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 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 僻。

西医观点: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二.临床表现

(一)中医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2.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3.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4.病侧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

5.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6.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7.病理学检查: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二)西医临床表现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三.中医证候分型

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四.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五.鉴别诊断

(一)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

2.口僻:可有口舌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

(二)西医鉴别诊断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鉴别:面肌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依靠以下几方面鉴别:1.表情运动,周围性瘫痪更加明显,后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2.颏反射,周围性瘫痪时务或减弱,后者时有或亢进,但此法不太可靠;3.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判定,则最为可靠。

六.中医针灸治疗方案

(一)针灸第一套治疗方案: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祛风驱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

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

(2)恢复期

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等,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二)针灸第二套治疗方案:

1.基本治疗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

加减: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

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三)其它疗法

1.电针

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或断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约30分钟。

2.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点刺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尔后拔罐。每周2次。适用于恢复期。

3.皮肤针:叩刺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适用于恢复期。

4.穴位贴敷:选太阳、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

5.蜂针疗法:用于恢复期顽固性面瘫。隔日1次,用于面肌痉挛明显处。

七、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

(一)中医治疗:以中药配合针灸治疗,1周以内多浅刺,一周以后可深刺,加电针治疗。分四个证型。

1.风寒袭络证,治法:袪风散寒,温经通络。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兼表虚自汗者,去麻黄,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固表;兼头痛者,加羌活、葛根,以疏风解痉,清利头目;兼痰浊阻络,加胆南星、白芥子以化痰通络。针刺取下关、颊车、地仓、阳白、合谷、风池、列缺。

2.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止痉。以大秦艽汤加减。风热表证明显,去细辛、羌活,加桑叶、蝉蜕以加强疏散风热;兼头痛目赤者,加夏枯草、栀子以清肝泻热;兼风痰者,加白附子、贝母以祛风化痰。针刺取下关、颊车、地仓、阳白、合谷、大椎、曲池。

3.风痰阻络证,治法:袪风化痰,通络止痉。以牵正散加减。面肌抽搐频发者,加地龙,龙骨以息风止痉,病久见瘀血,加当归、鸡血藤、川芎。针刺取颊车、地仓、阳白、合谷、风池、丰隆。

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偏寒者,加桂枝、细辛以辛温解表散寒;兼痰浊,加白芥子、法半夏以助化痰。针刺取下关、颊车、地仓、阳白、合谷、足三里,加以温针灸。

(二)西医治疗:及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水肿、炎症减退,缓解面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药物治疗: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强的松 10mg 3次/日,于起病一周内使用。

2维生素类维生素B1 每次10mg,每日3次。维生素B12,每次100ug肌内注射,每日1次。

3.抗病毒类:阿昔洛韦每次 100-200mg,每日3次。

面瘫诊断比较明确,中西医在治疗上,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中西医结合,有效率90%以上。此病在治疗上针对性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及并发症的治疗中西医各有优势,从不同角度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协同,弥补各自不足,提高疗效。

八、按语(临证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面瘫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2.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3.在治疗期间,嘱患者做皱眉、闭眼、鼓颊、口唇成“O”型等动作,每天数次不等,以协助患侧面肌恢复。

4.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如亨特氏面瘫)预后较差。

5.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案 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诊断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候: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三白五虫汤 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条、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方中选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活血和营;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取其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之功;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2、风热证 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加味牵正散 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

面瘫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 (二)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 (三)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 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 (四)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口眼歪斜 1.观察患者口眼歪斜的程度和方向。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红外线照射患侧面部。 4.遵医嘱面部中药湿敷。 5.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二)眼睑闭合不全 1.观察患侧眼睑闭合的程度。 2.眼部护理:注意眼部卫生,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

外下侧轻轻擦拭。 3.在睡觉或外出时应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眼球。遵医嘱给予营养、润滑、抗感染眼药水滴眼或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眼部感染。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印堂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三)颜面麻木 1.遵医嘱患侧面部中药湿敷。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面颊、肝、口、眼、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患处颊车、地仓、太阳、翳风等穴。 6.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四)面部抽搐 1.注意观察面肌痉挛患者抽搐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等情况。 2.遵医嘱艾灸,风寒袭络证者取翳风、四白、颊车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颊车、地仓、迎香、四白等穴。 4.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面瘫病 西医病名:面神经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 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 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 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主穴: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浆地仓翳风合谷 ( 面部穴位取患侧,循经取穴取双侧) 配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曲池;风痰证者,配丰隆。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面瘫早期治疗以浅刺轻刺为主,不宜使用电针,针刺量不宜过强。肢体远端的穴位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发病当日即可采用针灸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 (二)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 (三)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 (四)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口眼歪斜 1、观察患者口眼歪斜的程度和方向。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红外线照射患侧面部。 4、遵医嘱面部中药湿敷。 5、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 . (二)眼睑闭合不全 1、观察患侧眼睑闭合的程度。 2、眼部护理:注意眼部卫生,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轻擦拭。 3、在睡觉或外出时应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眼球。遵医嘱给予营养、润滑、抗感染眼药水滴眼或眼脸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眼部感染。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印堂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三)颜面麻木 1、遵医嘱患侧面部中药湿敷。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面颊、肝、口、眼、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患处颊车、地仓、太阳、翳风等穴。

2015面瘫中医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 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面瘫病 西医诊断:面神经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证型: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药:面瘫1号方 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 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 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2、证型:风热袭络证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 2014年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面瘫又称Bell's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即西医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

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 .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与痉证的鉴别: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而面瘫主要为口眼歪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无其他肢体症状。 (2)与中风的鉴别: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呙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而面瘫则精神无异,无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故容易鉴别。 2.西医鉴别诊断 (1)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并常伴有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容易鉴别。 (2)中耳炎、腮腺炎、乳突炎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多有原发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病史,鉴别不难。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运动)。 (四)症候诊断

青盲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010—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护理方案附录1 护理方案附录2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郁气滞证:视物模糊,视野中央区或某象限可有大片暗影遮挡;心烦郁闷,口苦胁痛,头晕目胀,舌红苔薄白。 (二)肝肾不足证:双眼昏矇日久,渐至失明,口眼干涩,头晕耳鸣,腰酸肢软,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大便干,舌红苔薄白。 (三)气血两虚证:视力渐降,日久失明,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神疲乏力,懒言少语,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 (四)气滞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见于外伤或颅内手术后,头痛健忘,舌暗红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视物模糊 1.做好安全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跌倒/坠床评估等,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2.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所需,协助服药到口,防止漏服、误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肾、眼、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太阳穴、肾俞、肝俞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太阳穴。 6.遵医嘱艾灸,取光明、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二)心烦郁闷 1.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室内光线柔和,温度适宜。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 西医观点: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二.临床表现 (一)中医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2.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3.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4.病侧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

5.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6.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7.病理学检查: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二)西医临床表现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三.中医证候分型 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方案 沈艳平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中医病名:面瘫、吊线风、口僻、歪嘴风 症状: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第一版(杨期东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西医病名:面神经麻痹 诊断依据: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二)疾病分型 面瘫可分成两型:

(1)中枢型 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2)周围型 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三)辨证分型 (1)风寒袭络:常有受寒史,急性起病,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弦。 (2)风热袭络:常有患侧耳内、耳后完骨及面颊部疼痛及发热,起病较缓,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口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可伴恶风,头痛。舌质红,舌苔黄燥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二、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各位护士长: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要求,若科室有收治33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就需执行此方案,请各科室护士长认真组织学习跟本科室有关的中医护理方案,并按方案执行,每月需汇总一次,跟优质护理服务资料一起上交护理部。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 (二)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 (三)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 (四)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口眼歪斜 1.观察患者口眼歪斜的程度和方向。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红外线照射患侧面部。 4.遵医嘱面部中药湿敷。 5.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二)眼睑闭合不全 1.观察患侧眼睑闭合的程度。 2.眼部护理:注意眼部卫生,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轻擦拭。 3.在睡觉或外出时应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眼球。遵医嘱给予营养、润滑、抗感染眼药水滴眼或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眼部感染。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印堂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三)颜面麻木 1.遵医嘱患侧面部中药湿敷。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面颊、肝、口、眼、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患处颊车、地仓、太阳、翳风等穴。 6.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四)面部抽搐 1.注意观察面肌痉挛患者抽搐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等情况。

2014面瘫中医诊疗方案计划

2014年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面瘫又称Bell’s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即西医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与痉证的鉴别: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而面瘫主要为口眼歪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无其他肢体症状。 (2)与中风的鉴别: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呙斜,

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而面瘫则精神无异,无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故容易鉴别。 2.西医鉴别诊断 (1)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并常伴有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容易鉴别。 (2)中耳炎、腮腺炎、乳突炎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多有原发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病史,鉴别不难。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运动)。 (四)症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2012针灸科(面瘫病、头痛、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 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 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 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 (一)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 2.口僻:可有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 (二)西医鉴别诊断 1.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 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 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 二靠掌颏反射,周围性面瘫时无或减弱,中枢性面瘫时有或亢进,但 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判定,则最为可靠。 2.2、Ramsay Hunt综合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多发性 神经病变,表现为突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耳疼痛,鼓膜、外耳道、耳 廓疱疹;可能有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眩晕等。其他全身表现 有发热、口唇疱疹、淋巴结肿大、Horner综合征、颈部皮肤感觉迟钝 等。其中“面瘫、耳痛、疱疹”被视为Ramsay Hunt综合征的三联 征。与贝尔面瘫比较,Ramsay Hunt综合征面瘫严重、预后较差。值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 年) 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证型: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 1 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 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2、证型: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 2 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银花、连翘、蜈蚣、地龙、川芎、甘草、栀

面瘫中医护理方案范文

面瘫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 (二)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 (三)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 (四)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口眼歪斜 1.观察患者口眼歪斜的程度和方向。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红外线照射患侧面部。 4.遵医嘱面部中药湿敷。 5.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二)眼睑闭合不全

1.观察患侧眼睑闭合的程度。 2.眼部护理:注意眼部卫生,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轻擦拭。 3.在睡觉或外出时应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眼球。遵医嘱给予营养、润滑、抗感染眼药水滴眼或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眼部感染。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印堂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三)颜面麻木 1.遵医嘱患侧面部中药湿敷。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面颊、肝、口、眼、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患处颊车、地仓、太阳、翳风等穴。 6.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四)面部抽搐 1.注意观察面肌痉挛患者抽搐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等情况。 2.遵医嘱艾灸,风寒袭络证者取翳风、四白、颊车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颊车、地仓、迎香、四白等穴。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阻络证 风热阻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神经系统检查

面瘫病临床路径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商南县中医医院康复科2017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表证:突然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

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 (2)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八)治疗方案 (1)针刺治疗: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为法。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选风池、地仓透颊车、翳风、阿是穴,用泻法。电针疏密波30分钟,一日一次,10次一疗程。 (2)闪罐:选用小口径火罐,于瘫痪局部或所选穴位为中心处,连续闪罐至皮肤潮红为度。 (3)穴位贴敷:采用我院离子导入法贴敷于患侧颊车、下关、地仓等穴,每日2次,10日一疗程。 (4)中药热敷治疗:可给予中药汤剂牵正散加减研沫封包热敷,1日1次。 (5)其他治疗:配合红外线照射、激光治疗。 (6)药物治疗:口服甲钴胺片以营养神经,每次0.5mg,1日2次;注射用腺苷钴胺1.5mg加注射用水3ml肌注,以营养神经,1日1次;静滴甘露醇注射液125ml以脱水、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天麻素注射液0.5g营养神经、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加银杏叶注射液20ml以活血化瘀、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加病毒唑注射液0.4g以抗病毒。

面瘫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中医护理方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 (二)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 (三)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 (四)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口眼歪斜 1.观察患者口眼歪斜的程度和方向。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红外线照射患侧面部。 4.遵医嘱面部中药湿敷。 5.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二)眼睑闭合不全

1.观察患侧眼睑闭合的程度。 2.眼部护理:注意眼部卫生,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轻擦拭。 3.在睡觉或外出时应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眼球。遵医嘱给予营养、润滑、抗感染眼药水滴眼或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眼部感染。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印堂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三)颜面麻木 1.遵医嘱患侧面部中药湿敷。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面颊、肝、口、眼、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患处颊车、地仓、太阳、翳风等穴。 6.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四)面部抽搐 1.注意观察面肌痉挛患者抽搐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等情况。 2.遵医嘱艾灸,风寒袭络证者取翳风、四白、颊车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颊车、地仓、迎香、四白等穴。 4.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面瘫诊疗方案的优化、评估(2014-2016)

面瘫2014—2016年

目录 2014年 (3) 诊断 (3) 治疗 (3) 难点及解决措施 (4) 中医药特色 (4) 分析评估 (5) 2015年 (6) 诊断 (6) 治疗 (6) 难点及解决措施 (9) 中医药特色 (9) 分析评估 (9) 2016年 (11) 诊断 (11) 治疗 (13) 中医药特色 (17) 优化总结 (18)

面瘫(2014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

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4天; 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风寒证 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太冲,面部浅刺,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 ②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长针透刺,留针30分钟,针用平补平泻法。 (2)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太阳、颊车、阳白、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面部浅刺,留针15分钟,针用泻法。 ②恢复期:阳白、太阳、四白、头维、地仓、颊车、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