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病超声表现1例

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病超声表现1例
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病超声表现1例

万方数据

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病超声表现1例

作者:姜宏, 姜进军, 李鑫

作者单位:青岛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超声科,烟台,264000

刊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ULTRASONOGRAPHY

年,卷(期):2011,20(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08967017.html,/Periodical_zhcsyx201106006.aspx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310013 浙江杭州 解放军117医院 余秀华 张 宏 施 红 徐爱芬 李 黎 近20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妇女的生命和身心健康。大多数乳腺癌发生于乳腺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其中80%是浸润性导管癌(又称硬癌),其他有乳头状导管癌、髓状癌等。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及介入性超声等诊断手段对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1 高频二维超声图像特征 根据检查需要,病人一般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两手上举,充分暴露双侧乳房。采用高频探头(715~1010MHz)可以提高分辨率。将探头直接轻放于乳腺上,横切、纵切、冠状切及以乳头为中心作放射状扫查,声像图由浅至深,依次显示皮肤、皮下脂肪组织、乳腺腺叶及乳腺导管、胸大肌及肋骨组织。当发现乳腺病灶时,探头放于此处仔细观察病变的细微结构。多数恶性肿瘤具有特征性改变,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111 典型乳腺癌的共同特征 (1)肿瘤边缘不整,无包膜,边缘呈“毛刺状”或“蟹足状”改变。(2)内部多呈不均质、实性低回声,中心有液化坏死时,可见无回声暗区。(3)肿块后方回声衰减。Staror[1]认为,边缘回声的特征诊断价值最高,作为乳腺癌典型表现,特异性9914%,阳性预测值为9118%。 112 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 (1)微小钙化斑点:乳腺肿块内良性钙化较粗糙,呈弧形,钙化斑点较大,而恶性钙化呈簇状分布,钙化斑点微小,又称“砂粒样钙化”,后方无声影;(2)肿瘤纵横比:比较肿块的纵径(前后径)与横径(左右径),恶性肿瘤的纵径往往大于横径,这是鉴别良、恶性肿块的重要指标[2]; (3)弹性法:可反映病变组织的硬度或弹性,其机制是将低频(<1kHz)机械振动加至肿块,并以常规超声观察肿块受外力作用后所产生的应变反应,乳腺癌平均组织弹性率即被压缩厚度的百分数明显降低[3],为313%(最大为14%),纤维腺瘤为2411% (最大为66%)。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诊断 211 CDFI诊断 目前常用半定量法来判断乳腺肿瘤内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并进行分级,0级:肿瘤内未发现血流信号;Ⅰ级:肿瘤内少量血流,可见1或2个点状或细棒状细胞;Ⅱ级:肿瘤内为中量血流,可见3或4个点状或1支较长血管,血管长度>肿块半径;Ⅲ级:肿瘤内有多量血流,可见5个以上点状或2支较长血管。 正常乳腺组织及大多数乳腺良性肿瘤血供少, CDFI探不到彩色血流或仅探及细微信号(0级或1级),而乳腺癌CDFI多表现为病灶周围或内部可见中量或丰富血流信号(2级或3级)。诊断中应注意:(1)二维图像未见肿块,但CDFI显示血流丰富,不一定是癌肿;(2)有些体积较大的良性肿瘤,因血供增多,CDFI发现丰富的血供,甚至呈“彩球状”; (3)对于<2cm的乳腺肿块,如CDFI探及Ⅱ级或Ⅲ级血流信号,并为高速低阻的动脉频谱,则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可达8814%。 由于乳腺组织血供来源复杂,个体差异大,尚不能对良、恶性肿瘤的多普勒血流频谱制定出鉴别诊断的临界值。目前,CDFI检测主要用于判定乳腺肿块血供的丰富程度[4]。 212 CDE诊断 CDE不依赖于角度,不会发生混叠现象,具有很高的血流敏感性,更接近血管的真实形态。恶性肿瘤表现为周边型和穿入型血流,以穿入型多见。这种穿入性血管即是肿瘤的滋养血管,作为诊断恶性病变指征,其诊断符合率为8918%[5]。但是,CDE也有其局限性,如血流不显示方向、速度,易产生闪烁伪像。根据我们的经验,观察乳腺肿块时,应分别观察CDFI和CDE。对于高速血流频谱检查以CDFI为佳,而低速细小血流以CDE为优。 3 超声造影诊断 超声造影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乳腺肿瘤血管的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20例临床病理观察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20例临床病理观察 发表时间:2013-06-06T09:04:12.6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程华柏龚婷胡芬 [导读]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按其发病部位分为腹壁纤维瘤病,腹壁外纤维瘤病,腹腔内和肠系膜纤维瘤病三大类 程华柏龚婷胡芬(湖北省嘉鱼县人民医院病理科湖北嘉鱼 437200) 【摘要】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08~2012年间20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患者的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一种好发于深部软组织或腹腔内,界限不清,质地坚韧,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肿瘤直径4~10cm,平均直径6.5cm。组织病理学表现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多呈平行或波纹状排列,其间伴有比例不一的胶原纤维,病灶周围常见纤维母细胞束向肌肉或脂肪组织内穿插或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Vimentin(+),β- catenin(+),desmin、α-SMA、MSA(+/-),CD34(-),S-100(-)。结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一种呈浸润性生长并易于复发的中间性肿瘤,临床诊断较困难,需依靠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才能确诊。目前治疗多以局部扩大切除为主,放疗为辅。 【关键词】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029-02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e fibromatosis),又称韧带样瘤(desmoid tumor)或侵袭性纤维瘤病(agressive fibromatosis)。由Stout[1]最初提出,是一种发生在深部软组织的以纤维母细胞过度增生,浸润性生长和易于复发但不转移为特征的肿瘤。现报道我科外检中遇到的20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病例,通过其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要点。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嘉鱼县人民医院病理科2010-2012年间共收到术后病理诊断为韧带样纤维瘤病的病例2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16-42岁,中位年龄31.3岁,病程3-15个月,发生于腹壁的6例(均为女性),肩部4例,上臂3例,前臂2例,大腿1例,小腿2例,胸壁1例,肠系膜 1例。 1.2临床表现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深部软组织或腹腔内无痛或伴轻度疼痛的肿块,用力深压可触及,肿块活动度差,体积较大者可见肿块处皮肤明显隆起,皮肤表面颜色和纹理无异常。B超或CT影像资料显示肿瘤多提示边界模糊的实质性肿块。 1.3方法手术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m切片,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SP法,所选标记物为Vimentin,β-catenin,desmin、α-SMA、MSA,CD34,S-100,所用试剂均由DAKO公司生产。 2 结果 2.1病理学检查 20例患者的肿瘤部位均位于肌肉内或与腱膜相连,位置较深,肿块无包膜,向周围肌肉或脂肪组织内生长,手术剥离困难。肿块质地坚硬,切面灰白,直径4-10cm,平均直径6.5cm。病理组织学见肿瘤由增生的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在不同区域比例不一。纤维母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小,浅染,1-2个核仁,瘤细胞呈平行或波纹状排列(图1,2)。在肿瘤细胞间可见厚壁血管,在细胞疏松区可见裂隙状血管(图3)。部分病例可见间质粘液变性,类似结节性筋炎。病灶周围见纤维母细胞向肌肉内穿插性生长,分割肌肉组织,呈网格状改变(图4),并挤压肌细胞形成多核肌巨细胞(图5),或浸润脂肪形成脂肪小叶样结构(图6)。 图1 肿瘤细胞平行排列图2 肿瘤细胞呈波纹状排列图3 肿瘤细胞间出现裂隙状血管图4 分隔肌肉组织图5 肌肉组织挤压形成肌巨细胞图6 肿瘤侵入脂肪组织形成脂肪小叶样结构图7 Vimentin(+)图8 β-catenin(+) 2.2免疫组化Vimentin(+)(图7),β-catenin(+)(图8),desmin、α-SMA及MSA(+/-),CD34(-),S-100(-)。 3 讨论 韧带样纤维瘤病是一组肌纤维母细胞过度生长形成的肿瘤,其病因可能与外伤,遗传和内分泌有关[2] 。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成纤维细胞瘤和纤维肉瘤之间,是一种中间性肿瘤。它们有以下共同特征:(1)肿瘤由分化良好的肌纤维母细胞构成,(2)肿块无包膜并呈浸润性生长,(3)在增生细胞之间有数量不等的胶原纤维,(4)细胞无恶性特征和核分裂少见,(5)临床上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且易复发但从不转移。由于病变部位深在,界限不清,活动度差,临床上易与一些恶性肿瘤相混淆。 3.1临床特征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按其发病部位分为腹壁纤维瘤病,腹壁外纤维瘤病,腹腔内和肠系膜纤维瘤病三大类[3]。腹壁纤维瘤病好发于20-40岁的生育年龄女性,尤其是产后一年的妇女[4],多见于腹直肌和腹内斜肌的腱膜及其表面筋膜,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腹壁外纤维瘤病以青春期至40岁年龄段为多见,其好发部位依次为肩部,胸壁和背部,大腿和头颈部,表现为深部软组织的缓慢增大的肿块,无痛或轻微疼痛。腹腔内和肠系膜纤维瘤病从15-75岁均可见到[5],早期无症状,肿块增大时可触及并引起腹痛,部分患者伴有肠息肉病,表现为Gardner 综合征[6]。 3.2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诊断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深位于肌肉或腱膜内,发生于腹腔的多位于小肠系膜,肿瘤组织由增生并无异型性的纤维母细胞和比例不一的胶原纤维构成,呈平行或波纹状排列并侵及周围肌肉或脂肪组织,将肌肉组织分割成网格状并挤压肌肉组织出现肌巨细胞或穿插于脂肪组织形成脂肪小叶样结构。免疫组化Vimentin(+),多数病例β-catenin(+)是诊断本病的要点。 3.2.2鉴别诊断 (1)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反应性浅筋膜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病程短(约数周), 有自限性。大体上结节呈不规则形,最大径小于3cm。镜下主要由梭形和星形的肌纤维母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紊乱无方向,背景疏松,粘液水肿样,可见小囊腔,间质内常见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和红细胞外渗,有时还可见少量多巨细胞。免疫组化肌纤维母细胞强阳性表达α-SMA。(2)神经纤维瘤常见于真皮和皮下的境界晰的结节状肿物,直径多在1-2 cm,切面灰黄或灰黄并有光泽。镜下见由交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束组织,瘤细胞边界不清,胞质淡染,核深染,两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多发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乳腺高频彩超由于其对浅表组织具有显像清晰度高、解剖层次丰富,并具有非常好的重复性,使用方便,对人体无损害无痛苦,所以在乳腺疾病的检查中越来越突出其优越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乳腺;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10例,为我院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以乳腺肿块就诊的女性患者,年龄最小为31岁,最大为67岁。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手术切除后行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飞利浦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 MHz~10 MHz,条件设为乳腺状态。超声检查时,患者仰卧位,双臂上举,充分暴露两侧乳房和腋窝。采用直接检查法,涂耦合剂后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多切面、多象限扫查乳腺,左右对比,发现肿块后,详细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后方有无衰减回声、微钙化灶的有无、周边浸润征象。 2 结果 210例病例均病理证实,恶性肿块为69例,其病理分类为:乳腺佩吉特氏病伴浸润性导管癌48例,髓样癌4例,硬癌2例,乳腺其他恶性肿瘤15例。 3 讨论 3.1 乳腺触诊[1]超声检查前应先进行乳腺触诊,一般情况下,均可通过触诊发现,并对乳腺肿块的具体部位、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等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3.2 二维超声检查乳腺癌好发部位为外上象限区,其次为乳晕区,乳腺癌低回声肿块周围不规则回声晕是诊断乳腺癌的重要依据,典型的乳腺癌声像图特征是[2]: 3.2.1 肿块形态不规则,无包膜,边缘呈蟹足样浸润,肿块较小时,形态尚规则。 3.2.2 边缘回声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边缘粗糙回声增强,另一种边界光滑,侧缘回声减弱。 3.2.3 内部回声有3种类型;一种为等回声,回声稀少,分布不均,另一种为均匀低回声,第3种内部为点状增强回声可伴声影,或簇样钙化灶。 3.2.4 后方回声可增强或声衰减,同时可见其他转移病灶。 3.3 彩色多普勒 3.3.1 乳腺癌CDFI显示肿瘤血管密度高,血供丰富。

关节旁黏液瘤临床病理特点

关节旁黏液瘤临床病理特点 陈荣明 收稿日期:2009-11-26 作者单位:合肥市长丰县人民医院病理科,长丰 231100 作者简介:陈荣明,男,主治医师。Tel :(0551)6680451,E?mail :chen? rm2005spring@https://www.360docs.net/doc/e08967017.html,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旁黏液瘤(Juxta?articular myxoma ,JAM )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JAM 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块位于左胫骨内侧髌骨下缘,不规则组织7cm ×3cm ×2cm ,境 界不清,切面周围为淡黄色脂肪组织,中央大部分区域呈黏液胶冻状。镜检:梭形、星芒状纤维母细胞样瘤细胞稀疏散在分布于丰富的黏液样基质中,细胞形态良善,间质血管稀少。部分区域血管丰富。散在有形状、大小不同的囊性腱鞘囊肿样腔隙。肿瘤界限不清,内有脂肪组织陷入。特殊染色:黏液样基质阿辛蓝弥漫(+)。免疫表型:瘤细胞Vim (+),部分瘤细胞α?SMA 、CD34(+)。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JAM 为良性病变,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类似于肌内黏液瘤,见于膝、肩、肘、踝、髋等大关节旁。约有1/3病例复发,故长期随访是必要的。需与黏液性脂肪肉瘤、黏液纤维肉瘤、骨外黏液性软骨肉瘤、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等鉴别,避免过度治疗。 关键词:黏液瘤;关节旁黏液瘤;临床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 73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399(2010)05-0625-02 关节旁黏液瘤 (Juxta?articular myxoma ,JAM )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黏液瘤,国内鲜有病例报道。现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8岁。左小腿肿块发现2周。体检:左胫前髌骨下缘可触及一约3.0cm ×2.0cm 包块,质软,活动度可,压痛(±)。术中见肿块位于左胫骨内侧髌骨下缘。临床诊断:(1)左胫前腱鞘囊肿;(2)左胫前脂肪瘤。单纯完整切除肿块。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目前仍在随访中。2 病理检查 2.1 眼观 不规则组织7cm ×3cm ×2cm ,境界不清,切面周围淡黄色、似脂肪组织,中央大部分区域呈黏液胶冻状。2.2 镜检 梭形、星芒状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稀疏散在分布于丰富的黏液样基质中,细胞形态良善,核分裂象罕见,间质血管稀少(图1)。部分区域血管丰富。散在有形状、大小不 同的囊性腱鞘囊肿样腔隙,囊壁衬覆纤细的嗜酸性纤维素或厚的胶原纤维,腔内含粉红染黏液(图2)。局灶巨噬细胞聚集,胞质内见空泡(图3)。局灶出血及血管周围慢性炎细胞浸润。肿瘤界限不清,内有脂肪组织陷入(图4)。 2.3 特殊染色(alcian blue /PAS ) 黏液样基质阿辛蓝弥漫(+)(图5)。 2.4 免疫表型 瘤细胞Vim (+)(图6),部分瘤细胞α?SMA 、CD34(+),desmin 、S?100瘤细胞均(-) 2.5 病理诊断 关节旁黏液瘤(Juxta?articular myxoma ,JAM )。 3 讨论 3.1 临床病理特点 Allen [1] 把黏液样病变分为8大类60 多种,其中5种被视为主流软组织黏液瘤,即肌内黏液瘤、关节旁黏液瘤、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皮肤黏液瘤)、(深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神经鞘黏液瘤,它们共同构成软组织黏液 瘤家族。Meis 等[2]报道65例JAM ,年龄范围16~83岁,中 位年龄43岁,大多数在30~50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90%左右位于膝关节旁,其次为肩、肘、踝、髋等大关节旁。病程1周~18年。大多表现为局部肿胀或肿块,可有疼痛或触痛。位于膝关节旁者,部分病例伴有创伤、半月板撕裂或退行性关节疾病史,部分病例肿瘤累及半月板。肿瘤大小 0.6~12cm ,平均直径3.8cm 。瘤体黏液样、胶冻样,大多质地软或易碎,银白色或珠白色至棕黄色,可囊性变。组织学特点:(1)JAM 类似于富于细胞性黏液瘤,梭形、星芒状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稀疏分布于血管稀少、丰富的黏液样基质中,细胞形态良善。某些病例可有细胞密度增加区域,但核分裂象罕见或缺如。局灶可富于血管。(2)约90%的病例伴有形状、大小不同的囊性腱鞘囊肿样腔隙,类似腱鞘囊肿的不同形成阶段。随着其发展和成熟,囊壁从衬覆纤细的嗜酸性纤维层到衬覆厚的致密胶原纤维层,腔内含粉红染黏液(如本文病例)。(3)肿块通常界限不清,呈浸润性生长,常有岛屿状脂肪组织陷入(如本文病例)。罕见情况下,不完整的或不连续的纤维间隔将肿瘤分隔成小叶状。(4)一些病例局部区域可见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散在慢性炎细胞浸润、机化纤维素和纤维母细胞反应,特别是在一些复发病例。本文病例局灶见巨噬细胞聚集,胞质内见空泡(小滴),与文 献[2,3]中所描述相同。这些细胞核圆、居中,细胞内小滴细 小、核无受压变形或呈扇贝形,故可与脂肪母细胞区别。(5)大部分JAM 发生于皮下脂肪组织,然而可同时累及临近的真皮及关节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包括肌腱、韧带、关节囊,偶尔毗邻滑膜。(6)间质黏液胶体铁、黏液卡红、阿辛蓝染 · 526·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 Clin Exp Pathol 2010Oct ;26(5)

早期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早期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索運用超声技术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通过我院外科医生初诊为早期乳腺癌疑似病例的60例患者,所有疑似病例均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段内在我院超声科完成早期乳腺癌的超声诊断,并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结果经过超声诊断后确诊乳腺癌52例(确诊率86.67%),52例确诊患者主要超声表现为不清晰边界、不均匀回声、毛刺状边缘、无明显包膜、不规则形状。声像不典型共4例,存在清晰的边界,有不明显毛刺状;血流分级0 级至Ⅲ级分别为5名、9名、24名、4名,出现钙化灶共6例。结论超声诊断对早期乳腺癌疑似病例确诊较高,超声表现准确而明显,对早期治疗有积极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ultrasonography in early breast cancer.Methods In our hospital 60 cases diagnosed as surgeon suspected early breast cancer patients,all suspected cases were in January 2015~2016 year in January period in our hospital completed the ultrasonic diagnosis of early breast cancer,and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in detail.Results After 52 cases of breast cancer after ultrasonic diagnosis (diagnosis rate 86.67%),52 cases of primary ultrasound diagnosed patients showed no clear boundary,uneven echo,spiculate margin,no capsule,irregular shapes were not typical.A total of 4 cases,there are clear boundaries,inconspicuously hairy;flow classification grade 0 to grade III were 5,9,24,4,there were 6 cases of calcification.Conclusion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suspected cases of higher early breast cancer,ultrasonography is accurate and clear,and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early treatment. Key words:Early stage;Breast cancer;Ultrasound diagnosis 乳腺癌(breast carcinoma),民间称为乳癌,乳腺癌好发生于女性,已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首要癌症疾病[1]。虽然乳腺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来说并不像内脏器官那样重要,只要保证癌细胞不向其他器官扩散,早期经过手术治疗治愈率较高[2]。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运用于医学诊断方面也越发成熟,超声技术便是优秀例子[3]。对于早期乳腺癌的及时确诊意义重大。其对于防止癌细胞扩散等有着深远的意义,早期可采取放疗与化疗有效控制病情,手术治疗也是尚佳选择。本研究探讨对初诊为早期乳腺癌疑似病例的60例患者进行超声诊断的意义,总结报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探究样本的选取通过我院外科医生初诊为早期乳腺癌疑似病例的60例患者,所有疑似病例均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超声科完成早期乳腺癌的超声诊断。患者年龄29~50岁,平均年龄(39.67±3.59)岁;其中两侧乳房大小不一24例,乳房间歇性胀痛18例,触诊明显硬块18例。经过医院伦理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