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同步练习

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同步练习
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同步练习

历史:第19课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同步训练(岳麓版八年级下)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1949年,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经过谈判,双方于1950 年初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解析: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在国际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于1950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的对华

政策是()

①政治孤立②经济圭寸锁③军事包围④武装侵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头号强国的地位,妄图称霸世界,到处插手国际事务,干涉别国内政。在亚洲顽固地与中国人民为敌,拒绝承认新中国,并企图以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等手段,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答案:A

3.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接见下列哪国代表团时()

A.缅甸

B.越南

C.印度

D.巴基斯坦

思路解析:1953年底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C

4.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

B.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思路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

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C

5.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异”是指(

A.殖民主义

B.资本主义

C.种族主义

D.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

思路解析:“求同”就是指亚非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的独立而奋斗。“异”是指各国的发展道路、现实处境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存在差异。

答案:D

6.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的会议或外交活动是()

C.参加万隆会议

D.出席联合国大会

A.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B.参加日内瓦会议

思路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第一次” 。1954年,在日内瓦召开了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亮相。

答案:B

7.(2005湖北荆州)“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

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总理的这段话发表在()

A.1955年万隆会议上

B.1972年中美会谈中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D.1972年中日会谈中

思路解析:了解“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A

8.周恩来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

A.挫败了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加强了我国同亚、非、拉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思路解析: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进行。印度支那问题是日内瓦会议的内容。

C.参加万隆会议

D.出席联合国大会答案:A

我综合我发展

9.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活动有()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参加万隆会

议④倡导不结盟运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思路解析: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每个备选答案均固定为三个选项的组合,是一种“四选三”式的选择题,实际上如果能确定一个选项不合题意,就能快速确定答案。我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因此含有④的答案均为错误。

答案:B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网北京2004年6月8日电(记者荣燕韩洁)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在当今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建超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据新华网北京2004年6月12日电(记者徐松杨媛媛)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2日在这里对记者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已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将在新的时代、新的背景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时候由哪些国家共同

倡导的?其中是由谁代表哪个国家首倡的?目的如何?

(2)你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吗?

(3)材料一中提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请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4)材料一中提到:“在当今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材料二中也提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时代、新的背景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思路解析:本题是一道联系现实、突出历史学科“史鉴”功能的材料题,这类题在回答过程中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参考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印度和缅甸在1954年6月共同倡导的。其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倡,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同印度、缅甸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2)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规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国与国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日益深入,已经逐渐成为指导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国际关系准则。事实证明:在相互依存而又多元化的世界上,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最有生命力的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阅读下列材料: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亚非会议是何时召开的?这次会议有何特点?

(2)周恩来在讲话中提出“应该求同存异”。你认为亚非国家和人民有何共同之处?

(3)“存异”的含义是什么?

(4)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对本次亚非会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求同存异”方针的准确理解。在会议陷入僵局的关键时刻,中国代表团力挽狂澜,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指亚非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继续为完全的独立而奋斗。亚非人民面临着共同的维护民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

参考答案:(1)1955年。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亚非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受着殖民主义所

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教案人民版选修3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1.重点: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主要战场及战争状况;掌握 1915~1916 年一战的主要战场。 2. 难点:理解美国参战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目标: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2.认识德奥军事集团失败的原因。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教材整理1 大战初期的状况 1.主要战场 (1)欧洲战场 战线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从北海往南,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德 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俄?德、奥 南线巴尔干战场沿多瑙河与萨尔瓦河展开奥?塞尔维亚 ①南高加索:俄土军队交战。 ②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英土军队交战。 2.德国的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先集中兵力打败法国,然后再对付俄国,三个月内结束战争。 3.主要战况 (1)西线: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失利,双方转入相持阶段,德军妄图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破产。 (2)东线 ①东普鲁士战场:俄军一度突入东普鲁士,但随后被迫撤退。 ②加里西亚战场:俄军击败奥军,1914 年底,整个东线转入相持状态。 (3)南线:奥军三次侵入塞尔维亚,但被塞军赶出国境。 (4)其他战场 ①1914 年,日本夺取了德属太平洋诸群岛,侵入中国ft东半岛,占领青岛。

②俄军攻入奥斯曼帝国,占领阿塞拜疆。 ③英国派兵攻占波斯湾,占领巴格达、巴勒斯坦、叙利亚、阿拉伯、埃及。 教材整理2 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大战 1.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①1915 年,德军发动东线攻势。俄军退出了大片土地,双方转入相持的阵地战。 ②1916 年,德军又把重点转向西线。 (2)战况 ①经过:1916 年2 月,德军向凡尔登发动了疯狂进攻。霞飞命令法军坚守并迅速组织增援,双方死亡人数达 70 多万。 ②结果:由于法军的殊死抵抗,德军想在 2 月底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了。 (3)地位:战役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大战开始以来的顶峰。 2.索姆河战役 (1)目的:配合凡尔登战役。 (2)概况 ①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双方共损失兵力 100 多万人,是一次巨大的消耗战。 ②英军首次使用坦克,德军很快就发明了反坦克炮。 教材整理3 海战与空战 1.海战——日德兰海战 (1)背景:英军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从海上封锁德国,德国企图打破海上封锁。 (2)结果:双方互有损失,英国海军仍然控制着制海权。 (3)影响:德、奥海军困守在海港内,海运几乎全被封锁,物资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2.空战 一战中,飞机首次被使用,它使人类又多了一种作战工具,对人类战争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材整理4 美国参战 1.背景 (1)经过两年多的大战,两大军事集团都筋疲力尽,协约国逐渐占据优势。 (2)1916 年 12 月,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3)1917 年初,德国与墨西哥欲结成反美同盟事宜的密电被英国截获并交给美国。 (4)美国认识到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 2.正式参战 1917 年 4 月,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影响 美国的参战带动了一大批中立国对同盟国宣战,壮大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一战的结

国际金融学陈雨露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

第三章作业 1.金融衍生产品有哪些特点? 答:(1)未来性,(2)杠杆效应,(3)风险性,(4)虚拟性,(5)高度投机性,(6)设计的灵活性,(7)帐外性,(8)组合性。 2.比较外汇期货交易与外汇远期交易的异同。 3.简述外汇期货权的种类。 答:(1)按期权持有者的交易目的,分为:买入期权,也称为看涨期权;卖出期权,也称为看跌期权。 (2)按产生期权合约的原生金融产品,分为:现汇期权,即以外汇现货为期权合约的基础资产;外汇期货期权,即以货币期货合约为期权合约的基础资产。 (3)按期权持有者可行使交割权利的时间,分为:欧式期权,指期权的持有者只能在期权到期日当天纽约时间上午9时30分前,决定执行或不执行期权合约;美式期权,指期权持有者可以在期权到期日以前的任何一个工作日纽约时间上午9时30分前,选择执行或不执行期权合约。因此美式期权较欧式期权的灵活性较大,因而费用价格也高一些。 4.根据交易目的和交易原理,试比较外汇互换与外汇掉期的异同。 答:外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相互交换不同币种但期限相同、金额相等的货币及利息的业务。其中可能既涉及利息支付的互换,又涉及本金支付的互换。交易双方根据合约规定,分期摊还本金并支付利息。外汇互换交易的目的不全是套期保值。但只有双方都为风险对冲者时,才可能实现“双赢”。

外汇掉期交易是在某一日期即期卖出甲货币,买进乙货币的同时,反方向地买进远期甲货币,卖出远期乙货币的交易,即把原来手中持有的甲货币来一个掉期。外汇掉期交易实际上由两笔交易组成:一笔是即期交易;一笔是远期交易。掉期交易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对不同资金的需求,即外汇保值和防范汇率风险。 5.假定芝加哥的IMM交易的3月期的英镑期货价格为$1.5020/£,某银行报同一交割日期的英镑远期合约价格为$15000/£。 (1)假如不考虑交易成本,是否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 (2)应当如何操作才能谋取利益?试计算最大可能收益率。 (3)套利活动对两个市场的英镑价格将产生何种影响? (4)结合以上分析,试论证外汇期货市场与外汇远期市场之间存在联动性。 答:(1)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 (2)买入远期外汇合约,卖出外汇期货;最大可能收益率为((1.5020-1.5000)/1.5000)*100%=1.3%。 (3)远期市场英镑价格上升,期货市场英镑价格下降。 (4)存在联动性:期货市场和远期市场上的价格应该趋于一致,否则会存在套利机会,套利行为会使得价格差异消失,比如远期市场的外汇价格低于期货市场的外汇价格,则可以在远期市场买入外汇,同时在期货市场卖出外汇,这样就可以获得无风险收益。但如果考虑到远期市场的流动性相对较差,远期市场的外汇价格可能略低,而期货市场的流动性较好,外汇价格可以略高。 6.假定一美国企业的德国分公司将在9月份收到125万欧元的货款。为规避欧元贬值风险,购买了20张执行汇率为$0.900/€的欧式欧元看跌期权,期权费为每欧元0.0216美元。 (1)请画出该公司购买欧元看跌期权的收益曲线,标出盈亏平衡汇率点。 (2)若合约到期日的现汇汇率为$0.850/€,计算该公司的损益结果。 答:(1)见下图:

国际金融学试题和答案(姜波克第四版,适合期末考试)

《国际金融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国际收支概念是建立在()基础上的。 A、收支 B、交易 C、现金 D、贸易 2、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方记录的是()。 A、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增加 B、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 C、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 D、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减少 3、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是()。 A、经常账户 B、资本账户 C、错误与遗漏 D、官方储备 4、经常账户中,最重要的项目是()。 A、贸易收支 B、劳务收支 C、投资收益 D、单方面转移 5、投资收益属于()。 A、经常账户 B、资本账户 C、错误与遗漏 D、官方储备 6、对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方法有很多。对某国若干连续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的方法是 ()。 A、静态分析法 B、动态分析法 C、比较分析法 D、综合分析法 7、周期性不平衡是由()造成的。 A、汇率的变动 B、国民收入的增减 C、经济结构不合理 D、经济周期的更替 8、收入性不平衡是由()造成的。 A、货币对内价值的变化 B、国民收入的增减 C、经济结构不合理 D、经济周期的更替 9、用()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常常与国内经济的发展发生冲突。 A、财政货币政策 B、汇率政策 C、直接管制 D、外汇缓冲政策 10、以下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中()能起到迅速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汇率政策 D、直接管制 11、对于暂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我们应用()使其恢复平衡。 A、汇率政策 B、外汇缓冲政策 C、货币政策 D、财政政策 12、我国的国际收支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贸易收支 B、非贸易收支 C、资本项目收支 D、无偿转让 13、目前,世界各国的国际储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A、黄金储备 B、外汇储备 C、特别提款权 D、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储备头寸 14、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是()。 A、美元 B、英镑 C、德马克 D、法国法郎 15、仅限于会员国政府之间和IMF与会员国之间使用的储备资产是()。 A、黄金储备 B、外汇储备 C、特别提款权 D、普通提款权

(完整版)国际金融学陈雨露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

第五章作业 1.简述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构成。 答:国际货币市场是对期限在1年以下的金融工具进行跨境交易的市场。各种短期金融工具是国际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这些工具,最短的只有1天,最长的也不超过1年,较为普遍的是3~6个月。根据具体的短期金融工具,国际货币市场可以分为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票据市场、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和国库券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是对期限在1年或者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进行跨境交易的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包括中长期国际信贷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其中国际证券市场又可分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2.如何理解国际资本市场证券化趋势?这一趋势对我国金融市场发 展有何启示? 答:是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际资本市场的证券化是指银团贷款迅速被各种债券所取代。国际市场的证券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近年来国际资本市场上融通机制变化的一个新趋势。产生国际资本市场证券化主要的原因有:20世纪80年代初期爆发的债务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银团贷款存在着债务难以转让的缺点。一些西方国家金融制度的自由化助长了证券化的发展。 我认为我国可以在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国际资本证券化中的一些优点。 3.抛补利率平价和非抛补利率平价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抛补利率平价是指可以在外汇远期进行抵补,其经济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并且高利率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贴水,低利率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升水。非抛补利率平价的经济含义是,预期的汇 率远期变动率等于两国的货币利率之差。抛补利率平价,与非抛补利率平价相比,抛补的利率平价并未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做出假定,即套利者在套利的时候,可以在期汇市场上签订与套利方向相反的远期外汇合同(掉期交易),确定在到期日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水平。 4.试分析国际金融市场上不同种类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特征。 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活跃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投资基金等。 (1)商业银行。作为机构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资,主要表现为对有价证券的投资。

2020版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教师用书人民版选修3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教材整理1 大战初期的状况 1.主要战场 (1)欧洲战场 (2) ①南高加索:俄土军队交战。 ②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英土军队交战。 2.德国的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先集中兵力打败法国,然后再对付俄国,三个月内结束战争。3.主要战况 (1)西线: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失利,双方转入相持阶段,德军妄图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破产。 (2)东线 ①东普鲁士战场:俄军一度突入东普鲁士,但随后被迫撤退。 ②加里西亚战场:俄军击败奥军,1914年底,整个东线转入相持状态。 (3)南线:奥军三次侵入塞尔维亚,但被塞军赶出国境。 (4)其他战场 ①1914年,日本夺取了德属太平洋诸群岛,侵入中国山东半岛,占领青岛。 ②俄军攻入奥斯曼帝国,占领阿塞拜疆。 ③英国派兵攻占波斯湾,占领巴格达、巴勒斯坦、叙利亚、阿拉伯、埃及。 教材整理2 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大战

1.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①1915年,德军发动东线攻势。俄军退出了大片土地,双方转入相持的阵地战。 ②1916年,德军又把重点转向西线。 (2)战况 ①经过:1916年2月,德军向凡尔登发动了疯狂进攻。霞飞命令法军坚守并迅速组织增援,双方死亡人数达70多万。 ②结果:由于法军的殊死抵抗,德军想在2月底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了。 (3)地位:战役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大战开始以来的顶峰。 2.索姆河战役 (1)目的:配合凡尔登战役。 (2)概况 ①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双方共损失兵力100多万人,是一次巨大的消耗战。 ②英军首次使用坦克,德军很快就发明了反坦克炮。 教材整理3 海战与空战 1.海战——日德兰海战 (1)背景:英军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从海上封锁德国,德国企图打破海上封锁。 (2)结果:双方互有损失,英国海军仍然控制着制海权。 (3)影响:德、奥海军困守在海港内,海运几乎全被封锁,物资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2.空战 一战中,飞机首次被使用,它使人类又多了一种作战工具,对人类战争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材整理4 美国参战 1.背景 (1)经过两年多的大战,两大军事集团都筋疲力尽,协约国逐渐占据优势。 (2)1916年12月,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3)1917年初,德国与墨西哥欲结成反美同盟事宜的密电被英国截获并交给美国。 (4)美国认识到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 2.正式参战 1917年4月,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影响 美国的参战带动了一大批中立国对同盟国宣战,壮大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课中思考] 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国家利益是任何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为维护其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即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战后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国际金融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作业 1.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合资与独资方式各有什 么利弊? 答:由于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程度、政体和管理体制存在差异,企业组织形式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在企业设立、登记、组织机构、经营管理、并购以及缴纳赋税等方面相差甚远。因此,企业在做出对外直接投资决策前,首先应该明确直接投资方式。根据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形式的法律特点和跨国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最合适的直接投资方式。 合资方式主要有两种:股权式合营和契约式合营。股权式合营有限责任,投资风险较小;东道国给予一定的保护;能利用东道国的资金,开广筹资渠道;利用合作伙伴的优势,获得有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紧缺的原材料;轻易突破东道国的贸易壁垒,进入东道国的市场;企业的组建、审批程序相对复杂,费用较高;公司股东多,需要定期公布公司经营状况等信息,保密性差;投资者赋税较重。契约式合营设立简单;实现合伙人的优势互补;许多国家不对合伙企业单独征税。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风险大;采取所有权和管理权相一致的管理原则,影响决策效率。存续期不够稳定。 独资企业受政府控制少;经营管理灵活主动;容易保守企业秘密,不必定期向股东汇报;容易通过转移定价避税;充分使用投资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保证产品质量和效益;风险较大,对企业全部负债承担无限责任;发展受到限制,资金来源受到限制;没有现成的生产基地,缺乏合作伙伴难以与有影响的政府机构发展联系。 2.不同的东道国政府对待直接投资的态度会何会有差异? 答:一旦接受跨国直接投资,东道国的诸多经济资源将不得不与国外投资者分享,东道国将于投资国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乃至政治联系。这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文化、民族工业和国际竞争力都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各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态度迥然不同。有的大力鼓励,有的严格限制,有的加以部分限制,有的根据国情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鼓励或限制政策。 3.发达国家对直接投资一般没有限制。这一观点对吗?请简要论证。 答:不对。 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实际中很少有那个国家的政府会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多数东道国政府都通过制定一系列合营(资)法律或法规来设置外资进入的门槛,规范外资企业的行为,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和特定的经济利益。即使是宣称对资本流动不加管制的美国、日本等最发达国家,对外国的直接投资者也以各种名目设立了不少障碍。例如,美国担心高新技术流入中国,担心中国成为其市场上强

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3同步练习: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训练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一、选择题 1.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解析:从德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德国处于欧洲中部,东西两面都是协约国,故德国的最佳战略是速战速决,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答案:A 2.交战双方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德国为此发动了“使法国把血流尽”的被喻为“绞肉机”的战役。此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 ) A.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B.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C.规模最大的战役 D.最大的一次海战 解析: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在此战役中,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战略主动权开始转向协约国一方,故选B项。 答案:B 3.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 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C.远离战火,借与交战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 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解析:美国实行“中立”政策,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其目的是借与交战双方贸易之机大发战争横财,故选C项。 答案:C 4.下列图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下列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 D.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解析:尽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本质目的是相同的,即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答案:A 5.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拍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照片的拍摄应不早于1917年 B.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北洋政府 C.劳工们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 D.中国劳工赴欧是为美国所雇佣 解析: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北洋政府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服役。因此,D项的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D 6.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道“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1920年”和“《欧游心影录》”可知,梁启超认为科技“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使得战争更加残酷,A、B、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故选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6年民主党竞选广告说:“我们在工作——而不是在打仗!活着而且很快乐——而不是当炮灰,是要威尔逊与光荣的和平?还是要休斯和罗斯福的战争?如果你要光荣的和平,选举威尔逊!而这就是持续的繁荣。” ——《美国总统选举史》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第4课走向国际舞台导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第4课《走向国际舞台》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2.通过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 二、夯实基础 1.新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形象的比喻为、、三条方针。 2.1953年,我国政府在同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系统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就是、、、、。 3. ,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举行会议。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 4.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在会议出现严重分歧的时候,周恩来提出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三、巩固提升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死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4.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国家统一 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D.缓和美国的敌对关系 5、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2)(3)(4)B、(1)(2)(4) C、(1)(2)(3)D、(2)(3)(4)

国际金融学 课后题答案 杨胜刚版 全

习题答案 第一章国际收支 本章重要概念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国或地区居民与非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之和。它体现的是一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是货币的、流量的、事后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将国际收支根据复式记账原则和特定账户分类原则编制出来的会计报表。它可分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错误和遗漏项目三大类。 丁伯根原则:1962年,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其所著的《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一书中提出:要实现若干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若干个有效的政策工具。这一观点被称为“丁伯根原则”。 米德冲突:英国经济学家米德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当中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度下内外均衡冲突问题。米德指出,如果我们假定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两种独立的情况,那么,单一的支出调整政策(包括财政、货币政策)无法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 分派原则:这一原则由蒙代尔提出,它的含义是:每一目标应当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相对最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 自主性交易:亦称事前交易,是指交易当事人自主地为某项动机而进行的交易。 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失衡是指自主性交易发生逆差或顺差,需要用补偿性交易来弥补。它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时间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静态失衡和动态失衡;根据国际收支的内容,可分为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根据国际收支失衡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可分为实际失衡和潜在失衡。 复习思考题 1.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是赤字的同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可能盈余,为什么? 答:可能,通常人们所讲的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就是指综合差额的盈余或赤字.这里综合差额的盈余或赤字不仅包括经常账户,还包括资本与金融账户,这里,资本与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之间具有融资关系。但是,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资本和金融账户与经常账户之间的这种融资关系正逐渐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资本和金融账户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资本和金融账户已经不再是被动地由经常账户决定,并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服务了。而是有了自己独立的运动规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是赤字的同时,该国的国际收支也可能是盈余。

国际金融学陈雨露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四章

第四章作业 1.说说欧洲美元是什么意思。 答:欧洲美元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美元,它与美国国内流通的美元是同质的,具有相同的流动性和购买力。所不同的是,欧洲美元不由美国境内金融机构经营,不受美联储相关银行法规、利率结构的约束。这里的“欧洲”,是指“非国内的”、“境外的”、“离岸的”,并非地理意义上的。 2.欧洲美元市场的出现会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吗? 答:欧洲美元市场的优势在于不受任何国家法令限制,免税,不缴纳法定储备,流动性强,主要作为银行间同业短期资金批发市场,参与者多为商业银行、各国央行及政府,主要借款人为跨国公司,交易对象多为具有标准期限的定期存款,一般为短期,其余为可转让存单。 随着市场业务的不断拓展,目前欧洲美元市场的地理范围和借贷币种也正在不断扩大。但由于它的流动性太强,不受约束,因而也是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的主要因素。 由此来看,它会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4.欧洲货币市场运行是否存在信用膨胀问题?欧洲货币市场规模不 断扩大是否会威胁国际金融稳定? 答:存在信用膨胀问题。欧洲货币市场作为实现国际资本转移的场所,其加速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国际金融密切联系的作用是其他国际金融市场和转移渠道无法相比、无法替代的。欧洲货币市场是个信用市场,但它仍同远期外汇市场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些国际大银行中,欧洲货币交易往往就是通过其外汇业务部门而不是信贷部门进行的。欧洲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结合,给市场带来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与此同时,各国际金融中心除了信用评级机构和中央结算体系外,并没有任何正规的金融管理部门实施对欧洲货币市场上金融机构以及它们所进行的信贷业务活动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控制各个金融中心,乃至全球的欧洲货币市场信贷规模是一个重要问题。欧洲货币市场并不大量增加金融系统创造货币和信贷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欧洲货币市场没有信用膨胀。由于欧洲货币市场没有准备金规定,只受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和贷款机构本身的谨慎态度的限制,信用膨胀的可能性也很大。一个经济社会越开放,越难进行贷款倍数分析。很难通过欧洲货币的准备金比率和再贷款率确定欧洲货币扩张的固定倍数,而且,欧洲货币市场的增长,并未经历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倍数扩张过程,它并不存在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倍数扩张的“货币基础”。因此,关于欧洲货币市场的信用膨胀程度,目前尚难做出准确的定量结论。以上论述说明,欧洲货币市场有一定的信用膨胀问题,但是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怕,只要加强管理还是可以控制的。各国应该严格区分境外市场与境内市场业务,防止国际游资扰乱国际金融市场秩序。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同步训练 岳麓版

历史:第19课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同步训练(岳麓版八年级下)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1949年,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经过谈判,双方于1950年初签订了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在国际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于1950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的对华政策是() ①政治孤立②经济封锁③军事包围④武装侵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头号强国的地位,妄图称霸世界,到处插手国际事务,干涉别国内政。在亚洲顽固地与中国人民为敌,拒绝承认新中国,并企图以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等手段,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答案:A 3.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接见下列哪国代表团时() A.缅甸 B.越南 C.印度 D.巴基斯坦 思路解析:1953年底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C 4.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 B.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思路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C 5.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异”是指() A.殖民主义 B.资本主义 C.种族主义 D.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 思路解析:“求同”就是指亚非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的独立而奋斗。“异”是指各国的发展道路、现实处境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存在差异。 答案:D 6.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的会议或外交活动是() A.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B.参加日内瓦会议 C.参加万隆会议 D.出席联合国大会 思路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第一次”。1954年,在日内瓦召开了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亮相。 答案:B 7.(2005湖北荆州)“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总理的这段话发表在() A.1955年万隆会议上 B.1972年中美会谈中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D.1972年中日会谈中 思路解析:了解“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A 8.周恩来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挫败了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加强了我国同亚、非、拉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思路解析: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进行。印度支那问题是日内瓦会议的内容。 答案:A 我综合我发展

国际金融(第四版)刘舒年、温晓芳主编 课后答案第1-6章

第1章 ABD 2.ABD 3.ABD 4.ABD 5.AC 6.A 7.AD 8.BD 9.D 10.C 11.B 12.C 13.B 14.A 第2章 1.AD 2.BC 3.BC 4.AC 5.B 6.ABCD 7.C 8.A 第3章 1.BD 2.AB 3.BC 4.AB 5.AC 6.BD 第四章 案例1 1. AC 2.ABD 3. ABC 4.ABD 5.D 案例2 1. B 2. CD 3. BD 4.C 5.B 案例3 1. AC 2. ACD 3.B 4.BD 5.ABD 案例4 1. ACD 2.B 3.BD 4.AC 5.ABD 案例5 1. B 2. D 3.AC 4.ABCD 5.A 第五章 1. BD 2.D 3. BC 4. BD 5. BC 6. BCD 第六章 案例1 1.A 2.B 3.B 4.A 5.AC 案例2 1.AB 2.AB 3.AB 4.B 5.BCD 案例3 1.D 2.AC AB AB BC 3.AC BC ACD BD 案例4 1. BD 2. AC 3.AD 4.AB 5. A 利率平价练习: 在法兰克福市场,现汇价为£1=DM3.15,利率为8.8%,而伦敦利率为10.8%, 试计算六个月的远期汇价。 答: 在德国借入DM3150,半年后本利为 3150*(1+0.088)*0.5=DM3285.68, 设六个月远期汇价为£1=DMx, 则六个月后DM3285.68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可以购入£3285.68/x 我们如果设不存在套利机会,则有下式成立: 1000*(1+0.108)*0.5=3285.68/x 解该方程可得:x=3.12,所以六个月的远期汇价为:£1=DM3.12 出口报价作业分析 1、我国出口某商品,对外原报价为CIF温哥华50美元.现客户要求改报加元价格.参照下列牌价将美元报价改为加元报价. 1英镑=1.7855/1.7865加元 1英镑=1.4320/1.4330美元 解析: (1)根据给定的汇率条件,计算美元和加元的汇率: 1美元=(1.7855/1.4330)/( 1.7865/1.4320) =1.2460/1.2476加元

国际金融 第四章 答案

Answers to Chapter Four 1. Given that the exchange rate is expressed as dollars to euros, we treat the dollar as the domestic currency. Note also that interest rates are quoted on an annual basis even though the maturity period is only one month. In this problem we divide the interest rates by 12 to put them on a one-month basis. a. The interest rate differential, therefore, is (1.75%/12 - 3.25%/12) = -0.125%. The forward premium/discount,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is calculated as: ((F-S)/S)?100 = ((1.089 – 1.072)/1.072)?100=1.5858% b. Transaction costs are shown in the figure above by the dashed lines that interest the horizontal axis at values of -1.00 and 1.00. c. The positive value indicates that the euro is selling at a premium. In addition, the interest rate differential favors the euro-denominated instrument. Hence, a saver shift funds to euro-denominated instruments. 2. Using the provided information: (1.75/12) – (3.25/12) < [(1.089 - 1.072/1.072)]?100 -0.125% < 1.5858%. 3. The four markets are graphed below. Graph 1, the spot market for the euro. 人们在即期市场将美元等货币兑换成 欧元,以期保值和升值。所以对欧元 需求上升。 R – R* 450 (F-S)/S -0.125 1.5858 1.00 -1.00

国际金融学陈雨露第四版课后习题复习资料第六章

第六章作业 1.为什么需要进行汇率预测模型的检验?常用的检验方法有哪些? 答:无论是运用基础因素分析法还是市场分析法,由于这些方法自身的局限性,得到的预测结果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实际值。偏差越大意味着预测的准确性越差,预测的结果有效性越低。为了确保预测的准确性,以便为外汇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必须对所采用的汇率预测方法或者预测模型进行检验,选择偏差最小的预测方法,采用预测效果最佳的模型。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基础因素预测法和市场预测法。 2.你如何看待汇率预测出现的误差问题?如何调整预测的系统偏差? 答: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建立的模型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不同的模型预测误差大小也不相同。除了运用散点图直观地粗略地判断预测模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误差的方法来度量,比较模型的预测误差。一般情况下,置信度为95%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要求不那么高,在一些特殊情况下,90%的置信度也是可以接受的。 调整步骤:(1)用预测模型求得一组预测值(2)计算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并进行参数检验(3)计算具体的系数偏差(4)根据预测的系统偏差进行预测值调整。 3.币值变化和货币相关关系给涉外企业会带来哪些交易风险? 答:(1)本国货币升值带来的经济风险:①对跨国公司本币流入类业务的影响。本国货币升值可能导致跨国公司在本国的销售收入减少,以本币标价的出口现金流入量可能减少,以外币标价的出口也可能出现现金流入量减少,②对跨国公司本币流出类业务的影响。本币升值给跨国公司的现金流出类业务带来的经济风险正好与现金流入类业务相反,会同时导致跨国公司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的减少。 (2)本国货币贬值带来的经济风险:①对跨国公司本币流入类业务的影响。由于本币贬值,从外国进口的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使跨国公司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增强,以本币标价的出口现金流入量增加,以外币标价的出口本币现金流入量增加,②对跨国公司本币流出类业务的影响。以本币标价的进口现金流出量不会直接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然而以外币标价的进口成本会增加,外币融资利息支出的本币成本也会增加,总之本币贬值导致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同时增加。 (3)币值变化带来交易风险:不同货币具有不同的内在稳定性,由于外币的波动性常常因时而异,这给跨国公司预测汇率可能范围带来一定的技术难度。把外币前一期的波动性作为指示器或者参照标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跨国公司预测的货币在未来时期的波动性很可能偏离实际波动水平。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练习人民版选修3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选择题 1.(原创题)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二月革命,这次革命的性质为(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社会主义革命 C.民族解放战争D.俄国工人起义 解析:判断一次革命的性质主要从目的和结果方面看,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沙皇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案:A 2.在同盟国中,由于士兵发动起义,最早宣布投降的国家是( ) A.保加利亚B.奥斯曼帝国 C.奥匈帝国D.俄国 解析:保加利亚由于人少国小,协约国在那里发动进攻,保加利亚士兵不愿再为同盟国而战,于1918年9月发动了起义,迫使保加利亚政府向协约国投降,故选A。B投降于1918年10月;C投降于1918年11月3日,D不是战败国,没有投降。 答案:A 3.(原创题)一战结束前后,新兴国家不断出现,人们在这些新兴国家当中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异类,如同“鹤立鸡群”,这个国家应是( ) A.苏俄B.匈牙利 C.美国D.捷克斯洛伐克 解析:在上述国家中,苏俄是唯一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故与众不同;美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是一战后新兴起的民族国家,它们都不符合“一个与众不同的异类”这个条件。故选A。 答案:A 4.(原创题)对于参加一战的国家来说,有为保卫民族独立而战的正义战争,有为瓜分殖民地而战的非正义战争,中国参加一战属于( ) A.民族解放战争B.帝国主义战争 C.民族独立战争D.抗日战争 解析: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是应“日本之邀”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从主观上没有什么进步意义,也不涉及民族解放战争和民族独立战争,故选B,D与一战无关。 答案:B 5.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是 ( )

第五课第一框 走向世界大舞台 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 第五课少年的担当 第一框走向世界大舞台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有国际视野与情怀,主动融入世界,关心世界;具有爱国情怀、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思辨、价值判断和社会参与的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结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会确立自己的远大志向,提高个人与祖国共成长的参与能力;结合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提高自己融入世界的能力。 知识目标:理解青少年具有国际视野和情怀的重要意义;知道世界发展趋势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理解青少年全面提高个人素养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为世界添光彩 教学难点:多彩世界中的我 三、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交往范围的变化】P54 问题:结合下图,谈谈你的交往范围的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提示:人的成长是不断走向外部世界、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图片中的起点是“我”,走向外部世界的第一步就是和家庭建立联系;随后进入学校与学校的老师、同学建立联系;生活在社区中与社区内的其他居民建立联系;随着认知的发展确立了国家的概念,知道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最后知道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教师导入:在父母的引领下,我们开启了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迈出了探索世界的第一道门。我们走出家门,步入学校,逐步融入社会,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我们要心系祖国,胸怀世界,迈向未来,逐渐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五课第一框“走向大舞台”。 (二)讲授新课 第一框走向世界大舞台(板书) 一、多彩世界中的我(板书) 1.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是多样的(板书) 活动二:【探究与分享:走向世界的形式】P55 问题:(1)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与同学分享。(2)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还有哪些?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1)提示:能结合自身实际回答即可。(2)图片中呈现的走向世界的形式有:通过互联网走向世界;通过接待外国访学同学走向世界;通过去外国旅游走

国际金融学陈雨露第四版-课后习题答

第二章作业 1.为什么全球存在着外汇市场? 答:由于各国的货币制度存在着差异,因此各国的货币币种例外,在国际债权债务清偿时,首先要解决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由此产生了外汇市场。 通常认为,国际贸易是外汇市场建立的最主要的原因。国际贸易中债权债务的清偿需要用一定数量的一种货币去兑换另一种活腻,这个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依靠外汇市场交易。 透过国际贸易需要跨国货币收付这种现象,挖掘外汇市场起源的本质。可以看出,外汇市场真正的起源在于:(1)主权货币的存在;(2)非主权货币对境外资源的支配权和索取权的存在;(3)金融风险的存在,对于与预期的外币负债有关的汇率风险,外币资产可能会起到直接的防范作用,而且即使没有计划任何外国购买行为,外国资产也可以降低一项投资回报组合(以本币计价)的整体变动性;(4)投机获利动机的存在,本国居民也许仅仅是认为外币资产被低估,因此他们可能只是为了纯正的投机目的而要求持有外汇,从而赚取更高额的回报。 2.外汇市场有哪些功能? 答:外汇市场作为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集中地反映了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动态和各国汇率变化的趋势,外汇市场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投资和各种国际经济往来的实现提供便当条件。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反映和调节外汇供求 一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收支以及资本金融项目的变化都最终反映到外汇市场供求状况上,政府、企业、个人通过外汇市场可以解决自己的外汇供求问题。 2.形成外汇价格体系

银行接受顾客买卖外汇后,需要在银行间市场进行调节,因而自然产生外汇的供需,加上银行本身自发性的供需,在市场通过竞价过程便会产生汇率,随后,银行对顾客交易的汇率再根据上述银行间成交汇率加以确定。 3.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 国际经济交易必然会产生国家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需要进行国际支付,把货币购买力从债务人所在国向债权人所在国转移。进行国际支付,债务人大凡要通过外汇市场把本国货币兑换为债权人所在国货币,将其汇兑和支付给债权人,债权人获得一定数量的货币,从而获得一定的购买力,使国际经济贸易得以进行下去。结清国际债权债务关系,实现货币购买力的国际转移,是外汇市场最基本的功能。 4.提供外汇资金融通 外汇市场通信设备完备,经营手段优秀,资金融通方便,是理想的外汇资金集散中心,从而成为世界资本再分配的严重渠道,为银行外汇业务提供平均头寸的蓄水池作用。由于闲置的外汇资金大量涌向外汇市场,为外汇需求者提供越来越多的可筹资金,还对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促进投资的国际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外汇市场也为金融资本的输出、国际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和外汇投机等提供角逐场所。5.防范汇率风险 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经常性的激烈波动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外汇市场通过各种外汇交易活动(如远期外汇买卖、期货或期权交易等),可以减少或消除汇率风险,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3.外汇市场的结构如何? 答:外汇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和外汇市场的层次两部分。 1.外汇市场的参与者 外汇市场的交易者、交易对象和交易方式构成了外汇市场的要素。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