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分析与比较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分析与比较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分析与比较

中国都市竞争力的分析与比较

高屋建瓴2009年02月16日 09:22:04 房地产行业网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一体化突飞猛进,伴随着信息、知识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竞争全球化的新时代。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都市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尤其是太平洋两岸的地区政府,正积极致力于检查、培育和提高都市竞争力,以期在新的世纪对全球实施最有利的战略资源争夺。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国各都市也需要了解和把握全球化时代下决定及阻碍都市竞争力的关

键因素,需要认清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并制定新的竞争和进展战略,以实现都市的全面进展和都市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一、都市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都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它要紧是指一个都市在竞争和进展过程中,与其他都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操纵转化资源的能力,以及争夺、占据、操纵市场以制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都市

竞争力是一个既复杂又抽象的概念,要把握和理解好其内在的联系和要旨,就必须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广泛的实证研究,同时研究还应建立在较为科学的理论框架基础之上。有关都市竞争力的差不多理论要紧包括以下两个大的内容:

1、都市竞争力是一个混沌的动态系统

城市是一个动态的、混沌的、多层次的系统,因此都市竞争力具有混沌经济学和系统动力学所提示的一般特征,依循一定的规律运行。都市竞争力系统是由大量的、多层的和多维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其中众多子系统的运动状态随着时刻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从而使整个都市竞争力系统的状态也不断变化。

混沌学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混沌是一种能够通过非线性动力实数所表现的复杂性明显化的现象,即指貌似无序却实际上有序的现象。所谓非线性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并非严格成正比例的关系,它既存在着正反馈的倍增效应,也存在着限制增长的饱和效应。混沌系统即是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非线性动态系统。

混沌系统理论对都市竞争力分析的启发意义在于:

(1)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初始条件的微变化

均可能产生以后行为的巨变,即会产生所谓“蝴蝶效应”。但初始条件所处的时期不同,系统受阻碍的程度也随之不同。一般而言,在临界点附近操纵参数的微小改变,会从全然上改变系统的参数,初始条件中特不细微的变化都会最终导致系统行为的极大变化。

(2)混沌系统是由大量的、多层的、动态的子系统构成,众多子系统的进展状态在不断改变,整个系统的状态随之发生变化。整个系统状态不仅是子系统的总和,而且是各系统的综合平均效应。

(3)混沌系统是有组织的结构,其各个子系统间的行为是彼此相关的。混沌系统的子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次序,往往在空间上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在时刻上表现为演化目标的同向性,系统越有序,其组织化程度越高。

(4)混沌系统的进展方向,不但取决于实际的状态及偶然性,而且还取决于一种对以后的预测——主观必定性。系统进展方向不仅取决于实际条件,还受达到最后状态的目标制约。

2、都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价值收益体系

都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它也常常为利益谋求进展,为效益参与竞争。

城市的竞争和进展要紧通过都市产业来实现。都市是人口的聚拢地,也是产业的聚拢地。都市中各种产业进展和竞争的收益集合构成了都市价值收益的要紧部分。都市产业收益是指都市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时所获得的产业增加值收益,它是都市拥有或操纵的城内外产业所制造和实现的净增加值的集合。都市产业收益状况则是指都市产业增加值的总体规模、增长速度、效益及其可持续进展能力。当都市产业收益呈非优化成长状况时,都市天然固有的和再生成的收益可能招致损失。因此,都市产业收益未能完全包括都市的天然收益和非货币化收益。

都市通过外部竞争获得的收益是其收益的重要构成部分。都市竞争的实质是资源和市场的占有与争夺,具体表现为资金、资源、人才、服务对象等领域的竞争,围绕利益最大化原则,各种资源会在不同都市、地区或国家间进行流淌和转移。从产出角度看竞争收益,要紧表现为区际贸易、投资、服务等方面的竞争收益。由于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进展,公司内部贸易及其他非贸易活动迅速进展,都市贸易收益的表现日益复杂化且难以测量。然而,都市对外贸易是都市竞争收益的要紧来源,同时对都市的增长收益有重要阻碍作用。

据上述混沌系统理论和都市价值收益理论,我们可将

都市视为由若干产业组成的价值体,按产业类型可分为成熟产业价值体、中间产业价值体和创新产业价值体;按价值来源可分为工业租金价值体、成本节约价值体和要素酬劳价值体。都市产业任何局部或整体的变动都将导致都市企业价值体的动态变化,从而导致都市总价值体系的变动。

二、我国都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设计

由前文所论述的都市竞争力的分析理论中能够看出,都市竞争力的衡量比较复杂,设计测量和分析都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也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我国都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思路:

1、都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为了尽量准确科学地反映都市竞争力的投入和产出的差不多关系,都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 逻辑性原则。都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是建立在混沌系统论和价值体系论的理论基础上的,因而设计时应尽量按照要素与价值收益的逻辑联系,选取、归纳和分类要素指标。同时,这些是从不同方面表现收益或对收益有贡献的要素指标,同时这些要素对经济增长和市场占有的贡献也大都被经济研究给予过充分的经验验证。

(2)先进性原则。拟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要依据前述逻辑思路在指标选取上超越于传统的指标体系,而且在整个指标体系中也要渗透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竞争的最新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反映都市现代化、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也应被包括在指标体系中。

(3)经济属性原则。拟设计的指标体系要紧反映都市的经济竞争力,故应着重从经济角度选择指标。因此,经济进展状况,在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将最终决定和阻碍都市的其他方面,如都市综合实力和都市可持续进展能力等。

2、衡量都市竞争力的十三大指标

我国设计的都市竞争力指标衡量体系将都市竞争力分为硬力和软力两大类,硬力又细分为八大分力,即区位力、环境力、结构力、设施力、资本力、科技力、劳动力和聚拢力;软力细分为五大分力,即开放力、制度力、秩序力、文化力和治理力。

(1)区位力:一是自然地理区位,含自然区位交通便利度综合指数和都市在区域中的优势度指数;二是经济区位,要紧指经济腹地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三是政治、科技文化区位,含都市行政等级指数和都市科技文化中心级不指数。

(2)环境力:要紧包括都市环境综合指数。都市园林绿

化综合指数、都市环境及风景名胜优美度指数。

(3) 结构力:一是产业结构,包括非农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二是企业组织结构,要紧是单位企业的年总产值;三是都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包括都市人口密度指数和都市产业布局合理度综合指数。

(4)设施力:一是差不多基础设施,含市内差不多基础设施综合指数和对外基础设施综合指标;二是技术基础设施,含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和都市交通、通讯、信息设施的综合指数;三是社会基础设施,含文化基础设施综合指数和卫生基础设施综合指数。

(5)资本力:一是资本实力,含都市年末金融机构总贷款余额、都市总贷款余额含年平均增长率、证券外汇市场交易额;二是金融操纵力,国内金融机构总部综合指数和国际金融机构综合指数。

(6)科技力:一是科技成果的应用,含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科技产业综合指数;二是科研实力,含研究院所综合指数、R&D投入综合指数、专利产品数量。

(7)劳动力:一是劳动力数量,含都市年末从业人员数量、都市从业人员一定时期的增长数;二是劳动力素养,含科技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劳动力平均科技文化水平综合指数;三是劳动力的培养,含中等教育以上学生占全部学生的比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等。

(8)聚拢力:一是企业聚拢,含都市企业增长数、外资企业指数;二是人口聚拢,含都市总人口和都市人口增长率。

(9)开放力:一是经济开放和爱护,含都市开放和一体化程度综合指数、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指数和国内外人士来都市的总数;二是经济对外依存度,含外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国内外贸易依存度。

(10)制度力:一是经济制度,含经济市场化指数、非国有和股份制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二是政治法律制度,含公务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个人权益爱护制度综合指数;三是制度创新的程度,要紧有体制创新综合指数。

(11)秩序力:一是社会秩序,含社会治安状况综合指标、社会稳定性及预期指数、经济违规发生率指数;二是经济秩序,含经济平稳性指数、经济均衡性指数和经济安全性指数。

(12)文化力:一是社会意识精神风貌。含创新精神指数、兼容心理指数、竞争意识指数;二是道德风尚价值取向,含价值取向指数、劳动观念指数、交往操守指数。

(13)治理力:一是政府治理,含治理水平指数、政府战略指数、公务员人均都市国内生产产值;二是企业治理,含企业整体治理形象、企业经济效益指数。

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述十三大分力更好地阐释了都市竞争力常用的四大指标,即GDP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收入,因此使都市竞争力衡量更具体细致、更具操作性和科学合理性。

三、我国要紧大都市的竞争力比较

根据我国都市的经济区域分布,如珠江三角洲、闽浙沿海、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西部地区等及都市规模特征,将都市划分为超大都市、特大都市、大都市、中小都市等,选出了20个具代表性大都市进行竞争力分析比较。这20个都市分不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杭州、苏州、东莞、宁波、南京、天津、大连、西安、青岛、武汉、成都、重庆、石家庄、哈尔滨和南昌。

这20个都市一般都有都市统计年鉴或都市年鉴,其中

的数据都属于国家的标准统计数据。以这些统计数据为原始数据,通过前文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推理得出一些新数据。将这些数据形成的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和主客观结合指标输入都市综合竞争力数学模型中,通过计算、整理,得出如下20大都市竞争力排行榜(见表2-1):

表2-1 我国20大都市竞争力排行榜表

从上表能够看出,竞争力最强的4个都市为上海、深圳、广州和北京;南昌、哈尔滨、西安、石家庄等都市的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差。总体上看,前十强的都市都在东部地区。在东部沿海地区,珠江、长江流域的都市竞争力又要比环渤海地区的强。

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大致地看,都市竞争力由强到弱依次是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闽江流域、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另外,最引人注意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东莞、青岛等中等都市的竞争力竟在武汉及重庆等大都市之上。

从都市竞争力的十三个分力的排行榜来看,分力排行榜与综合竞争力的排行榜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区位力排名前五位的是上海、苏州、武汉、北京和西安,然而西安的综合竞争力却排到了倒数第三位;环境力排前五位的是厦门、青岛、北京、大连和石家庄,但石家庄的综合竞争力则排到了倒数第四位;结构力前五位的是北京、广州、南京、哈尔滨和杭州;劳动力前五位的是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和南京,而此方面深圳却排到了倒数第三位,等等。另外,从横一直看,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四位的都市中,上海在结构力、环境力、制度力方面竞争力差;深圳的劳动力、结构力、环境力、区位力排名较偏后;广州的环境力、制度力、劳动力也缺乏优势;北京的制度力、文化力、治理力仍有待提高。由此可见,都市竞争力由于内涵广泛,涉及面广,都市某一方面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不代表都市竞争力就强。只有充分利用好都市各种资源,积极挖掘都市进展潜力,协调好都市进展各个方面的关系,都市竞争力才能得到质的提

升。

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进展。通过都市竞争力的分析与比较,我们能够看到各都市在进展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发觉制约都市进展的障碍和瓶颈。各都市政府在当前良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行政透明度和行政效率,吸引与本市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高治理、高增值企业来都市落户,推进本市优势产业群集,促进产业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方面可大有作为,从而实现都市价值体系的不断扩大和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大都市区与都市群的进展

高屋建瓴2009年02月15日 09:23:38 房地产行业网字体:大中小

大都市区的形成与进展是现代都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21世纪世界都市化进展的主流趋势。大都市区的出现不仅使都市地域空间形态与规模发生重组与变化,而且使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在都市地域内形成了新的规律化流淌与布局,使都市基础设施规模和社区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进而对原有都市行政治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中国都市化就差不多进入了一个加速进展的时期,大都市成为中国都市化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以后都市进展中最具活力的地区。

一、大都市区的内涵及标准

大都市区是指以某一大都市或特大都市为中心,包括周围市镇的都市化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都市的进展规模迅速变化,进展速度日益加快:一方面,都市工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进展,使人口、资金和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大都市及其周围地区集聚;另一方面,城乡之间交通的高度发达,都市由过去长期的向心集聚向相对分散的郊区进展,随着都市高收入阶层从中心城区外迁,工业、服务业也出现了郊区化倾向,造成郊区急剧扩张和大都市边缘新城镇的大量涌现。同时,由于都市外迁人口仍在中心都市上班,在郊区与中心都市之间形成稳定的通勤流,如此就形成了以大都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都市化地区,即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的空间形式要紧表现为单中心大都市区和多中心大都市区两种。单中心大都市区围绕中心都市向外扩展,形成同心圈层结构,一般大多数大都市区属于这种结构。多中心的大都市区常常由许多互相分离的中心组成,组合起来的都市区往

往是由几个小市镇扩大合并而成长起来的都市。多中心大都市区中有一个中心在规模上或重要性上占优势,但并不排斥土地利用的同心模式的存在,每个中心都能够具有同心结构。

大都市区的扩展形成二元空间结构:中心都市(Central City)和都市边缘区(Urban Fringe),二者共同构成一个空间实体———都市化地区。而且,在大都市进展后期的郊区化过程中,由于外迁的扩散作用,中心都市人口增长速度会开始减缓,进而会转化为负增长。大都市区的进展一般经历三个时期:

一是以集聚都市为主的大都市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人口与产业向都市集聚,形成人口、产业、资本、技术高度集聚的大都市。

二是集聚与扩散并行的大都市区形成时期。一方面,产业与人口接着向大都市聚拢;另一方面,由于大都市中心区的高度集聚,中心区用地紧张,环境恶化,都市用地开始向土地开发潜力较大的郊区扩展,在郊区出现了新的居住区和新的工业区。而且在中心都市外围形成了与中心都市有着紧密联系的郊区,它们与中心都市共同构成大都市区。

三是多个大都市区的空间联系时期。在经济高度发达地

区,多个大都市区剧烈扩张,最终在地域空间上相交形成多核心的、高度都市化的大都市连绵带,即进入都市群进展的成熟时期。

大都市区的划分包括中心都市的划分和外围圈层地域的划分。中心都市一般以人口规模为标准来划分,外围圈层以与中心都市的社会经济联系程度为标准来划分。世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对大都市区的划分标准也存在差异。比如美国,中心都市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周边地区至少有75%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劳动,同时有 15%以上的劳动力在中心都市就业。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周边城镇且人口密度不小于150人/平方英里。而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大都市一般划分为城区、郊区以及周边市辖县三个地域层次。因此,在中国,一般意义上的大都市区是指以大于50万人口的大都市为核心的都市化地区,其地域界限能够参照行政区划分,但不以此为限制,而以中心都市的实际阻碍范围为依据。

二、大都市区的进展与治理借鉴

自20世纪初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都市化进入高速进展时期,特大都市集聚区日渐增多。但大都市区的超常规进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大都市区由越来越多的互不依属的都市组成,人口和地域迅速扩展,行政区划过小,都

市进展空间受阻;二是都市之间各自为政,地点主义与大都市区进展的协作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跨区域的大都市区内的市镇问题更为复杂,实行统一规划困难重重,严峻阻碍了都市治理的效果和质量;三是地点政府组织机构规模过小,对牵涉到整个都市地区的社会公共问题,地点政府无力解决或者解决的效率低下,客观上要求在大都市区地域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并治理。

为解决上述问题,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大都市区进展程度高的国家先后对大都市区的行政治理机构进行了改革,即建立统一的大都市区政府或协调机构,对某些需要从整个大都市区角度进行规划建设和治理的项目实施统筹治理,进而在大都市区形成双重政府结构——大都市区联合政府与地点都

市政府。

1、美国的大都市区治理经验

据统计,目前美国共有200多个标准大都市区,是世界上大都市区进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大部分大都市区并未建立多职能的、覆盖整个都市区的政府机构,而只是建立了具有某一专门职能的,有一定行政地域和职权的专职机构。美国大都市区地点政府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包括:学区(School Districts)、

特不区(Special Districts)、市(Municiparti-ties)、镇(Township)和郡(县)(Counties)。其中,市、镇和郡(县)是由选举产生的地点政府,学区和特不区属联合政府组织。

在这些大都市区政府类型中,特不区的政府治理职能占重要地位。特不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实行某种专门职能的政府组织,由几个都市政府联合组成,其行政地域有的包括一个或几个郡(县),也有的是一个流域或仅为大都市区的一部分。尽管美国未建立典型的大都市区政府,但为了协调各都市之间的矛盾及解决跨界的公共服务和治理问题,美国大都市区采取设立协调机构的方式来行使类似于大都市区政府的某些职能,采取协商手段对涉及大都市区的治安、交通、环保、水利、保健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划,协调解决,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大都市进展中的问题。

2、加拿大的大都市区治理经验

加拿大的所有市政府差不多上法人团体,它们行使从各方面获得的权力,但不超越省政府的权限。各市政府建立有多种形式和名称的委员会,如治理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市政行政官员的产生则要紧采取三种体制,即议会治理者制、治理者制和委员制。

以多伦多市为例。1953年,为了向多伦多城及其12个

郊区提供一系列统一的服务,多伦多大都市联合政府成立,形成了大都市联合政府和13个市政府构成的双层结构的政府组织。联合政府委员会由中心都市的12位代表和其他各市各一位代表组成。大都市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大都市区范围的公共服务,包括供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污水排放干线管道的建设和维护以及联系毗邻市镇的大都市规划。地点政府的职能是负责提供地点服务,包括给排水支线建设与维护以及地点规划等。这种双层结构的联合政府体制并不是严格的等级隶属制,在两层次间有明确的分权,政府的各项职责由大都市当局及13个地点政府分担。在这种双层结构的联合政府体制下,人们既能认识到统一整个地区所共有职能的必要性,同时又能在地点性事务方面保存地点的和私人的经营与治理权,各地点市政府还能独立地执行自己的计划。

3、英国的大都市区治理经验

英国是实行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单一政体国家,其行政区划的差不多形式是郡、郡级市、市郊区、乡村区及教区。英国大都市区政府的进展经历了从建立到解散的过程。

二战后英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集合都市”特征日益显现,不便于治理和监督。1947年,英国新的地

点政府体制产生,在大都市里按20-50万人的规模分设17个单层次行政机关;郡则按20-100万人的规模分设57个双层次的行政机关。1966年,“皇家地点政府委员会”成立,开始了历时八年的地点政府改革运动,主张在大多数都市建立统一的有着综合目标的行政机关,而在最大的联合都市建立都市郡和非都市郡的“双层次地点政府体制”,即都市郡下辖都市区,不包括乡村;非都市郡下辖郡区,有乡村包括在内;郡的行政职能要紧有消费者爱护、交通治理、战略规划、公共运输以及社会治安维护等;区的职能范围包括教育、环境卫生、住宅、地点规划、地点街道、社会服务、垃圾汇合等。但由于中央政府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范围较大,大都市区地点政府提供的服务规模要比美国小得多。

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都市政府建立时以及以后运作过程中复杂的政治背景,两级政府之间的某些重要职能分工不清,大都市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因此在 1986年废除了大伦敦及其他6个都市郡。然而,从英国大都市政府由盛而衰的进展过程看,我们并不能就此怀疑大都市政府存在的必要性,这只是由英国都市集权与地点自治矛盾的尖锐性与复杂性所致,是统一治理与分权治理难以合理协调而造成的专门情况。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4月26、27日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发布。 在外部经济危机、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2009年中国城市在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国内城市竞争力格局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总体来看,五区域分享前十,沿海城市北进南退;全国城市整体起飞,潜力城市各具特色。东南优势略有下降,全国城市间差距缩小;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滑,内蒙古吉林竞争力增长连续领先。 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综合增长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鄂尔多斯、铁岭、通化(前三个城市并列第一)、辽源、松原、营口、清远、白山、包头、巴彦淖尔。 经济规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经济效率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营、台南、东莞。 发展成本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亳州、三亚、香港、成都、咸阳、随州、常德、长春、基隆。 产业层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北京、台北、新竹、深圳、上海、高雄、台中、基隆、台南。 收入水平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澳门、上海、深圳、台北、北京、新竹、厦门、高雄、鄂尔多斯。 报告对样本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回溯计算。过去五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十个城市分别是防城港、清远、赣州、通化、鄂尔多斯、乐山、廊坊、咸阳、澳门、大连。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区域、规模和发展阶段,这反映出中国城市竞相争先的态势,不同类型的城市都有提升最快、潜力最大的城市。 报告对全国56个重点城市的八个分项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人才本体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深圳、天津、上海、澳门、杭州、中山、东莞和武汉。 企业本体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苏州、唐山、深圳、北京、广州、武汉、包头、绍兴和南京。

2019年新能源行业研究报告

新能源行业研究报告 报告简介 “十一五”期间,中国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率高达123%;风电装机年均增长率高达133%。在经历“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后,中国新能源产业将进入平稳发展期,太阳能电池容量的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50%左右;新增风电装机增长率保持在40%左右。 国务院20XX年7月正式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页岩气、生物质发电、地热和地温能、沼气等新能源”。核电方面,规划提出“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到20XX年,核电运行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包括三代在内的核电装备制造能力稳定在1000万千瓦以上”。 根据《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20XX-2020年)内累计将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重点支持的领域集中在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炭的清洁化利用、智能电网等七大方面。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7000万千瓦,风电装机接近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 不过由于技术及装备水平相对滞后,中国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程度的制约。据国家能源局介绍,“十二五”期间,中

国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投资大规模扩张,清洁能源装机将达%,为实现中国非化石能源在2020年达到%的目标奠定基础。在新能源投资大规模扩张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增长高峰。 报告用途及价值 本行业报告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内外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查资料。 本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发展的政策与经济环境;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国太阳能技术装备行业发展情况;中国风能技术装备行业发展情况;中国核能技术装备行业发展情况;中国生物质能技术装备行业发展情况;中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技术装备行业发展情况。报告对新能源技术装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报告目录 第一章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的定义 第二节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发展环境 一、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政策环境

XXXX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2010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国城市排名2010---内含2010年江苏省城市排名(搞笑版)及湖北各城市经济分析 2010年09月17日星期五22:01 中国网北京4月26日讯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发布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指出,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倪鹏飞表示,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报告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东南沿海相对下降,北部中部快速提升;五区域分享前十名,沿海城市北进南退;全国城市整体起飞,潜力城市各具特色;东南优势略有下降,全国城市建差距缩小;省区城市竞争力逆转,中西部省份增长迅速。 倪鹏飞表示,去年是四区域分享前十名,今年是五区域分享前十名。再细分一下,在前十名里,珠三角有三个城市,长三角只有一个城市,台湾地区有两个城市,环渤海有三个城市,东北地区过去没有,今年已经有一个城市大连,沿海城市竞争力北进南退。 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26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中国网进行了现场直播。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4月26、27日分别在北京

和香港发布。 2010年中国城市GDP排行前70名 1、上海市14900.93亿元增长8.2%(沪) 2、北京市11865.9亿元增长10.1%(京) 3、广州市9112.76亿元增长11.5%(广东1) 4、深圳市8201.24亿元增长10.5%(广东2) 5、天津市7500.8亿元增长16.5%(津) 6、苏州市7400亿元增长11%(江苏1) 7、重庆市6527亿元增长14.9%(渝) 8、杭州市5098.66亿元增长10%(浙江1) 9、无锡市5000亿元增长11.5%(江苏2) 10、青岛市4900亿元增长11%(山东1) 11、佛山市4814.50亿元增长13.5%(广东3) 12、武汉市4500亿元增长13%(湖北1) 13、大连市4410亿元增长15%(辽宁1)

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原因.pdf

一、网络经济环境下城市国际竞争力含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1997年到2010年各大权威机构的评价来看,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在参评国家中总是位于第30名左右,而且城市国际竞争力排名不高,且有下降之势。与传统经济环境相比,网络经济环境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研究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的出现对城市的发展成本、资源享赋、企业集聚、对外贸易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因此,网络经济环境也赋予了城市国际竞争力新的含义和内容。同时,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下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含义也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目前,尽管城市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和标准的定义,但是通过阅读和参考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认为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含义如下: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是在网络经济浪潮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个城市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及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实现居民福利最大化的能力,其本质是城市发展成本最小化,其目标是实现城市国际价值。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特征 与传统经济不同,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城市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同时要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城市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增长期,我国与世界其他各个国家的竞争成败,都将取决于城市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也改变了城市面临的竞争环境,导致城市走向更加不确定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不同,城市国际竞争力有自己的独特性。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主要有以下七大特征:系统性、开放性、差异性、动态性、相对性、可操作性与综合性。 三、传统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如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文献开始不断增多,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有关城市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区位因素、创新研发水平、国际化水平、企业集聚、专业化分工和政府作用。研究最多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是区位因素。从区位的角度探讨城市国际竞争力问题,普遍认为能够提供优势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享赋的“差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区位因素也较好地解答了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为何有些城市能够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生机勃勃,迅速发展,而有些城市却始终停滞不前。不仅在国外其他城市,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也极大证明了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苏州的跨越与毗邻上海的区位有关,深圳的崛起与毗邻香港的区位也不无关系。网络经济下,全球通讯技术发展和信息扩散速度都在不断加快,传统区位因素对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也在不断下降。此种情况下,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就是培养或利用好的区位优势,产生吸引力,进而引发集聚,加快已有优势产业或潜在优势产业发展的过程。 四、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相对于传统经济,网络经济下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城市面临着市场更加开放,国际贸易更加自由,政府宏观调控更加科学,信息不对称逐渐减弱等的发展环境,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也有了一定变化。我认为基于网络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创新研发水平、城市信息化水平、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 1.对外开放程度。在当今网络经济下,生产要素采购、资源优化配置、资产优化重组和竞争都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各国及各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障碍大大减小,商品及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各国及地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城市开放程度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一个闭塞的城市肯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城市的开放程度,还体现了一个城市对其他外部区域的吸引作用以及该城市的扩散、辐射作用,体现了城市在外界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和招商引资能力,这些都是网络经济下现代化城市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2.创新研发水平。从大量文献可以看出,城市的创新研发能力一直被认为是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传播不断加快,城市的创新研发能力更显得重要,它是城市保持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 3.信息化水平。与传统经济不同,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化水平在城市国际竞争力评价中所占地位日益重要,成为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现代城市在资源配置、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政府宏观调控、企业集聚等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城市信息服务功能,是提高城市对外开放程度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顺应时代发展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4.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与传统的区位因素不同,网络经济环境下,区位因素对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逐渐减弱,城市竞争中更注重生态环境的竞争,因此,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则成为了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一大主要影响因素。

2018年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报告

2018年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报告

01开篇02序言 21第四章 中国知识产权未来发展预测07第二章 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排名百强榜 22 第五章 中国知识产权领袖专访 28 附录 知识产权竞争力分析模型和数据来源介绍 04第一章 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1.1整体现状 1.2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0 第三章 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排名百强榜榜单分析 3.1榜单行业分析3.2榜单地域分析3.3榜单企业分析 目录

1.1整体现状 在国际贸易中,美国长期以知识产权的“337调查”制约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我国的净水器、耳机听筒、平衡车、数字机顶盒、通讯设备、扫地机器人等许多领域的产品都曾遭遇“337调查”而被禁售。在中国,高通、爱立信等通信公司布局着大量专利,长期在国内收取高昂的许可费用,同时控制着国内手机企业的可发展区域,造成中国相关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下游。这是国内知识产权积累的时间与实力尚未充足,发展滞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已足10年。随着不断提升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改善的知识产权环境,国内确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专利、商标、著作权登记申请量飞速地增长,其中,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商标申请注册量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但专利质量不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疲弱、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仍是发展痛点。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国外企业的冲击,如何保持原有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成为各大科技型企业所需面对的共同难题。 为使知识产权由大变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提高专利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2017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专利代理行业“十三五”规划》,升级服务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发展环境。2017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意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破除制约知识产权发展的障碍,全面提高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并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发布了《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纲要(2016-2020)》,南京、苏州、武汉等11家知识产权法庭相继挂牌成立,并深入开展“护航”、“雷霆”、“清风”、“龙腾”、“剑网”、“溯源”等行政执法专项行动。自2017年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据该方案建立健全专利审查质量评价组、非正常申请监控工作组和专利审查质量社会信息反馈组,加强专利的审核,并进一步提升专利质量。2018年,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说,今年年底前将商标审查周期从目前的8个月缩短至6个月,同时 第一章 中国知识产权 发展现状 在中国,高通、爱 立信等通信公司布 局着大量专利,长 期在国内收取高昂 的许可费用,同时 控制着国内手机企 业的可发展区域。

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5

《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5》发布 4月15日,在第九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汉能控股集团和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联合发布《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5》。报告指出,全球能源体系向分布式移动能源演进。报告预测,到2020年,移动能源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7万亿元。 移动能源是以可移动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为基础,通过和储能、控制、信息通信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能源的可移动、全天候、高效率供应。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李河君指出,移动能源包括可移动、可穿戴的太阳能发电,它将像移动通讯和移动互联网一样,改变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传统集中供电将变成一个个发电主体,能源利用将无处不在。”发展移动能源是太阳能产业的一个重大机会。报告还指出,2014年,全球新能源发电延续了高速增长的趋势,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53吉瓦,年发电量同比增速达19%。预测中指出,2015~2020年太阳能发电增速超过风电增速。 “十三五战略规划中,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促进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的主要力量。”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在论坛上表示。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全球能源供应增量中三分之二将来自新能源,2035年新能源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力。经济新常态,将为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将提供动力和重大机遇。 附:报告摘要 一、发展现状: 1.新能源占比持续增加 (1)化石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占比持续下降,由2013年66.1%降至65.1%。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占比持续上涨,由2013年9.5%上涨至10.9%

(2)由于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增长迅速,2014年新能源发电项目融资同比增幅15.4%。 2.中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全球第一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城市竞争力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课题。随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各国正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竞争力。本文较详细阐述了当今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城市竞争力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指出尚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城市面临着发展的机会和竞争的压力。如何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银行把城市问题作为1999---2000年度发展报告的主题,2000年新加坡全球经济地理大会也把城市竞争力作为重要议题。国内学术界最近两三年开始重视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并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一、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源于竞争力的研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微观角度来看,众多的现实生产者和潜在生产者都正在、或试图通过利用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早。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 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美国的彼得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这个问题做了开拓性的探索。他提出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框架是显示性框架 和解释性框架的结合。彼得认为城市竞争力没有直接被测量分析的性质,人们只能通过它投下的影子来估计它的质和量。在解释城市竞争力时,彼得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选择了一套解释竞争力的变量:城市竞争力(UC)=F(经济因素,战略因素)。经济因素: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经济结构+城市 环境;战略因素: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十公私部门合作+制度灵活性。他选取了零售额、制造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三个指标,体现城市竞争力;同时又选取了一些构成指标,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深圳连续3年位居内地榜首 与去年一样,广东今年依旧2个城市进入前十:深圳排名第二,广州位居第六。这是深圳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二,居内地城市榜首。广州则从2006年起,一直徘徊在第5名和第6名。 广东其他城市中,佛山排名15位,比去年下降1名。东莞排名19位,下降4位。中山排名28位,下降5位。珠海排名29位,江门和惠州分别为61位和62位。阳江垫底,排名203名。 在中国51个城市分项竞争力排名中,深圳的结构、文化、开放竞争力3项分项竞争力也分摘全国第二、内地榜首的好名次。但广州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广州环境竞争力排名第38位,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名第41位,在广东所有入选城市中,这两项竞争力都排最后一名。 广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彭澎也对此有明显疑问,“广州怎么说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如果说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都这么失败,还能算前沿吗?” 河源清远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一 让人惊喜的是,城市竞争力分别排名131和134位的河源和清远,在综合增长竞争力方面并列排名全国第一,这也是广东首次有城市摘得该名次。 -焦点问答 1、深圳为何连续三年内地第一? 问:深圳GDP排名全国第四,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为何其竞争力排名能连续三年位居内地第一? 章武(蓝皮书主编助理):从经济总量看,深圳确实不如这些城市,但城市竞争力考察是全面的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经济规模、经济效率、发展成本、产业层次、生活质量等方面。从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深圳的经济增长均高于上海、北京,经济效率高于上海但发展成本反而比它低,综合评比下来,深圳的分数确实是内地第一的。 2、深圳竞争力能否赶超香港? 问:深圳竞争力已经连续3年处于全国第二,内地城市第一,有无可能赶超香港,成为第一? 倪鹏飞:短期内都不太可能。两个城市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在12项分项竞争力指标中,香港有10项高于深圳,深圳只在文化竞争力和科学技术竞争力两项指标上略高于香港,可以说,香港在人才、资本、结构、综合区位、制度、政府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无论在局部还是整体上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3、广州为何常年落后于深圳? 问:作为深圳的“大哥”,广州的经济总量一直比深圳大,但竞争力排名一直落后于深圳,这是为何?

2011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1月6日发布 本排名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度两岸社会科学合作课题成果之一,本排名系统分201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强,2011年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20强,2011年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20强,2011年中国城市社会竞争力20强,2011年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20强,所参考的数据截止2010年10月13日。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是以经济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基础,并结合生态环境竞争力后计算得出。 城市经济竞争力涵盖GDP总量,GDP增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经济和产业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以及经济发展潜力等方面。 城市文化竞争力涵盖教育实力,科技创新水平,文化及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和文化影响力,文化氛围,公民总体素质和公民意识,城市历史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 城市社会竞争力涵盖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基尼系数,社会治安状况,居民幸福指数,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国际化程度和社会包容性以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等方面。 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涵盖空气质量,污染物排放程度,森林覆盖率,生态多样性及野生动植物分布,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布,旅游业总收入GDP占比以及环境承载力等方面。 201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强 1北京2上海3香港4深圳5广州 6台北7南京8大连9苏州10青岛 11无锡12佛山13重庆14宁波15杭州 16成都17武汉18澳门19天津20沈阳 21厦门22泉州23珠海24东莞25唐山 26福州27长沙28大庆29常州30西安 31烟台32潍坊33徐州34中山35济南 36鄂尔多斯37哈尔滨38长春39包头40呼和浩特 41绍兴42江门43惠州44新竹45温州 46高雄47湛江48淄博49秦皇岛50昆明 51南通52扬州53洛阳54郑州55乌鲁木齐 56威海57金华58芜湖59南宁60鞍山 61嘉兴62东营63漳州64株洲65营口 66台州67泰州68台南69镇江70马鞍山 71南昌72日照73湘潭74吉林75德阳 76太原77绵阳78兰州79宜昌80沧州 81襄阳82邯郸83延安84合肥85榆林 86桂林87淮安88柳州89岳阳90克拉玛依

《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第17次报告》-cssn

《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第17次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 主编倪鹏飞 执笔:倪鹏飞徐海东① 世界银行发布的多次评估报告指出,摆脱贫困最有效的方式是提供更多报酬更高的工作机会,而这有赖于该经济体拥有良好的宜商环境,而良好的宜商环境不仅应当拥有良好的环境,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需求,并且能把这一需求输送出去的能力。 一、中国城市宜商竞争力的四个特征事实 1.香港、北京、上海位列前三,引领总体宜商竞争力 从2018年宜商城市竞争力可以看出,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位列前5,第6名到第20名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水平较为接近,竞争激烈。 表1 城市宜商竞争力前十分布 ①倪鹏飞男,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海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城市与房地产金融。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2.全国宜商竞争力集聚现象显著 全国288个城市的总体宜商竞争力指数总体偏低,分化较为严重,集聚现象明显。具体将宜商竞争力按照0.2等分区间来看,有63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低于0.2,有147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在0.2到0.4之间,占样本城市的51.04%,有60个城市的宜商竞争力在0.4到0.6之间,仅有18个城市宜商竞争力大于0.6。 表2 城市宜商竞争力区间分布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3.层级越高、宜商竞争力越高、分化越低 具体一线城市(包含香港和澳门)的宜商竞争力处于绝对领先状态;二线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状态,且内部差异最小,总体比较接近;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宜商竞争力水平最低,分化也相对较为严重。 表3 各层级城市宜商竞争力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中国番茄产业竞争力分析

中国番茄行业竞争力分析 番茄制品是世界范围内广泛需求的作物,它的营养价值很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世界番茄产品贸易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特别是新鲜番茄和番茄酱贸易量增速迅猛。从世界蔬菜生产来看,番茄已经成为蔬菜类中产量最高的蔬菜品种。从历年来世界蔬菜贸易规模来看,番茄产品贸易量已跃居世界第三(第一是马铃薯、第二是树薯)。 一、番茄产业发展现状 2006年,全国共有番茄酱生产企业66家,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酱产量名列全国 第一、"世界 第二。"其他主要生产企业有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巴彦淖尔富源实业集团、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泰顺兴业(内蒙古)食品有限公司、中化河北进出口公司等。全国年加工番茄酱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年出口量60多万吨,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欧盟之后的第三大生产地区和第一大出口国,在世界番茄酱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8年番茄酱价格不断走高,全球番茄种植面积大增。2009年全球加工用番茄产量同比增长 15."6%,达 4231."7万吨,其中中国加工用番茄增量最大。2009年中国加工番茄产量达865万吨,同比增长 35."1%,占全球加工番茄总量的比重升至 20."5%,番茄制品产量近110万吨。与此同时,全球番茄制品消费量保持稳定增长,2009年达3850万吨,同比微增 2."4%。

2009年全球加工用番茄供远大于求局势的出现使得番茄制品价格大幅下滑,引起全球市场波动,作为全球番茄制品原料主要输出国的中国受此影响较大。 图:2009年全球加工用番茄产量区域分布 注: EU5指的是法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 目前新疆、内蒙古等番茄企业的加工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出口,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番茄制品消费市场也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这就需要中国的番茄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加大开发国内市场的力度,走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经营路线。中国番茄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凸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为了争夺国际市场,企业往往把价格作为制胜的法宝,以低价吸引客户,造成番茄出口卖价整体持续走低。长期的低价竞争使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经营风险加大,并使利润转移到了国外的经营销售企业当中去,使得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弱,直接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加大主要贸易国家实施反倾销或贸易保障措施的可能。 二、发展番茄产业的条件和优势 1)政策支持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发展番茄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发展条件。 近年来,新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立足新疆优势和特色资源,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努力下,通过土地集中连片、划区种植,改变经营模式,与棉花同等对待,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原料管理,番茄种植走上市场化经营道路。 2)成本优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7年12月24日 1

内容提要 0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分析 02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03中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建议 2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领先优势 3 GWh 2016年约占全球出货量60% 新能源汽车产销和保有量第一 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数量第一 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三个世界第一 01现状分析——车辆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领先优势 4 (新能源乘用车) 01现状分析——车辆

2017年中国继续领跑新能源汽车市场 1-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49万辆,同比增长45.4%,市场占比2.1%,其中,10月销售9.1万辆,同比增长106.7%。 1-10月新能源汽车销售情况 单位:万辆、%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及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新能源汽车正在由以公共领域为主消费,转向私人领域为主的消费。 01现状分析——车辆 5

中国燃料电车技术应用开始起步 01现状分析——车辆 我国高度重视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将其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要方向之一。现已初步形成整车、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的技术体系,具备小规模产业化条件。经过奥运会、世博会示范运行,已有15款车型进入《公告》,累计生产 192辆,已发布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 20项国家标准。我国采用 金属板电堆和石墨及石墨复合板电堆两种路线,燃料电池系统以自主集成为主。我国现已建成加氢站8座,运营2座,佛山、云浮、上海、沈阳等地区都在积极布局氢能供应链体系。

中科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年》

中科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xx》 中科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xx》,深圳超越香港夺得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第一的称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xx》(以下简称《报告》)显示,xx年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台北、天津、北京、苏州、澳门和无锡。 与xx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名单没有显著变化,只有广州超越台北跻身第四位,北京超越苏州跻身第七位。 此外,xx年和谐城市竞争力十强依次为:深圳、北京、武汉、上海、厦门、宁波、苏州、青岛、大连、威海。 从很多方面看,这座城市对优秀企业仍旧有强大的吸力。xx年知识城市竞争力十强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广州、天津、杭州、苏州、武汉、大连。其中北京已经连续3年蝉联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表示,城市竞争力强的城市,城市病也日趋严重。人口单中心过度聚集是导致城市病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安全,大城市正面临着公共安全问题,犯罪人口的基数不断扩大。在城市商业区、城乡结合部、车站、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等,存在着容易导致犯罪的消极因素,从而引起治安问题。

在交通方面,全国各大城市交通普遍拥堵,交通拥堵得分均值为1.74。北京、济南、哈尔滨、杭州、大连、广州、上海、深圳等跻身中国十大交通拥堵城市。 住房压力是大城市病的典型表征。大城市住房紧张问题明显,房价高企,严重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 全国38个大城市数据显示,医疗设施短缺、看病难问题严重,平均床位数仅为36.8个/万人。 要找出城市病的病根,人口因素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报告》称,聚集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带来正面的积极效应,但是城市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区聚集,一旦超出合理水平,就会导致负面的消极因素增加。 国际经验显示,城市最优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1万人。全国38个大城市数据显示,共有15个大城市中心城区超过最优规模。 《报告》称,单靠市场力量驱动下的城市发展通常会超出最优规模而造成“城市病”等严重问题,由于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解决之道在哪里?倪鹏飞说,中国大城市内部的多中心结构普遍缺失、城市病愈演愈烈;尽管顶级城市间功能分工和网络化已经浮现,但低级别城市间的等级化联系特征明显,城市网络化联系远未形成。中国将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城市联系体系。城市功能网络化,即不同城市间形成水平分工和功能互补。

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5月21号,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根据蓝皮书统计排名,北京城市竞争力居内地城市首位。跟往年排名对比,北京综合竞争力首次超过上海。 数说报告 北京竞争力排名第3 蓝皮书指出,2011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长沙。北京位居香港、台北之后。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城市竞争力PK中,北京首次超越上海,紧随台北之后,位居第3。上海退居第4位,青岛取代大连的位置跻身前10。 东部沿海城市占七成 2011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50位格局中,东部沿海占据七成,三成多为地级城市。佛山、苏州和无锡居地级市前3名。2011年相比2010年,前50名中部城市数量增加,地级城市提升较快。副省级城市中2011年相比2010年提升位次最多的是成都,上升了8位。省会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为10位; 地级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为7位。 城市人口10年增2亿多 2011年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中,东部城市整体强,西部城市个别强。东南地区城市整体竞争力排名较高,多集中在前100强,城市间差距进一步缩小。 本次报告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第10次,报告发现,过去10年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和增速异常迅猛。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亿人,2010年增加到了6.6557亿人,10年城市人口总量增加2亿多。此外,城市用地规模和增速更为迅猛,城市体系和空间分布急剧变化。 报告特别指出,过去10年城市化的模式不可持续。城市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不完全城市化,按照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但城市户籍人口仅仅达到33%;二是土地过度的城市化,10年城市人口增长0.5倍,建成区面积相应增加了接近1倍;三是城市体系的偏颇,大量人口向行政级别高的中心城市聚集,中等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小城镇功能不完善、比较分散。 ■报告背景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包含城市综合增长、经济规模、经济效率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指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高低及其变动,直接反映着城市各个方面的状况以及变化。 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据介绍,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以及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用大半年时间参与了报告的调研和撰写。 ■城市竞争力分项排名 ◇人才本体竞争力前三名:北京、香港和上海 ◇文化教育竞争力前三名:南京、上海和杭州 ◇医疗卫生竞争力前三名:北京、香港和上海

关于城市竞争力及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思考

关于城市竞争力及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思考 一、引言 城市竞争力是自从城市产生以来就有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城市间的竞争存亡基本取决于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战争局势的变化;在计划经济年代,城市及其规模的大小、产业结构布局、人口的多寡都是由政府的“有形之手”予以计划和调控,城市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城市首脑“跑部钱进”的意志与能力,以及中央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式所制定的计划;随着市场机制日益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城市竞争力不再由政府计划或工矿企业发展所左右,而是被看不见、更加难以捉摸的多种因素和无形的资源所代替。所以,研究城市竞争力以及决定因素在以城市为代表区域集团化的今天有着极为重要意义,也为我们城市发展及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提供思路。 (1)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比国内早,学者们从各个不同层面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Begg,Boddy,Cheshire,Jensen-Butler 等人对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进行了研究:D·Arcy,Keogh,Rogerson,Gordon等人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及其竞争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地方生活质量、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接近电信网络、在协作

网内获得外部经济性、市场需求和有效的组织结构等;而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对全球竞争、美国和欧洲的考察,研究了城市竞争的尺度问题。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又加强了城市竞争力研究。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从历史上看,城市是社区权力和文化的最集中点。生活散射的各种光芒在这里全面聚集,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意义。城市是社会整体关系的形式和标志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城市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消亡、自我更新。” 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以下三大地区: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以前两者尤为突出。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巴克内尔大学的彼德教授从80年代开始对城市竞争力的一些问题作了开拓性的探索;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90年代初已是国际上研究竞争力问题的著名专家,他声称他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同样适合次级经济存在体(区域和城市);而北卡罗来纳大学丹尼斯教授90年代开始研究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在欧洲,伴随着欧盟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此外法国的经济空间管理机构也都针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专门研究。而亚太地区由于全球化过程相对不如北美和欧洲地区,城市竞争力研究范围往往局限于城市竞争力评价,对其竞争机制等的探讨不如前两个地区深入。 总体上来讲,目前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围绕新背景下城市竞争机制、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提升

中国新能源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新能源行业分析报告 在如今众多的行业迅猛发展的时代一个新的行业诞生了它代表着环保无污染清洁这就是新 能源行业他的诞生是具有标志性的。在当今世界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已经不能满足人均需求而且传统的能源具有消耗发污染严重不环保是在全球环境 日益恶化的今天已经不能胜任了。人们必须要开发出新的能源来代替过去的不可再生的能源。说道新能源它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而现在主要使用的能源有:燃烧石化燃料,比如煤炭这是火力发电,还有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尤其以燃烧煤炭等化学染料污染最为严重产生大料的废气污染空气是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及市场潜力 按人口计算,我国能源资源相对匾乏,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1996年,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消费量逾13亿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14吨标准煤,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居世界第89位;我国年人均电力消费仅882 千瓦时,世界年人均消费为2220千瓦时,我国不到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40%。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到2050年将逾2吨标准煤,相当于目前世界平均值,仍远低于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要解决能源匮乏的问题,同时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开发我国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太阳能资源 我国属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辐射总量在 3.3×103~8.4×106千焦/米2·年之间。全 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我国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世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之一;四川盆地、两湖地区、秦巴山地是太阳能资源低值区;我国东部、南部及东北为资源中等区。太阳能是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形式,是所有化石能源及多种可再生能源的源头。多晶硅价格上涨对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行业内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厂商的电池片产能和组件产能成为无效产能,避免了电池片和组件价格的恶性竞争,行业优胜劣汰得以更快的实现。高价多晶硅的压力下,优势企业也会有极强的动力削减成本。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博士与美国学者彼得·卡尔·克拉索教授牵头,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组历时两年时间完成的《2009-2010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6月22日、25日在韩国首尔和中国南京发布。 本次报告的主题为“创新:城市竞争力不竭之源”。本报告从产出的角度,使用绿色GDP规模、人均绿色GDP、地均绿色GDP、经济增长、专利申请数、跨国公司指数等6项指标数据,编制全球5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数(GUCI),从多侧面比较和分析500个城市的竞争力指数及其具体构成指标数据,全面了解全球城市的发展和竞争的格局,通过研究发现: 世界城市竞争力的格局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首先,美欧等顶尖城市依然占据着城市竞争体系的高峰,显示无可匹敌的强劲竞争力,同时,其要素环境也表现优越,表明其未来依然有着持续引领的潜力。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其次,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中心区及大都市区表现突出,增长迅速,同时,其要素环境排名普遍靠前,彰显其巨大的发展潜力,预示其将快速赶超顶尖城市,进入较高水平梯队。如,上海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球前50,排名37,提升最多达9位。且北京,上海要素排名分列全球第8和全球第15名。再次,新兴工业化国家整体城市体现大幅度提升态势,在要素环境排名中表现尤为突出,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总之,一方面,顶尖城市实力依然抢眼,另一方面,新兴城市追赶态势凶猛激烈,这种态势将刺激迅速变化的世界城市竞争力格局继续进行,而且愈演愈烈。 综合竞争力:纽约与伦敦雄踞,圣何塞与上海提升最快。排前10位城市是:纽约、伦敦、东京、巴黎、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新加坡、首尔和香港。 前50强中美国占20个;欧盟占16个;中国占3个。前100名美国占38席,欧盟占33席,中国占3席。前200名美国占64席,欧盟占66席,中国占13席。中间100名亚洲有52个城市,后200名是亚洲和其他各洲的聚集地。 经济规模:中国城市演绎提升奇迹,欧美城市平庸稳中稍降。排前10位城市是:东京、巴黎、纽约、伦敦、洛杉矶、首尔、香港、大阪、墨西哥城和悉尼。 发展水平:圣何塞、旧金山、奥克兰蝉联三甲,亚洲城市潜力巨大。排前10位城市是:圣何塞、旧金山、奥克兰、华盛顿、利兹、休斯敦、洛杉矶、日内瓦、波士顿、纽约。 经济聚集:欧洲城市独占鳌头,收入呈高度集聚化。排前10位城市是:日内瓦、纽约、芝加哥、巴塞罗那、都柏林、旧金山、澳门、首尔、圣安娜、名古屋。 经济增长:中国城市持续领先,亚洲经济迅猛增长。排前10位城市是:鄂尔多斯、包头、烟台、呼和浩特、巴库、东莞、中山、日照、惠州和威海,中国独占9席。 专利申请: 人均财富助力科技创新,中国科技创新弱势明显。排前10位城市是:辛辛那提、威尔明顿、波特兰、温莎、西雅图、帕罗奥多、魁北克、明尼阿波利斯、斯图加特和普利茅斯。美国占6个,加拿大占2个。 国际影响力: 亚洲城市迅速提升,中低收入城市国际化趋势增强。排前10位城市是:纽约、东京、新加坡、伦敦、香港、北京、巴黎、上海、莫斯科和首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