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的王子安》王子安形象分析
《王子安》是一篇以喜剧的形式来反映读书人悲剧的短篇小说,无情地嘲笑了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举业迷们精神境界的空虚、无聊。王子安是名士,很有才学,但多次应考不中,可以想见他有一肚皮牢骚。这次期望殷切,说明考得很好,把握蛮大。但历次失败的教训告诉他,考场的命运并不完全凭靠试卷,所以他惴惴不安地等待着消息。左一杯、右一杯,借酒消愁,打发这难挨的时光。在酒醉中,梦见了自己高中。随着功名的到来,他仿佛换了一个人,哪里还是畏畏缩缩的穷秀才,已经俨然是一个春风得意、颐指气使的翰林老爷了。他“一阔脸就变”,马上盘算如何炫耀乡里,吆五喝六地招呼长班侍候,长班来迟了,竟凶神恶煞一般开口就骂、举手就打。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些细节把这个举业迷灵魂深处的东西暴露得淋漓尽致:在他看来,读书应考只不过是做官当老爷的一块敲门砖,现在大门既已敲开,他当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可以随意役使和压迫下人的官老爷子,因此立即大耍起威风来。作者通过王子安的这副嘴脸典型地揭示了举业迷们之所以热衷于举业,甚而至于为之发疯发狂的原因。
比较黄英与嬰宁
黄英是菊精,她的才气可追探春,洒脱直比湘云。自然,她没有探春对家族的忧患意识,也没有湘云那种娇憨之气,黄英的气质在于她的智慧与淡泊,对人生也持着享受的态度,她既能在富贵中怡情养性,当金钱散尽,也可如闲云野鹤悠闲生活。“世界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黄英和姚木兰都持有这样的生活态度,是蒲松龄笔下一位非常理想化的女性。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在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因为她与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时而大笑,时而哀哭,时而憨语,时而伤感,时而任性。她比谁都勤劳,她比谁都孝顺。作者这样对美的构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美的渴望、美的向往和颂歌。
婴宁的形象,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是婴宁的真处。婴宁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笑声动摇一切封建礼教的束缚。 值得注意是婴宁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她不仅是

个天真娇憨的姑娘,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婴宁是当时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影子,表现了当时人们反对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束缚,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正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黄英和婴宁,这两个人物更多承载着道家的审美生活情趣。
马二先生形象
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
马二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封建的说教,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他的大脑塞满了圣贤的语录,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他既不认识别人,也不认识自己,不合环境而心不在焉,我行我素,颟顸自守,表现出机械而僵硬的喜剧特征。
马二先生的自我抑制,不仅因为在精神上有无形的拘钳,而且因为在物质上也有实际的困窘。他食欲好,食量大,但久困场屋,羞涩的钱囊无法满足胃袋的庞大需求.
他的基本特征就是被封建教条毒害而迂腐僵化.
《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形象
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杜少卿怀疑、反对八股科举,辞却征辟,拒绝入仕;对于封建礼教,杜少卿携妻游园、支持逃婚抗婚、反对纳妾、挑战朱熹,冲破旧礼教的束缚;杜少卿受魏晋士风影响,蔑视礼法,愤慨封建家族。以上三个方面成就了杜少卿"封建贰臣"的形像。在众多的儒林士林人物中,杜少卿堪称“品地最上”的一号人物,他又是作者吴敬梓的自寓、自况和化身。真儒名士称赞杜少卿是“海内英豪”、“千秋快士”、“儒林豪杰”,封建卫道者侮骂杜是“败类”,要以他为戒。高翰林侮骂杜少卿,毫不奇怪,合乎逻辑,因为两人分别是封建正统的卫道者和封建的贰臣。杜少卿看破了八股科举制度的弊害和“无凭”,决然辞却科举,拒绝入仕,成了“八股国里的一个叛徒” 他公然谴责纳妾伤天害理,挑战封建宗法制度,否定男子特权和多妻制,这在儒林名士中绝无仅有。从携妻游园,到支持抗婚逃婚,再到反对纳妾,杜少卿的妇女观、夫妻观已经超越他那个时代的限制,达到近代先进思想的境界。
红楼梦人物塑造的成就
《红楼梦》的人物性格塑造,作者主要抓住了形象的复杂性、形象的立体感(即写出人物性格的空间差异与时间的变异性)。平凡中见不平凡。表现了完整的感情流程。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化,肖像描写贵在传神,动静结合等等。最大贡献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写法,使人物形象具有了现实

力量和生命力,书中的人物不再是抽象的完美的神,而是具体的复杂的活生生的社会的人。从这个角度讲,《红楼梦》是第一部把人写成真正的人的伟大作品,是以形象反映生活,概括社会生活的本质,揭示生活的浓度的伟大力作。
《红楼梦》表现了作者对人的本性之源的爱的深刻理解和封建社会对人性摧残的血泪控诉。皇室社会,摧残的是人性。书中大量的篇章并不是写皇族的灭亡,而是对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被摧残者的泣诉,这就是对人类爱的本性的招魂。曹雪芹是用爱的哲学理念雕塑着他书中的主人公宝玉。《红楼梦》对爱的神理和纯洁在封建社会中必然牺牲的哲理,以及宝玉的主导性格都作了最完整的说明,书中称“二”“爱”同音,园中姊妹有人就真呼宝玉为艾哥哥了。宝玉是曹雪芹用生命的祭礼塑造的人本性的爱的化身。而作者的痛苦正在于他清楚人的本性的爱是没有出路的。出家当和尚作道士(甄士隐)是皇室社会为宝玉早已备好的结局,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是红楼之书的状诉,已毁之心诉诸笔墨,用艺术的爱寻求一种自毁方式的解脱。所以作者写此书时,疯、狂、痛、血洗悲嚎,兴来执笔狂歌。
书中还有许多用曲折手法表现这一主题的地方,如万艳同杯(悲)酒、元迎探袭(原应叹息)、千红一窟(哭)茶、贾代化(带话)、贾宝玉(假宝玉)、秦钟(情种)、贾语村(假语村言)、甄仕隐(真事隐)等等都是暗点书中某些含义。更有诗、词、灯迷、酒令、骨牌等皆用隐语,对研究该书结构和主旨都有帮助。
《红楼梦》的结构特征:《红楼梦》的结构特征新颖而奇巧。曹雪芹脱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变了说书人那种叙述格的体例,以散文化的描写为主,进行着生活全景的创造,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情世态和人物刻画见长。曹雪芹的创作原则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新境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用以假寓真为结构,全书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 “生活世界”。
《红楼梦》结构程式纵向发展的线索有多条。一条主线: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四条副线:贾元妃与贾府的联系,僧、道与贾府的联系,贾雨村与贾府的联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些结构线索的设置,不是单一的结构艺术的表现,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不是个体的偶然的,而是带有一般的历

史必然性的。这一悲剧,是民主与专制、叛逆与卫道思想对峙,进步思想与美好情愫被毁灭的结果(宝黛的民主与叛逆精神是为贾政、贾母、王夫人等所不容的);这一悲剧,是政治与经济联姻的结果(贾府于政坛显赫,又是皇亲国戚,然经济形势每旷愈下;薛家系皇商之家,经济殷实;而林黛玉父母双亡,不名一文,贾薛两家联姻便是一拍即合);这一悲剧,是封建宗法、礼教综合作用的结果(黛玉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谙人情世故,不拘礼法;不会圆滑,不会虚伪。一个孤立无援,一个不合封建礼法规范,与旧制度、恶势力抗争的弱女子,无论呐喊还是沉默,死是必然的。哭泣与流泪也是一种释解与渲泄)。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红楼梦》的森罗万象,也表现在它的人物塑造上,这是《红楼梦》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特色。它代表了《红楼梦》的最高艺术成就。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其中有妃子、王爷、兵丁、老爷、太太、小姐、丫环、小厮、仆人、村女、村妪、伶人、尼姑、道士……显示了纷繁丰富的封建社会的人生图景。塑造了一大批独具个性、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著名的人物有,反封建的叛逆青年贾宝玉,敢于反抗封建淫威、宁死不屈的婢女晴雯、鸳鸯,刚烈的尤三姐,也有藏愚守拙的美人薛宝钗、两面三刀的王熙凤、外慈内狠的王夫人、迂腐昏庸的贾政、道貌岸然的贾赦,还有贾母、探春、袭人、尤二姐、刘姥姥以及贾琏、焦大等等。这些形象,无不血肉饱满、个性鲜明。这众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
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曹雪芹在宝玉未出场前,借贾雨村之口说:贾宝玉是一个“时代的怪胎”。大家都知道,贾宝玉极具闺阁风貌,表里都透露着脂粉气,“周旋在姐妹中表及侍儿之间”。贾政说他是个“酒色之徒”;贾敏所知道的宝玉“顽劣异常,内帏厮混”,警幻仙子和贾雨村对他的评价稍稍脱俗,前者说他是“闺阁良友”,后者说他是“情痴情种”、“逸士高人”。但终归还是带有个人的兴趣点和局限性。《红楼梦》里的人对贾宝玉所做的盲人摸象般的评价,也反映了读《红楼梦》的人对贾宝玉的局限性理解。当然,也有高明的读者读出了贾宝玉身边的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对贾宝玉做出了新的判断:贾宝玉是反封建的叛逆者;贾宝玉是追求自由、平等的人道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的痴情表现的是对恋人、友人、亲人及对万事万物的

博爱;有人说,宝玉最后的遁世,表现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己赖以生存的最珍爱的东西被彻底摧毁,理想彻底幻灭所带来的剧痛过后的最终平静。综上所述,宝玉身上的一切,表明的是人类所具有的共性,人类社会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秉性及现象都涵盖在宝玉一个人身上。
《红楼梦》塑造的人物还有一个最大特点,那就是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评价总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际做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这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病弱的林黛玉,貌若西子,多疑刻薄,清高孤傲,任情任性,弄得众人相背;康健的薛宝钗,冠艳群芳,知情达理,宽容随和,稳重和平,深得上下欢迎。林黛玉多情无邪,率真单纯,薛宝钗理智藏奸,胸有城府。这两个形象一经出世,便交替沉浮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和社会形态的变幻中。作为个人来说,在失意时能深刻地理解林黛玉,而得意时又由衷地爱慕薛宝钗,一个社会,在专制压抑的时候,林黛玉备受推崇,而国泰民安的状态下,薛宝钗被大加褒扬。在文学的评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借用王蒙的一句话:“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
《红楼梦》还善于通过日常生活反复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任何细节描写中,都可以看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例如:凤姐总是那么奸诈泼辣,黛玉总是那么伤感而又尖刻,宝钗则是表面上庄重平和而处处可见城府很深。这些不同的性格都是由于人物各自的不同出身、不同教养、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思想所造成的。因此,不同性格的人物,往往都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力量。
《红楼梦》还通过大事件、大场面,把人物安置在生活冲突的漩涡里,用人物自己的言行,鲜明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抄检大观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封建统治势力向它的反抗者进行的一次集中的大镇压,通过这个尖锐的矛盾冲突,在更广阔更深刻的意义上,成功地刻画了许多人物。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的王夫人,指使和筹划了这一次大抄检。凤姐装作很冷漠的旁观态度,玩弄两面三刀的伎俩。随着抄检,我们看到了园子里众多人物的不同表现:甘心投靠封建统治阶级的袭人懂得这次抄检于她有利,毫不介意地接受了检查;晴雯则相反,坚决抗拒;紫鹃冷静平和,但显然带着很大的反感;因是庶出而要特别维护自己尊严的探春则满腔怒气;惜春胆小怕事,只能洁身自好,唯恐连累自己;司棋敢做敢为,坚强自信等等。在这其间无

不流露出人物的思想面貌和个性特点。
《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统一,达到了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
贾母形象
纵观贾母一生,可谓“福、寿、才、德,四字兼全”。她生于豪族,“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家,嫁入世家“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这是她的福;活到八十岁,这是她的寿;年轻时当家理政、相夫教子使贾府成为“烈火烹油、鲜花簇锦”的钟鸣鼎食之家,这是她的才;疼爱孙辈、怜贫恤老,善于化解内部纷争,这是她的德。作为贾府的最高权威,贾母并不以一种严苟的封建家长面目出现,她允许个人的适当自由发展并为之设了条件。,贾母都将一个识多得体、宽厚仁慈的“长者”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她让丫环随意吃喝,不必拘礼,甚至叫下人上桌陪客,对刘姥姥不嫌贫轻贱,而是仿佛见了“知已”般亲切。贾母的“仁善”让人觉得可爱,然而,她并不“善”得糊涂,站在家族利益的立场上,她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旦触犯了贾府的家规底线,她是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扼杀。贾母的“仁慈”与“理智”着实让人敬畏三分,而其个人的艺术修为则更添加了她的人格魅力。
鸳鸯形象
鸳鸯是<<红楼梦>>中贾母的大丫头,鸳鸯是贾府数以百计的丫鬟当中地位最高的,因为她是伺候贾府老祖宗贾母的“首席大丫鬟”。 鸳鸯虽然位高权重,因为她经常要代表贾母去执行某些使命,但她为人公道,心地善良,办事公正,所以深受贾府上下人等的敬爱。鸳鸯尽管出身低贱,但她并不自卑,并不怯懦,她有着自己的主见和追求。以她独特的个性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刚烈高洁,可以说鸳鸯的最大特点。《红楼梦》中的鸳鸯,表面和顺,其实刚强,努力追求人的独立地位。凤姐儿开玩笑要她作贾琏的小老婆,她立刻反击,要用拿过螃蟹的腥手抹凤姐儿的脸。“大老爷”贾赦真要讨她做小老婆,她坚决反抗,哭诉贾母,借得保护;最终以自杀博得了人格的独立和尊严。
晴雯形象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性格丰满,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位于“十二钗又副册”首位的晴雯就是其中之一。她天生丽质,干练爽利、心灵手巧,正直无畏、刚强不屈,同时性格上存在着骄横欠宽容的缺点。晴雯是美丽的, 她身上的美是与生俱来的、不经刻意雕琢之美,是富有昂扬生气之美。她美得被喜爱她的人赞扬,被讨厌她的人嫉妒、甚至陷害。晴雯在宝玉房中,是仅次于袭人的大丫头,她对宝玉,尽职尽责,言谈话语中透露着干练、爽利,并且她心灵手巧无人可及。在封建观念厚重的贾府中,晴雯地

位卑贱。但她却有铮铮铁骨,她敢怒、敢骂、毫不拘泥作态。她坚守自己的原则,刚强不屈,正直无畏、毫无奴颜媚骨。晴雯,她是大观园中唯一最富于个性色彩的被压迫的婢女。她的所作所为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愿望迥然不同,是叛逆和反抗的代表。她敢说、敢笑、敢怒、敢骂、心直口快,不拘泥虚伪。每当晴雯在读者面前出现的时候,立即给人带来一股爽身扑鼻的清新之感。晴雯在下层婢女行列中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还因为她洒脱泼辣,无所顾忌,总是天真、善良、坦荡,刚强而又浑身是刺。她为人处世正直无畏,刚直不阿,容不得虚伪作假的阴微卑贱。看不顺眼和听不惯的事,她都会给予反击和讽刺,让人觉得她十分刁钻刻薄,然而这也正是她光明磊落,洒脱泼辣的表现。
贾政形象
说起贾政,不少人脑中就会浮现一张严厉,死板,生硬的面孔。贾政历来被认为是假正经,为人迂腐,古板,是典型的封建卫道士。表面上好象那么一回事,其实是个不学无术的草包。
贾政平时对宝玉从未有过好脸色,宝玉一见这位父亲就浑身直哆嗦,不少人也据此认为贾政根本不爱儿子宝玉。最能证明他根本不爱这个儿子的是“不肖种种大承挞伐”一回,亲生儿子竟忍心往死里打,所谓“虎毒不食子”,老虎尚且不会食子,更何况万物之灵长的人?而贾政却要“食子”,可见其毫无舐犊之情,毫无人性。更有人把两人对立起来,说宝玉是封建叛逆者形象,是鲁迅笔下“狂人”的雏形,而贾政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所以两人之间的斗争是两个敌对阶级的斗争。
阶级斗争这根弦要时刻绷紧了,这话没错,但动不动用阶级斗争来套,是否有点神经质?种种花,养养鸟就是小资情调,养只鸡就是资本主义尾巴?时间是最公正的,时间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正如人不能没有火性,尤其是男人,男人之所以成其为男人,就在于男人有火性。但火性太大也不好,火药味儿太浓是很危险的,爆炸了咋办?男人火性太大也是很容易起家庭纠纷的。凡事要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就不好了。一样的道理,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具体问题还是应该具体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应该以作品本身为主,不要舍本逐末,加上太多的牵强附会。
历来对贾政认识有分歧的主要在两点:一、他是否是草包。二、他是否爱儿子宝玉。
贾政是否草包?
贾政书读过不少,这一点应该没什么疑问。他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然后做官,不象他大哥贾赦的官位是世袭的。虽然历来对科举制度颇多非议,但这种考试制度能够出现本身就说明它还是有一

点合理性的,至少曾经是有过一点作用的。贾政之能中科举至少可以证明他是有一点学问的。贾政偶尔还跟门客吟诗作赋,与家人猜猜灯谜,可见他也并非古板得不可救药。虽然吟诗作赋可能是附庸风雅,有他在孩子就不能尽兴地玩,但至少也说明他是不想做个古板的长者,而渴望与孩子们沟通、与家人亲近的!
贾政爱不爱儿子宝玉?
他平时对宝玉为何没有好脸色?宝玉不好好读书,不与身边的士人多接触,整日与女孩子们厮混。这也许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贾政认为男人就应该“留意于孔孟之道,委身与经济之间”。宝玉则发现了女性作为人的美,是“水做的”,比“泥做的”男人不知好多少。但他太理想化了。理想是好的,但还要注意现实的问题。整日与女子厮混能维持生计?男人是应该有所建树,有点出息的。一个家庭,男人是顶梁柱,全家的依靠。你宝玉总不能永远生活在长辈的庇护之下!哪天祖母、父母都撒手归西了,这个家靠谁?到那时还整日如此能有饭吃?能养活这一大家子人?难不成想做败家子?所以贾政这样做是未雨绸缪,他的头脑还是蛮清醒的,目光也是看得挺远的。
“不肖种种大承挞伐”一回,看到了阶级斗争的残酷,贾政的凶残、冷血?贾政为啥打宝玉?因为宝玉一向不安心读书而喜与女子厮混;因为与贾府关系不怎么样的忠顺王府刚来人说宝玉拐跑了他们王府的戏子;因为贾环告密说金钏的死是因为宝玉想强奸她!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点燃了贾政心头的怒火,怒不可遏只好家法伺候。所谓“万恶淫为首”,在中国“淫”一向为人所不齿,况这混世魔王也太不成器了,平素就喜与女子厮混,还结交下作的戏子,更惹得忠顺王府上门要人,多丢人!这种儿子死了倒干净,一了百了,否则不知还会闯多大的祸呢!贾政打宝玉,是恨铁不成钢,是感到宝玉已无可救药才下了狠心,打在宝玉身上,痛在自己心上。难道贾政打错了?放在今天,碰到这种情况,一般父母会怎样对待?很可能学贾政,手段说不定比贾政毫不逊色!
当然贾政也有调查不明之过。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有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支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它在生活中处处强调人伦物理的井然有序,以及个人对这种井然有序应担负的责任,而对个人的正常需要往往重视不够。在古代,家训也以“严”出名。贾政之对待宝玉的方式,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自私是人的天性,虽然一般人都有私心,但作为人还应该合理克制这种私心,而中国人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更有讲究。中国人在“小我”与“大我

”关系处理上,往往会选择小我服从大我,因公而忘私。中国人又很讲究奉献精神,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又往往会选择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贾政虽然爱宝玉(所谓虎毒不食子,更何况人),但在个人爱子之心与家族利益(宝玉很可能是败家子)发生矛盾时,又毫不犹豫(也许有过激烈的心理斗争)选择了以家族利益为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