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传热学虚拟仿真实验报告

哈工大-传热学虚拟仿真实验报告
哈工大-传热学虚拟仿真实验报告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传热学虚拟仿真实验报告

院系: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设计者:

学号:

指导教师:董士奎

设计时间:2016.11.7

传热学虚拟仿真实验报告

1 应用背景

数值热分析在核工业、铁道、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机械制造、能源、汽车交通、国防军工、电子、土木工程、造船、生物医学、轻工、地矿、水利、以及日用家电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2 二维导热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2.1 二维稳态导热实例

假设一用砖砌成的长方形截面的冷空气通道,其截面如图2.1所示,假设在垂直于纸面方向上冷空气及砖墙的温度变化很小,可以近似地予以忽略。

图2.1一用砖砌成的长方形截面的冷空气通道截面

2.2二维数值模拟

基于模型的对称性,简化为如图所示的四分之一模型。

图2.2二维数值模拟

2.3建立离散方程

此时对于内部节点,如图2.3:

0,1,,1,,,1,,1=??-+??-+??-+??--++-x y

t t x y

t t y x

t t y x

t t j

t j i j

t j i j

t j i j

t j i λ

λ

λ

λ

对于平直边界上的节点,如图2.4:

222,,1,,1,,,1=?+Φ??+??-+??-+??-?

-+-w j i j t j i j t j i j

t j i yq y x x y t t x y t t y x

t t λλλ

对于外部和内部角点,如图2.5:

2

43220

2422,,,1,1,,1,,,1,,1,,,1=?+?+Φ??+??-+??-+??-+??-=?+?+Φ??+??-+??-?+-+-?--w n m n m n m n m n m n m n m n m n m w n m n m n m n m n m q y x y x y x t t x y t t x y t t y x t t q y

x y x x y t t y x t t λλλλλλ

图2.3内部节点图2.4平直边界上的节点图2.5内部角点和外部角点 对于对称边界(绝热边界),如图2.6:

,1,,1,,,1,,1=??-+??-+??-+??--++-x y

t t x y

t t y x

t t y x

t t j

t j i j

t j i j

t j i j

t j i λ

λ

λ

λ

图2.6对称边界(绝热边界) 图2.7建立离散方程 此时显示格式、隐式格式依次为,如图2.7:

2.4 C++程序

2.4.1程序流程图如下图2.8所示

图2.8程序流程图

2.4.2程序各变量含义如下图2.9所示

2

11

111121

1122x t t t a t t x t t t a t t i n i n i n i n i n i n i n i n i n i n ?+-=?-?+-=?-+-++++-++ττ

2.4.3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float L1,L2,L3,L4,thick1,thick2; /* L1 外矩形宽,L2外矩形长,L3内矩形宽,L4内矩形长,thick1宽度方向厚度,thick1长度方向厚度*/

int n_L1,n_L2,n_L3,n_L4,n_thick1,n_thick2; /*各边网格数*/

int i,j,n,number; /*n迭代次数*/

double eps=5.0e-6;

float delt_y1,delt_y2,delt_x1,delt_x2;

float cond,conv_out,conv_in,tout,tin; /* cond 导热系数conv_out 外部对流换热系数conv_in 内部对流换热系数tout 外部环境温度tin 内部环境温度*/

/*输入几何信息*/

printf("请输入L1:");

scanf("%f", &L1);

printf("请输入L2:");

scanf("%f", &L2);

printf("请输入L3:");

scanf("%f", &L3);

printf("请输入L4:");

scanf("%f", &L4);

/*输入网格信息*/

printf("请输入边L1网格数(<100):");

scanf("%d", &n_L1);

printf("请输入边L2网格数(<100):");

scanf("%d", &n_L2);

printf("请输入边L3网格数(<100):");

scanf("%d", &n_L3);

scanf("%d", &n_L4);

/*输入边界条件*/

printf("请输入材料导热系数(W/(m·K):");

scanf("%f", &cond);

printf("请输入外部环境温度(K):");

scanf("%f", &tout);

printf("请输入内部环境温度(K):");

scanf("%f", &tin);

printf("请输入外部对流换热系数(W/(m2·K):");

scanf("%f", &conv_out);

printf("请输入内部对流换热系数(W/(m2·K):");

scanf("%f", &conv_in);

thick1=(L2-L4);

thick2=(L1-L3);

n_thick1=(n_L2-n_L4);

n_thick2=(n_L1-n_L3);

/**************网格大小*********************/

delt_x1=thick1/n_thick1;

delt_x2=L4/n_L4;

delt_y1=thick2/n_thick2;

delt_y2=L3/n_L3;

/*******************************************/

/*节点赋初值*/

double tem0[100][100]; /*节点温度tem0()上次迭代结果,tem()本次迭代结果*/ double tem[100][100];

double x[100][100];

n=0;

do{

/*区域1内部节点温度*/

/*************************************************/

for(i=1;i

{

for(j=n_L3+1;j

{

tem0[i][j]=((tem[i+1][j]+tem[i-1][j])*delt_y1*delt_y1+(tem[i][j+1]+tem[i][j-1])*delt_x1*delt_x1)/2.0/(delt_ y1*delt_y1+delt_x1*delt_x1);

}

}

/*************************************************/

/*区域2内部节点温度*/

/*************************************************/

for(i=1;i

{

for(j=1;j

{

tem0[i][j]=((tem[i+1][j]+tem[i-1][j])*delt_y2*delt_y2+(tem[i][j+1]+tem[i][j-1])*delt_x1*delt_x1)/2.0/(delt_ x1*delt_x1+delt_y2*delt_y2);

}

}

/*************************************************/

/*区域3内部节点温度*/

/*************************************************/

for(i=n_thick1+1;i

{

for(j=n_L3+1;j

{

x2*delt_x2+delt_y1*delt_y1);

}

}

/*************************************************/

/*区域1与区域2边界线*/

/*************************************************/

for(i=1;i

{

j=n_L3;

tem0[i][j]=((tem[i+1][j]+tem[i-1][j])/2.0*(delt_y1+delt_y2)*delt_y1*delt_y2+tem[i][j+1]*delt_y2*delt_x1* delt_x1+tem[i][j-1]*delt_y1*delt_x1*delt_x1)/((delt_y1+delt_y2)*delt_y1*delt_y2+delt_y2*delt_x1*delt_x 1+delt_x1*delt_x1*delt_y1);

}

/*************************************************/

/*区域1与区域3边界线*/

/*************************************************/

for(j=n_L3+1;j

{

i=n_thick1;

tem0[i][j]=((tem[i][j+1]+tem[i][j-1])/2.0*(delt_x1+delt_x2)*delt_x1*delt_x2+tem[i-1][j]*delt_x2*delt_y1*d elt_y1+tem[i+1][j]*delt_x1*delt_y1*delt_y1)/((delt_x1+delt_x2)*delt_x1*delt_x2+delt_x2*delt_y1*delt_y1 +delt_y1*delt_y1*delt_x1);

}

/*************************************************/

/*******************边界条件**********************/

/*******************绝热边界条件(对称面)**********************/

/***右边界***/

{

i=n_L2;

tem0[i][j]=(2.0*tem[i-1][j]*delt_y1*delt_y1+(tem[i][j+1]+tem[i][j-1])*delt_x2*delt_x2)/2.0/(delt_x2*delt_x 2+delt_y1*delt_y1);

}

/***下边界***/

for(i=1;i

{

j=0;

tem0[i][j]=((delt_y2*tem[i-1][j]/2/delt_x1)+(delt_x1*tem[i][j+1]/delt_y2)+(delt_y2*tem[i+1][j]/2/delt_x1))/( (delt_y2/2/delt_x1)+(delt_x1/delt_y2)+(delt_y2/2/delt_x1));

}

for(i=n_thick1+1;i

{

j=n_L3;

tem0[i][j]=((delt_y1*tem[i-1][j]/2/delt_x2)+(delt_x2*tem[i][j+1]/delt_y2)+(delt_y2*tem[i+1][j]/2/delt_x2)+( delt_x2*conv_in*tin))/((delt_y2/2/delt_x2)+(delt_x2/delt_y2)+(delt_y2/2/delt_x2)+(delt_x2*conv_in));

}

/*******************外部对流边界条件**********************/

/***上边界***/

for(i=1;i

{

j=n_L1;

tem0[i][j]=(cond*delt_y1*delt_y1*(tem[i-1][j]+tem[i+1][j])+2.0*cond*delt_x1*delt_x1*tem[i][j-1]+2.0*del t_y1*delt_x1*delt_x1*conv_out*tout)/(2.0*cond*delt_y1*delt_y1+2.0*cond*delt_x1*delt_x1+2.0*delt_y1* conv_out*delt_x1*delt_x1);

for(i=n_thick1+1;i

{

j=n_L1;

tem0[i][j]=(cond*delt_y1*delt_y1*(tem[i-1][j]+tem[i+1][j])+2.0*cond*delt_x2*delt_x2*tem[i][j-1]+2.0*del t_y1*delt_x2*delt_x2*conv_out*tout)/(2.0*cond*delt_y1*delt_y1+2.0*cond*delt_x2*delt_x2+2.0*delt_y1* conv_out*delt_x2*delt_x2);

}

i=n_thick1;

j=n_L1;

tem0[i][j]=(cond*delt_y1*delt_y1*delt_x2*tem[i-1][j]+cond*delt_y1*delt_y1*delt_x1*tem[i+1][j]+cond*de lt_x1*delt_x2*(delt_x1+delt_x2)*tem[i][j-1]+delt_y1*delt_x1*delt_x2*(delt_x1+delt_x2)*conv_out*tout)/( cond*delt_y1*delt_y1*delt_x2+cond*delt_y1*delt_y1*delt_x1+cond*delt_x1*delt_x2*(delt_x1+delt_x2)+d elt_y1*conv_out*delt_x1*delt_x2*(delt_x1+delt_x2));

/***左边界***/

for(j=n_L3+1;j

{

i=0;

tem0[i][j]=((cond*delt_x1*tem[i][j+1]/2/delt_y1)+(cond*delt_y1*tem[i+1][j]/delt_x1)+(cond*delt_x1*tem[i ][j-1]/2/delt_y1)+(delt_y1*conv_out*tout))/((cond*delt_x1/2/delt_y1)+(cond*delt_y1/delt_x1)+(cond*delt_ x1/2/delt_y1)+(delt_y1*conv_out));

}

for(j=1;j

{

i=0;

tem0[i][j]=((cond*delt_x1*tem[i][j+1]/2/delt_y2)+(cond*delt_y2*tem[i+1][j]/delt_x1)+(cond*delt_x1*tem[i ][j-1]/2/delt_y2)+(delt_y2*conv_out*tout))/((cond*delt_x1/2/delt_y2)+(cond*delt_y2/delt_x1)+(cond*delt_ x1/2/delt_y2)+(delt_y2*conv_out));

}

j=n_L3;

tem0[i][j]=((cond*delt_x1*tem[i][j+1]/2/delt_y1)+(cond*((delt_y1+delt_y2)/2)*tem[i+1][j]/delt_x1)+(cond* delt_x1*tem[i][j-1]/2/delt_y2)+(((delt_y1+delt_y2)/2)*conv_out*tout))/((cond*delt_x1/2/delt_y1)+(cond*(( delt_y1+delt_y2)/2)/delt_x1)+(cond*delt_x1/2/delt_y2)+(((delt_y1+delt_y2)/2)*conv_out));

/*******************内部对流边界条件**********************/

/***上边界***/

for(i=n_thick1+1;i

{

j=n_L3;

tem0[i][j]=(cond*delt_y1*delt_y1*(tem[i-1][j]+tem[i+1][j])+2.0*cond*delt_x2*delt_x2*tem[i][j+1]+2.0*del t_y1*delt_x2*delt_x2*conv_in*tin)/(2.0*cond*delt_y1*delt_y1+2.0*cond*delt_x2*delt_x2+2.0*delt_y1*co nv_in*delt_x2*delt_x2);

}

/***左边界***/

for(j=1;j

{

i=n_thick1;

tem0[i][j]=((cond*delt_x1*tem[i][j+1]/2/delt_y2)+(cond*delt_y2*tem[i-1][j]/delt_x1)+(cond*delt_x1*tem[i] [j-1]/2/delt_y2)+(delt_y2*conv_in*tin))/((cond*delt_x1/2/delt_y2)+(cond*delt_y2/delt_x1)+(cond*delt_x1/2 /delt_y2)+(delt_y2*conv_in));

}

/*******************特殊点**********************/

/*******左下角********/

tem0[0][0]=(cond*delt_x1*delt_x1*tem[0][1]+cond*delt_y2*delt_y2*tem[1][0]+delt_y2*delt_y2*delt_x1*c onv_out*tout)/(cond*delt_x1*delt_x1+cond*delt_y2*delt_y2+delt_y2*delt_y2*delt_x1*conv_out);

/*******右下角********/

tem0[n_thick1][0]=(cond*delt_x1*delt_x1*tem[n_thick1][1]+cond*delt_y2*delt_y2*tem[n_thick1-1][0]+de lt_y2*delt_y2*delt_x1*conv_in*tin)/(cond*delt_x1*delt_x1+cond*delt_y2*delt_y2+delt_y2*delt_y2*delt_x 1*conv_in);

/*******左上角********/

tem0[0][n_L1]=(cond*delt_y1*delt_y1*tem[1][n_L1]+cond*delt_x1*delt_x1*tem[0][n_L1-1]+delt_x1*delt _y1*(delt_y1+delt_x1)*conv_out*tout)/(cond*delt_y1*delt_y1+cond*delt_x1*delt_x1+delt_x1*delt_y1*(de lt_y1+delt_x1)*conv_out);

/*******右上角1********/

tem0[n_L2][n_L1]=(cond*delt_y1*delt_y1*tem[n_L2-1][n_L1]+cond*delt_x2*delt_x2*tem[n_L2][n_L1-1] +delt_x2*delt_y1*delt_x2*conv_out*tout)/(cond*delt_y1*delt_y1+cond*delt_x2*delt_x2+delt_y1*delt_x2* delt_x2*conv_out);

/*******右上角2********/

tem0[n_L2][n_L3]=(cond*delt_y1*delt_y1*tem[n_L2-1][n_L3]+cond*delt_x2*delt_x2*tem[n_L2][n_L3+1 ]+delt_x2*delt_y1*delt_x2*conv_in*tin)/(cond*delt_y1*delt_y1+cond*delt_x2*delt_x2+delt_y1*delt_x2*d elt_x2*conv_in);

/*******内角点********/

tem0[n_thick1][n_L3]=(cond*(delt_y1+delt_y2)/delt_x1*tem[n_thick1-1][n_L3]+cond*(delt_x1+delt_x2)/d elt_y1*tem[n_thick1][n_L3+1]+cond*delt_y1/delt_x2*tem[n_thick1+1][n_L3]+cond*delt_x1/delt_y2*tem[ n_thick1][n_L3-1]+(delt_x2+delt_y2)*conv_in*tin)/(cond*(delt_y1+delt_y2)/delt_x1+cond*(delt_x1+delt_x 2)/delt_y1+cond*delt_y1/delt_x2+cond*delt_x1/delt_y2+(delt_x2+delt_y2)*conv_in);

/*******************判断是否收敛*********************/

number=0;

for(i=0;i<=n_L2;i++)

{

for(j=0;j<=n_L1;j++)

{

if(fabs(tem0[i][j]-tem[i][j])>eps)

{

number++;

}

}

for(i=0;i<=n_L2;i++)

{

for(j=0;j<=n_L1;j++)

{

tem[i][j]=tem0[i][j];

}

}

n++;

if (n%10000==0) printf("%d\n",n);

}while(number>0 && n<1000000);

/*计算各节点坐标*/

for (i=0;i<=n_L2;i++)

{

for(j=0;j<=n_L1;j++)

{

if(i<=n_thick1 && j<=n_L3)

{

x[i][j]=delt_x1*i;

y[i][j]=delt_y2*j;

}

if(i<=n_thick1 && j>n_L3)

{

x[i][j]=delt_x1*i;

y[i][j]=delt_y2*n_L3+delt_y1*(j-n_L3);

}

if(i>n_thick1 && j<=n_L3)

{

y[i][j]=j*delt_y2;

}

if(i>n_thick1 && j>n_L3)

{

x[i][j]=n_thick1*delt_x1+delt_x2*(i-n_thick1);

y[i][j]=delt_y2*n_L3+delt_y1*(j-n_L3);

}

}

}

/*计算各节点坐标结束*/

ofstream SaveFile("temperature.dat"); /*输出计算结果*/

SaveFile << "title=Temperature" << endl;

SaveFile << "Variables=x,y,T" << endl;

SaveFile << "Zone" << " " << "I=" << " " << n_L2+1 << "," << "J=" << " " << n_L1+1 << ",f=point" << endl;

for(j=0;j<=n_L3;j++)

{

for(i=n_thick1+1;i<=n_L2;i++)

{

tem[i][j]=tin;

}

}

for(j=0;j<=n_L1;j++)

{

for(i=0;i<=n_L2;i++)

{

SaveFile << x[i][j] << " ";

SaveFile << y[i][j] << " ";

SaveFile <

}

SaveFile.close(); }

2.4.4 计算结果

模电仿真实验报告。

模拟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张斌杰生物医学工程141班 MUltiSim软件使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UltiSim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场效应管放大电路设计与仿真 2、仪器放大器设计与仿真 3、逻辑电平信号检测电路设计与仿真 4、三极管Beta值分选电路设计与仿真 5、宽带放大电路设计与仿真 三、MUItiSim软件介绍 MUItiSim是美国国家仪器(NI)有限公司推出的以WindOWS为基础的仿真工具,适用于板级的模拟/数字电路板的设计工作。它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的图形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方式,具有丰富的仿真分析能力。工程师们可以使用MUItiSinl交互式地搭建电路原理图,并对电路进行仿真。MUltiSiIn提炼了SPICE 仿真的复杂内容,这样工程师无需懂得深入的SPlCE技术就可以很快地进行捕获、仿真和分析新的设计,这也使其更适合电子学教育。通过MUItiSiIn和,PCB设计工程师和电子学教育工作者可以完成从理论到原理图捕获与仿真再到和测试这样一个完整的综合设计流程。 实验名称:

仪器放大器设计与仿真 二、实验目的 1、 掌握仪器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2、 理解仪器放大器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 3、 熟悉仪器放大器的调试功能 4、 掌握虚拟仪器库中关于测试模拟电路仪器的使用方法,如示波器,毫伏 表信 号发生器等虚拟仪器的使用 三、设计实验电路图: 四、测量实验结果: 出为差模放大为399mvo 五、实验心得: 应用MUIti S im 首先要准备好器件的PSPiCe 模型,这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个 东西免谈,当然SPiCe 高手除外。下面就可以利用MUItiSinl 的元件向导功 能制作 差模分别输入信号InW 第二条线与第三条线: 共模输入2mv 的的电压,输出为2mv 的电压。 第一条线输

传热学MATLAB温度分布大作业完整版

传热学大作业(第四章) 姓名:张宝琪学号:03110608 一、题目及要求 1.各节点的离散化的代数方程 2.源程序 3.不同初值时的收敛快慢 4.上下边界的热流量(λ=1W/(m℃)) 5.计算结果的等温线图 6.计算小结 题目:已知条件如下图所示: 二、方程及程序 (1)各温度节点的代数方程 ta=(300+b+e)/4 ; tb=(200+a+c+f)/4; tc=(200+b+d+g)/4; td=(2*c+200+h)/4 te=(100+a+f+i)/4; tf=(b+e+g+j)/4; tg=(c+f+h+k)/4 ; th=(2*g+d+l)/4

ti=(100+e+m+j)/4; tj=(f+i+k+n)/4; tk=(g+j+l+o)/4; tl=(2*k+h+q)/4 tm=(2*i+300+n)/24; tn=(2*j+m+p+200)/24; to=(2*k+p+n+200)/24; tp=(l+o+100)/12 (2)源程序 【G-S迭代程序】 【方法一】 函数文件为: function [y,n]=gauseidel(A,b,x0,eps) D=diag(diag(A)); L=-tril(A,-1); U=-triu(A,1); G=(D-L)\U; f=(D-L)\b; y=G*x0+f; n=1; while norm(y-x0)>=eps x0=y; y=G*x0+f; n=n+1; end 命令文件为: A=[4,-1,0,0,-1,0,0,0,0,0,0,0,0,0,0,0; -1,4,-1,0,0,-1,0,0,0,0,0,0,0,0,0,0; 0,-1,4,-1,0,0,-1,0,0,0,0,0,0,0,0,0;

传热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传热学》复习题 一、判断题 1.稳态导热没有初始条件。() 2.面积为A的平壁导热热阻是面积为1的平壁导热热阻的A倍。() 3.复合平壁各种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差不是很大时可以当做一维导热问题来处理() 4.肋片应该加在换热系数较小的那一端。() 5.当管道外径大于临界绝缘直径时,覆盖保温层才起到减少热损失的作用。() 6.所谓集总参数法就是忽略物体的内部热阻的近视处理方法。() 7.影响温度波衰减的主要因素有物体的热扩散系数,波动周期和深度。() 8.普朗特准则反映了流体物性对换热的影响。() 9. 傅里叶定律既适用于稳态导热过程,也适用于非稳态导热过程。() 10.相同的流动和换热壁面条件下,导热系数较大的流体,对流换热系数就较小。() 11、导热微分方程是导热普遍规律的数学描写,它对任意形状物体内部和边界都适用。( ) 12、给出了边界面上的绝热条件相当于给出了第二类边界条件。 ( ) 13、温度不高于350℃,导热系数不小于0.12w/(m.k)的材料称为保温材料。 ( ) 14、在相同的进出口温度下,逆流比顺流的传热平均温差大。 ( ) 15、接触面的粗糙度是影响接触热阻的主要因素。 ( ) 16、非稳态导热温度对时间导数的向前差分叫做隐式格式,是无条件稳定的。 ( ) 17、边界层理论中,主流区沿着垂直于流体流动的方向的速度梯度零。 ( ) 18、无限大平壁冷却时,若Bi→∞,则可以采用集总参数法。 ( ) 19、加速凝结液的排出有利于增强凝结换热。 ( ) 20、普朗特准则反映了流体物性对换热的影响。( ) 二、填空题 1.流体横向冲刷n排外径为d的管束时,定性尺寸是。 2.热扩散率(导温系数)是材料指标,大小等于。 3.一个半径为R的半球形空腔,空腔表面对外界的辐射角系数为。 4.某表面的辐射特性,除了与方向无关外,还与波长无关,表面叫做表面。 5.物体表面的发射率是ε,面积是A,则表面的辐射表面热阻是。 6.影响膜状冷凝换热的热阻主要是。

哈工大_控制系统实践_磁悬浮实验报告

研究生自动控制专业实验 地点:A区主楼518房间 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斑号:学号:机组编号: 同组人:成绩:教师签字:磁悬浮小球系统 实验报告 主编:钱玉恒,杨亚非 哈工大航天学院控制科学实验室

磁悬浮小球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内容 1、熟悉磁悬浮球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2、了解磁悬浮物理模型建模与控制器设计; 3、掌握根轨迹控制实验设计与仿真; 4、掌握频率响应控制实验与仿真; 5、掌握PID控制器设计实验与仿真; 6、实验PID控制器的实物系统调试; 二、实验设备 1、磁悬浮球控制系统一套 磁悬浮球控制系统包括磁悬浮小球控制器、磁悬浮小球实验装置等组成。在控制器的前部设有操作面板,操作面板上有起动/停止开关,控制器的后部有电源开关。 磁悬浮球控制系统计算机部分 磁悬浮球控制系统计算机部分主要有计算机、1711控制卡等; 三、实验步骤 1、系统实验的线路连接 磁悬浮小球控制器与计算机、磁悬浮小球实验装置全部采用标准线连接,电源部分有标准电源线,考虑实验设备的使用便利,在试验前,实验装置的线路已经连接完毕。 2、启动实验装置 通电之前,请详细检察电源等连线是否正确,确认无误后,可接通控制器电源,随后起动计算机和控制器,在编程和仿真情况下,不要启动控制器。 系统实验的参数调试

根据仿真的数据及控制规则进行参数调试(根轨迹、频率、PID 等),直到获得较理想参数为止。 四、实验要求 1、学生上机前要求 学生在实际上机调试之前,必须用自己的计算机,对系统的仿真全部做完,并且经过老师的检查许可后,才能申请上机调试。 学生必须交实验报告后才能上机调试。 2、学生上机要求 上机的同学要按照要求进行实验,不得有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有关规定。 五、系统建模思考题 1、系统模型线性化处理是否合理,写出推理过程? 合理,推理过程: 由级数理论,将非线性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由此证明,在平衡点)x ,(i 00对 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是可行的。 对式2x i K x i F )(),(=作泰勒级数展开,省略高阶项可得: )x -)(x x ,(i F )i -)(i x ,(i F )x ,F(i x)F(i,000x 000i 00++= )x -(x K )i -(i K )x ,F(i x)F(i,0x 0i 00++= 平衡点小球电磁力和重力平衡,有 (,)+=F i x mg 0 |,δδ===00 i 00 i i x x F(i,x) F(i ,x )i ;|,δδ===00x 00i i x x F(i,x)F (i ,x )x 对2 i F(i,x )K()x =求偏导数得:

传热学答案+第五版+章熙民(完整版)

绪论 1.冰雹落体后溶化所需热量主要是由以下途径得到: Q λ——与地面的导热量 f Q——与空 气的对流换热热量 注:若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可考虑辐射换热,否则可忽略不计。6.夏季:在维持20℃的室内,人体通过与空气的对流换热失去热量,但同时又与外界和内墙面通过辐射换热得到热量,最终的 总失热量减少。(T T? 外内 ) 冬季:在与夏季相似的条件下,一方面人体通过对流换热失去部分热量,另一方面又与外界和内墙通过辐射换热失去部分 热量,最终的总失热量增加。(T T? 外内 )。挂上窗帘布阻断了与外界的辐射换热,减少了人体的失热量。 7.热对流不等于对流换热,对流换热 = 热对流 + 热传导热对流为基本传热方式,对流换热为非基本传热方式 8.门窗、墙壁、楼板等等。以热传导和热对流的方式。 9.因内、外两间为真空,故其间无导热和对流传热,热量仅能通过胆壁传到外界,但夹层两侧均镀锌,其间的系统辐射系数 降低,故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热水的温度。 当真空被破坏掉后,1、2两侧将存在对流换热,使其保温性

能变得很差。 10.t R R A λλ = ? 1t R R A λ λ = = 221 8.331012 m --=? 11.q t λσ =? const λ=→直线 const λ≠ 而为λλ=(t ) 时→曲线 12. i R α 1 R λ 3 R λ 0 R α 1 f t ??→ q 首先通过对流换热使炉子内壁温度升高,炉子内壁通过热传导,使内壁温度生高,内壁与空气夹层通过对流换热继续传递热量,空气夹层与外壁间再通过热传导,这样使热量通过空气夹层。(空气夹层的厚度对壁炉的保温性能有影响,影响a α的大小。) 13.已知:360mm σ=、0.61()W m K λ=? 1 18f t =℃ 2187() W h m K =? 2 10f t =-℃ 22124() W h m K =? 墙高2.8m ,宽3m 求:q 、1 w t 、2 w t 、φ 解:12 11t q h h σλ?= ++= 18(10) 45.9210.361 870.61124 --=++2W m

大物实验模拟仿真实验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数据结构实验实验名称: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系别:实验日期: 专业班级:实验报告日期: 姓名:学号: 第 1页 / 共3页 一、实验简介 单摆实验是个经典实验,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对单摆实验进行过细致的研究。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进行简单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方法,根据已知条件和测量精度的要求,学会应用误差均分原则选用适当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学习累积放大法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基本误差的来源及进行修正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单摆的结构参考图1单摆仪,一级近似的周期公式为 由此通过测量周期摆长求重力加速度。 三、实验内容 1、设计要求: (1) 根据误差均分原理,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合理选择测量仪器和方法. (2) 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试验步骤. (3) 用自制的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测量精度要求△g/g < 1%. 2、可提供的器材及参数: 游标卡尺、米尺、千分尺、电子秒表、支架、细线(尼龙线)、钢球、摆幅测量标尺(提供硬白纸板自制)、天平(公用).

假设摆长l≈70.00cm;摆球直径D≈2.00cm;摆动周期T≈1.700s; 米尺精度△米≈ 0.05cm;卡尺精度△卡≈0.002cm;千分尺精度△千≈0.001cm;秒表精度△秒≈0.01s;根据统计分析,实验人员开或停秒表反应时间为0.1s左右,所以实验人员开,停秒表总的反应时间近似为△人≈0.2s. 3、对重力加速度g的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4、自拟实验步骤研究单摆周期与摆长,摆角,悬线的质量和弹性系数,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关系,试分析各项误差的大小. 5、自拟试验步骤用单摆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四、实验仪器 单摆仪,摆幅测量标尺,钢球,游标卡尺 五、实验操作 1. 用米尺测量摆线长度; 2. 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 3. 把摆线偏移中心不超过5度,释放单摆,开始计时,单摆摆过50个周期后停止计时,记录所用时间; 六、实验结果

传热学MATLAB温度分布大作业完整版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课程作业报告 作业名称:传热学大作业——利用matlab程序解决热传导问题 院系:能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学号: 姓名: 2014年11月9日

一、题目及要求 1.原始题目及要求 2.各节点的离散化的代数方程 3.源程序 4.不同初值时的收敛快慢 5.上下边界的热流量(λ=1W/(m℃)) 6.计算结果的等温线图 7.计算小结 题目:已知条件如下图所示: 二、各节点的离散化的代数方程 各温度节点的代数方程 ta=(300+b+e)/4 ; tb=(200+a+c+f)/4; tc=(200+b+d+g)/4; td=(2*c+200+h)/4 te=(100+a+f+i)/4; tf=(b+e+g+j)/4; tg=(c+f+h+k)/4 ; th=(2*g+d+l)/4 ti=(100+e+m+j)/4; tj=(f+i+k+n)/4; tk=(g+j+l+o)/4; tl=(2*k+h+q)/4

tm=(2*i+300+n)/24; tn=(2*j+m+p+200)/24; to=(2*k+p+n+200)/24; tp=(l+o+100)/12 三、源程序 【G-S迭代程序】 【方法一】 函数文件为: function [y,n]=gauseidel(A,b,x0,eps) D=diag(diag(A)); L=-tril(A,-1); U=-triu(A,1); G=(D-L)\U; f=(D-L)\b; y=G*x0+f; n=1; while norm(y-x0)>=eps x0=y; y=G*x0+f; n=n+1; end 命令文件为: A=[4,-1,0,0,-1,0,0,0,0,0,0,0,0,0,0,0; -1,4,-1,0,0,-1,0,0,0,0,0,0,0,0,0,0; 0,-1,4,-1,0,0,-1,0,0,0,0,0,0,0,0,0;

哈工大传热学作业答案

一维非稳态导热计算 4-15、一直径为1cm,长4cm 的钢制圆柱形肋片,初始温度为25℃,其后,肋基温度突然升高到200℃,同时温度为25℃的气流横向掠过该肋片,肋端及两侧的表面传热系数均为 100。试将该肋片等分成两段(见附图),并用有 限差分法显式格式计算从开始加热时刻起相邻4个时刻上的温度分布(以稳定性条件所允许的时间间隔计算依据)。已知=43W/(m.K),。(提示:节点4的离散方程可按端面的对流散热与从节点3到节点4的导热相平衡这一条件列出)。 解:三个节点的离散方程为: 节点2: 节点3: 节点4: 。 以上三式可化简为: 稳定性要求,即 。 ,代入得: , 如取此值为计算步长,则: ,。 于是以上三式化成为: )./(2 K m W λs m a /10333.12 5 -?=()()12223212222/2444k k k k k k k f t t t t t t d d d d x h t t c x x x πππλλπρτ+????????---++?-=?? ? ? ? ???????????? ()()12224323333/2444k k k k k k k f t t t t t t d d d d x h t t c x x x πππλλπρτ+????????---++?-=?? ? ? ? ???????????? () 22344/244k k k f t t d d h t t x ππλ????-=- ? ?????? 12132222 43421k k f a a h a h t t t t t x x cd x cd τττττρρ+????????????? =+++-- ? ? ? ????????????13243222 43421k k f a a h a h t t t t t x x cd x cd τττττρρ+????????????? =+++-- ? ? ? ??????????? ?()4322k k f xh t t xht λλ+?=+?2 3410a h x cd ττ ρ??- -≥?2341/a h x cd τρ???≤+ ????5 54332.25810 1.33310c a λρ-===??5253 1.33310410011/8.898770.020.013 2.258100.0999750.0124s τ-??????≤+== ???+??5221.333108.898770.29660.02a x τ-???==?5441008.898770.110332.258100.01h cd τρ???==??1132 20.29660.29660.1103k k f t t t t +?++=12430.29660.296620.1103k k k f t t t t ++?+=34 0.97730.0227k k f t t t +=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具体内容介绍

(1)机能学基础性虚拟实验教学软件包含四个相对独立的操作实验:家兔的基本实验虚拟操作、蟾蜍的基本实验虚拟操作、大鼠的基本实验虚拟操作、小鼠的基本实验虚拟操作。所有内容全部采用人机互动的虚拟仿真操作来完成,同时配合动画演示,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知识。 我们以大小鼠和蟾蜍的基本实验虚拟操作举例说明: 《大、小鼠基本操作综合实验》介绍了大、小鼠在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几种基本操作,通过虚拟操作的演示和互动,把实验中的重点、难点表示出来,使学生通过该虚拟实验,熟悉大小鼠实验的各项基本操作,掌握实验的重点。 虚拟实验操作流程及技术点描述: 大小鼠的捉持主要采用动画演示的形式,生动体现了捉持的要点。 大小鼠的固定,又分为徒手固定,固定板固定,头部固定以及固定器固定。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固定方式,对大小鼠进行固定。 大小鼠的分组与编号;分组演示了如何使用Excel软件取得随机数字后分组。编号着重介绍了背毛单色标记法。 常用给药方法的虚拟操作:灌胃法,皮下注射法,皮内注射法,肌肉注射法,腹腔注射法,静脉注射法.部分采用透视或同步放大局部让学生更直观更系统的学习以上的给药方式及注意事项。 常用麻醉方法的虚拟操作:通过虚拟实验——吸入麻醉和腹腔注射麻醉,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常用麻药的使用及配制方法。 大小鼠取血的虚拟操作:分为摘眼球取血法,眼眶后静脉丛穿刺取血法,心脏取血,腹主动脉采血法。 大鼠处死方法的演示,脊椎脱臼法,急性失血法,麻醉致死法,气体窒息致死法,击打法。 大鼠主要脏器摘取:学生可动手摘取虚拟大鼠的主要脏器,可掌握各主要脏器的位置和摘取后的性状。 家兔的基本实验虚拟操作内容包括: 家兔麻醉方法,颈部手术包含颈部皮肤切开、分离皮下筋膜、气管插管、颈动脉插管、颈外静脉插管、颈部迷走神经、交感神经、降压神经分离等内容,家兔腹部手术包含回盲部肠系膜分离术、输尿管插管术、膀胱插管术等内容,家兔

传热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九章 4.一工厂中采用0.1MPa 的饱和水蒸气在—金属竖直薄壁上凝结,对置于壁面另一侧的物体进行加热处理。已知竖壁与蒸汽接触的表面的平均壁温为70 ℃,壁高1.2m ,宽300 mm 。在此条件下,一被加热物体的平均温度可以在半小时内升高30℃,试确定这一物体的平均热容量(不考虑散热损失)。 解:本题应注意热平衡过程,水蒸气的凝结放热量应等于被加热物体的吸热量。 P=0.1Mpa=105Pa,t s =100℃,r=2257.1kJ/kg, t m = 21( t s + t w )= 2 1 (100+70) ℃=85℃。 查教材附录5,水的物性为:ρ=958.4kg/m 3;λ=0.683 W /(m 2·℃);μ=282.5×10-6N·s/m 2 假设流态为层流: 4 1 3 2)(13.1? ? ? ???-=w s t t l r g h μλρ 41 6 3 3 2 )70100(2.1105.282102257683.081.94.95813.1?? ????-???????=- W /(m 2 ·℃) =5677 W /(m 2·℃) 3 6102257105.2822 .13056774)(4Re ??????=-= -r t t hl w s c μ=1282<1800 流态为层流,假设层流正确 Φ=ωl t t h w s )(- =5677×(100?70)×1.2×0.3W=61312W 凝结换热量=物体吸热量 Φ?τ=mc p ?t 61068.330 60 3061312?=??=?Φ?= t mc p τJ/℃ 16.当液体在一定压力下做大容器饱和沸腾时,欲使表面传热系数增加10倍,沸腾温 差应增加几倍?如果同一液体在圆管内充分发展段做单相湍流换热,为使表面传热系数增加10倍,流速应增加多少倍?维持流体流动所消耗的功将增加多少倍?设物性为常数。 解 ①由米洛耶夫公式: { 5 .033.22 25.033.211122.0122.0p t h p t h ?=?= 10)(33.21 212=??=t t h h 所以 69.21033.211 2 ==??t t 即当h 增大10倍时,沸腾温差是原来的2.69倍。 ②如为单相流体对流换热,由D-B 公式可知8 .0m u h ∝,即

(完整版)哈工大-数值分析上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 题目:非线性方程求解 摘要:非线性方程的解析解通常很难给出,因此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就尤为重要。本实验采用两种常见的求解方法二分法和Newton法及改进的Newton法。 前言:(目的和意义) 掌握二分法与Newton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数学原理: 对于一个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很多。在此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方法:二分法和Newton法。 对于二分法,其数学实质就是说对于给定的待求解的方程f(x),其在[a,b]上连续,f(a)f(b)<0,且f(x)在[a,b]内仅有一个实根x*,取区间中点c,若,则c恰为其根,否则根据f(a)f(c)<0是否成立判断根在区间[a,c]和[c,b]中的哪一个,从而得出新区间,仍称为[a,b]。重复运行计算,直至满足精度为止。这就是二分法的计算思想。

Newton法通常预先要给出一个猜测初值x0,然后根据其迭代公式 产生逼近解x*的迭代数列{x k},这就是Newton法的思想。当x0接近x*时收敛很快,但是当x0选择不好时,可能会发散,因此初值的选取很重要。另外,若将该迭代公式改进为 其中r为要求的方程的根的重数,这就是改进的Newton法,当求解已知重数的方程的根时,在同种条件下其收敛速度要比Newton法快的多。 程序设计: 本实验采用Matlab的M文件编写。其中待求解的方程写成function的方式,如下 function y=f(x); y=-x*x-sin(x); 写成如上形式即可,下面给出主程序。 二分法源程序: clear %%%给定求解区间 b=1.5; a=0;

%%%误差 R=1; k=0;%迭代次数初值 while (R>5e-6) ; c=(a+b)/2; if f12(a)*f12(c)>0; a=c; else b=c; end R=b-a;%求出误差 k=k+1; end x=c%给出解 Newton法及改进的Newton法源程序:clear %%%% 输入函数 f=input('请输入需要求解函数>>','s') %%%求解f(x)的导数 df=diff(f);

通信原理(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五双极性不归零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双极性不归零码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双极性不归零码的波形及功率谱的测量方法 3.学会用示波器和功率谱分析仪对信号进行分析 二、实验仪器 1.序列码产生器 2.单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3.双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4.示波器 5.功率谱分析仪 三、实验原理 双极性不归零码是用正电平和负电平分别表示二进制码1和0的 码型,它与双极性归零码类似,但双极性非归零码的波形在整个码元持续期间电平保持不变.双极性非归零码的特点是:从统计平均来看,该码型信号在1和0的数目各占一半时无直流分量,并且接收时判决电平为0,容易设置并且稳定,因此抗干扰能力强.此外,可以在电缆等无接地的传输线上传输,因此双极性非归零码应用极广.双极性非归零码常用于低速数字通信.双极性码的主要缺点是:与单极性非归零码一样,不能直接从双极性非归零码中提取同步信号,并且1码和0码不等概时,仍有直流成分。 四、实验步骤

1.按照图3.5-1 所示实验框图搭建实验环境。 2.设置参数:设置序列码产生器序列数N=128;观察其波形及功率谱。 3.调节序列数N 分别等于6 4.256,重复步骤2. 图3.5-1 双极性不归零码实验框图 实验五步骤2图 N=128

实验五步骤3图N=64 N=256

六、实验报告 (1)分析双极性不归零码波形及功率谱。 (2)总结双极性不归零码的波形及功率谱的测量方法。 实验六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双极性归零码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双极性归零码的波形及功率谱的测量方法 3.学会用示波器和功率谱分析仪对信号进行分析 二、实验仪器 1.序列码产生器 2.单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3.双极性归零码编码器

传热学-第一章习题答案

传热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 蓝色字体为注释部分 1-4、对于附图中所示的两种水平夹层,试分析冷、热表面间的热量交换方式有什么不同?如果要通过实验来测定夹层中流体的导热系数,应采用哪种布置? 答:图(a)的热量交换方式为导热(热传导),图(b)的热量交换方式为导热(热传导)及自然对流。应采用图(a)的方式来测定流体的导热系数。 解释:因为图(a)热面在上,由于密度不同,热流体朝上,冷流体朝下,冷热流体通过直接接触来交换热量,即导热;而图(b)热面在下,热流体密度小,朝上运动,与冷流体进行自然对流,当然也有导热。 因为图(a)中只有导热,测定的传热系数即为导热系数;而图(b)有导热和自然对流方式,测定的传热系数为复合传热系数。 1-6、一宇宙飞船的外形如附图所示,其中外遮光罩是凸出于飞船船体之外的一个光学窗口,其表面的温度状态直接影响飞船的光学遥感器。船体表面各部分的表面温度与遮光罩的表面温度不同。试分析:飞船在太空中飞行时与外遮光罩表面发生热交换的对象可能有哪些?换热方式是什么? 答:可能与外遮光罩表面发生热交换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外遮光罩表面与外太空进行辐射换热,另一个是外遮光罩表面与船体表面进行辐射换热。 解释:在太空中,只有可能发生热辐射,只要温度大于0K,两个物体就会发生辐射换热。 1-9、一砖墙的表面积为12m2, 厚260mm,平均导热系数为1.5W/(m.K),设面向室内的表面温度为25℃,外表面温度为-5℃,试确定此砖墙向外界散失的热

量。 解:()()()12 = 1.5122550.26 2076.92W λδΦ-=? ?--=w w A t t 此砖墙向外界散失的热量为2076.92W 。 1-12、在一次测定空气横向流过单根圆管的对流换热实验中,得到下列数据:管壁平均温度t w =69℃,空气温度t f =20℃,管子外径d =14mm ,加热段长80mm ,输入加热段的功率为8.5W 。如果全部热量通过对流传热传给空气,试问此时的对流传热表面传热系数多大? 解:此题为对流传热问题,换热面积为圆管外侧表面积,公式为: ()()πΦ=-=??-w f w f hA t t h dl t t ∴ ()() 2()8.53.140.0140.08692049.3325πΦ= ?-=???-=?w f h dl t t W m K 此时的对流传热表面传热系数49.3325W/(m 2.K) 1-18、宇宙空间可近似地看成为0K 的真空空间。一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其外表面平均温度为250K ,表面发射率为0.7,试计算航天器单位表面上的换热量。 解:此题为辐射换热问题,公式为: ()()4412842 0.7 5.67102500155.04εσ-=-=???-=q T T W m 航天器单位表面上的换热量为155.04W/m 2。

哈工大威海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1资料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报告(一)学号姓名班级报告日期 2015.04.15 实验内容网络常用命令的使用 实验目的1.熟悉网络命令的使用,例如ping,tracert,netstat,ipconfig等,对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2.熟悉dns的层次查询,以及smtp协议。 实验预备知识结合实验报告相关知识以及老师课堂演示、笔记。 实验过程描述1.按照实验报告步骤所指,一步步熟悉ping tracert ipconfig 等网络命令,并对结果进行相应分析、截图。 2.Dns层次查询时,首先网上搜索全球13 个根域名服务器的ip,选择其中一个ip 对学校主页https://www.360docs.net/doc/df14782929.html, 进行层次分析,依次进行cn https://www.360docs.net/doc/df1478292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df1478292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df14782929.html, 的域名分析,最终得到主页ip,然后使用ping命令ping得主页ip 相比较,结果一致,查询成功。 3.熟悉掌握SMTP协议。Dos 命令下依次输入telnet相关命令,并使用事先转换成base64 的用户名、密码登陆邮箱。登陆成功后给自己的邮箱发送信息,最后退出。操作、邮箱截图如下。 实验结果见表格下方截图。 实验当中问题及解决方法1、telnet命令刚开始dos无法识别,属于不认识的命令。上网查询资料后,在控制面板中设置后成功解决。 2、熟悉SMTP协议时,telnet 登陆邮箱并发送信件,期间出现好多错误,比如单词拼写错误,指令错误。重复多次后最终成功实现。 成绩(教师打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实验相关截图 一、网络命令的使用 1.ping 命令

2.tracert 命令

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DOC)

通信系统实验报告——基于SystemView的仿真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时间:

目录 实验一、模拟调制系统设计分析 -------------------------3 一、实验内容-------------------------------------------3 二、实验要求-------------------------------------------3 三、实验原理-------------------------------------------3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4 五、实验心得------------------------------------------10 实验二、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系统设计分析------------11 一、实验内容------------------------------------------11 二、实验要求------------------------------------------11 三、实验原理------------------------------------------11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12 五、实验心得------------------------------------------16 实验三、数字载波通信系统设计分析------------------17 一、实验内容------------------------------------------17 二、实验要求------------------------------------------17 三、实验原理------------------------------------------17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18 五、实验心得------------------------------------------27

哈尔滨工程大学传热学大作业数值计算matlab程序内容

传热学作业数值计算

数值计算matlab程序内容:>> tw1=10; % 赋初值tw2=20; c=1.5; p2=20; p1=c*p2; L2=40; L1=c*L2; deltaX=L2/p2; a=p2+1; b=p1+1; ti=ones(a,b)*5; m1=ones(a,b); m1(a,2:b-1)=zeros(1,b-2); m1(2:a,1)=zeros(a-1,1); m1(2:a,b)=zeros(a-1,1); m1(1,:)=ones(1,b)*2; k=0; max1=1.0; tn=ti; while(max1>1e-6) max1=0; k=k+1; for i=1:1:a for j=1:1:b

m=m1(i,j); n=ti(i,j); switch m case 0 tn(i,j)=tw1; case 1 tn(i,j)=0.25*(tn(i,j+1)+tn(i,j-1)+tn(i+1,j)+tn(i-1,j)); case 2 tn(i,j)=tw1+tw2*sin(pi*(j-1)/(b-1)); end er=abs(tn(i,j)-n); if er>max1 max1=er; end end end ti=tn; end k ti max1 t2=ones(a,b); %求解析温度场 for i=a:-1:1 for j=1:1:b y=deltaX*(a-i); x=deltaX*(j-1); t2(i,j)=tw1+tw2*sin(pi*x/L1)*(sinh(pi*y/L1))/(sinh(pi*L2/L1)); end end t2 迭代次数k =706 数值解温度场ti

2009传热学试卷(1)标准答案

2009传热学试卷(1)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共20分)[评分标准:每小题2分] 1.按照导热机理,水的气、液、固三种状态中气态状态下的导热系数最小。 2.灰体是指吸收率与投入辐射的波长无关的物体。 3.对服从兰贝特定律的物体,辐射力E 与定向辐射强度L 之间的关系式为 E=πL 。 4.何为热边界层?固体壁面附近流体温度剧烈变化的薄层。 5.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是核态沸腾转变为过渡沸腾时的热流密度。 6.设计换热器时,温差修正系数ψ应大于0.9,至少不能小于0.8, 否则应改选其它流动型式。 7.热热流量φ为正表明该表面对外放热。 8.辐射网络图分析时,由于绝热面热流密度为零,所以J R =E bR ,该表面热 阻可以不画出来。 9.Nu=hL/λ,Bi=hL/λ,二者λ的的差异是Nu 中的λ为流体的导热系数, Bi 中的λ为固体的导热系数。 10.肋片在垂直于气流速度方向上开若干切口可以强化对流换热,其原因是减薄边界层厚度。 二.问答及推导题:(共50分) 1. 名词解释:(10分) ① 辐射力:单位表面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向半球空间发射得全部波长的能量. ② 速度边界层:把贴壁处速度剧烈变化的薄层称为速度边界层。 ③ 导温系数:c a ρλ= 表示物体内部温度扯平的能力. ④ 饱和沸腾:流体的主体温度达到了饱和温度,壁面温度大于饱和温度时发生的沸腾称为饱和沸腾。 ⑤太阳常数:大气层外缘与太阳射线相垂直的单位表面积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为1367W/m 2

2.厚度为δ,导热系数为λ,初始温度均匀并为t 0的无限大平板,两侧突然暴露在温度为t ∞,表面换热系数为h 的流体中。试定性画出当Bi=h δ/λ→0、Bi=h δ/λ→∞和Bi=h δ/λ为有限大小时平壁内部和流体中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示意曲线。(10分) 3. 根据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饱和沸腾曲线可分为几个区段?其中那个区段具有温压小,换热强的特点?为什么在沸腾换热中必须严格监视并控制热通量在临界热通量以内?(10分) 答:分为四个区段:自然对流、核态沸腾、过渡沸腾和膜态沸腾。 核态沸腾具有温压小,换热强的特点。———————(5分) 对于依靠控制热流密度来改变工况的加热设备,一旦q >q max ,工况将沿q max 虚线跳至稳定膜态沸腾线,使△t 猛增,导致设备的烧毁。对于控制壁温的设备,可使q 大大减小。———————(5分) 4.已知空心球壁的内外半径为r 1和r 2,球壁的内外表面分别保持恒定的温度t 1和t 2。球壁的导热系数λ为常数。试用傅立叶定律,积分求证空心球壁的导热计算公式为: Q=4πλ(t 1-t 2)/(1/r 1-1/r 2) (10分) 解:由傅立叶定律, 2 121121 22211) (4)(4)11(442121 r r t t Q t t r r Q dt r dr Q dr dt r Q r r t t --=-=-==??πλπλπλλ π

《现代物流仓配一体化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报告do

《现代物流仓配一体化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2.作业区域认知:双击屏幕右侧的作业区域按键,对应的作业区域就会变为黄色,同时屏幕左侧会弹出该区域的介绍,再次点击区域名称收起该区域介绍对话框,请依次点击作业区域进行学习。 3.信息流认知:信息流分为入库信息流、出库信息流和库内作业信息流,单击屏幕右侧的信息流按键,会看到从控制中心的操作电脑发射出信息流线到达各个作业设备,让实验者直观了解仓配中心内信息的流动,再次点击信息流名称,则收起该信息流。 4.设备认知:继续以“F3”飞行视角进行漫游,在漫游过程中,鼠标指针放到相应设备上,该设备会变为绿色,双击鼠标弹出该设备介绍的对话框,进行学

习,学习完后关闭对话框,依次找到表中所列设备进行设备认知学习。 5.完成“设计/记录”中的仓库设备分析表:点击屏幕右上方的“设计/记录”,找到“①设备认知”填写仓库设备分析表,在3D场景中参观仓库,找到对应的设备,识别并记录设备的数量信息。(注:设计/记录功能: ) 6.完成“设计/记录”中的区域布局:接着在“设计/记录”中完成“②区域认知”。实验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将各个作业模块拖动到空白的区域布局图中,完成对配送中心的作业区域布局。完成后再次点击“设计/记录”收起该文档。

二、数据协同化分析 (一)订单接收 1.切换到“F1”视角进行作业,点击屏幕下方工具栏中的“任务.”按钮,获取本次实验需处理的订单,点击屏幕下方工具栏中的“人物”按钮,选择“出库管理员”角色,点击“确定”。控制人物走进控制中心。走近电脑,鼠标指针移到桌子上,出现橙色方框按“Alt"键操作电脑,进入电脑界面,双击桌面图标,进入管理系统。 2.在左侧导航菜单中依次选择[出库管理]——[出库预报] ,会显示“任务”中出现的10张订单,实验者进行订单分析,点击so编号(订单编号),可以查看

大学虚拟仿真实验心得体会

大学虚拟仿真实验心得体会 仿真实验没有普通意义上实验的必备器材,而是在计算机上用仿真软件模拟现实的效果,用软件模拟实验条件是一条可行性非常高的路。 仿真实验心得体会经历了四周共八个学时的焊接学基础实验,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大二的时候自己也在金工实习的时候学过电焊,但是那时候自己对焊接原理是完全不了解,到此刻基本学习完了焊接学基础的理论教学再来做实验的我感觉简单了,正因我懂得了很多焊接学的原理。也知道了焊接不只是电焊,另外还有气焊等等。 这诵四周的焊接学实验我们总的来说学习了气ポ焊和电焊,气焊中也分了对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的焊接,我们在焊接过程中能鸾够明显的感觉到对于高中低碳钢的难易明?显不一样! 有一次课程我们学习的是铸螬铁的焊接,对于铸铁的流动性也明显能够溅感受到比较差!每次体验实验之前老师总扣是给我们说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实验慰资料!透过老师的说和之后亲身的体验能箢够说我们对于每次实验的资料都有很好的爽明白和体会。 对于这次的电焊实验我的莉记忆尤其深刻,正因在试验过 1/8页 程中我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总会给我详细解释出现鹎问题的原因和这些问题就应怎样解决,比致如有一次的试验资料是薄板钢的对接。两篱块薄薄的钢板,

我很认真的摆放在试验板佻上焊接,我本以为这是最简单的焊接了,环但是结果却不如意,当我用平焊的方式把恁这两块钢板焊接完以后才发现焊接后的钢孙板出现了严重的变形,原本平的钢板变得舭翘起来了!而且由于焊接技术不好使得焊缝很不平整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焊穿的现舔象,应对这样的焊接产品我真是无地自容设!但是老师给我详细解释了出现这些问题饥的原因,比如钢板翘起来了是正因焊接过氘程中的散热不均匀,这些现象能够用经验解决。对于焊穿的那个窟窿老师握着我的瘅手一点一点的把它填上了,老师告诉我这供是由于汉弧太短以及焊接速度太慢造成的奕!他还鼓励我别灰心,我特感动! 我十甜分懊恼自己有一身的理论知识却还是焊接兄处这么差的效果,因此我觉得这次的实验呤是很必要的,对于我们这些学了很多理论氙知识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忙的,它使得我恕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经验的不足,以后玑需要勤奋的学习的同时多注重实际的运用谆,这样才就应是全面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坛

论传热学与本专业的联系

《传热学》课程大作业 题目:____ 论传热学与飞行器制造工程的关系___________ 姓名:____ _ __________ 学号:_____ 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 ___ _ ___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年5月4日

论传热学与飞行器制造工程的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传热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简史,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与方向。其中重点介绍传热学对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相关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传热学;飞行器制造工程 一传热学研究简史及研究内容 传热学是研究物体内部或物体与物体之间由温度差引起热量传递过程的学科。飞行器及其推进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大量的传热学问题。传热的基本方式有导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传热不仅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而且广泛存在于工程技术领域。提高锅炉的蒸汽产量,防止燃气轮机燃烧室过热、减小内燃机气缸和曲轴的热应力、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控制热加工时零件的变形等,都是典型的传热问题。 传热学作为学科形成于19世纪。在热对流方面,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701 年在估算烧红铁棒的温度时,提出了被后人称为牛顿冷却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不过它并没有揭示出对流换热的机理。 对流换热的真正发展是19世纪末叶以后的事情。1904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特的边界层理论和1915年努塞尔的因次分析,为从理论和实验上正确理解和定量研究对流换热奠定了基础。1929年,施密特指出了传质与传热的类同之处。 二飞行器制造工程研究内容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以一般机械制造工程为基础,广泛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和科学理论的成果,针对飞行器的特点研究各种制造方法的机理和应用,探求制造过程的规律,合理利用资源,经济而高效率地制造先进优质飞行器的一门技术科学。 本专业主要以机械设计制造为基础,涉及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管理工程、控制工程和系统工程等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各种新结构、新元件、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正在加速整个飞行器制造工程的发展。设计-结构-材料-工艺技术的最佳配合将是飞行器制造工程中的一个新趋向。 三传热学对飞行器制造工程的影响 本专业涉及到各类制造加工技术,普通加工中切削加工占大多数,加工工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