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丹道与武道的哲学思考

道教中丹道与武道的哲学思考
道教中丹道与武道的哲学思考

对丹道与武道的哲学思考

何谓丹?“在丹字的构形上,含藏着炉鼎、药物及火候和炼成的丹的全部意义。丹字中间一横,将上下分隔,下半部是炉灶之法象,炉下空虚,是为燃火之处。上半部是鼎之法象,鼎中一点,在始炼之时可以将它说成药物。在炼成之后,可以说它是一丸丹。”中国前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曾对“丹”字做上述的解释。虽然是现今的说法,但也生动的介绍了丹的基本内涵。

丹道中的“丹”,最初指丹药,以铅汞等矿物,配以其他药物,在炉鼎内炼制而成。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这里的金丹,便是外丹。

然,随着历史对外丹的实践检验与道教自身的发展,外丹术逐渐走向衰落,内丹术逐渐成熟起来。唐宋以后,道教修炼者们普遍接受了“內炼”为主的观念。北宋张伯端在《悟真篇》中云:“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井蛙应谓无龙窟,篱鷃怎知有凤巢?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寻草学烧茅。”在内丹修炼家眼中,最上等的药其实就在人自身,也就是丹道常讲的内药。内药乃人自身固有之物,不会与人体产生排斥。如果自己修炼得当,身体充实,根本没必要滋补。但如果人不懂得修炼自己,一味追求外在的什么灵丹妙药,反而是舍近求远。清代的全真龙门派道士朱元育在《参同契阐幽》中说:“一阴一阳之道,不出乾坤范围也。盖天地间只此一阴一阳,其本体则谓之道,其化机则谓之易,其神用则谓之丹。”朱元育将“丹”定义为“道之神用”,即丹的本质其实是道,它是道的体现;而丹又是道之用,而且是神用。由此知,丹和道一样,包含了阴阳两方面,代表着元始和永恒。于是,内丹修炼,以人体为鼎炉修炼金丹,亦可说是与道相合的过程。

在对丹的涵义进行简要剖析之后,本文将较为详细的对丹道理论进行系统介绍。首先,老子把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源,认为天地万物皆为道所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虽然道创生了天地万物,但是道是无依无待,无形无象的,这并不是说道是绝对的虚无,道有自己的实在性。道是玄之又玄的、奇妙的,是和宇宙万物相统一的。道创造了宇宙万物,又隐含在宇宙万物之中。

丹道理论认为,世界上的各种物质都是由气构成的,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在道教中,气的内容包括了天地之气、阴阳之气、生理之气、元气、真气、呼吸之气等等。道教中,气有多种内涵。首先,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元气就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元素,而整个宇宙就是由各种不同的元气组合而成。其次,气是一种界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存在。人的呼吸之气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气也是生命产生和存在的源泉和动力,是人肉体和精神意识产生存在及其作用发挥的基础。在人体,虽然神居于一种主导地位,但神却离不开气,气是神产生存在及其作用发挥的基础。人必须先有气,有生命的存在,然后才能产生神,神是在人的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并发挥作用的。有气才有神,无气就无神。

气其实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宇宙的演化过程就是阴阳之气的交合过程。《性命圭旨》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充斥天地之间者只有气,即所谓“一气蟠集”,因此气变化莫测,玄妙至极,故曰太乙。天地开始时,元气相互鼓荡、混融凝聚、虚静神圣、变化无穷,呈现混沌状态,这就是老子所谓的“道生一”,又可以称之为“元始”。混沌一气一分为二,天地阴阳分离,是谓太极,而太极内含阴阳二气,故曰“一生二”,又叫做“虚皇”。阴阳二气分离,天地各安其所,于是有了人,天、地、人三才具备,这就是老子说的“二生三”,又叫做“混元”。阳气上升,阴气下沉,相互交合,则“三生万物”,是谓“六合”。至此,天、地、人、物皆生,时空具现,宇宙生成。

道教丹道理论对于宇宙论问题的探讨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在于由宇宙的问题来讲人的生成。即“顺则生人”的过程,而其讲“顺则生人”的过程,又是为了探索人生命的道理,以便于完成“逆则成仙”的修炼之路。

《性命圭旨》一书认为,人禀先天太乙真气而生,后经“虚化神、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这是人之自然生成过程。但“人禀氤氲之气而生而长,至于二八之年,则九三之阳乃纯,当是时也。岂非上德之大人乎?忽天一朝,谋报。浑敦之德者至,乃日凿一窍,则九三之阳蹄骤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由是乾不能纯,而破于离,坤有所含,而实于坎。”人虽也是禀氤氲之气而生,二八之年其阳最纯,也就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这时阳气最盛。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阳气日消,阴气日长,

人渐渐地衰老,并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有生有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事实,但道教向来主张,“夺天地之造化”,“我命在我不在天”,一直在尝试着通过努力来改变人的命运。人要想长生不老,就必须逆着生命的过程,通过修炼来实现由后天返先天,最终实现与道合真之境。道家之“修心炼性”,正是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致虚极,守静笃”,即让内心清静、虚寂到极点,因为只有这样,心灵才不会受尘世的任何干扰,纯净如水,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返虚合道的修炼过程,最终完成“逆则成仙”之路。

人之所以要修炼,无非是为了性命而已。“性”代表的是所有的“精神性生命”的范畴,包括人的心、性、神、意识、思维等,“命”代表的是所有的“物质性生命”的范畴,如身、命、气、精、形等。《性命圭旨》中云:“乃玄门专以气为命,亦修命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也,究亦不知命。禅家专以神为性,以修性为宗,以离宫修定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究亦不知性。岂知性命本不相离,道释原无二致;神气虽有二用,性命则当双修也哉。”以上认为,历来佛道在修炼上各有偏重,道教偏重于修命,禅家偏重于修性,而最终的结果是,道教言命不言性而究不知命,禅宗言性不言命而究不知性。而若“性命双修”,即修性亦要修命,修命亦要修性,方可达“性命妙合”之境。

丹道理论简而言之即为,天乃天道,是大自然的规律,万事万物都在这种规律的支配下,有生有死。同样,人也是有生有死的,但人可以运用大自然的规律,对身体和精神进行修炼,超越生死。

而对于武道,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武学理论,当推《庄子》中《说剑》和《吴越春秋》中“越女论剑”。由于《吴越春秋》成书于东汉,《说剑》当为更早。不过,二者皆非纯粹的武学著作。其中,“越女论剑”属于史书记载的一段,讲的是越王勾践向越女请教剑道。而《说剑》实际上是一篇寓言,讲的是庄子借剑向赵王阐释治国之道的故事。文中虽然有对剑术的描述,但实际上是以剑道论治道,且治道是主要方面,并非纯粹探讨的武术理论作品。传统武术真正繁荣是在明清至民国。这段时期,各种武学著作大量涌现,如俞大猷的《剑经》、

唐顺之的《武编》、吴殳的《手臂录》、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等。

就中国传统武术而言,并非只局限于技击,而是一门包含了诸多文化内涵的庞大体系。尽管,中国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有“重文轻武”传统,视武术为末技。一般来说,文化人往往不屑于武技;习武者亦是凤毛麟角。不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古往今来成就较高武术家都并非一介夫,而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足见文武之道,相辅成现。例如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乃是内家拳的传人。黄宗羲去世后,黄百家继续编纂,最终完成了《宋元学案》。黄百家在武术上师从内家拳家王征南,并著有《内家拳法》一文。

对于包含诸多文化的中国武道,其深深受到丹道理论的影响。武学经典《易筋经》、《洗髓经》据说传自达摩,不过究其内容,与道教丹功更为相近。这两部经书中均出现阴阳、精气神、经脉等内容。这显然并非佛教所有,却是道教修炼历来所重视的。还有金水、玉茎、昆仑、元海等等,乃是丹道特有的术语。而且,在《易筋经》文中,更出现过“顺施成人,逆用成仙”这样明显的道教痕迹。因此可以这么说,即使此二经中的功法与古印度瑜伽之类的气功或佛教中的某些功法存在某些关联,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这两部经实际上已是完全被丹道理论改造过的面貌了。这两部经的出现,证明了道教内丹功法理论对中国武道的深远影响。而中国传统武道中又是如何具体体现丹道内涵,下文将从精、气、神、虚四方面探讨传统武道中的丹道。

精,《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黄帝内经·灵枢》则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强,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精存在于人身体之内,是身体的根本。既然“人始生,先成精”,足见在古人心中,“精”是维持生命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

丹家讲固精筑基,其意在于练功之前先打好基础,传统武术也很重视基本功。据黄百家《内家拳法》介绍,内家拳有五不传,其中之一便是“骨柔质钝”不可传,足可见筑基的重要。苌乃周在《论初学入手法》也说过:“初学莫言炼气,先将身法步眼比清。”传统武术很讲究将基本功练扎实后,再上手更高层次的功夫。因此,传统武道中便透露着丹道理论中的固精筑基,即是筑好修炼之基。若缺少了筑基,丹道修炼就好比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筑基牢固之后,就可以

开始通向金丹大道。

气,在《抱朴子内篇·至理》中,葛洪将气定义为一种既可充实身体、又可抵御外来侵害的能量。他对这种被称为“气禁”的道术进行了一番较为夸张的描述:不仅能够禁病疫、天灾,还可以禁虎豹、蛇蜂,甚至连禁鬼神妖精都不在话下。尽管,葛洪将“气禁”描写得神乎其神,甚至有些荒诞,但从这些的文字中反映出了气的一种重要性质——“内以养身,外以却恶”,也就是说能为人控制,既可收于内,又可发于外:收于内,则可充实强健身体;发于外,则可抵御外来侵害。由此知,气,表面特征上与气体的定义类似。然而究其实质,气是一种可以为身体所吸收的生命能量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外在的、作用于其他事物的能量。

《易筋经》有一篇《膜论》,里面讲到:“盖修炼之功,以气为主。天地生物,气之所至,百物生长。修炼气至,筋膜齐坚。”大意也是说,通过炼气以强身健体。不仅如此,《易筋经》中还记载了很多具体的炼气功法,像《日精月华》一篇就说:“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一气交融,是生万物。古人知之而善咽之,久皆仙去,其法秘密,世人莫知也。……”这实际上是一种教人采咽日精月华之气的功法。根据日月的运行规律行功,也是道教长久以来的传统。

太乙五行拳是武当特有的拳种,据说是明代弘治年间由武当山龙门派宗师张守性在张三丰太极十三势的基础上创编而成,曾秘密流传四百多年,直至1980年才由金子弢先生在太原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首次公开。金子弢曾论此拳道:“太乙者,元气也。人之性命全凭其真气聚体。五行者,万物生成之灵物,阴阳始动,运化天地之灵气,生化世界万物。土成,继而金,水,木,火,土,循环相生,五行生成衍为五脏,五脏成形而生六腑,四肢百骸随之生。太乙五行,即元气按人体五行(循环)遍布之意。此乃修炼之圭旨。”一种拳技以“气”命名,可见此拳对炼气之重视。太乙五行拳虽是一种武技,但在演练过程中贯穿了对气的修炼。

神,道教中常讲炼气化神。对于神,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超越形质、无有滞塞。正是因为无有滞塞,神才会具有变化不测的性质。用两个字概括,神就是“无滞”。如果再简练一些,用一个字说明神的含义,那就是“通”。《庄子·逍遥游》所描绘的古之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

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神人之所以是神人,正是因为他可以做到“无滞”,可以超脱物外而不依赖任何凭依,可以畅游四海而没有任何阻碍。

概括《黄庭经》可知,人通过修炼,可与自己身体内部的各个神沟通、感应,最终获得神通。而究竟人体中是不是存在这些神?这些神是不是实实在在的?意义似乎并不大。关键是通过这种修炼,可以与体内各个部位那些“似有似无”的神相互“沟通”、“感应”,确实能够达到提高身体各个部位器官功能的效果,也就是道教所追求的神效。

前面提到王宗岳的《太极拳十三势歌》有一句“气遍身躯不稍滞”,表面说上看仅仅是气,实质是说炼气所达到的化神状态。在姜容樵所抄录的《太极拳十三势歌》在结尾处多出一句注解,也是讲气如何不滞的:“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聚气则滞。”姜容樵进一步解释道:“气沉丹田,使贴背后,提肛运用,收敛入于脊骨,直可顺项贯顶。静中触动,动即全身,而并非一部分单独之动作也。其意在敛气蓄神,神足气整,自然变化从心。且忌聚气,气聚则滞。不惟沦入外家,气害更有不堪设想者,可不慎欤。”如果气不能流通,滞于一处,不仅在必要的时候发不出去,还很可能对人身体产生损害。武道中,套路就是传统武术的“活文字”。不过套路终究是死的、固定的东西,而武术是活的。如果只是规规矩矩地打下来,不能活用,那和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区别。所谓动作标准,就是练形,神必须以形为基础;而不受约束,就是超越形质,就是打出“神”来。如果滞于形,力道不能完全发出去,则等于所学的套路徒有其表,没什么内容,其技击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所以说,传统武术的套路不仅仅是完成一整套动作,而是要打出神来。打出了神,才会有模拟实战的效果。

虚,《黄帝阴符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在“神”的概念之上,又提出了“不神”。且从这句话中可以明显看出,《阴符经》的作者将“不神”视为比“神”更高的境界。如果说“神”体现的是一种超越,“不神”所体现的则是“自然”。相比超越性的“神”,道家显然更推崇自然性的“不神”。不神之神,是对道法自然之无穷力量的阐释。“不神”后来逐渐演变为了道教内丹常讲的虚。在道教里,虚是与道相合的。特别是唐朝以后,虚成了道教丹家们经常论述的一个名词。尤其是炼神还虚的说法,将虚提

升到几乎与道等同的位置。因虚与道合,含万物之理,故可以御鬼役龙,外物不能侵,还能超越生死,是完全自由与长久的状态。

《庄子·说剑》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大概是“虚”在武学中运用的最早记载。“示之以虚,开之以利”是说在剑术中,至虚的表象实际上包含了至实的运用。而“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说法,也是中国武学中“后发制人”思想的最早体现。

谈起武术中的“虚”,最典型的当属内家拳。说起内家拳历史源流,据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记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相比黄宗羲的“玄帝授拳”说,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提供了一种更符合实际的说法:“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丹道理论中的精、气、神、虚,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模式在武道中一一展现。而且,丹道与传统武术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一方面,丹道修炼思想,深刻影响了武术理论;另一方面,传统武术的丰富实践,对丹道也是一种补充。二者的相互作用,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在传统武术通过吸收丹道理论,提升自身境界的同时,丹道则将武术作为了其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

中国丹道与传统武道中,都深刻的蕴含着谦虚、修为、和谐共生的理念。从自身的和谐到自身与天地的和谐,乃至天地万物的和谐。丹道与传统武道传达出的这种整体的共赢效果即便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

关于中医融入系统医学的哲学思考

关于中医融入系统医学的哲学思考【关键词】中国传统 [摘要]中医学作为世界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日益走向多元化和整体化的今天,融入现代系统医学将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全身性疾病”概念的出现,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系统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现代医学已从倾心于微观与实体的探索,开始走向对宏观整体以及系统联系的认识。因此,中西医结合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极大地丰富现代医学的内涵。 [关键词]医学, 中国传统; 系统论; 哲学, 医学 Philosophical pondering upon mer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systemic medicine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one of the component parts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care system. It has been an inevitable trend to mer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systemic medicine. Alo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systemic disease, the wide dissemination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ought pattern of systemic medicine, the exploration emphasis of modern medical science has

【道医珍藏】张至顺真人传授的《道家按摩手法》,非常实用珍贵

【道医珍藏】张至顺真人传授的《道家按摩手法》,非常实 用珍贵 视频示范:張至順真人传道家按摩手法为了更好的让大家体会张真人讲解的真意,以下对话内容为视频原声同步字幕,括号内是对张真人讲解的解释与补充,以供大家参详。张真人:按到哪儿了让病人的呼吸自然,不要憋气。未曾按的话,你让他手掐住这个地方(掌内无名指根部,见图二),看见了吗?这不是,攥住(见图三),那个(那只手)也是这个样子,这样子放也可以,把手攥过来,哦对。(病人的大拇指按住子位,其余四指握住大拇指,然后把手放在头两边,见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张真人:按摩的时候先调整这一道任脉,这一道任脉,这胸前是七个脉络(任脉和六条阴经都通过胸部),一边三个六个,按住一个穴(穴位)最少三个呼吸,多者等五个呼吸你在挪手(病人的呼吸你要观察,每人不一样,到五个呼吸再挪手),看这个手(右手)按这(左手已按天突穴,右手紧挨左手位置按住)块,这个手(左手)都可以丢了,这个可以,刚才按这块(云门穴),这个地方(云门穴)可得按(左手)住了(云门穴),慢慢的是审查他的呼吸,有二三个呼吸以后,这个手(左手)指头挨着(右手位置)按,这个手(右手)指头不要让,这个手(左手)指头按不住。这个手(右

手)指头不要抬开,其它的都可以抬。 张真人:你看,这一起下去五个(任脉,任脉二侧各二条脉络)脉络,这是按,大概你们看着,学会以后,根据你个人采取(选穴),它也跟药方(医生用药)子一样要你自己会用,你们按摩非要把针炙穴的经络知道(十四经脉的走向和穴位),按到这个刚刚这个肋骨的那几个(华盖),华盖那块在这个地方走慢一点。(用大拇指按任脉的穴位,从天突穴开始,其他手指可按住两边的穴位上,任脉上大拇指换手时,要等下一个位置按住后再松开前一个大拇指。其他手指可以动。双手可以一起下去五个脉落。) 许道长:心口不舒服,师父按摩是最舒服的,一点都不会痛。张真人:底下的气不得上来,上面的气不得下去,它在这中间抵制住(手指按住穴位),就在这个地方(肋骨鸠尾穴处)走慢一点(按到肚子时,双手手指在肚子上面,一上一下按,一只手从肚子下面向上按,一只手掌从胸口向下面按,然后再双手屈指用手掌从胸口一起向下按,按到中脘处软的地方,手向里挖按揉几下,然后再一只手按在胸口,一只手握拳在腹部向下推,再双手掌从胸口处向下按推,再向胸两边按推,胸骨两侧按揉几下,再在胸上用手掌按压推)。 张真人:一个病人按好以后,后来他学会了,他给人治病,治一个好一个。,这一遍是推拿,按开头一遍是按,第二遍 是推拿摩,那你会看病也跟用药一样,按摩跟用药一样,你

(8)李振纲梦与庄子哲学

(8)李振纲梦与庄子哲学 著名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梦的解析》一书的作者弗洛伊德曾这样描述“梦”在古代人精神生活中的影响,他说:“就我们所知,古人都以为梦有重大的意义和实际的价值;他们都从梦里寻求将来的预兆。古代希腊人和其他东方民族出兵时必带一详梦者,好像今日出兵时必定带侦察员来刺探敌情一样。亚历山大大帝出兵时,最著名的详梦者都在营里。”(弗洛伊德,第59页)“梦”对古代人的精神生活曾发生重大影响,也是构成庄子精神世界的一大要素。弗洛伊德认为,“梦因愿望而起,梦的内容即在于表示这个愿望,这是梦的主要特性之一。此外还有一个不变的特性,就是梦不仅使一个思想有表示的机会,而且借幻觉经验的方式,以表示愿望的满足。”(同上,第95页)庄子说:“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庄子·齐物论》。下引《庄子》只注篇名)“梦”本身是虚幻的,以“梦” 的方式开示真理,意味着对现实世界虚幻性的颠倒。所以,《庄子》文本中一再通过“梦”的方式颠覆现实世界的有限性,诉求开放心灵的自由理想。在庄子的梦幻世界中,“梦”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大树和人之间(《人间世》

篇“栎社树”见梦于匠石)、动物与人之间(《外物》篇“神龟”见梦于宋元君),甚至发生在人与髑髅之间(《至乐》篇“髑髅”见梦于庄子),这些谲怪吊诡的“梦”以虚幻经验的形式宣泄着庄子的情绪,无不表达着庄子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及在现实中难以诉求和满足的“愿望”。所以,套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梦”成为庄子“潜意识”中展现开放心灵的一个通道。下面论述《庄子》文本中几个有关“梦”的叙事,以见庄子假借梦境所呈现的思想世界。 一 先看《齐物论》篇末所载发生在庄子本人与蝴蝶之间的那个最美丽的“物化”之梦: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梦蝶的“物化”之境,意在展现一种审美意境中的生命感悟,在心随“物化”、物我玄冥的开放心境中感悟“道通为一”的生命本相。郭象注:“夫觉梦之分,无异于死生之辩也。今所以自喻适志,由其分定,非由无分也。夫时不暂停,而今不遂存,故昨日之梦,于今化矣。死生之变,岂异于此,而

宋以前的岭南道教医学

宋以前的岭南道教医学 *导读:岭南民间有病求问鸡卜巫医,向无医药。医药学自晋代开始才缓慢发展,宋代开始才渐渐普及。在宋以前,岭南的医药主要源自道教医士 岭南民间有病求问鸡卜巫医,向无医药。医药学自晋代开始才缓慢发展,宋代开始才渐渐普及。在宋以前,岭南的医药主要源自道教医士。 一、秦汉道家方士 早期南来的方士道人,或采药行医,或服饵修仙,尽管记载颇多神异色彩,但他们是最早的道家医药养生文化传播者。 据记载,周代就已有方士在岭南修道成仙。《广州府志》载:浮邱公,南海人,周灵王时偕王子晋入嵩山,后适浮邱得道,常往来广州西门外。这是道家在岭南活动最早的传说。

广东罗浮山在古代道家心目中为仙山之一,有蓬莱山三岛,浮山其一也之说,因而得到秦汉方士青睐,尽管交通不畅,但历代不畏艰苦,毅然南下的方士不在少数。罗浮山,逐渐成为早期的道教医药文化中心。如秦有安期生,《广州府志》载:安期生,琅琊人。卖药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也。始皇异之,赐以金璧值数千万。安期生在罗浮时,尝采涧中菖蒲服之,至今故老指菖蒲涧为飞升处。今罗浮山与广州白云山均有多处遗迹。 继安期生后,汉代有朱灵芝在罗浮朱明洞设斗坛,炼丹讲学;又有阴长生、华子期、东郭延年、姚俊等在此修道。阴长生提倡行气导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少延;华子期受山隐灵宝方服之,日以还少,一日能行五百里,能举千斤,东郭延年善房中术,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桃俊师从东郭延年,曾任交趾太守,服九精炼气、辅星在心之术。 此外,还有汉代方士刘根,居于广西玉林都峤山修道,民大疫,郡中死者过半根教于太岁宫气上穿地作孔,深三尺,以沙着中,以酒沃之。君依言,病者即愈,疫气登绝,后常用之,有效,

哲学与医学的关系

郎景和院士:哲学与医学的关系 哲学始源于医学,医学最终要归隐于哲学。医学发展迅速,最终要走到哪里去,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郎院士在第三届东方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大会上关于哲学与医学,医生修养与现代人文的演讲。 医学是科学、哲学与宗教结合 生命死亡/生命表达既是生物学的,也是科学的,哲学的,甚至是宗教的。医学应该从终极关怀这个角度去了解一种病,了解一个病人,从这个层面上去体现一个人善良的本质。 宗教的基础是人的信赖(信仰)。那种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是有偏颇的。我认为,宗教实际上是一群人终极关怀所编制而成的一种思想逻辑和生活模式,宗教是一种生活模式和一种生活轨迹,是信仰,信赖、信奉和信任。 以前,我们对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包括阳光、雨露,空气、水、日月星辰并不了解,于是我们就相当自然地认为它们有某种超人的力量,实则不然,那个超人的力量既不是神,也不是上帝,而其实是自然规律。只是我们对它不认识而已。有一本书,叫《人的宗教》,它讲了6种宗教,包括中国的儒家和道教思想,它在书中提到:有一种力量,无限无量,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却知道它的来源,不是神,而是自然,是自然的力量,是道。这是专门讲宗教非常客观的说法,道正心正,道正路正。 所以,科学、哲学、宗教和医学实际上是结合在一起的。知名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一旦是哲学的,他就有了宗教的洪福。因此,医学则是可以把科学、宗教和哲学调和起来的综合事业。大家都知道徐志摩,他的一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爱是他的上帝。既然爱是上帝,那么我们作为医生,何尝不应该把爱作为一种宗教去认识呢?果真如此,我们就能共品智慧传统所广施的一种喜悦。 所以,医学可能是把科学、哲学、宗教结合起来的中心立足点。归根结底,医学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 伤与痛的认识与医患关系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 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 《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 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 《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 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定的界限。《庄子·齐物论》说:“······莛与盈,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郜捷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史继东 [摘要]庄子的哲学思想穿越几千年而不朽,并且对于当今现实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庄子继续发扬了道家崇尚自然法则,顺应天命,自在无为的思想。就整个社会来看,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不搞盲目的生产和建设。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虽然崇尚自然与逍遥,渴望安于天命的庄子哲学显得好似在逃避现实,是消极的表现,但这样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盛行的,也是大众所追求的物欲膨胀的思想形成了制衡,让人能够释怀和减轻压力,庄子“齐生死,等万物”的人生观启迪我们不要过分计较得失成败,而是用相同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这也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庄子的哲学思想蕴含于他的寓言之中,他非常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喻于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读者从浅显易懂的文字中探究出许多人生感悟,而后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庄子哲学思想当代意义自然哲学社会人生哲学个人 当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渐趋浮躁的社会,人类在享受了自然带给我们的丰富资源之后,能够征服自然的渴望开始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的物质欲望也在不断膨胀,人们渴望功成名就的心理远远战胜对于悠闲自在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被激化和扩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显得越发脆弱,在种种不和谐的事件粉墨登场之后,另一种倡导人们价值观念转变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的声音呼之欲出。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为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在他流传于后世的著作《庄子》一书中,分别以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世界之本原“道”的辩证思考,阐明了人与自然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以及人与自然应该以怎样的关系和谐共处;又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子“齐物”的哲学世界观。在具有代表性的《庄子·齐物论》一篇中,提出了“世上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一切事物都应看作等同”的观点,摒弃由于种种主观原因产生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1]41,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 庄子虽然是东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但他的生活境遇却不如一个普通人,他一生基本上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住在狭小的巷子里,靠编草鞋勉强过活,有时甚至要向邻居借米面救急,但他即使到了饿得面黄肌瘦,只能穿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的地步,也绝不愿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去贪求高官厚禄。这恰恰体现了他忽视功名利禄,崇尚自然逍遥的人生态度。《庄子·秋水》中记载了楚威王希望委以政事给庄子时,庄子答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1]510表明他宁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里爬的快活的乌龟,也不愿意做一只被供奉于庙堂之上的,死了三千年的神龟。他的思想摆脱了现世社会中一些狭隘的束缚,不被世俗所囿,启示了我们不是只有高居庙堂,荣华富贵才是值得追求的,摆脱精神的枷锁或许意味着更广阔的空间。 一、道法自然——庄子自然哲学对社会建设的意义 与以往的各家学派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观察人生的思路不同,庄子的哲学思想开始拓宽路子,

道家医学的精髓

道家医学的精髓:从养生长寿到“元神用事”---袁筱芬 胡海牙先生 生于1914年,浙江绍兴人。著名中医师,中国道家仙学学术的继承、研究者,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兼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丹道、医药、武术顾问。 胡先生精通中医真要学理,善治疑难杂症。在行医中根据 "先治未病,兼治已病" 的治疗原则,每以治命为主,而使病痊愈。并将仙学养生方法有机地融于中医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效果极为显著。曾深入研究针灸学中经络穴位与针刺手法的奥妙,得出从治疗局部的症状而协调全身机能,最终根治疾病的治疗方法。先生深谙内家拳,尤精道家仙学学术,认为仙学是人类缩短进化论,为我中华民族所独有,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思想来研究。曾数次赴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讲授中医针药及道家仙学方面的知识,颇受欢迎。今已九十四高龄,每星期尚要做多次专家门诊,为患者祛除疾苦,并利用闲暇之时,着手中医与仙学文章的整理事宜。 源于道家的神仙之学在中国相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基本内容包括三元丹法、中医针药及内家拳三大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这门学术未能得到相宜的发展。一直到 20世纪20年代,著名道家学者陈撄宁先生首次倡导将仙学独立出来,作为专门的学术来研究。 道家仙学和中医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可分割、彼此渗透的关系。两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在具体联系呢?为了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道家医学的精髓,日前立品编辑袁筱芬采访了一代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的嫡传弟子,著名中医师,九十四岁高龄的胡海牙先生。 学仙要先懂得医 筱芬:作为道家仙学学术的继承者,同时又是著名的中医师,您能不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道家仙学和中医之间的关系? 胡海牙:仙学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学仙呢,第一要健康长寿,这是道家里的精华。要健康长寿就要有健康长寿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所以学仙要先懂得医。反过来,如何养生,如何达到健康长寿,也是中医里很重要的一方面。 筱芬:仙学大概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胡海牙:仙学主要是一门研究养生长寿、获得健康的学问,仙家成就的最后目标是飞升,是将重浊有生命的肉体化为轻清有生命的气体,离开短命的世界而升迁到长命的世界,永不寂灭。仙学里有炼丹的方法。一种是用来吃的,叫外丹,一种是在自己身体里面修炼的,叫内丹。仙学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元、地元、人元组成,所以有三元丹法。 筱芬:主要有哪些具体的养生方法呢? 胡海牙:除了三元丹法以外,医卜星象、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这些讲起来都要懂。医是最主要的,一定要懂得如何让身体好,吃什么东西,这些和医有直接关系。如果医不懂,东西乱吃就不行。东方人很早就认识到,不同的人要按照不同的体质来辨证用药、饮食。

谈《西游记》与道教丹道修行

谈《西游记》与道教丹道修行 《西游记》的作者是有争议的,在明清的时候,一般传说是长春真人邱处机所作,另一说便是民国学者考证支持说是吴承恩所作。 全真邱祖是山东人,《西游记》中多各地方言,不限一个地区,多是经多人之手,然后汇集编成,所以此书未必是长春真人所作,后世多是搞混淆了。 至于说是吴承恩所作,完全是鲁迅与胡适之流的一家之说,以其有江苏方言来论的论点也并不成立。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西游记》里的丹法流派,包括诗词体系等,与万历年间所作的《性命圭旨》之类的体系是一样的,并且与全真道的丹道功法有很大关联。 《西游记》全书都隐约射出浓厚的丹道文化内涵出来,既充满了玄妙,又不失为大众通俗,处处充满隐喻,这是《西游记》可以称为一部奇书的地方。 但是充满隐喻并不代表它就是一本丹书,因为西游记写作的时候,社会上其实已经有很多丹道经书,并且是公开印刷四处发行的,并非是珍藏秘而不宣的内容,而四处学习丹道或进行深入了解的人也有不少。 而《西游记》里的诗句或是对丹道的认知,只需要是一个知晓丹道体系的人,既不需要精通,也并不需要搞得很明白,

同样可以写得出来满足《西游记》中所需的内容。 所以,《西游记》中涉及丹道相关的东西,如果作为参考或借鉴是可以的,但不要指望有深入的内容,更不说是修炼指导了。 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比如说金箍棒,描述上可以按符合水中金来阐述,但是金箍棒是孙悟空龙宫去借(抢)来的,这里可以将海底形象化,到了海底又去找武器,此处寻铅的过程,然后很多兵器送上来,便是不用铅的过程,符合'用铅当要寻真铅',但更关键的“得了真铅亦弃捐”便没有体现出来,而是直接就得到了金箍棒,这里的跳过了关窍,如果将修炼关窍进行要小说化,那么也应该写孙悟空如何借助了日月得到金精,这些才是修炼中最为关键的内容,然而里面都是缺乏的。紧接着四海龙王送孙悟空金甲时,这里如果按修炼暗喻应该是用五龙捧圣的喻意才对,这里同样对应不上。 如果将《西游记》作为丹道修炼的东西来看,无疑是支离破碎的,但是作者本来也不是写丹经,而是左右引用丹道中的一些内容作为借喻成故事,写的是小说,所以在细节上本身是不完全符合修炼的。 正如一些评论中指出的,《西游记》对于懂丹法的人太浅了,对于不懂的人又显得很高深。 因为在实际的丹道修炼上,不但每个隐语背后究竟说的是什么很重要,即使知道是在说什么,那么又如何才去修,这些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庄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追求与他的存在方式,往往都呈现内在的一致性。庄子的哲学沉思以道为内在指向。作为形上之域的对象,道具体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它所实际涉及的,则是广义的存在于人之“在”。在当代这个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或许哲学能够慰藉一下我们的心灵。我们或许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寻找到或多或少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哲学;当代社会;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一个重要概念,就其本质而言,道不是人的认知对象, 而是需要用人的整个生命去直觉体悟的存在者; 换句话说, 道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客观实体, 而是就存在于人自身和万事万物之中的自在者。人对这一自在者的把握不是通过理性思维, 而要凭借超理性的直觉。而怎么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直觉呢?在庄子看来,第一步是“外天下”,即忘却纷繁的世俗杂务,将他们排除在心灵之外,使人的本心不要为俗物所缠绕,以便静心息虑。第二步是外物, 即忘却外在事物, 让心灵不要为外物所役使。心役于物, 则心念外驰, 不能专心自守, 容易导致本心的迷失。第三步是外生, 即忘却自己的生命。 人生而有命, 所以常常会执着生而厌恶死。但人本来和宇宙万物是一体的, 并没有生命。以庄子齐物论观之, 人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 而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人活着时恋生恶死, 死后反而会恋死恶生。1因此, 生和死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 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需要执着生, 也不需要害怕死, 生死本为一体。由此言之, 所谓外生也就是齐死生、泯物我,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浑然一如的境界。 庄子哲学虽然注重对得道和体道境界的精神追求,但同时并不认为理想的人生是空中楼阁, 而是应该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因此, 庄子并没有将得道境界和日常生活的技艺割裂开来, 认为道就在技艺当中, 道和技艺是一体的。在人的精神世界中, 直觉成为沟通道和技艺的桥梁, 将人生命中的形上追求( 道) 和日用生活( 技艺) 结合在一起, 成就了一种高超而平凡的人生样态。 对比与庄子生活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有了极大的不同。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如今的社会依然是人与人打交道,依然是人来统治这个世界。尽管各种各样的制度、政策是那么的先进,但是人与人之间也做不到完全平等。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保持着原始、淳朴自然的“至德之世”。庄子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我们 正在构建一个民族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而这样的社会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为基础的。因此,“至德之世”的理想之国最终必然获得它的现实状态。 庄子也崇尚无为。无为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是存在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可是庄子的无为却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做”。庄子的无为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要在自己去努力尝试过后才能“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则是劝诫在遇到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别钻牛角尖,坦然处之。 庄子也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理想的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在《逍遥游》篇中,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凭借天地之正道,驾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 以遨游乎无穷者,是无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已然达到了“与造物者为偶,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的神秘境界。因超越了“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道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与道合一,故无功。他也许治理天下,但他听其自然,让每个人自由发挥其能力,因此圣人无名。庄子的“圣人”、“神人”、“真人”拥有神与人的双重性格,他们成为以后道教构造神仙形象的原本。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于我们个人价值自由全面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由张伯端开创金丹南宗,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个十分重要流

由张伯端开创的金丹南宗,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与以往的内丹派别相比,金丹南宗无论是在具体的炼养方法上、还是在抽象的理论建构上,都有着相当大的突破和提高。特别是它关于性命问题的思考,更具哲理意味。对于性命问题的思考,无疑是整个金丹南宗的理论体系的核心。因此,在阅读南宗的典籍时,我们可以发现,与此问题相关的文字在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当然,所有与之相关的讨论,如"神气"、"阴阳"、"心"等,并不总是直接在"性""命"的概念下展开,但如果我们以"性命观"来统摄所有相关的问题,却不仅有其传统上的依据,亦有其内在理路上的根由。 本文将以南宗的性命观为核心,着重研究整个南宗修持方法的理论基础。我们将尽量通过对其内在理路的把撑,尽可能多地呈现其原始的丰富性,而不是简单地用现成的理论框架来组织和整理材料。 一、性命 在南宗的思想传统里,相较而言,张伯端更喜欢用"性""命"这个概念来阐发自己的思想。然而张伯端并没有对"性""命"这个概念给出明确的界定。他在言及"性""命"时,更多地是指两种不同的修持进路,如《悟真篇序》云:"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张伯端对于"性"的理解,较偏重于佛家"慧"和"觉"的方面,所以他常常以"本源真觉之性"、"真如觉性"等说法来指称"性",有时甚至直接援用佛家经典,将"性"等同于"正觉三昧"。他在《悟真篇·禅宗歌颂》中如是说道: 夫学道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如此既性命之道未备,则运心不普,物我难齐,又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故《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于人中炼心,坚固精粹,寿千万岁,若不修正觉三昧,则报尽还散入诸趣",是以弥勒菩萨《金刚经颁颂》云:"饶君百千劫,终久落空亡"。故此《悟真篇》中先以神仙命术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伯端在谈到"性"的时候,更主要的是强调其觉悟的层面,其间受禅宗影响的痕迹十分显著。 张伯端以下,如石泰、白玉蟾等,在论及"性""命"时,更倾向于将"性""命"等同于"神""气"。石泰《还源篇》云:

医学的哲学思考

《医学的哲学思考》的读书笔记 此书的中心思想:把医学和医务人员的现实问题置于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把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引入医学目的和医学本质的反思、回归和提升之中,让医务人员受到哲理和人文的熏陶,始终保持思想的活跃和先进。 此书主要观点摘抄:医学哲学从知性的层面入手,开阔人们的视野,以向医务人员主体提供辩证思维方法、铸造人文精神、培养关爱能力、提高人文素质为目的,是探讨医学“形而上”的思维活动。“形而上者为其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即精神,器即行为。中国哲学主张气一元论,而西方哲学主张原子论即表现为整体性与个体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功能性与结构性、无形与有形的对立,中国哲学注重内因,而西方哲学注重外因,中国哲学认为构成事物的途径与方法是生化,西方哲学认为是组合。在中国医学的指导下,中医走的是从“整体表象”到“整体思维”的道路,而阴阳学说的思维和存在是统一的、理论和实践是一致的、哲学和科学是混同的。在西方哲学指导下,西医走的是形式思维的道路,而理性、逻辑推理与论证、模型和实验则是其认识事物的途径。其思维和存在是对立的、理论和实践是分离的、哲学和科学是区分的,随着科学的进步,中西传统哲学观念都陷入了危机,出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瓶颈问题,中国哲学一直停留于对自然界的笼统模糊的认识上,缺乏对事物的特性与运动变化的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科学的实验与论证,又不能及时吸收新的科学成果,因而牵强附会的成分不少,甚至带有浓厚神秘色彩,中国哲学指导下的中医学在近代落伍了,但是西方哲学在现代也陷入了危机,其基本原子论的观点中有关间断性的观念,追求物质不可分的终极单元已被科学证实是错误的,原子论体系的根基受到了冲击。所以我们要反思医学模式、倡导儒家仁爱精神、探索医院文化、促进医学进步与文化传承、禁忌过度医疗、弘扬《新世纪医师宣言》、重视疾病预防、学习医学家的光辉思想。 现阶段医学目的的调整、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医学需要使医学继续教育成为医学的时代命题。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的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素质与医学目的的客观需求很不相适应,因此初级卫生保健急需医学继续教育,进而使众多的基层医务人员自觉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加快造就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新型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医疗服务观和人生价值观,确立公平、均衡的全新医学伦理模式;正确认识医疗消费主客体双方的价值取向,尽最大可能排除非医学因素对医学目的的影响;遵循医疗消费和价格成本规律,忠实实践医学目的;坚定医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导向,加快医学主体生产力的开发,确保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最大化。医疗工作所具有的高技术、高风险、高

浅析庄子庄子哲学中天人关系

浅析庄子哲学中的天人关系 张云天 摘要: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全面理解我国古代哲学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庄子以“自然”来说明天的含义,首次提出天与人的矛盾关系问题。通过“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理论的提出,庄子从二者的统一性与对立性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天人关系,深化了理论基础,使天人关系这一古老的哲学论题焕发了勃勃生机。本文从庄子的天人关系理论出发,对其理论进行简要分析和阐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庄子及其思想。 关键词:庄子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天人相分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天”观念的变化 现代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曾经将中国的古典中出现的“天”的类型分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五种,日本现代学者也将其分为“宗教的立场”、“哲学的立场”、“科学的立场”三种类型。今年来,我国学者主要把“天”的概念分为三种进行研究,第一种作为巫术性、宗教性的主宰者或鬼神的“天”;第二种作为哲学性、伦理性的规范或规律的“天”;第三种作为科学性、物理性的天空或法则的“天”。 1.周代的“天”观念及“天命”思想 天的观念最早出现于西周初期,它原本是西周时代的主宰神,其先驱就是商代被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神。《尚书·大诏》曰: “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诗经·邺风·北门》曰: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左传·哀公二十九年》有云“天祸郑久矣”。从这些关于天的记载来看,西周时期所说的天与殷商时期所说的“上”和“帝”具有相同的意义,也是一个宗教概念,指能够主宰人事吉凶祸福的人格神。这些作为具有超越自然界与人间一切事象力量的神而被信仰,称为了后来中国的各种各样“天”思想之源。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天”除了巫术和宗教意义上外,还具有伦理价值上的尝试,给有德者赋予“天命”一类的吉福,带给不德的为政者以夺取“天命”一类的凶险。殷纣王因不德的缘故失去了曾经有的“天命”,而被驱逐下了统治天下的王位,而周武王则是因有德的缘故新受了“天命”而即位为新的天子。为了确保“天命”,维持王朝,使国家安定,就需要有被“天”承认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祭祀和礼乐教化等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天”观念的变化和天人关系的提出 西周末年,无神论思潮流行,至春秋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上帝的权威衰落,宗教意义上的天命论遭到批判。随国季梁以重民思想否定神的权威,他说: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先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周内史叔兴说:“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吉凶由人。”他将人事与天灾区分开来,否定了天的意志;郑国子产也说:“天道,人道迩,非所及也”,表现出天人之分的思想。 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天人关系的论争更加活跃,孔子强调人的理性自觉,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人为。孔子重视作为人们都应该知道的对象“天命”,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五十而知天命。”同时他虽然承认“天命”的存在而使用了这个词语,但却革新了其中所包含的旧内容。他在《论语·先进》中面对颜渊死时,说道:“噫,天丧予,天丧予。”这里的“天命”更侧重于存在人间力量的彼方,起作用的社会规律。[1]

纳米医学发展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纳米医学发展的哲学思考 魏婷婷169572 公共卫生学院 摘要纳米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医疗上不断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引发了伦理上的一系列思考和探索。本文在深入探讨纳米医学的诸多哲学和伦理问题的基础上,对纳米医学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纳米医学;哲学;伦理 纳米技术和材料的发展给医学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催生了纳米医学(nanomedicine)这一全新的学科。纳米医学是运用纳米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医学研究与临床治疗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它是基于纳米结构的材料和器件、分子医学及分子机器系统的不断发展、相互重叠的更强大的分子技术。因此,科学家、临床医学家,制药、仪器设备制造企业等以及投资家和国家政府部门都认识到了纳米科技在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和可能带来的突破性发展。了解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对于更好地了解纳米医学发展现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纳米技术与纳米医学之间建立密不可分关系,在这些多元交叉的关系中衍生出一系列的技术和手段,用于医疗保健领域,包括纳米诊断技术、纳米药物、纳米机器人及纳米安全性评价等。 1.纳米技术在医学上的发展 1.1 纳米诊断 纳米诊断技术将会使医学诊断学发生重大变革,对医学领域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其内容包括纳米流-纳米阵列、分子诊断纳米颗粒、分子诊断量子点、磁性纳米颗粒、纳米生物传感器等,分别应用在分子生物标记物检测、体内示踪治疗细胞、单分子检测、及时诊断、诊疗一体化等方面。例如,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Southwestern)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类新型荧光纳米粒子,该种粒子具有pH超灵敏性,却在血液中循环不可见,只有当其接触到肿瘤的微环境或新生血管时才会发光。针对不同的类型的肿瘤,采用不同颜色的染料混合后来同时监测。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了2014年出版的《自然-材料学》(NatureMaterials)杂志上。我国科学家已经将功能化超顺磁性颗粒应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对于提高其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实现全自动化操作具有重要作用。 1.2纳米药物 纳米药物是以纳米粒、纳米球、纳米囊等纳米微粒作为载体系统,与药效分子以一定方

道教医学的病因病机思想!

道教医学的病因病机思想! 早期道教《太平经》经典著述论述了其关于病因的认识,但与同时期传统医学理论,如《内经》、《难经》等,相比较显然相对落后。例如,除了体现宗教观的负说外,主要从天地、阴阳、四时变化等体现天人相应的关系方面做出阐释,《太平经》“释承负诀”云:“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者,是五行气战也。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多病聋盲者,三光失度也。多病寒热者,阴阳气忿争也。多病愦乱者,万物失所也。多病鬼物者,天地神灵怒也。多病温而死者,太阳气杀业。多病寒死者,太阴气害也。多病卒死者,刑气太急也。多病气胀或少气者,八节乘错也。”这种从宏观上寻找人体致病的原因,虽然也是基于经验的推断,有其合理之处,但显得很粗糙。晋唐以来,道教医学的逐渐充实与成熟,但从根本上来说,道教医学是对传统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的一个发展。因此,其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是道门中人对《内经》等传统医学经典著述关于病因、病机思想的阐发。这是由于历代以来随着道教炼养家自疗及为他人疗疾的实践深入,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唐末五代以来,特别是明清两代道教医家、炼养家从内炼实践与对疾病治疗两方面深入的探索导致形体疾病 的机理,并获得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形成了区别于传统中

医病机的观点。其中,有些文献记载并追踪分析疾病发生的具体原因,以求解决办法,还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显示出道教医学在阐释病因病机上的独特个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内丹炼养家探讨病因病机首先是从基于其自身的特殊需求。他们发现后天生命体中奇经八脉的气机运行不阐达且多有 瘀滞,是致病的根本原因,更是修仙的障碍。这一重大发现是道门炼养者这一特殊群体基于其自身体验而得出来,也同样揭示了人体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此为依据创造了各种具体却病强身之术,并传承至今。归纳主要病因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丶真气耗散与气机失调1先天真气耗散从内丹阴阳关系而言,内丹医学也注重人体阳气的作用,指出“元阳真气”的丧失是得病的根本原因。《灵宝毕法》“匹配阴阳第一”云:自胎元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气。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文中认为元阳真气的耗散直接使人体内心肾气液升降失调,导致全身气机升降失调。同时,也认为人体阴阳需要符合“阴平阳秘”的平衡原则,《灵宝毕法》“聚散水火第二”又指出:“人之致病者,惟阴阳不和,阳微阴多,故病多。”由于个体整体性的阴阳关系失调,自然疾病丛生了。2心肾之气不交从心肾水火关系而言,由于心肾水火不交导致外邪侵入人体内而招徕疾病,《养生秘录》“中黄内旨”:今之人盖火燥炎上,水湿润下,自勾引阴邪之气,乘间而入,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论述》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无疑是最富有美学意味的。 庄子的哲学主题是“生命哲学”,现实人生、个体生命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闻一多先生曾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庄子》的许多哲学命题也可视为美学命题。 庄子的生命哲学以“道“为基础,以“逍遥游“为核心,为我们呈现一个心灵绝对自由的大美至乐的境界,在美学视域下,逍遥游的境界又是审美的最高理想。虽然庄子无意于美学,但是其具有审美艺术的哲学却对中国的古典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格,具有其他任何艺术品都无法比拟的特性,只一点不可不说与庄子息息相关。 在哲学思想上,庄子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有限,为此庄子通过自然逍遥之道,通过审美超越等手段解决了生命的有限性问题,但要完成这种超越,人还必得以现实的生命为基础,正因为现实生命的存在,人的超越才成了可能,由此庄子重视现实生命。但庄子毕竟和儒家等别的哲学有所不同,他所重视的现实生命是排弃了存在着的现实社会的,庄子的现实生命只是那个活泼的原始生命本身以及和谐而自由的精神世界,由此推衍出庄子重自然,因而保真养性成了实现现实生命的根本。 在死亡问题上,庄子一反悲观的色彩,认为生死均属自然气化,故而应该乐观的生、超逸地死。 其次,探讨了庄子哲学对人们的影响,通过对魏晋玄学的产生到庄子哲学的最大实现者陶渊明的分析,我们看到庄子人生哲学作为一种思想对社会发生的巨大作用,并对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和人们的情性产生影响。纵观庄子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觉察到它是反社会、反历史的,它极力排斥以儒家为代表的现实历史社会,认为现实的历史社会不可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庄子哲学也是反文化的。一切文化的结果都会化作对人们理性的约束,这是违反庄子哲学的本质的,因为庄子倡扬一切都应自然的存在。我们还看 到庄子哲学是一种对人的关怀,不论这种关怀是否完善,而人总是需要某种关怀的,因而庄子哲学必然具有存在的价值。 在庄子看来,我们能感知有限,是因为我们离现实太近,为了增大和现实世界的距离,能达到逍遥于物外,任天而游于无穷,首先要坚持无为,要达到无名、无功、无用、无己,超越一切名誉和功利之上,如果不能超于功名利禄,那么心意就不能自正,就会使自己的生命意向受到拘束而丧失其真性,这样,不但不能达于逍遥,而且最终会被外物所累而使自己的原始生命本身受到损害。 “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便是无才之德,是无为之德的具体表现。其次还必须无待,鹏之九万里虽 为大,但必待大风而后行,此为有待,不能达于逍遥。等待其实就是一种希望,起码可以说,等待就是因为希望的存在。庄子在无为之后接着无待,就是要人们放弃对于一切现实希望的追求,放弃对于外在的 一切感受,泯情弃知,最后达到“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其味”,这不是愚者形象吗?而这却是 庄子极力塑造的所谓智者,“无知之知,是为真知”,在庄子的眼中,这是放浪形骸者的风度。 在美学观点上,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美的本源 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 相对主义美丑观。 从形式上看,审美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着的世界与一个自由地流露着的真性完全“化合”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然的生命突破了一切固有的限制和束缚,成为一种游离状态,“与造物者为人, 而游乎天地之一气”,从山水之中、林气之末,我们找到了久已遗忘的真性,本然的生命复归到圆满状态。 从本质上看,审美是一种手段,他走进了为自己设置的那个天地之中,那奇幻的景象足于使人产生迷狂,使人忘却一切曾经遭遇过的不安和焦虑,排除一切非生命的东西的拘役。“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以致“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始终,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据文献记载,汉魏六朝时,修仙学道之士荟萃是山。宋代道经尊此山为真武修炼之地,武当山道教正式形成。元代,武当山宫观教团日益发展。明代,自永乐皇帝大建武当山宫观祠庙始,明皇室长期奉行扶植武当山道教的政策,使其呈现出200余年的鼎盛局面。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武当山道教创造、包融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Wudang Mountains is our country famous Taoist shrines.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the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 cultivation way, meta is a mountain.The Song Dynasty: respect the mountain - the practice of Taoism officially formed, Wudang Mountains.The Yuan Dynasty, the Wudang Mountains Temple community development.Since the Ming Dynasty, Emperor Yongle Temple Temple was constructed in Wudang Mountains, Ming room pursue long-term construction Wudang Mountains Taoist policy, so that it shows the situation of its 200 years.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Wudang Mountains, embracing Taoism to create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al content, is still in Chinese society has a broad and profound impact.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影响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Taoism is China's native religion, "China is totally rooted in Taoist" (Lu Xun, 1918), it i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Wudang Mountains Chinese Taoism Taois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ts development, rulers of holding and respected, Ming Dynasty reached its peak: has been the emperor as "big mountain" (emperor), "Zhi Shi Xuan Yue" (Shizong), make its position above the mountains, was honored as the "four great mountains are arch then, five common ancestor" "Xianyue" crown "," town play Yue and worship of emi".Wudang Mountains is designed for the blessing of the "Royal Jiamiao s disaster", "the best in all the land" (song Mi Fu), in Taoist field was obtained in first position, becoming the country's largest temple and the Taoist activities, far-reaching,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a Taoism wrote down brilliant canto. 真武,古称玄武,民间俗称真武大帝。玄武本是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北方之神,其形象为龟蛇。道教兴起后,玄武被纳入道教神系,并与北极大帝信仰相结合,逐渐演变为道教大神。唐代宫廷中已供奉玄武神像,北宋真宗时因避圣祖赵玄朗名讳,乃改称玄武为真武。宋初已经在民间流行的道经如《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等,称真武是净乐国太子,在黄帝时入武当山修道,历时42年,功成飞升。南宋流行的道经《玄帝实录》等,称真武因降魔有功,被玉帝封为“玉虚师相、玄天上帝”。由于宋朝北方边境一直遭受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为了乞助于道教神灵以解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安定民心,宋朝君臣对道教皆相当崇拜,对真武神顶礼膜拜。宋真宗、仁宗、徽宗、钦宗、孝宗、宁宗、理宗诸帝虔祀真武,屡封尊号。上行下效,民间早有的真武崇拜也日益炽盛。元代武当山道士编刊了《武当福地总真集》、《玄天上帝启圣录》等经书,使真武神在武当山修仙得道的故事更丰满完善,进而使武当山成了世人崇奉的真武道场。 六朝时,武当山便被《荆州图记》称为“嵩高之参佐,五岳之流辈”。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编写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武当山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加封真武神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的圣旨云:“武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