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11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答:由国家领土位置、大小、形状等决定的领土空间要素是国家权力稳定的目标。

(1)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的影响

由海陆、山河分布决定的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

(2)领土面积对国家权力的影响

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影响要素,如人口和自然资源的规模等。

2.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

答: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有:

(1)政治地理现象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如选举、领土争端、外交关系。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

的社会文化现象,如支配权、占有权、管路权。政治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如国际地位不稳定、军事力量的变化、领土的变更。

(2)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具有排他意义的空间实体、归属某一政治组织、政治组织对政治地理单元有支配权(主权与统治权)。

①一是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

②二是国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③三是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

(3)政治地理结构

①政治空间结构

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稳定的基础条件。

②政治实力结构

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相对活跃的要素)

(4)政治地理过程

①政治扩散

政治事件的扩散方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

②政治整合

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

过程,或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③政治分离

主要方式有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

④主权的变化

主权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常因领土变化、民族独立而变化。

3.对国家权利的要素与实力进行分析。

答:(1)国家权利要素

①领土空间

a.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

b.领土面积

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影响要素。

②自然资源

是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一国能掌握和控制的资源数量,成为衡量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③人口规模

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资源数量、经济技术水平及政府能力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对国家权力的作用。

④经济水平

国家权力最重要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经济水平是一国建设现代化国防及进行现代化战争的根本保证。战争对武器装备的消耗和对社会财富的破坏,决定了胜利往往属于最后仍有财源的一方。

⑤军事力量

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

⑥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国家实力其他因素的决定性影响使其成为国家实力发展的驱动器,科学技术是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⑦国民士气

最不稳定、最难以捉摸,国民士气的权力意义表现在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为政府的质量提供了一个无形因素,以“全民皆兵”或军队士气的形式决定着武装力量作战的效能。

⑧政府的质量

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主要包括政治性质,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政府的机构和效能,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几个方面。

(2)国家实力分析

①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Pp=(C+E+M)*(S+W)

式中:Pp表示被确认的国力。C表示基本实力,包括人口和领土。E表示经济能力。M表示军事能力,等于战略力量加常规军事力量。S表示战略意图。W表示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由5个主要要素构成了一国的国力,并通过对个要素评分的方式使其定量化。

②“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日本综合研究所在总结前人综合国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际,提出了测定各国综合国力的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

4.结合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世界和中国的地缘政治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国家安全战略。

答:(1)中国应处理好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中美关系

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对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有重大影响。

(2)中国应继续推进睦邻友好战略,立足东亚。中国处于东亚的中心,东亚是中国的安全屏障,正所谓“唇亡齿寒”,中国应立足东亚。

(3)中国应继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第三世界的一员,中国应与第三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事业中相互学习、相互支持。

(4)中国应经济参与国际事务,推行多边外交战略。争取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性、区域性组织中开展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大国的国际形象,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代全球地理政治格局的发展基本现状

论述当代全球地理政治格局的发展基本现状 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 发展基本现状: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不是亘古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继承性。首先,世界政治格局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格局要代替旧的格局。其次,新格局的产生是旧有格局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旧的格局在冲击下不断调整,并产生新的特点,逐步向新的格局过渡,因而新旧格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联集团的分化、美国集团的分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巨变,1991年苏联解体.以欧洲和德国分治、东西方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和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为特征的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联合国中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中国拥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中国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世界实力出现,甚至被视为触发从两极向多极转化的标志。 目前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想搞一极独霸,但没有经济实力;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和日本,前者向政治—体化迈进,后者—心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国际坐标未定、但地位和作用均重要的俄罗斯,拥有1亿多人口,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占全球4/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和前苏联取代了所有其它列强,成为世界上真正的超级大国。由于美国固有的霸权主义和前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以及各自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当他们并肩消灭了共同的敌人后,便按照大国的势力范围构筑各自的帝国。于是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缘政治对抗。这种对抗的形式是"冷战",主要手段是军备竞赛和武力威胁,争夺重点在欧洲大陆和亚洲边缘地区,其影响涉及到世界每个角落。于是在战后最初20年内,美苏共同构筑了"海洋世界"与"大陆世界'相对抗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强多极的多极化格局。两极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逐渐

高中地理 世界地理概况

《世界地理概况》检测题 一.选择题(2×1.5=45分) 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据此回答1~3题: 1.有关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79%是海洋,2l%是陆地 B.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C.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亚洲和欧洲 D.世界海洋彼此相连成一片 2.四大洋中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列正确的是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B.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D.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3.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活动 B.火山爆发 C.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升降 D.地球的运动 地图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据此回答4~8题: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是 A.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B.比例尺、大小和方向 C.比例尺、大小和注记 D.方向、大小和图例 5.相同图幅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二者比例尺相比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小于后者 C.二者一样大 D.无法判断 6.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重合的地方的地形为 A.山顶 B.山谷 C.山脊 D.陡崖 7.下图是四副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A.a B.b C.c D.d 8.根据图中的比例尺估算,黄兴公园的面积约为

A.6000m2 B. 60000m2 C. 600000m2 D. 6000000m2 下图为世界四个重要的海峡图。读图回答9~11题。 9.判断下列选项中,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白令海峡②霍尔木兹海峡③多佛尔海峡④马六甲海峡 B.①霍尔木兹海峡②马六甲海峡③白令海峡④多佛尔海峡 C.①多佛尔海峡②马六甲海峡③霍尔木兹海峡④白令海峡 D.①多佛尔海峡②霍尔木兹海峡③白令海峡④马六甲海峡 10.图中四个海峡中,是两个大洲分界线的有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③ D.④ 11.2004年我国石油净进口已超过1亿吨。若将石油从波斯湾运至上海港,循最近的航线要依次经过 A.④ B.①③ C.④③② D.②④ 读下列地形剖面图。回答12~14题。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知识网络 单元知识结构 世界政治地理 格 局 世界经 济全球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重点讲析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世界政治地图概念: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2.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14—1918年 起因:由于各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意三国)与协约国(英、法、俄三国) 结果: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使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地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领土大大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欧洲出现了波兰、芬兰、匈牙利等新的国家;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39-1945年 起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德、日、意三国)与反法西斯同盟(苏、美、中、英、法) 结果:轴心国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美苏强大,英法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政治上东西分裂,美苏两大阵营形成,成为东西对抗的两极格局。 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 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 经济力量: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军事力量: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 内政和外交 科学和技术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

2020-2021年高二地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教案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形成和变化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分析和评价地区性合作和冲突事件的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关系意识和洞察力 重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特点 难点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和冲突的原因分析 教具有关图、表;文字资料;地图册;教科书 复习提问有人曾说:20世纪是人类动手的世纪,21世纪是人类动脑的世纪。在20世纪人类动手的事件中,涉及范围最大,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之多,卷人人数之众,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之重都是史无前例的,对近现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导入新课§5.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阵双方是哪两个集团吗?战争的结局如何? 同盟国和协约国。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终。 [过渡]现在我们来分析两幅图,比较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政治地图有何变化?战争对欧洲地理格局有何影响?

讲授新课 [媒体演示]动画演示一战前和一战后的欧洲政治地图。尤其是教材提到的几个要点,应分先后逐次显示政治地图的演变过程。 [学生讨论](略) [小结] [设问过渡]现在返回来想一想,第一次大战前世界上有哪些强大的国家?(英国、法国、 德国、俄国等)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增强,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而老殖民地国家不愿自动放弃殖民地,于是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可见,战争的根源是国家实力与势力范围的不平衡。战争的结果导致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一次大变化,政权发生了更替,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那么这样的变化就能使世界获得永久的太平吗?答案是不可能。事实是,仅仅过了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德、意、日经济的崛起,奉行侵略扩张的政策。 [教师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有何变化? [教师引导]德国一分为二,美苏成为超级大国,广大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设问过渡]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个片断,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哪两个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哪两个阵营?现在多极世界主要有哪几个政治经济中心? [媒体演示]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轴心国的侵略扩张过程,盟国的反击过程,战后的同盟国 协约国 德国缩小 奥匈崩溃 俄国革命 英法衰败 美日兴起

高三地理同步训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05高三地理同步训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时间45分钟,赋分100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 训练指要 1.了解领土的空间特征:了解国力的概念及影响国力的主要因素;理解国力的地理意义。 2.了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特点;认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了解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特点;认识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注意与时政热点结合分析,加深对此内容的理解。 一、选择题 1.第三世界这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形成于() A.地理大发现B.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变化最突出的大洲是() A.非洲B.欧洲C.亚洲D.美洲3.下列国家中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出现的是() A.西班牙B.荷兰C.波兰D.法国4.下列国家中,不属于二战前非洲独立国家的是() A.埃及B.利比里亚C.埃塞俄比亚D.纳米比亚5.关于形成南北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国家资源贫乏 B.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增强 C.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 D.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6.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最早出现的大洲是() A.大洋洲B.亚洲C.欧洲D.北美洲7.欧洲联盟是()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C.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8.下列国家不包括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是() A.美国B.加拿大C.墨西哥D.古巴9.关于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经济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美国 B.在美国经济向外扩散过程中,欧洲也加入核心地区 C.在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家逐步加入核心地区 D.西欧经济首先位于世界经济核心地区 10.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 A.技术、资本、服务的跨国界流动 B.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

第1讲 世界地理概况

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 第十三章世界地理 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 第1课时世界地理概况(1)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 1. 地球表面陆地占29%,海洋占71%。 2. 陆地主要在北半球,任一半球都是以海洋为主。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二)陆地 1.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 2. 七大洲:名称及其分布,大陆上的洲际分界,地形特征。

3. 各大洲的主要地理特征 (1)地形 陆地地形 1. 地形概念: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 2. 五种基本地形: (1)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 M以上,起伏较大,坡度较陡。 注意:地面高低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起伏一般用相对高度表 示,山地组成山脉,山脉组成山系。 有的山地呈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山脉总称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叫山区。 (2)丘陵:海拔较低,一般在500 M以下,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3)高原:表面较平坦,边缘较陡。 世界最高高原为青藏高原、最大高原为巴西高原。 (4)平原: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00 M以下。 世界最大平原为亚马孙平原。 (5)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世界最大的盆地为刚果盆地。 2005年10月9日中国测绘局公布世界最高山峰为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 M,1975年公布的8848.13 M废止。(海拔都为基岩高度,雪厚3.5 M不算)。 总结: 3. 七大洲地形特点 【答题方法】地形特点:一般从海拔、起势起伏、地形的种 类和分布等方面说明。 亚洲: ⑴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⑶大陆东缘有岛弧带,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非洲: ⑴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⑵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⑶山脉少,分布在西北和东南角高原边缘。 北美洲: ⑴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课后思考题

1、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要素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海陆位置:A、从战略地位来看 B、安全战略谋划来看 ②交通地理位置 ③政治地理位置 2、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 政治: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选举、领土争端、外交关系 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支配权、占有权、管路权 政治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国际地位不稳定、军事力量的变化、领土的变更政治地理: 1)政治地理单元(P323)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一是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 二是国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三是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 政治地理单元:具有排他意义的空间实体、归属某一政治组织、政治组织对政治地理单元有支配权(主权与统治权)。 2)政治地理结构 政治空间结构: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条件) 政治实力结构: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相对活跃的要素) 3)政治地理过程 1. 政治扩散:政治事件的扩散方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 2. 政治整合: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 治地理单元过程,或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3. 政治分离:主要方式有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 4. 主权的变化:主权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常因领 土变化、民族独立而变化。 3、对国家权利的要素与实力进行分析。 一、国家权利要素 (一)领土空间 1.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 2.领土面积: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 影响要素。 (二)自然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一国能掌握和控制的资源数量,成为衡量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十一章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如小到参与选举投票、大到国家领土和国家的关系等。 2、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具有排他意义的权力空间现象,如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势力范围得到尊重等。 3、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如领土的变更、军事实力的变化等。 二政治地理单元 1、概念: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2、划分,三个级别: (1)国家的,即具有明确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如美国、中国、英国等); (2)国际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北约、东盟、联合国等)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3)国内级的,即由一国内部的行政区(如美国的州、县、市,中国的省、市、县等)。3、国家是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最重要的政治地理现象。 三政治地理结构 1、任何一个政治地理单元都有一定的政治地理结构,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 2、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主权、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政治势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政治实力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活跃的要素。实力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 四政治地理过程 1、和政治地理结构一样,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结构要素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这些过程,推动了政治地理结构的演化,使得政治地理单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发挥着不同的政治地理作用。 2、政治地理过程十分复杂,包括: (1)政治扩散。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传播,形成政治事件的扩散,包括迁移扩散(移民、殖民方式,如美国成为具有英国政治传统的国家)和扩展扩散(某一政治地理单元发生的政治事件产生连锁反应,如20世纪50年代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两种。 (2)政治整合。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战后西欧德一体化进程、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等。 (3)政治分离。相对于政治整合而言,是与政治整合相反的政治地理过程,如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等。 (4)主权的变化。是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常因领土变化、民族变化而发生变化。 五国家的基本特征

高中一年级地理知识 第五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第五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一)第五单元第一节——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 了解不同阶段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 明确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现状。 (二)学习指导 【知识结构】 ??????? ?????????????????????????????因素增多,阿以冲突的原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组建区域性国际组织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球合作与冲突国际政治的地、印等多极格局美、西欧、日、俄、中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地图变化 两次大战引发世界政治国际政治关系图全球政治区域划分的地概念政治地图两次大战及其影响地理格局世界政治 【知识要点】 一.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德国领土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2.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 3. 沙皇俄国经过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 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 美国和苏联强大起来 2. 英法被严重削弱 3. 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庸 4. 欧洲政治上出现分裂,东部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 5. 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 二.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除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外,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 政治经济中心 三. 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一)主要区域性国际组织 1. 阿拉伯国家联盟 2. 非洲统一组织 3. 东南亚国家联盟 (二)主要地区性冲突 1. 阿以冲突 2. 海湾战争

3. 科索沃战争 【教材分析】 一. 本课讲述三个问题:一是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二是当前一超多强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二是国家间地缘政治冲突相合作的特点及其表现。 二. 世界政治地图表现了一定时期各种类型的国家或者国家集团、政治体系的区域划分和组合对立关系。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则可以体现区域或者全球政治现象的发展过程。意识形态、经济冲突和国际竞争,是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三.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教材以欧洲政治地图的演变为例,讲述主要参战国对阵形势和战后政治地图的重划。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也主要集中在欧洲。 1. 西方列强看来,海外殖民地的多寡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由于工业技术的扩散,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跳跃式地赶上并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欧洲,英、德矛盾最为突出。德国垄断资本实力超过英国.殖民地却不及英国的1/ll。在争霸过程中。英向法俄集团靠拢,德奥意则结成盟友。l914——l918年、旨在瓜分世界、分割和重分殖民地及财政资本势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这两大对立集团之间进行。在战争中,日本在1914年对德宣战,却不出兵欧洲战场,而是借机在亚洲扩大势力和影响。意大利在1915年向奥匈宣战,加入协约国阵营。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而退出战争。美国则向德国宣战。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间的根本矛盾,相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又发生新的变化。美国和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水平跃居世界前两位。德国在英美扶持下重新崛起、为再度称霸世界奠定经济基础。后起的日本和意大利不满于战后现状、企图侵占更多的领土和殖民地。德国、意大利、日本先后走上疯狂对外扩张的道路。并在20世纪30年代结成企图征服世界的轴心集团。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地图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亚洲的中国、朝鲜和越南,欧洲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及拉丁美洲的古巴,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战前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蒙古一起构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2)两大阵营的形成与东西对抗。由于国家利益和战略构想发生冲突,美苏两国关系从战时的结盟不断走向紧张直到全面冷战,并按意识形态差异分别组建了经济集团和政治军事联盟。美国为遏制苏联,在从北大西洋经西欧、地中海、中东、东南亚到西太平洋和东北亚的漫长地带,建立了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体的庞大军事集团。战后在阿富汗、越南、中东、柬埔寨等地爆发的地区冲突,都与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有关。 (3)亚非拉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长期遭受外国侵略、压迫和剥削的历史。基于发展经济、改变长期落后状态的迫切要求和共同利益。它们采取各种形式联合起来,例如不结盟运动、各种行业性或地区性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发展中国家合法利益、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4)三个世界的划分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两极格局阵线分明、相互对峙、针锋相对和全面对抗的态势不同,多极化的世界政治地图呈现出既有矛盾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的复杂局面。应该说,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与两极格局的分化和瓦解相伴的。

世界地理概况及中国地理概况主干知识梳理

世界地理概况主干知识梳理 1、七大洲面积排序 2、七大洲分界线 3、地形特征的描述 4、亚洲:a.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b.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平原多在河流的中下游; c.大陆东缘有岛弧带,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5、非洲:a.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不大; b.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c.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d.海岸线平直 6、欧洲:a.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b.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的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c.冰川地形广布。 d.海岸线漫长曲折 7、北美洲:a.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b.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高原; c.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8、南美洲:a.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b.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9、大洋洲:a.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b.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10、南极洲:a.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2350m) b.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11、主要地形区 12 13、岛屿按成因分类 1)大陆岛—板块作用大陆断裂或地壳隆起 2)火山岛—海底火山多次喷发露出水面而成 3)珊瑚岛—海洋珊瑚虫死后堆积而成 4)沉积岛—河流泥沙沉积而成 14、主要岛屿和半岛 15、五种海底地形及资源 大陆架——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0M—200M)——石油、天然气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陡坡 洋盆(海盆)——洋底宽敞平坦周高中低的区域—海底锰结核 海岭——大洋中脊—大洋底部高大山脉 海沟——海底最深的沟谷,一般分布在岛弧外侧 16、四大洋面积排序及分界线 17、主要海及海峡和运河 18、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板块。这些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全球有哪六大板块? 板块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形成的地形? 消亡边界形成的地形? 几个易错的地方:红海、东南亚、安第斯山脉、新西兰分别是什么板块交界处? 19、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 20、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及其原因(地形、气候、交通、历史等) 21、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地区及其原因 22、各大洲人口增长快慢排序: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23、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中国——现代型。

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状况极其发展趋势

当代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已经60余年,60余年的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变化恰恰代表其时代标志的政治格局的完整变化过程,即分别以美、为首的两大阵营,或两个体系的形成、发展、分化与瓦解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而发展的长期存在的殖民体系彻底垮台,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人民获得解放,建立自己的国家,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经济方面,工业化已从西方发达国家向广大亚、非、拉地区转移,尽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已取得很大进展。联合国的建立,世界性、地区性与跨国组织建立,经济与文化的交往,旅游事业的发展,都使世界各国及人民彼此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程度达到空前规模。进入21世纪,其前景是政治地理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阐述50年来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与特点,并探索未来的前景。 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定义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形成的一种世界围的政治地域结构及其表现形态。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不是亘古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继承性。首先,世界政治格局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格局要代替旧的格局。其次,新格局的产生是旧有格局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旧的格局在冲击下不断调整,并产生新的特点,逐步向新的格局过渡,因而新旧格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发展 2.1 两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1.1美、由合作走向对峙 二战后,世界主要由两级主导。联在国急待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要求获得德、日的战争赔款以及美国的支援与帮助。在其他地区则采取妥协,避免较大冲突,采取稳中守势。对于美国,不仅取得战争胜利,又取得世界领先的政治地位,在经济方面不但未受影响反而飞速发展,在世界上取得绝对优势,加上手中的原子弹,其一方面利用联合国来制止与削弱联影响,另一方面又采取壮大经济与军事势力,扩大自己势力围,制造反气氛。其目的在于借机扩大其势

世界地理知识点概况(完整版)

世界地理概况 第一节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⑴七大洲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东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大洲界线: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脉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大洲面积:亚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极洲1400 欧洲1000大洋洲900 ⑵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大陆架: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巨大的陡坡 洋底地形:大陆坡外,有洋盆、海沟和海岭等地形

第二节 世界居民和国家 1、世界的人口 (1)增长特点:速度加快,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 A增长过快——生态方面:森林减少,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社会方面:粮食不足,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困难。 B停止或负增长:劳力短缺、兵源不足、老龄化问题。 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途径和目标: 途径:控制人口数量,实行有计划地生育。 目标: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人口向城市迁移带来的问题 城市人口比重: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发达国家70%以上,发展中国家30%左右。 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地面积少等。 2、人种、民族、语言、宗教 (1)人种:黄、白、黑 [注意]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均属于黄种人。 (2)民族:世界近2000个,人数最多汉族。 考点搜索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RB,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一节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一、东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RB海重要海港

高二地理《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考纲要求:(09届) 1、世界地理概况 (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链接高考:(以去年、今年的湖南考试用卷综合题为例) 08届:第36题:非洲;第40题:中亚。09届:第36题:非洲; 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 1、区域位置:在哪里 2、区域事物:有什么 3、区域特征及成因:怎么样、为什么 4、区域人地关系:怎么了、怎么办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综合分析和比较分析 第一讲世界地理概况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陆地占29%,海洋占71% 2、陆地主要在北半球,任一半球都是以海洋为主(见地图册118页)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二)陆地 1、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 2、七大洲:名称及其分布,大陆上的洲际分界,地形特征

3、各大洲的主要地理特征 (1)地形 陆地地形 1、地形概念: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 2、五种基本地形: (1)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M以上,起伏较大,坡度较陡。 注意:地面高低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起伏一般用相对高度表示,山地组成山脉,山脉组成山系。 有的山地呈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山脉总称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区连同 比较崎岖的高原叫山区。 (2)丘陵:海拔较低,一般在500M以下,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3)高原:表面较平坦,边缘较陡。 世界最高高原为青藏高原、最大高原为巴西高原。 (4)平原: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00M以下。 世界最大平原为亚马孙平原 (5)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世界最大的盆地为刚果盆地 2005年10月9日中国测绘局公布世界最高山为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M,1975年公布的8848.13M废止。(海拔都为基岩高度,雪厚3.5M不算)。 总结:

世界地理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地理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一)命题规律分析 1.呈现世界局部区域轮廓图, 并利用经纬网来判定位置, 再根据位置分析区域的气候地形等特征及关系,并判断该区域的工农业生产情况和发展条件。 2. 由单纯考查地理识记知识转向多视角综合考查地理知识的应用。 3. 区域地图常成为试题的知识载体。 (二)命题趋势预测 1. 以各种地图( 包括经纬网图、区域轮廓图、等高线图等)为载体, 结合政史知识从多角度进行文科综合命题是今后趋势。 2. 世界主要国索和地区的位置、地形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及由此形成的特色农作物的全球贸易是考查热点。 (三)专题能力聚焦 1. 世界重要区域、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2. 世界热点地区,如中亚、西亚、朝鲜半岛、南亚、巴尔干的区域特征。 3. 阿以冲突、朝鲜核问题、印巴冲突等相关问题。 4. 伊拉克战争与国际能源形势、格局的演变。 5. 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6. 综合国力。 复习应试策略 热点地区是高考文综地理部分主要材料来源, 也是政史地学科综合的结合点。热点地区在高考文综试题中再现率为100%, 只不过不同年份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是有所变化的。 本专题主要涉及的考点有初中世界地理、高中地理选修( 一) 中“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主要热点有: 与“上海合作组织”有关的中亚地区、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反恐;与伊拉克战争、战后重建有关的西亚地区,伊拉克战争与世界政治格局,伊拉克战争与国际能源形式格局的演变;与巴以冲突相关的中东地区以及国际政治形势,与东盟“10 + 1”、“10 + 3”合作有关的东南亚区域地理;以金融风暴为背景的拉丁美洲区域地理;以欧盟扩大,区域合作为背景的欧洲区域地理;以欧、美、日合作与竞争为背景的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域合作与冲突;以俄罗斯政治经济地位上升为背景的俄罗斯地理,另澳大利亚、非洲、北美洲也应关注。在今年高考命题中,以拼合图为背景,考查中国及世界某一地区的河流、地形、气候、区域合作、贸易、交通等地理知识,或综合考查政、史、地跨学科知识,而这种拼合图以中国和周边地区的结合部位为中心辐射几个国家可能性最大,这样可增大知识的覆盖面。以东北亚为区域中心的综合考查题,以澳大利亚为区域中心的综合题,或以美国为区域中心的综合题是今年高考命题的几个重要方向。在复习备考过程中,(1) 要关注热点问题;(2) 要掌握区域地图的分析方法;(3) 要注意区域地理中外结合部位,如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中南半岛、与南亚地区,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地区,我国东北与朝鲜半岛、俄罗斯等的结合地区。

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34讲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34讲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考纲要求]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3)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知识精讲]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①政治地图 含义: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 内容: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变化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冲突和国际竞争。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争及其影响 大战原因:重新瓜分世界。 结果:协约国胜利;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匈牙利、芬兰、波兰等国家出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英法衰落;美国兴起。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德日意结成轴心国集团;苏、美、中、英、法组成反法西斯同盟获得胜利。 战后:英法严重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东部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形成,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 (2)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阵营从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分裂,到20世纪60年代末解体。 西方阵营出现分化,西欧、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减弱。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欧洲政治地图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苏联解体。 除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外,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二战后总体是和平局面 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 2、世界经济全球化 (1)经济活动的扩散 发达国家:即所谓的北方:主要是一些欧美国家和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它们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品、资本和技术。 发展中国家:即所谓南方,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主要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料和燃料。从全球看,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西欧、通过对外掠夺和殖民进行扩散,使核心地区扩散到北美、日、澳等地,拉美、非洲和亚洲变成边缘地区。 (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科技进步(缩短世界距离,加强了全球联系)。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发达国家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学技术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练习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练习 【典型例题】 [例1] 读西亚地区图,回答以下问题。 1. 写出图中号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国②市③河、市 ④国⑤国⑦国⑧市 2. 图中各国不属于阿拉伯国家的有(写号码):、、。 3. 试比较海湾地区和巴勒斯坦地区动荡不安的原因之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答案: 1. ①土耳其;②耶路撒冷;③底格里斯、巴格达;④伊朗;⑤阿富汗;⑦沙特阿拉伯;⑧麦加 2. ①④⑤ 3. 相同点:地理位置重要,有大国插手国内事物,资源争夺。 不同点:海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巴勒斯坦地区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突出。 [例2] 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4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4年)的欧洲政治地图的不同,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政治地图,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 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立是以________(条约)为基础的。 答案: (1)①德国领土大大缩小;②奥匈帝国瓦解。欧洲出现了波兰、芬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匈牙利、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新国家 (2)凡尔赛和约 [例3] 分析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为什么说,从台湾位置角度看,无论是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还是从中 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以及亚太地区的繁荣稳定考虑,台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台湾岛主要气候类型有________和________,从自然成因上讲,台湾岛 属________。大陆与台湾岛相对的两省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 答案: (1)台湾海峡是俄罗斯、日本向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扩张的必经之路。台湾回归祖 国,则中国对东海、南海甚至整个西太平洋海域的控制能力都将大大提高。台湾若为美 国控制,北可遏制俄、日的南下扩张,监控朝鲜半岛,西可威慑中国大陆,南可镇慑南 海和东南亚诸国,从而有效地显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支撑美国的全球战略体 系。台湾若为日本控制,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不仅中国的利益,而 且东南亚各国及美国在亚洲的利益都将受到严重威胁。所以说,台湾的战略位置非常重 要。 (2)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岛福建广东 [例4]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 (2)这种现象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中的地位有何不同? (3)这种现象对世界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4)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高考地理总复习能力特训世界地理概况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新人教版

"【把握高考】2013高中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能力特训35 世界地理概况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练习 " 一、选择题(4分×15=60分) 读图,回答1~3题。 1.四幅图中位于低纬度并联系两大洋的海峡是( ) A.①B.②C.③D.④ 2.两侧属于同一大洲、并联系同一大洋的两个海域的海峡是( ) A.①B.② C.③D.④ 3.两侧分属于两个大洲,但联系同一大洋的两个海域的海峡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从经纬度位置和轮廓形状特点可判断①为英吉利海峡,两侧同属于欧洲,联系大西洋的北海和比斯开湾。②为马六甲海峡,两侧同属于亚洲但联系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洋。③为麦哲伦海峡,两侧同属于南美洲,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④为曼德海峡,两侧分别属于亚洲和非洲,两端为红海和阿拉伯海,同属于印度洋。①、③在中纬度,②、④在低纬度。 答案: (2012合肥质检)下图是为了解地壳的平均厚度而绘出的各大陆面积和平均高度的关系图,据此回答4~5题。 4.图中序号表示四块大陆,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①澳大利亚②南美③北美④非洲 B.①南美②澳大利亚③非洲④北美 C.①澳大利亚②北美③南美④非洲 D.①北美②南美③澳大利亚④非洲 5.下面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大陆的面积与平均高度呈正相关 B.六块大陆构成全球六大板块 C.面积为25×106平方千米的大陆平均高度约为500米 D.南极大陆的高度是包括了冰层厚度的高度 解析:第4题,澳大利亚大陆、南美大陆、北美大陆、非洲大陆的面积依次增大,平均海拔高度依次升高,由图中可以看出①、②、③、④的面积依次增大,海拔高度依次增加,所以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澳大利亚大陆、南美大陆、北美大陆、非洲大陆。第5题,由图中可以看出,亚欧大陆的面积最大,但是平均高度并不是最高,所以大陆的面积与平均高度并不呈正相关;六大板块并不是由六块大陆构成的,六大板块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由图中可以看出面积为25×106平方千米的大陆平均高度约为700米左右;南极大陆海拔两千多米,其中有一千多米的冰层厚度。 答案: (2012天津五校联考)读图,回答6~7题。 6.导致图中甲、乙两地地理环境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地形起伏 C.大气环流D.人类活动 7.乙、丁所在国家共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有( ) A.大牧场放牧业B.水稻种植业 C.游牧业D.热带种植园农业 解析:第6题,本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能够准确定位,左图位于南美洲南部地区,甲、乙两处的气候类型有差异,甲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处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甲处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乙处位于背风坡,故C项正确;A项中两者海陆位置相同;B项地形都相对平坦;D项与人类活动无关。第7题,本题考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能够准确定位,右图位于非洲南部地区,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区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故A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