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状况极其发展趋势

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状况极其发展趋势
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状况极其发展趋势

当代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已经60余年,60余年的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变化恰恰代表其时代标志的政治格局的完整变化过程,即分别以美、为首的两大阵营,或两个体系的形成、发展、分化与瓦解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而发展的长期存在的殖民体系彻底垮台,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人民获得解放,建立自己的国家,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经济方面,工业化已从西方发达国家向广大亚、非、拉地区转移,尽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已取得很大进展。联合国的建立,世界性、地区性与跨国组织建立,经济与文化的交往,旅游事业的发展,都使世界各国及人民彼此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程度达到空前规模。进入21世纪,其前景是政治地理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阐述50年来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与特点,并探索未来的前景。

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定义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形成的一种世界围的政治地域结构及其表现形态。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不是亘古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继承性。首先,世界政治格局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格局要代替旧的格局。其次,新格局的产生是旧有格局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旧的格局在冲击下不断调整,并产生新的特点,逐步向新的格局过渡,因而新旧格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发展

2.1 两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1.1美、由合作走向对峙

二战后,世界主要由两级主导。联在国急待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要求获得德、日的战争赔款以及美国的支援与帮助。在其他地区则采取妥协,避免较大冲突,采取稳中守势。对于美国,不仅取得战争胜利,又取得世界领先的政治地位,在经济方面不但未受影响反而飞速发展,在世界上取得绝对优势,加上手中的原子弹,其一方面利用联合国来制止与削弱联影响,另一方面又采取壮大经济与军事势力,扩大自己势力围,制造反气氛。其目的在于借机扩大其势

力围,制造舆论以便对采取包围。由此,便开始形成两个集团的对峙。

2.1.2美国集团

西欧是美国集团的重点。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欧洲”计划---“马歇尔计划”。一方面,欧洲经济在此计划下得到复。到1950 年,欧洲各国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水平。另一方面,美国亦想借机扩大该组织以便控制西欧。日本投降后,美国单独对日本实行占领,不容其他盟国插手。美国为其单独占领日本及控制日本局面的合法化与长期化,把日本拉入美国的集团,成为反对联、反对中国的基地。美国还积极在亚太其他地区建立各种条约与组织。这实际上亦反映了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的现实。

2.1.3联集团

东欧方面,联认为东欧对其安全十分重要,应属于其势力围,积极支持当地的共产党组织建立亲政权。不过,东欧情况不同政权建立途径亦有差异。部个各国建立政权方面存在较大的矛盾。在东亚,由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有蒙古、朝鲜、越南与中国。中国在远东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本陆军,对远东与西太平洋反对日本法西斯的盟国战争起着重要作用。抗战胜利后,在共产党领导下,联合各党派,于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国。1950年,中、两国签订了《中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从50 年代开始,这个地区一直成为世界矛盾的焦点地区。

2.1.4美、集团的冲突

战后,美、的矛盾发展有个过程。开始,联基本上是按雅尔塔协定所划定的围行事。到1947 年以后,随着形势发展,美、矛盾开始全面展开,其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斗争加剧,双方组织活动日益明显。1947 年,中共已开始战略反攻,联对华政策亦发生变化。1951联与中国签订了《中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样,美、两大集团就东西两条战线上发生了正面的冲突。柏林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加剧了两大集团的矛盾。

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看,当地缘政治上两个敌对的集团一

但组织上形成同盟,军事上有了相当准备,矛盾的发展就会导致大规模的冲

突与战争。但是,二战后的美、两大集团已经形成,而军事力量和军事武

器都在全力发展,都为战争作了不同程度的准备。虽然引起热战与集团冲突,如冷战矛盾焦点(如柏林危机),热战的相当规模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

战争)和核武器的相互讹诈(如古巴危机)都只限于局部而未出现更大围和更大

规模的冲突与战争。这也可以说是二战后的地缘政治上的一个特点。

矛盾与冲突都发生在两翼的边缘。由于驱使人民去进行侵略战争并不容易,

而大规模的杀伤武器又使战争发动者难冒风险。所以,两个集团只在冷战与

局部热战中对峙。

2.2 两极体系的分化与瓦解

联与美国两大集团形成以后,在彼此对立中求得发展。但是,不仅集团间有各种矛盾和冲突,而各集团的部由于各种利益也同样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甚至出现冲突,并导致公开的分裂。最后,由于部矛盾无法解决,集团瓦解,从而战后形成的两极集团体系亦随之终结。

2.2.1联集团的分化

联集团的分化分别出现在东、西两翼,即东欧与远东。在东欧,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德意志国,相继背离社会主义道路。在联集团的东翼,即远东地区,共有中国、蒙古、朝鲜和越南四国,其中中国与公开分裂。

2.2.2美国集团的分化

美国集团也如联集团一样,出现分化。在西欧,与美国关系重要的是英、法、德三国。法国的独立政策,联邦德国的“新政策”正是美国集团的分化的体现。在日本,到70 年代,日本的经济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成为西方世界的第二大生产国。日、美关系从原来的“伙伴关系”转为“同盟关系”。对联关系,日本是加强对话,缓和局势。在美国集团,随着军事、政治与经济形势的发展,美国的地位在下降,其控制能力亦有所减弱。

2.3 美、矛盾的发展与联集团的解体

从60 年代初,联战略核武器在常规武器方面继续保持优势,大力发展远洋海军。因此,到70 年代,在以战略核武器为中心的综合战斗力上已与美国保持均势水平,在全球围开展了争夺。此时的美国不但在战场上越陷越深,而且国也发生经济困难,社会公众强烈不满。进入80 年代,形势发生变化,彼此的战略对策有明显变化。在联方面,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军事政策的严重影响。对美国来说经济在1982 年开始好转,美国开始执行强硬政策。到了80 年代的后半期,情况发生些变化。在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国的形势与东欧的情况,使其从80 年代前半期的美、关系单纯对抗的战略,改为既对抗又对话的灵活态度,与美国进行一系列谈判。美国则对联的扩政策进行对抗。当时技术水平与财力美国都胜过

联,但是对美国也是沉重负担。东欧的巨变使联集团此时陷入了经济政治困境,联集团的困境是包括联本身在的所有国家。其解体既包括东欧各国脱离联集团,也包括联本身由15 个加盟国所组成的联邦的分裂。

3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3.1 殖民体系的瓦解

与第一次大战后情况相比,二战后,不仅帝国主义国家有了很大削弱而且其所统治的殖民地纷纷独立,使几百年来形成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但是,由于地区的不同,情况的差异,各殖民地获得独立的时间与方式各不相同。东南亚地区,在二战前是英、法、荷、美的殖民地,在二战中都被日本侵占。日本为了顺利的统治这些地区,打着“支持”当地人民,“反对”原殖义者旗号,搞“大东亚共荣圈”。但是,其残酷压迫与统治面目很快暴露,不少地区人民组织武装与其进行游击战。日本投降时给当地的武装力量留下不少武器。南亚的印度是英国的一个人口最多、面积广阔的殖民地。在二战中,不论其战略地位,还是人力物力资源,对英国战胜法西斯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西亚,属巴勒斯坦的加沙与约旦河西岸则分别由埃及和约旦控制。在北非,法国遂于1962 年7 月3 日宣布阿尔及利亚独立。受亚洲与北非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影响,过去认为比较稳定的殖民地却爆发出了独立浪潮,其声势与速度都是空前的。

3.2 第三世界的兴起

在亚洲和非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广区和人民纷纷摆脱殖民地地位。亚、非两洲新独立的国家加上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统称为第三世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独立时间较早,但其在世界上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与曾沦为殖民地的国家的历史类似,所以与亚、非发展中国家同属第三世界。代表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的标志的是亚非会议与不结盟运动。

4 国际组织与地缘问题

4.1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既是国际各种关系发展程度的反映,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是国际组织的主体。国际组织不能违反国家主权原则,干涉那些属于主权围的事物,而作为主权国家的成员国,在国际组织应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不受歧视。

①全球性的综合组织,如联合国;②全球的专门性组织,如联合国下属的专门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③区域的综合性组织,如美洲

国家组织,欧洲共同体组织等;④区域的专门性组织,包括区域性的军事同盟、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组织。

4.1.1 联合国

1941 年12 月22 日,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会晤,美国起草了《联合国家宣言》。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建议,联合国成立大会于1945 年4 月25 日在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举行。参加成立大会有50 个国家。联合国从成立到现在已50 余年。联合国组织和机构反映了二战的情况。在战争结束以后,很快进入冷战时代,、美的对立当然也反映到联合国来。联合国不论在解决过去遗留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上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联合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4.1.2其他国际组织:

非洲统一组织、美洲国家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共同体、石油输出国组织等的建立也为世界政治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4.2 地缘问题

地缘问题主要有海洋、南极、环境和南北四个问题。海洋在地球表面5.1×108km2 中占77.4%。海洋在地理上的重要意义,首先是交通价值。海洋与陆地不同,陆地可说已全部被各个国家所分割。南极实指南极洲。南极资源十分丰富。国家所宣布的领土不少是相互重叠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支持将其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由联合国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但是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应用,城市化的进展,又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环境问题大多是全球性的或跨地区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则又涉及到责任、规划、资金、技术问题。另外,环境问题可能成为地区性国家之间的严重矛盾,甚至冲突。南北问题,南、北主要是指位于南面的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与位于北面的发达国家,问题是其间的经济差距与发展问题,也有称其为贫富问题的。

5 当前国际格局变化与发展前景

5.1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特点

东欧的巨变、联的解体是上世纪90 年代的一场大变动。其变动的速度

之快,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不亚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变化。由此而产生的国际形势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两极格局消失,多极趋势出现。二战后左右世界的是美、两超级大国为主所组成的集团的对抗,即两极格局持续了40 年。现在,联集团的突然垮台,与

之相并存的两极格局当然亦随之消失,相应而起的则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多极即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与中国。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力量,仍然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其他国家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是不能取代美国霸主的地位。所以,目前的现实还是“一超多强”。

(2)单一主要矛盾转化为多重矛盾。原来两极体系下,两个超级大国的东、西矛盾是主要矛盾,它主宰着其他矛盾。现在则出现西方国家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

(3)全球经济关系国际化、集团化、区域化。由于两极体系的消失,政治、军事矛盾的减弱,各国都将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作为重要任务。但是,在经济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加强,世界经济向一体化道路发展。其作用一方面,吸引与促进其他地区的集团化经济出现;另一方面,也迫使一些地区组成集团。所以,世界上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发展近来特别突出。

(4)全球军事对抗和大战危险减少,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从近年来的形势看,在消减和销毁核武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原华沙条约二个军事集团的成员国都在较大幅度地裁减军备。所以,欧洲情况比较安全。但东欧(如波黑)及原联则出现些冲突。除波黑外,多已趋于和缓。其他地区(如阿富汗)存在的冲突亦只限于局部或国。因此,在全球性对抗与危险减弱的同时,地区性的冲突有可能出现与增多。

5.2 多极化趋势中的各极势态

(1)美国:美国是原美、争霸两极体系中的美国集团之首,是一个军事、政治、经济力量都十分强大的超级大国。现今,美国面临着如何维持自己在世界的主导地位问题则受到西欧、日本与俄、中的制约,同时,既受自身力不从心的限制,又受国孤立主义的影响。在此形势下,美国力图在政治上、军事上保持自己的地位与作用,在西半球与其东、西两大洋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以发挥其经济主导作用。

(2)西欧:西欧,从欧共体发展到欧洲联盟,实现其走向经济与政治一体化的道路。另外,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其军事合作。因此,西欧可说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在逐步实现一体化。这样,西欧就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部仍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欧共体在面临日本与北美的经济竞争情况下,需要加快一体化的进程,对需要平衡部关系。对外既想减轻对美的政治与军事的依赖,发挥其独立作用,又要在防止俄罗斯力量再起方面借助美国实力求得平衡。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当代全球地理政治格局的发展基本现状

论述当代全球地理政治格局的发展基本现状 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 发展基本现状: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不是亘古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继承性。首先,世界政治格局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格局要代替旧的格局。其次,新格局的产生是旧有格局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旧的格局在冲击下不断调整,并产生新的特点,逐步向新的格局过渡,因而新旧格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联集团的分化、美国集团的分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巨变,1991年苏联解体.以欧洲和德国分治、东西方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和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为特征的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联合国中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中国拥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中国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世界实力出现,甚至被视为触发从两极向多极转化的标志。 目前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想搞一极独霸,但没有经济实力;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和日本,前者向政治—体化迈进,后者—心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国际坐标未定、但地位和作用均重要的俄罗斯,拥有1亿多人口,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占全球4/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和前苏联取代了所有其它列强,成为世界上真正的超级大国。由于美国固有的霸权主义和前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以及各自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当他们并肩消灭了共同的敌人后,便按照大国的势力范围构筑各自的帝国。于是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缘政治对抗。这种对抗的形式是"冷战",主要手段是军备竞赛和武力威胁,争夺重点在欧洲大陆和亚洲边缘地区,其影响涉及到世界每个角落。于是在战后最初20年内,美苏共同构筑了"海洋世界"与"大陆世界'相对抗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强多极的多极化格局。两极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逐渐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南北经济力量博奕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所谓南,系指南方国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独立与主权的发展中国家。所谓北,系指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集中在被称之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之中。南北关系,体现为南北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军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与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北经济实力对比逐渐发生的变化。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南方国家的GDP增速已高于北方国家,但人均GDP增速则低于北方国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在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变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人们不应再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是必然的结果。 一、亚洲率先走向崛起 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1820年,全球经济总量为6950亿美元,法国、英国、美国分别占5.4%、5.2%、1.8%,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占28.7%和16%。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亚洲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与侵略。然而,二战后,由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亚洲率先涌现出一批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继起飞成“龙”,被国际社会誉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80年代至90年代,马来西亚、泰国“准新兴工业经济体”以及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也都在加速经济发展,以争取早日成为新兴工业国。尤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变革,促进了各自经济的腾飞,为东亚乃至亚洲的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拉动效应”。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产经商报》在2008年4月4日报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韩、台湾、香港、东盟10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业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复存在。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 二、新兴大国的腾飞和“超高速”发展 美国高盛集团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经济的可能发展,并在2003年发表了《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2050年之路》研究报告,提出了“金砖四国”(BRICs)的概念。“金砖四国”都是大国,尽管在这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中,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巴西经济陷入零增长,但由于中印经济的拉动,“金砖四国”经济总和占全球GDP的比重还是由2007年的13%上升为2009年的15%,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加速了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继“金砖四国”之后,美国高盛集团于2007年推出了所谓“钻石十一国”概念(菲律宾、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间,十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5.9%,是欧洲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在2007年则提出一个新的专有名词“展望五国”(VISTA),系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认为这五个国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其经济将会有飞速的发展。根据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的推算,从2005—2050年,西方七国集团的经济规模以美元计算,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到2.5倍,“金砖四国”将扩大到20倍,而“展望五国”可能扩大到28倍。这虽然只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和一种预期,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经济未来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主讲人:邹粉仙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通过对当代(尤其是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来对目前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战略力量的经济、政治发展及外交战略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的关系进行总体研究和把握。 主要内容: ?1.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2.世纪之初的世界经济; ?3.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4.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 ?5.走在复苏道路上的俄罗斯; ?6.联合自强的欧洲; ?7.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8.发展中的大国——中国; ?9.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 ?10.国际组织和重要的国际会议。 主要参考书目: ?1.《世纪之初的国际关系》,张毓诗著,时事出版社,2007. ?2.《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第三版),冯特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楚树龙,耿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国际组织概论》,叶宗奎,王杏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卫灵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专题 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含义: ?1.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也被称为世界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种类: ?单极格局——一家独霸; ?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国际事务的控制权或霸权; ?多极格局——多种力量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影响和决定世界事务的发展。 ?认识了解世界的三个层次: ?时代——最高层次,划分依据是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 ?格局——中间层次; ?形势——最低层次,指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一时一事或一国的发展变化。它通常不会影响格局和时代的稳定,但有的事件可以引起格局或时代的变化。 2.研究世界格局的重要意义: ?A 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B 了解世界舞台上的各种角色,尤其是战略力量; ?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 ?C 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D 认识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

第18讲 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第18讲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一、选择题 题点1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 1.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上述观点表明() ①美苏对抗中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②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③美 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④这种行为促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这一趋势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的本质是() A.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B.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 C.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趋向平衡 D.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 3.到1970年,东欧和西欧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或两个卒子,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美国发起的把中国排斥在联合国之外的做法开始失败。最适合以上表述的主题是() A.欧洲地理政治的变迁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欧盟增加新成员 4.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国家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统一的国家D.欧美均衡对峙的格局 5.20世纪90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和美国共同主导下的五极世界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知识网络 单元知识结构 世界政治地理 格 局 世界经 济全球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重点讲析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世界政治地图概念: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2.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14—1918年 起因:由于各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意三国)与协约国(英、法、俄三国) 结果: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使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地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领土大大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欧洲出现了波兰、芬兰、匈牙利等新的国家;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39-1945年 起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德、日、意三国)与反法西斯同盟(苏、美、中、英、法) 结果:轴心国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美苏强大,英法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政治上东西分裂,美苏两大阵营形成,成为东西对抗的两极格局。 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 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 经济力量: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军事力量: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 内政和外交 科学和技术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

2020-2021年高二地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教案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形成和变化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分析和评价地区性合作和冲突事件的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关系意识和洞察力 重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特点 难点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和冲突的原因分析 教具有关图、表;文字资料;地图册;教科书 复习提问有人曾说:20世纪是人类动手的世纪,21世纪是人类动脑的世纪。在20世纪人类动手的事件中,涉及范围最大,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之多,卷人人数之众,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之重都是史无前例的,对近现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导入新课§5.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阵双方是哪两个集团吗?战争的结局如何? 同盟国和协约国。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终。 [过渡]现在我们来分析两幅图,比较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政治地图有何变化?战争对欧洲地理格局有何影响?

讲授新课 [媒体演示]动画演示一战前和一战后的欧洲政治地图。尤其是教材提到的几个要点,应分先后逐次显示政治地图的演变过程。 [学生讨论](略) [小结] [设问过渡]现在返回来想一想,第一次大战前世界上有哪些强大的国家?(英国、法国、 德国、俄国等)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增强,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而老殖民地国家不愿自动放弃殖民地,于是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可见,战争的根源是国家实力与势力范围的不平衡。战争的结果导致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一次大变化,政权发生了更替,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那么这样的变化就能使世界获得永久的太平吗?答案是不可能。事实是,仅仅过了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德、意、日经济的崛起,奉行侵略扩张的政策。 [教师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有何变化? [教师引导]德国一分为二,美苏成为超级大国,广大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设问过渡]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个片断,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哪两个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哪两个阵营?现在多极世界主要有哪几个政治经济中心? [媒体演示]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轴心国的侵略扩张过程,盟国的反击过程,战后的同盟国 协约国 德国缩小 奥匈崩溃 俄国革命 英法衰败 美日兴起

高三地理同步训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05高三地理同步训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时间45分钟,赋分100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 训练指要 1.了解领土的空间特征:了解国力的概念及影响国力的主要因素;理解国力的地理意义。 2.了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特点;认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了解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特点;认识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注意与时政热点结合分析,加深对此内容的理解。 一、选择题 1.第三世界这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形成于() A.地理大发现B.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变化最突出的大洲是() A.非洲B.欧洲C.亚洲D.美洲3.下列国家中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出现的是() A.西班牙B.荷兰C.波兰D.法国4.下列国家中,不属于二战前非洲独立国家的是() A.埃及B.利比里亚C.埃塞俄比亚D.纳米比亚5.关于形成南北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国家资源贫乏 B.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增强 C.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 D.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6.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最早出现的大洲是() A.大洋洲B.亚洲C.欧洲D.北美洲7.欧洲联盟是()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C.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8.下列国家不包括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是() A.美国B.加拿大C.墨西哥D.古巴9.关于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经济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美国 B.在美国经济向外扩散过程中,欧洲也加入核心地区 C.在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家逐步加入核心地区 D.西欧经济首先位于世界经济核心地区 10.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 A.技术、资本、服务的跨国界流动 B.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

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课后思考题

1、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要素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海陆位置:A、从战略地位来看 B、安全战略谋划来看 ②交通地理位置 ③政治地理位置 2、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 政治: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选举、领土争端、外交关系 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支配权、占有权、管路权 政治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国际地位不稳定、军事力量的变化、领土的变更政治地理: 1)政治地理单元(P323)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一是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 二是国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三是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 政治地理单元:具有排他意义的空间实体、归属某一政治组织、政治组织对政治地理单元有支配权(主权与统治权)。 2)政治地理结构 政治空间结构: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条件) 政治实力结构: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相对活跃的要素) 3)政治地理过程 1. 政治扩散:政治事件的扩散方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 2. 政治整合: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 治地理单元过程,或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3. 政治分离:主要方式有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 4. 主权的变化:主权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常因领 土变化、民族独立而变化。 3、对国家权利的要素与实力进行分析。 一、国家权利要素 (一)领土空间 1.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 2.领土面积: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 影响要素。 (二)自然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一国能掌握和控制的资源数量,成为衡量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十一章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如小到参与选举投票、大到国家领土和国家的关系等。 2、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具有排他意义的权力空间现象,如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势力范围得到尊重等。 3、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如领土的变更、军事实力的变化等。 二政治地理单元 1、概念: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2、划分,三个级别: (1)国家的,即具有明确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如美国、中国、英国等); (2)国际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北约、东盟、联合国等)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3)国内级的,即由一国内部的行政区(如美国的州、县、市,中国的省、市、县等)。3、国家是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最重要的政治地理现象。 三政治地理结构 1、任何一个政治地理单元都有一定的政治地理结构,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 2、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主权、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政治势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政治实力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活跃的要素。实力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 四政治地理过程 1、和政治地理结构一样,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结构要素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这些过程,推动了政治地理结构的演化,使得政治地理单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发挥着不同的政治地理作用。 2、政治地理过程十分复杂,包括: (1)政治扩散。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传播,形成政治事件的扩散,包括迁移扩散(移民、殖民方式,如美国成为具有英国政治传统的国家)和扩展扩散(某一政治地理单元发生的政治事件产生连锁反应,如20世纪50年代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两种。 (2)政治整合。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战后西欧德一体化进程、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等。 (3)政治分离。相对于政治整合而言,是与政治整合相反的政治地理过程,如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等。 (4)主权的变化。是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常因领土变化、民族变化而发生变化。 五国家的基本特征

高中一年级地理知识 第五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第五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一)第五单元第一节——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 了解不同阶段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 明确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现状。 (二)学习指导 【知识结构】 ??????? ?????????????????????????????因素增多,阿以冲突的原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组建区域性国际组织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球合作与冲突国际政治的地、印等多极格局美、西欧、日、俄、中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地图变化 两次大战引发世界政治国际政治关系图全球政治区域划分的地概念政治地图两次大战及其影响地理格局世界政治 【知识要点】 一.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德国领土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2.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 3. 沙皇俄国经过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 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 美国和苏联强大起来 2. 英法被严重削弱 3. 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庸 4. 欧洲政治上出现分裂,东部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 5. 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 二.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除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外,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 政治经济中心 三. 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一)主要区域性国际组织 1. 阿拉伯国家联盟 2. 非洲统一组织 3. 东南亚国家联盟 (二)主要地区性冲突 1. 阿以冲突 2. 海湾战争

3. 科索沃战争 【教材分析】 一. 本课讲述三个问题:一是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二是当前一超多强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二是国家间地缘政治冲突相合作的特点及其表现。 二. 世界政治地图表现了一定时期各种类型的国家或者国家集团、政治体系的区域划分和组合对立关系。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则可以体现区域或者全球政治现象的发展过程。意识形态、经济冲突和国际竞争,是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三.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教材以欧洲政治地图的演变为例,讲述主要参战国对阵形势和战后政治地图的重划。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也主要集中在欧洲。 1. 西方列强看来,海外殖民地的多寡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由于工业技术的扩散,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跳跃式地赶上并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欧洲,英、德矛盾最为突出。德国垄断资本实力超过英国.殖民地却不及英国的1/ll。在争霸过程中。英向法俄集团靠拢,德奥意则结成盟友。l914——l918年、旨在瓜分世界、分割和重分殖民地及财政资本势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这两大对立集团之间进行。在战争中,日本在1914年对德宣战,却不出兵欧洲战场,而是借机在亚洲扩大势力和影响。意大利在1915年向奥匈宣战,加入协约国阵营。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而退出战争。美国则向德国宣战。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间的根本矛盾,相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又发生新的变化。美国和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水平跃居世界前两位。德国在英美扶持下重新崛起、为再度称霸世界奠定经济基础。后起的日本和意大利不满于战后现状、企图侵占更多的领土和殖民地。德国、意大利、日本先后走上疯狂对外扩张的道路。并在20世纪30年代结成企图征服世界的轴心集团。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地图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亚洲的中国、朝鲜和越南,欧洲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及拉丁美洲的古巴,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战前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蒙古一起构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2)两大阵营的形成与东西对抗。由于国家利益和战略构想发生冲突,美苏两国关系从战时的结盟不断走向紧张直到全面冷战,并按意识形态差异分别组建了经济集团和政治军事联盟。美国为遏制苏联,在从北大西洋经西欧、地中海、中东、东南亚到西太平洋和东北亚的漫长地带,建立了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体的庞大军事集团。战后在阿富汗、越南、中东、柬埔寨等地爆发的地区冲突,都与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有关。 (3)亚非拉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长期遭受外国侵略、压迫和剥削的历史。基于发展经济、改变长期落后状态的迫切要求和共同利益。它们采取各种形式联合起来,例如不结盟运动、各种行业性或地区性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发展中国家合法利益、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4)三个世界的划分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两极格局阵线分明、相互对峙、针锋相对和全面对抗的态势不同,多极化的世界政治地图呈现出既有矛盾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的复杂局面。应该说,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与两极格局的分化和瓦解相伴的。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发展前景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发展前景 当今世情是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义务论、威胁论、危机论此起彼伏,遏制与反遏制、渗透与反渗透、分化与反分化从未间断。当今世界格局堪比战国时代各国背旧盟结新盟,合纵连横.它表现为一超突显、多元借重、多重制衡的立体复合状态。这是大国博弈的结果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不是唯一的大国也无法主宰世界;国际关系中的军国主义化重新抬头,当代世界将变得更不安全;世界政治中的单极时期已经结束,并非是由于美国的衰弱,而是新的世界力量中心的崛起。世界格局虽未最终确立,但已呈现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态势,这就是一超多强。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即多种重要力量,不仅包括中、俄、日、欧盟等主要大国和集团,也有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和其他力量。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美国在大国互动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美国在!’世纪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继续占据并加强世界领导地位。因此,美国处理与其他大国关系主要是两手:既利用又控制,既借重又牵制。比如,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绕开联合国,组成“自愿者同盟”,置主要欧洲盟国的

利益于不顾,使法国、德国等大为不满。其他大国虽不满美国谋求一超独霸的政策,但由于实力对比悬殊,均不会单独与美国公开、全面对抗。各主要大国都从实际出发,把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放在对外关系中的突出位置,与美国既合作也斗争。美国虽然实力超群,但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上还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再者,在各大国相互依存加深的新形势下,美国同其他大国通过战争方式解决彼此利益冲突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各大国彼此制衡,不愿轻易破裂,走向对抗,因此,美国与各大国的关系总体可以保持稳定。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可能是过去400年来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尽管这个转移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然而2009年已标志着亚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新格局中的一个关键地区。这可非同小可,因为过去几百年,世界的中心一直在欧美,亚太地区长期是被边缘化的。今天情况逐渐出现了变化,亚太地区在全球的地位在上升。美国金融危机的扩散效应和冲击波在不断加剧,不仅经济可能出现衰退,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也越陷越深,甚至俄罗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也受到牵连,世界经济下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目前形势看,金融危机可能会引起大国实力的消长变化。目前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对各国都产生冲击和影响,但性质是不同的,对美国的冲击是根本性的,关系到经济是继续增长还是衰退的问题,而对其他国家影响则是有限的,更多是经济增长的压力加大。以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为例。虽然金融危机导致股市大幅下挫,出口受到冲击,外汇储备大幅缩水,金融稳定受到威胁,但都不具致命性,

2020届 二轮:专题1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卷

专题强化训练(十二) 一、选择题 1.(2019·江苏如皋中学考前训练)“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年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业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英国此举( ) A.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 B.旨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 C.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 D.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973年才加入欧洲共同体,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据此可排除A项;B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而不是英国的“C”计划,故排除C;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英国企图用所谓的“C”计划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取代掉,这就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故选D。 [答案] D 2.(2019·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1967年共同体宣布成立时,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表示:我们决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材料反映了( ) A.英国反对欧洲联合B.欧洲一体化道路曲折 C.英国的实力在下降D.英国希望领导欧共体 [解析]材料“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

计划”说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的曲折,故B项正确。 [答案] B 3.(2019·河北衡水四月大联考)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行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官评价:“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这反映了( ) A.世界格局已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B.美国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 C.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美欧关系 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走向衰落 [解析]据材料“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可知美国干预欧共体的运行,进一步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9·北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考前冲刺)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 ) 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B.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冲击了国际经济旧秩序 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状况极其发展趋势

当代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已经60余年,60余年的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变化恰恰代表其时代标志的政治格局的完整变化过程,即分别以美、为首的两大阵营,或两个体系的形成、发展、分化与瓦解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而发展的长期存在的殖民体系彻底垮台,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人民获得解放,建立自己的国家,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经济方面,工业化已从西方发达国家向广大亚、非、拉地区转移,尽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已取得很大进展。联合国的建立,世界性、地区性与跨国组织建立,经济与文化的交往,旅游事业的发展,都使世界各国及人民彼此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程度达到空前规模。进入21世纪,其前景是政治地理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阐述50年来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与特点,并探索未来的前景。 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定义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形成的一种世界围的政治地域结构及其表现形态。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不是亘古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继承性。首先,世界政治格局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格局要代替旧的格局。其次,新格局的产生是旧有格局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旧的格局在冲击下不断调整,并产生新的特点,逐步向新的格局过渡,因而新旧格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发展 2.1 两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1.1美、由合作走向对峙 二战后,世界主要由两级主导。联在国急待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要求获得德、日的战争赔款以及美国的支援与帮助。在其他地区则采取妥协,避免较大冲突,采取稳中守势。对于美国,不仅取得战争胜利,又取得世界领先的政治地位,在经济方面不但未受影响反而飞速发展,在世界上取得绝对优势,加上手中的原子弹,其一方面利用联合国来制止与削弱联影响,另一方面又采取壮大经济与军事势力,扩大自己势力围,制造反气氛。其目的在于借机扩大其势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 专题1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专题测试1 1.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上图是2001-2014年金砖国家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较图,图中上方线条代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方线条代表金砖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据此可知( ) 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B.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C.金砖国家将领跑世界的经济D.两极格局下的竞争更加激烈 【答案】B 2.美国学者理查德·里维斯指出,英国脱欧公投中,选民不顾政府继续留在欧盟的努力,毅然选择了退欧,是因为不再信奉繁荣来自于自由市场和贸易的共识。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英国民众不再信任政府的政策B.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与挑战 C.经济全球化使选择的空间增多D.英国民主政治转为直接民主 【答案】B 3.下图是匈牙利1974年在某一国际组织成立25周年时发行的邮票。其宗旨是在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下列有关该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成立不利于加强世界市场的紧密联系 B.它是由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参加的政治经济组织 C.利于欧洲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 D.其成立是二战后国际力量失衡的重要标志 【答案】A 4.有人说在日本崛起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现代化历程,一次来自内部自发,一次来自于外部强力。其中,与第二次密切相关的是( ) A.列强战舰厉兵秣马逼迫开关 B.中国是列强全球扩张主方向 C.美国对日从打压削弱到扶植 D.计划经济体制在欧亚的延伸 【答案】C 5.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主题是( )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B.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 C.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形成 D.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答案】A 6.下面是一幅柏林某个时期的城市状况简图。这幅简图反映出( )

2019高考历史复习专题攻略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习题(含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17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1946年4月,杜鲁门发表演讲:“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懂得,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停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经济困扰无论出现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都是暴力政治的孳生地。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觉得,向正在医治因对付我们的共同敌人而遭受损伤的朋友和同盟者伸出援助之手是正确的。”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美国( ) A.以和平发展为己任 B.以称霸世界为目的 C.以帮助盟友为义务 D.以对抗苏联为根本 2.(2017江苏南通一模)1948年4月3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对外援助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要向西欧各国提供13 3.2亿美元的援助,并承诺“当西欧一国向另一国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时,美国则给予前者相当于后者赊款数额的美元货款予以结算”。该法案( ) A.体现美国控制西欧的意图 B.标志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 C.开启西欧各国一体化进程 D.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3.(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三模)1947年9月,苏联和东欧国家召开华沙会议,苏联领导人要求“加强斗争,反对新的战争威胁,号召团结一切民主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对抗美帝国主义从政治和经济上奴役欧洲的计划”,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这一事件( ) A.导致了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加速了冷战对抗的进程 C.打破了美国对东欧的经济封锁 D.促成了华约组织的建立 4.(2018江苏徐州考前)1947年,曾任美国某陆军部部长认为,“美国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挑战性时机,承担着领导世界走出经济萧条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和机遇将最大限度地激发美国的领导能力,衰败动荡的西欧是美国实现国家使命和树立国家威望的巨大场所”。这说明该陆军部部长主张美国( ) A.遏制苏联,承担领导世界责任 B.复兴西欧,提升美国领导地位 C.开展援助,阻止经济萧条蔓延 D.输出民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世界地理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地理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一)命题规律分析 1.呈现世界局部区域轮廓图, 并利用经纬网来判定位置, 再根据位置分析区域的气候地形等特征及关系,并判断该区域的工农业生产情况和发展条件。 2. 由单纯考查地理识记知识转向多视角综合考查地理知识的应用。 3. 区域地图常成为试题的知识载体。 (二)命题趋势预测 1. 以各种地图( 包括经纬网图、区域轮廓图、等高线图等)为载体, 结合政史知识从多角度进行文科综合命题是今后趋势。 2. 世界主要国索和地区的位置、地形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及由此形成的特色农作物的全球贸易是考查热点。 (三)专题能力聚焦 1. 世界重要区域、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2. 世界热点地区,如中亚、西亚、朝鲜半岛、南亚、巴尔干的区域特征。 3. 阿以冲突、朝鲜核问题、印巴冲突等相关问题。 4. 伊拉克战争与国际能源形势、格局的演变。 5. 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6. 综合国力。 复习应试策略 热点地区是高考文综地理部分主要材料来源, 也是政史地学科综合的结合点。热点地区在高考文综试题中再现率为100%, 只不过不同年份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是有所变化的。 本专题主要涉及的考点有初中世界地理、高中地理选修( 一) 中“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主要热点有: 与“上海合作组织”有关的中亚地区、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反恐;与伊拉克战争、战后重建有关的西亚地区,伊拉克战争与世界政治格局,伊拉克战争与国际能源形式格局的演变;与巴以冲突相关的中东地区以及国际政治形势,与东盟“10 + 1”、“10 + 3”合作有关的东南亚区域地理;以金融风暴为背景的拉丁美洲区域地理;以欧盟扩大,区域合作为背景的欧洲区域地理;以欧、美、日合作与竞争为背景的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域合作与冲突;以俄罗斯政治经济地位上升为背景的俄罗斯地理,另澳大利亚、非洲、北美洲也应关注。在今年高考命题中,以拼合图为背景,考查中国及世界某一地区的河流、地形、气候、区域合作、贸易、交通等地理知识,或综合考查政、史、地跨学科知识,而这种拼合图以中国和周边地区的结合部位为中心辐射几个国家可能性最大,这样可增大知识的覆盖面。以东北亚为区域中心的综合考查题,以澳大利亚为区域中心的综合题,或以美国为区域中心的综合题是今年高考命题的几个重要方向。在复习备考过程中,(1) 要关注热点问题;(2) 要掌握区域地图的分析方法;(3) 要注意区域地理中外结合部位,如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中南半岛、与南亚地区,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地区,我国东北与朝鲜半岛、俄罗斯等的结合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