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年龄、病程特点。

2.相关眼部检查:屈光状态检查;戴镜去调节之后,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3.内斜视患者远视性屈光不正全部矫正、戴镜6-12个月。

4.共同性斜视的斜度≥15Δ。

(四)标准住院日为5-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50.0-H50.4)共同性斜视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全麻患者);

(4)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压、泪道;

(5)屈光检查:散瞳(显然)验光;

(6)主导眼、三棱镜检查、双眼视觉、眼外肌功能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可考虑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

②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3.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

2.眼内植入物:无。

3.术中用耗品:缝线。

(九)术后住院恢复2-5天。

1.术后需要复查的项目: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前节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2.术后用药:氨基糖甙类或喹诺酮类滴眼液。

3.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手术后效果较好,病情稳定。

2.伤口愈合好,伤口对合齐,缝线在位,伤口无感染征象。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相关检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术中发现眼外肌附着点位置异常及其他解剖异常,或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眼球穿通、肌肉滑脱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术后炎症反应或并发症(伤口愈合不良等)需要进一步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十二)参考费用标准:2000-3500元。

二、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急性共同性斜视(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急性共同性斜视(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急性共同性斜视为发病较突然的双眼视轴不平行,眼位偏斜,伴有复视,斜视角在各方向都相等,无眼外肌麻痹及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恒定性斜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好发于5岁以后或年长儿童,突然发生间歇性内斜视或恒定性内斜视,伴有复视,复视为同侧水平性,复像距离在各方面相等,眼球运动正常。有一定的双眼视。急性共同性外斜视比较罕见,多发生于幼年,成年人较少见,常继发于脑部疾患。 二病因可能与融合功能失调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三临床表现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1)发病突然,先有复视,后发生内斜,或二者同时发生。 (2)复视为同侧水平性,各方向距离相等。复像距离看远大、看近小,有的至眼前一定距离复像消失,复视在主觉上多能耐受。 (3)斜视可表现为内隐斜、间歇性内斜视或恒定性内斜视,内斜视度10~45△。 (4)眼球运动各方向均好,无眼外肌麻痹体征。 (5)具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大部分有同时视及一定范围的融合力,约有一半病人有立体视,最好者可达30″。 (6)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2.急性共同性外斜视 急性共同性外斜视比较罕见,多发生于幼年。常继发于脑部疾患,其特征包括以下内容: (1)突然感觉复视和外斜视斜视度在15~40△,呈恒定性。 (2)辐辏功能不足但双眼水平同向运动正常。 (3)双眼视功能正常有明显交叉复视。 (4)眼电图(EOG)检查显示平衡跟踪冲动化。 (5)有时可有双眼上下同向运动障碍可出现瞳孔异常和眼球震颤。 (6)可有脑肿瘤切除术史外伤施行的开颅术史,蝮蛇咬伤,糖尿病引起的脑病及脑血管障碍等病史。 四检查无特殊实验室检查。应进行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脑部疾患,明确病因。

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完整版)

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自发性气胸(ICD-10:J93.0-J93.1)。 行肺大疱切除和/或胸膜固定术(ICD-9-CM-3:32.2和/或34.601,34.9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诱发因素:剧烈咳嗽、持重物屏气、剧烈运动等,也可无明显诱发因素。 2.临床症状:突发患侧胸痛、喘憋、呼吸困难,偶尔有干咳。严重程度从轻微不适至严重呼吸困难,甚至休克。 3.临床体征:少量气胸时,体征不明显;气胸在30%以上者,可出现患侧胸部饱满,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鼓音,语颤和呼吸音均减低或消失,气管向健侧移位。

4.辅助检查:胸片或胸部CT。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保守治疗。 2.手术治疗: (1)复发性气胸; (2)胸片或CT检查证实有肺大疱者; (3)气胸合并胸腔出血者; (4)有效胸腔闭式引流3-7天仍有大量气体溢出者; (5)患者从事特殊职业,如飞行员、潜水员、高空作业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5-2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J93.0-J93.1自发性气胸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60岁以上或伴有心血管疾病者);肺功能、血气分析;胸部CT 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 ②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1.1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1.3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1.4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1.5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 1.6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 1.7肺脓肿临床路径(2011) 1.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2011) 1.9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2011) 1.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2011) 1.11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2011) 1.12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2011) 1.13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2011) 1.14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2011) 1.15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6初治菌阳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7复治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胸外科常见病健康教育.

胸腔闭式引流健康宣教 一、术前宣教 1、心理指导:向患者解释防止胸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导 患者术中配合,同时针对患者不同的心态和需求,做好详细的健康指导,使患者有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呼吸功能锻炼:讲解戒烟、咳嗽、深呼吸预防肺部感染的 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二、术后宣教 1、心理指导: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2、体位指导:取半卧位并经常改变卧位方向,依靠重力引流。 3、管道指导 (1)保持管道密闭和无菌:随时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密闭、引 流管路是否脱落。保持水封瓶内长管直立没入水中 3—4cm 。患者床头常规放置两把血管钳,告之患者一 旦管道与密封瓶脱离,要立即夹闭引流管。搬动或换瓶 时,应双重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未夹闭引流管 时,不能将水封瓶提高至床面以上,以防液体逆流。家 属不得自行更换引流瓶。 (2)保持引流通畅:正常情况下水柱波动幅度为4—6cm ,

水封瓶压力管中水柱的波动情况表示胸腔压力的高低 并提示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通畅时,可见到玻璃管 中的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若无波动,可嘱患者作深呼 吸或咳嗽;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块、纤维块堵塞; 若波动过大,提示肺粗糙而有漏气、余肺扩张不全或肺 不张。保证引流管不受压和打折。 (3)妥善固定:妥善固定引流管于床旁,嘱患者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并保持密封。若引流管连接 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应及时夹闭引流管,更换引流瓶。 若引流管从胸腔脱出,应立即用手捏闭插管处皮肤,由 医生进一步处理。 (4)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或排气的情况:术后24小时内总引流量不超过300—500ml ,若持续每小 时出血量〉100ml 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采取负压吸引 者,应经常观察引流瓶内有无气体排出和排出量的多 少,患者胸痛难忍,可能为吸引负压过大,应适当减低 吸引压力。 (5)预防胸腔感染:告知患者注意有无发生感染的症状,如体温升高、畏寒、胸痛加剧等。手术伤口敷料每天更换,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讲课稿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 径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1.1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1.3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1.4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1.5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 1.6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 1.7肺脓肿临床路径(2011) 1.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2011) 1.9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2011) 1.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2011) 1.11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2011) 1.12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2011) 1.13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2011) 1.14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2011) 1.15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6初治菌阳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1.17复治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 J1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气胸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气胸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气胸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胸膜腔内气体积聚促使肺萎陷,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一般分为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三类。 【护理常规】 1.术前 (1)急救处理:危及生命时,护士应协同医师进行抢救。开放性气胸者,立即用敷料封闭伤口,使之成为闭合性气胸。闭合性或张力性气胸气量多者,协助医师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2)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咳嗽、排痰,必要时雾化吸入、吸痰。 (3)缓解疼痛: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咳嗽时用双手按压胸壁,减轻疼痛,必要时给予镇痛药。 (4)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变化,观察有无气管移位、皮下气肿等。 (5)预防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6)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流,减轻焦虑情绪和对手术的担心。 (7)其他:协助医师做好术前准备。 2.术后 (1)病情观察与记录: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状况等。

(2)维持有效气体交换:给予持续吸氧5L/min,鼓励咳嗽、深呼吸,指导呼吸功能训练,促进患侧肺复张。 (3)减轻疼痛与不适:同术前。 (4)预防肺部和胸腔感染:鼓励患者有效的咳嗽咳痰,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5)其他:做好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加强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适当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加,避免剧烈运动。 2.饮食指导加强营养,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饮食。 3.心理指导了解患者思想状况,解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4.康复指导戒烟,注意口腔卫生,预防感冒。 5.复诊须知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与医师联系。

卫生部诊疗技术指南临床路径2019版295页word

第一篇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罗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培养、血气分析、胸部CT、D-二聚体、血氧饱和度、B超、有创性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入院后尽快(4-8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 2.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初始治疗2-3天后进行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抗菌药物。 4.对症支持治疗:退热、止咳化痰、吸氧。 (八)出院标准。 1.症状好转,体温正常超过72小时。 2.影像学提示肺部病灶明显吸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病情较重,符合重症肺炎标准,转入相应路径。 3.常规治疗无效或加重,转入相应路径。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J44.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常规用药者。 3.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或痰的性状发生改变,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内科临床路径

目录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1)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表单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5)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5)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7) 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10) 一、支气管扩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0) 二、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表单 (12)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14) 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4) 二、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表单 (17) 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 (20) 一、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0) 二、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表单 (23) 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 (26) 第一诊断为肺血栓栓塞症(ICD-10:I26.001/I26.901) (26) 二、肺血栓栓塞症(低危、中低危)临床路径表单 (28) 三、肺血栓栓塞症(中高危、高危)临床路径表单 (31)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33) 一、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33)

二、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表单 (36) 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 (39)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39)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表单 (42) 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 (44) 一、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44) 二、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表单 (47)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 (49) 一、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49) 二、大肠息肉临床路径表单 (51) 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 (55)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55) 二、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表单 (57)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60)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60) 二、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表单 (63) 肝脓肿临床路径 (66) 一、肝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66) 二、临床路径表单 (68) 胃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73) 一、胃恶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73) 二、胃恶性肿瘤临床路径表单 (75)

自发性气胸的健康教育指南

自发性气胸的健康教育指南 定义: 胸膜腔为不含气体的密闭潜在腔隙,当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时,称为气胸。 肺组织及脏层胸膜的自发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肺大泡、细小气肿泡自发破裂,使肺及支气管内气体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称自发性气胸。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特点: 青壮年男性 体形瘦高 常规X线检查肺部无明显病变 可见胸膜下大疱

临床症状 胸闷、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发绀、休克。 治疗方法 1.一般疗法:轻者卧床休息,避免过多搬动,肺脏压缩20%以下不须抽气,采用高浓度吸氧以增快气体吸收。 2、抽气疗法:病情危重行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术排气。 3、外科治疗:反复发作的气胸和肺大泡需手术治疗(往往病人及其家属都会错认为手术就能根治自发性气胸,其实,手术治疗是可以降低复发率,而并不是根治。)

用药指导 1、镇咳和镇静剧咳时用止咳 药,烦躁不安者用镇静剂,大便秘结者服缓泻剂或灌肠。 2、对并发症进行抗休克,抗感染 处理。 饮食指导

1、卧床休息为主,采取半坐卧位,嘱 患者避免用力咳嗽及大声谈笑,以免引起自发性气胸加重或反复发作。 2、作胸腔闭式引流者,翻身时注意管道固定,防止管道被压、扭 曲。 3、治愈出院后,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劳动。 1、饮食以粗纤维, 高营养易消化的软 食为宜。 2、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预防咳嗽。 休息、活动指导

出院指导 1、约20%的气胸患者可复发,一般在两 年以内,尤其在开始半年内易复发。 2、避免诱因,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 剧烈咳嗽。积极防治原发病,气胸出院后3到6个月不要做牵拉动作,廓胸运动,以防诱发气胸,一旦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 3、一般治愈出院不需回院复查,每日做 数次手臂和肩的全范围关节活动,防止肩关节粘连。

小儿共同性内斜视治疗

小儿共同性内斜视发病早,是儿童最常见的斜视类型,对双眼视觉发育影响严重。其治疗的目的是使双眼视轴成为正位视,建立正常的视网膜对应关系,达到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与再建。同时,也是美观的需要。1临床资料本组22例患者中,男13例,女9例。≤1岁者6例,1—4岁者13例,4岁以上者3例,所有患儿都是有共同性内斜视的明确诊断后来诊。2临床表现本病以小儿双眼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为其临床特点。共同性内斜视为逐渐发生发展,家长常不能确定发病时间。两眼平视前方时,眼球偏于跟裂的内侧,经常斜视的一眼其视力常显著减退,不复视,无眼球运动障碍,无头昏及代偿性倾斜头位。眼科检查可出现眼位偏斜,视力减退,屈光不正,三棱镜遮盖法和角膜映光法可测出患儿的斜视度>+10。。3治疗方法揉睛明穴200次,揉攒竹穴100次,揉鱼腰穴‘100次,揉瞳子髂穴’100次。揉球后穴100次,抹眼眶50次(两拇指分别沿患儿的眼眶自内向外抹动,上下眼眶各50次),拿合谷穴5次(用拇指与食、中指对称用力,拿捏患儿的合谷穴。)拿风池穴5次,揉肝俞100次。患儿每天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 斜视的推拿疗法 斜视俗称“斗鸡眼”、“斜白眼”,是指双眼在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斜视有内斜、外斜、上斜、下斜等多种,分共转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类,以共转性内斜视最常见。 【概述】 斜视俗称“斗鸡眼”、“斜白眼”,是指双眼在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斜视有内斜、外斜、上斜、下斜等多种,分共转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类,以共转性内斜视最常见。 共转性内斜视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主要由于某一对拮抗肌的力量不平衡引起,逐渐发生,眼球运动无影响。但两眼视力往往差别较大,经常斜视的一眼,其视力常显著减退,时间长久后出现弱视。 麻痹性斜视大多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有关,常骤然发生,复视和高度头昏是其主要的自觉症状。 按摩主要治疗共转性斜视,通过手法以解痉松肌,调节筋脉,明目祛风。对麻痹性斜视,按摩仅作辅助治疗。 【按摩疗法】 (1)取坐位,用拇指抹眼眶周围5分钟,再用中指指腹端按揉攒竹、睛明、承泣、 瞳子髎、鱼腰、球后(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丝竹空穴各1分钟。 (2)取坐位,按上法内斜延长按揉睛明穴达2分钟;外斜延长按揉瞳子髎穴达2分 钟;上斜延长球后穴按揉时间达2分钟;下斜延长鱼腰穴按揉时间达2分钟。 (3)取坐位,家人用拇指、示(食)指、中指拿风池、合谷穴各1分钟

12.胸外科(4个)

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 一、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ICD-10:K22.001) 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或+胃底折叠术(经胸或经腹)(ICD-9-CM-3:42.7+44.66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有吞咽梗噎感,可伴有反胃或呕吐;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 2.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可见贲门部鸟嘴样狭窄,贲门上段食管扩张、钡剂存留;胃镜可见贲门上段食管食物潴留,粘膜充血水肿,贲门关闭,但镜体仍可顺利通过;食管测压显示食管下段高压带,吞咽时压力无下降。 3.鉴别诊断:贲门癌、弥漫性食管痉挛以及结缔组织病导致的食管硬化症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非手术治疗: (1)口服药物:钙通道拮抗剂、硝酸盐制剂等。适用于不能耐受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进一步治疗的准备治疗。 (2)局部注射肉毒碱:适用于高龄或不适于做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扩张后的辅助治疗。 (3)球囊扩张:适用于药物治疗不满意、病情较重的病人,但不适于小儿及高龄患者。 2.手术治疗: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或加胃底折叠术。适用于诊断明确,症状明显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 2.001贲门失弛缓症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肺功能;

气胸的健康宣教

气胸的健康教育 什么是气胸? 胸膜腔内积气称为气胸。根据胸膜腔的压力情况,气胸可分为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 气胸的病因? 1.闭合性气胸多并发于肋骨骨折,由于肋骨断端刺破肺,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 2.开放性气胸多并发与刀刃锐器或弹片火器等导致的胸部穿透伤。 3.张力性气胸主要是由于较大的肺泡破裂、较深较大的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

气胸有哪些临床表现? 1.闭合性气胸 (1)症状:轻者胸闷、胸痛,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主要与胸膜腔积气量和肺萎陷程度有关。肺萎陷在30%以下者为小量气胸,病人无明显呼吸和循环功能紊乱的症状;肺萎陷在30%-50%者为中量气胸;肺萎陷在50%以上者为大量气胸。后两者均可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的症状。 (2)体征:可见患侧胸部饱满,叩诊呈鼓音;呼吸活动度降低,气管向健侧移位,听诊呼吸音减弱甚至消失。 2.开放性气胸 (1)症状:明显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口唇发绀,重者伴有休克症状。 (2)体征:可见患侧胸壁的伤道,颈静脉怒张,呼吸时可闻及气体进出胸腔伤口发出吸吮样声音,称为胸部吸吮伤口;颈部和胸部皮下可触及捻发音;心脏、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3.张力性气胸 (1)症状:严重或极度呼吸困难、烦躁、意识障碍、发绀、大汗淋漓、昏迷、休克,甚至窒息。 (2)体征:患侧胸部饱满,叩诊呈鼓音;呼吸幅度减低,听诊呼吸音消失;气管明显移向健侧,颈静脉怒张,多有皮下气肿。 气胸应该做哪些检查? 1.影像学检查主要为胸部X线检查。 2.诊断性穿刺胸腔穿刺既能明确有无气胸的存在,又能抽出气体降低胸腔内压,缓解症状。张力性气胸者胸腔穿刺有高压气体向外冲出,外推针筒芯。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年龄、病程特点。 2.相关眼部检查:屈光状态检查;戴镜去调节之后,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3.内斜视患者远视性屈光不正全部矫正、戴镜6-12个月。 4.共同性斜视的斜度≥15Δ。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50.0-H50.4)共同性斜

视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4)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压、泪道; (5)屈光检查:散瞳(显然)验光; (6)主导眼、三棱镜检查、双眼视觉、眼外肌功能检查、Hess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 2.眼内植入物:无。 3.术中用耗品:缝线。 (九)术后住院恢复2天。

呼吸系统疾病健康教育指导教学内容

呼吸系统疾病健康教 育指导

内科常见病健康教育指导 一、肺炎的健康教育指导 1饮食指导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对伴有发热的肺炎患者应注意多饮水。多食用水果,不要大量食用辛辣油腻食物。 2休息与活动指导发热者要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隔1h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每4h为患者叩背排痰一次。恢复期适当活动,应增加休息时间,坚持深呼吸锻炼至少要持续4-6周。还要避免呼吸道的刺激,如吸烟,灰尘,化学飞沫等;尽可能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地方或接触已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3日常生活指导 (1)、增加休息时间,避免劳累。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时注意病人的保暖,避免冷空气直吹或对流。 (2)、注意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加强耐寒锻炼,增强抵抗力。 (3)、避免淋雨,受寒,醉酒,过劳等诱因; (4)、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慢性肺心病,慢性肝炎,糖尿病和口腔等有利于预防肺炎的发生。 (5)、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至少2000-4000ml。 (6)、必要时可遵医嘱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二、自发性气胸健康教育指导 1饮食指导:加强营养,进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的饮食,增强体质。进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休息与活动的指导卧床休息,吸氧有利气体的吸收。胸痛时取患侧卧位,胸闷时取半卧位,可适当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 3胸腔闭式引流的指导 (1)保证胸腔闭式引流管与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密闭。

(2)引流瓶放于低于病人胸部不易碰到的地方,液平面应低于引流管出口平面60cm,引流管长度要适宜,既方便病人翻身,又要避免折叠扭曲。 (3)鼓励病人2h进行一次深呼吸,咳嗽,吹气球或瓶子练习,以促进肺扩张,加速胸腔内气体排除。 4日常生活指导 (1)、避免抬举重物,剧烈咳嗽,屏气,用力排便等。 (2)、注意劳逸结合,在气胸痊愈一个月内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如打球,跑步等。 (3)、气胸出院后3-6个月内不要做牵拉动作,扩胸运动,以防再次诱发气胸。 (4)、吸烟者应劝其戒烟。 (5)、指导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 三、支气管哮喘的健康教育指导 1饮食指导提供清淡,易消化,足够热量的食物,不易食用鱼,虾,蟹,蛋类,牛奶等易过敏食物。忌酒及过咸食物。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瘦肉,大豆等。消化不良的病人要少食多餐。多吃含维生素A.,C及钙质食物如胡萝卜,韭菜,南瓜,大枣,番茄,青菜等。 2休息与活动指导哮喘发作时去半卧位或坐位,可在床上放一小桌,以便患者伏桌休息,减少疲劳。非发作期,应积极锻炼,如游泳,快走,慢跑等,尽可能改善肺功能,最大程度恢复劳动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气道阻塞,预防发生猝死。 3日常生活指导 (1)避免哮喘的诱因:可诱发的因素有:呼吸道病毒感染,室内滋生于床铺,地毯,沙发,绒制品等处的尘螨,动物的皮毛,情绪波动,精神创伤,接触冷空气,剧烈运动,及食用易过敏食物等。哮喘病人应注意针对性寻找和避免接触敏感因素,以免诱发哮喘。

52例III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术后视功能分析

Hans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眼科学, 2020, 9(1), 1-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2557667.html,/journal/hjo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112557667.html,/10.12677/hjo.2020.91001 Analysis of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in 52 Cases of Acute Acquired Concomitant Esotropia Type III Xiaojun Ren, Meihua Pan, Huan He Xiamen Eye Center Affiliated to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Jan. 9th, 2020; accepted: Jan. 30th, 2020; published: Feb. 5th, 202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in acute acquired concomitant esotropia (ACCE) type III after surgery. Methods: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study. 52 cases of AACE (III) aged 15 - 41 years (30 males and 22 females) were treated in the Strabismus and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Service of Xiamen eye center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The range of Diopter was from ?2.25 D to ?6.50 D. 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was 0.8 - 1.0. The degree of strabismus in 33 cm and 6 m distance was +15 - +25 PD and +18 - +40 PD. The degree of distance strabismus and near strabismus was consistent in 10 cases, and the degree of distance strabismus was larger in 40 cases. The course of disease was between 6 months and 3 years (6 months to 1 year in 27 cases and over 1 year in 25 cases). The press-on prism was worn in 23 cases over 6 months before surgery. The biocular vision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as evaluated. Near stereoacuity and distance stereoacu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Titmus and synoptophore at post-operative 3 months. Results: 52 cases of ACCE were completely orthotopic after surgery and their diplopias disappeared. In group with course of 6 months to 1 year, 24 cases and 21 cases achieved distance stereoacuity and near stereoacuity. In group with course over 1 year, 15 cases and 13 cases achieved distance stereoacuity and near stereoacuity. The differences in data by synopto-phore between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p > 0.05), but data by Titmus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p < 0.05). The distance and near stereoacuity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In group with press-on prism, 23 cases and 21 cases achieved distance stereoa-cuity and near stereoacuity. In group without press-on prism, 18 cases and 15 cases achieved dis-tance stereoacuity and near stereoacuity. The differences in data by synoptophore between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p > 0.05), but data by Titmus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odds ratio of stereoacuity loss was increased with course over 1 year in ACCE type III. Prism may effectively preserve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Surgical therapy can eliminate diplo-pia, improve appearance and regain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Keywords Acute Acquired Concomitant Strabismus, Surgery,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年龄、病程特点。 2.相关眼部检查:屈光状态检查;戴镜去调节之后,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3.内斜视患者远视性屈光不正全部矫正、戴镜6-12个月。 4.共同性斜视的斜度≥15Δ。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50.0-H50.4)共同性斜视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4)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压、泪道; (5)屈光检查:散瞳(显然)验光; (6)主导眼、三棱镜检查、双眼视觉、眼外肌功能检查、Hess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 2.眼内植入物:无。 3.术中用耗品:缝线。

创伤性血气胸临床路径

创伤性血气胸临床路径 一、创伤性血气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血气胸(ICD-10:S27.1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外伤史。 2.临床表现: (1)主诉:胸痛、咳嗽、血痰、气促、呼吸困难; (2)体征:伤侧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音低或消失. 3.X线胸片检查以及CT。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开胸探查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27.100 创伤性血气胸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应≤12小时。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2)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X线胸片、心电图; (4)胸部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骨质疏松相关的骨代谢检查、血气分析、腹部B超、腹部CT及肋骨三维重建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呋辛静脉滴注: 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3次; ②儿童:一日量为50-10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

斜视的分类

斜视的分类,(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通过) 一、隐斜视 二、共同性斜视 1.眼球运动无障碍。 2.在任何注视方向上斜视角无变化。 3.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差<5°(8.5△),但应注意,旁中心注视者在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不相等。 4.向上、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相差<10△。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出生时或生后6月内(含6月)发病,斜度大,多数病人双眼视力相等而呈交替性,少数为单眼性,屈光状态为轻度远视,戴眼镜不能矫正眼位,可能有家族史。 2.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为2-3岁发病,发病时多呈间歇性,中高度远视,戴矫正屈光不正的眼镜后能够矫正眼位,可伴有单眼或双眼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在1-4岁发病,轻度远视,看近时斜视角明显大于看远时,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4.非调节性内斜视 大幼儿早期发病,无明显远视,亦可能有近视,戴镜不能矫正眼位,单眼性者多伴有弱视。(1)集合过强型:看近时斜视角大于看远时,AC/A高,有远视性屈光不正者,戴眼镜后看远时可能接近正位,但看近时仍有明显内斜视。 (2)分开不足型:看远时斜视角大于看近时。 (3)基本型:看近与看远进斜视角相似,AC/A值正常。 5.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过矫。 (2)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生的视力障碍可能引起内斜视,又称知觉性内斜视。 (二)共同性外斜视 1.先天性外斜视 出生时或1岁以内发病,斜视角大、恒定。 2.间歇性外斜视 幼年发病,外隐斜和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后可诱发明显外斜。 (1)分开过强型:看远时斜视角比看近大(>15△)。遮盖一眼30min后,看远时斜视角仍大于看近时,AC/A值高。 (2)集合不足型:看近时斜视角比看远时大(>15△),AC/A低 (3)看远与看近时的斜视角基本相等,AC/A值正常。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1)相似,但遮盖一眼30-45min 后,看近时的斜视角加大,与看远时相等或更大。 3.恒定性外斜视 双眼交替性单眼性,斜视角恒定。 4.继发性外斜视 (1)内斜视手术过矫 (2)知觉性外斜视 (三)其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