。它是一种战略性计划,对河道治理及防洪设施的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2 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指根据所在流域的洪水特性、历史洪水灾害,规划范围内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以及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技术等条件,考虑需要与可能,研究防治毁灭性灾害的应急措施。防洪规划必须全面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目标。防洪经济效益是防洪规划的主要目标,此外还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社会福利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 3 规划原则 防洪规划的指定应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遵循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方案研究中,还要充分考虑防洪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要求,处理好蓄与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注意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3.1局部与整体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防洪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全局出发,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洪水。为了保全大局和重点保护对象的防洪安全,有时要做局部牺牲。重点保护对象一般指:洪水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毁灭性灾害的地区,如重要城市、工矿企业、交通干线、文物古迹或大面积农田等。 3.2近期与远期洪水灾害直接威胁人身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历次洪水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所差别。要根据各地区或部门对防洪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财力,分轻重缓急,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一般地区防御常遇洪水灾害的要求。 3.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一般耗资很大,并需占用大片土地;非工程措施可用较少投资,减轻洪灾损失,是防洪灾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规划中要研究二者的结合,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安排和建设。 3.4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人均、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量偏低的流域,河流的开发与治理要考虑综合利用,兴利与除害统筹兼顾,把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蓄与泄的关系:山丘区一般以蓄为主,修建山谷水库、水土保持工程,拦蓄洪水,消减水沙洪峰;平原区一般以泄为主,并辅以分蓄洪措施,合理安排洪水出路。如“松花江防洪规划”具体遵循以下原则:①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的作用,近期以整顿、挖潜为主,争取少花钱多办事。②兴建控制性水库与堤防工程相结合,水库工程应结合兴利考虑防洪等综合利用的要求。③防洪标准选定及防洪治理措施上充分考虑近期与远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突出体现城市与主要河段防洪的重要性。又如“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城市防洪规划”遵循的原则如下:“为提高该区的综合抗洪能力,解除安邦河两岸的洪水威胁,确保城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防洪重点,上、下游兼顾的原则,选择经济指标优越,技术切实可行的方案。达到占地少,动迁少,工程坚固,防洪效果好的目的。”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简本) 前言 长江流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流域广大地区暴雨洪水很大,特别是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重视长江防洪减灾工作,领导、组织广大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提高了防洪能力。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以下简称《长流规》)和1999年批转的《水利部关于长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流域的防洪减灾作了全面安排,在流域防洪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快,尤其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流域水情、灾情、工情等发生了变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利部布置了开展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编制的工作。

根据1998年10月水利部《防洪规划任务书》的安排及要求,结合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长江委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大纲》,并组织流域内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开展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太湖水系是长江下游重要水系之一,其流域防洪规划水利部已安排太湖流域管理局另行编制,本规划只纳入太湖流域的经济社会状况资料。 2005年1月19日~21日,水利部组织召开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及特邀专家审查通过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本次规划是在《长流规》和其后开展的有关专题研究工作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特点:(1)通过调查、收集及测量,获取了流域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地形资料;(2)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3)根据防洪出现的新情况,调整了规划思路;(4)利用新资料,开发新技术,贯彻新思路,提出防洪规划新成果。 2008年7月,国务院以国函[2008]62号文正式批复本规划。 1 流域防洪形势

中国水利年鉴1996_江河治理与开发-海河流域-前期工作

试验研究”。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如下研究:“珠江流域(片)水环境质量调查研究报告”。 在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伶仃洋水沙特性研究”、和“含盐度对泥沙运动规律影响研究”。(王晋)【国际交流与合作】1995年,珠江流域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珠委共派出5个代表团,访问了1个国家,出访达39人次,正在开展的对外合作项目有3项。1995年4月,珠委组织珠江流域各省(区)水利水电厅局赴美国进行水资源开发考察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美国的水电开发与地区经济的关系、流域的梯级开发、水电站建设资金的筹措与政府有关的政策等,并寻求在经济方面进一步合作的途径。该考察团共14人于4月15日成行,在二周时间内,访问了美国联邦垦务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和加州南区水利局等单位,参观中,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所属的BVI公司与珠委在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培训上达成了合作的意向,此外,南加州水利局也对与珠委合作表示了兴趣,提出要加强交流和往来。 1995年4月,经中国和泰国科学技术联合会第十三届会议批准,将“应用遥感技术研究中国珠江河口伶仃洋与泰国湄南河口水沙运动”和“应用遥感技术研究广东惠来县和泰国洛神府披平县土壤侵蚀”两个项目作为中泰两国长期合作项目。 1995年,珠委会同珠委科学研究所与越南进行了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向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展示珠委在河口整治方面的实力和经验。7月,珠委组织代表团一行6人起程赴越南胡志明市和河内市,考察了越南的同奈河、九龙江流域,分别与越南南部水利科学研究院、越南水利与经济研究院签订了《关于水利科学与技术合作意向书》。9月,以越南南部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为团长的越南水利代表团一行6人访问珠委,就双方的合作进行了具体的磋商。代表团考察了蕉门围垦工程、深圳河整治工程,以及珠委科学研究所位于里水的试验基地,经过洽谈,越南拟与珠委就同奈河、九龙江河口河工模型与珠委合作,并准备购买珠委的生潮设备。 1995年,珠委积极促进与澳门就珠江河口珠海—澳门附近水域综合治理规划开展合作。(王晋)【国际河流的开发】1995年3月上旬编制了《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中下游)综合利用规划查勘工作计划》,珠委勘查设计院相应编制了《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中下游)综合利用查勘工作大纲》,由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珠江水利委员会、云南省水利电力厅等部门共同组成查勘组,对两河流域进行现场查勘,行程7个地(州、市)31个县,约4000多k m,对工程建设、规划坝址、规划灌区、防洪堤坝、界河治理、国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重点查勘,并于1995年10月19日以珠水规技[1995]36号、云水规技[1995]80号文向水利部上报了《红河流域综合利用任务书》和《澜沧江流域(中 下游)综合利用规划任务书》。(王晋) 海河流域 【前期工作】 一、勘测 天津勘测设计院1995年围绕前期工作完成规划 设计勘测实物工作量为:钻探5958.02标准米,平硐266.0标准米,竖井816.52标准米,坑槽2621.72标 准立方米,物探5378标准点,地质工日17483工日,工 程测量41.15标准平方公里,水文测验1.50标准站年。 二、规划设计 (1)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补充。官厅水库水污 染防治对策研究,完成了调研、资料收集,目前正在编 写专题报告;潘家口水库面污染调查与研究,完成了工 作大纲;卫河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完成了技术工 作大纲。 (2)海河流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编报了规划项目 任务书和一期三个河口规划技术大纲,分别通过了水 利部和水规总院的审查;完成了海河、独流减河、永定 新河三河口有关资料收集,召开了有关专家参加的研 讨会;完成海河口和永定新河口地形图测量和海河口 全潮水文观测,以及导堤工程清水定床物模试验。此外 还开展了挡潮闸纳潮冲淤中间试验和漳卫新河口泥沙 冲淤规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滦河水能开发利用规划。进行了调研和收集资料,完成了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区间水电开发研究报告。 (4)边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完成了漳河上 游引水调度研究工作大纲,对滹沱河、卫河、卫运河水 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完成了有关资料收集。 (5)海河流域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已报送了中间成 果及相应图表,目前正在编写报告。 (6)大清河、永定河下游地区超标准洪水安排规划。已完成数字模型的开发、基本资料的整理,现正在 进行模型调试、验证。 (7)卫河河道及坡洼治理规划。已完成规划报告和 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工作,目前正进行补充修订。 (8)漳河上游治理规划。已完成规划报告,报有关 部门征求意见,现正进行补充修订工作。 (9)正义峡水利枢纽。完成了《正义峡水利枢纽可 行性研究阶段选坝报告》。 (10)迈湾水利枢纽。4月通过了由规划总院组织 的对《海南省迈湾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水文分析报告》的审查;7月完成了《海南省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工程 可行性研究阶段水库淹没处理设计专题报告》;9月完

常熟市城市防洪规划文本

第一章城市概况 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 常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市域处东经120°33ˊ~121°03ˊ,北纬31° 31ˊ~31° 50ˊ。东邻太仓,南接昆山、湘城,西连无锡、江阴,西北与张家港接壤,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 境域略成荷叶形,东西宽49公里,南北距37公里,全市总面积1264.39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江滩水域面积106.49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设15个建制镇和虞山林场。 市境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高程大多在3~7米之间(吴淞基面,下同)。望虞河、盐铁塘纵横贯穿全境,将全市分为虞西、阳澄、滨江三个片。望虞河以西属虞西片,地势高亢,微有起伏,地面高程约5~7米,称虞西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北属滨江片,地势偏高,地面高程大都在5~6米,称滨江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南称阳澄片,地势低洼,河湖密布,地面高程约2.5~4米,称阳澄圩区。尚有顾山、福山诸丘、虞山等孤丘分散分布在境域西北和城西。 境内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支配本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38.2°C,最低气温-11.3°C,

年平均温度15.4°C。年平均降水量1030.8mm,年平均蒸发量1100mm,年平均无霜期243天。 境内降水量不但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也很大。据常熟站实测资料统计,从1922年至今,年降水量最大为1694.2mm(1931年),最小为352.7mm(1922年),最大为最小的4.8倍;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更大,最大为1005.1mm(1931年),最小为180.3mm(1978年),最大为最小的5.6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的降水量平均占年降水量的54%。最大日降水量为220mm(1962年9月5日),最大三日降水量341mm(1962年9月4日~6日)。 (二)、所处水系、水文特征 1、水系 常熟地处长江流域下游,属太湖水系,亦是太湖水系的下游。 境内水网密布,湖荡较多,河港纵横,集镇临河,村落傍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主要引排河道就有23条,望虞河、张家港为流域性河道,白茆塘、常浒河、盐铁塘、元和塘、锡北运河、七浦塘为区域性河道,北福山塘、南福山塘、耿泾、海洋泾、辛安塘、蛇泾、苏家滃、大滃、尤泾、三泾、金泾、徐六泾、青墩塘、环城河为县级河道,还有81条乡级河道,468条村级河道,4971条生产河和许多上浜河、天落潭分布在各地。水面积较大(200亩以上)的湖荡有13个,主要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荡、嘉菱荡、湖圩等。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可供引、排、调、

流域防洪规划大纲范本

江河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勘测 设计工作大纲范本(试行) BIDR/J005-2004 2004-03-01发布2004-03-01实施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编写说明 本工作大纲范本以《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为基本要求,结合我院已完成的流域(区域)的防洪规划工作,总结以往编制防洪规划的经验,按照“QMS2000.D30勘测设计工作大纲编制和管理”的要求进行编写。本大纲针对流域防洪规划中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工作内容和质量、深度要求,对主要问题提出了编制大纲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应针对不同流域(区域)的防洪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勘测设计工作大纲。 本大纲范本自2004年3月1日试行。在实施过程中,如对大纲范本的内容、格式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或还需补充编写哪些大纲范本,请及时将意见或建议以书面形式或电子邮件方式,反馈至技术质量处。 批准:杜雷功 技术质量处:熊明武 审阅:吴颖民郑永良 校核:任晓枫 编写:杨洪书

江河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勘测 设计工作大纲 技术[YYYY]NN号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年月

批准:审定:技术质量处:经营及项目管理处:设总(项目负责人):编制:

目录 1 流域概况 (1) 1.1 地理位置及河流水系 (1) 1.2 地形及地质 (1) 1.3 水文气象特征 (1) 1.4 经济社会概况 (1) 1.5 规划沿革及规划实施情况 (1) 1.6 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2 任务来源 (1) 3 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2) 4 规划原则和任务 (2) 4.1 规划原则 (2) 4.2 规划任务 (2) 5 规划依据 (2) 6 基础资料 (2) 6.1 水文气象泥沙资料 (3) 6.2 地质测量资料 (3) 6.3 经济社会资料 (3) 6.4 规划设计成果收集 (4) 6.5 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 (4) 7 工作任务及要求 (4) 7.1 水文分析复核 (4) 7.2 防洪保护区划定和防洪标准确定 (5) 7.3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5) 7.4 防洪体系总体布局研究 (6) 7.5 防洪水库规划 (7) 7.6 上游山洪及泥石流防治规划 (8) 7.7 中下游河道整治规划 (8)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市长,各位副市长,各位同志: ****市城市防洪规划工作委托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20XX年9月30日通过省、市专家和相关部门的评审。10月22日、20日分别向市人大常委,政协常委作了汇报,并听取了意见,现将防洪规划情况向政府常务会议作报告。 一、规划范围、原则、依据、标准 (一)规划范围: 本防洪规划范围:东临龙河、沙河,南抵长江,西到管道路、潘家河,北至宁启铁路,保护面积96.67平方公里,覆盖了****城区、经济开发区和汽车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控制范围。为****城市长期发展留有余地。本规划重点解决****城区和经济开发区防洪治涝问题。化工园区、汽车工业园区、仪化片区的防洪详细规划另行编制。

(二)规划原则: 以流域规划为依托,防洪治涝为主,结合环境改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分期实施。防洪丘陵山区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平原区拓浚河道、加固堤防、以挡为主,按照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要求,采取治理措施。完善以真州镇为中心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排水实现高低分开,分区治理,平原区以自排为主,抽排为辅,圩区立足抽排,相机自排。一般情况下,减少机排,降低防洪排涝成本。在满足防洪治涝要求的同时,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生态系统和水陆交通要求。坚持防洪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原则,建立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防洪体系;防洪规划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防洪规划要服从流域防洪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三)主要依据: 《水法》、《防洪法》; 《江苏省防洪条例》(1999年)、《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解析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收稿日期:2006-06-10 作者简介:陈肃利,男,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规划处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6)09-0016-03 解析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陈肃利 胡维忠 (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构建长江和谐防洪体系的指导性文件。阐述了1998年大水后编制长江流域防洪规 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对《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中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继承和发展,从规划思路、防洪区的划分和防洪标准的确定、各类防洪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等方面,解析了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新成果。关 键 词:防洪规划;必要性;新成果;长江流域中图分类号:T V212.4 文献标识码:A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有人 口4.2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4%;G DP 3.18万亿元,占全国的36%。由于流域广大,地区暴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导致洪涝灾害频繁、严重,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流域的重要经济地位和艰巨防洪治理任务,决定了长江防洪治理事关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1 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必要性 1998年以前最近一次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时开展的,其成果反映在1990年9月由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以下简称《长流规》)中。《长流规》编制以来,特别是1998年长 江大洪水后,国家加大了以堤防加固为重点的长江防洪建设的投入,1998~2004年期间,共安排投资约76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33亿元)加高加固了长江中下游干支流堤防5341km ,使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达到了规划标准;对长江中下游1400余处圩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恢复水面面积2900km 2,恢复调蓄容积约130亿m 3;对部分干支流河道、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进行了整治及清淤疏浚;开工建设了紫坪铺、皂市、江垭、港口湾、廖坊、大房郢等一批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库,对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加强了重点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和重点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进行了长江上游“五江一河”和其他重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1994年开工建设的三峡工程是长江治理开发的一项关键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使荆江河段防洪能力由目前约10a 一遇提高到100a 一遇,避免特大洪水造成毁灭性灾害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1998年以来,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一大批防洪工程已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长江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防洪形势发生了变化。 三峡工程建成后在对长江中下游发挥巨大防洪作用的同时,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相当长时期内三峡水库下泄水流的含沙量明显减少,坝下游河道将发生冲淤调整,引起河道的泄流能 力、槽蓄量及荆江三口分流等的变化,对长江中下游防洪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三峡水库的蓄泄调度也将引起长江中下游水情变化。 1998年大水带给人们很多的启示,各方面对如何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有了新的深层次的思考,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如果过度地利用洪泛区或侵占江湖滩地,不加限制地与洪水争地,不给洪水留有必要的出路,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此外,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大中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会财富日益增长,洪水造成的损失将不断增加。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防洪保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998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应编制流域防洪规划,同时明确了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防洪法》和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总结多年来的防洪经验,特别是根据1998年长江的防汛实践,结合新的水情、工情、新出现的问题,对防洪新的认识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考虑到三峡工程的作用及影响,对长江流域防洪规划进行补充及完善,是将防洪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的需要,是全面贯彻执行《防洪法》的具体要求,是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需要,是指导今后长江防洪建设的要求。因此,1998年大水后在《长流规》基础上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 2 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1998年10月,水利部布置开展防洪规划工作,并提出《防洪 规划任务书》。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在总结以往规划、研究成果和历年长江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调查,收集了大量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地形地质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勘测,遵照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结合新的形势,编制提出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对今后20a 长江流域的防洪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是21世 第37卷第9期人 民 长 江 V ol.37,N o.9 2006年9月 Y angtze River Sep., 2006

黄委会考试黄河基础知识大全

最全黄委考试资料+试题 资料一 5、治理洪水思路:控制、利用、塑造。

15、《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设防流量仍按国务院批准的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考虑到河道沿程滞洪和东平湖滞洪区分滞洪作用,沿程主要断面设防流量为:夹河滩21500立方米每秒、高村20000立方米每秒、孙口17500立方米每秒,艾山以下11000立方米每秒。 27、黄河各河段的特点是:水主要来自上游,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历史上灾害主要发生在下游。

38、民国22年(1933年)黄河大水,下游决口数十处,洪水泛及5省,灾民数十万,当年9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任委员长是李仪祉。他第一次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进行治理的方略。第一次提出调水调沙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第一次提出治沙应着重控制粗泥沙的是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钱宁。 40、黄河下游河道具有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的特点。按照河道特点,黄河下游河道可分为:游荡型、过渡型、弯曲型和河口型4类。 43、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正式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始于1999年3月1日。

51、观测者面向河流下游,在右边的陆地,称为右岸。 52、在河流弯曲河段,不受主流冲击、水深较小、流速较缓、常呈淤积状态的一岸,是弯曲河段岸线的凸岸。 53、黄河下游孟津县白鹤镇至东明县高村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宽度一般在10公里左右,最大超过20公里。这段河道长299公里。 54、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的三件宝是河图、开山斧和避水剑。 55、黄河以泥沙多、含沙量高闻名于世,干流实测最大含沙量是911kg/m3。(三门峡站,1977年) 56、黄河来沙量年际变化很大,实测最大年沙量是39亿t。(1933年陕县站) 57、西汉末年的贾让应诏上书《治河策》,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这三策是上策、中策、下策。上策:滞洪改河;中策:筑渠分流;下策:加高培厚堤防。 58、潘季驯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四次总理河道,先后治河近10 年。他第一次把治沙提到黄河治理方略的高度,凝练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即“束水攻沙”的方策。 59、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开始蓄水后,淤积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为统一思想,尽快作出治黄决策,解决三门峡水库淤积问题,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了治黄会议。 60、《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于2006年7月5日国务院第14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61、根据《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水利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工作。

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一、流域防洪形势 (一)流域概况 海河流域位于东经112°~120°,北纬35°~43°之间,西以山西高原与黄河流域接界,北以蒙古高原与内陆河接界,南界黄河,东临渤海。流域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和内蒙古等八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总面积31.8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3%。 海河流域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2005年,海河流域人口1.32亿,占全国的10%;国内生产总值2.14万亿元,占全国的14%;人均GDP1.62万元;粮食总产量5592万t,占全国的12%。 海河流域包括海河和滦河两大水系。海河水系的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称海河南系)及永定河、北三河(潮白、北运、蓟运河)(称海河北系)呈扇形分布。徒骇马颊河位于海河水系南部平原,毗邻黄河,单独入海。滦河水系位于流域东北部,由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组成,各河均单独入海。 (二)水文特征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539毫米,且年内分配非常集中,汛期(6~9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5%-85%,往往集中在一两次暴雨。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具有连枯连丰的特点。 流域暴雨形成的洪水,洪峰高、洪量集中,预见期短,突发性强,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给防洪减灾和雨洪利用增加了难度。 流域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以永定河、滹沱河和漳河等尤为突出,洪水含沙量大,造成水库淤积严重。 (三)洪涝灾害 海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是灾害损失严重的地区。据统计,1469年至1948年的480年间,流域内发生水灾194次,其中大水灾14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十分惨重的损失。新中国成立后,流域内发生水灾22次,其中大水灾3次。1963年海河南系发生特大洪水,受灾人口4079万,直接经济损失约80亿元。1996年海河南系又发生了196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洪水总量虽然相当于1963年的24%,但经济损失约400亿元。 (四)防洪形势 海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华北平原,特别是首都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等重要城市,京广、京山、京九、津浦、石德、京原等主要铁路干线,京深、京福、京津塘、京沈等高速公路,"104"、"106"、"107"等国道,胜利、中原、华北、大港等油田以及主要通信干线的安全。 党和国家对海河流域的防洪工作高度重视,经过50多年的治理,海河流域防洪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1963年发生大洪水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流域内已建设大型水库31座,控制山区流域面积85%以上,防洪库容147亿立方米;规划建设了28处蓄滞洪区,总容积173.31亿立方米,已修建骨干堤防3535公里。海河水系已形成了"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初步形成了由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组成的流域防洪体系。随着流域内经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之流域的水情和已有工程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现有防洪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防洪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区域防洪标准较低。关系到京津地区安全的北运河、潮白河防洪标准只有20年一遇;城市防洪建设滞后,除京津两市防洪标准较高外,其它大中型城市防洪标准只有20-50年一遇。二是河道行洪能力严重衰减。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中下游平原大面积地面下沉,多数堤防高度不够;由于多年干旱,河道径流量减少,流域内主要河流入海尾闾和部分骨干行洪河道淤积严重,泄洪能力明显降低。三是蓄滞洪区防洪安全建设速度缓慢,启用难度大。目前还有近400万群众亟待解决防洪安全避险问题。四是山前支流治理标准低。卫河、滏阳河及大清河上游支流防洪标准只有3-5年一遇,1996年8月的洪水造成多处堤防决口。五是非工程措施和防洪管理比较薄弱,流域洪水预警、预报和防洪决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8年3月 目录 1、基本规定1 1.1 目的意义 (1) 1.2规划任务 (2) 1.3规划范围与重点 (2) 1.4规划水平年 (4) 1.5指导思想 (4) 1.6规划原则 (4) 1.7规划依据 (6) 2、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1 2.1社会经济 (1) 2.2 水文气象 (1) 2.3 河道地形 (2)

2.4 河道治理 (2) 2.5 航运及码头 (3) 2.6 供水与排水 (3) 2.7 跨河建筑物 (3) 2.8环境与生态 (3) 2.9相关规划资料 (4) 3、河势稳定性分析6 3.1基本要求 (6) 3.2河势稳定性分析 (6) 3.3河口演变趋势分析 (7) 4、岸线控制线确定9 4.1岸线控制线定义 (9) 4.2岸线控制线划定的原则 (9) 4.3临水控制线与外缘控制线的确定 (10) 4.4岸线控制线成果 (12) 5、岸线功能区划分14 5.1岸线功能区的定义 (14) 5.2岸线功能区的划分原则 (15) 5.3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 (15) 5.4岸线功能区划分 (16)

5.5 岸线功能区划分的成果 (17) 6、岸线利用现状分析评价18 6.1概述 (18) 6.2岸线利用现状分析 (18) 6.3基本要求 (19) 6.4分析评价内容 (20) 7、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指导意见 22 7.1岸线利用与保护需求分析 (22) 7.2岸线管理规划目标确定 (22) 7.3岸线利用与保护调整意见 (23) 8、岸线利用管理的保障措施24 9、岸线规划主要成果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